企业内部审计浅析论文

2022-07-03

一是酒店餐饮企业自身情况制约了外部化实施。酒店餐饮企业管理控制体系尚不完善。我国酒店餐饮企业管理控制体系漏洞和缺陷很多,给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的持续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执行内部审计的外部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职业风险。同时,由于内部审计外部化无法从根本解决企业结构缺陷。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企业内部审计浅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内部审计浅析论文 篇1: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浅析

【摘要】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内部经济建设中承担着管理和指导等方面的重要职能。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企业内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对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企业; 内部审计工作; 对策

内部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有力工具,是企业利益的保护者。经济责任关系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基本前提。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深化,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自主权空间不断扩大,经营方式趋于复杂化,信息使用者变得多元化,对内部审计如何适应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企业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作为国资经营公司的国有企业以全资、控股、参股等形式经营国有资产,控制市场资源,参与市场竞争,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随着国有企业集团化的不断兼并、重组,规模不断扩大,涉足的行业也日益多样化。以我集团公司为例,现有下属并表单位45家,其中子公司18家,这就对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管控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其作用日益凸显,受到各方关注。如何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价、鉴证的职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在政府干预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国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形势,为强化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和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自上而下建立的。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部门、企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和评价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肃财经纪律,查错揭弊,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内部审计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独立性差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是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只有真正具备了独立性,才能保证审计人员依法进行的经济监督活动客观公正,提出的审计结论才有价值,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而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内部审计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仅强调它与被审的其它职能部门的相对独立,但仍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本单位实现经营目标服务。在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本单位的利益限制,成为服务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工具。不少企业都是象征性地设立审计部门,形同虚设。鉴于此,企业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评价,一旦出现问题,审计人员则不能为力,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多限制,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将大部分精力主要用于会计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和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以及相关的会计资料,还没有涉及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审计。内部审计成为财务审计自身的过程中,其公正性受到了质疑。企业内部审计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的控制领域,一般是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部审计,而不是“风险导向型”的企业内部审计,较少关注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过程,没有将企业内部审计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相结合。因此,拓宽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和职能,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是必然选择。

(三)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管理者对内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实际地位和实际效果。我国现阶段许多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还认识不到它增加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而把内部审计机构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心理上存在排斥的观念,使得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谈“审”色变,使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发挥“好管家”、“好帮手”的作用。有些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撤并或将内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门,使其审计的职能和作用得不到发挥。这种对企业内部审计认识的淡薄,造成了内部审计监督的薄弱和缺乏,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学历偏低、知识结构单一、内部审计培训少、知识更新慢、基本技能不高的现象,导致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能较快地适应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在岗人员的培训,致使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及业务素质停滞不前;还有些人员是从会计岗位转过来的,而会计人员大脑中的以数量化、理性化为核心的思想又带有僵硬的成分,不便于进行发散性思维,知识层面较单一,这些都导致内部审计结构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先进的企业审计技术不能得到应用,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五)内部审计在实践中无法可依

我国的内部审计有了一定的发展,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向控制制度的审计、管理审计多个领域。但是国家对内部审计的立法相對滞后,除审计署的暂行《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之外,还没有一部系列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内部审计方面的法规。法律责任是内部审计的行为约束,只有明确法律责任,内部审计人员才能自觉遵守法规道德的要求;法律法规赋予内部审计人员的权力是他们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更是他们处理问题的尖锐武器。否则,审计工作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内部审计要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

二、加强改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健全、自我监控的约束机制,是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手段,是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其组织地位应是超然独立于企业的其他管理部门。在国际上,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大体分为三类:一是本单位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领导;二是受本单位总裁或总经理领导;三是受本单位董事会领导。因此,必须明确企业产权主体,将内部审计置于产权主体的领导之下。内部审计机构不能隶属于任何其他职能部门来同其他职能部门合并设置,应直接对企业中具有领导权力的领导人负责。同时我国审计署的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行使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权,这就从行政上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地位。

要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必须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恰当的认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体系与其他内部管理控制体系有本质的不同,就体现在其独立性上。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独立完成审计工作,使得审计工作在正确管理的基础上能公正地作出判断,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二)拓宽内部审计范围,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职能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设立之初是为了监督企业的财务,没有发挥好其在企业中应用的作用。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日益增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及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合规性审计目标或效益性审计目标成为审计的主要目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事后统计,以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既要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及投资项目作事前的审计,又要通过审计监督来评价有关的可行性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企业应该将企业内部审计与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相结合,将内部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引导到企业风险管理的管理审计中,秉承内部审计服务企业的基本职能,帮助企业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服务并创造价值成为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南。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应将目标定位转向管理审计,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将监督融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为实现企业目标做好基础服务。

(三)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

审计企业内部事务,终究要靠企业内部自身来解决。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单靠政府的政策和引导宣传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企业管理层的积极响应。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明确,企业内部审计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开展工作的,是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的预测工具,是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作出正确而准确的判断,是服务于企业的。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举措。企业应积极主动抓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以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首先,内审人员的聘用应该优先选用具备内审人员资格的从业人员,以保证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其次,由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内审人员要加强综合知识能力,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知识范围,熟练掌握国家的财经法纪和企业规章制度;最后,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加强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内部审计队伍,才是做好内部审计的基础,审计部门也才能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我国审计制度建设,确立法律依据,完善内部审计规范性

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同时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应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制定、颁布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将内部审计制度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机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行业、部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使内部审计独立性有法律的保障,也才会从根本上使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按自己的职责独立工作而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内部审计人员和部门地位不明确的状况。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有了法律的保障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应完善内部审计的规范性。

总之,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的经营环节中占据了最重要的部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企业经营活动和管理控制实施的基础,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在不断发展的企业制度下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增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权威性,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规范性、有效性,扩大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充分发挥内审在企业中的积极作用。企业在完善内部审计硬件设施的同时,更应注重软件设施的培养,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卢肖扬.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经贸导刊,2003(13).

[2] 黄文辉.企業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4(11).

[3] 赵源.规范企业内部审计[J].企业标准化,2004(05).

[4] 胡延忠,李世豪.试论企业内部审计的价值[J].中州审计,2005(06).

[5] 张文乐.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7.

作者:降 丽

企业内部审计浅析论文 篇2:

酒店餐饮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浅析

一是酒店餐饮企业自身情况制约了外部化实施。酒店餐饮企业管理控制体系尚不完善。我国酒店餐饮企业管理控制体系漏洞和缺陷很多,给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的持续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执行内部审计的外部机构带来了巨大的职业风险。同时,由于内部审计外部化无法从根本解决企业结构缺陷。因此,内部审计外部化虽然能够一时提高企业审计质量,但是,却会造成企业对外部审计的依赖,长远看来却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

二是审计执业环境的弊端。包括:(1)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明。内部审计服务主要是面向企业管理层(监督下属)和企业董事会(监督管理层),这种既服务于监督者,又服务于被监督者的机构设置体系本身就为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带来了障碍,必然造成内部审计缺乏明确的目的,审计质量低下,机构管理混乱等诸多不足。而且,现代很多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外部化时,往往会造成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目标不明确,进而影响到审计质量的提高。(2)会计准则的缺陷。会计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更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然而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需要主观判断的地方,同样的规则既可以用来准确的反映实际,也可以成为会计操纵的手段。例如: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中,企业通过多提、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企业利润,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检查企业在会计计量时是否选择了合适的会计准则、是否合理运用了会计准则,成为了内部审计工作重要部分。然而由于会计准则的主观性,造成内部控制评价缺乏具体标准和尺度,对同一被审单位,不同注册会计师所作的评价有时大相径庭。同时,由于会计准则上的不足有利于企业控制利润,因此企业不可能允许外部审计对其的会计计量方式进行改动,而企业可以选择外部化的外部审计机构或个人,所以外部审计不得不对企业为命是从。上述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使得我国企业管理控制体系漏洞和缺陷很多,给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的持续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更是由于受到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限制了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作用的发挥,使得外部审计机构在内部审计外部化实施过程中将承担极大的审计风险。当然,这些问题对于内部审计本身来说也依然存在,但是采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目的就是解决或回避这些问题,然而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化,这些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甚至在某些方面外部审计做的还不如内部审计。

三是内部审计外部化行为主体本身的局限。虽然外部环境对内部审计外部化影响很大,但作为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主体(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或个人)其本身也有很多局限,使得其在行使外部化职能时,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1)外部化将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下降。外部审计较内部审计的最大优势就是,其在独立性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可是,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独立性的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外部审计机构混业经营。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为企业业务提供管理咨询(内部审计外部化),另一方面又要进行审计监督,这就造成了会计师事务所混业经营。这种情况致使外部审计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很难保持独立性,很难想象外部审计师在审计自己或同事编制的报表、对自己设计或本公司设计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时,如何保持独立性的。以美国为例,1993年美国六大事务所管理咨询业务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2%,随着企业流程改造(BRP)、企业资源规划(ERP)、电子商务等业务的发展,1999年五大管理咨询收入达51%,审计收入从45%降为30%,另19%为税务规划与咨询收入。在这种情况下的外部审计结果不能不令人担心。其次,由于外部审计(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也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经济实体,因此,在签订审计约定书时,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考虑其自身的经济收益。而作为被审企业的管理者为了使注册会计师做出对企业或个人有利的评价,经常会向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的收入。而且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小数量多,往往因为要实现经济收入,会计师事务所在签订协议时不得不向管理者妥协。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审计承担内部审计工作时,依然无法摆脱管理层的干涉,其独立性得不到有力的保证。(2)外部化后效益性的影响。在考虑内部审计外部化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效益性。首先,内部审计外部化影响酒店餐饮企业的社会效益。在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时,不能仅仅看到其的经济效益性。或许,通过外部化可以降低内部审计成本。但是经济成本的降低并不代表效益的提高,还必须考虑到的是外部化是否有利于企业文化的改进,组织效率的提高。其次,酒店餐饮企业外部化可能助推审计行业的恶性竞争。酒店餐饮企业希望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化降低其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因此,在所提供相同服务的前提下,酒店餐饮企业必然会选择收费较低的外部审计机构或个人。而这对于外部审计来说收入的减少,特别是为了争取客户,往往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的方式。审计费用过低,将会导致审计收入不能弥补审计成本,从而造成审计质量的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内部审计外部化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在当前酒店餐饮企业治理机制还不完善、监管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作为暂时解决内部审计供给不足的应急措施,其在提高审计质量,加强酒店餐饮企业审计控制等方面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外部化存在着诸多缺陷,决定了其仅仅只是一个过度性的措施。随着酒店餐饮企业审计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本身不断发展进步,将会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矛盾。

(编辑 余俊娟)

作者:张清玉 杨功杰

企业内部审计浅析论文 篇3:

企业内部审计沟通需求与内容浅析

【摘要】沟通是内部审计人员顺利开展工作不可或缺的能力。内部审计沟通涉及多方主体,形成了内部审计部门与高层管理者、与被审部门、与其他部门和与外部信息使用者四组人际关系和审计沟通需求。为满足沟通需求,内部审计人员应从审计理念沟通、审计工作沟通、审计产品营销和人际关系保持四个方面进行提升。

【关键词】内部审计;沟通;人际关系

引言

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在公司治理架构中承担着保证职能,内部审计通过参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和价值增值。内部审计工作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之外,沟通能力同样必不可少。诸多规范准则对内部审计沟通投以重视。COSO2013将“信息与沟通”列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ERM2017将“信息、沟通和报告”列为风险管理五要素之一。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也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审计署11号令增加了内部审计的“建议”职能,同样强调内部审计沟通。从现实需求出发,近年来内部审计从“经济警察”到“企业医生”再到“管理咨询师”的形象转变,也要求内审人员不断提升沟通能力。

一、内部审计沟通需求

(一)内审部门与高层管理者的沟通需求

内审部门与高层管理者存在着领导或隶属关系,在现行体制中这种关系存在五种类型,分别是董事会领导、监事会领导、经理层领导、董事会和CEO双重领导、合署办公,不同管理者对审计的产品需求不同,需要特别考虑,但是它们对沟通的需求都是策略一致的,故将他们统称为高层管理者。内审部门与高层管理者沟通的发生体现在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三个阶段。首先,高层管理者认定、批准内部审计章程,根据公司治理需要对审计项目做出部署,对内审工作起到领导作用。内审人员需要与高层管理者保持沟通,以获得更多的权限和资源开展工作。其次,在日常工作中,当出现冲突时,内审人员需要向管理者寻求协调和支持,内审人员也需要向管理者定期汇报日常工作以加强其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信任。最后,在审计工作完成后,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向管理者汇报工作成果,包括公司的内部治理、风险防范、舞弊因素等,管理层认可之后采纳建议、督促整改,运用审计成果。

(二)内审部门与被审部门的沟通需求

内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的充分沟通是内审工作完成的基础,同样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在审计准备阶段,内审人员和被审部门保持沟通,审计人员需从被审部门获取相关资料建立了解,通过沟通还可以使被审部门厘清双方责任,并建立对内部审计的正确认知,为后续工作展开奠定基础。审计实施过程中,双方需持续沟通,沟通也是一种审计方法,可以在询问、闲谈中获得审计线索,帮助搜集审计证据、明确整改责任,此外通过沟通和被审计部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可以获得被审部门的理解和配合,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双方需达成一致意见,使被审部门认可内审工作。审计建议的采纳是此阶段的沟通重点,关系到后续整改,内审部门对审计建议进行精准表达,被审部门持续反馈整改效果。

(三)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需求

公司部门,按照ERM2017的企业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部署,可以分为核心业务部门、支持职能部门和保证职能部门,其中内审和监察部门属于保证职能部门。先从内审和检查部门的沟通需求谈起,内审和纪检监察虽各有侧重,但都履行着监督职能,工作内容存在着一定交叉,是以很多企业将两种职能归置到同一部门,而不论是部门合并还是部门独立,内部审计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都需要进行协同运作,及时沟通工作发现,实现资源共享。其次是内审和支持职能部门的沟通需求,支持职能部门是帮助核心业务部门进行风险管控的部门,有法务部、风控合规部等,它们很多时候被称为合规管理部门,内部审计与合规管理同样存在着职能共性,都关注风险管理和查错纠弊,它们之间需要沟通以加强互动协作。最后是内审和核心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需求,开展审计工作时内审部门可能需要从被审部门之外的其他业务部门获得信息与线索,在推广先进管理经验时也要通过加强沟通了解业务部门的职能共性,业务部门则需要根据内审部门的工作成果进行自律性检查。

(四)内审部门与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沟通需求

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往往不对外披露或是选择性披露,其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分为外部审计及监管机构、外部专家、其他信息使用者。具体分析如下:一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及监管机构的沟通需求。外部审计和监管机构对公司进行审计时,往往需要借助内部审计的工作,获取审计线索,减少重复工作,提升审计效率。在借助内审工作的同时,外审和监管机构也可以对内审工作进行再监督。二是内审机构与外部专家的沟通需求。由于内审职责的拓宽,内审人员需要更多涉猎公司的生产、管理、经营各环节,工作内容可能超出了单一财务背景的内审人员的知识储备,在大型集团公司中这种矛盾更为凸显,此时内审需要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双方需要对工作需求和专家意见进行准确沟通,避免信息失真。三是内审机构与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沟通需求。其他信息使用者一般是关注企业效益的投资者或者研究者,内审机构向它们披露企业内部的良好管理事迹或是提供整改清单,将有利于巩固投資者的信息,提升企业形象。

总结内部审计四组人际关系的审计沟通需求如图1所示。

二、内部审计沟通内容

(一)审计理念沟通

内部审计部门和组织内部的所有部门一样,处于共同的组织愿景之下,而由于不同的组织职能和学科视角,不同部门各自的理念又不尽相同。理念决定行动,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同,会影响相关人员的态度,影响内审工作的完成。内审机构最初设立很大程度是源自政策要求,组织内部也往往认为其功能在于查错纠弊,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理解不深[1]。内部审计沟通,首先就要向对方传达审计理念,如服务理念、增值理念、控制理念、风险管理理念。审计理念的传达方式,有内部审计章程、领导批示与题词、座谈会、业务培训、建立内部审计网站等等。理念沟通贯穿于内审人员与前述的所有相关者打交道的全程,它们反映了内审工作的价值,是内部审计沟通的灵魂。

(二)审计工作沟通

内审工作履行监督职责,其专业术语、审计程序具有神秘色彩,在审计进场工作时或多或少又会影响被审部门正常工作,被审单位不免会产生消极抵抗情绪,这时审计工作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说明书等文书方式,和审计进场会、审计访谈、审计退场会等会谈方式增进被审部门对内审工作的了解,以获取对方的配合。此外,还可以让被审部门人员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邀请被审部门人员共同讨论审计目标,告知审计发现,允许阅读审计报告底稿,给被审计人员发表意见的机会,审计人员有时还可以借助被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洞察能力开展工作。

审计工作沟通,除了在企业内部展开,还需要重视和外部的沟通,而这往往受到忽视。于企业而言,外部的市场环境、监管环境、行业状况等是影响目标实现和战略制定的重要因素,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外部环境中寻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标杆,获得绩效评价的有效数据,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审计工作沟通是内部审计工作完成的基础,在内审沟通行为里最为主要。

(三)审计产品营销

近年来内部审计行业内正着手开展内审产品的推广营销工作,目前的主流营销理论有在“产品、价格、促销、分销”4P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顾客、成本、便利、沟通”4C理论。与4P理论相比,4C理论加入了顾客至上的内涵,这与内审的咨询功能不谋而合。沟通作为4C理论的要素之一,参与到内部审计营销全程。内审产品内部审计营销要求考虑被审部门需求来提供增值型服务产品、节约被审部门配合审计的成本、使需求部门渠道便利地及时获得审计产品,都需要沟通环节的支撑。而就沟通本身而言,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信息传达模式,而非互利互通的双向沟通,低效的沟通影响着营销效果。内部审计营销的重要工作就在于变革沟通方式,重视与顾客的沟通,适应顾客的情感和需求,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型关系。内部审计营销从产品角度出发,与前文的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呼应,内部审计的成果使用者就是所有沟通对象,如何向他们推销审计成果,推动审计整改,是沟通的重要使命。

(四)人际关系保持

沟通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交接事宜中,人际关系保持也是重要方面。在与被审人员保持人际关系上,内审人员存在着诸多误区,例如认为会影响自己的客观与独立性,甚至有内审人员自居“钦差大臣”,态度傲慢,反而加深矛盾对立。上章所述内部审计沟通对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意义在于塑造一个值得信赖的顾问的形象,这就要求在工作之外,内审人员需要和被审人员、高级管理层、其他部门人员、外部信息使用者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切互动,建立信任基础,以获取基础信息,避免潜在矛盾。有大型企业實行了“审计角色体验”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2],从业务部门挑选优选人才进入审计部门锻炼两年再回原岗位,对新进职工进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通过这样的沟通制度安排,企业内部形成了尊重审计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兵,刘力云.中国内部审计需求调查与发展方略[J].会计研究,2015(02):73-78+94.

[2]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01):63-68.

作者:张艺

上一篇: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论文下一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