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企业风险论文

2022-07-03

摘要: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企业内部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点,这些缺点在慢慢的暴露出来。我国学者提出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设想,就是将企业内部审计全部或部分分离出去,由独立的外部审计组织履行。其目的是为了完善内部审计,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内部审计企业风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部审计企业风险论文 篇1: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风险控制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冠县供电公司)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得到了许多企业的重视,许多企业管理者直接将审计部门纳入管理者直接管理的部门之一。内部审计是为了帮助企业贯彻落实经营理念和方针,达到经营目标的一种活动。在中国,内部审计不仅是部门、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被纳入审计监督体系。下文就简要展开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1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风险分析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的财务报告或者其他财务资料存在错误,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没有发现错误并提出改正,导致企业因为使用错误的财务报告而导致产生损失。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企业无法完全消除审计风险,只能通过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以减少损失。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主要有:

1.1 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的复杂性。随着供电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难度逐渐增加。供电企业内部管理关系复杂,责任不明,导致审计风险越来越大,审计难度增加。并且,内部审计的内容已经不局限在传统的审计工作,而是逐渐发展成了决策审计、投资审计风险审计等多个方面,这对于审计人员的知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1.2 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有关法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实施条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由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三个层次组成。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还是存在漏洞,这就给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的机会。另外,供电企业的审计人员知识技术水平有限,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审计方法,为供电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

1.3 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因为内部审计或多或少的会受供电企业的利益限制而无法完全公平公正的对供电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价。根据企业规模和经营目标的不同,并不是每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都是独立存在的,有的企业把财务机构与审计机构合并;有的企业员工兼任会计工作不和审计工作;有的企业将监督检查的部门与审计部门合并在一起。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差,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小,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经营目标的实施。

1.4 内部审计方法滞后,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目前,国外许多大型企业的审计工作都采用了计算机审计方法,但是我国大部分供电企业还采用了旧式的审计方法。因此,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较大。供电企业的员工在审计时依据的是经验而不是科学的知识和数据,增大了企业审计风险。

2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

2.1 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太广泛。在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会涉及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查账纠错等内容,审计对象和范围都比较广泛,且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不同,导致其在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樣的错误。如果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的发展比较有序,那么审计工作中所承担的风险就会比较小。如果企业内部没有得到较好的控制,管理工作杂乱无序,就会增加审计风险。而企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运转,这就涉及与资金相关的各类资料,信息量比较大。因此,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风险的大小。此外,如果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中存在错误,也会影响审计结果,从而增加审计工作的风险。

2.2 相关制度不健全。我国有针对审计工作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随着近年来审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也在相继出台新的审计制度和法律规范,这就使得原有制度与新的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以至于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不确定使用哪种制度。另一方面,被审计的对象也缺乏完善的制度,比如一些被审计的部门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不够完善,也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这就会阻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2.3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高层的重视,加上审计内容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审计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并且,审计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还会面对不同的环境和复杂多样的项目及各类人群,同时也会面对各种诱惑和威胁,这就会使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受到考验。如果审计人员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就会在审计过程中“放水”,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视而不见,从而使审计结果存在真实性风险。此外,企业内部通常会设立自己的审计部门,但是审计部门却没有制定完善的审计制度,也没有将审计制度落实到位,导致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从而缺乏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3 供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3.1 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依据,完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进行内部控制的目的不仅在于保证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还在于贯彻落实企业经营目标,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供电企业如果拥有一个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的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3.2 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权威性。供电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改革时,应该要将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部门分离开,尽量减少其他部门影响审计工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审计工作的领导人要选择职务较高,并且不负责财务工作或者某个项目的管理者。

3.3 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内部审计工作对动作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在知识层面上,它不仅要求工作人员有大量的审计理论知识、熟练地技能,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在职业道德方面,审计工作人员必须有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守纪的职业道德。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是必须的。

3.4 优化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我国的内部审计起步晚,发展慢,如今,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实现了内部审计工作采用计算机,而我国许多供电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引进先进的内部审计方法已经迫在眉睫,供电企业规避审计风险应该从采用科学、先进的审计方法开始。

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各种风险,而形成这些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必须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并要求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根据审计流程完成审计工作,从而降低审计工作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高亚琦.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市场,2016(27):213-215.

[2]刘文然.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切实履行审计的法定职责和社会责任[N].中国航空报,2015.

[3]徐阳敏.供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及实施要点[J].经营管理者,2016(20):73.

作者:林培新

内部审计企业风险论文 篇2: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风险及规避分析

摘 要: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企业内部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点,这些缺点在慢慢的暴露出来。我国学者提出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设想,就是将企业内部审计全部或部分分离出去,由独立的外部审计组织履行。其目的是为了完善内部审计,使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以及动因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又对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进行了理性分析,对如何规避风险提出了初步设想。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风险

一、引言

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想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对企业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控制系统,才能彻底解决舞弊浪费、优化内部控制等问题。在这其中内部审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内部审计的内容复杂,范围涉及广泛,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日益暴露,内部审计风险也相伴而来。所以企业引进了内部审计外部化,也就是运用外部资源更好的执行内部审计工作从而达到资源整合,推动企业的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业务越来越复杂,企业内部审计范围拓宽,内部审计重要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外包的风险被扩大,如何规避内部审计外包风险是目前企业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1.法律风险

内部审计业务在执行中必须满足遵守法律这一基本条件。这是对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规范,但由于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引进和发展的比较晚,所以目前我国审计外包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在实行内部审计过程中会有一些法律漏洞,这就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法律风险。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能依据经验来进行判断,不能准确的分析,进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2.泄露商业秘密

在内部审计外包的过程中,由于合同签订时未说明保密条款或是由于某些外包人员信用差出于自身利益,会泄露企业部分商业秘密和自有知识。另外,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会出具审计工作底稿,这对企业很重要,一旦丢失或者被他人窃取,企业的商业机密很容易被泄露出去,这会对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

3.增加审计成本

在内部审计外包中,事务所在起初为了得到企业内部审计的承包权,会把价钱开得很低,得到了承包权后,在内部审计开始的时候,他们会找各种借口,各种理由把价钱抬高,比如,增加审计项目等。企业就不得不为了自身考虑而满足其价钱的要求。而且这些事务所由于承包外包业务,往往已经占领了一定的市场,所以这也会加大企业的审计成本。

4.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虽然事务所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但如果企业实行了内部审计全部外包,企业的管理人员就会失去一些反馈信息,企业只能依靠外部机构,来判断企业的发展以及各种战略的调整。而事务所只是与企业签订了短期的一个内部审计外包合同,他们一般只关注合约期之内的审计业务,得到的企业资料不多,也不全面,不能为企业进行长远规划,更不会给企业的管理发展提供管理方法或手段上的意见和帮助,这就会使企业管理者得不到充分的、有用的信息,进而不能正确的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就会有碍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不健全

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发展较晚,没有一套完善的章程,主要是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相关的内部审计外包标准不健全。有些标准在实践过程中根本用不到,或者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根本不能使企业内部控制外包业务安全、合理的开展。我国内部审计目前只有《内部审计工作条例》,这一部法律制度,仅用这一部法律条例来指导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很难彻底规范内部审计外包业务,并不能够满足内部审计的需要。所以要想减少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规范内部审计。

2.契约的不完善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

外部审计人员与企业之间只存在短期的契约关系,并不是长期的雇佣关系,由于内部审计外包受到了这种短期契约的影响和约束,内部审计就丧失了灵活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不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也不能最真实的反映企业存在的问题,也就不能很好的帮助企业调整各各环节存在的弊端。而恰恰相反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范围很广,是针对整个公司,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他们两者是不对称的。事务所与企业是雇佣与被雇佣的临时关系,他们只在合同期内对企业提供审计服务。而且,外部审计人员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与管理层串通,使得审计内容失真。严重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3.事务所竞争逐渐激烈

聘请事务所为企业提供各项专业服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竞争也日益剧烈,他们为了拓展业务,提高收益,就会导致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剧烈。这就会使得事务所会和企业达成协议,事务所满足企业的需要为其提供满意的审计报告,企业就将内部审计业务交由事务所完成。这就提高了事务所的收益,扩大了业务量,这就会使得事务所对企业内部审计敷衍了事,给企业带来很大风险。这也严重损害了审计业务的独立性。

4.内部审计的保密性存在漏洞

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事务所会接触到企业的商业机密,这就要求业务人员有一定的职业操守,遵循一定的保密原则,为了规范这些行为,就要建立相关的约束机制,如果没有这些约束机制,没有来管理和制衡外部审计人员的条款,那么企业就会面临商业机密被泄露,企业内部数据被公开的风险。但目前我国由于内部审计外包发展的滞后性,还没有立法来规范内部审计外包的保密性这一要点。而且,行业的监管机制不完整,这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企业随时面临着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四、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规避

1.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规避

(1)合理选择外包机构。公司正确选择外部机构能有效降低外包风险。首先,考察事务所的资质,选择好的事务所;其次,考虑专业机构的信用度,在选择承接方时要考虑其行业信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质量;最后,要看外部审计机构的收费情况,选择收费合理的,不可选择收费过高或收费过低的。

(2)完善合同。企业在选择承包方后应与其签订一份详细的外包合同。管理层应该仔细研究合同的明确条款,制定出一份详细,明确,谨慎的合同。尽可能降低企业风险。

(3)设立企业内部审计外包负责小组。如果企业没有设置外包负责小组,那么就没有专门的人员对外包的责任负责,当出现问题时没有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部门,这会导致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遭到严重破坏。如果建立外包负责小组,内部审计工作才不会受到利益因素的影响。这样企业所有者才会得到真实的审计报告。

2.承包方要加强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规避

作为内部审计外包服务的提供者,事务所应该建立有关制度,对内部审计各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如保密规定、薪酬等。承包方要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并且和管理层多多交流明确管理层的期望,尽可能缩小与管理层期望之间的差距。承包方应建立相关部门,在接到委托时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调研并且制定可行方案,以保证外包审计的质量,为企业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3.国家监管机构要加强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规避

(1)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适时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培训,对事务所内部进行评估,适时公布一些与内部审计外包相关的文件数据,如收费情况、外包的业务范围等。并且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

(2)帮助完善公司治理,建立企业管理机构。要在企业建立外包审计委员会。对企业内部的审计负责小组管理以及对内部审计负责小组所选择的承包方、确定的业务范围以及对承包方提供企业的资料进行审核,防止舞弊或其他风险的发生。并且处理承包方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些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来合理规避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3)健全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要避免外包审计风险最关键的就是要完善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有理可循,有法可依。所以只有对外部审计人员进行法律上的制约,才能有效减少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文博.内部审计与企业经营的风险规避[J].东方企业文化,2015,18:114-116.

[2]杜亚楠.对我国内部审计的风险的分析和规避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20:153-154.

[3]王蓓.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规避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4):68-69.

[4]王志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3-06-01.

作者:裴明珠

内部审计企业风险论文 篇3:

论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风险管理

当前,内部审计在施工企业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施工企业风险识别、评估作了具体分析,并提出风险应对措施

近几年,建筑市场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即施工企业众多,建设项目相对较少,导致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施工企业以低价中标的项目较多,业主对施工单位要求越来越苛刻,往往将王程项目的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而施工企业为了中标,不得不做出让步,项目风险大大增加,再加上工程项目投资大、生产周期长。不可预见因素多,导致工程项目面临诸多风险,项目风险管理必须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

针对加强风险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在施工企业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根据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应对三个方面,因而内部审计所要进行的风险管理审计就是对这二方面的再检查。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总目标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按照组织风险管理方针和策略的部署,以风险管理目标为标准,审核被审计部门在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等方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损失可能发生之前作出最有效的安排,使损失发生后所需的资源与保持有效经营所必要的资源能够达成适度平衡,帮助组织实现预期目标。

一、施工企业的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对风险的识別 风险识别就是对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潜在的各类内外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风险进行定性研究,施工企业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可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判断。

1 收集资料,资料和数据能否掌握,是否完整都会影响项目风险损失的大小,能帮助识别风险的具体因素有下列几个方面:

(1)项目合同书,项目合同签订后,合同中要求的内容涉及到多种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会遇到的风险,例如,项目施工中明确了对原料,工艺和设备、技术等的要求,要识别项目风险,可从识别合同内容涉及到的多种不确定性入手,而合同书中的主要内容则为此提供了大量信息。

(2)项目的前提、假设和制约因素,项目的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或其他文件一般都是在若干假设、前提和预测的基础上做出的,这些前提和假设在项目实施期间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因此,项目的前提和假设之中隐藏着风险。

任何一个项目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其中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因素都是项目活动主体无法回避的。例如,对于某个铁路三电项目,政府规划部门规定了铁路线路,要求施工时不得破坏沿线自然环境、雨季不能施工等等。这些都是项目的制约因素,都不是项目管理者所能控制的,其中也隐藏着风险。

(3)可与本项目类比的先例。以前做过的,同本项目类似的项目及其经验教训对于识别项目的风险非常有效,甚至以前项目的财务资料,如费用估算、会计账目等都有助于识别本项目的风险,

2 根据资料分析判断施工企业目前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项目合同管理风险。合同是平等经济主体之间的协议,但企业往往没有严格执行合同签订的运作模式,造成合同管理风险。

(2)企业信用风险。有些施工企业由于债权较高,前期实现的利润不能形成现金流,呈现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情况,不少企业利用银行贷款补充流动资金,造成资产负债率逐年增加,企业信用评价指数降低,给企业带来信用风险。

(3)项目财务风险。工程项目会遇到的财务风险很多,主要有资金风险和税收风险,资金风险主要指有些项目资金不足。这样就加大了施工企业货币资金的垫付量,再加上企业资本经营需要的资金,财务费用支出额度较大,施工设备的大额购置支出,加大了施工企业的资金风险。

(4]项目施工管理风险。施工管理风险是和企业的管理流程,管理水平、管理机制息息相关的,是施工企业能自身控制的主要风险。

(5)项目垫资风险。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常面临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局面,固定成本支出承接垫资工程,可能遇到工程完工却无法收回垫付资金的风险。

(6)拖欠工程款风险。建设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履行合同,拖欠大额工程款,往往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二、施工企业的风险评估

在风险识别和初步分类之后,下一步就要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

1 定量方法是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数量描述,如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用概率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用损失金额来表0示,即运用数量方法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具体评估时,可根据项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定量方法来分析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的成因、风险造成的损失或带来的机会等变量在未来变化的概率分布来确定风险的高低。

2 定性方法是直接用文字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如“极低”、“低”、“中等”、“高”、“极高”等,即运用定性术语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调查了解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了解被审计单位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并做出记录,描述,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评估控制风险。初步评价实际上就是评价施工企业会计与内部控制,防止或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的过程。

通常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将重要账户或交易类别部分或全部认定的控制风险评估为高水平:(1)企业内部控制失效:(2)难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3)不打算进行符合性测试。

对某项会计财务报表认定而言,如果同时出现以下情况,则不应评价其控制风险处于高水平:(1)相关内部控制可能防止,发现、纠正重大错弊;(2)拟进行符合性测试。

内审人员要先行评价活动的风险,并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获得的新情况修正最初的评价。即将评价贯穿于企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以确保企业经营者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将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降至最低,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三、施工企业的风险应对

内部审计在识别风险并进行相应风险评估后,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构并结合管理者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采取应对措施,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风险回避,指采取措施避免可产生风险的活动。如在签订合同时,要善于利用合同中的条款限制回避风险,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的合理分配。合同审计是内部审计源头的把关之举,签约前进行程序性评审和合同文本评审以保证合同的合法与合规:对合同条款项目审查,对合同执行进行可行性研究,尤其是敏感问题如工程款句题、材料付款问题,需经过仔细商榷,杜绝合同管理失误的经济责任。

2 风险降低:指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低到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如垫资合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合同中的规定检查分析施工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详细研究合同中的回款要约说明,看合同的签订是否经过民主决策,有无程序不当造成的风险,以确保垫资工程款的顺利回收。

3 风险转移:指通过转嫁风险或与他人共担风险,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管理者的可容忍范围之内。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任务后,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定材料采购合同,可以有效地防止材料涨价给施王企业带来损失;工程款回收和付款约定,可以在与材料商在合同管理上落实招投标,合理转嫁资金风险,在所有劳务用工和材料采购付款条件中都写明业主付款后,再按业主付款比例付款,风险共担,降低资金风险和管理风险。

4 风险接受:指由于风险已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因而下采取任何措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风险,在合理的程度内承担风险是必要的,如向银行贷款融通资金,并有能力在规定的还款期及时归还,这在企业可承担风险能力的范围之内,可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总之,风险管理是企业避免失败、赢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同任何经济活动一样,项目风险和项目利润总是并存的,既没有完全脱离风险的利润,也没有毫无利润的纯风险,施工企业应协调好与社会,市场,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各个层面构筑起风险防御体系,以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做优做强。

作者:王立衡

上一篇:棉花补贴国际影响论文下一篇:外国高校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