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辅导员工作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有序推进高校养成教育,应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宏观规划,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强化自我教育,激发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辅导员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辅导员养成教育论文 篇1:

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建言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数量有所增加。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容易遇到一些较为棘手的由教育管理引发的纠纷。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维护学生和自己的正当权益的根本保障。重视加强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的养成教育,有利于不断增强其依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把一种意识、思想、行为经过培养逐渐内化的过程。高校辅导员职业的特殊性,对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然而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

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的重任大部分由辅导员来承担,然而大多数辅导员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并没有进行过多少相关培训。他们对于如何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依法办事没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因此他们在开展学生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因法律意识淡薄而侵犯学生正当权益,或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時不能依法保护学生也不能依法保护自己的现象。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财产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作为高校辅导员要从两个方面来正确对待学生财产权问题。

首先是学生财物被盗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高校辅导员不但要提醒学生注意财产安全,还要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笔者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遇到的学生财产被盗事件80%的作案者要么是在校大学生,要么有在校大学生的间接参与。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向学生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其次,作为经常和学生直接接触的高校辅导员,有更多可能与学生发生财产纠纷。有的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淡薄,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取收受财物;更有甚者私自制定规则,对违规的学生或者班级进行罚款。这些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在当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辅导员的违法行为不但对自己有害,还会严重影响学校声誉,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与麻烦。

(二)侵犯学生的知识产权

近年来,高校学生与高校教师知识产权纠纷时有发生。有不少高校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论文著作署上教师其本人的名字。大部分学生因碍于导师的面子或者是对导师在学业上的指导的感恩之情而默默地接受。高校辅导员应当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但自己要知道窃取学生劳动成果是违法的行为,尊重学生的知识产权,更要帮助学生增强依法维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与能力。

(三)处理学生被处分问题不恰当

对违反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是高校对学生进行警示、引导、规范的重要手段,对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的直接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处分的问题上必须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原则,对违纪违规的学生给予帮助,实事求是,并告知其享有申诉权,允许其对处分决定进行申诉。总之,高校辅导员在对违规学生进行处分时应当注意程序,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整个过程的合法性。

二、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教育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作为在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应当充分认识到依法开展本职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最注重的是应聘者的学生干部经历、应变能力、学历等方面,而对应聘者的法律素养没有明确要求。大部分辅导员并不具备法律知识,虽然在上岗之前或者工作的过程中,学校会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培训,但是其培训内容对法律知识的重视不够,辅导员的法律素养依然是参差不齐。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忽视、漠视、侵犯学生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2003年7月17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依法治校的重要性。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必然选择。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法律意识是依法治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1]

三、对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举措建言

当前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于辅导员自身的学习,但辅导员的个人学习欠缺系统性和实效性。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辅导员的法律意识,加强辅导员依法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与有效性。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辅导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

(一)加大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力度

目前高校辅导员通常为“杂牌军”,他们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法律、教育、职业规划、心理学、就业指导等,其中法律知识是他们最为缺乏的知识。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的辅导员,法律知识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心理辅导、就业指导还是奖惩等都受法律的约束。高校应当尽力加强对辅导员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定期组织培训班,并将他们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涉及的法律知识细化、具体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与考核,使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成为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加大培养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宣传力度

要通过多种渠道对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进行宣传教育,把一些经典案例放在法律知识研修班、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沙龙上进行研讨等多种方式来培养辅导员的法律意识,使辅导员从知道哪些是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哪些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到将相关法律知识内化为其自身的行为准则甚至习惯。这也正是当今教育界经常提到的“养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辅导员真正做到依法律己、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有理有力地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师生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

(三)加大学生法律知识普及力度

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学校加大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力度,使学生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水涨船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了,无形中对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成为辅导员自己的迫切需求。

四、结语

新形势对高校辅导员的法律素养要求不断提高,他们必须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自觉地依法办事,这也是做好其本职工作的基本保证。依法治校是必然趋势,高校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辅导员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有效办法,促使辅导员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良性发展。

高校辅导员需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宪法》《刑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还有所在院校的《学生手册》,切实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树立依法管理的工作理念,在工作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随机应变,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2]

无论我们在哪里,无论我们在干什么,当国歌响起、国旗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停止正在做的事情,静静地注视着国旗的冉冉升起,直到国歌停止、国旗升旗仪式结束。这种行为即是一种潜意识,也是一种观念内化的结果。依法从事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也需要内化为高校辅导员的潜意识,使法治观念在其心中生根发芽。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不但自己应该具备较高水平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也应该通过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依法办事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覃壮才.高等教育法规实用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冯维波.高校辅导员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3(5).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高雯

高校辅导员养成教育论文 篇2:

养成教育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路径探析

摘 要: 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辅导员工作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有序推进高校养成教育,应从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宏观规划,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强化自我教育,激发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养成教育 高校辅导员 工作路径

养成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又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同时涵盖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它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以规章制度、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协调、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于有形。在高校,辅导员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能否以养成教育作为切入点构思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能否有效地从事学生工作的重要前提。养成教育是做辅导员工作应该关注的最为重要的问题,其参与和思考的力度直接影响养成教育的实施效果。

一、我国高校养成教育现状

从我国高等学校养成教育建设现状来看,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然而,在养成教育建设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甚至出现阶段性缺失,某些学生“智商高但缺乏智慧,有知识但缺乏文化,有文化但缺乏教养,有欲望但缺乏理想,有目标但缺乏信仰,有青春但缺乏热血”。我国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交融、相互冲击,使大学生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少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思想不稳定;道德意识淡薄,人际交往功利化;心理承受能力降低,社会责任意识不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养成教育缺失的生成原因

养成教育缺失是整个社会忽视养成教育的必然伴生现象,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1.现代教育中的榜样效应缺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该当这种人”,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关系着自身品格的完善,而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成为学生最直接的养成教育榜样。改革开放早期,学生学习的榜样很多,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雷锋、赖宁等众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而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我国现行高校教育模式更偏重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学生养成教育参照物匮乏,榜样标尺缺乏,导致主动向好的主观能动性的缺失。

2.社会不良导向导致学生可塑性背离。

当前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贫富差距加大,一些利益主体因利益失衡而引发心态失衡,价值观缺失、理想模糊、拜金思潮等观点甚嚣尘上,折射到高校,导致学生可塑性背离。

3.辅导员队伍结构年轻化影响。

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这些年轻教师大多为“80后”,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毋庸置疑,但管理学生能力有待提高,对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程度有待成熟,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认识不够。年经教师自身的迷惘认知必然引起大学生对养成教育的误判,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路径探析

养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多方面着手,就高校来讲,养成教育影响其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就学生来讲,养成教育影响其自身修养,乃至今后的成长和进步。高校辅导员,首先是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应该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辅导员工作是实施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特殊性和方法的多样性,能起到业务教师和其他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

1.健全规章制度,突出“他律”原则。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它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起点,并以规章制度、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协调、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离开规章制度,养成教育就失去了权威。从一定意义上说,养成教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是运用规章制度去管理规范受教育者的过程。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以制度管理为依托,强化养成教育理念,出台德育大纲及实施细则,进一步落实养成教育规定,完善学生纪律处分、奖励条例等规定,通过严格的管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

2.完善教学相长,强化“自我”教育。

从“教”方面来讲,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的方面来讲,学生是主体,知识或技术是客体。教师所教内容归根结底需要学生通过学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既把大学生看作是教育的客体,又充分发挥他们教育主体的作用。一是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开展一些以发展大学生主体性为目标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各项活动中,情操得到熏陶,自我价值得到实现,从而逐步消除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依赖思想,实现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二是要强化“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佳方式和最终目的。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增强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住自己、自己管好自己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通过目标教育与引导,激发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强化网络道德教化,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将养成教育渗透到学生管理的各项事务当中,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方面强化制度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资源,规范学生行为,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

3.加强师德建设,重在示范引导。

教育之本在于德,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心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自律,而辅导员在其中发挥的就是培养、教育、引导、榜样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辅导员要用完美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就必须做到在政治上,是旗帜;在学业上,是导师;在情感上,是朋友;在品行上,是典范。为此,高校辅导员必须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和形象修养,通过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真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另外,高校也应采取多种培训措施,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学术科研能力,陶冶辅导员的情操,提升其个人修养,使其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标准。

4.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养成教育合力。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项根植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负有责任,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大学生产生着种种影响。高校针对大学生养成素质的现状和需求制定总体规划,统筹课内课外教育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作用,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与家长建立有效的积极联系,一方面利用招生宣传、校园开放日、新生入学家长座谈会等机会,让家长、学生客观地了解学校的办学体制,认识学校的办学优势,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避免因宣传误导为以后突发事件的爆发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日常沟通和联系,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在面临各种压力时,获得心理上的帮助,感受到温暖。从整体上推进大学生养成教育,以达到养成教育的最佳成效。

5.打造整体规划,实现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序推进,由易到难地安排内容、制定计划,使养成教育的实施更科学、更完善。在实施养成教育中,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安排内容,将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作为最基本、最初步的教育内容,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程等实施目标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职业目标、学业目标,或者举办目标教育系列培训与讲座活动,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相当的高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对其进行管理与引导,与养成教育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有效地保障大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用于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8sk438结题。

作者:马 宾 吴梦东

高校辅导员养成教育论文 篇3:

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差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尤其是高校辅导员,被誉为高校校园稳定的“定海神针”,教学秩序的“监测仪器”。这充分说明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差异调查中发现了普通高校和职业高校在不同问题上的差异,于是针对普通高校和职业高校辅导员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进一步了解其差异的实质原因,以求卓有成效地解决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96份,问卷的主要对象是普通高校和职业高校的辅导员、党政干部、教师、在校学生和社会成员。回收问卷568份,经过分析,有效问卷共548份,有效率为91.9%。

差异体现

经过问卷调查分析统计,发现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认识上的差异职业高校对辅导员的认识有别于其他教师,一是认为辅导员工作比较清闲,不外乎管管学生、谈谈心,不像搞科研那样是硬道理;二是认为辅导员工作比较简单,容易对付,是份人人都可以干的活。三是认为辅导员工作内容有弹性,具体事务相对较少,只要学生不出事,就没有太多的事可做。普通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则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认为辅导员工作实际上是一件既劳心又劳力的工作。首先,辅导员工作没有工作与体息时间界限,经常是晚上或双休日需要加班加点,遇有突发事件,即便是深更半夜也得赶往学校。其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同志思想压力大,担心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此外,辅导员工作也并非人人能做,辅导员必须具备从事学生工作的基本素质,了解和掌握现在学生的特点,懂得学生工作的规律,并积累一定的学生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学历素质差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必须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将理论融入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中,及时为学生解疑释惑。然而,通过统计发现,目前职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就整体而言,一是学历层次偏低,基本上是以大学学历为主,且多是本校毕业留校的学生。这种现状与高校的进一步改革发展不相适应;二是知识结构单一,绝大多数辅导员参加工作后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训练,缺乏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较弱;三是理论素养有待提高。目前,职业高校普遍存在对辅导员理论培训不力以及辅导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辅导员对于师生中存在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难以站在理论高度予以释疑解难。而普通高校现在所招聘的辅导员基本上是研究生学历,学习培训的机会在不断增加,素质提升相对较快。

队伍稳定性的差异职业高校由于编制比较困难,许多辅导员的编制得不到解决,故许多职业高校将辅导员看作是随意调换的临时工,工资低、待遇差,导致许多优秀辅导员流失。目前,在许多职业高校中,辅导员除了要承担思想教育任务外,还要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许多辅导员工作时间的投入每天超过8小时。此外,许多辅导员感觉工作没什么奔头,每天辛苦加班,往往得不到理解,感觉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心理失衡。所以许多辅导员总会考虑自己的转行、转岗问题。而普通高校辅导员则纳入了正式编制,工资待遇相对好些,有些普通高校有明文规定,辅导员的工资不得低于同等职称教师的平均工资,故队伍的稳定性相对好些。

工作方法的差异职业高校学生录取线明显低于普通本专科院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说,一道分数线就是一条素质分界线。虽然此话不够严谨,但却说明了一个事实: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中间确实有一部分学生是因高考发挥失常导致考试失手的。但是,也确有一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差,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严重,责任感缺乏,自我打理、自我服务能力比较差。还有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比较突出,在集体生活中难以与其他同学融洽相处,容易产生矛盾。

由此可见,养成教育是职业高校学生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职业高校辅导员,应对高职学生既要关爱,又要严格要求,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世;努力成为高职生品德修养的塑造者,帮助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见职业高校的辅导员更多的是充当“家长”的角色。而普通高校的学生相对而言素质高些,在一些习惯上好些,辅导员更多的是充当“引路人”的角色,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上。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构想

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高校的辅导员不应当成为学校其他部门的人才培养和锻炼基地,应当逐步实现职业化。高校应当建立起一套规章制度,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笔者认为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首先,学校应当从待遇上改变目前辅导员的处境。从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收入对比来看,同时进校的教师,担任学生辅导员的收入要远远低于任课教师的收入。任课教师在超出工作量部分都有准确的课时衡量标准,而辅导员的工作相对零碎并且烦琐,难以准确统计工作量。笔者认为高校应当确立一套科学衡量辅导员工作量的标准,保证辅导员的收入能随着劳动量的增加而增加。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实现在开放中招聘引进,在竞争中选拔聘任,在流动中稳定骨干,在动态平衡中优化结构,使辅导员队伍建设朝着“优化、合理、稳定、高效、专业”的方向发展。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终身聘任”为“竞争上岗”,增强辅导员整体队伍的活力,最终实现职业化岗位管理的目标。

拓展高校辅导员发展空间高校的辅导员可以纳入行政职务的编制,依次为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例如大学本科毕业任职3年、工作优秀应提升为副科;任职6年、工作优秀应提升为正科;任职10年、工作优秀应提升副处;任职15年、工作优秀应提升正处。职称评定上,考核合格,主管部门应按满工作量允许参加思政教师系列或管理系列评审,辅导员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职称系列,应允许系列间进行转换,有条件的可以申请评自己相关专业的教师职称。

增强辅导员责任心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与评价是检验辅导员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辅导员工作进步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评指标体系。从德、能、勤、绩、廉、学等方面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考评,在考评中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学年考核相结合、学生评议与领导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待遇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严格奖惩,把考核结果做为辅导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补贴发放的重要依据,从而增强辅导员的责任心,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杜 杰

上一篇:人性化生态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审计控制与审计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