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对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内涵进行分析,着重探讨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的目的、必要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1:

多维度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研究综述

摘 要: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问题,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辅导员角色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国际视野下的的辅导员定位研究、学习型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研究等等。不同的维度下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都各有侧重,但是总的来讲,无论在什么维度下,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鉴于此,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当前国内辅导员角色定位问题研究现状做以综述,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维度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中明确阐明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做了很好的解释。

从实际来看,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职业尚未完全被认同,依然是临时性的“过渡角色”。因此,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研究应当是高校辅导员角色研究的重中之重,认清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地避免角色冲突,进而才能更好地扮演好辅导员角色。

一、动态角色组合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韩广梅(2009)[1]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事务的拓展,辅导员的工作属性也开始由单纯的管理工作向教育和管理双重属性拓展。辅导员逐渐发展为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复合角色。

尹秀云(2008)[2]认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是一个动态的角色组合。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且各种角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二、角色职能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白加德(2005)[3]根据辅导员的职能,将辅导员定位为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导师、大学生文明修身的引路人、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师、大学生择业创业的导师、大学校园文化的引导者和创造者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

席岫峰(2012)[4]认为,高校辅导员应当扮演好以下角色:学生思想政治上的教导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学生专业学习的辅导员、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师、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员、学生日常事务的服务员、校园安全稳定的维护者。

三、宏观和微观层面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张景华(2013)[5]认为,宏观层面,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是以国家16号文件和24号文件的规定为主,专职辅导员队伍也属于教师队伍,与任课教师为平行序列,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党的“近卫军”。微观角度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班务管理,辅导咨询和谈话服务,科学地交流合作。

时太伟(2007)[6]认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属于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日常管理者,学生的人生导师,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四、国际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戴锐(2011)[7]认为,对于辅导员工作来说,不仅要充分认识全球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要加快自身建设的国际化进程。只有将辅导员研究与辅导员工作一并置于宏阔的国际视野中,才能培植出一支真正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研究才能深入开展,也才能真正实现其学术价值,促进高校辅导员制度与工作的完善化。

苏健(2009)[8]对中美两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差距进行了比较:在工作内容上,美国辅导员(即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侧重“专”和“精”,我国辅导员体现“广”和“杂”;工作方法上,美国辅导员突出“引”和“导”,我国强调“管”和“教”;在队伍建设方面,美国要求“严”和“细”,我国表现“松”和“粗”。

五、教育学视域下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杨育智(2013)[9]认为辅导员角色的核心定位是教育者,而教育能力是检验一名辅导员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者、职业规划教育者等称谓则是其衍生角色,是依据其工作内容而作的具体划分。

石一(2009)[10]认为,不论辅导员是教师,还是干部,都处于学校这个大场域中,要理解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必须从“教育”的本义着手。他认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更多地意味着辅导员要做一位育人的管理者。“育人的管理者”的内涵包括既成长自我,也成长学生。

六、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张景华(2013)[11]认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合理的辅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应该为:精于思考,敢想敢做,勤政爱生,能行善治。为了大学生良好的发展,高校辅导员要进行角色转型或者新的角色定位。这种角色转型的内容包括:政治转型,管理转型,辅导转型,心理转型,规划转型,技术转型。

七、网络时代的辅导员角色定位定位

杨立淮、徐百成(2012)[12]认为,在微博时代辅导员应充当“隐形把关人”,创建健康的微博舆论生态;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监控大学生微博舆论,营造和谐校园;实施大学生管理、服务微直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关注大学生网络心理,开展微公益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

康志贤(2012)[13]认为,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担当意见领袖角色,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微博、博客、QQ 空间等网络平台中,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承担起意见领袖的角色,引领所在高校网络舆情,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八、学术场域中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朱飞、秦永和、马素伟(2013)[14]认为,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不彻底性,使高校学术场域中的辅导员处于尴尬的“边际人”地位,研究型辅导员培养则是改变这一尴尬角色和边际境遇的有效举措。“研究型辅导员”,应将事务型的辅导员工作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辅导员工作模式。

倪金花(2008)[15]认为研究型辅导员,就是指在思维方法和工作理念上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经常性地反思工作过程,进而探索科学的学术工作规律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借以指导实践的学生工作人员。

九、自我认识中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张浩(2010)[16]认为,高校辅导员需要有强烈角色意识,明白辅导员角色的责任、义务,这种角色意识包括:价值意识、专业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扮演不好辅导员角色的。

魏义梅(2010)[17]认为,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主要是指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及其角色实践的认识、理解、体验与自觉。其中,辅导员对其主体角色的觉知,包括认知成分,同时也包括情感、行为成分。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表现为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一种敏感、觉醒的内部主观状态。

杨杨、张生辉、荣露(2007)[18]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分为“辅”的角色,“导”的角色,和其他角色三个方面。“辅”的角色是指在自我角色认识上,辅导员将自己视为辅助人员。其他角色是指作为辅导员,应将自己视为一个学生,并且是一个双向学习者;要将自己视为学生的“师友”;还应将自己视为学生的一面镜子。

十、社会多层次的他者对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雷习林、童松辉(2013)[19]认为,辅导员在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扮演的角色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也千变万化,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年级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和不同性别的学生,他们对辅导员角色的期望存在差异。

郑艳萍(2011)[20]认为,随着辅导员队伍的逐步壮大,辅导员的角色认知显示出诸多问题,社会多层次的他者认知使得辅导员心理落差加大,为此,需要从完善考核机制、准确定位职业角色、明确未来发展路径、强化学术研究、提高专业科研能力等方面解决辅导员在自我认知和他者认知的角色障碍问题。

屈晓婷(2013)认为,由于制度平台搭设的身份认同、学校生活中的他我认同和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的现实差异,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和角色,还存在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顶层设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否符合实际辅导员的角色发展和角色行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只是各个角色不断叠加,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应当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地探索是成为专家型的辅导员还是实干型辅导员(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者)。以上学者更多的是从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中梳理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应当分化,分离出一批职业的重服务、重业务的学生事务管理者。同时从辅导员队伍中优化出一批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者,这批专家型的辅导员可以分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心理咨询专家,职业规划和咨询专家、创业指导和教育专家、学业与专业指导专家等,分布于各个学院从事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以党团建设为主,以班级建设为基础,这应该是今后高校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

当前,国内关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建议和对策,角色定位研究的维度也不断的拓展,从最初的单一维度到如今的多维度研究,不断地促使高校辅导员的角色研究的深入。

然而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当(下转154页)(上接140页)前对于高校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的角色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辅导员角色内涵还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辅导员角色冲突研究较多,实际解决办法较少。在高度上缺乏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理论知识的支撑,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够。在广度上缺乏与国外相关辅导员定位的比较和借鉴;在深度上还限于对政策文件的解读和引申,而缺乏对于辅导员角色创新研究。要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辅导员的工作角色的明确的定位是关键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辅导员的工作角色,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专业化,推动辅导员工作的精细化研究。拓展和创新辅导员的工作角色,对于辅导员角色与定位研究、学生事务管理研究、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此问题上,国内研究者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韩广梅.中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4.

[2] 尹秀云.高校辅导员角色组合变化及角色调适[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4):35-36.

[3] 白加德.对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角色认识[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6-167.

[4] 席岫峰.关于高校辅导员的功能定位职业角色探析[J].高校辅导员,2012,(2):5-7.

[5] 张景华.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角色转型之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8):48-49.

[6] 时太伟.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76-77.

[7] 戴锐.高校辅导员研究的历史回思与前景展望[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2):6.

[8] 苏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角色差距与角色定位——以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历史比较为例[J].法制与经

济,2009,(7):114-115.

[9] 杨育智.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教育学思考[J].成人教育,2013,(12):108-109.

[10] 石一.对大学辅导员角色的再认识[J].管理观察,2009,(1):130-131.

[11] 杨立淮,徐百成.微时代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79-80.

[12] 康志贤.意见领袖——网络时代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新拓展[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4):124.

[13] 朱飞,秦永和,马素伟.学术场域中研究型辅导员的内涵及其培养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08-110.

[14] 倪金花.论我国高校研究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D].上海:复旦大学,2008:23-24.

[15] 张浩.论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与实现[J].学理论,2010,(6):246-247.

[16] 魏义梅.论高校辅导员角色自我觉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78-180.

[17] 杨杨,张生辉,荣露.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自我角色认识[J].煤炭高等教育,2007,(3):98-99.

[18] 雷习林,童松辉.高职高专学生对辅导员角色期望的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3,(11):244.

[19] 郑艳萍.高校硕士辅导员的角色认知与对策建议[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2):23-25.

[20] 屈晓婷.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业认同[J].北京教育高教,2013,(3):47-49.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仲伟伟

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2:

论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的重要性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对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内涵进行分析,着重探讨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的目的、必要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文素质;高校辅导员;科学发展观

随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其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的重要性却没有被学界重视。

一、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的目的

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虚无、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第一线的主力军,其人文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大学生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关键。因此加强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培养,就成为当前极为紧迫的战略任务。

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研究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

1.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辅导员充分胜任思想政治工作角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战略大局的高度上,系统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肯定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骨干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者。通过本研究,力争切实提高辅导员的人文素质,使辅导员充分胜任思想政治工作角色。

2.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管理素质,为高校基层管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基层的有效管理是整个组织系统正常运作的前提。辅导员作为高校的基层管理者,工作的对象是广大青年学生,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问题纷繁复杂,工作任务层出不穷。然而高校的基层管理中经常出现目标不清、权责不明、时间概念淡薄等问题,这些主观缺点的克服除了要在制度上加以约束外,更需要通过提高基层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尤其是人文素质来加以实施。因此,具有高水平人文素养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基层管理的人力资源保证。

3.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实现全面发展。

21世纪是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时期,每一个社会变革都不可避免地对高校这个知识群体、青年群体密集的地方带来影响和冲击。同时,社会转型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高校扩招、就业困难、贫困生增多,以及不断涌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等。与以前相比,现在高校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要求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不能固步自封、照本宣科,而要在工作的全方位上继续摸索、不断创新。

二、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亟待提高。其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政治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知识结构单一对人文精神理解不深;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时存在偏差;思维模式僵化缺少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部分辅导员情趣有世俗化的倾向等方面。

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接班人的现实需要,是辅导员工作复杂性和职责多变性的内在需求,是打造一支甘于奉献的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手段,是實施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的有力保障,是在稳定的基础上推进学校发展进而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

三、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意义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社会变迁、观念更新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外部环境变化,也面临高校大发展、高校学生情况复杂化的内部变化。这种变化在理论上,对高校辅导员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丰富人文素质的理论内涵,对辅导员的人文素质进行界定。

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具有人文素质的人,基本价值观是“人本位”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相信人,又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健康的心理。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就是辅导员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其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具体表现为:对做学生工作有责任感和成就感;以学生为本,遵循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具备广泛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素养。

2.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将辅导员人文素质教育纳入研究范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近几年高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了挑战。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将在原有的单纯的政治性教育的基础上加上人文素质教育,形成硬性教育与软性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体系,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

3.扩展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的育人理论。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高校应借此重要契机推动学校教育科学和理论的发展。高等院校必须结合办学实际,认真研究和创新教育理论,并力求使之多样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研究,将有助于充实科学发展观理论中的育人理论。

四、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意义

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扮演着大学生政治上的引导者、思想上的教育者、行政上的管理者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等多重角色。为适应多重性、复合性的角色需要,成为在学生心目中有“魅力”的辅导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培养既非常现实紧迫又非常必需必然。

1.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研究有利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作为高校思想工作者的辅导员的职责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去宣传教育学生,而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是高校辅导员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密切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人文素质。

2.辅导员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实现人性化管理和全方位育人。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是辅导员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个人修养的综合表现,也是其人文素质的综合表现。学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对其影响最深的自然是与之朝夕相处的辅导员。辅导员只有在被学生作为自己的榜样时,才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打动学生的心。

3.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辅导员个人素质的拓展。虽然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但在知识结构、情绪情感、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与所承担的工作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自身人文素质亟待提高对辅导员人文素质的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辅导员角色由领导型向指导型的转化、暂时型向职业型的转换,对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逐步职业化、专家化,要求其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较高的管理素质和职业技能,更要求其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

对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不仅会丰富和发展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理论成果,使辅导员队伍建设理论逐步完善,还将会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高校辅导员的选聘、培养、使用等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傅铭.理工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初探[J].中山理工大学学报,2006(9).

[2]宋红霞.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3]刘晓音.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比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4]吕型伟.现代化与人文精神[J].江苏教育研究,2008(12).

[5]段文美.浅谈当代社会人文精神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

[6]邓正君,曾成栋. 基于人文素质教育观的理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7]白金一,李国琴,张丽华.强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8]桂署钦,李宪伦.论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9).

编辑/刘文捷

作者:金福吉 鲁志美

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3:

浅析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

【摘 要】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人文素质水平不高的情况,给高校教育带来一定影响。为了使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改善,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言传身教,为我国大学生人文气息的培养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身修养都得到综合提高。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    人文素质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人文素质要素

人文素质又称为人文素养,是做人做事必备的品质和态度,具有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在新时期下,高校辅导员的人文素质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包括其思想、心理、道德、情感、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与修养。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具体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生活、工作负责,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相信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才。下面将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人文素养要素作简单分析。

(一)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的工作量非常大,所面临的心理挑战也相当严峻。因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必须保证心理健康,并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才能有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高校辅导员应当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和免疫力,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处事心态,才能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去。

(二)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高校教育中,辅导员的素质修养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果辅导员自身具有热爱工作、勤业、敬业的思想品质,那么将会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高度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并且带着较高的责任感投入社会,服务人民,在工作中应当带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处理眼前的工作,做到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关爱学生,这样才能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三)高尚的人格魅力

高校辅导员只有拥有真正的才学、对学生用真情实感,才能逐渐使其人格魅力流露出来。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指的就是辅导员在语言使用、气质、情、才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大学辅导员在日常教学中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辅导员自身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大学辅导员应当意识到自己不仅仅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而且还充当着教育者,所以在人格、智慧、情操、意志方面都要有较高的水准,才能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加大对辅导员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校辅导员不能一直带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而是应当不断调整工作方法,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水平。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占据着重要主动的地位,在承担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努力成为高校学生的朋友,更应当成为高校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领路者。作为学校方,在日常管理中,应实行科学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管理系统,使学校辅导员体系得以完善。由于一些辅导员在人文素质方面比较欠缺,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并且经常在校内或者去往其他好学校参加培训,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管理水平、人文素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对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加强对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设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使他们的素质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二)营造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氛围

学习氛围、校园文化也将对辅导员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非常关键,它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校园文化渗透给辅导员,使辅导员被人文关怀所感染,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使辅导员的思想素质得到熏陶。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应当带领学生在校园中经常组织完成一些班级、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在校园中开展征文大赛、文艺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这样不仅使辅导员的生活得到了丰富,而且使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生活情趣得到了提高。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重视校园内人文景点的建设,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将校园中的环境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为辅导员提供一个活动和学习的场所,使校园内的人文气息变得更加浓厚,促进辅导员自身人文气息不断提升,从而让人文精神在辅导员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三)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机制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机制对整个学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有着非凡的意义。近些年,人文素质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提高辅导员的人文素质的工作也需要有所完善。在学校中建立一些有关的奖励、惩罚、制约、管理辅导员的机制才能使辅导员队伍变得更加规范化。所以,高校应当对目前辅导员的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和改革,学校还可以定期对辅导员的素质能力以及工作方法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报酬、升职等挂钩,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及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质的人才。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培养,呈现出主流队伍建设态度较好的情况,大多数辅导员工作认真,思想积极向上,在拥有高层次的学历的同时,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他们拥有创新性思维,在管理班级时与时俱进,使高校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得到有效培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作为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应当不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为班级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韩慧莉. 治道内化·实践外化·品牌升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院系实施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张文彬,徐引红,叶志强,等. 辅导员在工科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6):44-45.

[3]胡大白,杨雪梅,张锡侯,等. 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06):1-36.

[4]陈念. 从职业承诺的角度解读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象[A].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作者:武芳英

上一篇:机关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论文下一篇:职业人园艺技术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