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论文

2022-07-03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一线教师,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本文从探讨团队精神入手,深入分析了团队精神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于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关键作用,并将二者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团队管理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论文 篇1:

和谐校园构建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初探

摘 要:师德建设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育人角度看,师德建设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同样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阐述高校辅导员师德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提高理论水平、强化师德教育、健全规范制度等具体措施,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建议,进而促进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以大学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特殊教师群体。《礼记》中曾提到:“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更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来强调为人师表的重要性。身兼教育重任的高校辅导员老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心中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时刻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师德典范,以身作则,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创造力,努力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培养出具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接班人。

一、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有研究认为,大学教师不仅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中追求真善美,而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服务社会过程中追求真善美,推动社会良性发展。[2]

2007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赋予了师德与师德建设新的时代内涵,“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3]

师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基本素质,另一部分是履行教师职责的特殊素质。二者融合为一体,构成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建设,即公民的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师德不限于教育活动的需要,也是社会的公民和先进分子所应具备的素质。[4]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以与时俱进的心态看待高校辅导员在师德建设中的位置,在原有的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基础上,强调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这是社会对高校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品质。作为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辅导员不仅要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要牢记自身使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接班人,将培育新一代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有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为己任,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学生的崇高理想信念,将本职工作、社会责任和祖国需要紧密结合,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一腔热血,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立德树人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关键在以学育德,以德量行,而后树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关键。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很大一部分在于老师的引导和帮助,此时,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学生会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自我价值,完善自我人格,进而形成个人价值观。进入社会后,这种价值观念将随着学生对社会认识的逐渐增多产生分裂或融合,伴随学生一生。所以,辅导员必须注重个人人格魅力培养,恪守职业道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好表率和示范,时刻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本着“果行育德”的教育思想努力将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健全人格的“四有新人”而奋斗。

(三)坚持终身学习,树立改革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观念新潮。面对这样一个群体,身处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主体之一,辅导员更应具有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探索适合学生成长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创造开放平等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辅导员的创新精神还表现在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上。辅导员在教育与管理中,在学习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探索、创新,从而产生质的飞跃,达到新的高度和新的水平。辅导员的创新精神更表现在自我发展中,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打好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基础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观念、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涌现,我们每天都面对着一个新的世界,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勤勉上进,才能跟的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要求。作为担负教书育人重任的高校辅导员老师,每日的学习与奋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以科学、发展的方法指导自身工作,才能更好的为教学、为学生工作服务,为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服务。

(二)完善师德教育途径,为辅导员师德建设创造条件

良好的师德是在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形成的,要完善师德教育途径,通过拓宽渠道,使高校辅导员老师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使其自觉增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首先,加强辅导员老师的政治学习能力,定期举办教师规范学习,使广大辅导员老师及时了解国家法律、法规,了解时事政策。其次,积极学习在师德建设方面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并以此为标准,查漏补缺,查找个人问题,完善自我。再次,增加业务培训,使辅导员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理论修养、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担负起管理育人的职责。

(三)健全师德规范、考核制度,构筑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激励体系

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要付诸于行动,使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体系。针对高校辅导员群体的特殊性,应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颁布“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规范”,提出具体明确的师德标准。规范应针对高校辅导员中容易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如敬业精神缺乏、育人意识淡薄等现象制定量化的、可操作的惩处措施,以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可量化的指标要准确量化,不能或难以量化的指标要清楚明确地表达特征,适当地加以举例说明。[5]此外,评价指标应根据新时期师德建设重点内容的变化,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时期特点的师德评价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现在的师德考核仅仅停留在制度表面上,如作风问题、生活问题等道德层面的一些基本要求,整个考核期间,没有人不达到要求,人人皆可轻松过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考核标准,要职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职业道德标准出发,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特殊性制定符合高校标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标准、新章程。将师德考核列入高校辅导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如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中“职业道德”部分的评价结果,按不低于辅导员绩效考核一定比例的权重计入教师绩效考核结果。

建立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师德考核标准应该作为高校辅导员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把师德考核与辅导员的师德修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加入到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各项工作中。对凸显出来的师德模范、优秀辅导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对师德高尚的辅导员给予优先考虑等。另外,针对辅导员队伍中出现的道德败坏、素质低下、理想信念缺失的个人,将一律严格处理,并采用一票否决制,既是对本人教育又是对心怀不轨之人予以警告。

建立健全师德检查监督机制。监督顾名思义就是察看并加以管理,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主抓学生管理的学务部门要起到监视、督促和管理作用,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考核,并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事后,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确保师德考核工作取得实效。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个别违纪违规事件予以及时、有效的查处,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通报批评,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田延光.切实重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3,(06):166-168

[2]李培凤,王生钰.大学教师精神特质的发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136-140

[3]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7-09-01

[4]王奉贤.师德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1997(04):8-12

[5]瞿鹤鸣,吴佳.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44-148

作者:郗艳花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论文 篇2:

浅论团队精神与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摘 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一线教师,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本文从探讨团队精神入手,深入分析了团队精神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于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的关键作用,并将二者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团队管理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团队精神辅导员师德建设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而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大学生日常组织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政治素质高低,品德的优劣,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纷繁复杂的日常教育管理问题不断出现,迫切要求我们从不同视角探讨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本文就从团队精神视角来谈谈辅导员的师德建设。

1 团队精神的内涵

社会学中经常提到两个概念:群体和团队,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群体,在英文中为Group,它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团队,在英文中为Team,是指为一个共同的目的、利益或娱乐而联合或正式组织起来的一群人,是为达成特定目标或任务而结合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彼此间具有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它倡导团队精神,强调相互信任、相互沟通,决策科学高效且富有创意。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团队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中,团队的涌现,提高了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益,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团队的巨大作用使得其他行业纷纷效仿,引入团队的管理模式,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群体可能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具备高度的战斗能力,而一个有高度竞争力、战斗力的团队,必须有“团队精神”(Team spirit)。

总结起来讲,团队精神是指一个组织具有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在一个组织或企业文化上的反应。团队精神是一个组织的灵魂,一个群体不能形成团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个团队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不会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当然就不会有战斗力;一个团队没有灵魂,就不会具有生命的活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五大特征: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优秀的团队精神才是一个团体和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团体和企业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将成为一团散沙;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团队精神,也将无所作为。

2 团队精神是新时期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应有之义

师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善于团结合作的精神,应当成为新时期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辅导员的管理理念的提升和育人水平的提高,都要求要树立起这个时代所要求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一个好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团队首先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愿景,但它的实现条件首先是团队成员间的真诚而密切的合作。所以,团队精神就是团队成员利益与奋斗目标的统一,是自己的前途与团队命运的统一。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和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力倡导团队精神,作为学生思想引路人的辅导员队伍尤其需要。市场经济奉行竞争法则、等价交换原则和利益最大化原则,这有利于增强辅导员师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但是,我们必须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统一的角度理解市场经济的这些法则。现在,社会发展对人际交流与合作的要求已大大提高,开放化、集团化和网络化已经是当今社会的主流趋势。没有团队协作的“单打独斗”,已很难取得工作上的创新和突破。辅导员的工作,是育人工作,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合作。每位辅导员都希望成为“心理教育专家”、“职业指导专家”等某一领域的专家,而且时代、学校给了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一些辅导员确实成了某一领域的专家。但是,作为辅导员需要认识到,发挥团队的作用,既是辅导员专家化成长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专家化应具有的道德素养。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校要求辅导员能自觉地把培育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作为道德修养的素质内容,依靠集体的力量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发挥,高质量完成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

3 以培育团队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师德建设

在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中引入团队理念,培育团队精神,既是增强高校辅导员事业心和使命感的动力源泉,又有利于激发广大学生工作干部的集体智慧,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实现1+1>2的效果。

为此,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如下几点。

(1)目标一致,齐心协力。

系统科学认为,团队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共同远景,协同合作,才能发挥团队的整体效应。协同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因此,辅导员团队建设要围绕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心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这一愿景,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知识与经验共享,业绩与成果共享,培育和弘扬协同合作,互帮互助,吃苦耐劳,甘于平凡,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要努力建立辅导员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营造辅导员相互请教,广泛交流,齐心协力的文化氛围,摒弃单枪匹马,蛮横单干的工作方式,而换之以团队协作的工作方式来面对“80”后、“90”后大学生的日常教育和事务管理,把分散、独立的辅导员力量整合起来,聚集辅导员团队的聪明才智,来共同应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2)科学分工,团队制胜。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趋势是科学化构建、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对辅导员个人来说,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学风建设、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方面面。因此,辅导员要想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的专家,在实际操作中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同时,在一个学校或一个学院,建立一支专业全面、专长互补、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辅导员队伍又是可行的。只有每个辅导员根据自己的偏好、个性和智力因素的差异选择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某一方面的专家,承担辅导员团队中的一定角色,就可以以辅导员团队专业化的系统性、多样性克服了辅导员个体专业化的片面性、单一性,把思想道德教育、学习学业指导、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健康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多个领域的辅导员专家汇集起来,汇多“专”于一体,集多“家”于一身,就是辅导员队伍多方面的力量汇聚起来,形成合力。这样,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不但名副其实,还将使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积极沟通,有效协调。

沟通协调是团队协同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形成一个优秀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沟通是辅导员团队成员相互交换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共享教育、服务和管理的各种资源,协调则是指在沟通的基础上取得教育、服务和管理行动上的一致和协作,从而达到共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过程。良好的沟通协调也是激励辅导员队伍积极性的一剂良药。为了保证辅导员团队良好的协调沟通,就需要作为辅导员工作团队的负责人作风民主,政令通达,尽量改变通过命令下达任务的传统做法。在一般问题的决策上与团队成员主动保持同等的权力地位,确保团队成员自由沟通,充分了解任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及对个人的价值,并努力让成员共同参与,实现高效的沟通。同时,辅导员工作团队的负责人还要鼓励辅导员个人设定工作任务,并要求辅导员牢固树立补位意识、合作意识,在团队成员因故暂时缺位时,能自觉或按预设的方案主动补位。

成功的团队不仅注重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也重视团队与其它部门、其它团队的沟通协调,有沟通才能交流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进而迸发出创造性的工作思路。在加强团队成员交流、合作方面,高校可以把现有的辅导员工作例会制度改为研讨交流制度,由团队负责人经常组织辅导员一起研讨各阶段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共同协商工作难题;定期召开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营造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的良好氛围;积极构建辅导员网上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创建辅导员工作专门网页、辅导员QQ群、BBS、博客等途径,使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加广泛、便捷、深入。另外,要加强辅导员团队与高校其他专业团队(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管理团队等)的沟通、交流和协调,从而使各项工作相互密切协作,调动一切有效资源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4)互相扶持,优势互补。

辅导员团队内部的精诚团结和成员之间的彼此互相信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源泉。凝聚力强调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协同攻关。辅导员团队内,由于个人的能力、技术、个性、角色、风格、意识等的不同,在团队中很容易出现防备心理和彼此互不信任的现象,进而发生排斥与猜疑,就有可能导致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不能实现。只有辅导员团队成员间知识结构、素质能力、思维方式、研究经验的优势互补,以及年龄、性格特征、工作风格、人文素养的优势互补,才能形成以优秀硕士研究生中选拔出来的后备队伍为“塔座”,以现有的专兼职辅导员为“塔身”和以专家型辅导员为“塔尖”的金字塔形辅导员团队,以此来缓解高校辅导员数量不足,知识欠缺和实践经验少等情况,稳定辅导员团队,很好的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诚然,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团队还需要在较长时间里完成大量细致的工作,从优秀辅导员个人到优秀辅导员团队需要团队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团队必定能够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王文东.心灵的教化:改革社会中的中国师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 刘二林,李耀珍.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我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4):79~80.

[3] 丁炳泉.关于高校政治辅导员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探讨[J].高教研究,2006(7):10~11.

作者:贺芳 刘玉威

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论文 篇3:

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探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作为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不仅要用心学习、用心领悟,更要用思想指导工作,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要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牢牢抓在手上,深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和梳理,精准服务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就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教师要铭记自己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的心灵”。

然而,目前在高校辅导员中,出现了一些有损师德师风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为高校辅导员队伍抹了黑,也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笔者从自身在高校的基层工作谈起,对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以下探析。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于教育工作,总书记指出 “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特别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核心素质,是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服务学生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达到全员育人的必要途径。因此,加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更好地培养千千万万个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具有比常人更高的行为规范标准和要求,但目前高校辅导员中出现了许多“师德失范”的现象,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势必影响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

师德建设问题已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对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已形成共识,对师德内涵的探讨也在不断升华。但师德建设是一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工程,既要遵从规律性,又要富有创造性,特别是在如何进行师德建设这个问题上,有着丰富的探索空间。新疆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状况有许多特殊性,在如何塑造一支具有高尚情操和高水平业务素质的多民族的高校教师队伍方面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需要性。但我区目前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

二、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综观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 ,总体说是政治过硬、思想积极上进、业务能力强、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他们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

(1)对学生缺乏关心关爱。部分新进辅导员对学生工作不了解 ,一味地只去管理,认为管理好学生就可以,不去走入学生内心,缺乏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关爱,不和学生进行谈心。这影响了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生疏,不利于校园内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

(2)言行不拘细节,思想偏激。一些高校辅导员,往往注重了个人知识能力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只顾上课,忽略了辅导员自身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只关注个人发展,忽略了辅导员应有的职业职责。

(3)职业理想比较欠缺,敬业精神减弱。表现为少数辅导员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不主动,态度被动消极 ,总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影响了辅导员的自身专业化发展 。

(4)职业发展空间不够。如今的高校辅导员是戴着教师的帽子当着学生的“管家”、是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承担各个职能部门及所属院系布置的各项行政工作的“排头兵”,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繁杂,任务繁重,但职务晋升较难,职业发展空间较狭小。现阶段高校辅导员职称有行政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两个方向,如果选择行政系列,所在院系的行政职位十分有限,辅导员处于行政职务的最底层,自我认同感较低;如果选择专业职称系列,论文发表较难、课题数量少,工作量按照一定系数转化课时量。目前,辅导员的职级、职称晋升困难,职称晋升制度仍是制约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本,还是源于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方面存在不足。

(1)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方法还需进一步探索。辅导员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如何针对辅导员的特点,开展辅导员能够接受并乐于参加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活动,面对辅导员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的师德建设工作在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需要创新。

(2)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关于道德教育目的的规定,一直只存在个体和社会的两个视角,而疏忽了教育本身,这使现有的道德教育目的存在着社会目的对本体目的的驱逐、应然和实然之间的脱离、目的和手段的相互分离甚至相对立等倾向。从道德教育自身即道德的目的性出发来重新考量道德教育的目的,可以使我们对原有的“美德袋”论、道德能力论等道德教育目的观点有一个新的认识。目前我们所采用的道德量化标准试图通过量化打分的方式,将所有教育对象按照某一特定的道德规范培育成道德的“完人”,这可能达不到道德教育和促进道德规范的内在化的目的,反而可能会把道德建设与功利动机联系起来,从而诱发道德虚伪和道德双重人格。道德量化体系背后的激励机制所隐含的评奖、评优和奖金等因素,无疑使道德建设很难洗脱功利化的嫌疑,还将导致道德投机主义的盛行。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

(1)加强政治修养。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少数民族思政教育者,我一直坚信,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在“培养”与“学习”的矛盾中,“培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导向,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理念,以身作则、态度坚决,擦亮眼睛、举旗亮剑,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牢牢抓在手上,深入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对学生需求进行细致地调研和梳理,精准服务和引导青年大学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立场、更加务实的态度作风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强化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为各民族学生的健康生活和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与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重在交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同时,通过“三进两联一交友”、家访活动、支农劳动,更精准地服务学生关照学生,打通与学生心与心的“最后一米”。

(2)不忘初心,爱岗敬业。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我们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心灵导师和知心朋友,同时,我们更是引导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线教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告诫我们,无论身处哪个岗位,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拥有一颗初心,然后不断前行。既然选择了辅导员这个神圣的职业,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工作充满热爱,才可能有不竭的动力,才能尽心投入工作中,从平凡的工作中捕捉令人喜悦、鼓动人心的瞬间。敬业相对爱岗则侧重于实际行动,把工作做好、干出成绩,这才是敬业的实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繁杂、琐碎,需要与不同的师生接触,要学会处理和学生的人际关系以及日常事务。作为辅导员,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认真工作,爱岗敬业,使自己真正融入到辅导员这个特殊角色中去,履行辅导员的义务和职责,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3)加强理论学习。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与2017年9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都对辅导员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教好学生,先当好老师。我作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打鐵必须自身硬”,要想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必须要有完成使命的本领。要有较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导者、引领者、塑造者,其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作为高校辅导员,必须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学生遇到任何疑问和困惑时能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运用较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应不忘初心,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做一名好老师。

(4)多方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辅导员工作具有特殊性和琐碎性,工作内容较为单一繁琐。这种工作性质导致许多辅导员心理压力比较大,产生职业懈怠。而作为辅导员,要想克服职业懈怠,应做到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放松心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带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因此,学会快乐工作,是提高辅导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所在。

辅导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实际上是个人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等要素从低到高,从旧质到新质矛盾运动过程,因此也就决定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辅导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提高自身素质。所以每一位辅导员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坚持不懈地锻炼和培养自己,在漫长的育人生涯中反复锤炼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引者,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坚持先受教育,要深刻领会和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工作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同时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作者:加依娜·米拉提汗

上一篇:披露问题的会计报表论文下一篇: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