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管理创新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朝着创新服务方向转型,就必须深化教育行政管理变革,而此项工作也是目前迫切需要完成的环节。文章立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主要分析了“深化教育行政管理研究,为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服务”这一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育行政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教育行政管理创新论文 篇1:

教育行政管理创新的关键和策略(续)

2006年1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媒体透露,全面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务院“1+5”文件也即将下发,包括: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定、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法治政府、行政问责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绩效评估等。推动教育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可谓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科学设计组织机构,实现精简协同

教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的一个分支,而其自身又由多个下级部门组成。这些部门可以分为:教育级段管理部门、教育要素管理部门、教育业务管理部门、管理职能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行政监督部门。在行政机构之外,还有一些机构实际上对学校具有一定的强制影响力甚至是行政服务职能,包括党务部门、政府督导部门、直属事业单位、挂靠社团等,可以称为广义教育行政部门。

以上机构设置存在交叉重叠、人员冗余和协同不足问题。尤其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笔者了解到,在某县,各级各类学校只有50余所,而上述部门机构就有近30个,工作人员累计200多人。这些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业务,各管一块,往往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象。

推进教育行政管理创新,就需要精简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具体讲,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加强党政协调。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党政“一把手”,有的是分开担任,有的是兼任;有的是分开办公,有的是合署办公。无论分合,党、政工作的对象都有重合性,都需要对具体学校和人员进行管理,都需要涉及具体教育事务,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事务交叉。这种交叉主要体现在重大教育事务的决策、干部管理、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几个方面。

二是精简副职,合理分工。副职过多是当前教育行政体制中一个突出现象。在管理学上,有一个管理幅度和层级问题。副职过多,必然形成管理幅度过小,领导任务不足,这会导致对下级的越俎代庖,使下级机构的“一把手”变成了虚职。班子分工不合理也是一个常见的技术性问题。比如,A领导分管教研却不管培训,所分管工作不能成为有机整体,造成内部注意力分散,外部协调困难。

三是合并机构,增加综合性部门。比如,可以合并中学、小学级段管理部门;加强级段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要素管理部门的整合;统筹考虑教育系统行政干部、公务员、校长、教师、支持服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队伍,依据人力资源管理和专业化理论,设计统一的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合并统计信息分析和教育政策研究部门;统筹办学条件管理,加强财务、基建、后勤、条装、信息部门的职能协调;探索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

四是理顺督导和行政的关系。在地方层面,教育督导室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但往往和教育行政部门一起办公,有的实际上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部门。在此情况下,督导室的督政职能很难实现,而督学职能又经常和中小学业务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调整督导和行政的关系,一要明确和强化督导室对下一级政府的督政职能;二是督学方面,要加强督导室和教育行政业务科室的联合行动,并且以周期性、综合性评估为主,而日常视导和专项评估应交给业务科室承担。

五是推进直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直属事业单位实际上是教育行政机构的延伸。应根据教育行政管理和各事业单位支持服务职能相协调的原则,合理界定各事业单位的机构、职能和编制,加强行政机构和直属单位的分工与统筹,探索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使一部分成为市场主体,一部分成为公益机构,还有一部分要和行政机构合并。

理顺政府间职责权利,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组织架构的缩影,是指各种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上下级政府之间以及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分配和协作规则。这里的“职”,是指在政府机构序列中的名称和位置;所谓“责”,是指必须履行的责任、职能,必须完成的任务、目标;而“权”是指权力和强制力;“利”则是指可支配的资源和利益回报。而“协作规则”是指不同政府机构围绕某一政府职能或者政务事项而形成的汇报关系、角色地位、参与程序和争议解决的机制。

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职、责、权、利的完整性。即指同一项工作或联系紧密的工作内容要尽可能由相同的部门和人员对整个流程和结果负责。其次是职、责、权、利之间要相对匹配,维持均衡。也就是说,有什么位置就履行什么责任,有什么样的责任就有履行责任所必需的权力、资源和利益。第三是机构工作专业化。即同一机构能够长期稳定地从事类似工作,业务范围紧密相关,能够形成和发挥自己的专长。最后是协调性。即各部门都清楚自己在整体中的定位,彼此职、责、权、利划分清晰,责任环节简明,互相衔接而又不存在交叉重叠和缺漏。

显然,良好的管理体制是确保教育行政管理能够运转顺畅、协作一致和高效有序的关键。当前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应该抓住以下两个关键。

一是明确上下级政府尤其是省以下政府间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我国教育发展的很多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政府投入不足。而政府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的责任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是:各级政府经费承担比例以及划分依据不明确;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支出和自身财力不匹配;对各级政府投入不到位缺少约束手段。不过,当前推进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已经规定各级政府按照“分项目、按比例”的原则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已经实现了教育财政体制的重大的突破。尚需完善的是,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力度,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经费分担比例和原则,建立各级政府教育投入问责机制。

二是规范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人事权和事权。就上下级政府而言,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放权,人事权和事权划分已经比较明確了,当前迫切需要法定化。

目前,主要需要协调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人事权和事权划分。在各级地方政府中,教育督导、人事、财政、公安、卫生、食品、物价、监察、审计等行政部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经常参与教育系统的指导和管理。各政府部门都从强化自身职能的角度出发,加强了管理参与的力度。比如,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国库统一支付、政府采购、校财局管之后,财政部门对教育经费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和直接;人事部门对教育系统人员编制控制趋严,培训和考试增多,职称评定更加复杂;公安、卫生和食品安全部门加大了对学校的监督检查;监察、审计部门也更关注教育系统的权力监督和反腐倡廉。此外,党委中的组织、宣传部门也深入参与到教育系统的人事、宣传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

以上管理都对教育系统内部运行产生直接的强制影响。从正面讲,它们使教育系统活动更加规范有序,获得更大的支持保障;而从负面讲,它们是“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容易干涉教育自主性,影响教育的正常运转,和教育行政管理职权产生交叉、摩擦。

规范同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人事权和事权,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精简高效原则。任何部门参与教育系统的管理,都不应该就事论事,而应该以能否产生实际效果为出发点,设计和实施管理活动,并尽可能精简次数和手续。对于那些不能产生实效,反而增加教育系统负担的活动、举措,要坚决停止、撤销。

共同参与原则。应充分吸收各方的意见,尊重各方的权力,协商一致,避免拥权自重,尽可能开展联合执法、联合检查和联合行动。比如,各地纷纷成立的教育经费结算中心,就可以采取财政和教育联合设立、共同参与、共同决策的机制,争取在经费决策之前,在学校、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达成一致。

制度化原则。对涉及各方的政务事项,应在协商的基础上,对各方的参与角色、程序和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明确的规定,做到文本化、制度化。建立彼此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比如,可以在各部门之间建立委员会,对有关问题要及时提请上一级领导商议、协调。对各种教育行政行为及时地进行合法性和有效性审查,对于那些可有可无以及对教育运行造成负面干扰的行政举措,要及时进行制止,并由上级政府给予批评。

加强学校协作,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化

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政府的重要教育职能。而所谓教育体系,可以看作是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互相联系形成的有机系统。该系统内部有分工、合作,也有竞争,各自为一部分人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但都服务于系统整体的目标,综合在一起,就是为当地居民提供充分、公平和良好的教育。一个行政辖区内的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如果不能互相合作,而是各谋出路,恶性竞争,必然会破坏教育的系统生态,降低系统的运行效率,最终危害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

在很长时间里,同一辖区的学校都服务于区域教育的公共利益,是互通有无、携手共进的“兄弟关系”。但经过20多年的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校际关系已发生了变化,日益成为一种“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学校不均衡发展和学校竞争之间是互为因果的。笔者看到很多地区好的学校高中办初中、初中办小学,一校多址,学校办校,自成一体。由于生源过多和规模过大,班级规模一超再超,生均资源严重不足,而自身日益官僚化和科层化。而薄弱学校设备闲置,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片区的学生不得不四处求人,辗转求学。

显然,这是一种不合理的教育秩序、不和谐的系统生态,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皆由此产生。因此,加强学校合作,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化,是解决当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行政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

加强学校合作,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化首先要放弃非均衡的发展思路。许多研究表明,学校之间的不均衡主要是由政府重点扶植政策形成的。当前的思路应该转换到促进区域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上来。为此,要全面分析区域教育的供求关系,系统规划。根据人口布局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合理界定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和服务区域。要统筹兼顾,采取投入倾斜手段,在继续保强的同时重点扶弱,做到不讓一所学校掉队,不让一个校长掉队,不让一个教师掉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其次,要约束学校不合理竞争,促进学校帮扶合作。应加强对学校监管力度,防止学校的非理性扩张和越位,严格规范学校招生范围、规模、标准、程序以及其他办学行为,禁止学校抢挖生源和师资。另一方面,要通过行政命令或者政策激励,促进学校开展结对合作、城乡互助,促进学校开放优质课程资源和教育设施设备、实施联合教研和培训、实行校长和教师的跨校支援、学校师资互用制度。应该说,一区域之内的公办学校,都是公共教育资源,都应该向全体居民和政府负责,因此,必须树立区域教育一盘棋的观点,在必要时,政府可以进行统一调度。

第三,建设区域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对区域内所有学校、学生和教师都需要的支持服务,可由政府出面组建区域性的服务中心和资源平台,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建立全区域共享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组建各种区域性服务中心,为全区域学校提供校车、安全、物业、法律和学生咨询服务。当然,其前提是有学校和公众的参与,防止搞成教育行政部门的垄断企业。

最后,可以组建次级学区或者学校“集团”。可按照空间划分和强弱搭配的原则,将若干所学校组成一个团队,在这些学校之间开展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甚至是联合办学。当前我国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学校普遍数量较大,管理幅度过宽。建立次级学区或者学校“集团”,有利于减少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量,加强集团内学校的协作。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在这方面做过尝试。他们按照空间分布,将下属各个公立学校划分为五个学区,每个学区成立“学区协作组织”,由各学校校长任委员并轮流主持。学区内各协作单位成员要在《学区化管理协定》上签字,承诺开放各自的资源,消除资源流动壁垒,完成教委规定的“协作”项目。

培育中介组织,扩大社会参与

社会(广义)的运行有三种基本机制,即政府的强制性计划机制、市场的平等交易机制、社会(狭义)的志愿性合作机制,这也就是常说的政府、市场、社会“三部门”理论。社会的协调运转都是这三种机制、三个部门各扬所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第三部门”具体由各种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体现,这些组织也可以称作“社会中介组织”。形象地讲,这一类组织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

而教育中介组织,可以认为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介于政府与个人、家庭、公众、学校之间,为社会提供与教育有关服务的非政府公益组织。教育中介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民主管理机构。这一类组织的成员能够按照民主集中制或者投票规则对有关的教育事务进行决策。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推行的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就是这样的一种机构。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由政府、教师、家长、社区人士、学生等代表组成,对校长的选聘以及其他一些学校事务具有决定权。除了这种面向教育机构的、综合性的民主管理组织,还有针对单项教育事务成立的民主管理组织,比如教材审定委员会、教育经费拨款委员会、评价认证委员会等。

决策咨询机构。这是围绕政府、学校决策开展研究、提供建议的机构。他们不具有决策权,但是能够通过调查研究、政策建议影响决策,为决策服务。一般所说的智囊团、思想库就是这样的机构。决策咨询机构一般有常设的,也有针对具体任务成立的临时委员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就是非常典型的教育决策咨询机构。目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专门的教育咨询机构还非常缺乏,决策咨询任务一般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委托给研究机构、大学和社会有关研究人员。但由于承担人并不一定擅长决策和政策研究,其所提供的方案往往不具有全面性、针对性和操作性。

协商议事机构。这一类机构主要由对教育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组成。他们的讨论、建议一般不直接为具体决策服务,而是宽泛地反映个人看法、教育问题和社会信息。比如,有些地方成立的学校民主议事会、家长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就是这样的机构。他们可以讨论协调学校和教育事务,但不具有决策权。协商议事机构可以在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

群众团体。主要指由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协会,如工会、校长协会、教师协会、教育局长联谊会等。群众团体对于其成员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教师专业化和校长专业化理论认为,专业团体是促进其成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如,美国的中学校長协会和小学校长协会各自拥有数万成员,他们经常开展政策研究、出版图书、组织培训、制定校长职业标准活动,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和促进校长发展的重要渠道。教育学术团体是教育群众团体的重要部分,一般由专门的教育研究人员组成,以交流学术思想、发展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如各种教育学会、学校管理研究会等。

各种教育中介组织是积聚社会资源、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集中民智民力、加强教育与政府和社会合作、实现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渠道,在教育管理和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我国的教育中介组织发育还非常不健全。各种组织数量少、政府背景浓厚、法定权利和职能有限、自身专业性不强、内部凝聚力不高,难以发挥教育中“第三部门”的作用。因此,大胆培育教育中介组织,赋予他们一定的教育管理职能,尤其是在专业性较强、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利益关系比较复杂的教育管理事项上积极吸收他们的参与,对于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精简高效、民主科学、各种关系和谐的教育行政体制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本刊2006年第22期曾刊发李轶博士《教育行政管理创新势在必行》、第23期刊发其《教育行政管理创新的关键和策略》,可参阅。)

作者:李轶

教育行政管理创新论文 篇2:

深化教育行政管理研究 为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服务

摘要: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朝着创新服务方向转型,就必须深化教育行政管理变革,而此项工作也是目前迫切需要完成的环节。文章立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主要分析了“深化教育行政管理研究,为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服务”这一问题。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教育改革;创新服务;重要性;具体对策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与世界日益接轨,尤其是竞争核心已经体现在人才和教育的竞争,也迎来很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政府和学校当地的权利范围应该明确划分和区别,使学校能够拥有自主办学的权利,政校分开,适当的向学校放宽职能权利,但是对于需要管理的内容也应该进一步强化改革,确保学校的教育创新服务工作能够有效开展。

一、深化教育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目前,在教育行政管理研究方面,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能否继续深化教育行政管理,转变行政职能,推进教育创新,仍然面临着很大难题。深化教育行政管理改革对于教育创新和职能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深化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是教育行政职能得以转变的根本性要求。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在世界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繁荣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个国家目前都在加大教育的改革力度,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以便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然而,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却存在着很大弊端,极大地限制和束缚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行政职能转变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范围的事情,非要插手越权管理,而该管的事情却没有尽好自己的本分,甚至忽略不管理,导致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和冲突,因此必须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明确政校管辖范围,政校分开。第二,是现代教育改革环境的新要求。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在制度、规模以及机制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变革,根据相关要求调整和优化了办学和投资体制,无论是从招生就业涉及到学生受教育和前程的重大制度方面,还是后勤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都相应的对职责进行明确,重新合理分配了各自的管理权限,适应了当代教育环境的新趋势,满足了国际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诸多要求。第三,是依法行政和治教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根据多方考虑和综合分析的条件下依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行政部门和学习管理部门应该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严格治教,充分行使各自职能,独立自主办学,对各种办学和教育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以便对教育市场进行良好维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深化教育行政管理,推进教育创新服务的有效对策

1. 加强行政管理学术研究和创新力度

行政管理学科尽管早已经创设,但是还不够健全,仍然是新兴学科,需要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必须凭借相关教育平台,积极对科学理论知识资源进行积累,充分考虑当前教育的现实情况,综合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先进的学术理论,进一步加强行政管理学术研究力度,强化理论创新,积极贡献自身的力量。

2. 强化教育行政管理改革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取得了很大成就,积累了很多丰富的改革经验,行政管理模式独具特色。但是社会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随着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教育行政管理也不能停止不前,而应该跟随现代教育改革的脚步,进一步强化实践训练,开设改革试点,进行重大项目研究和分析,深入考察,并不断交流和合作,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逐渐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3. 加大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

很多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于国家制定的多种教育方针政策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相关部门需要针对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大对其的宣传力度,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学习国家教育各种政策,对于人们感到不理解和困惑的内容,宣传组应该耐心的提供咨询服务,为他们详细解释和分析各种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为学校和行政部门的科学管理提供法律依据,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学校和行政部门的管理行为,提高行政执行效率和质量。另外,开展教育政策调研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深化教育行政改革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只有不断强化教育行政管理,构建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和学校管理的权限和管理范畴,实行政校分开,才能从整体上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建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登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J].学习月刊.2010(05)

[2] 龙耀,黄崴.教育行政权力的价值边界——教育行政权力边界研究系列之二[J].现代教育管理.2010(06)

[3] 董奇.创新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建立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行政管理改革.2010(06)

作者:宋文均

教育行政管理创新论文 篇3: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行政管理专业实习模式的影响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当下各高校的重要教育理念,诸多向应用型转型的地方高校非常重视这一教育理念,将此理念作为学校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契机。高校毕业实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现行实习方案对学生的实习依然发挥作用,但该方案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时代背景和学校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实习方案,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教育理念 应用型 行政管理 实习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技能、创业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过程。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課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检验平台,是最终完成大学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阶段。

一、河池学院及其行政管理专业概况

河池学院是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实行“自治区与河池市共建,以自治区为主”的办学体制。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资源,推动学校向应用型大学整体转型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2016年初,河池学院成为广西层面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设在经济与管理学院,该校行政管理专业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行政事务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为18周;实习结束,学生应当提交实习相关材料,写出实习总结,经过验收合格者记9学分。

二、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习的现状及分析

河池学院自2003年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以来,注重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实践教学的建设,积极整合校内管理资源、政府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认知见习、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一定的实践教学效果。但是在实习过程中存在诸如实习指导管理松散、联系实习单位困难、实习“低效”现象、实习考核不规范等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实习指导老师权责不清晰、激励机制不完善及管理幅度过大等导致实习指导管理松散。第一,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实习指导老师的权力和责任。分配任务给实习指导老师后,指导老师似乎有了管理学生的权力,但是实际上没有具体权力;似乎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但最后实习结果和效果如何与实习指导老师没有多大关系。第二,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管理积极性不高。按照一些文件的规定,参与实习指导的老师有一定的课时量,但是具体的计算方法不明确,学生实习效果与课时量、奖励等没有直接关系。第三,学生实习由系主任统一分配,每位指导老师一般要求指导8名—15名学生(以每届学生人数为基础进行调整),由于是被分配且人数较多,因此存在挂名现象,并没有进行实际的指导[1]。综上所述,导致实习指导管理松散,实习效果不佳。

其次,由于实习单位考虑到大学生实习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因此一些单位不愿意接收大学生实习。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非常重视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讲究效率。但是大学生实习对实习单位来讲,投入与产出往往不成正比,大学生实习期间不能给实习单位创造原计划的效果,当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一点意外,实习单位很麻烦,需要花费人力、物力解决,实习单位缺乏接收实习生的动力。因此,学校为学生找实习单位还要利用各种关系才能联系到;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也需要托关系,而且一些是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更有甚者直接让熟人或者亲戚帮盖章而没有真正参与实习。

因为实习单位“谨慎”和“效益”导致学生实习“低效”。河池学院部分学生实习安排在政府、机关等部门,但是这些部门考虑到工作的全局性、延续性和严肃性等因素,往往非常谨慎地安排学生参与工作,学生一般被安排做一些诸如打字、复印资料、扫地等工作。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但是企业讲求效益,还担心商业秘密或核心技术或先进管理经验被外传,企业一般不给实习学生安排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出现了实习低效现象,学生不仅不能提高实际行政能力,反而产生一些消极情绪。

最后,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所谓的人情导致实习考核的不规范和随意性。一方面,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实习考核体系不完善,不仅没有量化指标,而且基本的评估标准不规范。另一方面,一些实习单位碍于人情面子,即使学生实习情况很糟糕,也给出良好的评语并盖章,有的单位甚至是盖好公章后让学生自己写评语和实习效果。学生实习结束后,拿着盖有实习单位公章的鉴定表交给系主任,再安排相关老师大致根据实习鉴定表的评语和实习总结及平时印象进行综合打分,最后将综合成绩录入学校教务系统,这样即完成了实习任务。

三、优化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习的路径及其优点

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实习模式,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结合河池学院实际、往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等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校内统一实习为主,校外自主实习为辅”的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修订实习方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特别要修订实习质量评价、评估体系。通过设置相应的实习指标,进行量化(包括学生的量化指标和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化),完成一项指标给一项指标的分数(需要相关支撑材料),加上实习总结报告和指导老师评分,按照一定的折算比例把量化分、总结报告分、指导老师评分进行汇总得出最后的实习成绩。设定实习奖励机制,给予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实习生具体数额的物质奖励并颁发证书。

第二,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行政管理专业实习领导工作小组,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学工处处长、校办主任、经管学院院长、教研室主任、行政管理专业老师组成。充分整合学校15个教学单位、8个党群部门、10个行政机构、3个教辅单位的资源,认真、仔细统计各单位(部门)可以接收实习学生人数和具体岗位数及岗位要求。

第三,汇总实习学生人数,结合各单位(部门)实际需求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设小组长。通过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尽可能实现小组成员总体层次的基本均衡。再由系主任组织各专业老师自愿选定实习小组并进行指导,各专业老师应该拟定相应的课题或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或任务实习。

总而言之,就是要构建“各部门—经管学院—学生”校内实习运行机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实现行政管理专业校内实习常态化。这种实习模式具备以下优点:

首先,可以达到互惠共赢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解决学校各单位(部门)人员配置不足问题,学生协助各单位(部门)完成各项事宜。另一方面,校内行政部门、二级学院办公室等单位(部门)的工作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工作没有本质区别,学生可以观察和体验办公室日常行政管理的运行、撰写各类文书、参与各类会议筹备和会后工作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际中,再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知识,寻求解决所遇问题的办法,使实践经验与知识能力得到同步的积累和提升。此外,各单位(部门)的参与,是实行全员教学、全员育人的具体表现;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不仅可以拉近学校行政部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学生与学校的感情,而且可以加强对学生公共价值观念和公共服务精神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有利于节省实习成本。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加实习,不需要增加额外的交通费、住宿费,吃饭成本也没有增加。近几届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主要是宜州相关政府部门,学生每天要往返学校和政府之间,几个月下来耗费大量时间。而在校内进行实习,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成本。校內实习对于计划考研、考公务员、考证的同学极为有利,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节约出来的时间,而且晚上和周末一般都不用加班,还有图书馆和教室等良好的复习环境。

最后,方便指导,利于管理。采用实践教学与校内管理资源整合的新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与指导教师同处一个单位,信息互动和反馈非常迅速。学生在校内直属机关和各院办公室实习,专业教师在指导时更加方便得力,也可以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工作安排,及时调整实习计划,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各实习单位对学生提出的相关建议和要求,及时处理和反馈[2]。这样不仅解决了联系实习单位困难,而且结束了“放羊式”实习过程。

四、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大学生毕业实习环节。毕业实习是检验大学生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应用型高校务必重视,不断完善本校的实习体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合格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戴杨艳.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模式的思考——以河池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7(8).

[2]纪新青,史文宪,康维波.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校内管理资源整合模式的探索——以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基金项目:河池学院2016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河池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项目编号:2016EB001)。

作者:林洁 戴杨艳

上一篇:流水作业水利施工论文下一篇:语文阅读心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