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公共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双创”教育的直观表述,旨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胜任力。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理论与现实实践间还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在面对公共管理问题时,缺乏应有的综合应对能力。因此,融合“双创”教育成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新使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新教育公共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教育公共管理论文 篇1:

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构建探讨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当前状况,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三个方面分析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在创新创业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升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策略: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和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支持体系。

[关键词] 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

一、引言

早在1919年,美国高中就开展商业经济教育。在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起,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迅速发展,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都开展创业教育的局面。当人类进入21世纪,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呈现出系统化和规模化发展趋势,现如今,美国大学生创业率高达25%,处于世界前列。

从1989年起,我国有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直到2000年以后,很多高校開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2002年4月,教育部召开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进一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在创新创业事业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具体任务。2017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专业实践活动等可折算学分作出规定。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因此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重要任务。

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这需要在深入理解创新创业理念的基础上,从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为残疾人服务事业培养和输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二、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状况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亟需专业的管理服务人才。目前全国各省、市、区残联、民政部门主管残疾人事业管理服务组织和机构共有2445个,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13378个。另外,还有大量其他与残疾人相关的机构和单位如福利院、福利企业、康复中心、残疾人托养中心等急需相关人才。现阶段我国残疾人事业管理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培养一批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服务残疾人事业的专门管理人才不仅要掌握一般管理学理论、方法,熟悉助残组织机构管理技术,同时还拥有一定的残疾人服务管理能力,具备与残疾人沟通的手段和方法。

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基础、公共经济学、公益创投、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残疾人心理学、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残疾人事业管理、残疾人社会工作、残疾人政策与法规、残疾人社区管理、慈善项目管理、非盈利组织营销、残疾人文体活动等特色课程和实验课程、社会调查、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岗位见习、综合论文训练等实践课程。

三、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状况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严重不足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从制度层面上提供保障、规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国家要求高校至少开设2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建设创业实习基地等,高校管理、教学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师生员工的共同行动,创新创业教育有待逐步深入开展。比如,面对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压力,学校不敢打破束缚,缺乏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未能与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相融合。

(二)尚未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课程教学系统

创新创业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重要指标之一,教育部门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但对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简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也没有建立创新创业环境。目前仅开设选修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在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仅占2个学分。没有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创新创业与残疾人服务、残疾人机构结合不紧密。从学校来看,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缺乏人力、物力、财力和法律政策的全方位支持,创业环境清冷,创新创业平台不足,创业基地不足,无法保证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效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任重道远

现在高校引进师资往往要求博士学历,教师知识面大大拓宽,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体验,也难以适应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工作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培养既懂创新创业理论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这样才能在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同学生一同分享自身创新创业实践的经验教训,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比赛活动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拓展大学生职业发展空间,提升创业就业竞争力。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并完善支持体系方面着手努力。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管理者、教师都要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创新创业教学理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残疾人服务、公共管理专业教育,对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开办新企业技能,尤其是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尝试创业的激情,改变传统的就业理念,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在能力,增强学生发现机会、识别机会、抓住机会甚至创造机会的能力,不仅可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投身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还可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念还需要正确理解创新与创业。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不能注重创业而忽视创新。深化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体系深度融合,探索能够更好地服务残疾人事业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创业型残疾人服务管理人才需要构建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由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方面构成。在公共管理培养方案基础之上,增设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如创新管理、创业基础、商业模式管理、小微企业管理、创业会计、创业融资、创业营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课程,传授开展创新创业所需的经济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投资融资知识、税务策划管理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使学生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开设一些企业决策性和管理类课程同时,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模拟训练、模拟创业活动实训以及指导学生真实创业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如商机识别、创业融资、商务谈判、激励员工、团队管理等技能,提高学生社会交往、经营策划、企业管理和综合性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传授创新创业理论、剖析创新创业案例和要求企业家开展创业讲座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冒险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机,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开创企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爱,把创业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了解创业案例、同企业家接触、参与创业实践,让学生体验创业艰难和创业的乐趣,在学习创新创业的经验与教训中领悟、探索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意志,将学生逐渐引导到热爱创业、实践创业的轨道上来。

根据创新创业实践性,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创业知识和创业潜能的教学方式。市场营销学、创业基础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商务谈判等课程可以采用模拟实训培养学生掌握谈判技巧、增强谈判能力。加强学生课外创业实践的引导,增加学生创业体验;举办“互联网+”创业比赛、推销技能比赛、市场调研比赛、开展实际创业安排讨论等,不定期举行企业家讲坛。建立校外基地,在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改革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制度,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考核体系来替代传统的以试卷为主体的考核体系。

(三)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质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创新创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和商业经营管理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从事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教学的教师往往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可以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到企业实践锻炼、承担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等方式来培养。高校应考虑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残疾人联合会、助残机构、残疾人托养机构等单位挂职锻炼或培训,支持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比赛、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还应考虑引进校外创新创业一线专家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切实提高公共管理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

为了把创新创业教学逐渐融入当前专业教育体系中,需要建立支持体系。首先,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组织领导机构,把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把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制度化。其次,教学管理应改革残疾人事业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支持体系,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责任,把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残疾人服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建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师资激励机制,灵活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激发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洪柳.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2018(5):67-70.

[2]高丹.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3):77-82.

[3]张绍丽,郑晓齐.专业教育、創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分立与融合: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100-104.

[4]王清,柳军,唐卫.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6(12):65-68.

◎编辑 张 慧

作者:许军 梁子浪

创新教育公共管理论文 篇2:

融合“双创”教育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双创”教育的直观表述,旨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胜任力。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理论与现实实践间还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在面对公共管理问题时,缺乏应有的综合应对能力。因此,融合“双创”教育成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新使命。立足公共管理专业现状,融合“双创”教育,转变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教法,拓展学科实践路径,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双创”教育  公共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化高校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导向,也是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的有效途径。“双创”教育突出创新与创业的内在关联性,以创新为核心,用创新来支撑创业,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超越。当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响应高校内涵式发展要求,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强调应用型、综合型育人。“双创”教育为拓展、拓深公共管理专业视野,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力奠定了基础。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全面梳理学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挖掘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辅修课程的内在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融合“双创”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双创”教育及其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的融合

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要将创新创业融入课程改革实践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1.“双创”教育理念的内涵

“双创”教育使创新与创业建立了关联,用创新来支撑和推进创业。“双创”教育更强调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融合,它不是单一的创新与创业的叠加,而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将创新与创业进行了深度衔接和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创业中体会创新精神,展现个人创新素能,实现创新与创业的协同融合。“双创”教育下所探讨的论题主要有创新创业与大学教育的使命、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机制、创新与创业的内在关系、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解读等。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树立适应社会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意识,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双创”教育理念与学科专业知识融合的关键在于要能让学生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习得创业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2.“双创”教育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的融合

在“双创”教育中,高校在探索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细分“双创”教育主要有“双创”教育标准、“双创”教育课程、“双创”教育教学模式、“双创”教育实践环节、“双创”教育师资、“双创”教育评价等。从育人目标上看,“双创”教育为高等教育注入了创新创业元素,顺应并满足了社会转型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如立体式“双创”教育、融入式“双创”教育、多元分级式“双创”教育、“核心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三位一体式育人模式等,这些为推进“双创”教育与学科专业教学深度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公共管理专业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建设落实“双创”教育,在课程结构中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有所侧重地融入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技能知识,立足学科领域,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师的“双创”认知及“双创”能力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在师资培训、“双创”型教师团队建设上,健全师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水平,以期能更好地实现“双创”教育目标。

公共管理专業“双创”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双创”教育结合学科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公共管理专业“双创”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我们专门组织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9份,其中有效问卷268份,回收有效率为89.33%。在问卷中设置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了解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认知、创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等。

1.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向不足

“双创”教育具有时代性,也是当前学生顺应社会和个体发展应具备的能力之一。调查过程中发现,75%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开创一番事业,但多数学生认为的“事业”仅仅是一个“小店”。这说明很多学生在面对创业时,并未真正理解“创业”的内涵,对“创业”的前景与规划仅限于一个“小店”。学生并不是很看好自主创业,仅有52%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愿,46%的学生表示考虑过创业,只有2%的学生正在自主创业。由此看来,一半以上的学生是不认同自主创业的,这说明在学科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双创”教育理念融入度不够深入,学生缺乏对“双创”教育的深刻认识。因此,“双创”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创业内驱力调查中设置的“是否关注创业节目或活动”一问,33%的学生表示关注过,65%的学生表示没有关注过。在“自主创业原因”选择上,39%的学生表示是“个人偏好”,32%的学生表示“资金不足”,13%的学生表示“没有好项目”,10%的学生表示“缺乏经验”,6%的学生表示“担心失败,无力承受后果”。整体来看,学生在创业面前有不畏惧的精神。调查中发现,8%的学生认为“创业领域应与专业关联”,70%的学生则将“感兴趣的项目或领域”作为创业的方向。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虽然认识到了创业的重要性,但却缺乏主动创业的热情,缺乏对精准创业政策的学习,同时他们对“双创”教育与学科专业嵌入度的认识不是很深入。

2.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不足

“双创”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综合,包括必要的创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对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双创”教育中,在“创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方面对自己不满意的学生有55%,在“对双创教育满意度”方面33%的学生表示不是很好说,12%的学生选择了“满意”。掌握必备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是实现创业的基本前提,但对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所学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不是很满意,可见,高校应该加强对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知识、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除了关注“双创”教育理论知识外,还要关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养成。实践教学的不足制约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提升,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73%的学生表示未参与过创业实践活动,18%的学生表示创业实践活动经验不足一个月,6%的学生表示创业实践活动经验是三到六个月,3%的学生表示创业实践活动经验半年以上。创业知识匮乏,创业技能掌握不到位,这与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少也有较大关系。因此,高校应该增加创业实践环节或相关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创造条件。

3.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对“双创”教育不太满意

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对“双创”教育的满意度究竟如何呢?调查问卷显示,61%的学生表示“一般”,2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17%的学生表示“满意”。在对“双创”教育影响因素的选择中,课程结构、师资力量、“双创”教育环境、学生个体特质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结合“双创”教育内容及其知识、技能课程,63%的学生表示“双创教育要倾向于创业技巧、方法”,60%的学生表示“双创教育要拓展创业信息渠道和提升创业信息利用率”,55%的学生表示“双创教育要侧重择业观、创业心理培训”,55%的学生表示“双创教育要加强人际沟通技巧、方法训练”,48%的学生表示“双创教育要加强职场技能学习”,42%的学生表示“双创教育要关注职场礼仪培训”。在将“双创”教育应用到学科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师资团队建设是影响“双创”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评价方面,45%的学生表示“更喜欢外聘兼职教师”,19%的学生表示“更喜欢专业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指导教师”。在创业知识及创业技能学习中,55%的学生表示“乐于自主选择创业知识和创业相关资料”,48%的学生表示“乐于教师授课方式”,42%的学生表示“乐于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在对“双创”教育期望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选择创业知识培训途径”,25%的学生“选择创业能力培训途径”,30%的学生“选择创业资金支持”,11%的学生“选择创业实践活动”,3%的学生“选择创业政策学习”,3%的学生“选择创业场所支持”,3%的学生“选择聆听专家讲座指导”,2%的学生“选择创业软硬件设施支持”。可见,学生在“双创”教育中最关心的是其能否获得“创业技能”和“创业资金”。

“双创”教育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创新应用

从学科特点来看,公共管理专业主要面对的是公共事务领域,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由于其涉及的领域多为政府和公共领域,具有一定的非市场性特点。因此,“双创”教育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融合一定要体现学科特色,要将“理论”与“实践”对接起来,尊重学生的意愿及需求分层施教,创新融合。

1.确立“双创”教育,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要实现“双创”教育与公共管理专业的有效融合,就要把握好“双创”知识与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的契合点,挖掘学科特色,明确“双创”教育定位,在整体上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依托公共管理专业实际,突出“双创”教育在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教师要主动转变理念,及时改革教学,引入“双创”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重构“双创”教育与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融合框架,如图1所示。

重视“双创”教育,广大教师就要认识到“双创”教育的时代使命,主动参与“双创”教研、培训与交流活动,着力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与此同时,一定要立足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什么培养人”,探索适宜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实际的“双创”教育路径。

2.改革教学方法,重构学生评价机制

将“双创”教育融入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从教法创新上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第一,在课程方面,重构现有课程体系,增加“双创”课程,特别是在“学分”构成上,通过折算学分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双创”课程实践活动。第二,在教学方面,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突出跨校选修课程、跨专业协同育人模式,使广大师生能够全面认识、学习、掌握“双创”知识,丰富“双创”教育的内涵,激活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能。第三,在教学内容方面,优化课程知識点,特别是要融入案例、知识模块、课程实验等内容,嵌入成功案例,使学生能联系公共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主动思考、积极体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意识。第四,改革教学方式,引入“互联网+”手段。如慕课、微课、网络直播学习等方式,借助形式多样的线上学习平台拓展师生的“双创”视野,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交叉。第五,完善评价体系。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将评价与激励结合起来,通过“双创”成果展示,引入多元评价,鼓励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多实践、多参与、多应用,从而掌握“双创”知识和技能。

3.拓宽“双创”实践途径,打造“双创”型师资团队

创新应用“双创”教育理念,就要主动与学科专业对接,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围绕公共管理专业实际,将学科知识教学与“双创”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公共管理专业涵盖的领域广,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法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开展实践育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如举行公共政策案例讨论活动等。组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活动中不同的课题调研任务,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参与相应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突出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在师资团队培养方面要坚持“双创”教育理念,通过注册公司、开发项目,鼓励教师参与校企业合作共建。盘活校外优质资源,让师生能够共同参与创业项目,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商业运作规律,切实增强师生的创业能力。教师是“双创”育人的主导,高校要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和保障机制。如引入“双创”教师培训活动,为教师开辟社会实践激励通道,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双创”教研活动的开展,通过交流、评估、反馈等机制,打造创新创业型教师团队,有力地促进“双创”教育与公共管理专业的融合。

结  语

将“双创”教育融入公共管理专业,一定要清楚学科知识与“双创”知识、能力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双创”教育更好地凸显公共管理学科的育人特色。“双创”教育涉及的内容多,在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融合的过程中,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依托创新实践、创业典型案例、创新创业课程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使其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职业胜任力。

参考文献:

[1]张小刚.创新创业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4):54-55.

[2]王丽梅,宋春燕.公共管理类人才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实现途径——基于“双创人才”培养视域[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6):80-83.

[3]毛胜根.“双创”背景下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11):87-91.

[4]罗骏,杨杰.高校教育、科研、服务三位一体共生机制研究——以创新创业为例[J].未来与发展,2019,43(12):84-87.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  陕西榆林

作者:张渊雨

创新教育公共管理论文 篇3:

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经历和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正逐步趋向于:公共价值判断下的管理科学取向;公共治理框架内的组织理论创新;公共行政的宪法捍卫者前提下的公共行政执行者的角色定位;作为政治科学的公共行政与作为管理科学的公共行政双重身份的整合;公共行政研究者强烈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驱动下的公共管理学的学术发展。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问题探讨

一、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及其问题

作为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在我国仍然只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直到20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公共管理才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和土地资源管理5个二级学科。但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以行政管理的恢复与重建为起点,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历经30年的建设历程,在这期间,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发展势头之猛,是超出任何其他学科的,迄今,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体系及覆盖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经过3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发展,明显呈现出三个特点:其一,是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其二,是与我国行政体制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关;其三,是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发展趋势相关。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以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模式等诸多问题紧密相连。解读和规范上述种种问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公共管理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该学科在短时间内发展之快,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二、公共管理学科的科学研究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在快速发展的学科繁荣背后,不仅暴露出学科建设本身的问题,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标志——学术研究问题也日益突出。

第一,公共管理学科需要加强规范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问题。规范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关注于理论的规范研究,而忽视了应用研究,这与学科自身的特性相违背,也与腾飞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第二,研究方法上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问题。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在规范研究中,重视的是定性研究,这也说明了我们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单一性及研究水平的落后。定量研究方法固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毕竟是现代科学化发展的方向。因此,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加强定量研究方法的学习、引入和应用,从各种学科中吸纳有益的研究方法,以此扩展公共管理学术研究的视野,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是必要的。

第三,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本土化问题。由于缺乏中国时空发展的经验,该理论仍处于胚芽状态。建树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公共管理理论,并达到在国际舞台上与他国学者平等对话与交流,商讨全球公共管理领域诸多共性问题,是摆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界的根本任务。

三、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与任务

高校公共管理学界,要真正确立学科的定位,担负起培养适应21世纪的公共管理创新人才、回应中国公共领域重大问题的本土创新理论的学科责任,必须把握公共管理学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内涵所在,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规范学术研究,厘清研究方法,理顺利于本土化理论创新的基本思路,及时把科学研究的创新内容转化为教学,使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发挥引领未来、适应发展需要、挑战全球竞争的作用。

第二,加强教学质量建设,促进教学发展。要培养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教学质量是关键。高校公共管理学科要积极调整以往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设置,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为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整个学界需要积极参与“精品课”、“精品教材”、“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学创新实验区”等系列项目的活动和建设,以推进和加强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第三,加强学科发展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及招生人數急剧增加,扩大了学科的社会影响,但也导致了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科的健康发展。笔者建言:在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不应再扩大专业规模建设,要根据市场需求、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办学,保持教育的协调发展,尽量不要造成专业规模的失衡,以致产生就业及社会稳定问题,给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负面作用。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本支撑,有一流的师资才有一流的科研和教学。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加深理论修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与政府部门或相关领域的实践活动,把握社会人才需求水平,把调研、研究与教学相结合。

第五,加强学风建设,注重师德师教。学风是一所大学或一个学科的灵魂,道德和诚信是教师恪守的准则,积极向上的良好学风,要求学科的建设者、学科的研究者及学科的教育者要踏实为学,诚信为师。

【参考文献】

[1] 马 骏, 郭巍青. 公共管理:新的研究方向[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2] 陈天祥. 新公共管理:效果及评价[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作者简介】

吴珏璋(1990—),男,山西太原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4级民族地区公共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吴珏璋

上一篇:货币政策效应发挥论文下一篇:民俗艺术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