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现代创新教育背景下,教育管理改革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方向,必须对其加强重视,本文分别从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学生自主意识和院校师资力量四个方面探究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希望能够有效推进现代教育事业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等教育创新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等教育创新教育论文 篇1:

高等教育要注重创新教育观念与价值观引导

为什么要创新教育观念?为什么知识能力发展要与价值观引导结合起来?理由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社会转型、经济转型要求我们对当代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有更加崭新的视角、更加辩证的思考、更加理性的认识。

“钱学森之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国没有一所大学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我们并不缺少优秀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问题是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要去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而是习惯用一种标准去评价学生,用一种模式来培养学生,学生当然只会记忆不会思考,只能接受不能质疑,只有知识没有能力,这样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躬自省:为什么中国还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为什么最能代表我国科技水准的自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连续四年一等奖空缺?我们总是以古代四大发明为豪,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飞机、电灯、电话、电脑,从原创意义讲,没有一样是中国人发明的。现在世界通行的说法是,一类企业卖标准,二类企业卖专利,三类企业卖技术,四类企业卖产品,五类企业卖苦力。我国大部分企业是卖产品、卖苦力,赚取微薄的劳务费。

上述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创新人才。有人说,中国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不全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有人讲,创造性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人的个性、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包括个人成才价值导向、教育价值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这些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动力。

第二,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要求我们创新教育观念。

高校的办学质量高不高,培养的人才合不合格,不是以高校自己的评价为准,而主要在于社会的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

一项对万名大学毕业生和3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问题是动手实践能力不足。相对而言,更多的问题是关于思想品质的:一是自我中心主义,唯我独尊,不善于与人协作共事;二是心态浮躁,不愿意到生产销售第一线,只想在办公室搞管理或在实验室搞科研;三是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动不动就想跳槽,只认收入,不顾企业对自己培养付出的心血;四是缺乏意志力,工作中遇到难题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知难而退,回避矛盾,把难题扔给别人。有的外企人事主管讲,现在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无法适应国际化企业的要求,已经影响到他们的管理人才本土化战略。同时,人们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大不满是,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学的和社会用的是两回事。

第三,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要求我们对创新人才培养观念重新思考。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五个缺陷。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缺陷。简单地把教学当做知识传授,没有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二是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缺陷。没有给学生提供创新所必需的课程平台和思维方式。三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尺度存在缺陷。评定奖学金、推荐研究生的主要标准还是考试成绩。四是学校的办学条件存在缺陷。实验室、教学基地等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五是教师队伍素质存在缺陷。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了解社会实际,教学与社会的创新实践严重脱节。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必须对创新人才培养观念进行深度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做人。同时,还要把握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重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健康人格塑造,重视创造个性发展,重视创新能力训练。

价值取向是教育的灵魂,在中外教育发展史上,从来就没有不体现价值取向的教育,也从来没有不体现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把知识能力发展与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重新审视教育创新的关键问题:教育的本质、目标、使命和组织形式。

首先,教育本质要“认祖归宗”。

传统教育本质重视人的智力开发,智育第一,重智轻德。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德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目前大多学校教育重智轻德,重“育分”轻育人,从根本上说,就是教育行为背离了教育核心价值,是教育功能本末倒置、教育观念急功近利的表现。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回答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要成人,就要立德,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从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到理想信念养成层层递进,做到有机衔接。

现在学生出问题大都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将来学生到社会上能不能成才,固然有能力够不够的原因,但相当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好不好的问题。现代社会学生多学点知识、少学点知识,多读本书、少读本书,对其成才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如果人生观发生偏差,价值理念出现错位,将毁其一生。教育本质要“认祖归宗”,要回归教育自身,要回归基础教育,不能仅关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更应关注基本态度、基本素养;不能仅关注认知基础,更应关注非认知因素的培养;不能仅关注硬基础,更要关注软基础。

其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代教育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具有人本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功能。实现人本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割裂对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只能落脚到人的个体发展上。抽象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现代教育必须充分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在于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社会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双重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前者是前提、基础、本质,后者是人的价值的提升和拓展。现代教育不仅要强调自我价值,更要强调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的自由发展或者个性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千篇一律,没有千人一面,没有万人一格。任何关于人的发展问题都要具体到个性上来,一旦具体到个体,人的发展必然是丰富多彩的。重视个性、发展个性,就是发展创造性。与众不同不一定是创造,不与众不同一定不是创造。重视个体、发展个性就是发展丰富性,发展多样性,发展创造性。生机勃勃的社会必定是个性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发挥,创造性充分激发的社会,体现在现代教育目标中,就是三句话:一是每个学生自由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每个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每个学生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学生是权利主体,要把学生看做是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把思想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其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做是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生命主体,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是个性主体,要把学生看成是自主发展的个性主体,把个性发展与引导学生成才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以个性为主体建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突出人的个性发展,这是教育的本原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思想的最高境界。现代教育目标要求我们要包容多样性,正视差异性,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

再次,教育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传统教育使命是传授给学生知识,现代教育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社会中,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受到时代质疑,仅有知识没有能力的人难以与时俱进。现代教育既要给人以知识,更要给人以能力。现代教育应当赋予学生三个层次的东西:第一层次,给予知识,这是最低层次;第二层次,给予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第三层次,给予视野,这是最高层次。其实视野也是方法,是高层次的思维方法。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效有用的知识越多越好。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不是有效有用的,只有内化为自身能力,才是有效有用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出色,不是知识学得好,而是道德、素质、能力培养得好。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正确价值观引导。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讲,首先就是解决好价值观教育。解决为什么创业的问题,培养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心和创业意识,都要受到价值观的支配。创业意识就是追求卓越,将自身优势、能力以及资源发挥到极致。阿里巴巴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杭州企业,但其战略定位、资本运作、创业团队的国际化烙印无处不在,它在创业中结合了东方的智慧、西方的运作、全世界的大市场,是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的典范。

解决怎样创业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的心理品格。创业的精神品格是一种自立自强、敢于挑战的心理价值取向。

解决什么是创业教育问题。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积极人生观、主动学习观、创造价值观,这也是价值观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创业教育的价值,“不是企业家速成教育”;创业教育的成果,也不是“学生创办公司”。需要强调的是,在培养创业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树立现代知识观:知识既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知识既是事实概念系统的描述,更是掌握知识的方法;知识既是实现改造世界的相对真理,更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正确价值导向下,把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转变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根据实践要求构建知识体系。要让学生、家长、教师甚至整个社会都意识到:书本知识是知识,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更重要的知识;上课读书是学业,实践训练也是重要的学业;获得奖学金的是好学生,被企业认可受到重用的也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好的是好学生,创业成功的也是好学生。

最后,教育组织形式应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

传统教育组织形式是以学科、课堂为基础体系,现代教育组织形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发其主体创造力。问题是知识的先导,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科学价值观的主渠道。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创新教育组织形式,积极探索“问题解析式”的教学模式,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支撑,从学生需求出发,敢于直面困惑,善于回答疑惑,系统解答疑问,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理论教育中,一个好问题比一个好结论更重要。问题中蕴涵着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从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和解决问题。问题中蕴涵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广阔空间,可以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点,集各学科智慧,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强调问题取向理论教学,关键是要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价。“80后”“90后”学生个性之突出、信息之灵敏、求知欲之旺盛,是我们所不及的,特别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都比我们强得多。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认为,面对思想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教师不应当仅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还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和新思维的探索者。

根据创新教育组织形式观念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施互动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要在学生中发现、征集问题,在凝练提升中建立问题体系,在互动反馈中不断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观点与观点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因此,我们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组织形式,在建设团队中构建新型学习组织,在互动参与中增强共识。这种双向认同、价值认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也要反馈在情感上,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展现理论体系的真理力量,展现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力量。情通理顺,入情入理,理论教育才能入耳、入脑、入心。

(作者系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专家咨询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赵 东

作者:田建国

高等教育创新教育论文 篇2:

创新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探析

摘要:在现代创新教育背景下,教育管理改革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方向,必须对其加强重视,本文分别从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学生自主意识和院校师资力量四个方面探究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希望能够有效推进现代教育事业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背景;高等院校;教育管理

引言

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高等院校需要基于创新教育背景科学改进高等教育管理,确保现代教育事业能够得到更高程度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明确在创新教育背景下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进行教育改革,特此展开本次研究。

一、科学构建管理制度

高等院校在具体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基础性价值,在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部分院校沿用传统落后的管理制度,对现代创新型人才培养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缺乏丰富的创新能力[1] 。科学改进管理机制是现代教育工作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项工作。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对现代人才创新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在具体进行教育管理实训时,需要科学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思想建设加强重视,实现其思想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在具体开展教育活动时,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生更为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尽量避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约束,给予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在课外活动教师还需要与学生加强交流,确保能够进一步明确学生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加强了解,对教育工作更为有效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在具体改进管理制度时,还需要确保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进而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成绩。

二、优化教育管理模式

在现代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基于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具体应用该种教育模式时,教育系统的完善性以及质量监管的稳定性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同时缺乏丰厚的资金支持。其次,可以由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该种教育模式能够确保科学构建现代教育课程系统,与学生其它学科学习进行有效协调,但是具体应用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再次,由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应用该种模式可以确保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第二课堂,以及各项竞赛的实践作用,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容易与课程教育出现脱节,很难确保进一步开展教育工作。最后,由高等院校进行统一领导,同时科研部门,学生部门和教务部门进行联合管理,但是在具体应用该种模式时,由于缺乏最高掌控,通常会出现协调不便,责任不明等现象。总之,高等院校需要对其各种管理模式进行综合应用,科学创建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创新教育背景的教育管理平台。

三、强化学生自主意识

在进行学校教育工作过程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如果要确保对教学活动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相关教育人员需要以学生为切入点。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多数学生在教育工作过程中缺乏自主意识和自我判断能力,很难确保进行正确决断。而高等院校通常没有高强度的约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迷失方向,很难确保及时找到正确目标,进而导致学生走错人生道路。在此过程中,高等院校需要对学生加强管理,引导学生科学构建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院校还需要实时开展相关活动,确保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三观,进而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行有效培养,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除此之外,高等院校还需要采取有效办法,使学生对学习具有更大的兴趣,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在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之后,能够逐步养成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识,进而对自我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保障学生人生目标树立的正确性,从而实现自身能力和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四、增强院校师资力量

高等院校在具体建设管理结构体系时,教育人员必须确保能够科学应用大数据,保证个人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的先进性。基于此,能够为其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完善和应用数据资源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支撑。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科学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负责进行数据分析[2]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等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确保能够进一步满足相关教育需求,进行专业师资队伍的科学构建,高等院校教职人员需要确保能够全面理解和把握大数据知识,明确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本意义,教师在开展日常工作过程中还需要進一步确保能够科学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而确保全面提升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科学构建管理制度,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强化学生自主意识,增强院校师资力量能够确保高等院校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管理改革,进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创新教育背景,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更高程度的保障,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专业人才,进而确保为国家现代经济的有效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使其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更高优势。

参考文献:

[1] 史震雷.创新教育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改革探析[J].环球市场,2017(14):108-108.

[2] 邓草心.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7(8):47-49.

作者简介:

陈茂华,1980.02,男,汉,湖南新宁,硕士,讲师,军事教育。

(作者单位:陆军特种作战学院)

作者:陈茂华

高等教育创新教育论文 篇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职高等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信息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职高等数学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应用为主、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化繁为简又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实践环境。调研分析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实践教学现状,对借助数学软件、慕课资源、计算机模拟情境、Web和Wap等高等数学实践教学案例模式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高等数学实践教学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职 高等数学 实践教学

实践性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特点。实践是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关键。信息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职高等数学实践教学,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应用为主、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化繁为简又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等实践环境,使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融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实践教学现状

为了掌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职高等数学实践教学现状的第一手资料,笔者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等浙江省30所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分别从“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实验”和“数学社会实践活动”等角度,了解教师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等数学实践教学的认识与实施情况。同时,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笔者也对我校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从“你对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不满意的方面”、“你认为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好处”、“影响你对高等数学实践感兴趣的原因”和“你认为培养数学实践能力最好的方式”等方面设计问题。

(一)教师的认识与实施情况

1.缺乏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信息环境适应能力

当前,许多数学课堂存在“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只注重纯理论的学习”、“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等情况。一些教师仍然采用“教师讲-示范例题-学生模仿练习”的这种“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2.缺少理论指导和评价标准

许多院校的教师认为,将信息技术引入数学实践教学现在只是部分教师自发的行为,理论指导欠缺,数学实践教学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

3.缺乏信息技术培训和相应教学资源

许多学校教师缺乏培训机会,而且许多高职院校更加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宁可动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去购买实验仪器、设备和机床,却很少关注数学教学用品与设备,多数学校数学实践资源相对匮乏。

4.教学课时被删减和教学内容不断压缩

许多院校在不断推进的高职教学改革中,对数学课时不断地删减,数学课时越来越少,一些学校的数学课程全部为理论课,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等实践课仅是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辅导课程,学生参与率也达不到5%。

(二)学生的看法和建议

31%的学生对目前的高等数学教学感到不满意,最不满意的一项是“缺乏对数学实践的关注,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几乎全部受调查的学生(占97.6%)希望教师在课上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37%的同学认为“信息技术能解决人工计算起来相当复杂的数学问题”,30%的同学认为信息技术“有利于数学训练和实践”。学生认为自己对数学实践的兴趣影响最大的是“来自数学老师的因素”。许多学生建议培养数学实践能力最好的方式是“在教材中增加有关数学实践新领域的知识和实例”。87%的学生愿意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84%的学生对数学实践很感兴趣,希望在数学课堂中多动手多开展数学实践。为了学好数学,79%的学生愿意在网上查阅资料,92%的同学对慕课、翻转课堂感兴趣。调查结果充分表明,多数学生非常期待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等数学实践教学案例模式

模式1——借助数学软件之实践教学

常用的数学软件有:MATLAB、Mathematica、Maple、SAGE等,借助于数学软件求解实际问题,实施算法的路径和程序,取代了手工实施算法,使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变得非常容易,也使学生对数学计算手段的信息技术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高等数学课中就可借助软件引入诸如物资调运方案、生产决策问题、配料问题、劳动力调度问题、经济批量生产问题、建筑材料下料问题等等。

模式2——借助慕课资源优势之实践教学

“慕课”的兴起,为高职数学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案例模式。其一,在课堂上引入“慕课”或其他相关网络课程,让学生看着视频学习,然后安排辅导教师提出实践问题,进行指导。其二,可以采用“慕课”思维,进行多个学校联合授课,形成 “校际教学共同体”,实现高职数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一个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授课,其他学校的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同步学习,然后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的实践思考,由本校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释疑。其三,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课外通过看视频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来到课堂上进行实践、讨论、应用。

模式3——借助计算机模拟情境之实践教学

把计算机模拟情境的方法引入高等数学实践教学,使很多难以想象的空间形体和关系变得鲜明、形象,对解决高等数学所涉及应用领域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很有帮助。例如,各种数学方程确定的曲线、曲面和结构都是抽象的,可以采用3DMAX生成各种数学方程虚拟图像,动态模拟空间曲线曲面的生成过程,形象生动地表现各种空间关系。

模式4——借助Web和Wap之实践教学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都需要分层分类进行。像我校面对的学生生源就有理科生、文科生和三校生等不同层次的生源,课程按大专业又可分为土木工程类、船舶工程类、机电类、信息类、经济类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生源和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学要求不同、教材不同,所以需要根据要求准备不同类型的教案、讲义、课件、辅导资料等。纸质资料收集困难,复制与传播费用较高,而将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和实践中,通过Web和Wap网络,建立教学网站等,将各种电子资料放置在网站中,学生通过网络按照各自类别自由调阅,自主地学习和实践,教师可利用在线答疑、实践应用策略等对学生进行辅导。

2.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转变培养观念,加大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切实加强学生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以及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的力度。

3.进一步开发实习实践资源。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必要的投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一方面,积极寻找并开发实习、实践的校内外资源,努力探索校内实习、实践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面向社会,积极寻求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为学生开辟更多、更实用的实习、实践资源。

(三)以素质培养为目标

1.科学的素质结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具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较强的应变和适应能力。

2.完善素质拓展体系。构建项目化管理、学分制认证、规范化运作的教育体系。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3.促进“第一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见表3)。

四、保障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规格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此,一是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施工企业、科研院所参加实践锻炼;二是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三是积极引进学术带头人以及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四是加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以及青年教师的培养;五是鼓励教师运用高新科技,开发或应用多媒体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六是改进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主要采取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乃至科研能力为主的评估方式),强化鼓励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二)深化产学研有机结合

开展“产学研”有机结合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一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铺平了道路;二是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奠定了基础;三是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四是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方便。

五、结束语

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对促进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树立高等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土木工程专業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也是一项开拓性和探索性工作,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宋思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1):11-13.

[2] 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3] 范健文,吴彤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高教论坛,2004(5):68-70.

[4] 翟爱良,聂淑华.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考分离[J].山东农业教育,2007(4).

[5] 黄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金惠红 王桂云

上一篇:知识经济发展理论论文下一篇:体育场馆物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