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教育行政论文

2022-04-16

【摘要】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学籍学历管理过程中,这会造成教师和学生的逆向选择及败德行为的产生,增加高校的管理风险。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准确衔接招生毕业的“进出口”数据、及时更新学生在读期间的异动信息、造册存档要做好痕迹管理、完善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等一系列措施,可以实现信息对称配置,有效预防风险,回归服务学生这一本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档案管理教育行政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档案管理教育行政论文 篇1:

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的规划与研制

一、研制背景

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立与推广,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的重要保障。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和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形成标准测试、认证、培训、宣传和应用推广保障机制。加快标准制订步伐,完善教育信息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采标率,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和软硬件系统互联互通。”并指出要在2015年,形成初步完备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来也比较重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的建设。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包含了高校管理、中职管理和基教管理以及教育行政管理信息标准,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规范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更新,原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与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的支持下,开始研制《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现在该标准现已进入国标审核程序。

随着教育部信息化重大项目“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启动,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研制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为项目提供标准保障,成为必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专门设置了“信息标准与技术规范”子项目,并于2010年初提前启动;项目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综合教育管理信息化长远发展,研究建立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研制亟需的信息标准和代码规范,用以指导和推动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研制目标与原则

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的研制目标是:研究建立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规范定义教育管理各业务领域的数据元和基础代码,为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指导;使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数据建模、信息采集、加工处理、数据交换的过程中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优化管理和资源共享,帮助使用者方便、快捷、规范地建立应用系统的数据结构,满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求。

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的研制是“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一部分,也是作为行业标准的研制过程,同时遵循标准的研制规范和项目的总体目标。系列标准的研制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性原则:标准的研制必须遵循已有的相关标准规范,并与已有的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各种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规范相容;

2.继承性原则:鉴于教育部2002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及2005年开始研制的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已经在实践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次标准研制充分考虑继承以前的工作成果,保持工作的一致性;

3.前瞻性原则: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的研制应着眼于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长远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其体系结构设计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可升级性、可扩充性,使标准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为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做好基础性工作;

4.实用性原则:标准的目标是规范、指导实际工作,因此,标准的制订从应用需求出发,充分吸收前期研究成果,从应用系统建设中提炼信息标准,充分考虑标准的实用性;

5.创新性原则:本着推陈出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力争在标准的研制过程、内容等方面与以往的标准相比,有所创新。

三、研制思路与方法

为了做好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的研制工作,标准研制专家们经过多次研讨,逐步形成了以下的标准研制思路与方法:

1.重视业务分析,抓住业务本质: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的结构、内容与教育管理业务直接相关。因此,在制定标准时,从教育管理业务分析入手,构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在建立数据模型时,特别注重对“数据主题”、“数据实体”、“数据元素”之间内在业务关系的把握,在标准的组织结构中尽量反映业务的本质特征。

2.重视内在关联,建立标准体系: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是一个庞大的标准体系,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中涉及的对象和属性信息。这些信息也不是孤立的,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标准研制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信息的内在关联,建立有机的标准体系。一些具体的方法包括:统一处理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信息的共性问题,充分考虑教育行政管理与学校校务管理之间的关联,充分重视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数据交换等。

3.重视标准描述,统一技术规范: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包括多个标准,为了保证标准的一致性,除了要求各标准要遵循通用的标准规范(如GB/T 1.1-2009)外,还制定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技术规范》,作为各标准必须遵循的技术规范。《教育管理信息标准技术规范》规定了各标准的描述规则,规范了整个标准体系中各标准的命名空间,统一规定了各标准名称以及各种编号,统一规定了标准的数据层次与元数据结构,统一规定代码表命名格式等。《教育管理信息标准技术规范》不但规范了第一批制定的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也将作为后续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的技术规范。

4.重视标准应用,寓标准制定于系统设计:本次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的研制,将标准的实用性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因此,从标准的研制到推广应用,应充分考虑标准的实用性,具体的方法包括:在标准研制过程中,注意从应用需求出发,从业务需求分析和应用系统建设中提炼信息标准;注意标准研制和系统设计联系,标准直接指导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在实际使用中完善数据标准;严格把关标准应用,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对采标情况进行审核,确保标准的贯彻实施;另外在项目中重视标准示范与应用,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并通过示范应用检验与完善标准。

5.整体设计,分步实施: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包括的标准较多,在实际研制过程中,采用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思路。一方面,为了保证标准体系的整体性、合理性,力图从教育管理全局的角度,设计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考虑到实际项目需要以及时间、人力的限制,第一期项目重点完成建设急需部分,如基础代码标准、基础信息标准、教育行政管理信息标准等;各标准建设内容的确定也同样如此,如:教育行政管理信息标准覆盖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厅、局)的角度对教育事业(战线)管理所需要的元数据和信息组合,共规划了18个子集,但首批研制其中5个急需的子集。

6.统一组织,协同工作: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的研制工作涉及教育部多个相关司局机构,160多位专家来自30多个单位,为了保证研制工作能高效有序开展,项目组采用了统一组织,协同工作的思路。在金教办和教育信息化标委会的指导下,成立标准研制协调小组,由金教办、“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总体技术组、规划司、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相关人员组成,负责确定标准建设目标和内容,负责标准研制过程中的协调工作;成立标准规划组,由总体技术组专家、标委会专家、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以及各标准负责人组成,负责标准体系设计、项目管理与协调、确定标准需求、统筹汇总各项标准等;根据标准研制的需要,设立了代码组、基础信息组、教育行政组、高校组、中职组、中小学组、教育统计组、信息交换组等8个标准研制组,具体负责各标准的研制。同时,通过1~2个月一次的工作会议,有效推动各标准的研制工作,使得各标准的研制工作能按计划完成。

在以上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一期的研制工作顺利完成。相信上述标准研制思路对后续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的研制以及其他教育信息化标准的研制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体系结构与内容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设计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

(1)规定了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的体系结构和技术规范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架构规范》;

(2)规定了教育管理信息中基本的、公用的信息组合和代码的基础标准,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基础代码》和《教育管理基础信息》;

(3)面向教育管理各应用领域的应用标准,如面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行政管理信息标准》、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的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如《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等);

(4)其他必要的技术规范,如《教育管理信息交换体系》等。

图1所示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结构,揭示了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中各标准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将作为指导后续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研制的重要依据。

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首批研制了包括《教育管理基础代码》在内等9个标准,各标准的主要内容如下:

1.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标准:规定了全国教育管理基础代码集,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9大类245个代码表,适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如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机构)的管理需要。

2.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标准:规定了教育管理信息中最基本的信息体系结构、数据元素的元数据结构,定义了教育管理基本数据元素。首期项目主要研制通用、学校、学生、教职工、办学条件等数据子集,适用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如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3.教育行政管理信息标准:定义了教育行政管理信息中最基本的信息体系结构、数据元素的元数据结构。定义了教育行政管理数据元素,规划了18个数据子集,首期项目完成了普通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等职业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师范教育管理、外事管理等5个数据子集的建设。

4.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标准:规定了高等学校管理主要职能域的管理数据元及代码设计,包括学校概况、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职工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与设备管理、办公管理、外事管理、档案管理、高职专用等11个数据子集。

5.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信息标准: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主要职能域的管理数据元及代码设计,包括学校概况、学生、招生管理、教职工、教学管理、房地产与设施、仪器设备与图书、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办公管理、办学经费等10个数据子集。

6.中小学校管理信息标准:规定了普通中小学校管理主要职能域的管理数据元及代码设计,包括学校概况、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科研管理、体育卫生、办公管理、房地产与设施、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图书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德育管理等12个数据子集。

7.教育统计信息标准:规定了教育统计信息的数据元设计,包括通用/标准、学校(机构)管理、学生统计信息、教职工统计信息、办学条件统计信息等5个数据子集。

8.教育管理信息交换标准:研究建立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体系结构,建立架构模型、交换模型等;制定了教育管理信息交换标准,明确信息交换的报文规范;明确了核心元数据的定义和信息资源的分类规则,制定信息系统互操作的数据规范。

9.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架构规范:研究建立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架构规范,规定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结构、内容、以及标准编制技术规范等。

五、应用推广

制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只有得到成功应用实施,才能真正发挥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因此,从标准的规划、研制开始,就十分强调标准的实用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标准的推广。例如,在标准研制阶段,就广泛地征求了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厂商的意见,并将他们的意见及时反映到标准中去;在标准项目中,还专门安排了标准示范应用,建设一批标准示范校和标准示范区,以积累标准实施经验;在标准发布后,将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标准培训,积极进行标准测评方面的研究,以尽快建立标准测评体系,开展针对软件厂商和针对用户单位(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测评,以推进标准的应用。

如何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实际应用教育管理信息标准?这是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的课题。我们认为,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在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同阶段,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阶段,主要起参考作用,为学校(或部门)的信息资源规划提供重要依据,为学校(或部门)的职能域划分、数据库设计提供参考;在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主要起引导作用,需求分析人员熟悉标准,有助于引导用户提好需求,也有利于做好分析,同时,如果用户熟悉标准,有利于打开思路,提好需求;在系统实施阶段,标准主要起指导作用,标准能为系统实施提供信息的组织结构、元数据设计信息、基本信息,基础代码甚至各种数据、代码的命名规范等多个方面的指导;最后,在系统运行阶段,标准能起到规范作用,用以规范数据需求的处理和数据的日常维护。

六、结束语

在“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支持下,通过100多位专家两年多的努力,初步建立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的体系结构,并首批研制了《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架构规范》等9个标准,其中《教育管理基础信息》等7个标准已经于2012年3月15日由教育部发布为教育行业标准。这标志着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的研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我们也要看到,毕竟这才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和工作进展,做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是做好已研制和发布标准的应用推广工作,从标准宣传、培训、示范应用、标准评测等各方面推进标准的应用;二是继续完善标准体系,根据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制定急需的标准,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标准化支持;三是做好已制定标准的维护升级工作,使标准工作可持续发展。?

(编辑:王晓明)

作者:罗念龙 蒋东兴等

档案管理教育行政论文 篇2:

高校学籍学历管理中信息不对称风险的成因与预防

【摘 要】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学籍学历管理过程中,这会造成教师和学生的逆向选择及败德行为的产生,增加高校的管理风险。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准确衔接招生毕业的“进出口”数据、及时更新学生在读期间的异动信息、造册存档要做好痕迹管理、完善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等一系列措施,可以实现信息对称配置,有效预防风险,回归服务学生这一本质。

【关键词】学籍学历 信息不对称 成因 预防

一 问题的提出

经济学领域中信息不对称指“在旧车交易市场,存在由于买卖双方掌控信息的不对等,导致将好车驱逐出市场,优汰劣胜”的现象。无独有偶,学籍学历管理过程中也普遍存在政策制定者、管理实施者和学生本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掌握信息充分者,往往处于优势地位,掌握信息贫乏者,则处于劣势地位。信息的不对称会导致学生相关信息在各种资格审核前后发生不合理的事件:逆向选择与败德行为。所谓逆向选择,即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一方还是会利用另一方对某方面信息的无知或掌握不完全使得优品被次品所淘汰,获得额外收益;所谓败德行为,即在公开、透明的管理中,一方还是具有另一方难以监控的私人行为或难以获得的私人信息,具有私人行为或私人信息的一方,有可能采取有悖于管理规定的行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学籍学历管理信息不对称,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及败德行为,使假履历、假档案甚至假文凭现象发生。因此,分析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产生原因,能有效地预防和规避其负面影响,成为各高校学籍学历管理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 学籍学历管理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学籍学历管理以记录个人学习经历为主线,贯穿于招生录取、入学资格复核、新生注册、学年注册、成绩记载、学籍异动(包括转专业、转学、休学、复学、退学)、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离校(包括结业、肄业、毕业)、学历数据上报等关键环节。按照档案形成的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招生入口为开始阶段,在读期间为积累阶段,毕业出口为完备阶段,三个阶段都可能由于高校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高校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高校学籍学历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

1.招生入口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第一,“高考移民”现象,针对边疆民族省份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的状况,部分考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迁移落户这些省份、更改籍贯和民族成分,编造小学及初中上学经历、伪造高中毕业学籍登记、开具家长工作的一系列虚假证明,顺利报名参加高考,这个现象反映的本质就是学生隐瞒了信息的真实性,而高校和录取行政管理部门不知道真实情况,引起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第二,地方县教育局、县招办、中学有关工作人员,在明知高考要公正、公平、公开录取的情况下,还为外省籍考生空挂学籍、办理高中会考、毕业登记;考生体检后显示其不宜报考特殊专业,却为其开具虚假证明。第三,招生考试录取过程中,高校不愿意浪费招生指标,采取“点招”方式录取;部分教师谎称跟教育部和高校领导有关系,或有“内部指标”,收取落榜考生钱物。第四,由于学籍学历和生均拨款是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高校有可能隐瞒学生退学等情况,造成各级学籍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套取生均拨款。处在信息劣势的主管部门在制定各项政策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必然带来管理上的混乱。

2.在读期间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第一,学籍学历档案管理永远滞后于真实的情况。每次进行档案信息核查时,都强调要求本人签名,由于学生档案意识淡薄,代签现象增多;在出生年月与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字段未对应;身份证号码由15位升为18位,甚至是姓名有错误的情况下,未及时修改就签名上报,导致学籍管理部门和学生真实身份信息不对称,到毕业时学信网上查询学历信息时,才发现错误。第二,当前,高校内部各管理部门之间管理模式不一致,如很多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和学分制管理模式,教学过程是按照选课后的课程班级来管理,而学籍还是按自然班级管理模式,导致掌握的学生人数、学籍异动情况信息不对称,这为个别管理人员违规操作、徇私情提供了可乘之机。2008年就出现过高校负责学生评奖评优的管理人员,伪造高中毕业生学籍档案套取国家助学金的问题。第三,尽管学籍管理部门在新生入校时,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强调了学生在校期间需按教学计划完成规定学分数、按毕业资格需要审核的条件。但是《规定》经过层层交流传递之后,在制定方手中一目了然的内容,有需要的学生却没有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导致无法如期毕业。第四,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学籍管理内容和程序作了详细说明,但各高校在具体操作中仍有钻规定的空子、执行不力的情况。比如转学,学生入学未满一学期的不得转学,个别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的,于是先报考一个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的学校,先保证录取,入学报到后,便开始找关系,往录取分数较高的学校转,由此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第五,学生因为各种原因退学,直接离开学校,未办理相关手续,身边的同学认为既然已经退学,离开学校是正常的行为,而学校管理部门是根据手续办理情况来做异动处理,导致在毕业前审核时,才知道真实情况,但已联系不上本人及家长,“人档脱节”现象严重。第六,大三在读学生伪造学籍档案提前参加考研,导致逆向选择。第七,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遇到考试成绩不及格时,就想方设法对授课教师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攻关”,请求高抬贵手。

3.毕业出口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第一,由于成绩问题没有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学生轻信“学信公司”的电子邮件,这些公司甚至打着学历查询认证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旗号,表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篡改、补登信息。

第二,曾经网络上还出现过公开叫卖高校毕业证编号的现象,出现网上欺诈、炒卖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信息不对称,学生不知道学籍学历电子注册是由高校上传数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审核完成,而且学信网上有免费的查询功能,凭本人身份证号即可查询。

三 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

1.法制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匮乏

社会变革转型过程中法制意识淡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不良风气,已蔓延到了校园。少数人为了达到目的不顾公平正义,将自己凌驾于法律和道德体系之上。逆选择和败德行为在学生及教师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学生为了升学和就业,伪造成绩和履历;管理的教师用领导指示代替制度、规定;或满足私欲,不择手段,篡改和违规审核,导致基本信息不对称,这些不良现象损害了高等教育的形象,践踏了社会的诚信理念,加剧了社会的信用危机。

2.学生、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高校的招生录取、体检审核、成绩记录、奖惩评定和毕业就业等关键环节,由于业务分工不同,这些档案信息分散在生源地派出所、中小学校、高校各职能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他们各自掌握了最真实的某一方面的信息。学生只对本人基本信息和需由自己完成核对的具体操作更为了解,其他可能都知之甚少;高校学籍学历管理部门对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具体执行步骤和结果感兴趣,并对这些信息知道得很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生学籍学历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电子注册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学籍学历具体规定和上报的内容知道得多些,其他方面较少一些。这样,就必然造成学生、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者之间的信息优势面和劣势面。三方存在关注维度的不同和信息获得的差异,导致了隐瞒和欺骗逆向选择的发生。

信息不对称优势面、劣势面分析

主体 信息优势面 信息劣势面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学籍学历档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电子注册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籍学历具体规定的制定等 各高校学籍学历管理的具体执行过程,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对电子注册管理的了解及态度,学生基本信息查询的具体操作等

高校学籍学历管理部门 本校学生学籍学历管理的具体执行:注册与学籍取得、考核与成绩记载、转专业与转学、休学与复学、退学、毕业、结业与肄业,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的执行情况等 学生基本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生源地、户籍、民族、政治面貌和中小学就读经历,成绩与奖惩等情况的真实性

学生 学生的基本信息:姓名、身份证号、生源地、户籍、民族、政治面貌等,中小学就读经历,成绩与奖惩情况的真实性,学校组织核对学籍信息通知具体情况等 学籍学历档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电子注册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学校对学生信息的管理与执行情况,学生基本信息更改和档案的关系,学籍学历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档案与就业、档案与深造、档案与诚信的关系等

四 信息不对称风险的预防对策

1.加强法制管理意识,开展诚信教育

从领导到广大师生应进一步学习《档案法》和有关的政策法规,推进依法治校的档案管理意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各职能部门才会相互配合,及时收集、整理和归档,使学籍档案更加完整、准确,学生才会端正态度,克服模糊认识,认识到学籍学历档案其实是一个人的“影子”,不仅反映了学习经历的事实,还反映了个人诚信的本质。

2.学生学籍学历档案规范化管理

在高校学籍学历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客观存在又不可避免,因此,要根据学籍档案形成规律,制定档案从产生、收集归档到查询、利用、安全保密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准确衔接各管理部门的“进出口”数据,造册存档做好痕迹管理,按照“全程公开、信息透明、接受监督”的原则保证档案形成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避免因程序漏洞产生的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

3.完善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制度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2月5日下发了《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暂行规定》(教学2001〔4〕号)的通知,特建立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暂行规定对证书的内容、规范、责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技术指标。200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历教育发放的毕业证书均需在教育部指定的http://www.chsi.com.cn/(即学信网)平台上进行电子注册,同时对1991~2001年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发放进行了10年回登,2007年又实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制度,对取得学籍的学生实行学籍电子注册。2010年,毕业生学历实行即时注册制,学生拿到毕业证书的当天,即可在网上查询自己的学历信息。这些措施都在逐步增加学籍学历管理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规范了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行为,维护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学籍学历档案,是教育经历以及事业生涯转折点的重要凭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学籍学历档案成为学生寻求发展的“通行证”。一方面,无论考研升学、留学深造、职称评聘、求职审查,还是调动提拔,用人单位都会要求申请者提供学籍学历、新生录取名册和成绩单等档案,这种“倒逼”机制打击了假成绩、假履历、假档案和假文凭现象,有效地消除了逆向选择及败德行为,维护了国家学历制度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为了做好学籍学历档案管理工作,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各高校都要以学籍学历电子注册为契机,建立了与教育部学信网平台相衔接的内部管理网络化平台,重视在学籍学历管理中信息的收集和公开,提高学籍学历管理的科学化程度,抑制各种信息不对称的产生,使学校形成严肃认真、公平竞争的优良学风,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炳林、杨改学.教育传播学视域下的课堂教学信息不对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

[2]吴梅兰、刘勤志.关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6(6)

[3]袁红.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应用——以保险市场为例[J].情报探索,1998(1)

[4]陈意军、苏宇红.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与对策[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作者:张丽辉 徐锐 陈元丁

档案管理教育行政论文 篇3:

关于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教学工作是普通高中各项工作的中心,要想做好教学工作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教学管理者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保障其合理、有序、高效地运行。

【关键词】高中 教学管理 改革实践

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没有高效的教学管理就没有学校的发展可言。高中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最后一站”,这一阶段的教学管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进而影响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高中办学的内在要求。随着时代发展,学生的思想、教育背景都在发生着转变,比如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学生性格的个性化,以及教学目标的转变等等,这一切都会影响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进展。所以,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推进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深入高中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已经成为高中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端正工作态度,牢记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学校的其他工作均应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服务于教学工作。教导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转指挥中心,是学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核心职能部门。教导处要全面了解教学工作的情况,负责组织并协调各科、室、组、馆以及教师间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与学校其他部门合作,在组织上、时间上和物质上为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要对学校招生、学生编班、课程编排、学籍管理、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估,教师业务提高和业务档案管理、图书资料管理、电化教学管理、仪器实验管理等工作负责,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服务作用。

二、更新学校管理观念,建立多种制度,推动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应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为扩大优质资源,高中可以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

马克斯·韦伯曾正确地预见到行政主义在社会生活各个部门的扩张。他曾指出:哪里有行政机构,哪里就有管理事务的理性方法、办事程序的规范化和按等级的权力分配。在许多国家,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数量仅次于军队数量,位居第二,使得教育行政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庞大的事业。即使在一所学校内,大量学生的入学也会造成十分复杂的行政问题,必须以新型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才能解决,这对教育管理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管理主体的教育管理者个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具备教育管理主体的知识。教育管理活动是一种不能或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一个合格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哲学知识等。第二,具备教育管理主体的能力。一个合格的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第三,具备教育管理主体的权力。要想取得教育管理的成功,就必须做到职、责、权一致。有责无权或责大于权都无法完成任务;而有权无责或权大于责,则会导致权力的滥用,不能尽其职责。

四、教师、学生与教育管理者的协调发展

作为参与高中教育教学各项活动的三个重要主体——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三者应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为条件,才能保障整个教育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效运行。三者各司其职,但又相互联系。如果他们之间没有协调发展,就会相互制约,最终导致教育系统的失调。所以,首先要明确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对各自本身的正确认识,这是教育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其次,规范教育教学的权责范围,避免无原则的民主和权力的滥用,这是教育社会高效发展的保障。最后,创造实践机会,激发三者合作的集体精神、凝聚力,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管理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教学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制度、人、执行效果等多方面的问题。但从教学管理实践来看,仅仅刚性的制度或者仅仅依靠柔性的引导都是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还需要刚柔并济的有效结合,才能最终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

作者:孙凤宁

上一篇: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新生老年护理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