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心理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对阅读文本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在阅读活动中实现多向多元的思想碰撞,让阅读文本与学生主体进行更好的沟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关键词:初中语文;体验;阅读;教学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阅读心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阅读心理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儿童阅读心理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童话篇章,为了更好地完成童话教学,必须正视儿童的阅读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优化童话阅读教学。

一、儿童阅读心理

1.直观阅读心理

儿童有直观阅读的心理,这也是幼儿读物大多是图文相结合的主要原因。在这种心理的指引下,小学童话教学要重视情境创设,让儿童能够在直观阅读下开展学习,一方面能使他们更为轻松地从图文结合的阅读转变到全文字的阅读,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文字的海洋中获得更多的情节体验。

2.主观感受心理

童话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并能够让学生将这种主观感受表达出来。

3.自我表现心理

从6岁开始,儿童已经可以根据“观众”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自我描述。8岁的儿童在受到表扬之后,会做出自我提高的反应。小学生愿意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渴望他人了解自己。自我表露不仅能够发展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具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功能。

4.儿童创作心理

儿童有较强的自主创作能力,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全面的发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利用童话故事开展表演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升。

二、儿童阅读心理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对策

1.情境创设——符合儿童直观阅读心理

为了遵循儿童的直观阅读心理,教师要结合童话的内容适当地创设情境,以此来引发儿童更准确全面地理解童话的内容。

首先,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创设童话情境。部编版教材中有很多童话都有着多媒体动画的素材,教师要合理选择和利用这些素材,让童话以动画片的形式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例如,部编版一年级上的《乌鸦喝水》、部编版二年级上的《坐井观天》、部编版三年级下的《守株待兔》,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或有着寓言意义,或是成语故事的改编,在网络时代都有很多的动画素材。当然,教师要活用这些素材,因为很多内容与部编版课文的内容还是有差异的,教师可以选择画面,然后自己朗读课文作为配音,这样学生就能更为真实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了。最为重要的是,在课堂中引入动画是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最为喜欢的学习形式,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得到很好的调动。

其次,直观多媒体引入后,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因为只有问题情境才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去分析文本。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感受——全体同学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同学们会回答“很大”,也有的会用书中的词语回答说“无边无际”。接下来,教师请同学们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让他们说说此时看到的天有多大。同学们会回答“纸筒口那么大”。这样直观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对童话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2.复述教学——符合儿童主观感受心理

为了让童话教学能够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教师应该多开展复述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将童话的内容准确地复述下来。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在具体执行时就会发现,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简练、完整地复述童话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组织语言的能力还不够完整,不会详略得当地处理文本。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故事内容尽可能地简化,找出最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梳理。例如,部编版一年级下的《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师指出了文章的关键就是:小公鸡和小鸭子他们一块儿做什么?结果怎么样?谁帮助谁干了什么?在这样的指导下,小学生就能够准确地复述出故事内容了。

其次,教师要多带领同学们做一些关于课文顺序的训练题。这样的习题会将课文顺序分解成关键的几句话,然后让小学生标出正确的顺序。习题训练就是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到童话故事中的关键内容,这样就能抓住关键来进行复述了。另外,学生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教育作用。童话故事都有教育意义,但是在课文中往往不会直接说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小学生将自己所受的教育表达出来,从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教师要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给他们加大难度。例如,要求学生能够渲染情境,用语气、肢体语言等来表达童话的氛围。总之,在复述的过程中,小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

3.朗读教学——符合儿童自我表现心理

为了让童话阅读教学符合儿童的自我表现心理,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

首先,朗读童话必须要加入情感。例如,部编版二年级下的《大象的耳朵》一课,不同的人物都有不同的心理,所以教师要让同学们读出这种或奇怪、或讽刺、或不自信的情感。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就是把声音“化化妆”,以加强表现力。部编版二年级上的《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就可以让同学变换声音的高低,模拟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

另外,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揣摩人物的心理,以提升朗读效果。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去年的树》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幻想自己是这只小鸟,再幻想这棵可怜的大树是怎样被伤害的,这样朗读的效果会更为逼真感人。很多小学生在幻想之后,读着读着就落泪了,这就是朗读的魅力。

总之,朗读活动不同于复述行为,很多小学生都能很快地独立完成,这符合儿童自我表现的心理,能够让儿童在童话阅读中找到自信,进而爱上语文学习。

4.表演教学——符合儿童创作心理

为了让童话阅读教学能够符合儿童的创作心理,教师要多组织表演教学活动。童话学习的内容都很适合进行表演,最为有效的就是表演课本剧。例如,部编版二年级上的《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二年级下的《青蛙卖泥塘》《小毛虫》等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小学生表演。表演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正规的表演,一种是随意的表演。正规表演可以利用自习课和课后学习的时间,将老师编好的课本剧剧本发给学生,小组同学在组长或者家长的带领下,设计服装头饰,练习表演,一周后进行正规的表演。教师要做好录像,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创作。随意的表演则是在课堂上让几个小朋友到教室前随意表演,加上他们自己想象的对话和动作,教师可以进行提示和帮助,让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

综上所述,为了遵循儿童的直观阅读心理,教师要结合童话内容适当地创设情境;为了让童话教学能够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教师应多开展复述教学活动;为了让童话阅读教学符合儿童的自我表现心理,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的指导;为了让童話阅读教学符合儿童的创作心理,教师要多组织表演教学活动,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

作者:郝益群

语文阅读心理教学论文 篇2:

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的心理活动

摘 要: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对阅读文本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在阅读活动中实现多向多元的思想碰撞,让阅读文本与学生主体进行更好的沟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

关键词:初中语文;体验;阅读;教学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在阅读中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体验以及理解,有所感悟并进行一定的思考,最终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而阅读体验让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加以深刻的理解,产生情感、发展能力,最终生成一定意义的教学方法。

一、借助多媒体来营造阅读体验的氛围

在教育现代实现的今天,多媒体已成为常用的辅助教学手段进入语文课堂。它的作用在于体现了直观教学的原理,可以把文字、图像、声音进行巧妙的结合。从而化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为语文课堂营造了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气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理解、体验。它能寓教于乐。把教学内容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学习的“我情我景”,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把学生带进最佳的学习状态中。特别是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科普累说明文时,如《看云识天气》,对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的初中生来说,面对一个个陌生的抽象气象名词与种种差别不大云,会让他们一时难于分辨,如果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各种云的图片,教学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多媒体教学直观的营造气氛,激发学生体验有其极大的教学优势,但也有弊端,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挤占了学生的时间,因此需要教师适时的使用,使学生在所营造的氛围中充分感知、体验。

二、在情境创设中对学生体验加以还原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吸引力的、生动形象情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渲染、表演体验、多媒体还原等方式来把各种情境创设出来,让学生能够通过情境的融入而还原情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使用语言的刺激或提示,对学生再造想象进行刺激,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从情境创设来分析,就是教师应对课本内容加以充分的利用,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找出能够刺激学生想象的点。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可以指导学生想象:皇帝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丝不挂,来举行游行大典。天真的小孩能喊出“皇帝什么衣服也没穿”,百姓也纷纷交头接耳。这时皇帝就有点惊讶了。那么他回宫后会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当然,真实、自然是创设情境的前提条件,而成效是创设情境的基本价值追求。只有有效、真实、自然,才能确保所创设的体验情境能够满足学生需要,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通过激发想象来创造高峰体验

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很多文本内容学生是不能直接感知的。还需要借助想象与联想的翅膀才能感受到文本中的形象。初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语言积累、词语理解、思想形成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果教师能把单调的文字语言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中,直接与作者或文本至今进行对话。这样,就在空间与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发至心灵深处的满足与感悟。这种愉悦感可能比较短暂,但却体验却深刻。例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就有学生提出问题:“天上的街市有什么?”就此问题不妨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带着美好的想象,深入研读文本。诗中的牛郎与织女与传说中的形象有何区别?这样很自然的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诗人通过远处的街灯产生联想,从而描绘了天上的街市中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从而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的奋斗。

四、通篇阅读全文深化情感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化体验。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朗读、默读、教师泛读等等。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不妨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去体验文本。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方式,展开自己的联想。此时,我们可以对阅读的文本进行整体的分解,来促进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之后教师再进行范读,学生结合教师对阅读文本整体的分解,倾听教师的范读,观察教师阅读时的表情以及声音的起伏,在对阅读文本进行朗读。叶圣陶说:“阅读教学总得读”。不同时间阅读其体验结果不同,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验收获,并且在逐步地深入。如《背影》这篇课文,学生整体感知后,文章会有个大概的了解,即表达父爱。而在教师整体分解文本,聆听教师泛读之后,再进行阅读后,其感情就会得到升华,会从朴实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的感受,尤其当阅读到作者“四次流泪”,以及父亲对儿子依依不舍的情感时,内心都会被触动,其体验会更加的深入,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进而会通过作者联想到自己,把自己与作者融为一体。

总之,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应该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平台。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更为先进的体验式阅读教学,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启亮.体验语文:一种教学方法结论的解释[J].中学语文教与学,2012(3).

[2] 田育生.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

[3] 黄乘英.“体验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J].中学教学参考,2013(5).

作者:俞梅芳

语文阅读心理教学论文 篇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授学生学科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文章简要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并探讨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对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引  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小学语文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认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通过文字向学生传递信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事物和人所蕴含的美好品格,加强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美好的,向学生灌输正向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1]。

第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语文阅读涵盖的内容多,涉及的范围广,本身蕴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可以挖掘教材或课外材料中的心理健康内容,将其渗透到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在学习过程中阅读优质的内容,学习书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性格,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首先,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难以集中,普遍缺乏阅读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而阅读需要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小学生的耐心和自制力较差,在阅读过程中非常容易分散注意力,对密集和抽象的问题缺乏兴趣,经常出现思想“开小差”的情况[2]。

而教师落后的教学模式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课程枯燥,学生普遍对阅读存在厌倦和抗拒心理,阅读质量差、效率低。

其次,教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将语文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文本内容,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阅读氛圍

阅读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理性面对问题。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能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阅读教学方案,关注学生的情况,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此外,教师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容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给予学生充足的耐心,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许多描写传统民俗文化、为人处世道理、美丽自然风景等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阅读材料就包含了富有哲理的传统思想。因此,教师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阅读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以《索溪峪的“野”》为例,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风光,教师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开展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学目标。

(三)创设阅读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的优秀文章,其中包含了作者的生活经验和真情实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创设阅读情境,在情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调动学生的正向情感,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的熏陶。例如,在《生命的壮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相关资料,结合文章内容制作与“生命桥”和“蚁国英雄”相关的视频,利用视频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个视频讲述了什么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并结合视频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万物有情,动物会为下一代付出,而我们的父母、亲人也在为我们付出,以此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四)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阅读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要营造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除了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外,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人物和情节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在情境中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能够辨别是非,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优秀人物,有奋发图强的普通人,有保家卫国的英雄,有兢兢业业的科学家等。这些人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扮演这些人物,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纪昌学射》描写了纪昌坚强勇敢、不惧挫折、不断克服困难学习射箭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情境扮演,先自主阅读课文,根据文章设计台词、动作等内容,再分别扮演纪昌和飞卫,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感受纪昌学艺的艰难,明白无论要学什么,都要尊师重道,从最基础开始学习,才能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进步。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心理健康内容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良好品质。

(五)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除了课文阅读教学外,教师还要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由于课堂内学生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有限,因此,将阅读进行课外延伸,能够拓展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分享,在交流的过程中加强自我认知,从而进一步获得成长。

(六)渗透正能量教育

小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受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情绪容易失控。因此,教师要渗透正能量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例如,在《大自然的声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走进大自然,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如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等,并将自己听到的声音与文章中描述的声音进行比较,让学生用美的眼光看待自然的事物,在倾听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欣赏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事物,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小学生常常会由于一些小事而产生消极的情绪,这些情绪如果长期积压在心里,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七)挖掘课本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很多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内容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师如果想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挖掘,自身就要具备认知能力,了解阅读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对阅读材料有效利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以《自相矛盾》为例,在学生读完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矛、盾商人无法自圆其说?”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虽然能够就事论事,但并不能够真正地理解事情本质。教师将其向生活延伸,从而帮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非常重要。

(八)培养阅读兴趣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有兴趣。只有具有充足的兴趣,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能够对阅读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例如,在阅读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只有一个”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找出其中的答案,这样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九)有效布置作业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核心,作业则是教学的延伸。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阅读作品来优化学生的阅读体系,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推动自身更好地向前发展。例如,教师在每学期可以先列出阅读目录,让学生自己选择购买,然后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阅读。教师还可以安排分享课程,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从而丰富体验。例如,在读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鲁迅相应的作品,了解鲁迅的成长历程,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在阅读任务的布置上,教师还应该制订评价方案,保证阅读的多样化,从学生情况入手给予表扬和激励。教师可以布置心理测试内容,采用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营造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好动,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的氛围较差,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的压力较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想象等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而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讨论,明确阅读内容,增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进而能够更好地发展。

(二)有效利用课外

阅读教学大多都是在语文课堂上完成的,但是因为每节课的时间有限,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素养,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课外时间,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实现课上课下的有效结合。例如,在教学古诗《静夜思》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课下完成的任务,让学生以此为基础构建故事,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体现。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够对古诗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完善学生的品格。

(三)关注文本背景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对阅读背景进行充分了解。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使其更好地感悟其中的情感。例如,在阅读课文《腊八粥》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腊八粥的含义,通过小故事的方法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结  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策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语文阅读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毓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名师在线,2019(19):48-49.

范令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0(02):62.

作者简介:曹青莲(1978.9-),女,江苏南通人,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余小学,一级教师。

作者:曹青莲

上一篇:教育行政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蛋鸡冬季养殖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