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学方式心理素质论文

2022-04-27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因此,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教学方式心理素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教学方式心理素质论文 篇1:

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对策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非常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体育是高校教学中的课程,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关注的重点,培养及加强大学生体育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对策展开说明。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体育心理;素质培养

一、体育心理素质的含义

體育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前提下,通过体育活动的得到的精神转变成心理的品质,可以适应社会的心理情况,简单而言就是,在参加进行体育运动中形成适应能力,良好的交往能力,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心理情况、身体情况、知识素养等,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方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对大学生非常重要,体育心理素质主要有三个特点。

1.1体育心理素质的评价性

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拥有稳定的情绪,规范自己的行为,自己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反作用,所以体育心理素质有评价性,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良好发展,但是前提条件是身体健康,为大学生以后发展心理素质奠定基础。

1.2体育心理素质的综合性

体育心理素质内容包含学生的体育能力、身体素质、文化水平等,其次还包含有学生的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心理发展能力,体育心理素质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高校体育心理素质的综合性。

二、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人才储备,是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心理素质教育影响学生综合方面的进步,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健康的心理,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协调自己心理,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现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和别人的交往,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大学生具抗压力,面对任何压力,都可以灵活的处理,控制好执着的情绪,大学生行为、认知和感情的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平衡能力。

三、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的方法

根据现在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以教学为基础,分析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正确的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体育心理素质,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改善大学体育教学,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1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特色化教学

大学教师在生活中进行观察了解,积累经验,在体育活动中引进新鲜事物,把生活和活动联系在一起,吸引大学生,活跃体育运动环境,增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情趣,提高体育运动效率。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组织体育教学,采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从形式上进行改变,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最大程度的支持体育心理素质教育[1]。

3.2树立正确教学理念,因材施教

大学教师应该提高自我修养,了解学生之间的差距,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根据心理素质比较弱的学生积极引导,合理教学,重视学生的表现,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大学生三观端正,达到教学目的。

3.3建立体育研究部门,分析学生心理发展

大学应该建立体育研究部门,培养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记录学生心理发展情况,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进行分析,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资料的储存可以为提高素质进行参考,高效的进行教学,学生在运动中遇到问题,到体育研究询问,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解决学生问题,激发学生对体育素质教学的积极性[1]。

3.4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增加自信心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通过对自己的人生,自我进行评价,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实施解决方案,实现学生体育目标,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竞争精神,让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时候,学生可以从容应对,大学生在学校进行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就发挥出来,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前提,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改变[2]。

3.5进行体育比赛,激发学生参与性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在学校进行体育比赛,利用比赛的竞争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比赛中,调节学生的情绪,缓解压力,在体育比赛中学生团队合作,加强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

四、结束语:

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人才既要有专业知识能力又要强大的心理素质,面对各种情况,都可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大学生综合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面对任何困难都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体育心理素质的作用。

参看文献:

[1]石玉. 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培养与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15):23-24.

[2]左雄伟, ZuoXiongwei. 论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内涵及意义[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5(9):92-93.

作者:李游

大学生教学方式心理素质论文 篇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探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因此,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作用

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高校对之重视度也逐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校中日益普及,亦诣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以人格为核心内容,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的,在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1]因此,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应关注其潜能开发,即挖掘大学生的优势和美德,从而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实现自我成长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樊富珉、李卓宝研究中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素质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有效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课程。”[2]卢爱新则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为内容的专门课程[3]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一般涵盖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与调适、情绪纷扰与调控、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就业心理与调适、心理障碍与调适、生命观教育等方面内容。

(二)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在20世纪末作为一个新研究领域兴起后,“积极心理品质”便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到底什么是积极心理品质呢?

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智力品质、情感品质、性格品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4]“积极品质”Seligman在2002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其核心是美德与力量,在个体生命活动中具有缓冲作用,有助于战胜心理疾病,而他所指的积极品质也就是积极心理品质。刘翔平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幸福感、满意感、最佳状态、专注与投入、乐观与希望、感恩与宽容、等认知和情感,是人类的高级潜能,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学会并巩固。[5]因此,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积极品质的集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品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关系

1.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然是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积极心理品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诸多途径,如开设专门课程、专题报告、心理行为训练活动等等,而开设专门课程则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形式。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意志品质水平,以及提高承受挫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改变自己,培养自己乐观、宽容、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

2.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导向,即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是该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是为增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塑造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对人对事的应对能力。目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中,都含有激发被治疗者积极心理品质的功效,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被治疗者心理疾病的好转。同时,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更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认知层面:健全认知结构,完善自我观念

认知是指个体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是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环节。而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认知是以一个立体动态的形式来实现。因而教师须充分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现实情感需求,能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采用具有针对性的传授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进而做到积极地看待、应对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二)情感层面:体验积极心理,培养积极情感

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而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将课堂教学及课堂延伸有效整合,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较单一,习惯于使用单向性的灌输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单乏味,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的实现。因此需要注意在教学中改进,强化实践教学,把学生上升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学习知识。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从教学活动中感悟、分享和收获,并迁移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去,从而逐渐培养起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行为层面:促进行为改变,养成积极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除知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行为实践、习惯养成与情感体验,如开展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心理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并在真切体验中领悟人生的道理和处事原则。通过体验加深感受,进而提升情感和心灵感,这是遵循“体验+感悟=内化”的原则,以活动体验促进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最终达到人格和谐发展的目的,促成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实现自主全面的发展。

三、如何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应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1.在课程目标上

积极心理学的使命就是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将积极心理学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特性,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重视个体价值和人文关怀,培养个体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努力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从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

2.在课程内容上

积极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如何获得幸福、发展、快乐和满意的科学。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帮助学生积极合理地构建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并充分而有效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3.在教学方法上

积极心理学认为,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才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除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外,还可以进行心理行为训练,这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它以行动体验为主,具有“发现”的功能,即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6]如开展雷区取水、无敌风火轮、穿越电网等。经过训练,可使学生更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和把握自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困难与挫折,增强学生经受考验、克服困难、随挫折的能力。[7]

(二)提升师资水平

师资实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素质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教师的素质品质越高,才能带领学生走得越远。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品质,培养教师的积极力量,才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才能对学生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更加注重该课程的开展,并不断充实该领域师资队伍的实力,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作者单位:1.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2.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正直 主编.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

[2]樊富眠 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1996(7):21-24.

[3]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尚丽丽.在素质教育中应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J].山西教育,2003(11):27.

[5]刘翔平 主编.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1.

[6]何昭红 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行为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7]邓嘉超 刘少锋等.心理行为训练对提高大学生意志品质水平的实验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

作者:邓嘉超 李焕玲 邓雪梅 程丽红 刘武钢

大学生教学方式心理素质论文 篇3:

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这一方面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也加重了高校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加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承受力,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危机 途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大,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约有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另外,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有待加强。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难以适应大学生活环境、集体观念不强、人际交往困难、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极端行为、无法承受就业压力等。这些心理问题扰乱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正视高校心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本文强调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路和措施。

1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息息相关。对大学生而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其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未来步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的重要条件。同时,一切德智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都有赖于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心理健康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依赖心理,增强其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学生告别了竞争激烈的高中生活,迎来了全新的大学生活,难免会出现不适应,出现迷茫、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融入新环境。再次,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就业压力。因而,新形势下大学生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就必须承担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最后,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培养大学生健康个性心理的重要前提。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主要表现在性格和气质两方面。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敢想敢做、意志力强等大学生个性心理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中的学校相关因素

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社会群体,其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大,容易引发心理危机。为及时消除大学生心理危机,避免因心理危机而造成的心理危机事件,学校、家庭、社会纷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中学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但中学时期,学校普遍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和心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最终导致其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其未来的成长。而这种中学行为惯势使学生难以融入大学生活,出现自我封闭、焦虑、困惑等心理障碍。②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作用。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认知学习发展、个性发展、价值观形成、情感和心理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并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快乐健康成长。③集体的影响作用。对大学而言,“集体”主要包括宿舍、班级、学生会等团体组织。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团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大影响力,向上、和谐、健康的团体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反之,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其性格的发展和人格形成。④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环境主要由校园环境和校风文化环境两部分组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自觉约束其行为,鼓励其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而良好的校风校纪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言行,激发其求知欲,强化其竞争意识,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 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普遍性。因此,学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抓住学生心理困惑的共性和同质性,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当中,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集中心理辅导。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班会、演讲、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其心理保健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抗挫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有效地缩短了其与社会的距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据一项研究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活圈过于狭窄,与社会接触较少。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服务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具有重要意义。③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还必须重视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学校就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的方式,加强对在校教师的心理教育素质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④依靠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成熟,网络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相关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即时性、广泛性、渗透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获取心理知识。另外,网络心理教育还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顾虑,勇于表露自我,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为显著。⑤强化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首先,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认识到如何引导孩子,使其健康发展。其次,要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于大学生能否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要优化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教管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父母的管教方式是粗暴还是民主,对于大学生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

4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人的情感态度以及观念意识有很大的转变。高校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个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难免会出现种种不适应,从而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为消除大学生心理危机,增进身心健康,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并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和谐的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1]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2]张书琴,关恒永,杨茜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接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24).

[3]李江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0(08).

[4]杨森,郭道燕.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价值工程,2012(07).

[5]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19).

[6]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6(02).

作者:王帅

上一篇:地理教学中德育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我国学困生初中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