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教学更为注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体育课程及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推动意义。由于初中生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在体育课活动中经常会表现出胆怯、意志力薄弱等现象,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强培养学生的耐挫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1:

优化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领域里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当今的少年儿童,担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个性特长的养成,全面素质的提高已至关重要。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既包含学生感知、理解、应用语文知识活动,又包括兴趣、情感、信心等心理活动。两者既有机结合,又自然统一。前者起加深认识的作用,后者起激发动力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自始至终,必须着力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使之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心理素质 语文 兴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然而我们面前的中学生有多少“能”勤、苦得起来。因而,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这些尽受庇护,无忧患意识的中学生,必须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素质,使他们乐学不倦,成为合格的跨世纪人才。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既包含学生感知、理解、应用语文知识活动,又包括兴趣、情感、信心等心理活动。两者既有机结合,又自然统一。前者起加深认识的作用,后者起激发动力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自始至终,必须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使之对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使其主动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感到,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求知欲倍增。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记忆就越有效。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多看些图片、模型、实物、演示、争辩、多依文意画图等,设置问题,以问促思,激发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例如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开始我用幻灯打出海底世界的活动图片,伴放特制的配制课文朗读,学生看着那多彩多姿的奇妙海底,听着悦耳动听的朗读,一股特有的兴致油然而生,而且精神振奋,好奇、求知的欲望倍增。再比如我教学《长城》一课时,开始时,先用幻灯机打出长城图片,同时伴放《我的中国心》磁带。学生们看着蜿蜒起伏、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听着歌曲《我的中国心》自豪和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声音由小到大,情绪激昂。待朗读课文时,精神极为振奋。当我提出远看长城,近看长城是什么样子?你看到这雄伟的万里长城时想到了什么等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兴趣盎然。

二、诱发情感,促其善于学习

语文教学的自始至终,充满着情感。情感是一种动力,能增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推动认识的深化。如果学生滋生了学习的情感,就会表到出对所学内容的热爱和迷恋。而学生的情感主要来自教师的诱导和激励。教学时教师如果情绪高昂,精神焕发,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富有情感,伴以恰到好处的手势,并善于运用图片,幻灯,音乐来创设情境教学节奏有张有弛,不断变化,适时褒扬鼓励,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喜悦,就能够不时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其积极性,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我首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草塘的壮美,讲述动人的传说,激发学生对北大荒草塘的喜爱,然后抓住教材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线索,诱引学生感情随主人公感情迭宕起伏,既能动地领略了草塘的垃美、可爱,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再比如我教《泰山之美》一课,先让学生边听老师范读边看幻灯片,进行感知。接着让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想象,听完后表达自己的感受。当他们发出“泰山真美!”的感叹时,我便鼓励大家把美说得具体,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能动理解替代教师的问答式讲读,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三、鼓舞信心,激励其奋发学习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才智聪明的学生一旦兴趣被激发,情感投入,便会暴发了令人惊异的潜在能动性,不断促进语文教学向高层次挺进。相比之下,悟性一般的学生往往会缺乏信心。因此,教学中要鼓舞学生信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特别对中下游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高尔基说过,“才能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信心,使人具有美好的心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信心,是成功的内驱力,使人产生顽强的意志,不怕困难挫折,知难而进。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中下游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外,还应在朗读、提问、板演等方面给予优待,千方百计帮他们不断克服自卑感。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美,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希望,扬起力争上游的风帆。比如指名答题要使其力所能及,并适时坚定其回答问题的信心,一旦答对,则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其积极性更高。如果答错了,则委婉安慰和启发,鼓舞自信心,并注意保护和激发好奇心,自尊心和好胜心,调动积极性,增强学习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总之,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既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又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愉悦,激奋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健康成长!

作者:陈秀丽

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2:

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教学更为注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体育课程及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推动意义。由于初中生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在体育课活动中经常会表现出胆怯、意志力薄弱等现象,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强培养学生的耐挫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文章就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素质;锻炼

初中阶段是学生构造健全人格和品质的黄金时期,但是处于这一阶段的大部分初中生心理发展不稳定、不成熟。体育课一直以来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们可以在体育课上自由地选择运动种类进行锻炼,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积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初中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和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一、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初中学生均肩负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健全,极易产生叛逆心理。部分中学生无法排解学习中的压力,使其对自身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的各科目教学中,都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由于体育课方便学生打开自我,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尤为重要。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学生提升认知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锻炼后,较易形成乐观、开朗、外向的良好性格,体育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体育锻炼的安排也要有技巧,只有合理安排体育锻炼项目,才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例如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运动重在参与”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先告诉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再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初中体育课的喜爱程度和接受程度,让学生不再抗拒体育活动,在日后的体育学习中,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质。

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因各人條件和能力不同,初中生的体育水平也各不相同。对一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愿意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的学习或者体育活动中去,这就使得初中体育教师难以开展有效的体育活动,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着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时,才会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例如初中体育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的“球类运动”这一章节,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田径运动,有的学生喜欢球类运动,等等,体育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自己所擅长的运动中去,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锻炼活动,教师不能单独让学生参与锻炼,自己也要加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与学生一起锻炼,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一些体育基础较差或者爱好摇摆不定的学生,体育教师要进行详细的指导,让他们参与一些较为简单的体育运动项目,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为他们日后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奠定基础。在体育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适当地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在得到肯定后会再一次提升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应当学会合理利用评价手段,通过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他们的潜力,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锻炼学生的承受能力

很多初中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家庭的保护之下,他们的应变能力就得很差,个人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挫折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设计各种各样的困难,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意志力。在进行挫折教育的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建立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中的短跑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100米短跑的练习,规定一个大部分学生在努力之后都能够完成的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要求学生排除内外在的困难完成任务。在短跑练习完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点评,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日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打下基础。在进行这一系列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展开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也要符合学生的情况。此外,善于利用恶劣的天气进行相应的体育运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意志力。比如,学生都对下雪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雪天组织学生一起打雪仗,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暂时忘记学习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还可以锻炼学生抵御严寒的能力,使他们的承受能力得到锻炼和增强。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意识的集体性活动。在体育集体性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来自集体的温暖。通过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配合和鼓励,最终实现他们合作意识的形成。

比如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篮球一课,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教学生基本的篮球动作,然后组织学生们进行班级内部的篮球赛。由于男女生各方面条件不同,因此要区分男生女生,让男生与男生进行比赛,女生与女生进行比赛。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运动,靠个人的能力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依靠团队之间的合作。学生在参与篮球比赛的过程中,就会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合作可以让学生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将他们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在比赛结束后,体育教师要强调重在参与的理念,劝导输的一方再接再厉,告诫胜利的一方不要过于骄傲。另外,体育教师要注重评价,针对学生在篮球赛合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一些合作意识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对那些团队合作意识薄弱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并在日后的体育教学中重视他们合作意识的培养。

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技类的体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积极开展多种类的体育竞赛,通过此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体育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人教版《体育与健康》第五章“田径”中的跳远一课,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班级内的跳远比赛。考核标准不仅仅是跳的远近程度,还要比谁的动作更为规范。通过对细节的把握,让学生在竞争中逐渐完善自身的动作细节,把握动作要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可以选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科学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并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业良.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8(05):62-63.

[2] 陈伟敏.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 课程教育研究,2017(19):203-204.

作者:李群

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3:

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

摘 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并没有深入挖掘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衔接性。因此,本文在阐述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意义的基础上,从学生个性、挫折教育、自信心建立以及定向运动等几个方面,提出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6.078

体育可以通过有形的运动来提升完善人格。当下的初中生生活环境较为优越,家庭溺爱的现象也较多。这一阶段的中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对于社会和自我的认知并不成熟,主要表现为抗挫折能力差、缺乏自信、个人主义行为比较明显等。新课改下,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体育教师要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帮助中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所以,我结合自身的日常体育教学经验,围绕着当下中学生身上缺乏的心理素质因素,提出以下借用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对策,希望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

一、中学体育开展心理素质锻炼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改对中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主张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要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应该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团结合作、健康阳光的心理素质。中学时期是我国整体教育内容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对今后的教育学习也能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必须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通过历年来对目前初中生的体育表现来看,个别中学生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物质和精神因素的干扰,在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缺陷,比如面对体育训练不积极、面对困难挫折容易退缩、面对集体利益冷漠无视等。这些潜在的不良心理因素已经严重干扰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也阻碍了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新课改之后,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运动强度,每一项体育锻炼内容都能起到对应的心理辅助治疗效果,比如长跑可以锻炼中学生的耐力,打篮球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可以说,只要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得当,完全可以借助体育锻炼实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体育锻炼中隐藏的心理教育方式与传统的说教引导形式不同,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植入到体育运动环节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获得本质上的提升。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期,借助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如同为他们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安装了一颗强大的心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健康的社交能力等都会对中学生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促进他们更健康、积极、乐观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

(一)有的放矢,找出问题,对症锻炼

同样的体育锻炼内容,由于学生个体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他们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的心理问题。如果统一化处理,很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教育效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用心观察,从每一个中学生的个体表现中发现端倪,并采用合适积极的心理引导教育模式,来帮助他们解决体育锻炼的难题。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抵抗困难,自立自强的心理素质。不管是哪种体育教学引导方法,由于体育教师因人而异的心理教育方式,使每一个在体育锻炼中出现问题和困难的学生都能获得对应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有的放矢的体育锻炼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缓解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情绪,让他们重新建立敢于尝试的信心,或者打消心中的顾虑,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比如,在初中体育锻炼中会有关于“障碍跑”的教学环节中,部分中学生对当堂课的学习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心理情绪,有的学生闷闷不乐,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看到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应该利用空余时间积极与不同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探究他们不愿意参加障碍跑的主要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说自己弹跳力不足,对于跨栏这种运动根本不在行,一个都跨不过去。面对学生的这种消极心理反应,体育教师应该鼓励其勇于尝试,不能一次都没有尝试就放弃。又如,有的学生身体情况不适合做这种高难度的体育锻炼,体育教师可以私下问清楚该学生的身体状况,并做出让他暂时休整的决定等。

(二)挫折教育,促进学生自信坚强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突然面临一些全新的挑战,如果不具备自信坚强的心理素质,很容易在竞争道路上放弃自己。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体育锻炼中也会碰到各种困难,这时候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锻炼的机会,可以创造一些挫折教育模式,在不断地体育拼搏和努力中促进学生养成自信坚强的良好心理素质。通过这种在日常的体育锻炼中增加难度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可以制造出一些刻意化的训练障碍。中学生为了达到教师的体育锻炼标准,必须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克服身体和心理上的一些困难。这种挫折性的体育锻炼模式,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让很多的中学生在挑戰自我的过程中发现身上无限的运动潜能,减少对体育锻炼的抗拒。

关于跳高的教学中,跨栏式跳高的教学标准是引导学生利用竹竿等体育器材,可以在助跑的状态下顺利完成跨栏式跳高的动作。体育教师可以在原有的跳高要求中再次拔高标准。比如,横空跳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手做出胜利的姿势,在这一个环节的训练中,很多学生面对挫折和新挑战,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一次不行,就再试一次。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坚持,每一个学生都能克服困难和挫折,顺利完成教师的要求。

再如,在初中体育关于“双杠”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钟表式摆动动作之后,再增加“前进+后退”交替进行的教学要求。这样模式的双杠训练需要学生克服手臂肌肉力度不足的缺陷,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耐力。

(三)创设平台,锻炼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意义上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进行锻炼的学习状态,如果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不符合他们的兴趣,中学生就会表现出消极的心理态度。针对这种现象,体育教师应创设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锻炼的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同时,通过对抗赛的活动平台,学生还能利用比赛的激烈气氛改变自身消极的参与态度,为了集体的荣誉,他们也会努力拼搏,最大化激发自身的体育潜力。一场小小的比赛,看似毫不起眼,却同样磨炼中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训练途径。在不断的坚持和对抗中,磨炼自身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

比如,篮球是很多中学男生都喜欢的体育项目,针对班级中男生篮球学习态度不积极的现象,体育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篮球技巧后,与其他的友谊学校进行商讨,组织一次篮球联谊比赛的活动。有了这个比赛竞争的锻炼平台之后,班级中的男生在课余时间非常积极主动融入篮球的训练中,通过不间断的训练提升,他们自身的篮球技能不仅提高了许多,而且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更加喜欢篮球这种体育锻炼方式,课堂的互动表现也积极了许多。

(四)定向运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定向运动是目前很多学校习惯采用的一种体育锻炼方式,主要通过固定运动目标的方式展开,具有明确的运动指向性。其实这种运动也可以演变到初中的体育锻炼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定向团队合作的竞赛制锻炼项目,在合作运动中提高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每一个小组为了能最后夺冠,需要对本组内各个成员的身体状况、体育锻炼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和划分,只有综合考虑了每一个参与队员的体能情况,才能齐心协力获得最终的胜利。

这种定向任务的体育锻炼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展开,巧妙利用了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集体参与的体育锻炼方式,不仅激发每一个中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同时,在集体荣誉的号召下,中学生也会为了尽快到达终点集体策划最优的比赛模式。

同时,在定向的比赛中,体育教师还可以实行积分制的模式,按照具体的运动完成情况来进行打分,每一个成员的表现都关系到最后的积分总数。所以小组内的中学生都会努力表现自己,尽量主动克服一些自身的问题,争取不给小组拖后腿。这样的锻炼对于提高中学生的锻炼兴趣、团队集体合作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辅助效果。

比如,初中的接力跑体育锻炼中,体育教师可以创设接力定向跑的体育活动,提前设定好接力跑各个环节的位置,以及取胜的标准。然后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接力跑队员的分工,如在一个小组中,有的学生起跑较快,可以将他放在第一棒的位置;有的学生跑步的速度较快,可以将他放在第二棒的位置;有的学生耐久力较好,可以将他放在循环赛的组成队员中;有的学生跑步速度较慢,可以将他放在中间的环节等。

三、结语

基于初中体育教学的主题内容和大纲要求,为了能从各方面提升中学生的体育心理素质,初中体育教师应该重新审视体育教材的内容,重新创设具有心理素质教育价值的体育教学活动。力争可以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过程,改变中学生胆小怕事、自信匮乏、自私自利、害怕困难等心理问题,使其在体育锻炼中不断磨炼自己的心性,迎着体育锻炼的教学目标要求,爱上体育,并在体育训练中做一个坚定勇敢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科昌.优化体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心理品质[J].甘肃教育,2019(13).

[2]邱桂敏.初中體育长跑项目教学中的抗挫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9(11).

[3]谢东霖,张晨.核心素养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体育综合素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

[4]宋志胜.初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

作者:张强

上一篇:心理机制研究论文下一篇:畲族文化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