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与目前中小学教育失衡所导致的心理素质低下问题,并提出以现代化与新世纪的时代背景为依托,根据新时期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努力渗透现代意识,从时代发展、未来社会需求和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素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论文 篇1:

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探索

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学生群体的逐渐增大,由于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是愈发的严重,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最为突出。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三方面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在学校学习期间老师应该从日常的上课过程不断渗透心理健康信息,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家庭应该使用适当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并对学校的教育措施权利支持,而社会应该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切实做好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我们经常会在网上或者电视上看到青少年犯罪事件,而且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呈升高趋势,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例告诫人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虽然国家颁布了有关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但是在中职学校里还仍未引起足够重视,中职学生和高中生学生同处于一个年龄段,不过中职学生会过早的在学校学习生存能力,由于年龄相对较小,对于新模式的教学适应能力较差,再加上学习兴趣的欠缺,恋爱困扰等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中职学生都是在初级教育时学习成绩较差,无法赢得老师和学生尊重的人群,对于职校的认识上也存在偏差,因此会自然而然的出现自卑心理。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首先让学生认清自身的身份定位,不断的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告知他们努力学好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社会所需新型人性才的标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职院校要大力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作为中职学校应该发动语文教学教师对全体的中职学生实施教育实践活动,从生活、人际交往、学习、社会适应能力等四风方面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语文教学,其做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思想交流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文字的信息来进行人文教育,建立起高尚的包含情感、性格、意志、心理和人格在内的人文精神。比如审美,在语文课本中优美的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学会领会课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将文章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挖掘,并灌输到学生的意识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欣赏文章,学会品味语言和思想,从而在做到能够辨别真伪和美丑,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哲理和常识,为塑造完美人格添砖加瓦。

2.通过语文课本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素材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贪慕虚荣和盲目攀比,这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比如在某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整个班级基本都是女生,女生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攀比之风,从穿衣打扮到吃饭睡觉无一不是攀比的范畴,因此在学习《项链》这篇课文时就先朗读整篇课文然后在学习之后将女人公的形象进行概括,通过她爱慕虚荣并导致劳苦一生的命运的故事,诉说爱慕虚荣这种心理品质对于人们的影响,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发现文中所要表达的女主人公勤劳并遵守承诺的珍贵品质。

中职学生大多缺少生活的磨砺,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容易出现自暴自弃、消极逃避的心态,甚至有的学生宁愿用网络游戏或者社交网站来麻痹自己,也不愿和老师或者其他的人进行交流,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这样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非常不利,所以在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的意志和品格,让学生向故事中的每一个人学习,学习母亲面对困难的勇气,学习两个儿子的懂事、孝顺和上进,学习店主夫妇的善良与热情、真诚的态度。同时,老师也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让学生懂得在遭遇人生困境时,更需要用自信和坚强的心态,重新扬起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风帆,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波涛汹涌的人生当中乘风破浪,到达幸福的彼岸。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情感的懵懂期,因此在此期间早恋早已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老师在此时不应该进行强加干涉,这样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好的做法就是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平时的课堂上可以添加类似于《麦琪的礼物》或者《致橡树》等课文,首先对于有关爱情的课文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将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爱情观进行正确的概括和总结,让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不应该可以的隐藏自己的缺点,而是应该将真实的自己完全的展示给对方。在爱情观的灌输时特别注意度的把握,要让他们了解老师的用心,让他们知道学校不是在鼓励他们恋爱,而是在灌输道德观和爱情观。

3.中职语文老师应该从“共情”点出发来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学科教育之间的区别在于老师是辅导者而非教育者,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即就是所谓的共情,尝试关注他们所关注的事物,并多进行有效的互动,然后在不断的互动和关注之下,掌握他们心里的想法,然后通过掌握的信息区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法和方法。如参与他们讨论流行歌曲,流行的穿衣风格,并在互动的过程中纠正他们错误的认知,对他们所关心的事物不要加以批评,而是主动地去参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不好的想法应该及时引导,从而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世界观。

三、深层的培养学生的素质

1.优化中职生的个人心境

在对中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一举一动均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老师应该学会如何培养孩子们的积极性。在很多时候中职学生的性格还会受到孩童时期的影响,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比如身边发生的榜样事例等,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同时让他们了解认识到榜样的力量,让他们认识到只有经过长期的不断坚持和锻炼才能最终获取成功,只有在无尽的挫折中百折不挠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得到成长。让他们在榜样力量的渗透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积极的心境和鉴定的信念。

2.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怀,提高品性修养意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比如举办专业内,系别内,学校内的大型朗读比赛,让他们在训练中磨练自己的能力,体会付出后得到回报的快乐;观看电影然后对电影的内容进行评论,了解电影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认识;欣赏著名音乐,帮助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组织机体活动增加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努力发掘自身的潜能,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将思想重心转移到学习和更加有帮助的事情中去。

中职心理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校方、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同时也是三方共同的使命。作为学校应该加大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投入,作为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作为家长应该监督、鼓励协作学校的教育措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孩子心理教育过程的所起到的作用。因此通过不断的给予学生辅导正面的情感、认知和意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会使得老师和学生均处于最好的心境状态,为其心理素质的塑造提供最佳的心态基础。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应该大胆创新,努力从各个方面渗透心理教育,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争取让中职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一技之长,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目标,从而为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繁荣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张好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论文 篇2: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与目前中小学教育失衡所导致的心理素质低下问题,并提出以现代化与新世纪的时代背景为依托,根据新时期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努力渗透现代意识,从时代发展、未来社会需求和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素质

如何在中小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教育界密切关注的话题,而健康人格的核心心理素质问题也已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中小学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因素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人的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认知要素的影响,还受到情感的激励、高尚人格的引导、顽强意志的支配,即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即个体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价值及对社会的责任,能够在自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实现对自身和社会的改造。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有利于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一般都愿意给予他们较为优厚的生活条件。然而,家长们由于忙于工作和事业,较难顾及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因而在影视、流行歌坛、网络等的影响下,中小学学生较前卫、有个性,自尊心、叛逆性较强,平等意识较强,具体有如下一些心理特点:

(一)成人意识和依赖性较强

现在的中小学学生较早形成较强的独立需要,但又由于从小受尽宠爱而依赖性较强,他们常常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家长或教师对他们的说教、过多的照顾和过细的要求常引起他们的反感;过多的限制、粗暴的指责会激起他们内心的反抗。在家里,他们要求平等地和家长讨论一些问题;在学校,他们不愿意一味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和思想,时常提出自己的意见。在与同龄人交往中,他们爱显示自己的独立地位,并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模仿成人的交友、花钱方式,把吸烟、喝酒看成是成年人的标志,很多中小学学生养成了吸烟、喝酒的不良习惯。

(二)自尊的需要强烈,自尊心强而敏感

现在的中小学学生有许多“敏感区”,一旦触及这些问题,他们的自尊心就极易被伤害。由于自尊心强,他们喜欢争强斗胜,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便采取不正当手段,如打架、搞恶作剧等,甚至以妒忌、暴怒方式来满足自尊的需要。自尊心过强,使有些中小学学生变得虚荣、爱面子,有时明知是自己错了,可又不愿在老师面前承认。

(三)自我意识较强,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中小学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连一些学习、表现都不错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要求别人尊重、理解自己的同时,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尊重别人,甚至反过来贬低别人;他们习惯了被爱、被呵护的感觉,却很少去爱他人、关心他人。

(四)自我评价能力不够成熟

在大多数情况下,如今的中小学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优点作过高的评价,对自己的缺点了解不够甚至不愿承认。有时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认识不到自己与同学或成人发生矛盾时自身的原因。而且,有时他们对自己期望过高,过分追求完善,并对自己过分苛求,这就容易引起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反应。

(五)思想较前卫,时代感较强

如今的中小学学生往往对新事物接受得快,反应也快,思维十分活跃。他们的思想较前卫,时代感较强,若只是用条例、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用外部监督的办法来规范他们的表现,就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不能只要求学生守规矩和听话,更要培养他们具备真正的道德良知,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学会做人。

(六)情绪激荡,两极性较强

有些中小学生情绪激荡,两极性较强,而且遇事急躁、鲁莽、自制力差,这就要求老师做工作时要耐心、细致,要能预测随时发生的情况。

二、中小学教育失衡导致的心理素质低下问题

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的失衡导致了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低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失衡

我国传统社会认为内向、含蓄是美德;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这种片面强调认知、智力的发展,忽视或压抑情感发育的不表达或间接表达的文化,适宜闭关自守的生产生活方式,却同今天的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发生了冲突。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竞争,要求准确快速地传递信息,以保证高效率,而准确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基本要求则是表达。因而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观念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然而如今,由于“学而优则化”变成了“学而优则富”,所有家长都担心,没有现代的文化知识,没有大学文凭,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就会被淘汰。“升学率”成了人们评价一所学校优劣的惟一标准,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而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的心理栏且中,集中探讨的也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他们的智力,很少有人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就连国家的科研经费,也大都投在智力研究上,这往往导致孩子情感脆弱、心态失衡。其实,情感脆弱、心态失衡是直接阻碍智力发展的因素。人的情感直接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记忆,以及思维逻辑化的过程,是人们学习知识的最基本要素和步骤。

(二)书本知识教育与实际生存能力培养的失衡

“望子成龙”的家长往往替孩子做过多的日常事务,希望他们剩下时间去学习,结果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上去了,生存能力却严重缺乏。这样的孩子容易同时被两种情绪困扰,即自满与自卑,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本领超过其他孩子,他们觉得自己了不起;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自我生存能力,他们感到自己有某种缺陷,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此外,全家人将一个孩子捧为中心使得孩子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人物,但进入社会后,没有人像父母和祖父母那样围着他转,他就会感到失落。

(三)权力感和责任感教育的失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学习负责任,增强能力,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这是—个人的发展过程。而如今的中小学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极少经历这种发展过程,他们从小事事被家长包办,到了应该独立行动的年龄,开始要求独立的权力,却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不能负起相应的责任,这些问题导致他们常常与家长、老师产生种种矛盾。

三、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中小学学生心理素质的策略

中小学校必须以现代化与新世纪的时代背景为依托,根据新时期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努力渗透现代意识,从时代发展、未来社会需求和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教育环境,帮助学

生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确立发展意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由于忽视学生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仅仅着眼于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治,简单化地把心理问题划人道德教育的范畴,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而常常陷入被动应付和低效运作的局面。对此,必须确立发展的观点,在目标和内容上,立足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挑战未来的良好心理素养和心理取向;在方法和途径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成长,正确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在教育取向和评价上,致力于学生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进取精神的培养,确立心理评价的多元化机制,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此外,在工作中,尤其应注意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

首先,对于心理和生理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应给予细心的关怀和爱护。米谢尔认为:人的行为是受认知过程调整的,对来自外部和内部奖赏的期待是行为诱发和指导因素。据此,应形成“教育是一种期待”的共识,立足跨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强化学生对社会和未来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实践中,应把问题行为学生放到教育的重要位置加以关怀、爱护,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道德品质问题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观念开展工作,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其次,在师生相互信任、共同提高的过程中,注重教师人格的表率作用,努力用教师人格去影响学生人格。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因此,应要求教师用人格的力量感染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地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主发展,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障碍,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

(二)确立民主意识,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因此,应通过在校园内和课堂上创设心理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创设友善融洽的氛围,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一方面,营造友善的氛围,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增进教师与问题学生的友谊,改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营造融洽的氛围,对问题学生做到“四个不”,即不逼迫、不孤立、不鄙视、不揭短,对每位学生持公正平等的态度,这是教育问题行为学生的基础,因为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其脆弱的心理最容易遭受挫折。

其次,创设宽松、欢快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以各种活动为中介的,因而让学生充分显示已有的良好素质、发挥特长、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创设宽松和欢快的活动气氛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活动中应注意维护问题行为学生的尊严,对他们错误的言行举止作出善意的分析说明,给他们留有思考和改正的余地,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作为主体参与的欢快,感受成长的自豪与自信。这样就能以个性特长的发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各项素质的逐步提高,激发学生对集体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高扬起生命的风帆,奋勇前进。 最后,创设高雅和谐的文化艺术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因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确立生命意识,发挥学生个性潜能

在民主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善待作为教育主体的生命,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落脚点。

首先,应坚持生命教育原则,激发生命活力,把学生看作是真正的人,尊重每位学生的自由与个性,帮助问题行为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育中以生命影响生命,将生命本身的活力作为教育的动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点。在生命教育中,学生生命个体的自主性、积极性一旦得到发挥,便能激发无限的个体潜能。

其次,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一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因此,我们应立足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从身边小事做起,按“倾听-肯定-同情-鼓励-建议-期望”六部曲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形成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只有注重工作的全面性、生命性,心理辅导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作者:曾德愚 应 亮 曾咏梅

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论文 篇3:

关注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经常有人说儿童的心是春天的脸,享受成功时,阳光明媚;遭遇挫折时,阴雨绵绵;与知识共鸣时,激情洋溢;与知识相斥时,萎靡不振。正确把握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悉心解读学生,寻找新的教学起点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学生对即将认识的新知失去神秘感,认为它很简单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向学生发火,而是要冷静分析,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和挑战性。当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时,有的学生心理上会人为地给自己设置障碍,造成对这部分知识的盲点和畏惧。教师应积极寻找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结合点,改变课本例题,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的心理内驱力,激活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思维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由于个性差异,有的学生担心自己被同伴排斥,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观点隐藏起来,过分依赖同伴的意见,或者干脆等待老师揭晓答案。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言堂,课堂交流中的一言堂。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给学生倾听和讨论的方法,鼓励学生轮流发言,尽量使每人都能得到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在言谈中泄露自己的观点,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多角度展示学生的不同思维。对于学生萌发的突发奇想、灵感和顿悟,教师恰如其分地给予肯定、表扬,使学生在安全的讨论氛围中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充分尊重,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激活感悟焦区,展现互动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迷人魅力在于教学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只有学习主体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心灵去感悟、体验,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生动的,富有发展性的。为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最贴近的情境,提供宽松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时空,着力点击学生感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且要理解“长×宽”的计算面积公式。因此,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测量出一张正方形纸的面积,然后组织交流。当学生发现摆和算的结果相同时,马上提出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宽”来计算,不必摆小正方形,那样很麻烦。我没有立刻赞同,而是故意发问:“长方形的面积真的能用‘长×宽’来求吗?刚才的结果会不会是巧合?能验证你们的想法并说明道理吗?”沉思片刻之后,学生大胆建议:“只要再做几次这样的实验,看结果是否一样就行了。”我因势利导,在操作和观察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已悟出公式。

三、还学生选择的权力,促进和谐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指定习题,学生进行统一的指令性练习,容易使学生的知识面窄化、思维僵化、情绪淡化。把练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有效地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选练课本习题,增强信心

课本中的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着单调、机械、笼统、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等弊端。让学生统一完成这样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往往造成教师拖堂、出力不讨好的现象。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状态和掌握知识程度选择性的完成习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题目;能力较高的学生多做一些自认为没有把握的习题,甚至可以向课外习题延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数学的自觉性。选练生活问题,增进实效,如在练习行程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两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由于习题中没有说明两车的行驶方向,因此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角度的考虑问题,从而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这种生活化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应用、创造欲望,促进了学生心理、情感与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

五、选做互动作业,增强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前老师的教学多是为了升学而教,学生的学习多是为了分数而学、而练,于是学生的作业是重复的、单调的、机械的练习。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作业只能被学生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出现“警察与小偷”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现实,适时为学生提供多边互动的学习空间,开展“生生出题互做”、“组内出题自由做”、“组际出题随机做”等活动,促进学习主体的成功心理体验和素质的和谐发展。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现实,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4~6人)。学习完新知识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根据新知识、联系旧知识自主编题,引导学生选择完成。这种练习方式,打破了学生被动练习的传统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还给学生选择的权力,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作者:施小芳

上一篇:成本控制原则研究论文下一篇:技校学生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