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国民创业风潮的主力军。创业心里素质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生创业过程的成败和企业的生存率。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自身创业心里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以驱动大学生创业过程的成功指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论文 篇1: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首先要探索相关的切合实际的课程,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内容可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能力类、创业人格类和创业知识类四类;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要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方法体系

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610万,再创新高,而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更是让形势逐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被当作是解决就业困局的重要方法[1]。自200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很多高校开始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虽然大学生创业的意愿和热情逐渐升高,创业的成果却往往不太尽如人意,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1%—10%[2]。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心理素质欠缺。

创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进行创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是指创业者创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品性、习惯等各方面的综合性素质,是个体确立创业计划,实现创业行动,躲避创业风险,扩大创业规模,以及最终自我就业成功甚至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等各个环节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3]。创业心理素质是影响人创业的主观前提因素,也是制约人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因此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

要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首先要探索相关的切合实际的课程,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特征、创业知识结构等四个方面[4],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内容可据此分为四大类:创业意识类、创业能力类、创业人格类和创业知识类。

(一)创业意识类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心理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理想、创业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因素。创业意识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培养自主创业意识实质就是让受教育者“愿创”,即通过创业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意识,进而愿意创业,乐于创业。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的核心任务是使大学生树立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新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二)创业能力类

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具有创造特性和较高综合性的特殊能力。创业能力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与创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创业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创业能力包含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四个方面。方法能力是指从业和创业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社会能力包括交往、公关、协商、谈判、社会活动等能力。经营管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实施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能力,是一种人、财、物、时间、空间的合理组合、科学运筹和优化配置的心理能量的显示,在较高的层次上决定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败。综合性能力包括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收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适应变化、利用变化、驾驭变化的能力,非常规性的决策和用人的能力,等等,是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开发和运筹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成功,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业能力。

(三)创业人格类

良好的人格特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是支撑艰辛创业道路的精神支柱。针对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和弱点,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要特别重视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使用性六种人格特质的塑造。

(四)创业知识类

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人格和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要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创业知识。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职业知识。只有将这两方面知识相结合,学生才能正确分析形势和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事物发展的全局,产生精辟独到的见解和谋略,从而树立并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其次,应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知识,如商品需求、商品流通、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等知识。最后,应具备发挥社会关系运筹作用的多种专门知识的综合性知识,以及法律知识,其中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创业社会知识的构成中,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知识,它们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一样,具有内部资源配置和社会关系运筹的特征,并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方法体系

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要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普及教育与精英教育有机结合的方法。课程内容与课程方式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叉、重复的立体、综合对应关系。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形式

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形式主要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创业实践活动三种。

1.学科课程

创业教育学科课程,主要由创业相关的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组成[5]。学科课程是创业教育应用面最广、最主要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可以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比如“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信息处理”、“市场营销”、“金融债券”、“股票交易”、“广告创意与策划”、“生产流程与操作程序”、“谈判技巧”等。通过创业课程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见识、才智等方面的素质,对其思想道德和情商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活动课程

创业活动课程,主要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课程与创业实践活动的不同在于它不涉及直接的生产操作和经营管理,而是主要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的活动。活动课程设置的内容可以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与验证,也可以来自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创业活动课程根据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与创业学科课程配套的活动课程,如结合相关学科内容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相关的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作业,等等。第二类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发起、组织的各种创业计划大赛、设计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三类是大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的创业活动。大学生社团组织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创业论坛”、“人才论坛”,成立“创业俱乐部”,开展学术报告、研讨、辩论、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和创业知识培训班等方式,能够为大力培养学生创业的实际能力搭建社团活动平台。同时,从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创业的角度来看,诸如一种社团或沙龙的组织与管理,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报刊的构思与设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的设计,一种新观点的提出,一个小实验、小制作和一些竞赛活动的实施方案等,都是培养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

3.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激活理论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6]。进行创业实践教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一是高校的科研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可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演示高精尖设备,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同时接纳一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的研究,以利于大学生创业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二是利用校内资源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学校可以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学生超市、学生书亭、学生家教部等实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实体中处于主体地位,体验创业全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三是建设高校科学技术“孵化器”和创业示范基地,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服务,鼓励大学生选择项目申报。创业园项目可以是专题性市场调查、小型企业、技术攻关及打理、法律咨询等。

第二,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创建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办法,许多高校作了积极探索,并逐步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同。一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岗位,感受创业氛围,增长创业才干。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参加由学校统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积累创业知识。

通过这些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可通过观察体验来形成对社会的感知,加深对人际技能的理解,并结合各课程的具体要求开展项目实践,了解并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让学生从实现价值中体会创业的酸甜苦辣。这样,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现潜在的市场,开启创业创新的灵感,塑造浓厚的创业兴趣,为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主要有隐性课程、必修课(普选课)和选修课(培优课)、孵化机制四种[7]。

1.隐性课程

创业教育学科课程的设置,可以结合高校各门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特点,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依托或载体,在教学内容中系统安排创业教育的内容,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与该学科课程融为一体,把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同步进行。比如,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为主的学科渗透;以理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渗透,等等。

隐性课程的第二种形式是环境熏陶。实施创业教育并不是由几门课程来体现的,创业教育的实施者既要讲授创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更要在与受教育者的沟通过程中,利用“潜在课程”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创业教育,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的人格背景中去。环境课程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课程方式,它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在班级、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建设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创业教育的主旨和目的,在黑板报、宣传栏、墙壁上加强创业教育的宣传,在学校制度层面上形成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和价值观,等等。

2.必修课与选修课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教育方式,区分创业教育的大众化和精英化阶段,根据各年级、不同学科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可以针对不同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别开设有特色的初级普修课、选修课等。在普修课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志趣开设选修课,逐渐培养其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把有限的教学资源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创业教育的培养计划要以柔韧性设计为基础,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实施多种形式的选课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理解和自己个性、能力、兴趣,选择跨校、系、专业的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和不同的教学风格。在选科制尚不能大规模实行的情况下,可以大面积实行双学位、第二专业、主辅修等制度,弥补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不足。

3.孵化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用于支持处于种子、萌芽阶段或早期成长阶段的学生创业创意和具有独立知识产权产品的商业化运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一些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允许一部分有创造力、有决心的学生在其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加入创业阵营,进入社会创办公司,高校为其保留一段时间的学籍,即所谓“休学创业”。

创业孵化基地是大学创业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高校鼓励、扶持学生建立一些小型企业,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得到创业教育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创业心理素质。

二十年来,通过众多高校和学者对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业教育更多的还是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和创业知识的培养和提升,使其具备基本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也不能脱离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富有创造精神的环境而开展。总之,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地探索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以及与之配套的保障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于冬雪.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3%[N].南方日报,2008.12.3.

[2]文安,陈红艳等.官员称广东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1%[N].新快报,2009.2.26.

[3]戴维·雷.创业企业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杨艳萍.创业学[M].长沙:湖南人学出版社,2004.

[6]杨杏芳.培养创新人才是人学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3,(3):11-13.

[7]刘艳芳,杨少清.创业教育在武大[J].科技创业月刊,2003,(11):16.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课题《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干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L-2008-1136。

作者:刘彦军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论文 篇2:

新业态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策略探究

【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国民创业风潮的主力军。创业心里素质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生创业过程的成败和企业的生存率。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自身创业心里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关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以驱动大学生创业过程的成功指数。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及其问题

(一)缺乏创业思维的竞争力

创业思维是指具有包容性的创业素质,如大学生创业者有效开展创业活动所需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创业思维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灵活而有效地应对各种企业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方便创新企业日后的经营与管理方式,帮助企业提高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创业成功的机会。但因为大学生一直以来受到国家教育的定向考试以及本身创业教育步伐进程较晚,因此,使得当前大学生缺失创新思维以及活跃灵活的“idea”。这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应试教育中的学生自身缺乏知识的积累,加之自身的创业能力水平低下,使得我国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频频遇到困难、状况百出。同时,也不排除创业思维的守旧造成的创新困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脱颖而出。

(二)缺乏创业意志能力

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创业活动在预期的目标中所承受的心理素质。一般来说,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志有助于学生在创业中塑造稳定的心态和理智思想,在面对出现的问题时,积极完整地寻找解决方案,进而促进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然而,在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群体中,一般都没有强烈的创业意志,大部分创业者随着创业过程中问题的不断出现而逐渐意志力薄弱,进而选择放弃,最后使得我国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减少。

而根据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的数据表示,近六年来处于中国小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才不到五成。将就一半的企业半途而废,很大程度上是与大学生本身的创业意志羸弱相关。

(三)缺乏创造力

创业性格是指高校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表现的个性以及独特的品质。如独立性——保证大学生能够在纷繁多杂的市场环境中做到正确以及公正的决策,不受到外部干扰;创新性——这是一种创新企业的基本竞争品质,并且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公司脱颖而出;冒险性——是针对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中,开阔市场,不断创新新的产品和服务培育的新需求的精神动力。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策略的思考

(一)营造良好社会创业氛围

温馨的、积极的创业氛围可以帮助大学生降低创业过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前时期,政府相应的辅助政策已经陆续出台,但是,效果尚待改善。政策传播不但体现在信息流的广度上,还体现在传播的利用性上。因而,要构建友好的营商环境和氛围,就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

首先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政府应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必须要专注于具有创新性的技术以及更多有效手段推广技术,解决大学生创业阶段中的财务和技术状况问题。其次是扩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尤其在公民群体之间,积极地倡导,将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做到人人可知,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地倡导和指引,最好构建更为宽泛、立体的倡导宣传网络。

(二)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能力

大学生要踊跃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要努力的训练和提高自身的心理创业能力。首先,扩展对创业知识、创业理念、创业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扶植引导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保护意识以及抗风险的直觉,正确的评估风险,积极收集市场信息,妥善确立提升创业成功的时机。其次,要着眼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第一,准确地、客观地分析自身的现状,明确动力,合理規划创业方式。第二,必须不断加强创业意识,时刻做好面对挑战与挫折的勇气和意志。以成功的企业家为榜样,充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尝试。第三,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反思行为。作为创业的前进者,创新是加快企业快速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大学生需要摆脱“从众”心理的状态,要积极、勇敢地结合自己的优点,运用创新思维,选取合适的平台、资源、方向等进行合理性的创业。

作者:宋月强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论文 篇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在不断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与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使得当前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压力不断地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成为学生进行再就业的新方式,但是又由于当前的高校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对于创新创业活动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其中的有关事情,同时大学生也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从而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积极地利用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这样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个人的心理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就是简单地探讨一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模式研究

一、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启发意义

积极心理学最早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它的中心思想是充分地挖掘人们的积极性进而来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创新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过程中必然充满了艰辛。刚开始进行创业的大学生们更要学会如何承受创业过程中的压力和挑战。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性格,帮助大学生们很好地适应创业中的困难和压力。

1. 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幸福指数主要是来源于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它关注什么样的情绪和特质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感。首先,是自信心,一个人要是连基本的自信心都没有,就很难有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主要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自己的消极情绪,给人带来正能量,帮助人们培养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不为外界所干扰,并让人重拾对生活的希望。能勇敢的面对生活带来的困难,保持一颗积极向上、不轻易放弃的心,这样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远。

2. 充分认识自己

积极的人生态度包括对自己的认可度以及积极的外界关系,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地认清自己,通常人们不是看高自己就看轻自己。但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首先就要认可我们自己,喜欢自己并接受现实,发挥自己的价值,并积极地与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

二、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刚进入社会,对社会了解得不充分,很多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都有创业思路不清晰或盲目性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随意性较强,盲目地热情。学校对这一块栽培得也并不充分,导致学生的能力不够。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生们 的风险意识不高,而且他们的心理不够强悍,没受过什么挫折,一旦遇到困难或打击,很有可能就击垮他们的信心。

三、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

1. 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

积极心理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就是强调学生的个异性,这就为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空间。因为不同的学生一般都具有不同的喜好,这就需要通过积极的心理学知识来唤醒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发展,这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此来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据有关的心理学研究,通过外在的物质鼓励,可以有效地增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但是这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所以一般来说,想要长久地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那么就需要从内在不断地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发挥大学生创业者自主的创新创业意识是最根本的保障,以此来增加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激情。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具有创新的活动,教师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创新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也需要尊重学生的意愿。

3. 建立培养积极情绪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有关的心理学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从而给学生一种正能量。首先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知识的背景。其次就是通过有关的课程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激发学生自我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激情。最后,将具有创意的创新创业活动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这样不仅重视了有关的理论课程的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的创新创业的意识。

四、 结语

总之,积极心理学有关知识可以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潜能,所以应该积极地将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运用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中。通过这种积极心理学的有关作用,可以充分地唤醒有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自身潜能,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无限的力量,这种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可以起到很重要的效果,同时这也是大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活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谢印成,田真平.高校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7,(16):85-87.[2017-08-26].DOI:10.19311/j.

[2]李佳,易蕙玲.就业创业能力要求下的大学生学习心理素质培养[J].黑河学刊,2016,(05):120-122.[2017-08-26].DOI:10.14054/j.

[3]郑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培育策略[D].山西农业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宋蓓,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协和学院。

作者:宋蓓

上一篇:森林生态学双语教学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