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素质论文

2022-04-27

【摘要】大学生日常思想心理教育与其它的教育活动相同,它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与活动下形成的,会受到环境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人,所以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多。大学生是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重要对象,可以通过此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与道德品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素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素质论文 篇1: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探究及干预对策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对策,其中包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重视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希望能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教育 心理问题 干预对策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部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探究

1.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心理问题:①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条件较差,往往产生自卑心理,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健康成长;②孤僻。一些大学生受各方条件的限制,不愿意与人交往,常常找借口拒绝参加集体活动,游离于集体之外;③焦虑。一些大学生有着沉重的思想负担,他们的精神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情况严重的甚至还会导致心理障碍,出现精神疾病。

2.成因分析

首先,来自生活与学习的压力。一些学生会想方设法去兼职挣钱,由于兼职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当这种冲突进一步加剧时,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其次,来自同辈群体。大学生渴望与人交往,希望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一些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最后,社会因素。就业形势不乐观和不公平的待遇,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

二、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1.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对加强思想教育、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参与实践锻炼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撰写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的调研报告、担任中小学兼职教师、加强师生交流和沟通,积累思想教育心理问题疏导的经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

2.改进思想教育方法

(1)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负责调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危机高危人群进行评估,并定期跟踪和观察,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大学生抵抗心理危机的能力,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等;普及心理危机自救知识,通过举办讲座,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危机自救知识和自救技巧,自己排解心理问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必要时还要及时诊断,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危机。

(2)建立高水平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以心理咨询师为主导,并充分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学生骨干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

(3)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工作。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适应能力的提高、受挫能力教育、良好人格的培养、健康恋爱观的教育、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大学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大学生应对压力的方法等。这些主题教育活动能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采取相应的干预对策,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的疏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地出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只要大学生注重思想理论的学习,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改进思想教育方法,就一定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姜德红.“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

[2]王方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问题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3]肖建国,王立仁.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思想教育对策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作者:刘东桥 周婷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素质论文 篇2:

浅谈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思想与心理教育

【摘要】大学生日常思想心理教育与其它的教育活动相同,它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与活动下形成的,会受到环境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人,所以受到的限制因素较多。大学生是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重要对象,可以通过此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与道德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环境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针对大环境作为研究重点,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宏观、显性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导致思想政治心理环境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还相差甚远。所以,应该改变当前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思想与心理教育被动局面,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的发展,往更深入更细致的方向发展,极力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学科要求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涵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其心理健康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一定要先对其有正确的认知,否则就无法在心理环境中产生正确映象,毕竟针对群体都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引导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其实是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教育,与其他教育具有一定差别,关键是主体与个体两者都需要有主观能动性。

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重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

认知其实就是人们对事物从无知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通过接收、存储、分析等等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在自己的素质、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生活阅历等等基础上,从主观是认识教育内容,再从自身的知识去引导自己吸收新知识,这种主观能动性其实就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认知基础。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活动的开展,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认知主要因素。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

每一个人的情感都是心理发现半变化的过程,它受到情绪的制约,也是人们对认知的阻碍。人人都有情绪,情绪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

意志通常来说就是建立在目的的基础上,它是有目的去进行活动,有目的去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心理预定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活动,意志的关键因素就是意识,都是人为了满足某种目的去做的事情,进行有规划的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如何使得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与道德品质

1.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环境

首先,大学生应当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的规律。注意力可以引发自身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先掌握注意力的规律运用方式,才能够达到节省精力的效果。注意力其实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去感受教学的快乐。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活动的认知要强,先去感受客观世界带来的触感,渐渐的形成许多印象,对教育活动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2.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情环境

大学生对自我需求意识还较为薄弱,所以应当先树立科学的荣辱观。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的加入到各种活动中,多与人互动,对自己的合理权益有正确认识,了解民主平等等权利的知识。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培养自我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加强自己的是非辨别能力,用理论知识来包装自己,鞭策自己去努力提高思想品德,為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出一份力。

3.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志环境

每个人的品质都不是一出生就定下的,是需要后天的环境不断培养、不断鞭策产生的,可以说环境是可以影响人们的意志品质。所以,要为大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意志品质环境,首先就要引导他们如何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有你有崇高理想、远大目标,你才会为之努力。其次,应当要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很多大学生从小都是娇生惯养,再加上与社会的接触极少,所以自我控制以及社会适应力都较为薄弱,采用挫折教育是锻炼大学生最好的方式。

3.结语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理论还处在研究阶段,还没有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大家正视。如何去营造良好的心理政治教育心理体系,优化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当下众多校园以及相关专家需要研究的重点。因此,各高校要积极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理论指导,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正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8, 76.

[2]何慧星,薛林月.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及优化——以新疆高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3,(7):6.

作者:徐光辉 刘笑 郭孟

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素质论文 篇3:

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摘要:目前,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日益增多,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政治思想强,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克服一些错误的教育心理,在深入了解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基础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构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以解决他们实际困难作为配合,力求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实效。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信念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与以前相比,进入内地各类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有义务将其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并直接关系到我党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民族问题依然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要发展,就需要稳定,要稳定,就必须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应当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

由于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很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内地高校一直不被重视。然而,多年来,国际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通过各种手段从事破坏、渗透和分裂活动,煽动民族对立情绪,破坏各民族的团结,其政治目的非常险恶,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各行各业未来的精英,更是敌对势力工作的重点。这种形势下,高校需要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大是大非面前,认识不含糊,态度不暧昧,行为不动摇,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保持一致:需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培养标准,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政治思想强,科学文化素质高的各类人才,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高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现状

1、主流思想积极向上

从总体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积极向上:(1)政治态度端正。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基本上是好的,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肯定改革开放,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大多数学生对党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信赖,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我国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普遍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因而对邓小平理论学习表现出较大的政治热情。这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2)爱国热情强烈。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对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重大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3)价值取向的主流与社会发展潮流基本合拍。在人生态度上,多表现出稳定、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实际利益,求知和成才积极性趋高。许多学生认为人的价值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力量,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当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应当正当地索取,积极奉献。(4)正确对待生活困难。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来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这些地区相对比较贫困,加之基础教育的条件和水平相对低下,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经济和就业三大压力。对此,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身的困难,在学业上非常刻苦,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来缓解困难,表现了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

2、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我们在充分肯定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品德整体状况的同时,也应注意存在的问题和种种不良倾向:(1)价值取向实惠化、功利化。各种社会因素和自身原因,尤其对现状的不满和致力摆脱生活贫困的强烈愿望往往会成为左右少数民族大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因素,使其在价值观和道德的选择上出现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社会竞争衍生出的损入利己、惟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部分学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狭隘功利主义思想成为不少民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2)人际交往存在障碍。与内地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承受着比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生活拮据,忙于为生活奔波,既无经济实力,也无精力更多地进行人际交往。由于从小所受教育较差,使其外显的能力素质较差,知识面窄,没有明显的特长,因此他们缺乏信心,不善与人交谈,不愿与同学做深层次的交流,甚至排斥与他人交流,人际交往局限在本民族学生的小圈子里。(3)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目前,社会不同群体的贫富差距继续加大,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在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都存在较大的经济、学习压力,加之他们对所处困境不能正确应对,多存在自卑心理,导致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比较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

(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功能低效

由于多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比例很小(民族地区高校除外),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般不被高校所重视,或者有所重视但并未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而是采取与汉族学生一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导致教育功能低效。多年来,高校德育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如理论灌输法、情景引导法、典型分析法、个别谈心法等等。在新的形势下,这些经验和做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面对新的教育环境和特殊的教育主体,客观上要求道德教育发挥更大的效能,这就要求适应形势发展,改革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使其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但是,目前“两课”教材问题、教学方式问题,教育手段问题,都是高校学生德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2、道德调控力度弱化,缺乏全员性和实效性

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道德调控力度在弱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规模的不断壮大,高校学生政工干部队伍严重缺编,师生比严重超标,政工队伍任务繁重,难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深做细,至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更谈不上。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本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校所有教师的任务(既包括专业课老师,也包括党政机关的所有人员),现在却仅仅成了“两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学校更多的是将其划入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其实效性低下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提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氛围育人,在高校里,人人都应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

3、存在两种错误的德育心理

德育是一门科学,要做好德育工作,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遵循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必须遵循德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辩证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德育工作者却存在“一味求快、一劳永逸”和“回避敏感政治问题”的错误心理。

德育过程中的所谓“一味求快、一勞永逸”错误心理,是指某些德育工作者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就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追求速战速决的效果,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取得进步以后就不会再有退步和反复,对部分学生经教育后又犯同样错误表示出不理解,甚至不愿意再进行教育工

“回避敏感政治问题”的错误心理主要表现为:部分德育工作者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时,存在忽视和放弃这一工作的政治立场的现象,有意无意地回避政治问题、焦点问题、敏感问题;不敢正视矛盾,企图用心理层面甚至心理咨询的东西取代德育工作,似乎一讲政治,一讲马克思主义,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反感,就不愿接受。事实上,德育工作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教育,讲理想信念就是要讲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问题、焦点问题、敏感问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如此。

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不认真分析和研究敏感问题、焦点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现状,将来的走势,以进一步揭露其本质所在,是不能达到德育效果的。同样,舍本逐末想从心理咨询或德育工作的边缘来解决问题也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承认矛盾、承认敏感问题、承认焦点问题是对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讲政治,淡化和回避政治问题,不可能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一)以理论学习为重点,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观念的多种取向。人们在得失、利弊、荣辱、是非、亲疏、好恶的判断和选择上容易产生困惑,加之国内外各种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多种方式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难免使部分大学生陷入误区。因此,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总的指导思想,是我党制定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党制定、贯彻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的指导思想。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志、观点和方法正确对待道德多元化现象,使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提高认识能力和水平。

(二)构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上与过去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其思想状况表现出波动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了解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由市场经济体制所引起的积极、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德育工作者应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中积极向上的因素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消极方面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并引导他们树立用诚实的劳动去争取美好的生活,用勤奋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的信念,积极地为他们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加强马克主义民族观教育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根本性的进步和改善。但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差异、民族发展差距,民族问题一直存在,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分化”,也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主义民族观教育要与时俱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要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对祖国的认同。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走向繁荣和发展。维护祖国统一,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在反对民族分裂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少数民族大学生要认清民族分裂主义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2)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只有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国家兴旺发达,各民族的基本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中各个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根本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3)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是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要鼓励各民族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警惕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通过思想文化渠道对我国的渗透和破坏,在意识形态领域深入开展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4)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强国富民、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各民族大学生应当切实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强化“四个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的历史任务。开展强化“四个认同”教育,在内容上要做到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包括中国历史与少数民族历史教育、政治理论(含民族理论、国家理论、政治学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前途教育等。其中,少数民族历史(包括民族史、文化史、宗教史)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有关本民族历史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达到“认同”。总之,强化“四个认同”是一个细致的、长期的过程。

(四)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保证德育取得实效

前文提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贫困程度较高,由贫困问题滋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普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少数民族贫困生数量呈大幅上升趋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奇缺,需要高校培养大批各类少数民族人才,少数民族贫困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问题,而且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问题。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助学帮困问题成为高校思想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然而,高校的助学帮困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除了通过“奖、贷、勤、助、减、免、补”资助体系解决实际困难外,还应引导少数民族贫困生正确对待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要引导他们树立发愤自强、乐观向上以及回报社会思想。

[作者] 于林平(1976—),男,山东海阳人,博士,华南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何 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于林平

上一篇:生本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艰苦奋斗精神下初中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