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管理知识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高校要注重对高素质人才的大力培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使大学成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生教育管理知识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生教育管理知识经济论文 篇1:

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的转变

【摘要】从十七大的召开开始就给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就大学生教育管理而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次培训中受益匪浅,在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工作的理解和大学时期从学生角色对辅导员的体会认识,分析当前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的特点,其中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管理思想和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以人为本作用机制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近年来,很多高校一改往年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教育,转变成了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这也是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的合理调整。招收的专科已全部改为高职,高职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的合理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显然我们农经学院的高职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队伍如何从发展的高度把握时代要求,用科学管理和理念规范、約束和引导学生,力求较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一个现实课题。

1.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特点

1.1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而产生心理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的转变,高考录取批次增多,高职院校的大量涌现必然导致录取分数线的下降趋势。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同时考不上理想大学也容易造成深深的失落,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由于学生思想上的幼稚,加之依赖性和盲目性较大而自控能力较弱,导致容易出现行为过激或意志消沉。

我校学生也普遍存在这一情况,另外学生对学校的理想化与实际情况的反差产生强烈的差距,也是产生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

1.2学生教育与管理群体日趋复合和多元

在包括我院在内的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以教室为单位,生活以寝室为单位,活动以社团为单位,虚拟生活以网络为单位等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组合的态势,这些都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3高校教育改革深化和制度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学分制的推行和收费标准的提高,以及学习压力和就业竞争的加剧,势必会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紧张、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等情况不断增加。使得家庭贫困生常感自卑,而参加集体活动少,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生宿舍分散等都将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这些相信许多辅导员在工作当中都有类似的体会。

2.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取得的进步

高职教育在我国广泛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到内涵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

2.1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成为共识

高职院校普遍意识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固然很重要,但对其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更重要。因为高职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从根本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对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2.2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完善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系两级教育管理模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模式。它是指在学生管理中,学生工作处为学院一级管理机构,各系为二级管理机构。前者负责学生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服务,后者负责本系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在此基础上,许多高职院校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和高职培养目标不断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进程,例如在学生管理中引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发展性评价系统,尝试以班级和宿舍为终端的“双元制”管理体制,实施素质拓展认证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等。这些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使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得以进一步完善。

2.3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质是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核心内容表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尽量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不断地亲身实践。例如把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结合起来;把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难点与热点结合起来。

3.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要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高新技术的推广使人类文明更大程度的提高,适应这以发展趋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迫在眉睫。学校作为教书与人的根据地,加之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对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要求,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方式是一个必然趋势。

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把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概括地讲有两层涵义:

一是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确立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即学校学生管理的根本任务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二是从教育管理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思想!强调重视教育管理活动中学生的因素。

4.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作用机制

4.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学生工作开展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的类别等层次,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与个性发展,对不同群体学生采取不同教育管理方法。

对一些心理有问题、学习有困难、家庭离异的学生,则针对具体情况满足其基本需求!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与方向,进而渴望实现自身价值和受人尊重。

4.2建立以人为本的自律制度

高职院校高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发展与成熟时期,追求独立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但同时又缺乏应有的锻炼和社会经验,处事简单冲动。而高职院校组织系统性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共同决定了学校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在确保制度科学性的基础上,使其变成灵活的制度。

5.形成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

5.1变经验型思维为现代知识型思维

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摆脱传统经验型的模式,过去教育管理者单凭个人实践经验或权力影响的方式已不实用。因此!教育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事物,提出新观点来开拓新思路,继而适应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需要。

5.2变封闭型思维为现代开放型思维

素质教育是开放性的并且力求发挥学生个性的教育。原先高校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开放性和个性的要求。某种程度讲有些甚至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高职院校根本任务是育人。在有些院校限定学生的课程、早自习、晚自习等,实际上也束缚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5.3采取以人为本的运作方法

首先是教师的潜移默化功能。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道德素养所决定。思想道德教育就是将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融会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全人格。同时要注重教育方法和形式与具体内容和目标相适应。根据大学生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着重从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出发,引导他们培养各种综合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对家庭困难、学习差、心理有问题等学生的帮助等,使之摆脱在学校发展的不利因素。■

作者:柏 鑫

学生教育管理知识经济论文 篇2:

“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高校要注重对高素质人才的大力培养。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使大学成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通过分析“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从教育管理主体、方式和模式三个方面分析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发展举措,旨在从管理本体出发,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管理;应用研究

一、引言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人是管理的根本,各项管理措施要充分体现人的发展要求,充分挖掘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创造性[1]。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开展其他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为日常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可靠保证。现代大学生的个性较为鲜明,思想较为独立与开化,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突出人本化教育理念,使教育管理更加柔性化,从而实现“全面、高质、和谐”的教育管理目标。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切实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质量。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1.“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本质要求。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个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成长进步,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个人的发展视野,更重要的是,教育还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个人能够更好的适应于社会的建设进程,从而满足自我教育需要,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传统高校普遍采用刚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侧重于一个“管”字,刚性化的教育管理机制显然不能体现教育本质,反而会给广大师生营造一种紧张、压迫的发展环境。高校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制定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规划,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此实现教育目标。由此看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管理的本质要求。

2.“以人为本”理念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依靠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高校教育管理进程的逐步演化,高校各个部门、各项管理事务以及不同组织机构之间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构建和谐校园不仅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还要打造完善的高校内部教育管理体系,切实体现学生的成长诉求,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满意度,因此,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各项工作与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人”为发展核心,逐渐创造凝心聚力、团结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3.“以人为本”理念是高校人才培育的根本条件。充分体现大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和自身成长个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是高校大学生的发展目标,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高校教育管理的过程当中,实现适度“放权”,让学生参与高校教育管理过程当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目前,众多高校大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落后、刻板的教育管理体制压制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为此,切实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刻不容缓。

三、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问题

1.过分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管理的指导者,高校大学生才是教育管理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管理质量好坏的主要决定力量,因此,确定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本化目标。而现阶段,众多高校过分强调教师的管理作用,单纯认为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主体,认为只要管理好高校教师就能做好教育管理工作,这与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重脱轨,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从而影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压抑学生个性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深入发展,高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并未及时做出调整与改变,由此为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莫大的压力和挑战,导致高校出现了诸多教育管理问題,究其原因,教育管理方式单一是其重要的阻碍因素。具体而言,众多高校依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做”的传统教学与管理方法,强调教师单方面的硬性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也不利于提高整体教学管理质量。另外,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只会加重大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不利于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3.教育管理模式低效,缺乏管理科学性。目前,众多高校存在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相分离的情况,高校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的深刻意义,注重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教育管理方式的优化,有些高校教师甚至并不清楚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缺乏教育管理意识。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教师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能,也不能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教育和整体教育,教育管理不能为教学工作提供管理保障,教学工作也不能影响教育管理,从而导致高校出现教育管理“结石”,从而导高校教育管理缺乏科学性。

四、“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1.体现大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现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模式,注重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人诉求的有效实现。因此,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于学习当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身的独特见解,能够在高校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纠正自身的行为偏差,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并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及时沟通与交流才能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变革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方法,同时增强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是促进高校教育管理进程的政策依据。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协调发展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而言,教学管理制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尊重教师的教学意愿,鼓励、支持教师实行创新性教学、合作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外,构建完善的维权制度,切实保护教师与学生的个人名誉与尊严;教学事故与学生错误以批评教育为主,问题解决以典型示范为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全面统筹、优化发展为主,充分调动多方力量,不断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2]。

3.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教育的根本职能不只是教书育人,也包括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必须以广大学生为服务对象,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理念。首先,高校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考虑高校的社会效益,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给予教师切实的教学与科研鼓励,举办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另外,管理班子要做到权责统一、各司其职,在各项教学、科研、后勤等服务中做到民主管理、人性管理与规范管理。

五、结语

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管理背景下,管理者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决策者、命令者和规划者,取而代之的是关心发展主体需求,秉承独立发展理念的指导者、调配者和统筹者。因此,将“以人为本”理念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学生、教师、管理者、高校都大有裨益,应该积极倡导、大力发扬。

参考文献:

[1]宁江.“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施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68.

[2]孔德强.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05):136.

作者:薛志东

学生教育管理知识经济论文 篇3:

柔性管理理念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

摘 要:近几年来,对大学生教育管理逐步融入了柔性管理的理念。柔性管理理念的核心是要以人为本,从而进一步实现自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要找寻到最适合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式。文章将针对目前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进行阐述,融合柔性管理理念对大学生教育管理提出适当的措施建议。实践表明,实行大学教育工作者全员管理的模式,提升情感教育的质量,对教育管理平台进行创新规划,都是对大学生教学管理实行柔性管理的有效途径,这对于促进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学习型组织的构建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柔性管理 大学生教育 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深入,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进行不断的改善和创新,实行柔性管理的模式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现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中体现出了时代的差异,对理念的塑造、价值的构架、人格的关爱和人性的理解上都存在着较为强烈的情感需求,所以引进柔性管理理念进行教师管理,成为了促使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有效手段。

一、 柔性管理理论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 柔性管理理论的概述与特点

柔性管理理论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全球化经营管理模式和知识经济的结构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思维管理模式,同时也是促进稳定的新型管理战略。柔性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对企业员工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导。柔性管理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员工营造出公正、公平和平等的工作环境,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能够让员工竭诚的为企业服务和贡献。柔性管理是区别于刚性管理的管理模式,它是充分研究人类的心理的行为规律,从而采取非强制性的手段,促使人们在内心中形成一种潜在说服力,进而将思维意识自觉转变成为人类的行为。柔性管理可以主要归纳为心理重于物理、内在重于外在、身教重于言教、激励重于控制、肯定重于否定、务实重于务虚。

(二)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柔性管理理论的关系

基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教育管理,现代管理理论指出,刚性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高校教育的发展需要,不能帮助教育管理工作实现规范性,所以要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进柔性管理的理念,才能促使学生完成既定目标,高效率的学习和生活。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已经逐步向精英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教育格局将被时代打破,同时在受到国际上多元化化、全球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呈现出多元化且复杂的发展趋势。

教育工作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不但要遵循严格规范化的管理原则,还要针对大学生的差异特点激发他们的潜力,帮助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个性方面的培养。在柔性管理的体制下,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应该进行全新的认识,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应该侧重于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精神激励、情感关怀和交流沟通,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应该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二、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实施柔性管理的意义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基于对大学生人性的理解和认识,在任何一项规章制度的设定上都会在“人”的角度上开展。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实施柔性管理时应该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帮助大学生全面的发展。柔性管理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建设科学教育观的需要,教育观的重点在于科学,这就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强调大学生的核心地位,实施柔性管理进行理论指导,在具体的管理中,要克服刚性管理沉淀的影响,尽可能的少用规章制度约束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管理要多进行沟通工作。第二,实施柔性管理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在人格和个性上得到充分的成长,要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柔性教育管理工作要教育工作者站在大学生文化性、社会性和情感性的发展角度考虑的,重点在于改变传统的刚性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督、约束和惩罚等行为,柔性教育管理侧重于调整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三,实施柔性管理的是完善管理机制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有创新型的转变,才能保证大学生在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彻底的改变,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依据大学生不同的行为特点和方式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健康平稳的成长。

三、 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 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方式分为两种:外在管理与内在管理。外在管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刚性制度,对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这种管理具有明显的不可抗拒性和强制性,显然这对维护校园秩序和稳定校园环境是不利的,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柔性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内在重于外在原则。内在管理的主要方式是运用“润物细无声”的手段,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持久且深刻的影响,激发大学生自觉的形成良好的意识,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的柔性管理显然会增加情感的色彩,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情感的凝聚能量,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使大学生能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选择者。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扩宽管理渠道,创新管理方法,才能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尊重学生个体化发展

将柔性管理融入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始终贯彻落实个体重于群体的工作理念。群体也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个体是群体中单个的人,所以在柔性管理应用于具体的工作时,要尊重个体化的发展个性,要承认个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大学生拥有不同的爱好、志向、性格和需求,教育管理者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制定符合大學生发展规律的制度,才能避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矛盾,阻碍大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中要引入柔性管理的理念,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才能总体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的能力。现代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情感管理,才能最终实现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利娜.刚柔相济的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

[2]王文利,许伟丽.高校留学生柔性管理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03).

[3]王毅华,柯毅萍.柔性管理在现代大学的模式建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4]邓海宾,谢培豪.“刚柔相济”、重在“柔性”——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甘晓霖 杜益瑞

上一篇:民法错误规制辩证分析论文下一篇:获奖动画短片民族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