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2007年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颁布标明:大学英语教师的宏观角色应能满足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互动式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互动式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论文 篇1:

大学英语改革:从语言教学到跨文化双向传输教学

编者按: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最新公布的《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调整的说明》表明,由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由于社会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双向传输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两个转向: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语言文化教学转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由此,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完成这两个转向,融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知识、文化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一体,实现语言能力和文化传输能力的同步提高,遂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应关注的问题。

本刊从2014年第1期起开辟“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改革研究”专栏,围绕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诸问题,力争每期讨论一个专题,并藉此为关注和从事该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者搭建论辩交流的平台,以期将该研究推向深入。热忱欢迎致力于该研究的专家学者来稿来函交流。

摘要:在梳理分析目前国内研究者提出或构建的7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可知:大学英语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语言文化教学转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正在成为学界共识;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已经严重滞后;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实现“两个转向”,要改变实践层面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状况,需要寻求新的理论支撑;教学中如何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 教学模式;述评

随着社会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目前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所面临和所要担负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是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语言应用教学和语言文化教学,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日常交际和学术交流)、跨文化交流能力。换言之,对应试教学进行改革,走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日常交际和学术交流)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目标的道路,既是因社会发展变革而生的外在性需求,更是国内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的内生性需求,因为如果大学英语要作为一门课程继续存在下去,就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否则,大学英语就无需存在的必要。

由于外在和内生的需求,大学英语必须实现两个转向: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语言文化教学转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于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完成这两个转向,实现语言能力和文化传输能力的同步提高,遂成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应关注的问题。那么,业界在这方面都进行了什么样的探讨,探讨的深度如何,还面临何种问题呢?本文试图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以期能更好地把握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的发展思路。

根据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所收集的资料看,目前国内的研究者共提出或构建了7种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对其做一介绍分析。

一、生产性外语学习模式

1994年,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生产性性格” (productive character) 概念,高一虹提出“生产性双语现象”(productive bilingualism)或“生产性外语学习”概念: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1]。

依据高一虹的“生产性外语学习”概念,2006年,袁芳提出:平等地接纳、对待“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是外语学习者进行“生产性学习”的前提条件;而外语学习者的“生产性性格”则是外语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可以充分调动起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能力”, 进而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互动式”的“理解、评价、整合和积淀”。并据此构建出“生产性外语学习”模式图:

对该模式图,袁芳解释说:图中箭头旋转的幅度越大, 表明能够产生双向互动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面积就越广、相应的可供“理解、评价、整合和积淀”的内容就越丰富、个人素质也就提高越快。因此,“生产性外语学习”不仅会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外语学习者的“综合人文素养”[2]。

从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来看,该模式具有极好的理论视野,触及到了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可惜,如同闪电划过天空一般,该模式耀眼的光芒转瞬即逝,没有了后续的研究与实践。但该模式关于在目的语学习中两种语言能力同时提高,两种文化鉴赏能力相互促进,以及学习者应以平等心态对待两种文化的观点,对当下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大学英语3A 教学模式

3A 教学模式系指Appreciation (欣赏)、Association (联想)和Application (应用)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2006年,陈静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上着手,以美学、学习心理、语言学及语言学习的特点为理论依据,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为目的,构建了该模式,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3] 。该模式重在建立一套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激活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表达思想的能力。

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虽然涉及到文化教学的问题,但其关注的重点却不在文化传输。它关注的是以何种方式组织开展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张通过任务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形成性评价体系、师生关系的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以写促学。任务教学法是目前被各学科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能力。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该模式在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方面为大学英语跨文化双向传输教学提供了借鉴。

三、文化图式建构教学模式

2007年,祝嫦鹤等基于图式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该模式。

该模式认为文化学习应该是教师、学习者和同学在课上及课下的互动过程。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学生,相互间在文化图式建构过程中商讨和合作。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评估者。模式提出了图式建构的三种方法:文化知识习得法、语言蕴含法、深层剖析对比法,并结合研究者的教学实践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做了案例分析[4]。

相关的研究还有后来汪碧颖、欧阳俊林等提出的文化图式建构的4个原则(阶段性原则、针对性和适度性原则、相互融合原则、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与文化图式建构3途径(讲解、情景设置、异同对比)[5]。

客观地讲,上述文化图式建构教学模式摆脱了大学英语教学重工具性的局限,对促进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从上述研究者的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看,该教学模式关注建构的文化图式是目的语文化,试图实现的文化传输是单向度的。祝嫦鹤等研究者提出的文化图式建构三方法中,文化知识习得法关注的是如何习得英美文化;语言蕴含法挖掘的是英语语言形式中的文化意蕴,辅以英汉对比;深层剖析对比法强调的是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透过文化现象,进一步理解目的语文化。汪碧颖、欧阳俊林等的文化图式建构的4个原则也都是以目的语文化为旨归展开的。

四、研究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

2008年,姜莉依据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中介理论等构建该教学模式。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学习过程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大要素,将教学模式设计为四个主要步骤:(1)设置任务,假设交际情景(2)师生协作,对问题进行研究性探究(3)课堂互动探讨(4)总结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该模式注重学生自主构建,认为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学生在实际的研究体验中会逐步成为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研究者,使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为将来的学习与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6]。

该模式以认知发展理论和中介理论为理论基础,企图在学生习得文化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这种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无疑能给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以极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大学英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日常交际和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新路径。但从作者的论述看,整个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的设定到对问题的探究,再到任务的完成,其核心都是围绕目的语文化的传输来展开的。

五、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

2009年,基于对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认识,陈化宇提出大学英语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双向文化导入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培养语言学习者双向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以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为内容,以文化输入与输出相结合方式的一种新型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大学英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的四个原则:双向性原则、实际性原则、适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以及三个策略:对比分析中西方词汇文化意义、客观认识东西方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领悟非语言文化差异[7]。

该教学模式首次涉及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双向传输和克服母语文化的负迁移问题。研究者在界定大学英语双向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时,突出了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平等性,摆脱了通常情况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要么是英美文化,要么是英美文化为主中国文化为辅的束缚,可以说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模式研究上迈进了一大步,但该模式仅仅提出了构建的原则和双向文化导入的策略,对具体教学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均未涉及,因之缺乏完整性和操作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六、探究式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

2009年,王献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学生的认知心理为基础并结合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特点,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意在把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敏感度。模式从认知角度的教学程序和具体教学的教学程序两个层面,教师、学生和教学活动三个维度进行构建,针对不同的教学程序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者认为其构建的模式具有在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强调探究环境的开放性和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讨论等三个特点。研究者还以自己的教学实验对该模式予以了印证,认为该模式优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受式教学,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有利于英语文化教学的展开[8]。

模式构建以英语文化教学为旨归,有理论支撑、有教学实践印证,细致周全,在一定程度上它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可惜的是其着力点仍然是单向的目的语文化传输,因此构建的模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求。

七、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012年,汪火焰“以外语教学法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文化教学理论为基础,以武汉大学本科大学英语教学为平台构建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十个主要方面的内容:一、直观的教学模式流程图。二、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原则: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定教学材料,设计课堂语言文化教学活动需要遵循的原则。三、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情感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行为能力。四、教学内容:语言基础教学内容;文化嵌入与文化教学内容。五、课程设置:语言基础教学课程体系;跨文化交际与应用课程体系。六、教材的选择: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教材;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英语应用课程教材。七、外语教学方法。八、外语教学策略:普遍性教学策略;具体性教学策略。九、文化教学的方法:显性文化教学法;隐性文化教学法;综合文化教学法。十、文化教学的策略:23项。”[9]

该教学模式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其模式系统构建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从教学策略到教学方法,巨细无遗、详实周全,几乎堪称完美,但是,从论文所表述的该模式的内容和实际操作看,因其两段式课程设置(语言基础教学阶段课程体系、跨文化交际与应用阶段课程体系),其在着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还是没有解决好两个转向的问题,换言之,仍然是以培养目的语文化能力为旨归的。

通过对上述7种文化教学模式的介绍分析,对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与实践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大学英语从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从单一的目的语语言文化教学转向目的语和母语的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正在成为业界共识。

上述七个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有的模式甚至已将其贯穿落实到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第二课堂里,这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界已经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有了新的认识,已经不再只把它当做一门语言工具性课程来看待,已经开始认识到语言学习与文化传输二者缺一不可。换言之,“两个转向”正在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界的共识。

第二,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已经严重滞后。

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最新公布的《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调整的说明》,从2013年12月的考试开始,将对四六级考试题型进行调整,其中之一是将把原来仅占5%的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个~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个~200个汉字。这一调整虽然涉及的题量不大,但却是一个信号,它表明国家、社会开始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和培养大学生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重视,换言之,不是以前的目的语文化的单向传输,而是文化的双向传输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按照国家级考试向来具有指挥棒意义的社会传统,这一调整实质上还预示着大学英语跨文化双向传输教学将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可是,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看,前述七个模式中,五个模式关注的重点虽然都是语言文化教学,虽然其中有些模式的研究设计较为细致周全,既有理论支撑、也有教学实践印证,但其设计思路和实现目标依然集中在单一的目的语文化传输上,尚未涉及到双向传输。其他两个模式虽然已经触及双向传输,但却基本还止步于理论构想层面。因此,客观地讲,这一现状实际上反映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层面上已经严重落后于社会对大学英语的要求和大学英语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三,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实现“两个转向”,改变实践层面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状况,需要寻求新的理论支撑。

七个模式中五个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实现目标依然集中在单一的目的语文化传输上,仅有两个模式虽然涉及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双向传输问题,但是在模式构建的完整性、可操作性上却明显不如前者。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何在?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目的语文化传输有众多成熟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支撑,这些跨文化交际理论能够很好地回答和解决语言文化教学中目的语文化传输面临的问题,但却不能有效解决语言文化的双向传输问题。比如:跨文化交流的实质是什么?语言文化双向传输的本质是什么?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我们该取什么样的心态?具体教学实践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双向传输如何有机、有效地融合?……因为这些产生于西方语言文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理论,因其强势语言和强势文化的背景,其研究视角基本都立足于单一的文化输出,研究中提出的理论、方法,主要是从文化输出方面考量,基本没有涉及语言文化的双向互动传播。所以,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实现“两个转向”,尤其是语言文化的双向传输,仅在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武库中并不能找到有力的理论武器,需要在它之外去寻找新的理论支撑。

第四,教学中如何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从前面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七个教学模式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教学,力图把跨文化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但是,即使是最完备周全的“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还是没有解决好两个转向的问题,最终仍然只是在培养目的语文化的能力。那么,产生问题的原因何在呢?我们得从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任务上来寻找。

因为外在的和内生的需求,大学英语必须实现“两个转向”,这就意味着大学英语课程将既不是单纯的语言工具性课程,更不是纯粹的文化知识性课程,它需要同时承担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与文化语言能力的双重任务,并且是不可偏废。这双重的任务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因为这一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涉及的是教学内容,即传输哪些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给学生,以及如何保持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的双向传输二者的平衡;怎么教涉及的是教学过程在采取什么手段方法才能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双向传输有机、有效地融合,并利于学生接受。因此,概言之,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成为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此,回过头来,我们就可以发现,前述7个模式在大学英语从过去单一的语言教学转向语言文化教学后,对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仍然认识不够清晰,因此难有明确的对策。这就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而这一根本原因实际上也在提示我们:教学中如何处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外在与内生的需求,大学英语实现“两个转向”,走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之路,将是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语言文化双向传输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则是寻找到新的理论支持以及在这一新的理论视野下构建出新的教学模式和编写出新的大学英语教材。

参考文献:

[1]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59.

[2]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9):69-70.

[3]陈静.大学英语3A教学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2006,(9):71.

[4]祝嫦鹤,杨纯丽,刘傲冬.基于文化图式建构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09-112.

[5]汪碧颖,欧阳俊林.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图式建构[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101.

[6]姜莉.研究型英语文化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60-62.

[7]陈化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导入策略[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2):170-171.

[8]王献伟.探究式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9]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103-126.

作者:郑欢 何雪

互动式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论文 篇2: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宏观角色研究

【摘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2007年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颁布标明:大学英语教师的宏观角色应能满足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教师角色 类型 学术英语

一、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学为适应时代的要求,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学科地位比较突出。但最近几年,伴随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国家重点高校一直在压缩大学英语的学分。王海啸老师指出:“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8年对全国24 个省市 230 所本科院校进行了一次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发现高校给大学英语必修课所分配的学分数明显减少,这一趋势在高水平院校尤其明显”。[1]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全国10万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如何转型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的宏观角色定位

(一)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应为:

1.大学英语教师为英语基础较差学生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和语言技能的培训者

从2007年《课程要求》可以看出,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师的使命必然落在弥补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不足同时提高这些学生的英语技能方面。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群体,大学英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需要不断地更新,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逐渐形成与其英语水平相适应的语言技能,满足社会对一般英语运用能力的人才的需求。

2.大学英语教师为中等英语水平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引领者

对于这一群体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则应由授业者和培训者转变为跨文化交际引领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指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的国家里,基于文化的不同,在交际时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该种文化的语言。由于交际场合的千变万化,文化的千差万别,跨文化交际是有效使用外语的高级目标。

3.大学英语教师为英语水平较高学生的学术英语奠基者

我们周边的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区均大量的开设了学术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最重要的角色。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2011年11月报道: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在2011年所做的调查表明,中国大陆学生在英语运用能力方面全球倒数第二。所以,在现阶段,让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英语教育,在现实上不可行。如果我们用前瞻性的眼光来看,10年以后,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将主要落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方面。

(二)从国家和高等学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素质要求来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应为:

1.大学英语教师为新教材、新课程、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开发者

在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编著自己学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开设符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新的大学英语系列课程,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成为摆在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作为参与改革的主体,大学英语教师应主动接受新的挑战,锐意改革、不断进取,争先成为新教材、新课程、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开发者。

2.大学英语教师为信息时代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实践者

“多媒体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 既包括文本、 图形、 声音、 图像、 动画等各种媒体手段,也包括把这些媒体结合在一起的超媒体技术。”[2]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授英语语言知识以外,还应该能利用自己娴熟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外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比如英语学习的专项网站、 信息库等。

3.大学英语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

自主学习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一直为教育界专家和学者所关注。教育部要求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在课内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训英语各项技能、传授英语学习方法,在课外还要指导学生自学。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在真实的语境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与同学以及英语爱好者的互动中看到了英语学习的强大魅力,自主学习的引领才会成功。

4.大学英语教师为跨学科知识的掌握者和研究者

著名英语专家章振邦认为:“需要对我国外语教育作战略性的调整,要点是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 [3]秦秀白也同样认为我们“没有解决好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条龙的问题,使得中小学阶段应该解决语言问题不得不放到大学阶段。从长远角度看,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流应该是ESP 教学。” [4]专业英语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精通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对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精通。在把某个专业领域知识和这个领域所使用的特殊英语语言结合到一起进行教学时,便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不断的奉献,进行创新和研究。

5.大学英语教师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在这个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更新速度极快的时代,大学英语教师本身只有是学习者,是善于学习的人,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保持英语教学理念和知识的先进性,才可能指导学生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如果不刻苦学习,用不了几年即将被淘汰。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成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演进的进程中,大学英语教师不断被赋予了新的角色,这种新的角色对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学习,成为拥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人,为培养未来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9(4).

[2]金国臣. 多媒体环境下互动式教学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

[4]秦秀白.ESP 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4).

作者:王晓辉

互动式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论文 篇3:

依托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摘要:作为全国180所试点院校之一,笔者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语言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付诸实验研究。在历经近两年实践的基础之上,本文总结和分析了试点的结果,以期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个性化、自主化教学模式方向发展。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l,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 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理念的制约,师生之比的悬殊,现代教育技术未被充分开发利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势,比较适合传授语言知识,但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更不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早在2003年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教育部高教司组织有关专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明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并把教学模式的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有关出版社研发了基于局域网的听说学习系统和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课程,并顺利通过专家组鉴定,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作了前期铺垫。2004年1月,教育部审批了180所高等院校为首批试点院校。至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较大范围的试点阶段。我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跻身为全国180所试点院校之一。肩负大学英语教学深入改革的开拓重任,我们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精神实质和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围绕改造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心,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历时近两年,我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2.确立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在现代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还应增加“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然是有机的整体就必定具有稳定的结构形式。由教学过程中的四个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何克抗,1997)那么,依托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是什么样的呢?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 :“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承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创造情境、协作、会话等外语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语言应用能力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立体化教材所提供的语言资料不再是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语言技能 ;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创设语言环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基于以上理论的指导,我们所确立的具体模式如下 :

同时,我们给予听说训练足够的学时和学分,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所占的学时达到了计划总学时的50%。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完成的部分和期终口语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业成绩。

3.教学实践

3.1 试验对象

在04级全年级考试分级的基础上,考虑各学院人数相对均衡,学生所学专业性质不同,学业负担各异等因素,从各学院抽出了18个小班(A级8个班,B级10个班)作为试点班,同时相应地指定了18个小班为对照班。对照班的教学基本采用传统的面授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多媒体课件。试点班和对照班由相同的教师任课,由此形成对照,以观后效。

3.2 实施方式

3.2.1 发挥传统课堂优势变讲授为互动

读写译课程安排在具备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室进行面授。笔者努力摒弃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导的一个课堂,一块黑板,一名老师讲,一班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应用“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课堂教学法”,努力处理好“教懂”与“教会”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引导他们从被动的听讲变成主动的参与。为此,教师集体备课,集中大家的智慧,在认真研讨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并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综合利用生动的图文、音频、视频资源,共同编写电子教案,统一重、难点,统一策划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 :小组讨论、小组任务、作文评议、对子问答、海报设计、广告设计、信息查找等活动。我们也注意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尽可能为学生留出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实际上也就是帮助学生通过各种体验,反复模仿,还有一些实际应用,增强语言技能。反过来,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也必将促进语言知识的加深和巩固。此外,我们还利用大屏幕,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将某些内容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演示出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并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加大信息量,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3.2.2 利用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加强听说训练

每周两个计划学时的听说训练主要依托基于局域网的听说学习系统在语言实验室自主完成。教研室对每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进度有一个整体安排 ;系统本身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跟踪记录 ;教师可以定期察看,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消化能力,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此同时,教师跟班进行口语个性化辅导。每对学伴,每学期被要求围绕综合教程中感兴趣的6个单元主题做6个长达6-8分钟的对话。这需要他们在课前进行协作学习,共同商议,编好对话并加以操练至熟悉 ;当他们在语言实验室利用听说学习系统自主练习时,搭档们根据安排依次和教师进行口头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对话质量当场记录并反馈,根据语音语调的准确度,内容的贫富,逻辑性的强弱,新词语应用的多寡,使用得当否,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并注意发现有创意的对子,鼓励他们到面授课堂上和同学交流,展示自己的风采,培养自信和成就感。如果学生不认真,准备不够充分,老师便可以出击,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引出他们对事务及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3.2.3 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拓展学习时空

作为我校精品课程,大量的大学英语教学资源进入了校园网,其中包括多家出版社的网络课程和相关补充材料,为学生创造超越时空局限的第二课堂。各教研室有计划地将无需教师讲解但应重复操练的内容作为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并定时完成以巩固教材所学内容。教师通过管理平台,验收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安排教师轮流值班上网与学生展开互动。同时,我们还推荐一些音频和视频资源以及相关网址,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乃至兴趣,欣赏优秀的英语影视节目或选择合适的内容自学自练。这样,就将学生每周有限的英语学习课堂拓展为全方位和多渠道的学习时空,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并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试点三个学期以来,每学期我们都对试点班和参照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新模式的感受和认识,第三学期共收回有效问卷350份,问卷共设置了16个选择题和2个问答题,涉及到新模式对英语学习兴趣、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对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等方面,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认可,87%的学生赞同这种教学模式。同时,对每学期的考试成绩作了数据统计,各项成绩的差异不是非常显著。下面是2006年元月第三学期考试结果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到,试点A级班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比对照A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1.4分。试点B级班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比对照B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0.9分。

然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看到新模式考出来的成绩比传统模式考出来的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的转变和随之带来的许多可喜的变化。我们试点的结果至少可以说明,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训练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交给网络化语言学习系统来承担。此外,在学期期间的口语个性化辅导和期终口语考试中,我们也清楚地发现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在逐步提高,特别是听说能力。他们的语音语调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的对话内容越来越丰富,他们能使用的词汇和地道的语句越来越多,尽管这种能力很难在综合考试中反映出来。

5.结语

我们采用的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无论是在语言实验室还是常规课堂或是网络平台上,我们注重贯彻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努力从旧的“三中心” :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转变为新的“三为本” :学生为本、语言技能为本、自主学习能力为本的教学观。我们发现,采用这种模式,学生可以学一点、用一点、会一点。这样,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产生了成就感,以至激发出更大的热情,从而改变英语学习兴趣不大、效率不高的状况。对于培养我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Dickson L. Learner Autonomy 2: Learner Training for Language Learning [M]. Dublin: Authentik, 1992.

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argamon, 1981.

蔡基刚,武世兴. 引进多媒体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6):2 - 7.

邓鹂鸣. 发展外语习得者的自主意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156 - 159.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 - 27.

王守仁. 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2):4 - 8.

作者:王雅丽 管淑红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应用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赏识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