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结合传统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现状,围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问题,阐述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如何有效开展传统音乐的知识、文化传承。关键词:传统音乐;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是其中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传统音乐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音乐艺术教育论文 篇1:

三少民族传统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生态保护

摘 要: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有许多少数民族生存、发展。其中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为“三少民族”。由以下三个方面论“三少民族”在传统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生态保护:内蒙古自治区三少民族当下民俗背景简况;内蒙古自治区三少民族传统音乐及艺术教育当下背景简况;对三少民族传统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生态保护的再关注。

关键词:原生态保护;传统音乐;艺术教育;草原民俗;音乐文化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元朝时期把居住在大兴安岭以北,贝加尔湖以东部落都称为“林木中的百姓”。明末清初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民族生活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的广大地带,被统称为“索伦部”。

从17世纪40年代起,沙皇俄国开始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给居住在当地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奋起抗击侵略者,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并在清朝政府的抗击沙俄侵略者、保卫国土的战斗中英勇上阵,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后来清朝政府为了使这些民族的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将这几个民族迁移到黑龙江以南的嫩江流域,清史中将他们叫做“布特哈打牲部落”。到清朝雍正年间,组建了布特哈八旗。后来为了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守,清廷又将布特哈的部分达斡尔、鄂温克壮丁和蒙古族巴尔虎部壮丁连同他们的家属一起调遣到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建立了呼伦贝尔八旗,并拨给牲畜从事畜牧业生产。

古蒙古人包括(契丹部落、契言部落),现在的三少民族与宇宙、大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细石坚砾、溯风浮云以及其他生物种群(牛、马、羊、驼、雁、树、草、花……)和谐共生。他们在与大自然相知相通相融的过程中往往比语言更重要的是靠音乐!他们的心灵情感与自然的对话及思想,无一不被深深地浸泡在他们那浩荡的民俗音乐史河之中。

由于历史和生活环境等原因,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相似之处,民间音乐更是如此。这三个民族的民间歌曲类别基本相同,称谓相似,民间乐器都是口弦和萨满的手鼓。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三少民族的传统音乐文案文献的路径进入其传统音乐的原生态体系,我们可查阅知晓的“乐种”确实是种目繁多。例如:三少民族民歌、民族民间器乐曲、宗教音乐、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等,若再细分则可有几十种不同体裁形式的传统音乐科目,琳琅满目。从体裁和演唱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长调民歌、短调民歌、长、短篇叙事歌、劳动歌、狩猎歌、童谣曲等,达斡尔民间歌曲包括:扎恩达勒,鲁日格勒歌曲,乌春,萨满歌曲(雅德根调)。鄂温克族民间歌曲包括:扎恩达拉嘎,努克该勒歌曲,萨满调。鄂伦春民间歌曲包括:赞达勒,吕日格勒歌曲,萨满调。这些都洋洋洒洒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本文提及传统音乐是想在宏观的理念框架下形成整体观照之意念,防止见鱼不见水,但并无对此庞大课题做通论之意。

人类的艺术教育机构从其诞生那天起便接受了人类所赋予的“艺术生物体”的特性与使命。之后便以其活质的特性承载着对诸多门类艺术(含传统音乐)的生长、发育、繁殖的生物功能。同时,亦在其自身的发展进程中以其顽强的新陈代谢,作用并推动着不同门类的传统艺术活跃地、有生命地与其同质或异质进行着必要的“物质交换”,构建了自身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等规律,完成了其“艺术生物体”的生息,形成其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教育的提及,只是想从综合艺术文化生态观出发,思考对传统音乐保护过程中,民俗艺术文化生态群系内同族源传统艺术对传统音乐形成保护作用的关连及影响。

一、内蒙古自治区三少民族当下民俗背景简况

谈论三少民族传统音乐的生态保护,无法脱离其当下民族传统文化的民俗背景而独论独议,独立存在。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对稳定的民俗背景是构成其相对稳定的文化生态群系的基础。同时,它又是一个必须面对及接受外域或外族多元文化冲撞、互动、渐变的结构形态,“即应当认识到它们各有自己形成的时代,或各自产生于不同的地点、地理环境、生活情境,或经过曲折的传播流变,而更重要的还是,有必要观察到它們在同一地区存在、活动、发展过程中如何互相影响交融,如何共同决定该地区音乐文化面貌,共同构成某种音乐文化特征”。探索、思考、观察其民俗背景,实际亦是在探索其传统音乐文化的成因及基础条件。“从这一视角研究蒙古族艺术,实际上离不开对三少民族赖以生存的北方草原和由此而形成的生存模式、生产方式及文化氛围的探讨。”今天,我们可以从内蒙古自治区全境范围内的城镇、乡村、森林里、草原上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实在情景。20世纪70年代艺术家们对草原上生产生活的描述,例如:

七月的草原多风采

红霞片片过山来

那不是红霞是马群哟

草原的马群多如海

当下已较少能见到了。

现代交通工具的兴起、油质或沙石公路的延伸,刺破了草原文化,让马背摇篮安静了下来,停止了摇动。马匹已不再是草原生产力的主要支撑结构。套马、驯马、打马印、修马蹄、高贵的馈赠、婚礼的陪嫁等,关于“马”的民俗环节都被弱化或遗忘、淘汰了。与射箭一样,赛马仅作为传统娱乐的竞技项目留存在草原盛会“那达慕”上,草原上的“牧马青年”(四胡独奏曲名)及驯马手“阿尔斯楞”(歌曲中放马小伙子的名字)已越来越少,很难找到了。驰骋马背游牧草原的事实将渐渐隐退为历史,草原上穹庐文化的圆形结构出现了“裂缝”。生产方式、生存模式、生存环境的异变,导致草原民俗、民族精神心理、情感基调及文化生态的异变。这就使得部分民族民俗文化开始寻找自身新的载体。如传统服饰(蒙古袍、帽、佩饰……)由生活装束的弱化开始转向艺术舞台及民族节日环境;传统交通工具(马匹、勒勒车……)被摩托车、拖拉机、汽车替代后开始转向了雕塑、绘画及文学领域;传统的民居(蒙古包、麦汗)则转向了城市现代化建筑风格的表述及风俗宴饮环境的营造;传统的民俗仪礼(婚礼、宴礼、葬礼等)则转向旅游文化的平台;传统的史迹、物件则转向了文物、博物及新的视频技术领域,其中,传统音乐这一音乐文化大项则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部分依然在民间民俗生态中扎根、生存,守护着民俗音乐文化渐被剥蚀的最后阵地。另一部分被艺术教育承接了下来。

以上这些民俗文化游离出原生态文化群系的再生,实际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精神世界及文化、艺术母题强烈而充满激情的时代性再生,是守护民俗文化的顾盼、回归及新型民俗文化艺术生态群系的社会结构,是寻求其自身保护、传承的具体办法,是民俗文化生态再循环的新生代生态群系。这时,这些新型载体就有了义不容辞的使命及职责。

二、内蒙古自治区三少民族传统音乐及艺术教育当下背景简况

三少民族传统音乐种目繁多且有史可考。但当下我们耳目所及的体裁形式,无疑是在经受了千百年民族发展历程中对自身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多元文化的吸纳与扬弃、冲撞与融合后的留存。历史作为“游牧民族”的民族因其生产生活方式的流动性而在民族心理上少有排斥性和保守性,对于异质文化中与已有利、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总是采取拿来主义,马上吸收,为其所用。因为他们长期处于动势中,生存环境不断变动,因此,思维也常常处于活跃状态,对于什么都有新鲜感,蒙古人在他们的大汗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能不断地创造奇迹,与长久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蒙古人身上这种内在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无关系”。也正是基于此点,蒙古人接纳了佛教;接纳并改造了维吾尔文字;只因为这样他们在传统音乐中又接纳了蒙古族音乐及部分民族音乐文化等。而当下,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地注意到,无论是在原生性自然民俗生态群系环境中的留存,还是在艺术教育次生性生态环境中有意识、有目的、系统性的、带有保护性的再生性传承留存,两者相加的总和都已于历史状况与研究文献迥然不同了。

近十几年里,众多民族音乐学家们一边辛勤研究硕果累累,一边高声呐喊警示频频。他们多次深入草原走访牧区,向人们提出了“研究、保护、传承”的重任之嘱。同时诸多民族音乐学家也一致认为整体民俗文化背景的异变,带来了民族传统音乐种类形式上的异变。无论在自然传承还是次生性传承中,有些体裁形式只存在于文献之中,实际民俗生活中已经衰亡。如蒙古族的仪式礼乐(宴乐、婚礼乐、祝寿乐……)、戏剧音乐、宫廷音乐、口弦音乐等,有些只在民间靠自然传承留存。如:扎恩达勒、鲁日格勒歌曲、乌春、雅德根调、萨满调等,民族音乐学家们一致的共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决不应以遗忘或丢弃原生态民俗文化及部分传统音乐为代价。而人类为自身发展设置的艺术教育必须认真思考后负责地、“肩担手提”地完成其传统音乐保护的使命。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不可逆变化境遇,新的艺术“活质”在不断生成且益害并存。艺术教育在其不断地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有害活质感染。崇洋音乐观、视民族传统音乐为“落后的祖音”者群,面大且众广。艺术教育生态环境群系遭遇侵蚀,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亦是正常的。其“生物功能”的质量呈下降态势亦是被关注已久的事实。其中对三少民族传统音乐的生态性保护教育已亮起了“生态红灯”,学习人数逐年减少,教育质量不佳,毕业学生只能在宴饮服务行当谋生等。艺术教育成为“受损生态系”的讨论已不是鲜活议题。在艺术教育中再度关注其生态保护,是民族音乐学者群及艺术教育者群共同的使命及道义责任。

三、对三少民族传统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生态保护的再关注

当下,内蒙古自治区艺术教育体系的建构日臻完善,除初步完成建构了全区不同地域的、相对系统、科學的艺术教育体系外,活跃的民族艺术实践及传媒体系亦为民族传统音乐提供了展示、传播的窗口与平台。

如果我们要知晓、了解、把握、传承及发展三少民族传统音乐的“血缘脉络”,我们就必须对除自然民俗生态群系的了解外,另对当今艺术教育在民俗音乐文化艺术中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给予不断的特殊关注。对艺术教育机构的设置,办学宗旨中有明确的职责是为了给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启门通路。几十年里的努力及成果告诉我们,有成功与收获,亦有理论引导及理性关注。但近些年将教育结果与原生态做以比较后发现,受教育者群明显地带有次生性特征,“与原版不一样”!是事实同时也是不能回避的理论课题。当然科学、合理的发展应是在正确评估范围内的,是可接受的。只是改了形的,丢失了民族精神理念的“产品”,势必影响民族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如果说对整体民俗文化环境的保护是第一位的,那艺术教育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就是“原生态保护”。

“原生态保护”是在第一层即整体民俗文化艺术的守护系统内,才能履行其职责功能的保护体系。因此,建构原生态保护的基础条件是需要“大生态环境”的适宜与支持才能完成的。对外环大系统的构建,应从两个方面给予支持。

一是政策支持。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各级领导曾分别多次下达文件,为建设“文化大区”给予政策性引导、支持与指令。提出了“牧野还原”、“收缩转移”等自然生态、民俗保护的纲要。有的地区“为了草原多绿色”还实行了生态移民工程,让农牧民改善生产生活的环境和质量。经不断努力,多年来光秃秃的山坡,植被稀疏的草原、川地又被绿色覆盖了。这些都是政策力量推动的结果,并非民众以及某些地区的主动行为。据蒙古国学者介绍,2012他们以总统令的方式下达了全国每户人家都要学习马头琴的指示,目的同样是为传统音乐文化营造新的传统音乐生态保护环境。

二是经济支持及法律保护。投入必要的资金以新科技手段在全国范围内重新采集、整理、出版、研究所有三少民族传统音乐的文献,供后人参阅;加强执法检查已审批立项的“文化专项资金”的使用、研究成果的鉴定及不称职的责任追究;根据经济条件在全区建设多座一流音乐厅为民族音乐艺术提供优质传播、佳良实践与对外交流的环境平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现存民俗音乐遗产的使用、开发及产业化利用等。

外环民俗文化大生态系的良性改善,势必为处于内环的教育带来新生态文化环境的重构与变化。“关于教育,任何教育理论、教育思想都无法回避的四个基本环节,那就是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同样,艺术教育的生态系在“大气候”条件作用下,才可能考虑其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锁定、内容的安排及方法的确立。才能思考如何注入新的生态生成激素。所谓“激素”,即是办学理念亦是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措施思考后的政策及具体行为。因为“激素”的物质特性是可以直接进入到生物体的“血液”。即艺术教育中的一切生产关系及其群系,并分布到“全身”即艺术教育的各门类学科、专业。“激素”对“生物体”的代谢、生长、发育以及繁殖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新的生成点即设立对民族传统音乐起到研究、保护的新专业及建设新的学科群。因此,艺术教育中对传统音乐的保护笔者认为可从建构整体生态环境入手。

新的生态环境应是由多项新的生成点(新的学科群及新设专业)条链片结而成。在新点生成之前我们就应考虑到其生成后的生态性理念及实际效能。是否可以按“保护”与“发展”的原则分理分设。

首先,按原生态原样留存传承。将民俗音乐文化中已被实践确立为优秀文化遗产的曲目、乐项及其内容、精神、风格、方法等原本样地、原汁味地传承下来,不添加任何新的活质,尽全力保持原品格风貌。属于“根”系的养护。

其次,对传承中研究发现有缺欠的曲目、乐项等,给予科学的、合理的、时代的优良活质的添加与吸纳、结合,用以提升其适应时代发展的生存能力。属于枝杆系的繁荣。

具体做法是否可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

1.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所有艺术教育院校的办学方针、宗旨应明确清晰,以蒙古族及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为教育母题是我们立足根基的土壤。艺术院校间办学的竞争具有时代性特点,应以特色教育的成功求生存。

2.拓宽科研范围,支持多门类综合性研究。如三少民族舞、传统民族服饰、皮革设计、民族工艺设计、民族题材的雕塑、绘画等,继续加快、加大力度抢救艺术文化遗产。

3.制定三少民族传统乐器挖掘保护、改革、发展的纲要及实施细则。

4.开设北方少數民族音乐史论课程。

5.开办北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民俗博物馆。

6.鼓励支持民族音乐创作,探索不同形式的艺术实践、音乐组合方式。

7.关注母语环境对传统音乐的保护。(民歌课上用蒙语演唱等)

8.对绘画、舞蹈艺术、民族工艺设计、服装表演等学科给予同样必要关注。

关注艺术教育中生态保护问题,就是在关注新世纪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新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营造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祁惠君.传统与现代:鄂温克族牧民的生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祁惠君.传统与现代:达斡尔族农民的生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毅松,涂建军,白兰.草原文化研究丛书[C]//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文化研究,2007.

[4]毅松,涂建军,白兰.来自森林草原的人们[C]//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风情,2003.

[5]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6]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孟和

传统音乐艺术教育论文 篇2:

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作用的探究

摘要: 本文结合传统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现状,围绕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问题,阐述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如何有效开展传统音乐的知识、文化传承。

关键词:传统音乐;普通高校;艺术教育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中国的传统音乐也是其中之一。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文化的精粹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维方式,追求含蓄、自然、流畅等艺术审美情趣以及丰富的教育思想。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挖掘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不仅可以弘扬民族音乐,而且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能力,发掘学生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有着特殊的功能与教育价值。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了解、吸纳中外优秀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将传统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对于拓展大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提高审美意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一些西方或是近代乐器的学习,而对于传统的戏剧学习,二胡、唢呐、古琴等乐器的学习越来越少。高校传统音乐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下面就对此问题进行提出一些管窥之见,同时也浅谈自己通过研究后而引发的思考。

一、合理的设置音乐课程,夯实基础知识

世界上许多国家把音乐教育贯穿到一个人的全部国民教育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美育和素质培养,音乐教育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在我国也应延续到高中、大学。高中应继续设立音乐课,而大学应设音乐选修课,而且主要是中国音乐的课目。

因此,要想加强高校的传统音乐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重视程度,要想对音乐知识进行传承和发扬,就须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

一些学校虽然也开设传统音乐的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能合理的安排课程,导致有的课程课时比较少,根本达不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学习也严重的受到了限制。所以说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计划性,注重本土音乐的发展,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也要以本土音乐为主,同时应该增加民族音乐的课时量,在传统音乐教学方面,应该在形式、风格以及门类等方面尽可能全面的进行课程安排,让学生对传统音乐学习重视起来,另外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完成基本课程的教学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可以请一些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来给学生表演,让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演形式以及技巧,对一些传统音乐比如戏剧、民歌等可以进行重点的学习,通过观察演出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的音乐形式有所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唱腔以及表演形式进行模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二、增加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受现代音乐的影响比较深,对于传统音乐的形式以及内容难免会逐渐的淡忘,但是传统音乐又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需要人们发展和传承的文化。

据笔者日常的教学来看,学生对高校音乐课堂真实感受以“一般”居多,大多数原因是在于整个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传统音乐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到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潜力,让学生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使得学生逐渐的喜欢上传统音乐,更加愿意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来。正如谢嘉幸先生所说:“如果你是一名音乐教师,那么你不仅要教给你的学生共享人类的音乐,还要帮助学生去了解中国音乐之所以成为中国音乐的特殊方式,寻找中华民族的灵魂,体验中国人感受生活、感受世界的方式,并因此增添学生参与世界事务、参与生活的意识和个性。”

高校的艺术教育培养的不是精英人才,而是普及的、均等的,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正如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所提到的:“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音乐理论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

近年来,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受到国外友人的欢迎,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在国外的演出受到强烈的欢迎,比如,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歌《茉莉花》在国外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以及悉尼歌剧院等多个地方演出过,很受欢迎。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声都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正逐渐征服着世界,我们要将这种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传统音乐发扬光大,让这些传统音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机会和世界音乐相融合,让中国传统的音乐形式能够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让中国的传统音乐能够在国际音乐上占据一定的位置。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深入开展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新技术逐渐的走进课堂教学中来,极大的方便了教学的开展,同时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让学生以全新的方式来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

音乐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同样可以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多媒体能够呈现不同的形式,可以用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声音和图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传统的音乐教学只能让学生学习理论上的知识,通过简单的乐器学习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阻碍。

在一些传统乐器的教学中,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可以为学生准确的演示,另外多媒体技术的音乐软件还能够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创作灵感,学生可以将自身一些新奇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比如,学生想要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打造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虽然说传统音乐是需要传承的,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发展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再创作,学生可以利用现在科学技术,将现代音乐形式与传统音乐相结合,改编传统曲目,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形成完整的音乐,经过反复的修改,得到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音乐形式,如果有借鉴价值的话,也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和创作,学生可以自主地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相关的知识,根据自身的想法,查阅相关的音乐资料,进行自由的创作,将传统音乐进行发展,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21世纪,全球化已经成为认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全球化的今天,各自都在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本土化问题也日益引起许多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视。”总之,在当今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中,要对传统音乐的教学格外的重视,本着传承和发展的原则学习传统音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面都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让学生能够传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谢嘉幸.让每个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5,(3).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 [C].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

[3]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张香君

传统音乐艺术教育论文 篇3:

论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摘要】民族音乐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在高校钢琴艺术教育中加强民族音乐学习,不仅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更为深入地挖掘音乐艺术本质。

【关键词】钢琴艺术;音乐文化

众所周知,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精神层面的概念,包含人的思维意识形态,反映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具有民族特性及时代特征。独特的文化品质和想象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个性化气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文化秉承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博采众长、不断融合的方式,将中国传统音乐在时代与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不断推陈出新。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地方高校钢琴教育,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是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人才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面向二十一世纪,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弘扬民族精神的新方向。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将运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基因为钢琴教育的音乐本体特征研究提供更为接近音乐文化自身面貌或更为复杂多样结论的分析论证材料,通过升华和挖掘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深入了解民族民间文化在钢琴艺术中的表现,更好地为地方钢琴教育的文化传承奠定基础,发掘出更多符合中国元素的中国作品,让中国钢琴音乐说“中国话”。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作曲家依托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将西洋技法与之结合,通过创作多种体裁的作品,意在弘扬传统的音乐文化,不断吸收、融合,使钢琴艺术充满了生命活力与文化意蕴。

(一)钢琴作品的多样性、时代性、典型性

中国钢琴艺术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由于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在思想与体系以及美学要求方面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因此,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的作曲家们就孜孜不倦地探求和声中国化的问题。从第一首《和平进行曲》的诞生标志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创作中的运用,使中国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扬光大。在钢琴教学实践中,中国作曲家们结合本国的音乐元素创作出了不少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教材,把在长期的演奏、教学实践中凸显其民族风格、艺术内涵、技巧等方面的钢琴曲汇集成册;同时,将不同类型的中国优秀曲目,以及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被广泛采用的教材都汇编于此,并配以详尽的教学法说明,使学生的演奏技巧及审美意识得到提高,对中国的多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钢琴教学得到不同程度的了解。

(二)中国钢琴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创新性

中国钢琴曲的创作途径来源于不断汲取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营养,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性。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这一领域始终是理论研究关注的重要方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愈加深刻。以朱践耳、王建中等为代表的作曲家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与西方的作曲手法相结合,他们的作品遵循传统,发展传统,超越传统,在吸取西方作曲手法的基础上立足于将中国传统特色加以延伸与拓展,运用线性思维与调式的特点,对传统音乐进行合乎逻辑的发展。其中,朱践耳先生的主要代表作有《序曲一号“告诉你”》《序曲二号“流水”》;叙事诗《思凡》《云南民歌五首》等,将中国音乐风格化进行大胆的尝试。王建中先生作为钢琴音乐作曲家,其作品蜚声海内外,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他的钢琴音乐创作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主要表现在以民歌与歌曲进行创作;以中国器乐曲或戏曲品种进行创作,追求“中国风格”与“中国韵味”。其作品主要有《小奏鸣曲》《诙谐曲》《情景》(中国首届国际钢琴比赛指定曲目,2002年“金钟奖”创作作品金奖),以及脍炙人口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金匾》《百鸟朝凤》《梅花三弄》《浏阳河》《彩云追月》等。近年来,涌现出盛宗亮、权吉浩、尹明五、张朝等为代表的作曲家,更是将西洋技法与中国的民族音乐创新融合,将中国钢琴艺术创作推向了更新的高度。

二、中國钢琴音乐作品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

中国钢琴艺术数百年来坚持走民族化发展道路,不仅实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振兴,而且使中国钢琴音乐更具艺术魅力,更加提升中国钢琴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从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因此,在高校钢琴教学实践中,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为钢琴艺术中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与研究开拓出一个新的领域,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二)有助于推动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发展

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是改变当代大学生忽视民族文化传统基因的现象。时代的发展,需要号召广大大学生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夯实理论研究,还需要努力提高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民族音乐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有助于地方高校钢琴教育的地毯式推广

将高校作为传承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将大学钢琴教育与培养传承、保护本土音乐文化的意识、责任感和能力纳入到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之中,深化高校大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与文化自信。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保存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借助新媒体对中国风格的钢琴艺术作品进行推广,提高和扩大社会对新创作钢琴作品的文化认同。将地域音乐文化纳入学校钢琴音乐教学中,既是凝炼音乐教育特色的有效途径,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得力举措。加强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结合当地的民族音乐研究机构设立相关的选修课程,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真正意义上得以贯彻执行。遵循教育规律,对高校钢琴教育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这些具体要素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发展,从而使高校钢琴教育中的民族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遍及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地方各地又具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钢琴艺术教育者以及现当代的大学生们去继承和发扬。其中,一方面是继承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其创新性,不能一味地模仿。时代在不断进步,需要一批技艺高超,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去创造和挖掘具有民族元素在内的地方性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到非常精美的程度,但应该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探索与积累,从而更加完善与提高。因此,地方高校要大力培养这样一批双栖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国格局,世界眼光,地方文脉”谋划和推动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改革发展。积极响应和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化发展,将鲜明的中国风唱响世界。

参考文献

[1]杨传鑫.论文化及文学的全球化、民族性与多元化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2).

[2]魏廷格.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J].钢琴艺术,2001(2).

[3]张艺迪.论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特性[J].音乐创作, 2009(4).

作者:冯毅

上一篇:中职德育现状分析论文下一篇:语文生态高效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