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文章主要从装饰图形的角度出发,对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的影响因素、雕刻技法、载体研究、题材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结合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及思想理念来解释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艺术的蕴意,探析浙江地区民居建筑装饰图形与文化的相关性,掌握其创作方法与思路。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论文 篇1:

徽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艺术研究

摘 要:本文研究对象是徽州传统民居的门窗装饰艺术,主旨是结合徽州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特点,对现在存有的徽州传统民居门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对明代和清代徽州传统民居门窗的装饰艺术和风格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有对门窗装饰构件的创作与构思、装饰手法、雕刻工艺、材质运用、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内涵与徽州人文背景融合的研究,以求得出徽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并做出总结。

关键词:徽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艺术

一、徽州传统民居门窗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狼烟四起,使得大部分的中原人迁都南方至徽州,所以徽州大部分大规模的建筑几乎都源于魏晋。唐末时期和两宋交替的时候,中原的一些名门望族又两次南迁。这些名门望族由于远离家乡的原因,异地生活,所以对中原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因此他们的祖先都固守着中原风俗,并且子孙后代们则保持着对原有中原文化的传承。这些人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的社会文化、民居建筑工艺和建筑格局,使人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了不同人的身份、修养以及地位等,并且给徽州民居原有的生活和环境增添了强烈的中原文化内涵,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和文化形成了徽州特有的建筑风格。其次,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后期徽州地区社会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初具形式的徽州传统民居建筑。

两宋交替的时候,更多的中原人迁都南方至徽州,这些中原人带来的门窗装饰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徽派原有的居民门窗雕刻方式。那时候,中原的门窗是由图案与纹饰来做作为装饰的,门窗的装饰风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房屋主人的审美观念、身份地位和财富象征。中原地区的门窗大多用上好的柏木、楠木雕刻而成,经过几百年都不会变形、腐烂,反而常年使用会使这些柏木、楠木浸润得更加油量。而当时时期的门窗装饰艺术在雕刻刀法上也更加繁琐。

2.政治背景

明代和清代时期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以至于建筑也分出了等级制度,从建筑形式本身到装饰装修艺术,从宫廷王室住房到民间平民建筑,等级分明。平民家建造的房屋需要严格按照等级制度建造,而在门窗装饰方面也不许平民私自装饰过多的图案。而富甲一方、财力丰厚的徽商,一般是没有政治地位的。可这些徽商的住房愿望基本上都是希望有着与自己金钱实力相对应的住宅,但因为这些徽商没有与他们金钱实力相应的政治地位,受到了森严的政治制度的限定。所以,这些徽商在建造住宅方面只能够寻找别的门路,而他们找到的门路之一,就是在装饰艺术方面做出细节上的改变,对住宅雕刻风格方面下功夫。所以,住宅的门窗这些从外部能够直观看到到物件成为住宅装饰的重点,从而使得门窗在明清时期成为住宅装饰中最重要的部分,有着通风、采光、安全和美化建筑的功能。

二、徽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特色和艺术风格

1.明代时期艺术特色

明代初期之时,在森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式的情况下,木装饰工艺已经逐渐变得整齐和细腻,即便如此,望族家庭还是不同于平民家庭,王族家庭住宅的装饰的形式古板毫无新意,而平民百姓家庭的住宅中,门窗之类的细节装饰上是已经逐渐出现许多不同的样式或方式,内容比之以前更加丰富多彩,装饰性更加强烈,图案更加琳琅满目。

明代中期之时,我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盛,社会整体的审美风气也变得不同于以往。明初时期朱元璋汲取了前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以身作则,在反对奢靡浮华的行动中起到了很大的领头作用。在这样的社会时期,皇帝是一个国家的天,所以皇帝对社会的影响力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明朝初期直至中期,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总体上趋于朴素。

而一些用线条进行装饰的门窗,虽然样式和造型较为简单,但是线脚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雕工和处理手法都采用了特定的技巧,算是另寻蹊径也得到了出人意料的结果,使得这一装饰艺术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明代中期过后,国力更加强盛,社会风气转变较为明显,门窗装饰由简向精,在线脚的基础上,雕刻内容增多,样式丰富,纹饰秀美。

2.清代时期艺术特色

我国的门窗装饰发展到明代初期时已经较为成熟,在清初以后,木雕装饰艺术渐渐融入到门窗装饰中,并且与环境相融为一体。乾隆时期,二者相互结合紧密,嘉庆、道光年间更甚之,因此乾隆、嘉庆以及道光三代年间,木雕装饰迅速发展,从而逐渐走向巅峰。

徽商的兴盛时期便是康熙、乾隆、雍正三个鼎盛朝代时期。徽商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一些商人总觉得个人府邸过于简单而配不上自己的身份,但碍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徽商再成功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仍旧是属于平民,只得另寻蹊径,导至于木雕装饰越来越重视细节,风格日益像浮华奢侈靠拢。而此时,徽州的木雕装饰正在由明向清过度中,明显趋于精巧、雅致,出现了欲来越多的华丽奢侈的作品,构图复杂,雕刻手法更为精确。

时代和社会背景总是会影响当时社会的装饰艺术风格及人们的审美取向,当时木雕装饰风格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紧密相连的,从雍正到乾隆各具特色。雍正比较偏爱西方艺术,喜欢一种异域美,而乾隆对仿古艺术情有独钟,西方在木雕上采用的工具也不同于仿古艺术,在木雕上具有和绘画一样的巧薄秀美,而仿古艺术却实在在木雕上精湛卓越、美妙绝伦。

而到了清末民国之时,徽商经历了由强到衰的变化过程,日渐地走向了衰败,地域文化受到徽商的影响再三衰竭,木雕门窗装饰艺术也逐渐地渡过了它的鼎盛时期,慢慢走向了样式化,变得一板一眼,缺少了创意和活力,取代它们的是呆板的样式。而原有的植物主题和吉祥物主题也越来越少,取代他们的是几何形状。

三、徽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1.传承

随着规定的颁布,一些地区关于古民居的抢救性保护、修葺与局部的更新改造也得到了落实。如歙县的郑氏宗祠和西溪南的老屋阁等的全面修复,总多濒临倒塌的古建筑得到了及时的抢救。

原徽州地区民间工匠传承了房屋装修和翻建。这些工匠不但维持了徽州古居民的风貌,又是一种对传统门窗装饰艺术的传承。

2.发展

徽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艺术在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发展,风格独特、新颖别致。传统民居门窗装饰艺术与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得到了紧密的结合。

现如今,徽州传统民居门窗雕饰件在建材市场中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目前在市场上出售的传统装饰工艺品大都是是仿古制品。设计师根据客户的要求,为客户的家居量身定做仿古门窗及装饰工艺品,用于现代家居装饰。使得现代建筑门窗装饰艺术在传承传统民居门窗装饰艺术的同时,又获得了与时俱进的风格。

四.总结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徽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活力,现如今,现代居民门窗装饰艺术的设计与开发有着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在这种情形下,徽州传统民居门窗装饰艺术的传承与發展的未来必将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汤显祖:《汤显祖全集》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王其钧,《中国民间住宅建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理论,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1996

【5】辛熊飞,徽州木雕门窗装饰纹样研究,硕士论文,河北科技大学,2012

【6】(明)中国地方至集成.安徽府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闫梦雪(1998.12),女,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项目名称: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13613214

作者:闫梦雪

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论文 篇2:

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的艺术研究

摘 要:文章主要从装饰图形的角度出发,对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的影响因素、雕刻技法、载体研究、题材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结合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及思想理念来解释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艺术的蕴意,探析浙江地区民居建筑装饰图形与文化的相关性,掌握其创作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传承

浙西(浙江西部)地处皖南与赣北地区的交界处,融合江南建筑和徽派建筑的装饰特征。浙西是传统民居村落保留较好的地区之一,其传统民居木雕装饰作为浙西地区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思想结晶,是当地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浙西传统民居以木架式结构为主,为木雕装饰提供了丰富的载体。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题材丰富、雕刻手法精细,拥有浓厚的现实性寓意,具有独特的木雕装饰艺术价值。

1 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的影响因素

传统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形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背景研究,探析浙西地区民居建筑装饰图形与文化的相关性。

1.1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诞生于乡土民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延续性特点①,其地域性影响生产方式,民族性影响生活习俗,历史延续性则影响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浙西地形复杂,以丘陵、盆地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充沛,使当地的农业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古人对风水有很强的信服力,会祭拜山神,开犁开耕,会祈求风调雨顺而获得五谷丰登,这些习俗使当地文化具有独特的乡土风情。人们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以适应浙西的地域特点,人们依靠山脚或山腰建造村落,呈现依山而居、傍山而聚的分布格局。農耕文化影响浙西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具体体现在装饰艺术和思想内涵中,同时农耕文化也为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提供大量的雕刻题材。

1.2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包含仁、义、礼、智、圣、恕、忠、孝、悌等思想。浙西地区的民间教育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孝敬长辈、敬重祖先是家风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通过风俗礼仪、道德准则、家训等内容教化人们的日常行为、心理及思维方式。“礼乐”是儒家教化的核心内容②,《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和“乐”对社会秩序及人们的德、意、品、行有很大的约束性。因此,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浙西传统民居木雕中涉及此方面的装饰题材较多,并将儒家思想内涵充分地表达出来。

1.3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遵循自然法则,提倡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老子·二十五章》说“道”居于最高层次③,“天、地、人”都从“道”派生而来。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一种准则,它教育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应违背大自然的生存法则。道家思想对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雕刻的主题与手法中,如木雕装饰中的八仙图案,分别指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八个典型代表人物,通过八仙的人物图形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向往。

2 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的雕刻技法

木雕装饰的雕刻技法主要有浮雕、镂雕、贴雕、圆雕等,在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中可以使用单一的雕刻技法,也可以多种技法相互结合。

2.1 浮雕

浮雕是传统雕刻技法中的剔地雕,分浅浮雕和深浮雕两种。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通过不同深度的雕刻使图案表面产生凹凸,呈现立体感和层次感。浅浮雕雕刻深度在10毫米左右,且雕刻起伏较小,更注重对线条的表现力,常为线和面相互结合的方式,雕刻作品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和整体感,在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中一般应用在门窗、牛腿、梁头等构件中。深浮雕一般在30毫米以上,其表现更具立体性与装饰性,更加注重对空间关系的表达。

2.2 镂雕

镂雕又称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背景进行镂空,主要应用在门、窗等部位,如门窗格栅的木雕中用植物的线性纹理做骨架,将主题图形进行连接,再用透雕的手法将主体图形以外的物体去掉,从而形成完整的镂雕装饰艺术。此方法既有利于室内的空间通风,又呈现出良好的装饰效果。

2.3 贴雕

贴雕是先在模板上雕刻出所需图案,再将已雕刻好的图案与被装饰物体进行贴合的一种手法。贴雕的手法主要应用于一些较难雕刻的区域及结构部件上,以单个物体为主,且雕刻形状较小,通过贴雕的方式使其表面具有雕刻图案,起到点缀的作用。

2.4 圆雕

圆雕的雕刻手法丰富,更注重对单个物体的细节表达,雕刻手法细腻精致,形象生动。由于圆雕不具备应用背景的表现方式,所以在浙西传统民居中,圆雕的雕刻手法多应用在牛腿构件中,将雕刻图案与牛腿结构有机结合,使整个牛腿更具立体感,更具有真实性、生动性与协调性,在装饰题材上多以植物、动物、人物为主。

3 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的载体研究

浙西传统民居以柱、梁、檩、枋等构建形成木框架结构,并形成以“木”为主的装饰载体,木雕装饰主要体现在梁架、斗拱、天花和门窗隔断上。

3.1 梁架结构

梁架结构中的雕刻主要分布在梁枋、斗拱、牛腿等构件中,其中梁枋分成“梁”和“枋”。梁是立柱上的横向水平构件,它是屋顶主要的受力结构,按其形态可分为月梁和直梁两种。月梁的造型与月亮相仿,呈中间凸起、两头向下弯曲的形式,结构结实,造型美观。枋的功能与梁相同,但体积比梁更小,在建筑结构中使用更多。额枋通常出现在天井中,其结构位置相对突出,装饰风格更加华丽。①如龙游县塔石镇泽随村的一处额枋木雕,其雕刻图案集中在额枋的两侧及中间部位,木雕装饰图形以植物、器物、水波纹为主要装饰内容,如图1所示。

斗拱由“斗”和“拱”构成,是柱体和横梁连接部位的承重构建。斗拱在功能上起到两点作用:一是将屋檐向外延伸一定距离,称为“挑梁”,该结构不仅造型美观,还能更好地保护屋内免受雨水的侵蚀;二是传递梁与柱之间的荷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牛腿的功能与斗拱相似,因此又可以叫作“撑拱”。牛腿主要应用于梁的下方,其雕刻样式十分讲究,如龙游三门源村叶氏传统民居中的牛腿装饰图形以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等多种元素作为雕刻题材,如图2所示。

3.2 天花

天花属于建筑内部的顶层构件,对室内起到防尘和装饰的作用。浙西传统民居的天花装饰主要是在大厅区域,通常采用左右对称的方式进行雕刻,如三门源叶氏民居的天花,整体装饰布局呈对称性,以凤凰齐飞作为雕刻中心,用卷草纹向外过渡,呈现出层层递进的结构,增强了整面天花的观赏性,如图3所示。

3.3 门窗

古时民间常有“宅以门户为冠带”的说法,可见门对一户人家的重要性。浙西传统民居的门主要有格扇门和单座木门两类。格扇门由格心、裙板、抹头组成,一般由四扇组成,少数大开间有六扇。格扇门主要采用镂空的雕刻形式,一方面有益于室内的采光与通风,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呈现雕刻艺术,如图4所示。浙西地区传统民居的窗主要以横坡窗和漏窗为主,漏窗又称“漏花窗”,除了起通风、采光的作用外,还具有引景入户的作用。

4 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的题材分析

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的题材多样,根据雕刻题材的基本属性可将其归纳为静态装饰题材和动态装饰题材两大类。静态装饰题材包括文字图形、器物图形和几何纹样图形;动态装饰题材包括人物图形、动物图形和植物图形。

4.1 静态装饰题材

古时人们崇敬自然,以向上天祈福的方式来求取生活的幸福安康,随之创造出多种吉祥符图。①文字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体现,在木雕装饰图形中经常用谐音字来传达美好与吉祥,如“蝠”谐音“福”,雕刻图案通常有五只蝙蝠同时出现,象征“五福临门”;“禄”与“鹿”谐音,民间流传着“双鹿报喜”的说法,鹿的出现即预示喜事来临。

器物图形在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中应用广泛,有花瓶、如意、暗八仙等。暗八仙是指八仙所持的器物,又称“道家八宝”,即宝剑、葫芦、荷花、阴阳玉盘、渔鼓、花篮、横笛、团扇,每种器物所含寓意不同,如铁拐李的葫芦象征着长生不老,何仙姑的荷花象征着神圣纯洁等。

在浙西地区的传统民居木雕中,常见的几何图形有回纹、拐字龙纹、祥云纹、水波纹等。回纹的形状通常呈“回”字形,在传统寓意中表示富贵延绵不断。拐子龙纹又称“拐子纹”,起源于草龙纹,实质是龙纹的一种变体,高度简化了龙头,是回纹与卷草纹的结合体。

4.2 动态装饰题材

人物图形主要包括神话人物、戏曲人物、历史人物、民间人物。受戏曲文化的影响,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中对于戏曲人物的刻画最为显著。

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动物、植物成为图腾而被人们崇拜,通过有形的动物、植物来传递无形的意境与思想。②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中的动物图形包括飞禽走兽和神话动物两大类。飞禽走兽有仙鹤、喜鹊、狮子、牛、鹿、蝙蝠等。鹤是自然界中最有代表性的吉祥动物,象征着长寿、高洁、富贵,它在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中往往会以成双成对的方式出现,或与其他图案相组合,比如与云纹相结合,即象征着隐逸和自由。神话动物主要有龙、凤,龙象征吉祥、权威、喜庆等;凤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同样重要,被赋予爱情、权贵的象征意义。

植物图形以树木、花卉、瓜果、藤蔓为主,在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中,植物图形的表现方式有三种:一是以植物为主体的写实性刻画,该手法主要体现在花卉题材上,常用的有莲花、牡丹、梅花、菊花;二是与其他纹样结合,如松树和鹿结合象征着富贵吉祥,梅花和喜鹊结合寓意喜上眉梢;三是起到装饰作用,使雕刻画面更加饱满,更富表现力,常见的有瓜果藤蔓。

5 结语

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是对浙西地区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的继承,也是浙西地区物质及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道家思想和当地独特的乡土民情。装饰图形是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浙西传统民居木雕装饰图形的藝术研究,我们充分体会到图形在建筑装饰结构性、技术性中的具体实践与应用,它们作为当地独特的装饰性艺术,不仅是一种装饰手法,更是乡土民众欲望与情感的体现。从木雕装饰图形中可以看出地区的文化与审美,木雕装饰图形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生活习俗、技术水平,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作者:齐丰妍 金明晖

传统民居装饰艺术论文 篇3:

论南通传统民居屋脊的装饰艺术特征

摘 要:南通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东临大海,南依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人员往来频繁、商贸交易繁荣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化的人口来源造就了南通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多种文化因素在南通这片土地上落叶生根、交流融合,它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南通文化。作为南通文化之一的传统民居屋脊的造型设计充分体现了南通文化的艺术特征,表明其民居屋脊深受陆地文化及海洋文化的多重影响,兼具规范、细腻和夸张等因素。民居屋脊体现了南通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积极挖掘其中的有益成分。

关键词:传统民居;屋脊;装饰艺术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因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呈现出文化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些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新时期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南通作为江苏省最重要的地级市之一,东临大海,南依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历来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贸和人口集聚、流动区,各色人等往来南北,各地货物聚散于此,处于文化交融的中心地带。南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就了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这是包括民居在内的南通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南通地区传统民居中的屋脊设计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价值内涵,是南通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透过传统民居屋脊装饰艺术设计这扇窗户,我们会发现绚烂多彩的南通传统文化,这里有细腻精致的吴文化的影子,也有基于陆地孕育的汉文明之因素,更有来自茫茫海洋文化影响的丰富、进取等元素,整体而言体现在民居屋脊中的南通文化是一种复合式文化的体现,多种文化因素在这里交流融合,最终汇合成了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南通地域文化。

一、屋脊装饰体现着“礼”,彰显的是等级秩序

南通很大一部分地区实际上是陆地淤泥不断堆积形成的次生陆地,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来自大陆的人口不断涌入南通,这深刻影响了南通的文化传统。通过实地走访我们会发现,南通整个传统民居无论是从街道的设置还是房屋内部的布置,都与传统中国大陆文明强调等级、突出秩序及实现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的传统价值追求高度吻合。房屋布置有正侧房之分,院落设计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给置身其间的人们一种上下有别、贵贱有差的深刻意识,这是传统中国礼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南通民居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屋脊設计从艺术造型的角度来看自然也体现了整体民居建筑的特点,即其设计符合“礼”的基本要求,“屋顶作为传统建筑中最突出、最重要的部分,深深地渗透着礼的规范,象征着等级制度”。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图1南通余东地区的这个脊饰基本采用的是一个龙的造型,显然是在显示一种等级和地位上的尊贵和不可违抗,而一般主屋之外房屋的屋脊设计就很少采用龙凤造型,排场和规模也稍逊一筹,由此可见南通地区民居的屋脊设计吻合封建王朝“礼”的基本要求,以突显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南通地区常见的民居是由倒座、穿堂、厅堂及正房组成的三进院落,配合着三进院落的不同等级,不同院落的屋脊设计也往往不尽相同。最前面等级最低的倒座采用草脊,最后面等级最高的正房采用带有复杂花饰的毛饰,而一般只有正房屋脊才会采用视觉效果上比较雄伟壮大的龙凤图腾形象,其他屋脊则较为简单,无论是从屋脊选材还是装饰艺术的精细程度上都体现贵贱有别、上下有序。从屋脊的装饰可以看出南通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儒家礼乐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说是底色也不为过。此外,与屋脊相配套的其他建筑物以及院落布置上也在处处体现儒家理念,如一般门庭都有诗词楹联,其中内容大多为提倡修身养性、积极作为之内容,倡导努力读书、与人为善等(图4)。

二、屋脊装饰强调精致雅趣而细腻,艺术性强烈

南通地区的屋脊装饰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受到了江南地区吴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屋脊的造型设计还是外观颜料的设计,都在反映一种追求精致、追求高雅的气韵,这显然是受到了江南地区长期存在的吴文化之影响。通过上面两个图片我们也可以大致感受到这点,这点特别体现在屋脊两端的造型设计上,图1的屋脊设计是一个龙头的图腾形象,从造型设计的角度讲形象逼真,下面部分是龙的嘴部,上面部分是所谓的龙须,可以看到在龙须的设计上设计者没有以“真”为原则,而是考虑到了整体的视觉感受。这幅屋脊设计整体上与房屋搭配也浑然天成、和谐统一(图3),在此基础上同时提升了房屋整体的精气神,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从远处看整体房屋,威武高大,而且点缀其间的云纹从艺术设计的角度讲也细腻传神,同时雕刻过程中也精益求精,刀工娴熟,一丝不苟,给人以很好的视觉感受。这些都体现了南通先民深受细腻精致吴文化的影响,在造型设计和雕刻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追求。

三、屋脊装饰设计丰富多样,凸显出强烈的外向性

众所周知,南通地处沿江沿海地区,背靠陆地,多面环水,这样的地理因素也影响到了其文化传统。可以看到,南通地区屋脊装饰设计在受传统儒家礼乐文化深刻影响的基础上也有鲜明海洋外向文化之特质,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民居屋脊从造型设计上采用龙凤图腾,高大威猛(图1和图2),整体风格上透露出一种强势的气息,外形设计比较张扬,屋脊在外形上突出和强调华丽,其间往往用好几种艳丽的颜料进行精心装饰,无论是图式还是造型都体现了丰富性,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南通地区面向海洋富足和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显然与强调中庸之道的大陆礼乐文化有一定意义上的差异。自然,如图1和图2这样的屋脊设计也有另外的缘故,南通地区三面环水,海洋在带给南通人民富足生活的同时也是残酷和无奈的,在沿海沿江地区的房屋建造不能太高,而人们就在这小小的屋脊上大做文章,通过造型上有点夸张的形象设计增加整体房屋的威严,也在努力打破沿海沿江地区周遭环境的荒凉。因此,杨科的《基于海洋文化的南通民居脊饰研究》一文说南通地区的屋脊“沿海陆地影响下的细腻和秩序、海洋本体影响下的张扬和图腾以及异域文化交流产生的多样与华丽,造型别致的屋面装饰构件汇聚在居民的屋面之上,彰显着南通海洋文化的深沉与内涵的丰富”。这同样也是民居屋脊艺术特征体现出来的南通文化。

民居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供人居住的建筑,其间每一个细节都在体现特定时空中人类群体的观念和思想,屋脊的装饰设计自然也不例外,它承载着特定地域人们特定的思想传统和思维方式,有着其独特而较为丰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内涵,通过挖掘南通地区民居屋脊的装饰艺术特征我们体会了这点。虽然南通地区的屋脊设计可能还是因内部的地理环境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中有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西洋文化的因素,但作为一个整体的南通民居屋脊造型设计,其独特性是成立的,其价值和意义必须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进入新时期、新阶段的当下,我们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要学会回头看,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中挖掘出有益的因素和成分,这是我们彰显新时期“文化自信”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莹.陆海复合文化视阈下南通屋面脊饰装饰艺术探微[J].兰台世界,2015,(28):75-76.

[2]吴庆洲.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文化渊源初探[J].华中建筑,1997,(02):28-36.

[3]过伟敏,罗晶.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近代演变——以南通地区为例[J].理论月刊,2015,(08):74-77.

作者:江勇 王成凤 汤景

上一篇:并购企业财务风险论文下一篇:集团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