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传统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本文从参与模式、创作人员与受众面、科技应用、创作方式等方面,来比较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本文特指绘画、雕塑、摄影等)的异同性。指出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对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样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促进。

第一篇:传统艺术论文范文

传统插画艺术与现代数码插画艺术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传统插画与当代插画所代表的时代,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先从传统插画的技法表现、发展现状及自身特点阐述了其代表的“传统时代”。接着从当代数码插画的线装,发展趋势及在现代设计之中的影响分析了其代表的“数码时代”;从表现手法、风格、艺术领域等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对现代数码插画将作出不断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人们对这个领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达到对艺术孜孜的追求,推动插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 传统插画 现代数码插画 区别 联系

20年前的插画艺术家可能没有想到今天的景象:创新和科技已成为插画艺术前进不变的重要因素,3D软件、Illustrator、PhotoShop和Painter的2D软件,以及纯粹的手绘图形,都将带动插画设计的进步。在早些时候,人们都同意CG艺术是“数字艺术的文艺复兴”,也常将其喻为插画的“金色年华”。至少在欧美的前30年里,插画艺术家被看作是名人,市场也曾惊爆出大量的机会。但艺术终究离不开技巧,凡是艺术的设计制作都与时代的技术进步紧密相关。于是,进入电子时代,人们开始追求格式的表现与风格,从艺术的角度讲,追求的并不是直接的实效,而是美——实效的象征。这样的情况下它就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舞蹈而进入到艺术的领域,从而与其他艺术相通,如同书法与国画相通。人们抛开细腻与粗犷的技法要求,重点强调个人的原创与情感的表现,借助于电子手段,开始出现新一轮的风格形式,这些风格不再局限于手绘能力的高低,而是以概念化、自由表现主义强调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围绕电子处理的手段,把个人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挥洒在不到1/4平方米的显示器上,随着信息时代的日益普及强大,这种以CG形式出现的插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1.传统的插画

1.1传统插画的技法和表现

在电脑作图出现以前,插画同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都是通过较强的手绘能力借助于毛笔、铅笔、碳笔等一系列绘画化工具在一定的纸张上画出来的造型艺术。其造型要素基本是点线面构成,风格表现不外乎幽默写实、超写实等。在此基础上还有因为地域的缘故而划分的风格,如美式的漫画风格、日本的传统绘画艺术、曼陀罗手法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式漫画始终秉承率真明快的创作风格,让人感觉画面饱满,富有很强烈的讽刺趣味性;日本大名时代的广告画常用过于鲜艳又缺乏表现力的颜料进行绘制,配色方面追求俗气的画面效果,有意回避笔法的变化,给人感觉好像电影院里的宣传画,采用镶边点传统的创作技法,极力营造作品的复古气氛;而曼陀罗原本是指佛教里大彻大悟的思想境界,曼陀罗画就是用杂色图的形式将这种境界表现出来的画作。所有的传统插画都有共同的特征,就是主要凭借手绘的手段,完成作品设计创作的整个过程。这是由时代的因素决定的,同时成就了插画传统的风格。

1.2传统插画的发展及现实意

作为一种发展了上千年的艺术形式,传统插画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无论从现实的情感,还是个人表现手法,以及对于艺术精髓的把握,传统插画的表现似乎比现代艺术更胜一筹,西方的传统插画艺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历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现代抽象主义的演变,中国的绘画也经历了很多流派的洗礼,所以对于传统插画,它有着无法替代的素净和单纯的民族文化特色,具备强烈的人文气息。但传统插画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依赖于人文和历史。在数码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代,优秀的插画设计师开始寻求现代与古典的统一,在新的艺术形式中寻找出路,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成为插画艺术的新追求,完美地把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到现代设计中,同时体现出数字艺术的创作与传统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我们探讨传统与数码艺术的新追求。

2.现代数码插画艺术

现代数码插画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电脑作图的广泛应用。数码艺术设计是数字化时代新兴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制作方便、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同于易于修改和传递,因而受到新一代插画设计者和广大爱好者的青睐,而数码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代插画大致可以划分为儿童插画、商业插画和动画三大类。儿童插画多出现在儿童刊物及相关的环境场合,形象多可爱且夸张,富有想象力,所用的颜色单纯亮丽。商业插画的表现更为广泛,也是目前国内外设计行业中新兴的设计门类之一。商业插画可分为三部分:广告插画、出版物插画、卡通形象设计。商业插画与其他插画的表现形式相比有其特点:商业插画必须能够反映商品的特性,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品味,手法夸张。

现代数码插画在风格表现上各不相同。数码插画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插画形式风格追求形式各异,有制作细腻的欧美风格,线条柔和、色彩明艳的日韩风格,在形式上追求洒脱自由的情感。

3.传统插画与现代数码插画的区别和联系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都离不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数码插画是数字化时代新兴的藝术形式之一,它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普及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诞生。传统艺术形式和数码艺术创作存在以下差异:

首先,文化传统渊源不同。传统插画艺术的创作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长河之上的,蕴藏着众多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精粹形式丰富,包含着众多深刻的文化积淀、民俗的心理情感、风俗习惯及审美情趣。传统插画所体现的历史传统,众多的风格流派和博大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笔墨造型和传统艺术的文化渊源,都使人们的心理情感交流具有亲和力,产生心灵的共鸣。而新生数码创作的插画是在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的文化基础,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产上的陌生和疏远感。

其次,现代科技的含量导致创作和表现的差异。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传统插画除了在技法和材料上的创新之外,没有受到过像现代数字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而人们对于数码艺术这一高科技的创作方式进入艺术领域尚需要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传统创作的技巧和绘画笔墨造型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绘画艺术价值的认可,但由于对数码技术的创作形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接纳,人们对数码艺术造型在情感上存在距离。数字化图形处理技术是数码艺术造型创作的根本基础。作为CG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矢量图形具有数码技术对图形描述的“硬边”表现风格,也正是这种个性化、机械化的风格的存在,而使数码插画丧失了视觉亲和力,成为数码插画矢量图中普遍存在的不足。

最后,作品的表现风格的差异也是造成情感差异的因素。传统插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众多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这些传统的艺术语言易于沟通,便于人们产生共鸣,而数码创作的机械条理导致缺乏表现语言的生动和表现形式的鲜活。

传统插画艺术的历史传承、民族风情等因素得到广泛的认可,其艺术和价值也备受尊重。和传统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可相比,数码作品批量生产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数码作品价值的认可度降低,但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数码作品不仅是体现科学技术,更是体现新兴的艺术现象,它有着自我魅力的视觉语言和传达方式,所以数码插画艺术价值不可以用传统插画的价值衡量。除此之外,数码艺术设计在表现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各学科领域的相互补充,借鉴是数码艺术发展的根本。

4.结语

设计行业是知识型的服务产业和新兴交叉学科。跨越世纪,插画设计从静态表现转向动态表现;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延伸到三维立体;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插画在商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地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我们必须关注现实,展望未来。昨天、今天、明天,插画艺术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形态。设计师在提高生活品质、促进文明进步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

[2]迪尚.电脑图形设计.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3]视觉设计研究所.林崇珍译[日].插图创意设计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王佳竹

第二篇: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

摘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本文从参与模式、创作人员与受众面、科技应用、创作方式等方面,来比较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本文特指绘画、雕塑、摄影等)的异同性。指出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对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样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促进。科技的艺术化表现和艺术的科技化表达,缩短了艺术、科技与观众的距离,成为每个观众都能看懂,都能有新鲜感官感受的艺术,让大众更能无人为障碍地去体验。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互动性;科技

曾看过一场以“混响”作为主题的影像展览。不仅仅是因为影像艺术展播过程中,“混响”是声响效果必然产生的物理现象,更在于它是当代影像艺术的—种存在状态,影像艺术基于新的媒介和技术手段,带给我们全新的呈现和观看方式,但同时它在艺术观念和创作形式上,并没有完全割裂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这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混响”,它本身就包含着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延承和变革。

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对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样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促进。看完展览我对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产生了兴趣,想将它们作一比较,目的是为了区分出新旧艺术形态的诸多特征差异,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技术的演变对艺术发展的推进和艺术形态嬗变的影响。

1 参与模式

“互动性”作为新媒体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并不存在,其存在意义无可非议。从传统的观众“观看”到观众“参与”,互动性的达成成为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标志性特点之一,甚至成为是否是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判断标准。

而作为人类的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互动性的核心包括:参与性、交互性、凸显个体的特殊存在方式。高度系统化的各种复合电子技术和与人类感官相近的各种传感装置,帮助人类获取大脑无法感知的外界信息,观众可以利用温度、湿度、力度、红外线等方式与作品进行交互。利用数据头盔、手套等设备与虚拟世界进行实时交互的虚拟现实艺术,在突破技术局限性的同时,更是将人类的艺术体验从视觉扩展到了全身心。

“真实”在传统艺术中常表现为“写实”的技术以及艺术家创作时的真情实感;诞生在科技发展之下的新媒体艺术,则是利用“虚拟现实”和由各种综合媒体构成的“现场”来表现这份“真实”,以史无前例的有机整合的思维与展示方式,将观众直接引入到对艺术的体验中,它的“真实”是一种作品与观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份只有通过直接民主交流才能获得的心灵触动。

2 创作人员与受众面

首先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群众基础比传统艺术要广泛得多,只要有电脑、手机,理论上都可以加入创作过程。而传统艺术需要创作者有很深的艺术功底与造诣。新媒体艺术打破了持续了几千年的艺术只存在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历史。摄影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传统艺术中只有贵族、特权人士才能享用艺术的特权,将欣赏和创造艺术的权利赋予了每一个人。新媒体艺术为每一位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成为艺术家的机会,这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也是未曾有过的事情。

数字技术异军突起,广泛地进入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大大降低了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成本与技术难度。艺术创作开始从一种专业人士手中的特权,变成一种大众自发的集体狂欢。

3 科技应用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就像传统艺术会使用笔墨纸砚等工具,新媒体艺术的实现形式或者说实现载体,则是计算机、电子器件、摄像机、网络等。技术上包括了计算机、电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仿真等等。新媒体艺术是完全自发形成的,所以吸引人的手段就是创意。创意是新媒体艺术的生命和动力所在。这和传统艺术是不一样的,传统艺术在技术层面已经发展到很纯熟的地步,技术方面拓展的空间已经不大。

目前的新媒体艺术,大多数重在用新的技术手段去表现传统艺术,而这个表现的过程本身,其实也是新媒体艺术的一部分。当人们对新技术的使用像使用画笔、照相机等一样熟练时,也许会产生真正属于新媒体特有的艺术内容。科技的艺术化表现和艺术的科技化表达,缩短了艺术、科技与观众的距离,成为每个观众都能看懂,都能有新鲜感官感受的艺术,让大众更能无人为障碍地去体验。

新媒体艺术中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科学是艺术的技术基础。两者的关系,应是基础与本体的关系。基础与本体有一个结合的问题,技术基础与审美表现的结合,是艺术创作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强调艺术中的技术基础,并不等于混淆彼此的关系,或模糊彼此的差别。特定的技术作为中介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4 创作方式

与传统艺术相比较,新媒体艺术在创作方式上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点突显在艺术家与技术人员的合作关系上。新媒体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人小组或多人合作的创作方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以小组形式开展的艺术活动中,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合作尤为显著。

还原到艺术形态自身来看,新媒体艺术对应的是由成像技术所主控、以传播图像文化为主要社会语境的艺术样式,它更多地聚焦了激浪艺术、前卫电影、视频艺术、数码艺术、网络艺术等艺术形式。我们发现这些新型的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们不像传统艺术那样表现一些深刻的宗教主题或历史故事和事件,而是借助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扩展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方面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这些艺术作品在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与观众的新关系。

5 结束语

新媒体艺术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从传统艺术中发展而来的,故其在自身品质和表现形态上与传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十分自然的。新媒体艺术不是取代传统艺术的位置,他们之间可以结合,可以互相促进。新媒体艺术有时也需要借鉴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如图案、如雕塑……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借鉴构图、图形和形象等。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而言的,电视在刚产生时,相对于收音机,就是新媒体,电视艺术就是新媒体艺术。而互联网上的艺术形式和手机网络上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这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是如今的新媒体艺术。说不定过了十几年之后,现在的新媒体艺术就又变成传统艺术了。

参考文献:

[1]童 芳.新媒体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许 江 吴美纯.非线性叙事[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3]劉 斌.图像时空论[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4]布鲁墨.视觉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董天策.传播学导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张玲

第三篇:从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走向舞台艺术

现阶段现有的民间舞蹈作品有很多,但是没有几个可以给众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题材的单一吗?是不够创新吗?是编创时舞蹈技巧的缺乏吗?都不是,而是没有把传统民间舞蹈艺术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来,没有把有民族特点的民族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就这一现象。我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一、了解民族文化特点。抓住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精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要让传统舞蹈艺术走上舞台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民族文化特点,抓住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精髓。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比如傣族,不同地域就有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生活习俗,“孔雀舞”舞步的动作风格就是如此:德宏地区的孔雀舞,步伐流畅、圆润。通过腿步带有弹性的曲伸、手掌的上翻下按、头部的转动、眼睛的表情,表现出一种欢悦、优美的情态与性格:而西双版纳的孔雀舞,节奏顿挫感鲜明,粗犷质朴,体现的是一种乐观豪爽的性格气质……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就是把民间最纯朴的舞蹈和民间风情,加以美化夸张但不失民间的味道。

二、民族民间舞蹈同样需要从生活出发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

要让传统舞蹈艺术走上舞台,只是单纯的了解民族文化特点,抓住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精髓是不够的。现有的很多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仅仅只是抓住了民族的地域区别,或者仅仅一味的模仿采风时所学到的动作,而并没有从民族地域不同生活方式出发的基础上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比如早在50年前的《牧马舞》就是从牧民生活出发,提炼了牧民放马的典型形态,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典型动作,表现了蒙古民族朴实粗犷、剽悍英武的精神气质。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却并非单纯模仿,而是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把舞蹈技巧紧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结在一起……“从生活中提炼舞蹈动作、并进而塑造出舞蹈形象”的完整表述,“从生活出发”是不可绕开的前提。比如东北平原的秧歌是欢快节奏串连下的小步快走,而陕北高原的秧歌则是大步跳跃,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东北平原广阔平坦,自然适于流畅的快步行进;陕北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高抬腿的动作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动作。

三、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

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信仰,从而有各自的民族精神。民族民间舞蹈无论是表现的爱恨情仇还是花鸟鱼虫,都离不开以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为基础。来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这一观点上,贾作光说:“我在1980年创作的《任重道远》,借助骆驼的形象,以比兴的手法。赞美伟大的中华民族勤奋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海浪》则以同样的表现方法,通过搏击风暴的海燕和波涛汹涌中的浪花形象,展示了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用大写意的手法。创造“海燕与大海融为一体”的深邃意境,使整个舞蹈充满时代强者的博大情懷和昂奋风貌。这两个独舞既抽象又具象,在有限的舞台时空框架中,创造了无以制约的艺术时空:摆脱了传统舞蹈模式,把民族精神和思想情感融注于可视的舞蹈形象之中……舞蹈形象的“鲜明性”不仅建立在日常生活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的基础上,而且要求舞蹈结构中所有组成部分都要贯穿形象色彩的鲜明性。显而易见,舞蹈结构对于舞蹈形象的总体构成是至关重要的,而要研究舞蹈结构的“形象色彩”,又必须从舞蹈语汇的“规范发展”起步。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历来是各族群众舞蹈活动的主体,它代代相传。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从这些舞蹈中也可以使我们看出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所具有的巨大的生命力量。

四、融入现代的观念后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传统民间艺术,而是强化和发展。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融入现代观念的民族民间舞蹈才是大众审美观所能接受的。目前的民族舞蹈创作存在一个如何更深入地表现各民族新生活的问题。人民需要既具时代特色,又具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就需要深入各民族生活,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

了解民族的文化特点是让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走向舞台艺术的开始,从生活出发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是让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走向舞台艺术的基础,而了解民族精神,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是让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走向舞台艺术最重要的部分,最后融入现代观念的民族民间舞蹈才是大众审美观所能接受的。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民族舞需要艺术家进行高度的再创造,从民间来最后又回到民间去。

作者:高 莎

上一篇:规划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