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传统艺术论文

2022-04-16

以关中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对其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形式进行探析,并分析关中民居的造型特点以及装饰手法,浅析目前住宅建设中存在的文化流失与关中传统民居的继承与发展。关中传统民居中国传统建筑是民族特色和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考证,它是一个时期的人在一个地域内长期积累下来具有区域特色的建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居传统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民居传统艺术论文 篇1:

浅析如何在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摘 要:众所周知,要想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支撑和基础。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传统民居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不仅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形成的重要根基。故而文章从传统民居艺术的传承以及在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关键词: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增强;文化自信

一、 引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着优秀的道德理念以及教化思想,同时也展现着优秀的人文精神以及哲学思想。人们在进行改造世界以及认识世界活动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启发因子。要想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效益能够真正得到发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明确指出,只有在我们拥有了高度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以及道路自信的基础之上,同时重视强化自身的文化自信,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中国传统民居艺术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地区的民居艺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适应生产需要的一种重要手段。文章就针对在实际组织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中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进行具体探讨,将对研究结果进行详细阐述。

二、 传统民居艺术的传承

(一)传统民居艺术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开始进入到中国人民的视野之中,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也开始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加之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西方文化,圣诞节的热闹气氛往往超过了端午节、中秋节乃至于春节。而反观国外,中国的知名度在世界范围之内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很多国家都建立属于自己的孔子学院,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也在持续提升。

从传统民居艺术发展的角度来讲,虽然中国传统的民居艺术凝聚了老一辈人的智慧,其无论是在坚固程度,还是美感方面,对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都有着诸多可借鉴之处。但是,传统民居艺术所留存下来的智慧却并很少体现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之中,现代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正在逐渐减少。

虽然一些建筑单位对传统民居艺术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并且更加倾向于传统民居的建设,但是受到现阶段中国社会人地紧张矛盾的影响,传统民居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影响依然十分有限,传统民居艺术的传承以及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传统民居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很难做到完全拒绝西方文化,如果一味地固步自封,最终只能被世界所淘汰。而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能够更好地契合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优秀的传统民居艺术发展过程中积累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其中也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包括所留存的一些封建迷信的因子。很多人会混淆文化习俗以及封建迷信,导致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先进,中国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落后。有了这样的思想,青年人也很难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纵观西方文化的发展史,其中也有很多与中国相似的元素。应该主动摒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糟粕部分,积极提取其中的精华部分,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在世界熠熠发光,使得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有效强化。

三、 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策略

(一)理性对待传统民居文化,强化对文化核心价值的尊重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国人文化自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在现阶段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往往更高。现代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GDP已经不是唯一的追求,在前进的过程中要想拥有稳定的步伐,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前提条件。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巩固的前提条件,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一代年轻人在奋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从成长的经历来看,新一代年轻人很少经受生活的磨难,在走入社会之后,往往也缺乏越挫越勇的精神。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正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内核,只有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文化的繁荣以及弘扬,同时也要有文明的发展以及继承,要想真正实现中国梦,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必不可少。

教师在实际组织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的过程中,要能够带领学生理性看待中国传统的民居艺术,要避免两极化的倾向,一方面要防止全盘吸收的现象,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全盘否定的思想倾向,要对其中优秀的文化内核进行有效发扬,认真体会中国传统民居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的精神内涵,进而使得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真正得以强化。从现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一个人文化自信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在面对传统民居艺术的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必不可少,只有有了理性的看待,才能真正实现健康的发展。

(二)加大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以及发展力度

要想真正对学生的民族自信进行培育,就要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能够真正得以保持。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风浪,而文化发展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淘汰糟粕文化的过程,现代社会所能够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多数具有自身的特色,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讲,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

从文化本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则是体现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在现代社会中所提倡的保护传统文化,本质上也可以被理解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筑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建筑类的书籍是对建筑经验的重要总结,而多数建筑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手艺依靠的是代代相传的方式。当然,传统民居文化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融入一些全新的观念以及思维,而这些全新的观念与思维正是推动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际进行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对传统民居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保护的都是有形的文化,却忽视了对无形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对一些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技术保护力度略显不足。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能够赋予文化全新的生命力,将时代的引导性融入其中。

在实际进行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方面要重视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效结合新时代的文化特点。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学生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也是无限可能的创造者。此时,教师在教学中则应多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效更新,鼓励他们针对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学习,主动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同时也要能够做到面向现代化,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意识进行有效弘扬,只有如此,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得以有效培育。

(三)让传统民居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伴随着中国整体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综合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国家越来越强盛,而在这个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而要想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十足的民族文化自信必不可少。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扎根,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正在走向全世界,越来越多外国人表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尤其是传统的民居文化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外国人所接触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小小组成部分,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还需要依靠我们来传扬。

在实际传承传统民居文化的过程中,要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让世界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民居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民居之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被推广至全世界。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传统民居艺术欣赏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民居之美不仅体现在视觉方面,同时它也体现在舒适度以及耐用性方面。各地区的传统民居之所以有所不同,主要原因就在于外部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这也是建筑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在学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民居相关理念实用性的基础之上,他们的文化认可度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达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四、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使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能够真正得以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而传统民居艺术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体现着不同地区的民间风俗,同时也体现着地区的民间手工艺技术。而要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真正走向世界,真正实现中国的繁荣昌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在实际进行传统民居艺术欣赏课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能够主动强化自己的民族自信,只有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得以传承并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思翔.浅谈传统川西民居艺术审美取向[J].建材与装饰,2020(5):72-73.

[2]邹玥.白族民居艺术的文化生态发展:以沙溪古镇为例[J].区域治理,2019(38):239-241.

[3]顾培,徐丹.地域建筑装饰元素的设计再生:以苏北传统民居艺术博物馆展示设计为例[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8(6):267+270.

[4]黄威,徐丹.360度全景漫游技术在苏北传统民居艺术博物馆中创新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8(8):129-130.

作者簡介:

陈正斌,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

作者:陈正斌

民居传统艺术论文 篇2:

探析关中传统民居艺术特征

以关中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对其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形式进行探析,并分析关中民居的造型特点以及装饰手法,浅析目前住宅建设中存在的文化流失与关中传统民居的继承与发展。

关中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建筑是民族特色和国家历史发展的重要考证,它是一个时期的人在一个地域内长期积累下来具有区域特色的建筑。其中作为陕西众多传统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关中传统民居,经过千百年的变迁,以自己古朴恢宏的建筑风格,在中国的民居建筑中自成一派。关中地区地势平整,村落巷道间较为挺直、宽广,主、次街巷形成的线路通往每家宅院,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形成居住群落。它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造建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以及装饰艺术独特等特点。

关中传统民居与我国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传统民居一样以四合院为基本型制, 所不同的是大量中小型民居,用地狭窄,大多在9——10米左右。其中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隅的韩城党家村传统民居,其保存完整的家祠、城堡、风水塔、哨楼等具有明、清特色的建筑,成为我们考究当时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料。党家村的主要街巷符合关中传统民居坐北朝南的空间布局,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构成了网状的空间道路体系。党家村大量保存着明清所建的民居一百二十余处,大部分属于北方四合院的一进院式。虽然空间布置与北方相近,但融入了陕、晋的特点。关中地区的民居构架以其严格的等级关系、明确的轴线关系、狭长的院落布局以及纵向推进的空间院落,形成了不变的模式。

关中传统民居的组成规则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属于内向型注意隐私的封闭式空间模式,目的是营造静谧、安全的居住空间。

1.平面布局

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紧密、规整、对称,大部分选用细长型沿竖轴布置空间的方式。以主厅为中心,辅助四周的厢房也称夏房,向纵轴延伸的布置方式。其主要模式分为: 纵向向多进式、独院式、横向联院式等。“深宅、窄院、封闭”是关中传统民居的主要特点。这样布局不仅能够节省用地,还可以解决炎热、透风、档阳和室外排水等功能。为解决厢房的光照效果不及庭院,采用倾向院内的单坡式屋顶,这种方法可使东西两侧夏房高耸的屋脊能有效的为室内提供较多的遮挡区域,并能够在防风沙袭击的同时调节内部气温。并且室内的布局方式也严格的受宗教礼仪、等级制度的约束。随着庭院的进深推进,大厅的高度也随之提高。供下人使用的门房处于最接近门口位置,接下来是厢房,正房处于院落的最高位置以统领全局。房屋的高度与院落的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秩序。

2.结构造型

关中传统民居的结构特点就是单坡屋顶式的“房子半边盖”。屋顶面向院子一侧,以过廊作为过渡空间,远隔院内的一边则为实墙。其作用除了分隔护院、防御寒冷空气及建筑排水外,还有另外一个宗教含义,就是期待经由坡顶流向院内的雨水,也有“财运”聚于内院之意。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构架方式大都以木结构为基础,并作为主结构承担着屋顶的重量,主要形式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构架。墙面有着支撑自重并分割空间和围护结构的作用。

关中民居巧用组织多样、外观精巧图案的檐廊、透花窗格等元素使空间相互渗透,使狭长的四合院,处于精致优良的木构架中。而由于房、道、庭院之间相互贯通,不但给室内外空间相互延展创造前提,也造成了一种有条理的连接以及扩充空间的效果。

3.空间组织

关中传统民居由于呈窄长院式,室内空间窄小。一般一户占地面宽9——10米左右,两边夏房进深不超过3米, 多为三或五开间, 每间宽约三米。中间庭院宽3——4米, 便呈窄院式。而一些民居占地略宽时, 也多加大厢房进深, 或在厢房前加柱设廊, 庭院即呈窄院。这是关中传统民居的主要特色。进深小,空间局促,这也是厢房会采用半坡屋顶的原因之一。由于庭院的面积窄小,无法大面积种植绿化,所以人们通常会在窗檐和栏杆等地方摆放绿植。或者在庭院中间、角落开辟一小片花园,使得天井小院充满舒适、安静的生活氛围。

关中传统民居布局层次分明,开放性和隐秘性相结合,形成了虚实相间的内部组织结构。这种深沉型和完整性的内部空间使封闭的庭院不会太过封闭和压抑,在空间的处理上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色彩。

4.装饰图案

关中民居外表朴实,但是装饰丰富。墙体多以夯土墙面上抹麦草泥和白灰,青砖瓦和松木结构为主,局部通过砖雕、木雕和石雕等装饰手法来美化细节,并注重门楼的雕刻。其细部构件主要是门窗、屋脊、壁面、栏杆等部分。

木雕的艺术大都集中在门窗的装饰部位。门簪,是门扇上连接门框与连楹之间的构件,在逐渐发展中,形成了圆形、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并以花卉纹样装饰正面。在门窗扇的花棂分隔上,通常采用如寿字纹、宝相花、回行纹、卷草纹等植物、动物装饰题材。而门扇的实木樘部分,又会刻有人物故事,取材不一,一般为众所周知的典故,更出现了拐子龙和草龙的装饰纹样。关中民居中少有绿化和水景的装饰元素,因此这些精致的木雕和砖雕、花棂隔扇,填补了绿化水景的缺失。而文字额和雕刻纹饰与中国其他传统民居相同,“谐音造图、图必吉祥”,内容偏重读书和耕种。

砖雕,带有关中古朴、壮美等的地域文化特色。砖雕在脊兽、墀头、神龛、影壁和浮雕壁画中广泛使用,一般民居在屋脊、挑檐、花墙、瓦当、滴水、脊饰等,甚至通风空洞都以各种镂空图案装饰。墙面是砖雕的主要雕刻部位,有廊心墙砖雕、院墙砖雕、山墙砖雕、檐墙砖雕等类型。影壁是装饰的主体,多采用“福、禄、寿、喜”和“忠、孝”等文字或者如“梅兰竹菊、鹤、蝙蝠”等蕴育吉祥的动植物装饰题材等。美化空间的同时,也体现了家族的信仰和期许。

石雕主要在门枕石、柱础石、天心石、上马石和拴马桩等上精雕细凿。装饰题材多样,从琴棋书画到吉鸟瑞兽,动物纹样与植物纹样穿插结合,手法精细,生动传神,蕴育吉祥。其中关中石雕的一大特色即为拴马桩。矗立门前,圆雕刻画出活灵活现的图案造型,既标志主家身份,又有避邪、镇宅之意。

对关中传统民居进行现代传承的重要意义

在如今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中,创造者要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如何发扬民族的文化精髓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部分沿袭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遗韵。在造型上,运用美的形式法则和图案式的表现,融入自己主观的想象,使其具有一定的装饰性。这是当时人们对先代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居作为华夏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其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力。关中传统民居是适合于本地区的社会、地理、文化、经济、气候等方面才蕴育而生,在选址、整理环境和营造空间、平面布局、建筑手法和特色构造等方面的处理手法,对现今的乡村建设和规划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既能提高创新力,又能保持中华传统建筑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在受“无思想”、“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传统建筑逐渐淡出现代社会的行列,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始终处在不可调和的地步。而更为甚的是城市的扩张带来的经济效果让当代社会忽略了传统的理念与技术,这势必会产生更多新旧冲突的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那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就会面临消失。在对韩城党家村的实地调研中,新旧建筑的差异一目了然,本地人逐渐离开,追求高科技的城市生活,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断裂,新建民居已没有了旧建筑的印记。现在,如何正确的对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分析,如何为现代区域建设提供理论帮助,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建筑,是目前为止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结语

关中传统民居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还是在全世界的传统建筑中,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近年来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性发展的一系列与地域环境和当代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在现代的民居建设规划中提取其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是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作者:张杰?谌多

民居传统艺术论文 篇3:

漓江流域传统民居元素艺术创作的介入探析

摘 要:文章以漓江流域传统民居为例,从艺术创作视角挖掘传统民居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分析艺术创作对传统民居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使漓江流域传统民居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了解,推动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居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传统民居;艺术创作;文化传承

课题项目:本文系漓江文化研究院协同创新团队“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资源及其艺术表现研究团队”、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资源视觉转化表现研究”(2020KY55029)阶段性成果。

漓江流域传统民居蕴藏着先人们智慧,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遗产。这些洒落在乡野间的传统民居除了少部分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获得国家的保护建设经费以及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外,大部分已废弃、自然倒塌,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一、漓江流域传统民居现状

(一)部分传统民居“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至2019年,桂林共有14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入选的村落被列为保护对象,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同时获得省区的技术指导、建设管理等支持。相关部门进行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性修缮、建筑防灾减灾、环境综合整治,此外还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上保护和改善传统村落的历史遗存和人居环境。

依托桂林旅游资源,各类传统民居在获得资金进行修缮、改善整体环境后,后续实现持续“造血”的来源主要为旅游展示。在稍具规模的民居群中,发展旅游所必要的游览图示、售票点、游客接待中心、小型的停车场等配套完善,通过旅游带动当地民众共同参与,实现旅游观光、农家产品销售、农家乐的同步发展。然而,在以漓江自然风光观光为主的桂林旅游中,部分村落旅游并没有享受到旅游带来的可观红利。位于桂林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九屋镇江头洲村,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该村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2007年被评为“中国魅力景区”。尽管如此,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该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依旧有限。

(二)部分传统民居的原生态性已被打破

交通不便曾是漓江流域传统村落发展的最大束缚,国家“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彻底扭转了这一状况,不但实现了村落对外展示,也使传统村落民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打破了传统村落静谧和谐的原生态。在改善居家环境、改扩建宅基房屋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的整体风格和民居传统样式,在与现代化住房的楼板、钢筋混凝土的博弈中被渐渐更替。

(三)多种因素导致大量分散、规模较小的传统民居逐渐消失

漓江流域传统民居分散广,规模小。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曾经见证一个个宗族变迁的民居,正以各种方式慢慢地消亡。2019年,笔者根据相关资料对一些传统民居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部分有记录的民居已经找不到了,有的被杂草掩盖无法进入,很多传统民居被废弃,留在原地无人打理和修缮。

二、艺术创作对传统民居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在传承和保护民居文化、讲好民居传统故事时,以传统民居为元素进行的艺术创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还原传统民居的原生态美

如今,因现代建筑的出现,传统村落整体风格受到影响,钢筋水泥建的现代建筑严重破坏了传统民居古典温婉的原生态美。在对其进行绘画创作时,可以对建筑进行有选择的取舍,從审美角度保证民居展现的整体风格,以艺术作品的方式,将最原生态的传统民居之美进行记录和保留。

(二)记录传统民居的真实美

雕刻或镶嵌在传统民居中精美绝伦的图腾、纹样等,蕴含着无数先人的匠人智慧。传统民居里珍贵的木雕、石雕、砖雕等,除了具有研究价值外,更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其进行艺术创作,形成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绘画、摄影、设计作品,将这些本在深远山村难以被发掘甚至濒临消失的精美工艺,通过艺术创作中再次“复活”,向大众展示传统民居真实且深厚的匠人文化。

(三)展示传统民居的意境美。

只有多视角了解传统民居的美,感受传统民居自身的魅力,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对传统民居的关注和保护。对取材于传统民居的艺术作品进行推广与展示,无疑是宣传、推广远离市区、隐匿在山野间的传统民居成本较低、影响较广的方式。传统民居的典雅、古朴可以通过影视展现出来,对传统民居进行艺术创作,并进行多渠道的传播,可以充分展现传统民居的意境美。

(四)依托艺术创作开发传统民居原居民众经济产业链

安徽宏村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进行美术创作基地建设,在每年4月、5月、10月、11月写生高峰期间,村里每天住宿着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美术院校的学生。由于写生人数众多,同时延伸到附近西递、屏山、关麓、卢村等村子,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村里随处可看到写生创作的老师和学生。宏村通过美术创作带动了整个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民居的开发性保护。而漓江流域传统民居群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其一,所在地域拥有举世闻名的自然风光,传统民居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交相辉映,景色优美;其二,漓江流域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着装以及传统民居建筑样式有所差异,各有特点,写生素材丰富。漓江流域的村落应对不同特点的传统民居进行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独具漓江风情的写生创作基地,使当地民众通过提供服务、餐饮、民宿、特色农产品等产生经济收入,盘活民居自身的“造血”功能。

三、艺术创作对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挖掘传统民居文化资源

对传统民居来说,艺术创作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传统民居文化资源,以更好地传承民居文化。创作者在创作前需要对传统民居进行考察和资料收集,对其历史、存在形式和民居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艺术创作的过程,会促使传统民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被挖掘出来。

(二)展现传统民居的魅力

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方式将会形成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对传统民居从不同角度以绘画、摄影、摄像、设计应用、文创开发等表现方式形成的系列艺术作品,将会充分展现传统民居的魅力。作品的公开发表、展览、传播,会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民居,有利于推动传统民居元素的广泛运用,提高传统民居的商业价值。

(三)传播传统民居文化

在传统的民居建筑中,装饰纹样、建筑结构与样式、制作工艺等,既是不可多得的美术创作素材,又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体现,是当地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各异,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原生态性,融于桂林秀丽的自然风光中。通过绘画作品、摄影作品、明信片、个性文创产品等艺术表现方式,依托网络、美术展览、杂志刊物、学术交流、出版著作等方式进行传播,有助于漓江流域民居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影响更多的人对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开展研究和传承。

(四)促进传统民居资源整合

整合一定范围内各传统民居群的优势,加快写生创作基地、摄影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加大民宿、餐饮、娱乐、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以艺术创作介入传统民居的方式,“以大带小”兼顾一直没有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小规模民居群,提高传统民居的使用价值,使其真正“活”起来,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结语

人们对传统民居功能性和美术性的探索、研究从未停止过。漓江流域传统民居蕴含的丰富的艺术创作元素,如以待雕琢的璞玉。以艺术介入的方式,有规模、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深入的美术创作,不但可以通过作品展现丰富的漓江民居文化,而且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的推广与艺术素材的再利用,扩大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社会影响,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为漓江流域民居文化推广传播、传承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卫鹏.桂北民居建筑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3.

[2]唐旭,谢迪辉.桂林古民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邢福生,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传统民居美术。

作者:邢福生

上一篇:装置艺术分析论文下一篇:豫剧艺术形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