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21

摘要:禅宗思想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内在精神元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中唐后禅悦之风对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即从模山范水逐渐转向抒情写意,以此透视禅宗美学精神对中国古典艺术审美情趣和表现形式的渗透。关键词:禅宗;文人;士大夫;园林;艺术禅宗思想是佛教中国化道路上渐进的产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传统园林艺术风格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传统园林艺术风格论文 篇1:

从传统到现代的演绎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继承传统园林之精华,突破其局限,设计出具有更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景观,成为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以湘潭市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针对广场区位、空间形态和现状等问题,提出将中国传统园林精髓与现代景观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通过提炼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文化意境和装饰元素,营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广场空间。项目中的前广场水景观、园林休闲区、“街中庭院”三部分设计实践,是一次从传统到现代演绎过程的理论探讨,也是一次探索性实验。

[关键词]传统;现代;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古老而内敛。中国园林着重意境的营造,讲求曲径通幽、淡朴雅致。“景观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追根寻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中国当代景观设计理应植根于此。随着时代变迁,审美价值与社会需求也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现代广场不仅应全面地展现当代文化生活和城市风貌,扩充并完善“城市客厅”的地域性、功能性和开放性,而且应传承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湘潭市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试图将沉稳含蓄的传统文化精髓提炼、延续、融合于现代景观设计中,以现代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唯美韵味的景观,达到“美善相乐”的统一。

1 广场特征分析

1.1 独特的场地区位

红太阳广场项目位于湘潭市交通主干道建设路口东南向,与步步高购物广场遥街相望。它处于湘潭市集商业、文化、休闲、交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地带,是湘潭市人流密度较高的商业街区之一(如图1所示)。原广场主要服务于32层地标性建筑——金融大厦,由于十多年的闲置,该建筑多年处于零乱、封闭状态。在大厦前广场汇集了大量非机动车和流动摊位,再加上管理不规范,广场成为了城市繁华中心的死角。

1.2 三重的空间形态

现有广场空间位于十字交叉路口旁,由于地势高差以及交通要道等原因,该空间呈现出多样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建筑入口空间、街道休闲空间、广场东侧狭长的下沉空间三大部分(如图2所示)。圆弧形的建筑入口空间,是金融大厦机动车和人流主出入口,也是人们进入广场的主要通道。广场南侧穿插休闲亭的长方形区域是为市民提供集休憩、娱乐为一体的街道开放空间。在金融大厦东侧与河东大道之间由于高差约为3米,呈现出一段狭长的下沉空间。

2 现状问题分析

由于大厦长时间的闲置不使用,广场的管理逐渐松懈,加之广场原有景观设计较为粗糙,红太阳广场环境更显凌乱。根据现场调研和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广场现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私营车主和路边摊位长期占据广场;偌大的广场没有卫生设施,垃圾随处乱扔,卫生状况差;少量的户外家具设计尺度不符合人体工程原理,户外设施利用率低,破坏率高;广场整体设计风格不明确,花坛与场地的尺寸不协调等。

3 设计理念与整体构思

“传统”应包括两方面深刻的含义:第一,“传统”是一种对时间的延续和再现;第二,“传统”应该是对风土民情、时代特征、艺术风格等的再现。运用现代设计手法、技术、材质,结合古典园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步移景异等造园手法,开创出“来源于传统,不似传统”的现代景观设计。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将使景观中的建筑、水体、植被、家具等构件,既作为一种观赏的对象,同时又兼具使用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功能。构件之间通过不同空间的穿插,错落有致,相互影响又互相渗透,构成了一个自然的、有机的综合体。

3.1 传统意境契合现代审美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园林是文化的沉淀,融汇于生活里,升华在意境中。传统园林意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审美追求,造园者通过塑造自然景象来表达其所蕴藏的文化境界。所谓意境,“意,就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情相结合的审美意象,境就是有情趣的自然景象。”严羽在《沦浪诗话》中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境不仅“美”,而且“妙”。“妙”比“美”多了一分灵气,一分思悟,还多了一分文化的沉淀。

现代设计应当赋予景观以文化,使现代的景观更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底蕴,从而使景观意境的营造更具有深意。除此之外,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如灯光营造的缤彩纷呈的夜景、声电设备传递的音乐烘托氛围、玻璃材质产生的虚实变化的效果,等等,都为景观意境的营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将传统文化的意境表达融合于现代景观的设计中,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用现代的手法体现传统文化,既传承了古典的韵致,又契合现代的审美追求,以此产生不同的意境美。

3.2 传统手法营造现代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将“师法自然,尊重自然,再造自然”作为重要的设计原则,根据原有的环境特点来进行设计规划。园林的布局,要利用天然的地势——合于方的就其方,适乎圆的就其圆,可偏的就其偏,能曲的就其曲。不同的环境和地域特征,园林的总体布局也呈现各自的不同特色。现代景观设计也应依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地域特征,因地制宜,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将自然风光“浓缩”于方寸之中,在城市中还人们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中国园林追求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景的视觉无限以及意境的无终。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林园之最重要者。”中国古典园林正是巧妙地运用了借景的手法,它突破了园林空间局限,将园外之景为我所用,视觉层次虚实多变,丰富了景色,使人心旷神怡,意味无穷。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缺,“寸土寸金”。现代广场景观正可以利用借景的手法,“巧于因借”,在小区域内大做文章。深入细致的分析场地及周边环境条件,“佳则收之,俗则屏之”,将有限的广场空间与广阔的外部空间融为一体,使整个景观环境彼此渗透,富于变化。

传统手法中常常将迂回曲折的小径贯穿于园林之中,引人入胜。这种“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的手法,让“人行其中,愈折而室内外境界愈优美”,以小见大,最后到达主要景点。在现代广场空间感的营造中,也要做到有主有次、有抑有扬、有藏有露。通过引导、连接、分割、围合等处理手法,划分空间,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

3.3 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形式

中国传统园林在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景观元素,其形式丰富、内容统一,完整而独特。传统园林的亭、廊、楼、榭具有鲜明的个性,为世人所熟悉。传统雕梁、槛窗、隔扇、柱式等的装饰图案精致多彩,加强了传统建筑的形式个性。假山、小桥、曲径、池水等景致彰显了传统园林意境的深远。松、竹、梅、菊等符号化的植物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与人格价值。象征和隐喻意义的传统语素增添了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魅力。传统图案与纹样增显了传统艺术的美学意蕴,这些地域性浓厚的景观元素及其组合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元素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现代景观设计的源泉。基于现有的文献研究和设计实践,可以概括出在现代空间的总体布局中,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形式并进行转换、有机组合的两种设计方法:第一,在整体上仍然沿袭传统布局,在材料的处理方式与形式上却呈现一定的现代感;第二,保留传统园林中的造园素材,使用一些现代的布置手段。细节设计中,提取传统元素的形和意,借助夸张、变形、重构、重复等手法,代之以新的材料、工艺和质感,将传统元素的显著特征或构件符号化,并将简化提炼后的符号恰当地运用于现代景观当中,试图与传统园林在装饰语素上产生联想,力求做到神似而非形似。

4 设计策略

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旨在体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设计演绎过程,将矛盾体结合在一起,恢复广场的活力与魅力。改造后的广场定位1800平方米的弧形商务公共活动空间,是集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放、半开放和封闭的多形态、多功能区域。广场设计理念是介于时空转换之间的,以“水”的意境为底蕴,以水仿江河、石拟万峰,用再现、模仿、提炼、重构等手法,使广场景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互换、延伸,如图3所示。

4.1 水+钢管——前广场水景观设计

《辞海》中将“对各类园林中水景的处理”称之为“理水”,这是中国古典造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之一。圆弧形半开放的建筑前广场空间,是金融大厦内部机动车和工作人员出入的主要通道。前广场水景观是本设计的重心。水是园林的灵魂,设计以水为介质,采用柔和、平静的直径为18米的圆形水域,取“天圆地方”的古典意韵,打造“园中圆”的视觉符号(如图4所示)。水面与流线型钢管之间强烈的质感对比极为精妙地融入在整体的布局之中,正是设计风格包容性、多元化的体现,也延续了湘潭“水文化”文脉(如图5所示)。静谧、稳定、柔媚是静水独有的魅力所在。刘攽《雨后池上》就写过“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的诗词。平静的水面,倒映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景象,为空间景观起到了很强的装饰作用,增加了垂直空间的深邃感和含蓄感,扩大了空间意境。基于人们亲水的心理,设计中将水池下降到安全的高度,人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水的柔和与清凉。方向感十足的钢管模拟水波的造型,产生一种与整体空间之间的轴向性关联,将人们的视线平行拉伸到园林休闲区中。水景周围采用半围合的圆形即停即走车道,水景外侧的绿篱将街口人行道与金融大厦进行软分隔,以此创造安逸的行走环境和整洁的街道景致。

4.2 木亭+流水+栈道——园林休闲区设计

园林休闲区是连接金融大厦店面与街道之间的开放空间(如图6所示)。休闲区环境淡朴、雅致,园区内服务设施完善,有充足的供市民停留休息的设施,树木成荫。设计利用环境的和谐增强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绿色的广场公共开放空间。该空间设计主要采用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手法,利用栈道将原有的三个木亭重置并连接起来,引水造溪,缓缓缠绕于高低起伏的“小山地”之中,运用“微缩”的手法,将自然坡地模拟到广场中来,取景于古典园林中的“小桥流水,细水长流”之意(如图7所示)。曲折的栈道富有的生活气息更浓,“狭且长的经典空间形式,通常孕育了必然的暗示与向导”,漫步小径,休闲区中不同空间的景物被集中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随着视角的迂回,景物不断变换,人们便有了情绪上的期待。各个景观点就像是变化跳跃的音符,传承转折,形成一首凝固的音乐。温暖柔韧的木栈道、葱郁多姿的绿化和清澈灵动的水景软化了广场空间的硬质形象,使广场在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色彩和形态,并且为广场空间渲染了更多的休闲气氛。

4.3 传统水纹+古典窗棂——“街中庭院”设计

庭院位于河东大道与金融大厦之间狭长的下沉区域,与东高西低的街道之间最大落差约为3米。从河东大道向下鸟瞰,庭院造型蜿蜒、通幽,体现出较浓的古典园林意境,是半开放的视觉空间。仅针对于金融大厦员工开放的“街中庭院”,是一个封闭的、相对私密空间,客户可以在这里交谈、会面、散步甚至用餐,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

设计截取中国传统水波纹样作为庭院地面的铺装形式,提取中国古典窗棂图案的线性作为步道的基本路线(如图8所示),以现代设计手法进行演绎,模拟海浪波涛,暗示“水波中漫步”的意境。三色分层鹅卵石大波浪铺地,迂回曲折的木板拼接步道,以及散布在鹅卵石之上的中国传统建筑构件和景观小品(如图9所示)。这些富有传统意韵的装饰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增加了空间的文化情趣,丰富了景观的艺术内容,也给漫步中的人们一分安逸、静寂和顿悟的感受,带给喧闹的都市街道一丝宁静。

5 结 论

人类创造的文明越多,后人需要传承的也就越多。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碰撞、融合,必然有承接,也有摒弃,这是一个始终不断的变革、增长、衰退的循环过程。对待传统园林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分析、继承、创新。分析是为了有选择的继承,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很多时候继承和创新是可以相互促进与转化的。湘潭市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探讨的正是一种借鉴传统园林精华,以现代简练的手法展现湘潭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方法,重构一种建立在过去和现代感受上的城市新记忆。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邹德侬.理论万象的前咙性整合——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和中国特色的思想平台[J].建筑学报,2002(12):5-6.

[3]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04.

[4]翟俊.中国“园”素的解构与重组[J].中国园林,2009,8(164):65.

[基金项目]本文是湘潭市规划局委托中南大学“湘潭市建设路口景观整治研究”科研课题。编号:394201030,来源:湘潭市政府2009年纵向课题。

[作者简介]臧晓琳(1985—),女,山东青岛人,中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与公共空间,风景园林艺术;钟虹滨(1966—),女,湖南津市人,副教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景观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方向:景观与公共空间,风景园林艺术。

作者:臧晓琳 钟虹滨

传统园林艺术风格论文 篇2:

从模仿自然到写意山水

摘 要:禅宗思想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内在精神元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中唐后禅悦之风对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即从模山范水逐渐转向抒情写意,以此透视禅宗美学精神对中国古典艺术审美情趣和表现形式的渗透。

关键词:禅宗;文人;士大夫;园林;艺术

禅宗思想是佛教中国化道路上渐进的产物。盛唐之后,融会了佛教义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禅宗便一支独秀,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其他宗派。禅宗的流行主要在于其本身义理的平民化和人性化,它不用长久艰难的修行,没有复杂精深的教义,与生活贴近,与世俗相亲。自然、平和、随意的佛教义理使宗教的神秘光环渐渐消融,使宗教的崇高威慑力悄然退却,代之以清新素朴的生活意趣。禅宗作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气质,为艺术注入了“超以像外”的意境追求。禅趣禅境的审美追求促使艺术家们注重性灵,张扬个性,追求自由,将中国的艺术美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禅悦风尚使得中唐以后的艺术出现了新的特点。禅意入诗,入画,入乐,创造出了幽远宁静、空灵高远的境界,诗文书画是士大夫们通向禅境的途径之一。诗人们从禅僧语录中寻找典故,丰富诗歌题材,表达禅理。五代至宋元的山水画在构成布局、空间处理、虚实关系、笔墨运用中都出现了新的特色,甚至音乐都如同水墨画卷一般清幽雅逸。禅悦之风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美学规范。

禅宗美学的兴起,将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受提到极高的地位。禅宗思想也融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创作中,最显著的表现是在文人园林中。士大夫在造园林时如同描绘山水画一般,从模仿自然到抒情写意,从而将园林空间从“画境”升华到“意境”。

1 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文人亲近自然,追求天然之趣,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与自然有着独特的亲和关系。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哲学和艺术的永恒命题。儒家用山水喻人格,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道家把自然作为永恒的法则,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自然之道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审美精神。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禅宗纳构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又有所深化和发展。六祖《坛经》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己。心无外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与汝作见解。”禅理中的自然立足于心性的自然,以自然之心获自然之境,所谓“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魏晋的庄玄之道启迪了文人崇尚自然的风尚,山水画、山水诗大量兴起和发展,山水精神也渗透到园林中,早期的文人宅园大多建于山川田野之中,以自然园林景观为主。隋唐之后,禅宗融汇和发展了老庄的自然无为,培育了文人妙造自然的园林情结。自然山水,虽为人造,宛自天开。此时的文人园林不是为模仿自然而造,而是为抒情写意而造。

文人园林从山林走向城市,从自然形态的大山水园林转变为艺术性的小景园林。文人们以小为尚,以少胜多,从壶中天地和咫尺山水中寻得心中乐土。园林宛如立体化了的山水画,叠石掇山正像山水画中的皴石法,高低错落,散聚有致,充满着自然天性和田径野趣,生生不息,从不刻意执着。不光山石的排布要富于意趣,山石造型也要返朴归真,要符合透、瘦、漏、绉的体态。白居易宅园中“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令他感到“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中唐后的赏石之风以单块列置奇石或以小型堆叠的山体作为欣赏对象,置石叠山更成为士大夫们追寻禅理禅趣的精神象征。在营造排布水体上也受到禅宗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园林往往选择有自然水景可以利用的地理环境,而中唐以后从模拟自然形态的水体开始向写意化的小中见大发展。或取片勺之水净心明性,或以咫尺波纹显沧澜之势,用水陶冶情操,阔展意境,抒发性灵。

假山曲水,迂回盘旋,动静交织,光影变幻,层次丰富。奇石丽水中还有飞泉、游鱼、花木穿插其间,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景致精妙。试问自然中怎会有如此雅致的景色,即便有,也不会如此集中地囿于一园,可见文人士大夫们将诗情画意融贯于园林之中,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2 借物抒情,以景写意

中唐之后,禅宗逐渐成为文人生活的组成因素,禅者眼中的山水万物都与“佛性”、“心性”相联系,正如《园冶》中说“片山有致,寸石生情”,文人园林艺术的风格情趣也趋于写意化,山石、潭水、花木、园林题匾都作可为体现禅意禅趣的景物。

山石总是与山林隐逸、超尘脱俗联系在一起,文人们赋石以品格,借石表现性灵,甚至以石为友,拜石为兄。山石被作为禅的意象,素朴、孤傲、古拙、自然、脱俗,寄寓着人们对天性自然的追求,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潭水清澈空明,能涤荡烦恼,洗去尘埃,明心见性,引发澄澈、宁静、自如的雅趣,禅院中常常有水,如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就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句子。禅师们往往喜水,用水景暗示禅境,并从水中获悟心性根本。苏州网师园就有渔隐之意,以一泓池水为主景,“濯缨水阁”依水而建,蕴涵一種空灵幽静、不染纤尘的境界。

花木写意也是文人园林的艺术手法之一。文人们用禅家眼光品赏花木,顿悟本性。正如文人画中的花木意象,文同的墨竹,徐渭的墨葡萄,郑板桥的兰、竹都是通过有高洁品格的植物表现画家的精神气质。所以梅、兰、竹、菊、荷、桂、松被置于园林中,也是为借物咏志,借景抒怀。苏轼、郑板桥喜爱兰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以窗里幽兰、窗外修竹为雅趣,足见文人们借物明心,天真淡然的意趣。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就与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相联系,“留听阁”更能让人联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清幽之趣。

题名写意亦为文人写意园林审美情趣的表现。园林的题名如同禅家的诗偈,引人入园,点化意境,题名与园中景致交相辉映,成为不可或缺的造境因素。如苏州的“拙政园”园名取自潘岳《闲居赋》,“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为“笨拙人”只能把筑室种树、浇花卖菜作为正事,用以嘲讽“聪明人”是把升官发财作为正事;网师园的“网师”,即“渔翁”之别称,含“隐”之本意,以标榜其清高;而扬州个园,取“竹”的一半,表达园主清高隐逸、孤傲自赏的情怀。

3 含蓄空灵,意境深远

文人园林中渗透着禅宗凝练含蓄、空灵无迹的理趣和表达方式,在咫尺山林中创造无限的空间,打破小情小景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为有限的自然山水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正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人园林如同文人山水画一般,人在园中游,如在画中走,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处理手法使园内各景物呼应沟通,疏密开合,起伏变化。山石、花木、匾额、楹联等具象的综合运用也能拓宽有限的环境,化景物为情思,园林因此而含蓄微妙,透出无限的意趣。

园中的建筑因地制宜,与自然景色相映衬,正如《园冶》中所谓“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房廊蜿蜒,楼阁崔巍”。尤其是廊的运用,空透绵延的长廊既能贯通连缀园中景致,又能把观园者引入自然情境中。如苏州拙政园的波形廊,留园的曲廊皆有自然天成的妙趣。曲折回环的游廊将园林内景观组织成一个流动不尽又变幻无穷的整体空间,曲折中有变化,变化中又有生气,从蜿蜒屈曲的小径中寻得自然的灵动,在变化莫测的景观中通达心性的本真,“柳暗花明又一春”的表达方式与禅家讲求的在迷离恍惚中突然顿悟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人园林不仅重视实景,而且重视虚景,讲究实处生虚、以虚破实、虚实相生,构造出空灵之境。声、影、光、色、味,朝夕晨昏及四季变化等各种虚景的综合应用,创造出隽永的意境。比如网师园“月到风来亭”、拙政园“听雨轩”都是借虚幻的月光、风声、雨聲来渲染氛围,而“荷风四面亭”、“小山丛桂轩”则是借荷桂的清新芬芳引起的视觉、味觉感受来创造意境。又如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包含了春夏秋冬四季美景。在空间化的艺术形式中加入时间因素,使有形的空间因素融化在无形的时间之中,使人在园林中感悟四季的交错轮回和自然的生生不息,实中生虚,灵动玄妙。

禅宗思想为文人园林注入了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美学要求,文人园林也从自然山水的模仿走向写意化的表现,从造景走向造境,从无我之境走向有我之境。正是对禅意禅趣的自觉追寻,使得文人园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集大成者。

不仅是对园林艺术,禅宗对其他艺术形式也都具有极强的渗透力,这是因为禅宗思想结合了传统佛教、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从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发展。这种契合了中国文人心理的哲学思想在审美情趣和创作形式上深刻的影响着中国艺术,逐渐内化成中国艺术的风骨。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等.禅与东方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C],1996

[2] 耿刘同.中国古代园林.北京:商务印书馆[C],1998

[3] 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C],1986

[4] 陆琦.禅宗思想与士大夫园林.华南理工大学学报[J].1999,12

[5] 吴娅林.禅宗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D].东南大学,2004

[6] 段艳丽.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禅境[D].河北大学,2004

[7] 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C],1987

[8] 张节末.道禅对儒家美学的冲击.哲学研究[J].1998(9)

[9] 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C],1994

作者:王璐珺 陈婷

传统园林艺术风格论文 篇3:

中西方古典园林比对

【摘 要】本文在比较中西方传统园林基础上,从起源、文化背景等各个层次和角度剖析了其异,同时力图巩固自己对中西方传统园林艺术的理解也对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起源差异;文化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

清代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最后繁荣时期,号称“乾隆盛世”,此段时期集中兴建的一大批优秀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并驾齐驱的高峰,可以认为是整个封建社会园林创作的总结。它们全面体现了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晶,在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舞台上,是令观众倾倒的最精彩的角色之一,故研究乾隆盛世园林美学思想的意义,是我们揭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内涵的最佳选择.以下我们便以乾隆时期的中国园林为例,说明古典之美。

2.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美学思想

绘画乃造园之母!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蘊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

无锡寄畅园主体是自然风光,其妙在“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借景使景观达到近水远山虽非我有而若为我备的境地。从文徽明所著《王氏拙政园记》可以看出拙政园是从“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出发,淡泊自然,故信步园内,眼前山林深郁,池水连绵,“滉漾渺弥,望若湖泊”,仿佛置身于纵横淋漓的山水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这种旷达与超逸的园林审美观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至乾隆时,园林美学思想起了巨人的变化。由于清初大兴文字狱的结果,文人按照官方的文化标准多醉心于八股制艺,结果明代富有浪漫气息的文艺思想被窒息了,园林艺术创作形成了形式严谨、技术性强的一套程式。特别是在皇家园林艺术创作中,更表现了一种统一的风格,一种共有的审美倾向,如: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等。

3.西方古典园林

西方的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还是私人大部分讲究的是规整、对称。规则的几何形状往往给人理性、宏伟、庄严的感觉。其中尤以法国的宫廷或庄园园林为代表。

在对园林建筑细部的精雕细硺上,西方古典园林相较与中国古典园林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建筑形态和规划上西方古典园林中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区别只在规模不在形式。他们大多都是有一个主体建筑,然后小型的建筑、构筑物在它的周围或者中间点缀、搭配。这样突出主题会使得园林整体布局显得简练、大气。在一些小的园林建筑形式上,喷泉、花斗、规则绿篱都是西方古典园林的特色性形式。

4.起源的差异

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已具雏形。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人们尚未建构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然而“师法自然”作为中国园林一脉继承的基本思想已扎下了根,它以自然为审美对象而非斗争对象。这一思想形成过程是基于人顺乎自然、复归自然的强大力量,这种朴素的行为环境意识是由稳定的文化固有思想决定的。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滥,退水后需丈量耕地而发展了几何学。古埃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用之于园林设计,是为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园林的兴盛,古希腊造园就如古希腊建筑一样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是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古希腊被古罗马征服后,造园艺术亦为古罗马所继承,并添加了西亚造园因素,发展成了大规模庭院。到此,西方园林雏形基本上形成了。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地生活而同自然界的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农业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

基于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对自然的态度和观念的不同,中西方传統园林发展产生了迥异的结果。西方园林从一开始就同秩序密不可分,从一开始就是与自然抗争,并试图征服自然来产生他们认为的和谐美。而中国园林一开始就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他们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性在为自我服务的同时“创造”出自然式的园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人与自然在起源上是合一的,随着时空的发展变化,人被动地从随同自然向改造自然进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又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去改造和征服自然。

5.文化背景的差异

园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要探求园林的发展,就必须针对园林背后蕴涵着的文化及思想进行探讨。

5.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5.2自然观的差异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织成曲。即使皇家园林,亦比西方皇家园林有着更多闲情逸趣。

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是人与自然决无和谐相融,而是你死我活地只有相克。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他们肯定个人,肯定现实生活,求生存的竞争,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是从人与自然相分开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

5.3实践理性的差异

中西方都有理性主义。中国民族特点是实践理性精神。中国人基于一种整体本体的思考,理性趋于具体化。而西方人则趋于抽象化。所以我把中国的理性主义叫作具体的理性主义,把西方的叫作抽象的理性主义。跟中国人谈话最好多举例子、就事论事,而跟西方人谈话则可以多谈观念、方法、法则,他们的理论理性发达。

总之,这些园林起源、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审美趋向的差异,而直接导致了造园形式上的巨大差异。但是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差异越来越小,当今园林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样——扬长避短、兼容并包。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

[3]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曲娟娟 曹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