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革新论文

2022-05-01

摘要:普通高校是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体育课程是普通高校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本文深入分析了在普通高校中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意义和遭遇的问题及其具体的对策建议,从而引导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剖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革新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剖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革新论文 篇1: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索

摘 要:我国教育体系的诸构成要素之中,道德无疑居于核心地位。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够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其道德修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从而构筑其核心竞争力。文章阐述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剖析当前横亘在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以促进思政教育在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中的高效开展,实现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而人才的培育绝不仅仅局限在技能方面,还包括思想认识、身体素质等方面。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相关运动能力的重要渠道,欲充分凸显其教育成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一方面,思政教育与公共体育课程相融,能够使学生在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思想层面的教育和熏陶,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品质;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同体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为学生的运动提供内在驱动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切实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一、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1.契合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领域改革日渐深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正逐步成为教育的重点内容。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常需要相关实践体验来进行深入的阐释,仅仅通过教师课堂语言讲授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催生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公共体育课程同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不经意间作用于學生,使学生自觉形成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高职教育务求实现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承载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公共体育课程,在与思政教育融合后,就会具备端正学生思想认识的功能,这必定将素质教育带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新要求

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使部分人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社会清正风气的养成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观念尚不成熟,无法对部分思想进行正确的判别,如若陷入其中,必然抑制自身的长远发展。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就是助力高职院校学生正确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德育在实践层面的创新开展方式。将思政内容自然地融入体育教学,辅之以教师的从旁指引,可以确保学生的思想观念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为高职教育同时代发展趋势具有相合性提供保障,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丰富高职体育教学内涵的必由之路

体育学习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习得,还包括蕴含其中的各种精神、意识、价值、理念的获得。传统的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侧重于技能习得,忽视了其他教育内容。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则是对蕴含于体育之中的精神、意识、价值、理念的深度挖掘。如此一来,体育教学便实现了实践属性与人文内蕴的有机结合,内涵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丰富。任何学科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教育属性,高职体育亦是如此。对体育价值的深层次认识,往往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帮助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

推进素质教育已在我国教育界达成了共识,由此涌现出的新兴教育理念虽然在理论层面有了较大发展,但在实践层面却并未深入。审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状况可以发现,部分学校忽视体育及德育,高职体育教学工作者囿于此情形,无法实现自身教学理念的革新,致使教学理念存在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深,也做不到对体育、德育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所以开展体育教学时仍侧重运动技能教学,而体育精神部分则鲜有涉及。

2.教学内容不具创新性

理论层面的研究表明,高职体育教学同思政教育的内在相合性能够使二者之间进行无缝衔接,然而落实到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存在教学内容编排不合理的问题,这导致体育教学同思政教育之间的割裂性依然存在。对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到,内容单调乏味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通常而言,一堂公共体育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15分钟,由体育教师进行相关技能要点的讲授。第二阶段,约持续15分钟,体育教师对讲授的内容予以示范。第三阶段,学生自由练习或开展相应的活动。思政教育内容基本没有涉及,如若有所涉及,亦相对较少,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僵化

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方式僵化的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教学流程的设置不够合理,要么侧重技能讲授与示范,忽视学生的互动参与,要么思政教育环节设置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学生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其次,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并未建立在准确把握学生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如没能将学生接受程度较高的新兴教学方式运用到实践中,无法使学生深入到相关教学环节中,严重时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导致体育教学思政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4.教学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给秉持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引入了思政教育,高职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重新编排,既要重视技能教学与思政内容在课程中的均衡配置,还要考虑以何种方式实现二者的高效融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许多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来说,研究得不够深入,相关的知识底蕴储备不足。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不够牢固,加之学校方面也未建立针对性的培训机制,所以制约了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成效。

5.教學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考评机制的支撑。教学考评的目的在于完整地把握学生体育学习情况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消化程度,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视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考评机制,可以看到,考核方式缺乏层次性、考核指标选取缺乏合理性是横亘在高职体育教学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制约因素,目前的考评体系对教学活动改善的作用较小。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着考评机制流于形式的问题,校方制定的考核制度无法在实践层面得到充分落实。

三、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1.积极推动教学理念的革新

高职院校教师应认识到体育教学同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相合性,准确把握体育同德育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体育教学全过程的“育人”导向,构筑集运动技能教学与意志道德培育为一体的全方位教学理念。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积极向思政化转变,以形成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巨大合力。具体来说,高职教师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其一,深化师生之间的沟通,正确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体育活动的安排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其二,加强意志道德方面的理论渗透,并将其同体育运动方法教学结合在一起。其三,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目的在于在强化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教师应当一改以往体育教学侧重运动技能讲授和示范的状况,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实到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之中。首先,教师要在经典思政内容与最新思政内容之间做好权衡取舍。融入体育课堂的思政内容既要体现本质属性,又要紧扣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以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其次,思政教育的内容要自然地融入体育教学诸环节,以充实体育课堂的内容,让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更加饱满。最后,教学结束阶段的内容亦应得到丰富。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点评,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予以总结,让学生对体育课堂中的思政内容进行深化理解。

3.秉持创新性原则转变教学方式

通常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抽象,高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秉持创新性原则,用学生不排斥甚至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如对于部分理解较为困难的思政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关体育活动的形式来加以阐释,让学生在高度参与之中达到对体育与思政教育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另外,还可以从学生的职业发展出发,选择与之契合的体育项目来明晰具体岗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让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逐步掌握思政相关内容,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总而言之,教学方式务求保证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要点的同时,还要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并辅之以教师的鼓励和认可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4.提高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素养

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素养的提高,可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体育教师的持续学习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学习思政内容,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政知识储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思政知识结构体系,提升自身教学的专业性。二是校方应建立常态化的思政教育教学培训机制,加大相关资源投入,为体育教师的思政教学素养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说,可以聘请思政教育专家赴校举办讲座,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学习,使其掌握思政教育的关键要点,同时紧跟思政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

5.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考评体系

高职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课程考评体系。为此,高职院校可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体育课程考评的层次性,即融入思政教育后的体育教学考评,相关内容与标准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可以将考评分为几个层级,即基础环节的运动技能习得考评、深化环节的思政内容消化考评、升华环节的综合考评。二是以过程评价模式代替之前的结果评价模式,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以便为教学内容后续的针对性调整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三是拓展课程评价的主体,学生、家长的意见亦应纳入考评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道德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对社会发展与个人成才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开展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需要正视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积极推动教学理念的革新、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秉持创新性原则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思政教育教学素养、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考评体系等方式予以持续优化。广大体育教师应对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进行创新实践,为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洪亮,周晨,陈显建,彭小智,李晓龙.高职体育课程同向开展“课程思政”路径探究[J].体育教学,2020(11).

[2]包海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9(03).

[3]喻欣楠.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2).

[4]赵玉婷.“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体育德育目标解读及实现策略[J].运城学院学报,2019(06).

[5]杨福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04).

[6]王哲.关于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06).

[7]谢大静.高职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a Long

(Sichuan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Chengdu 610000, China)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exploration

作者:马龙

剖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革新论文 篇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对策研究

摘要:普通高校是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体育课程是普通高校的重要课程内容之一,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本文深入分析了在普通高校中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意义和遭遇的问题及其具体的对策建议,从而引导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各个民族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各民族人民身体素质的提升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普通高校在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承担着主要角色,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体育课程在普通高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求,是增强民族文明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当前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身体锻炼为手段,经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知识内容和体育锻炼方法,进而能够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和提升体育综合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的主要形成内容,是普通高等学校进行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有利于指导大学生增强体育运动的认识,提升体育学习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在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媒介,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过接触和学习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和运行方式,继而能够扩展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成各民族的文化弘扬和流传。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遭遇问题

体育课程在普通高校中开设的目的具体包含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项内容。其中运动参与是指提升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项目,并且能够养成自觉进行锻炼和终身学习锻炼的习惯。运动技能是指指引大学生把握运动健身的基础办法和技巧,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运动锻炼,提升自我体育锻炼技能。身体健康是指经过体能测评及时掌握大学生的身体情况,进一步掌握增强身体素质、提升身体锻炼技能的基本内容和办法,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性,保持健硕的身材。心理健康是指参加体育活动项目以改善心理态度,克服心理障碍,找到运动锻炼的乐趣,调节自身的心境。社会适应是指正确处理社会上的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各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课程的目标要求,然而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制约,目前普通高校中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存在着较多的制约要素。

1.学生体育学习主动性不高。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老师占据主动地位,导致学生体育项目自主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学老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但是大部分高校忽視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体育教学老师自行决定开设的课程内容。比如大一开设基础体育技巧理念的掌握或者基本的体育项目,比如游泳、健美操等,但是并没有实际了解到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不能很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甚至在大部分普通高校中,教师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宰。按照教育部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指点大纲可知,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施展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体育教学教师的指引作用,着力构建一个开放式、探索式的教学形式,全力提升体育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违背了这一理念,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授课,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需要。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进,教学老师仅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纳入相应的项目,并没有进行深度调研了解当前学生的需求,根本上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情,促使学生在体育项目学习中主动性不高。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内容设置贫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目前的普通高校中课程内容设置比较贫乏,进一步妨碍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开展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流传。八段锦、武术、毽球、民间舞、舞龙、拔河、跳绳等是主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笔者根据实地调研和采访发现,当前普通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开设有武术课程,八段锦、民间舞和舞龙有少数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拔河、跳绳项目基本上没有高校开设有选修课程。在整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修上,课程内容设置非常贫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于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策探讨

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弘扬和流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文化水平,提升综合文化素养和加强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甚至,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利于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提升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完成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

1.注重学生主体性,完善教学方法。按照教育部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指点大纲可知,在体育教学中应该积极施展高校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体育教学教师的指引作用,着力构建一个开放式、探索式的教学形式,全力提升体育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实际教学进展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增强,完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下列措施将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的自主性。首先,指导大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意义,深入剖析其纳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其次,指导大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当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了大致了解的时候,学校应该加快组织相应的体育项目活动比赛,吸引大学生参与进来,通过亲身实践以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比如定期举行拔河比赛、在端午节舞龙、定期举行武术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于项目的了解,并诱发学习的热情。最后,教学老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当前许多高校中教学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很好地分析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情。教学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作用的发挥,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要位置上,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教学,将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踊跃参加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中。

2.加强课程内容设置改革。在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中,过于重视基础体育技巧和文化知识的培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相对不足,难以满足正常开展教学的需求。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应该增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选修内容,引导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课程。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特色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重要,比如积极吸收纳入太极系列、木兰系列和武术系列等,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相应的课程。加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是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然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并且对于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中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教育体制革新的必要,是提升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路径,是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播和发扬的必然之路,是弘扬和传承我国民族优良文化的必然抉择。因而,在普通高校中纳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该从重视学生主体性,完善教学方法、加强课程内容设置改革和增强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等方面出發,进而促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普通高校中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祁龙祥.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遭遇的瓶颈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

[2]郭栋,李辰.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引进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J].教改研究,2014.

Key words:ordinary universities;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作者:韩大帅

剖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革新论文 篇3:

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育实践的革新与反思

摘要:“健康中国战略”是我国新时期社会各项事物发展的重要决策,为各项事业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学校体育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省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体育如何贯彻“健康中国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解读与探讨,以期为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与促进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健康中国;学校体育;实践;革新与反思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因时代需求的不同,我国在不同时期会提出一系列不同的战略指导,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一系列战略的提出则是长期实践后再升华的结果,是党和政府满足人民诉求的体现,也是中国社会发展适应马克思辩证思维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健康中国战略”正是基于马克思辩证思维观,针对中国当下建设需求的一个重要决策.对学校体育而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则为体育实践革新与推动带来新的契机与动力.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提出“要实现青少年、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的促进,促进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健康生活方式”,而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则必然离不开学校体育的革新与发展.换言之,学校体育对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与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显然,今后一段时期内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对学校体育革新与实践的深入研究,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热点与难点,对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健康中国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话语背景

在当下和平年代,“战略”通常是指政府与组织为了解决民生相关问题所提出或采用的指导性思想与促进手段.从政府目标的视角上来看,促进社会最优价值的不断生产与实现,一直是国家战略的最基本的功用.事实上,国家战略的提出与修正一直是基于政府对社会民生的一定的价值判断与认知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健康”成了国内民众所普遍关注重要话题.对“健康”的关注,其动因是多元化的,有来自“国民体质下降”的反思,也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需求增强的诉求等等.2015年之前,“健康”虽已是国家关注的重要话题,但尚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真正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则是2015年.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通过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健康中国”这一重大发展战略.2016年8月26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将“健康中国战略”确立为2030年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南.从“健康中国”的提到至《纲要》的正式确立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体现了党中央对全民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殷切期待.

2 以“健康中国战略”理念审视当下学校体育实践

健康中国战略强调“国民健康长寿”,强调全国各类事业系统的融合,提倡将环保、体育与教育、卫生各个事业系统“一把抓”的格局,定位于“医体”融合,倡议“大健康”“大体育”格局.在这一格局中,我们要重构当下学校体育实践,对现有体育课程的弊端进行剖析则是极为必要的.

2.1 当下体育课程过于偏重“技能化”教学

反观国内当下学校体育目标的设定,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等四项技术目标的设定.从全人教育的视野上来剖析国内当下体育教学目标的宏观设定是毫无瑕疵的,然而,从具体执行上来看,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虽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目标的设定,仅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目标达成较好,而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目标而难以达成或迫近.这一问题或现象从国内诸多学者对国民体质的调研报告中也可以得到印证.正如大多数国内学者的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当下国民体质下降虽有诸多种因素,但学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技能”亦使学生兴趣下降、能动力不强致使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不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当下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由于目标的可操作性与绩效性缺失,而导致通常主要以运动技能目标与运动参与目标能够有所达成,而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均无法实践或实现.

2.2 学校体育激励工具相对缺失

事物发展需要诸多因素的推动,其中,对于事物正向发展的促进,激励往往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体育课程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课程之一,良好的激励一直是体育课程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以促进方式来看,激励有两种,一种是“强制性”激励,另一种则是“促进性”激励.长期以来,国内学校体育课程更加侧重于“强制”性推动,主要采用“体育达标”、体质测试等手段来进行.当然,也结合运用精神性奖励的办法,对学生或教师予以促进.然而,从更为深层次的本质上来看,“体育达标”、体质测试等激励手段的运用,在一定时期内,对学校体育的普及与促进确实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然而,就其手段的形式上来看,这一促进性方式毕竟更加“强制化”,单一使用这类测评类或者说强制类指标则有失偏颇,对学校体育的促进形式显得单一,且相对呆板.显然,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的当下,对学校体育实践激励或者思考学校体育实践动力问题则是一个较为实际的重要话题,是继续选择以“强制”激励,还是“诱导性”激励则是“健康中国战略”下学校体育促进需要回答的问题之一.

2.3 体育教学革新缺乏“体育”课程特性

正如《健康中国战略2030纲要》中指出,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在事物发过程中遵循“革旧立新”则是一个基本逻辑,但前提则是要深知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基本逻辑才可有理有据的推进,换言之,在事务革新的过程中,要依据事物发展有逻辑的实施与展开.对于体育课程而言,此理可推,在某种程度上,体育课程的“革旧立新”是可以有的,但要保持住“体育”的“质”的规定,也就是健康中国战略中重点强调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基本理念.纵观当下体育课程不乏部分内容脱离了“体育”课程规范,更是脱离了健康中国理念的出发点.如2018年《中国学校体育》中刊登的案例《一节没有“教师”的体育课》则是一个脱离体育教学“异化”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案例中通过班上几个骨干同学组织同学学习跳绳,然后,做总结向教师展示.本次课可以说是一节探究的课程,然而,问题是体育课程的核心是需要有“运动量”、运动强度的介入的,缺少这两个内容单一的技能探究式学习则很难达到體育课程所要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更不用说什么运动参与、社会适应、身体健康等目标的实现了.显然,这种体育教学可以作为教学内容来实践,但作为一堂体育课程来实施则是有失规范的,失去“运动量”、运动强度的体育课程怎么可以称之为“健康”,怎么可以称为“体育课程”,充其量只能说是“技能学习”.

3 健康中国战略视域下学校体育实践维度的转换

3.1 学校体育目标的拓展与“落地化”

通常情况下,目标的达成往往是取决于事物进步与停滞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学校体育而言,对健康中国战略的贯彻首先应该落实在目标调整上.而具体如何调整,则可以参照一下世界各类发达国家经验,可以参考一下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例如,英国在学校体育的开展的过程中则注重学生个性、绅士精神的培养、体育习惯养成、培养学生竞争力与体质健康促进等几个方面为目标,并且,英国政府在体育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其目标的表达则较为宽泛.而日本学校体育目标的注重以意志力为主导的体育精神养成、促进个体积极生活与向上的社会态度的促进以及体育习惯的培养.德国学校体育则非常注意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运动能力的强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尤为重视.综述以上几大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健康目标,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目标都是多元化的,且具体目标与实施目标均具有可操作性和绩效性,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学校体育目标设定或范围则可以借鉴英、日、德国经验,同时,也要注重国内实际情况.当下,可以肯定的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对学校体育课程而言体现出了“健康为核心”的基本要求,加强了学校体育要强化“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要求,使当下对身体技能为主的学校体育实践向“身体健康”、社会适应拓展.因此,当下学校体育发展应进一步强化对“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研究与落实,突破偏重“技能化”体育课程教学困扰.

3.2 加强“促进性”激励手段的执行

正如上文所讲,健康中国战略下的主旨理念是以“全民健康”为核心,以促进健康生活为主导来发展体育运动.基于此,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学校体育也必然要突出“健康”与“促进”这一核心导向.其中,“促进”则是健康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逻辑起点,其做法是要求在“强制”做法的基础上加大“促进”方式的推进.在某种程度上讲,体育达标、大学生体质测试偏重“强制”化,但在学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标准的确定又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对个体与整体身体发展的衡量与促进都必然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影响.然而,有一点也是要值得注意的,对于个体而言,“促进性”激励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促进则更为紧密.在健康中国的推动下,应尽快完善激励手段.英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在学校体育课程激励上往往采用奖励、补贴与优惠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国内学校体育教学应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契机,积极建立校内外体育活动的详细补贴计划与方案,由地方行政机构来监督实施.地方行政机构可以对体育课程发展较好的学校给予奖励或者对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俱乐部给予一定的税务优惠.

3.3 强化体育课程的“健康促进”理念

体育课程要有“课程”理念,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这一理念显得更为关键.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体育课程为国民体质健康而贡献力量.体育课程之所以称为体育课程,是由于有其“运动量”、运动强度、身心健康、社会能力培养等多元化因素,才称之为体育课程.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下,体育课程需要“革旧立新”是时代的需求.但前提是要有“健康”“课程”意识,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充分体现出体育课程的贡献力,使体育课程更好地为健康中国战略而服务.换言之,体能与情商一直是体育课程的本质所在,近30年代国民体质下降更加要求我们,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践行中,体育课程必须牢牢把握住“体能”与学生“情商”的促进与加强.《纲要》中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要达到25%以上,每周体育活动强调要完成3次以上的中等强度,要高度重视学生社会身心与适应力的发展.《纲要》中的一系列要求进一步体现了新时期学校体育的基本导向,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健康促进”理念是极为关键的,要在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上以“健康中国”为映射,紧紧抓住体育课程的实践方向.

4 结语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在“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与作用,则离不开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促进.毋庸置疑,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学校体育的开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因此,对学校体育革新与思考应不断深入与加强.

参考文献:

〔1〕何凌辉,龚坚.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新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18(09):85-89.

〔2〕杨中皖.“健康中国”视域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探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03):111-116.

〔3〕唐纪平.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学校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J/OL].当代体育科技,2018(22)[2018-10-13].https://doi.org/10.16655/j.cnki.2095-2813.2018.22.126.

〔4〕梁鳳波,毛振明,程天佑,陈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学校体育改革施策(3)目标: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07):82-87.

作者:唐定裕

上一篇:企业会计差异下的预算会计论文下一篇: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公路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