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差异下的预算会计论文

2022-05-01

摘要:公共财政下的政府会计改革是完善国家治理下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是建立绩效政府、透明政府,以信息公开为要求重塑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会计差异下的预算会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会计差异下的预算会计论文 篇1:

会计工作中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比较分析

摘 要:在我国,各行各业的会计大致划分为两大系统。一个系统是企业会计,另一个系统是预算会计。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既有共性又各具特性,既要以基本会计准则作为各自的具体规范,又要以具体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作为各自的具体规范。这两大系统之比较对会计工作者在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预算会计 企业会计 会计工作

1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定义

预算会计,所针对的对象是各级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对其进行预算和监督的会计活动,主要是对各级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财务管理,对财政拨款和各项业务资金进行的预算管理活动。企业会计,顾名思义,是针对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会计工作所言,是监督和管理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对资金的来源、资金的运用、企业的各项成本支出、人力资源支出、以及经营过程中的会计往来等进行监督,企业会计是监督企业经营的有效手段,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作用。

2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

2.1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相同点

制定的目的和依据相同。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两者在制定的前提上保持高度一致。两者在制定准则的基础上都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的长期发展,对会计工作进行统一的规范和调整,同时也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保护,且都是根据会计法的标准来制定。

2.2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不同点比较

2.2.1 概念比较

按照会计的使用范围我们可以将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方面。其中企业会计的内容包含了以赢利为目的的会计行为,同时也可以叫做营利性会计。相对于企业会计而言,预算会计是其相对应的会计门类,它是政府和行政部门进行經济活动的会计行为,同时它也是不以为赢利为目的,是通过政府和事业单位本身提供的无偿性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服务的会计行为,其不进行生产经营的活动。预算会计,顾名思义是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进行的内部预算经济行为,它是以社会主义发展为根本的前提,以预算和核算为主要的内容,应用在社会在生产中的政府和行政各单位的资金的经济运作活动,是非营利性的会计行为。

企业会计,所指的内容是在企业中发生的会计经济行为,以企业的经营资金为主要的对象,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经济利润。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不同点

是,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而企业会计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根本的目的。所以,在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会计占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也是为企业

管理所服务的。

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对比来说,预算会计的内容包含了第三产业中的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以及为了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所涉及到的會计内容。而企业会计是企业中所涉及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运用到的会计,它同时包含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各项内容,还包含了第三产业中的生产行业所涉及的会计行为。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两者都是用货币来核算和衡量,将各项经济业务所产生和体现的价值都用货币来体现,运用会计的方法,对产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此来进行的经济业务活动。

2.2.2 核算基本前提比较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对于行政单位和企业来说,相辅相成,相同又相异。其相同的内容包含:会计的主体、运作的周期、会计的分期等。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的一般原则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相比较而言,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相同点表现为:一致性、重要性、真实性、准确性等,这些原则性特征在某些程度上都保持了高度的统一。其不同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般性原则在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中没有完全体现,如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包含了该原则,而在事业单位会计很合算的一般原则中,没有谨慎性原则的体现;其二,有的原则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有所体现,而企业会计中没有,如专门使用原则,在事业单位会计中有所包含,而企业会计中则没有体现出来。

2.2.3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相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在事业单位中,净资产所包含的是产权单一的政府或者是非营利性的组织所有的净资产。而企业会计中,净资产是企业所有者的权益。两者在所有权上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所指的内容是事业单位从上级部门、财政部门或者其他事业单位依法所得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是不用偿还的,其来源主要是财政的拨款。事业单位的支出,所指的内容是,由于事业单位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社会活动等所消耗的一部分资金,其目的就是花费,不存在盈利性质。企业的收入指的是,在企业所进行的正常经济业务中,能够使企业资金累积,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增加,这部分资金来源是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或者是经济业务的往来中所产生。企业的支出,所指的内容是,企业为了开展经济业务活动所必需耗费的一部分资金,企业支出的目的是为了支出后,能够使企业的日常业务活动得以正常地开展和进行,以此获取更大的利润。

第三,利润。利润,顾名思义是进行经济业务活动后所取得的资金。由于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机构,所以在会计要素中,没有利润一词的产生。而企业中,利润是会计的一大要素,其设置的原因是根据企业是营利性组织这一特点所决定。

2.2.4 会计等式的比较

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是负债和净资产的总和称之为资产,该会计等式从一定程度上说是一个动态的等式,其内容包含了在具体的业务活动中净资产与结余的内容;收入和支出的差额是结余。而在企业中的会计等式则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综合称之为资产,该会计等式是一个静态不变的等式,其内容包含了企业的资产所有者和会计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等式中可以看出,企业和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相辅相成,而是都独立存在;而收入和费用的差额是利润。

2.2.5 收入及收入核算的比较

事业单位的收入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不仅仅是靠政府或者财政拨款,而在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的同时,取得的收入也称之为事业单位的收入,这种收入不是经常连续性的,而是偶然的收入。对事业单位的这个明显的收入进行收入核算的过程中,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几个性质特点的划分。企业要想生存,必须创造利润,而企业创造利润,取得收入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赚取利润,所以企业应该采取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来对其收入进行核算。企业进行的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不同业务活动的收入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根据其各自的特点,进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等级帐基础。事业单位所取得的收入,与企业所取得的收入相比,都是因为开展了一系列的业务活动所取得,但是不同的是,事业单位取得的收入,并不是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所以应该按照收付实现制来对其进行会计的核算。

2.2.6 支出核算的比较

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支出核算相比较而言,事业单位的支出是广义的支出,这项支出包含的内容是:拨出支出、经济支出、业务支出等。其不同的支出有自身的特点,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对其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等,对各项支出进行的会计核算。拨出支出所包含的内容是日常的经济业务活动中的经济款项支出,事业支出,顾名思义,是开展事业活动所产生的支出,由于其属于非营利支出,所以应该采取收付实现制;发生支出所指的是为了取得利润而发产生的支出,经营支出所指的内容是政府或事业单位开展的一系列的经营业务活动所发生的支出,由于其是为了取得收入,属于营利性支出,所以应采取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会计核算。

3 结语

第一,预算会计中要需要适时结合权责发生制,应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者高效地结合统一。根据各国的实例验证,权责发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真实准确地呈现财务的各项状况和经营活动的成果。收付实现制,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只有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者巧妙地结合,才能更好地将两者的最大效用发挥到极致。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业务活动、不同的主体形式等采取不同的会计方法。

第二,完善会计核算方法,确保核算全面有效。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的会计核算中,要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大肆推行,会计的集中核算不仅仅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同时可以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规范,也可以在会计工作的过程中,使得会计从业人员依法办事,依规行事,不仅仅能够规范会计行為也能有利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最终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第三,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者都需要有完备的财务报告制度,会计信息质量取决于完善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不仅仅能够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同时也是使用者获取会计信息的唯一途径,所以完整的披露会计信息,能够方便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使用,是财务报告制度所发展的必然趋势,完整的财务报告制度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预算信息、决算信息、资产和资金的结余信息、现金流量信息等。

迄今为止,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两者之间既相互借鉴,又相互存在差异,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两者之間的差异会越来越小,与此同时,由于各自有各自的本质特征,所以差异的存在是无法忽略的。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企业会计的发展会越来越规范和完善,与事业单位会计的隔阂也会越来越窄,两者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卢永华,肖虹.行业会计比较[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2.

[2] 常国兴.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措施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4(15).

[3] 孔莉.探讨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J].时代金融(下旬), 2014(1).

作者:孙博闻

企业会计差异下的预算会计论文 篇2:

国家治理视角下政府会计改革的后果浅析

摘要:公共财政下的政府会计改革是完善国家治理下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是建立绩效政府、透明政府,以信息公开为要求重塑政府公信力的根本基础。从经济转型到政治转型、从企业会计改革到政府会计改革,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实践,而如何在这场变革中少走弯路、及时修正改革的措施与步伐则需要对政府会计改革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政府会计改革进程进行正确的预测、及时的反馈,并做出适时的动态调整,可使在这场变革中少走弯路、及时修正改革的措施与步伐。

关键词:国家治理;政府会计改革;后果分析

一、国家治理与政府会计改革

国家治理實质是采用特定制度使政府与市场、社会等多元化利益主体对公共事务进行共同管理,国家治理对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实现则是通过政府治理来具体完成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全面深化地进行改革的总目标,同时要积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吕志奎认为,要想在各方面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就必须对国家治理体系进行深化全面的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其包含的基本要素有:财政、制度、技术、价值等。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相互协调、有机、动态和整体的复杂而又综合的制度体系,并且由治理目标、治理制度、治理方式、治理主体和理念等具体要素构成。

目前,国家治理大系统中,政府会计是政治治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子运用系统,具有反映、核算和评价功能,同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地位。所谓的政府治理实质上把运用公共资金的政府一系列治理活动作为对象,同时会对政府治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货币计量的信息进行计量与报告,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政府治理活动的追踪的一种信息记录、传导与反馈机制。一个完善的政府会计不仅仅需要政府预算和其执行情况等预算会计信息,还需要能够使政府的资产、负债以及运营情况等全面、系统、完整的反映出来。信息机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会计,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监督和审计对象,更是国家治理大系统的基础与核心的财政机制体系。国家治理大系统主要由国家审计与政府会计构成。

二、政府会计改革的后果分析

(一)经济、政治与文化后果

1. 经济影响与后果

政府会计改革作为一种制度改革,在制定和执行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影响和后果。Stephen A. Zeff(1978)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The Rise“Economic Consequences”)中对经济后果的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并认为第三方干预将会极大的增加对会计准则的制定的复杂程度。Watts和Zimmerman则认为,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政治成本假设是经济后果产生的原因,这一观点为实证会计理论打下了基础。William R. Scott认为,会计政策的不同选择会对公司价值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形成经济后果的根本原因。会计准则变革会对政府行为产生的作用有:(1)准则变革影响政府的融资行为;(2)准则变革影响政府的投资行为;(3)准则变革影响政府的经营行为;(4)准则变革影响政府的分配行为。因此,一方面要分析政府会计准则经济影响,另一方面要充分施展会计准则产生的经济后果:(1)促进会计准则对政府价值的引导作用;(2)积极发挥会计准则的优化政府治理作用;(3)政府财务负责人和高级管理人员要充分理解会计准则的规定。还要充分分析政府会计准则在信息质量方面的水准,如信息透明度、有用性和真实性等。

2. 政治影响与后果

现代民主政治所蕴涵的政治伦理是政府会计存在、改革、发展的根本性基础,促进民主治理是政府会计改革主要目标之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央政府层面的会计改革以及部分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层面的会计改革,最初往往都是源于外部的政治压力,而这种政治压力正是基于现代民主政治所蕴含的政治伦理(路军伟,2014)。政府会计改革在不同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效率。关键改革驱动因素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会计改革的效率及其结果。根本性的驱动因素包括:与现代民主政治相联系的“政治伦理”以及与市场机制相联系的“市场逻辑”;此外,与改革主导部门动机相联系的“组织行为”往往也发挥关键作用并对改革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不同驱动因素或因素的组合能获得不同的改革效率和结果。若期有效推动一国的政府会计改革,需根据具体环境和政府层级有效识别和充分利用关键改革驱动因素,并对改革取向进行合理定位(路军伟,2014)。只有向大众提供详尽的公共财政信息,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政府性资金流失,才能尽可能为我国政府在公共管理水平上和营运绩效上做出贡献,才能发挥政府的会计职能,从而使政府会计更加理想。

3. 文化影响与后果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核心一直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涉及范围广泛,对各种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会计行为亦不例外,然而不同的会计环境培育出不同的会计模式。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源头是会计目标,在定位政府会计目标时,只有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以S. J. Gray提出的四个“会计价值观的维度”为出发点,关注会计环境带来的影响,才能确保会计目标定位的准确性。1980年,G. Hofsted和S. J. Gray就文化与会计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四种国家文化维度。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足于本国国情,结合国际政府会计改革经验,正加快推行政府会计改革。而在推行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将政府会计目标作为改革的逻辑起点。会计环境是影响政府会计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文化因素则是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因素会对政府会计目标的制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想加快政府会计改革的进程,必须准确地定位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必须充分、综合分析我国文化的特征。

对政府会计专业人才的储备工作迫在眉睫,目前,预算单位的会计人员大多对政府会计接触不多,政府会计知识的缺乏将抑制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会计人员认为现存会计制度是最为合理的,这有可能会阻碍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很多人认为政府会计较企业会计简单,政府会计岗位很容易胜任。路军伟(2014)认为这种观点实际走入了误区,政府会计看似简单,改革后相对来讲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政府与企业存在诸多差异,如果政府会计中的收入采用权责发生制,则只有拥有政府会计基础的会计人员才能处理。尽管众多高校开设有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这门课程,但是由于企业会计人员需求量大、学生大多希望到企业工作等原因,所设该课程多为选修课。

三、总结

2015年10月31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制度指南等也在陆续颁布制定中。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制定了全面系统的规划,但是因为我国现阶段对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要想制定出完善的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很难一举成功,因此对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理论研究要循序渐进,并且持续深入加强。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理论先导,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深入研究和完善可以推动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创建和发展,同时发挥对制定具体措施的引领作用等(陈志斌,潘俊,201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能够集中综合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相互连接,将政府会计同国家治理现代化联系起来,建立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在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整体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使会计概念框架結构更加完善、各个要素的内容选择更加完备。在协调、整合、改进国家治理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实现引领、指导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政府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审计制度符合标准等目标。基于国家治理领域变革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时代背景,更应该以动态优化和发展改进的角度探讨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问题的基础上,为促进其他领域相关改革的推进提供更加完备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顾莹,王洪悦,李靠队.政府债务风险评估研究——基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34).

[2]潘俊,赵天贻,李靠队.政府会计人才培养与教材体系创新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7).

[3]孔垂珉,张济建,李靠队.谈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核算[J].财会月刊,2016(01).

[4]李靠队,沈晓峰,刘小娴.基于责任分散效应视角下的政府环境会计研究[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6(01).

[5]常光辉,刘文佳,李靠队.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等式比较[J].财会通讯,2016(22).

[6]李梅,沈维华,邹牧云,张媛,李靠队.中澳政府会计准则演进、制定与体系的比较[J].商业会计,2016(19).

[7]柴小莺,李靠队.浅析政府会计“双分录”核算——“资产基金”与“待偿债净资产”账户的核算[J].财会月刊,2016(28).

[8]顾莹,邹牧云,张媛,李靠队.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与体系框架[J].商业故事,2015(34).

[9]李靠队.政府会计改革需跟进会计人才培养[N].中国会计报,2016-04-08.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李靠队为通讯作者)

作者:刘皓天 孔玉生 李靠队

企业会计差异下的预算会计论文 篇3:

试论财富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职能

[内容摘要]经济学意义的财富,是人类在一定生产关系下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的物品或劳务的统称。对应由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占有与支配用于社会公共消费的财富、由政府部门或微观经济组织占有和支配用于社会再生产的财富、由家庭占有和支配用于生活消费或投资的财富、由金融机构占有和支配用于社会资金融通的财富四大组成部分,财富管理系统内含财政、财务、家政、金融四大子系统。规划决策、调控执行与评价反馈是财富管理系统的基本职能。会计系统是社会财富管理系统的信息系统,审计系统则是社会财富管理系统的稳定器。

[关键词]财富管理系统;结构;职能

在理论上,一般都将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审计的对象归结为“资金”或“基金”。资金也好,基金也好,均属“财富”的范畴,均是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在实际工作中,财政、金融和财务都既离不开会计核算,也离不开审计监督,其“家族”特征十分明显;无论在单位内部,还是在单位与单位之间,财务、会计、审计岗位人员的变换频繁发生,其职务的亲密关系显而易见。在财务、会计与审计学界,曾有过财务与会计、会计与审计关系的探讨,但仅限于探讨它们是相互独立,还是相互包容的问题,且至今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拟在“财富管理系统”的框架下研究财政、金融、会计、审计的相互关系。重点研究财务、会计及审计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剖析社会财富管理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探明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审计在财富管理系统中的地位与功能,科学地揭示它们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以便更自觉、更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一、物质财富与社会财富

财富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概念,在日常用语中但凡珍贵的东西均可称为财富,这里所谈的财富只是指经济学意义的财富。

经济学意义的财富,是人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造的物品或劳务的统称。它必然具有两重属性:既是人类创造的使用价值,又是特定生产关系的物化形式。撇开特定的生产关系所赋予财富的社会规定性,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财富一般的概念,即财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创造的物品或劳务。就财富一般而言,其规定性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二是它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一种物虽然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不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就不是人类的财富,如残品、废品;一种物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但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也不是人类的财富,如空气、阳光。

有人将未经人类劳动而自然存在但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空气、阳光、处女地、野生林等称作“财富”。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从人对自然界的生存关系上,将这些物称为财富,但不能将其理解为经济学意义的财富,否则,动物也就有了“财富”,如食物链上的其他动物或植物;植物也就有了“财富”,如空气、阳光、雨露;甚至万物都有了“财富”,因为世上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否则它就不可能存在。显然,作为经济学范畴的财富不是从人类生存意义上讲的,而是就人与人化自然的关系而言的。经济财富是人类所特有的财富。

人类创造的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即经济学意义的财富一般,是对存在于各个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财富的一般性、共性的高度抽象。当我们深入到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进一步考察财富时,就可以得到有关财富的另外两大范畴,即财富特殊与财富个别。财富特殊,即为若干个社会发展阶段所共有的财富社会形式和社会规定性。财富个别,即财富在某一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独有的财富社会形式与社会规定性。如果说,财富一般,反映的只是人化自然与人类合目的行为的关系的话,那么,财富特殊或财富个别,反映的就不只是人化自然与人类合目的行为的关系,同时还反映人化自然的特殊或个别的社会存在形式和特殊或个别的社会规定性。我们对财富特殊或财富个别的考察,就不仅限于对人化自然与人类合目的行为关系的考察,同时还要对财富的特殊或个别的社会存在形式和特殊或个别的社会规定性进行考察。

在商品经济社会,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交换,故此,实物产品便取得了商品这一社会形式,价值生产成为生产的目的,使用价值生产成为价值生产的手段与载体,实物财富也相应转化为抽象的价值财富。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产生,使价值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形式,并与一切商品相对立,成为支配一切财富的权力。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纷纷产生。这些有价证券同样是其持有者支配社会财富权力的象征。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财富的社会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与实物财富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财富量的不确定性也就越来越大。

处女地、野生林、矿山等自然资源因为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故本不属于经济财富的范畴。然而,这些资源的稀缺性却会使人们以各种形式对其构成实际的占有,从而可作为其他商品的交换物,被赋予一定的交换价值,成为经济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张与自然资源稀缺性的增强,经济价值范畴被泛化了,导致作为人类占有对象的本无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也获得了经济价值的存在形态,成为经济财富的一类。

综上所述,作为经济学意义的财富,若从人与物的关系方面考察,表现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所创造的各种使用价值,我们称其为物质财富。若从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考察,表现为与特定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种种社会规定性与社会形式,我们称其为社会财富。物质财富是经济财富的内容,社会财富是经济财富的形式,物质财富是社会财富的载体,社会财富是支配物质财富的权力。

二、财富管理系统

如前所述,财富是一个两重性的存在,既是使用价值,用于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又具有特定的社会规定性或社会形式,是特定生产关系的载体,商品经济的财富则是物质财富与价值财富的统一。下面,我们便分别从物质财富与价值财富的角度对商品经济社会的财富管理问题作一探讨。

既然“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语),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不重视物质财富的管理。由于经济体制和管理理念不同,各国物质财富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也会有所不同。然而,无论各国采取何种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其实质都是对物质财富的管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采取直接管理的方式,即由国家统一制定并下达生产计划,直接监督、调整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采取间接管理的方式,即通过各种经济杠杆、财经政策调控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在政府主要采取间接方式管理物质财富的场合,尽管也会用利率、汇率、税率等价值工具,但其目的并不在于对价值财富实施管理,而在于对物质财富实施管理。在政府看来,利率、汇率、税率等不过是调整物质财富生产和物质财富宏观配置的工具。

有的同志认为,相比物质财富,国家更重视价值财富的管理,其根据是国家十分重视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这是一种误解。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众所周

知,是按基期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因而其反映的是某国或某地区报告期相比基期的物质财富量的变动,而不是某国或某地区报告期相比基期的价值财富量的变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实质上是一个物量指标,而不是一个价值量指标。国家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关注实质上是对物质财富的关注,国家对国民生产总值的管理实质上是对物质财富的管理。

与政府有所不同,活跃于商品经济各个领域中的经济实体,则主要是从价值方面实施对财富管理的。这是因为,价值作为商品经济财富的社会形式,已经成为人们支配物质财富的权力与尺度。各个经济实体追求的不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他们为获取价值而生产,为获取高于成本投入的价值而生产,在他们看来,生产使用价值不过是生产价值的手段。当然,他们也会给使用价值生产与管理以足够的重视,但这只是出于追逐价值的目的,与出于对使用价值的追求所给予的重视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尽管国家与各个微观经济实体对财富的关注点存在差异,但并不影响我们对财富作如下分类:(1)由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占有与支配用于社会公共消费的财富部分;(2)由政府部门或微观经济组织占有和支配用于社会再生产的财富部分;(3)由家庭占有和支配用于生活消费或投资的财富部分;(4)由金融机构占有和支配用于社会资金融通的财富部分。

对应于财富的四大类别,财富管理系统可划分为四大子系统:(1)对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占有与支配的用于社会公共消费的财富的管理,就是所谓的财政;(2)对政府部门及微观经济组织占有或控制用于社会再生产的财富的管理,就是所谓的财务;(3)对家庭占有或控制用于生活消费或投资的财富的管理,就是所谓的家政;(4)对银行、保险机构等占有或控制用于社会资金融通的财富的管理,就是所谓的金融。

一般而论,财富管理系统的职能,就是指组成财富管理系统的机构或人的活动、行为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人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管理职能的认识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财务学界一般从财务业务内容的角度将财务管理的职能界定为筹资职能、投资职能、用资职能和收益分配职能;财政学界的同志则通常将财政管理职能界定为筹集财政资金职能与分配财政资金职能。在笔者看来,这种依据业务内容的不同界定财务管理职能与财政管理职能的做法似乎失之肤浅。

既然财富管理系统的职能即组成财富管理系统的机构或人的活动、行为所具有的功能,而机构或人的活动或行为隶属于实践的范畴,那么对财富管理系统职能的分析无疑应须从组成财富管理系统的机构或人的管理实践的角度去分析。管理实践,一般被认为是确定组织目标、实施组织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与此相应,管理职能也应由规划决策职能、调控执行职能及评价反馈职能等三大职能组成。管理实践与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如上图所示。

如图1所示,通过发挥管理系统的规划决策职能,使组织的目标得到确定;通过发挥管理系统的调控执行职能,使组织的活动得到实施;通过发挥管理系统的评价反馈职能,及时发现与组织目标的差距,进而不断地逼近乃至最终实现目标。笔者认为,这种按照管理实践的内涵来界定管理系统职能的做法,显然更具深度与逻辑的魅力。财富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系统的一类,同样可将其职能界定为规划决策职能、调控执行职能与评价反馈职能。只不过相比其他管理系统,财富管理系统的规划决策、调控执行与评价反馈的内容有所不同罢了。

三、财富管理系统的信息系统

财富管理系统同时也是一个财富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管理行为视为一个采集、加工、传递、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信息对管理系统而言,好比生物体的精神系统,没有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就会陷入瘫痪状态。

如前所述,财富具有两重性,一是物质性,体现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二是社会性,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财富便获得了物资财富与社会财富的双重存在,财富管理系统也就被分为物质财富管理和社会财富管理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物质财富的管理,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是对一国国民财富的增长及其宏观配置的管理,其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国民经济统计系统;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对企事业单位的物资资源及其产出物的管理,其信息系统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统计核算或业务核算系统。

作为财政管理、财务管理、家政管理与金融管理总和的社会财富管理系统的信息系统,在笔者看来,则是会计核算系统。与财政管理系统相对应,有预算会计核算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相对应,有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系统;与家政管理系统相对应,有家庭财产会计核算系统;与金融管理系统相对应,有金融会计核算系统。

会计核算系统作为社会财富管理的信息系统,正是基于财富主体对其拥有或控制的财富进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虽然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财富主要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人们不可能象商品经济社会那样,运用货币这一等价物对财富进行连续、全面、系统地核算,但出于保护财物安全和处理经济关系比如处理债权债务的需要,也须进行必要的记录。这些简单的信息处理工作显然不是出自管理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需要,而主要是出自财富所有者保护其财产的安全和处理某些经济关系的需要,这无疑是会计核算系统产生的萌芽。

会计核算系统发展至今已日臻成熟。不难发现,现代会计所呈现的各种特征都是与其核算对象即社会财富的属性相关联的。换言之,会计核算对象即社会财富的性质决定了会计核算的种种特征,决定了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业务核算的种种差异。就会计主体而言,迄今为止,社会财富均由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个体所拥有或控制,拥有或控制社会财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个体即社会财富主体也就自然成为会计主体。社会财富主体发生变化,会计主体也必然发生变化。就会计对象而言,既然社会财富是会计的核算对象,那么,社会财富的内容、形成发生变化,会计的核算对象也必然发生变化。比如,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社会财富由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会计也就由对实物形态的社会财富的核算转化为对价值形态的社会财富的核算。再比如,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先是出现了抽象的货币财富,进而又演化出种种金融衍生工具与股票、债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财富,与之相应,会计对象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就会计方法而言,仅以复式记账法的产生为例。复式记账法的产生显然是由会计对象的性质所决定的。如前所述,社会财富是生产关系的物化形式,特定生产关系的物质载体。一旦社会财富的管理主体既需要全面、连续地反映社会财富的形态变化,又需要全面、连续地反映社会财富的产权等经济关系的变化时,复式记账法及与复式记账法相关的其他会计方法也就必然出现。

作为社会财富管理信息系统的会计核算系统,其基本职能是采集、整理、加工和输出特定社会财富主体所占用或控制的社会财富运动状况的信息。把会计定义为信息系统,并不意味着否定会计所具有的管理属性。会计信息本身就是实施社会财富管理的工具与手段。社会财富管理系统的规划决策职能、调控执行职

能、评价反馈职能的行使,均有赖于会计核算系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而会计核算系统就是通过向社会财富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来间接地行使其管理职能的。

关于现代企业会计,一般将其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部分,并认为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外部信息需用者提供信息,管理会计则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提供信息。笔者认为,有关“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外部信息需用者提供信息”的观点是失之偏颇的。

纵观会计史,现代财务会计是在传统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财务会计则是适应社会财富主体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传统财务会计之所以发展成为现代财务会计,主要是由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日趋扩大,单个私人资本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急剧扩张的需要,于是,银行信贷、债券、股票等间接或直接的社会筹资方式便迅速地发展起来。其发展导致了以下三大变化:一是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二是自然人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分离;三是产权主体多元化与经济利益关系复杂化。为了保护资本的所有权不受企业经营者的侵犯,为了维护分散在社会上的众多债权人、小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进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政府或相关社会团体便有必要通过制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强制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等方式加强对该类企业的管理。然而,企业财务会计外部服务职能的强化,并不意味着企业财务会计内部管理职能的弱化,甚至消失。这是因为,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关系,不仅存在于企业外部,也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同样需要利用财务会计信息予以处理与调节。至于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在强调发挥财务会计社会功能的同时,对其内部管理功能有所忽视,则是财务会计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异化现象,亟待我们去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四、财富管理系统的稳定系统

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自存的,都要受到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在变动了的条件的影响下,系统可能会偏离原来的状态。系统若要保持相对稳定,便必须具有稳定性机制。社会财富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利益关系的处理系统。而该系统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各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平衡以求得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审计部门一度被取消。但国家财富管理系统中的经济腐败问题并不因审计部门的消失而自行化解。国家不得不代之以“三反”、“五反”、“四清”等群众运动的方式解决经济领域中的贪污、浪费等问题。

在商品经济社会,企业是经济运行的最基本单位。早期的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一般采取独资或合伙的形式。独资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集投资人于一身,因投资人对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了如指掌,便无设置监督机构的必要。合伙企业则不尽然。在合伙人同时又是经营者的情况下,合伙人对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比较了解,同样无设置监督机构的必要。但在合伙人仅为出资人而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情况下,为确保收益确认的公正性,合伙企业则往往聘请具有会计知识的第三者对其收益情况进行鉴证。从事这种鉴证工作的就是所谓的民间审计,民间审计是社会审计的前身。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因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张而产生的强烈的社会筹资的要求,催生了现代企业形式即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发行股票的方式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众多的小股东享有投资收益权,却不具有经营管理权。为了保护广大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便需要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行为并要求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其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合规、公正与公允,势必要求专门机构对股份有限公司公示的财务报告及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鉴证。这种专门的鉴证机构就是所谓的社会审计。社会审计,是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的必然伴生物。

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一方面使私人资本迅速转化为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则使企业的内部结构日趋复杂与企业管理层直接监控企业资财运用情况的能力日益削弱。故此,便有必要设置监控机构专司监控企业内部资财运用的职能。这种内部监控机构也就是所谓的内部审计。但凡大型的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都有设置内部审计的需要。

概而言之,审计是财富管理系统的稳定器。社会财富主体不同,审计的形式及实现其职能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维护国家财富管理系统的稳定,需要国家审计;维护社会资本管理系统的稳定,需要社会审计;维护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财富管理系统的稳定,需要内部审计。

责任编辑:陈建生

作者:许义生

上一篇: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论文下一篇:剖析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革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