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公共心理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结合技工院校公共课程目标和现状,对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途径展开了分析,从课改目标、课改任务、课改计划准备和课程改革实施四个角度探讨了公共课程改革问题,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程教学改革公共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教学改革公共心理学论文 篇1:

民汉合校中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

【摘要】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审视民汉师范高校中的通识课程——公共心理学。面对新课改趋势,公共心理学课程应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保证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民汉合校 公共心理学 多元文化教育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的手段,它是经过选择和提炼,并加以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1]。课程改革则是为了使课程的功能更好的适应文化要求,进而提升课程对不同文化群体学生的适用性。

喀什师范学院,是新疆南部唯一一所师范类民汉高校,在这里聚集了各个民族的大学生,他们学习各类课程的过程,实质就是对各类文化进行选择、接受、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公共心理学作为学校的一门通识课,它与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共同组成充分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其目的是为未来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2]。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發展,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教材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强调教材与学生特点和需要的适应性,要求建立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3]。面对这样的课改趋势,只有对少数民族高校心理学课程进行前瞻性的教学改革与理论创新,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的需要。

一、改革传统的课程目标导向

传统心理学教学只注重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倾向,把掌握客观的标准化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4]。新课改实施到今天,如果再用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去制定课程目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教育学生就显得和当下的高校师生格格不入。因此,要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少数民族高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要看到国家、地区和民族各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要强调所选课程内容的文化差异性,体现少数民族对课程文化的选择权利,尤其注意课程结构及其组织过程中的多元文化策略。比如,课程制定者要在充分研究世界和国家多元文化一体内涵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去研究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把这些资料渗透在课程开发的各环节,以增强公共心理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满足其需求,真正培养出适合本土需求的高质量师资。

二、强化实用的课程内容体系

传统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大多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阐述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十分详尽,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内容则非常单薄[5]。同时,也没有对前沿的研究结论进行梳理和概括,也缺乏对多元文化选择的关注,这样的心理学课程内容就成了一堆毫无生机的、无序的“碎绸布”精美而空洞[6]。因此,根据民汉合校的特殊性,对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减少或删除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内容,吸收和补充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中小学生学习不良的研究、问题行为的研究、亲子关系的研究等,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强化他们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就是应当制定教材编写的多元文化教育标准,教材编写应当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性原则,在课程的章节安排上要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点、思维模式和实际需求,重点体现出内容的时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三、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班克斯认为课程模式必须有助于内容的整合和知识的建构,充分体现平等和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结构,这是多元文化课程模式应当遵循的原则。目前的高师心理学课程实施模式单一,基本都是不同版本的国家课程,没有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民族差异,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和本民族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最大程度的限制了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效应。因此,在高师院校尤其是在民汉合校,更应该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依据多元文化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施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

一是平行模式。即在开设主流文化课程(即通用教材)的同时,依据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等平行的开设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以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比如,在开设普通心理学的同一学期,就要倾斜性和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以民族心理和文化差异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它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开设的课程类型,这类课程在讲授时主要以案例和视频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讨论、对比、了解和认识普通心理和民族心理的差异,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迁移。

二是整合模式。即通过公共心理学的平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样的课程整合教育,既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又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比如,在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某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实际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选取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组织教学,通过对设计相应活动情景,让学生积极而自觉地参加到课堂心理训练活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自我成长,使学生在真实的感知和体验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拓展模式。即在原有课程结构体系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有所侧重的遴选课程内容,使公共心理学课程效果得到延伸与拓展。比如针对年级差异,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侧重大学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大三、大四的学生则侧重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与人格的提升及职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发挥中小学实习基地的作用,加强和他们的联系,使教材内容能拓展到实际的教育环境中,建构起基于公共心理学实践取向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就无形中延伸了教学过程与教学空间,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实施综合的课程评价方式

公共心理学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侧重于目标取向的评价,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考试中重概念、轻结果,重心理规律的了解和掌握,轻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评价方式不合理、不科学[2]。因此,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要求下,应强调课程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一是评价标准要有区分度,在民汉合校中,因为涉及民汉教师交叉授课问题,评价者在制定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方式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区分,不仅仅是题型和题量的区分,更应该是课程目标在实践领域中的真实体现。二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过的目标达成评价外,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等要进行观察、记录,最终都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做到客观、公平和实效。三是评价主体要系统化,参考教师的“三级评教”模式,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评价也采取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相结合,形成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奇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郑红渠.新课程背景下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166-16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4]卢秀琼.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基于后现代知识型的视角.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3:156-159.

[5]桂守才.面向21世纪,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心理科学,2000(23)3:348-349.

[6]李崇爱,刘小群.整合本土拓延:高师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文化学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3:100-106.

作者简介:

王玉琴(1977.12-),女,甘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

作者:王玉琴

课程教学改革公共心理学论文 篇2:

浅谈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

[摘 要] 结合技工院校公共课程目标和现状,对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途径展开了分析,从课改目标、课改任务、课改计划准备和课程改革实施四个角度探讨了公共课程改革问题,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技工院校;公共课程;课改目标;课改任务

在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技工院校公共课程也需要进一步改革,以便达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此,还应加强对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问题的分析,寻求有效的课程改革途径,更好地推动技工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技工院校公共课程目标与现状

技工院校公共课程也被称为公共基础课程或文化课程,大多采用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进行语文、德育、数学、体育、英语和职业指导这六门课程的安排。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公共课程目标需要与大类专业课程目标相配合,达到优化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精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目标,与大类专业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相结合,可以达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现阶段,技工院校公共课程采取的是分科设置的方法,无论是在内容设置方面还是在教学方面,都偏重体现课程的工具性,着重强调学生掌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基础知识,对思想品德类课程和职业准备类课程进行了压缩,无法体现课程的人文性和专业功能性,不利于达成现代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从课程教学实践上来看,公共课程教学过于强调实用性。例如,在公共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一味强调学生掌握求职信书写方法等与职业有关的语文知识,对传统汉语形态学习进行了淡化,以至于语文课程人文价值被大大削弱。在公共课程教学中,教师严格遵守一切为了服务专业需要这一理念开展教学,导致公共课程出现了被边缘化现象[1]。因此,还要尽快实现公共课程改革,提高公共课程教学效果。

二、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途径探讨

(一)制定科学课改目标

在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上,还要制定科学的课程改革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公共课程改革还应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和面向职业岗位群,使学生的就业创业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确立这样的目标,能将知识传承当成载体,将素质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培养当成公共课程重点,有计划地开展公共课程改革工作[2]。在该思路的指导下开展课程改革工作,可以在使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的同时,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服务。

(二)明确课程改革任务

结合公共课程改革目标,可以明确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任务。首先,需要结合技工院校学制,实现本校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从知识基础培养和能力素养培养两方面进行模块课程的设置,以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在新的公共课程体系中,还要着重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便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此,还要结合技工院校各专业特点,完成公共课程学习目标的分层化处理,确保各层次学习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三)做好课改计划准备

在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实施之前,还应做好课改计划准备。从实际需要来看,可以将准备时间设定为60天,先成立公共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并在该小组下完成各学科指导小组的设置,确保各小组能够明确课改思路,完成课改方案的制订。在这一阶段,还要加强教师统一培训,确保各小组成员能够掌握职教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加强对有关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结构和课程教学方式等内容的学习,更好地适应公共课程改革需求,立足公共课程教学实际问题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以便更好地推动公共课程改革。

(四)切实实施课程改革

在公共课程改革实施阶段,还要先完成准备阶段得出的各门课程知识点的梳理,以完成各专业公共课程改革目标的确立。结合知识点内容,教师也能完成课程分层次目标的确立,通过专业情境创设将知识教学和素质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并实施分层次教学,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在实施学习目标分层方面,还要摒弃过去以分数定论的模式,结合各专业岗位标准进行原有公共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分析,完成信息素养、计算能力、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培养目标的提炼,并将实现目标与教学内容对接,以实现教学目标分层。为满足学生需求,针对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还要完成不同难度等级的微课制作[3]。

在公共课程改革实施一个阶段后,还要对课程实施效果展开评价,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以便发現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不断修正提高课程改革水平。

总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方面,技工院校还应结合课程目标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明确课程改革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改革任务,完成科学课程改革计划的制订。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地实施公共课程改革工作,从知识、素质、能力三个方面完成课程学习目标的划分,并运用信息技术完成分层次学习平台的建设,确保学生能够取得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以推动技工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邵伟军.杭州技师学院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做法及成效[J].中国培训,2015(4):10-11.

[2]孔繁炜.技工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教学体系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2(2):36-37.

[3]李英杰.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构想[J].才智,2015(34):64.

作者:孙军明

课程教学改革公共心理学论文 篇3:

全人发展课程对公共选修课改革的启示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基本情况,同时将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本院公共选修课存在课程资源不丰富、教学方式局限于课堂、师资力量单薄等问题。并从思想上加以重视、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学生选课指导,壮大教师队伍,灵活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改革策略。

关键词: 全人发展课程 公共选修课 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在规划课程体系时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其中公共选修课承担人文素质和职业关键能力的教育任务。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及情绪智商,传授学生适应不同岗位的关键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工作态度。这种培养方式与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目的高度吻合,因此探讨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对我院公共选修课程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一、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概述

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于2007~2008学年,开始由学生事务处负责推行,拟建立全人发展教育中心集中提供进行不同体验式活动的场所,保证全人发展课程的实施效果[1]。它从“以教学为中心”到“以社会为中心”,最后到“以人类为中心”,將“团队精神、解难有道、沟通无碍、学习得宜、事业形象与职业道德、表现自信、事业发展及工作态度”八大特质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竞争力,为未来事业发展做好准备。

全人发展课程是必修课程,每年60课时,学生达到及格成绩方可毕业。课程教学过程运用工作坊、体育课、历奇教育营、环保与体验式学习、课外活动、职前加油站、职前特训班等极具实际操作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手段[2]。授课导师均具备有关的专业资格,有不少导师为注册社工,其他则曾修读心理学或辅导学等相关课程。考评方法包括课堂练习、小测验、日营表现、日营自我评估、活动参与及汇报等,课程成绩分不及格、及格、优秀三个等级[3]。此外,全人发展课程还与学生辅导工作相结合,帮助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等系统的学生工作。

二、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建设情况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体系由“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其中基础能力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能力则由专业课程组成,社会能力主要由公共选修课和社团协会实践组成,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处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公共选修课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重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是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注重公共选修课建设,开课时间早。

我院在2002年就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分为两个学期,学生只需要选修一门课程并合格,就可毕业。大一第二学期主要以素质课程为主,课程主要有《网络伦理与社会责任》、《投资理财》、《企业管理》等,大二第二学期主要以体育类课程为主,如《羽毛球》、《健美操》、《太极拳》、《篮球》等,每年因为不同的教师申请,课程会有所变化。2010年开始,考虑大学二年级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我院将公共选修课改为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

(二)严把开课质量关。

目前,我院公选课开设的主要流程如下:首先由开课教师自愿申报,并填写《选修课开课申请表》;各系(部)对开课教师资格及所开设课程内容进行初审;统一上报到教务处后,由教务处组织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审核开设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评审通过后,确定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并在网上公布。

(三)加大公选课的监管力度。

我院教务处下设督导科,专门负责督查日常教学,包括选修课的监管工作,一般每学期对教师的授课进度、教学资料完成情况进行抽查。此外,每月组织班级学习委员开一次座谈会,了解公共选修课的上课情况。

三、我院公共选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院积极探索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香港职业训练局从课程类型、对象、主要课程、教学实施、教学师资、教学设施、考评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总体而言,与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政府大力支持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表1 我院公共选修课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对比分析一览表

(一)课程资源不够丰富,课时量偏少。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我院公共选修课一直被边缘化,课程建设步伐慢于专业课。其一,开设的课程存在随意性。由于我院制定的公关选修课的开课指南,一般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领域自愿申报后再审核,容易出现课程设置不均衡,甚至某一类型课程“扎堆”开设的情况。如某一学期开设的选修课50%以上为体育类课程。其二,可供选择的公共选修课的资源面偏窄。由于各院系的“专业”思想已根深蒂固,将主要精力和财力偏向于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公选课处于边缘化状态,愿意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很少,开设的选修课的面较窄。其三,我院的公共选修课每门30课时,学生只需选修一门课程合格即可,课时总量明显少于香港的每年60课时。

(二)学生选课缺乏指导。

目前公选课一般采取学生网上选课、自由选择、先选先得的原则,选课缺乏指导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学生在选课时具有盲目性和从众心理。部分学生选修课程只看名称,事先并不了解该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甚至请其他同学帮忙代选,或者为了一起去上课,选课时根本不考虑自己想学什么和应该学什么,跟着周围或者同宿舍的同学选课程。其二,重复选择类似课程。由于学生对本专业整体课程开设情况不清楚,会出现选修的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相同或类似的情况。其三,选课带有功利化倾向。有些学生在公选课的选择上存在“避重就轻”的错误思想,对“易通过”课程热情很高,如“音乐欣赏”、“太极拳”等课程,而对《投资理财》等难度稍大的课程则热情较低。

(三)师资力量单薄。

公选课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教学难度较大,要求开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程驾驭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但我院没有专门的公共选修课师资队伍,多数是由教师自愿担任,同时存在授课的高职称教师少、校内兼课和低职称教师多的现象,师资力量较单薄,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教學方式局限于课堂,考评方式较单一。

在授课方式方面,虽然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但公共选修课仍采用教师台上讲、学生听,播放视频后讨论课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没有真正走出课堂,将课外的活动与课堂授课很好地结合起来。

公共选修课的期末考评通常采用写论文或者随堂考的方式,该课程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以6:4的比例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到课率和课堂表现。考核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四、我院公共选修课改革策略

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接触其他专业或学科的平台,开阔视野、提升素质、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4]。因此,我院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发挥公共选修课应有的作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环境的潜移默化,培养出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既具备高技能素养又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一)思想上重视,丰富课程资源。

从思想上重视,将公选课的建设纳入学校教学规划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公共选修课的地位,学生需要达到及格及以上成绩方可毕业。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一是积极鼓励并支持有能力、有特长的教师开设选修课,适当增加和丰富选修课资源,二是将学生课外的活动纳入公共选修课的范畴。公共选修课不仅限于传统课程,还可借鉴全人发展课程体系将人生课堂、体育课、历奇教育营、环保活动等纳入课程体系。将学生文体活动、社会兼职、各类竞赛等纳入公共选修课,作为职业素养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自觉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并随时提供参加活动的证明材料以便评定成绩。

(二)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公选课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其一,在公共选修课开课前一个月,通过教务处网站开辟专栏向学生公布公选课下学期拟开设课程的性质、内容、特点、主讲教师、考核方式及要求、指导用书等情况,以供学生参考。其二,各系部可在学生选课期间安排专门指导教师,负责解答不同兴趣、特长和专业背景学生对公选课的疑问。第三,注意多方收集意见。可以将辅导员在班上收集的意见统一交教务处,或者在教务处网站上设置“公选课留言栏”,收集学生反映的信息。

(三)壮大教师队伍。

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借鉴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的导师具有有关专业资格、有不少导师为注册社工的经验。其一,组建公共选修课的专业队伍。对开设公共选修课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通过举行公共选修课专项授课比赛,对学生反映好、专家评价高的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并给予适当的奖励,组建一支专业领域广、年龄合理的公选课师资队伍。其二,聘请行业或者企业专家来校授课。公共选修课创造条件聘请有特长的民间专家来学院开设选修课或举办专题讲座,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三,鼓励有行业资格和高职称的教师开设选修课。鼓励具有行业资格和高职称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通过适当提高课酬和减少基本工作量,或者给予科研课题优先申报权的方法,调动高职称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

(四)灵活教学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不仅调动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借鉴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工作坊教学、体验式学习、课外活动等极具实际操作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手段。如《公关礼仪》课程建立形象设计工作坊、面试礼仪工作坊、座次礼仪工作坊等,丰富教学方式;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走进敬老院、举办各种比赛等课外活动,丰富公共选修课的实践活动和互动性教学手段。

公共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能仅限于课程出勤率、作业批改和期末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成绩应只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还应积极将工作坊表现、自我评估、社团活动总结、社会实践汇报等纳入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活动,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国庆.浅谈香港职训局互动式教学及全人发展课程[J].文学教育,2013(06):92.

[2]胡梅.香港职业训练局全人发展课程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启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92.

[3]罗小芳,林筱颖.浅谈高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构建[J].柳州师专学报,2010(10):91.

[4]曹丙贵.加强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镇江高专学报,200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产学研运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ZK3066)、教育部文秘教职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文秘专业发展趋势及对策”(项目编号:JWMW20144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陈玲霞

上一篇: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论文下一篇:网络资源下思想品德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