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惩戒的实施策略

2022-09-12

教育惩戒是以教育为前提, 以惩戒为手段, 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 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教育不能没有“惩戒”, 没有批评和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要教师在教育惩戒中适当的讲究一些策略, 让学生诚心理解接受并且感激教育惩戒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

一、适度性策略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 惩戒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易经》也认为, 适度的“小惩”即可“大戒”。因此教师在作出惩戒规定时可以雷声大, 但实际操作时要雨点小。惩戒应有分寸, 不应使受罚者身心感到痛苦, 只要他的心灵受到震动、思想上已有重视就可, 更不应有压制和逼迫的行为。惩戒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训导, 不一定非得是冷峻的面孔、激烈的言辞, 有时一个反唇相讥的幽默, 一个严肃的表情暗示, 就能春风化雨, 风雨过后见彩虹。

二、间隔、及时性策略

惩戒不宜滥用。泛滥无度的连续惩戒是一种灾难。惩戒的威慑力将随着惩戒的频繁使用而逐渐减弱。而惩戒只有构成一种威慑而存在时, 才会保持它的全部力量。因此, 惩戒要越少用越好。现实中, 一些经常受罚的学生对惩戒变得近乎麻木, 他们对教师的惩戒之所以无动于衷, 就是因为惩戒在他们身上使用得太频繁了, 惩戒所具有的威慑力在这些学生的身上已经荡然无存。其次, 过多的惩戒势必引起高度的焦虑水平, 击垮一个人自尊、自爱的心理保护屏障, 导致自轻自贱、自暴自弃的精神坍塌。因此要采用间隔惩戒, 并且罚期要短。但是每一次惩戒都必须及时, 即教师如果决定惩戒学生的不当行为或过失, 最好随时随地予以纠正。发现学生犯了错误之后, 必须及时进行惩戒, 指出其错误所在及应该承担的后果, 不宜事后追究。及时的惩戒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 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戒、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 惩戒意义也不大。“揭伤疤”、“算总帐”做法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 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三、说理性策略

在对学生实施惩戒时, 一般应讲清道理, 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 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戒,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戒效果要好。心理学家帕克等人的研究表明, 单独讲清道理比单独使用惩戒更有效, 但都不如两者结合使用时的效果好。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愈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的动机也愈强烈。说理的作用就在于, 它能使受惩戒者进一步体验到认知上的不协调, 从而增大态度转变的心理压力。说理性的惩戒晓之以理不仅可以避免生硬的惩戒命令带来的学生的逆反甚至怨恨, 而且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的性质、危害、根源, 认清为什么受到惩戒的道理, 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努力的方向。而且使学生心服口服,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欲抑先扬性策略

心理学中有一种“自己人效应”理论, 它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批评教育, 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自己人”的关系, 即在对方看来你的行为是为他好。这样, 就能有效缩短施罚方与受罚方的心理差距, 受罚方也就不会感到有心理压力了。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实现这一“效应”, 就必须“欲抑先扬”, 即先站在对方的立场, 发现、表扬他的闪光点, 然后在此基础上寻其不足、创设情境、巧妙联系、适当批评。

五、合理代偿性策略

代偿式惩戒是指把学生新的学习或劳动任务看作是学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的代价和补偿, 这种惩戒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往, 当学生犯了错误后, 教师会惩戒学生背书、扫地或是抄写词语, 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殊不知, 教师以这种过于简单的方式来惩戒学生, 很可能无意间就在学习与痛苦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内在联系, 致使学生产生怕学甚至厌学的情绪。为何老师的好心非但没有收到实效, 反而会造成这种不良的后果呢?关键是“代偿媒介”没有选择好所致。如果“代偿媒介”选择恰当,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一致性策略

该策略是指成人对于学生的同一种行为应该持连贯的和一致的态度, 原来进行惩诫, 现在就不应该视若无睹;学校要管、家长就不应该阻拦。否则那种非连贯性的惩戒或家校双方意见不统一, 必将导致对违禁行为的部分强化, 这样的部分强化将巩固这些行为, 甚至使这些行为成为习惯, 使得教育者认为这些学生简直是顽固不化, 殊不知这其实是由他们自己造成的, 所以, 如果教师或者家长一旦做出决定, 使用惩戒去终止一种不期望反应, 他们应当行为一致, 且在第一次使用时就极有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之后及时给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形成教育惩戒的最大合力。

七、抚慰性策略

“我们不能为了惩戒学生而惩戒学生, 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戒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 (卢梭) 。教师在施罚前后, 必须和学生进行沟通, 通过“促膝而谈”、“心理接近”, 让他知道为什么要惩戒他, 并且让他理解惩戒的意义, 从而有利于实现惩戒的最终目的——为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对确属自己惩戒有误或惩戒过火, 要坦诚地表示歉意。但是, 批评后一般不要立即找学生解释, 也不要一边解释, 一边否定先前的批评。否则, 不但不利于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还会有损于教师自己威信的确立, 危及今后的教育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诫过我们:“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 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 能培养学生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在我们大力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今天, 教育惩戒也必不可少。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时机, 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 运用合理的“代偿媒介”, 通过艺术的惩戒手段, 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 定能收到教育的实效。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 当我们不得已惩戒学生时, 但愿我们都能多一份思考, 多一份宽容, 用真诚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通过艺术的惩戒, 收到教育的实效。

摘要:由于教师对教育惩戒缺乏必要的理性分析和判断, 造成实施教育惩戒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 必须全面理解教育惩戒, 树立正确的惩戒观念, 采取相应的对策, 在保证“教育惩戒”在必要和适度的基础上, 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本文着重论述了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惩戒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育惩戒,策略

参考文献

[1] 廖一明.关于教育惩戒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2 (6) .

[2] 彭志敏.法律视角下教育惩戒的正当性[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1) .

上一篇:柳新矿-430轨道下山煤代岩巷道支护实践和思考下一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高校韩国语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