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论文

2022-04-21

摘要: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但目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出德育教育工作“弱化”和“误化”倾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有效对策成为当前更好地促进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课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论文 篇1:

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探究

摘要:小学班主任,作为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频繁的人,德育教育理应首当其冲,肩扛重任,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有效的激励策略,结合新课改要求下的德育目标,合理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发挥德育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等的积极作用,培养小学生优秀的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觉悟,为新时代祖国发展输送品学兼优的社会人才。本文主要探讨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激励;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

前言:如果说文化知设识吸开了学生认知世界的大门。那么德育教奇就是教学生如何去认识世界。德育教育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因此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育工作势在必行。学会在德育教育中鼓励和激励小学生,提升他们的道德自信心,是目前小学班主任的重要德育手段。但是基于国情,独生子女备受家长溺爱等问题,导致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不足,采用有效的激励策略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

1.忽视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错而不自知,过度重视自身地位,认为自己才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收德育教育知识即可,忽视了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2.德育教育激励力度不够

就目前小学德育教育来看,很多小学生做了好人好事,却没有得到班主任及时的激励或者使用激励措施错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学生行好事、做好人的积极性。相反,针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班主任也没有给予及时的批评,让小学生错而不自知,影响德育教育成果。

3.德育教育实践不足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只顾一味单向地向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收德育知识。德育教育全程小学生的实际参与感弱,对德育教育知识的理解止于文字表面,仅认为德育教育知识是一门普通学科,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达到德育教育目的。由此可见,学生德育教育实践能力的不足,不利于德育教育目标真正蕴含的意义实现。

二、小学阶段德育中激励策略的重要性

依据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此时的班主任责任非常重要,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德育的有效渗透,从而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渗透德育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即班主任渗透德育,有效引导学生、熏陶学生,向他们输送正确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等,这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都会产生积极作用。另外,渗透德育有助于抵制不良文化的冲击,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电视文化、手机文化、网络文化等广泛传播,使得小学生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所以通过班主任在工作中渗透德育,可以为孩子建设健康的防护墙,净化学习与生活环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极其明显的心理特征,他们虽不似青春期的中学生叛读躁动,但是他们由干缺乏社会经验的。导致小智发展不成熟,自尊心和好胜心都极强。如果在小学德查教查中班主任轻视小学生的,心理特占。终将导致德奇教查工作陷入困局。可能还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小学班主任。正视小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其体问回题其体分析,合理米用确的激励策略,维护小学生人格尊严,达到德育教育目的的实现,最终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三、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

1.重视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要重视自己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更要重视小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核心素质的新背景下,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优化和改革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及时沟通,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例如A同学是一个男孩子。平时内向沉默,不爱计话,不善与同学交际。总是独来独往,学习成绩差等,究其原因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关爱导致心理失衡。如果这些心态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开成更大的心理疾病。針对此类学生问题,作为班主任可适当增加对该学生的关注,重视该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和尊重该生,在课余时间也应多与该生沟通,在生活上或者学习上都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努力发现他的闪光点,表扬和肯定他的优秀行为。

2.加大激励策略的实施力度

针对德育教育中激励力度不够的问题,本段文章就如何加大力度展开探讨。我将对学生的激励策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奖励,在小学生贯彻落实德育教育行为优异的情况下,班主任可结合续际情况奖励学生—些学习用品、小礼,物和奖状等。第二种是榜样引领树立学生德育行为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指引小学生德育方向。如某学生执爱劳动,在班级卫生打扫中认直负责经崇提醇和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卫生任务。并且无论是在放假期间,还是在上学期间。见到地上掉落的垃圾都会主动捡配并扔进检圾桶。班主什可在开班会时肯定该学生保护环境的做法,“该同学不怕苦,不怕累,用他辛勒的双手美化了我们的学校环境我们应该对他表示感谢并向他学习”。然后再给该学生颁发“劳动之星”荣誉奖状和勋章,委任该同学为班级劳动委员,负责班级卫生管理工作。我相信教师的夸奖加上荣誉的加持,会让每个同学都争做“劳动之星”,极大程度上落实了德育教育工作的落实。

3.贯彻落实德育教育实践

德育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并指导于实践。究其根本,理论大肆宣扬的根本目的是要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去。那么如何运用激励策略贯彻落实德育教育实践?作为小学班主任,我们要将德育教育渗秀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小的事情也是德育教育的—部分。比如班主任在班会上进到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时,就可通过提问的形式询问间小学生;"请问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好人好事吗?",首先班主任应该及时肯定这些同学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并告知其他同学德育行为的重要性,不仅能帮助他人,还可帮助自己,调动学生德育积极性。班会结束之后,你会发现-个很神奇的现象,小学生会将班会中总结的各种德育行为落续到日常生活之中,德育行为明显增加,且德育行为涉及范围广泛,实现贯彻和落实德育教育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不容撼动,我们要坚持传扬德育教育理论,落学德育教育学践,重视小学生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打被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陋习,类用激励策略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致力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核,心素质背景下,发展以德为首宜的复合型人才,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艳棠.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对策[J].求知导刊,2020(49):74-75.

[2]刘悦频.探究激励策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应用[A].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中小学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3.

作者:吴燕胜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论文 篇2:

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 初中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但目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出德育教育工作“弱化”和“误化”倾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有效对策成为当前更好地促进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紧迫课题。

关键词: 初中德育教育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加强中学德育教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然而,当前部分学校德育教育状况令人担忧,有些学校“唯分数论”,“以成绩论英雄”,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与德育教育失位有直接关系。如今年6月21日浙江一男童遭多名初中生囚禁暴打,6月22日四川资阳市乐至县初中女生被羞辱等类似事件不断见诸报端、网络,这些初中生在自身承受失足痛苦的同时,还给家人、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当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无疑,德育教育工作缺位是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当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现阶段虽然全国上下都在进行素质教育,但在现实课业、升学压力下,老师的教育责任更多的是知识教育,往往忽略德育教育,导致部分初中生拥有了知识,却弃掉了品行[1]。学校、家长包括社会对智育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没有把德育教育上升到培育人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度,存在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给当前德育教育工作提出很大挑战。有些地方学校缺乏强有力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和专职德育教育人员,在社会上没有形成重视德育教育的良好氛围。部分地区德育教育方法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教育目标停留在老路子中,不符合当前初中生发展实际。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往往忽视学生的感受,教育对象往往只针对学生,当学生违纪时才与家长联系,很少或几乎没有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2]。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

二、影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

1.教师因素

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和敬业精神有无直接影响德育教育成功与否。如果每一名教师都能非常敬业,认真研究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选择适合的教育方法,那么这个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一定很到位;反之,如果教师只是泛泛地空讲一些大道理,并多以训斥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地斥责学生,只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德育教育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更谈不上发挥作用。教师只有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自己率先垂范,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使德育教育切实发挥作用。

2.学生因素

德育教育实际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每一名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不同学生在思想、性格上,待人接物方面存在千差万别。德育教育必然存在许多规章制度和条条框框,这些规章制度和条条框框势必造成某些学生的反感,可能自身习惯导致他不能很好地遵守这个规章制度,给德育教育带来诸多麻烦。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社会较少,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有时过于简单粗暴的德育教育方法导致他们不理解学校和教师为什么以种种规章条例、制度规范束缚他们,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抵制心理,阻碍德育教育全面推行[3]。

3.学校因素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主要或者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文化课考试成绩。虽然现在都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往往牵制住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变革。成绩差令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接受,政府不支持,学校的处境举步维艰,所以抓文化课成绩还是大多数学校主要的或唯一的工作。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造成学生不能全方面发展,对德育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程度的削弱。教学研讨是学校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定期做的一项工作,现阶段很多学校教研内容很少与德育教育相关,都是一些学科教学上的交流和探讨。

三、解决初中德育教育现存问题的对策

1.确立“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德育地位

学校要围绕以育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紧扣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育人工作融入学校工作各个方面,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真正发挥学校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4]。要用制度落实“以德为先、全员育人”,建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长效工作机制,把教书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所有教师都履行德育职责,所有课程都发挥德育功能。

2.确立中学生德育教育新理念

教育引导中学生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三个层面上深入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把民族精神的弘扬与时代精神的提炼、城市精神的塑造、学校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联动的德育工作体系。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力营造“大德育”的育人氛围。在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教师中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强化专业教师的德育责任性,鼓励他们从本学科专业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内涵,以自己丰富的学识、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健全的人格教育感召学生[5]。

3.建立完善多样化、个性化、时效化的德育方法

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而不是强行向学生灌输德育理论。具体来说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逐渐完善[6]。要实现这样的德育教育方法,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高尚品质、健康人格和高超能力,通过自身影响学生[7]。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教室文化建设做到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发现美,参与到美好情境的创设中,使学生在学校体会到德育教育的美好和快乐,积极主动投入到德育教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陈福元.新时期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反思与探索[J].中学时代,2014(04):206.

[2]迟希新.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几种常见误区及对策分析[J].中小学教育,2007(12):41-43.

[3]谢璐璐,邱佳佳.中学德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以海南省海口市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31-34.

[4]韩淑娟.中学德育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文教资料,2009,(20):125-126.

[5]刘猛.中学“全员教育模式”的德育新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1-12.

[6]凯文·瑞安(Kevin Ryan),卡伦·博林(Karen E. Bohlin),李玲等.在学校中培育品德--将品德引入生活的实践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7]杨其放.关于如何完善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94-95.

作者:楚营颖

中学生德育教育研讨论文 篇3:

中职学校“三位一体”德育机制现状探析及策略研究

摘 要: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各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学校要积极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人格,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保证学生能够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思想最为不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实施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因此,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及工作做好铺垫。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机制;实践研究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愈加注重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加大了对教育工作的投入,以期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中,我国与国外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引入相关理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提出了“社区德育”的理念,加快了三位一体教学机制的构建脚步。现阶段,德育机制构建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的建设脚步受到影响,使得我国的德育教育工作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因此,本文对机制构建工作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希望可以为学校建设合理的德育教育机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构建的重要性

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构建工作前,要对其重要性进行有效的分析,以此转变家长、教师、学校及社会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建设思想,在根本上保证“三位一体”德育教育机制的构建的完整性。

(一)全方位发展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

家庭与社会应明白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需要社会与家庭进行多方面的配合才能高效的实施,使学生处于浓厚的德育教育环境中,学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可以树立敬爱、友善、尊师、敬友等思想,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可以在社会建设中贡献自身的力量[1]。而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同点为均需要家庭、教师、社会等方面的支持,而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构建工作中,是多方面力量相互协同合作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力求学生在素质教育及德育教育工作中得到茁壮成长,在德育教育机制建设过程中,推动素质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实施,提高教育工作的全面性。

(二)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想要发展就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通过知识的学习可以明确社会发展的目标,以此才能保证社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民众提供良好人文环境[2]。而“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在发展中需要构建的社会类型,能够保证我国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应明确教育工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对社会中存在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进而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的。而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構建的过程中,学校会对学校、社会及家庭等各种因素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学生该机制下,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建设自身能力的同时有效地进行社会建设,以此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推动我国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3]。

(三)是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延伸与拓展

素质教育工作是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坚持的教学理念,旨在提升我国学生的各项能力,使其发展成为个性化、多样性及全面性的人才,以此投身于我国国家建设工作中[4]。而在素质教育推行的过程中,学校要认识到单单依靠自身力量是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影响的,要在社会、家庭等方面加强对学校教育的配合,以学生为主导构建一定的德育教育机制,进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要在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过程中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改变家长陈旧的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家长转变自身的教育手段,加大家校合作工作的力度。在充分影响学生家长的前提下,要积极地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构建教育体系,实现对德育教学机制的创新,充分地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进而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教学成果,提高我国教育领域的层次[5]。

(四)可以有效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构建工作,可以有效的完善学校教学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学生的影响,改变学生家长的育人理念,提升家校合作工作的科学性,以此才能有效地提升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6]。而且构建该机制可以实现德育工作的社会化及生活化,实现对德育教学领域的拓展,建立全方面、全时间、全过程的德育教学格局。此外,加强对该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增加学校与家长、社会的交流,进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在现阶段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构建工作中,要对现阶段中家庭、社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明确其问题后,保证三位一体的德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

(一)缺乏良好的家庭德育教育

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社会结构在不断出现变化,家长想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必须将自身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来,这种情况下,学生与家长之间正常的交流时间逐渐减少,家长没有时间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工作[7]。并且中职学生逐渐长大,具备了自身的想法,为减少父母对自身的担心,当其发生问题时,更加倾向于自己解决,而非与父母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在自身实践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此外,由于我国传统的亲子教育影响,多数的父母会使用指责、打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忽视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及就业之间的压力,导致学生与家长之间交流与沟通存在障碍。

(二)学校方面存在的德育教育问题

(1)德育内容单一

学校是学生长期学习的地方,其在不仅功能不仅是授课,还要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并且要加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成为机制构建的桥梁,进而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但是长久地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只会使用传统说教的方式实施德育教育工作,导致学生无法快速地在德育工作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9]。另外,多数中职类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会通过设置思政类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这种只存在于文本中的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只会对教师所讲解及标注的重点进行背诵,不会切实的考虑知识点中所包含的意义,德育内容的单一使得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

(2)更加重视学生各科学习成绩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在中职类学校的教学工作与以往有所不同,学生需要在学校生活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以应付日后所需要完成的社会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但是在提升学生社会适应力的过程中,教师与学校往往会忽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学生各科的学习成绩与职业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再课程中对德育教学工作进行渗透,导致学生无法在正常的课程中汲取到德育知识,限制着学生的发展[10]。

(三)社会德育弱化

在我国教育工作指导思想中明确地提出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而非社会及集体的利益,导致整个社会的德育弱化,而在中职类学校的学生更加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并且其会模仿接触到的社会人士的行为,使其德育水平无法提升,导致出现社会德育教育功能弱化的现象,在认识到相关问题后,要积极进行调整,力求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以此加强学生思想的影响[11]。

三、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在根本上影响学生

家庭教育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着一大部分的作用,并且学生在没有接触学校教育工作前,父母就是孩子的教师,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思想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加强家庭德育教育。家庭德育教育中,要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弥补,通过与学校的交流,明确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德育教育,并对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各种德育知识进行补充与实践。家庭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与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具有亲子关系,其一举一动均对学生的心理及思想有着较大的影响[12]。家长要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学习全新的德育教育观念,改变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了解学生的内心,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进而提升家庭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提升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质量,使其成为家庭德育教育的导向

单一的德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提升对德育教学工作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德育教学中加入趣味性较高的内容,转变传统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教学工作。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也要明确德育教育与知识传授工作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德育渗透工作,提高各学科的作用,使得学生可以在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中逐渐地逐渐地掌握一定的德育知识。而且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构建工作中,学校应注意加强对家长的交流。例如,在德育机制构建中,教师可以通过研讨会、家访等形式有效与家长形成交流。另外,在学校德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交流工作,注意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手段,进而达到调解学生心理的目的。

(三)促进德育的社会化,拓展德育工作新视野

社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德育教育资源,因此,要充分地发掘社会资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确保其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相协调。在这项工作中,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均要提高对学生的德育问题的重视,保证学生可以在社会环境下提升德育水平。社会可以通过自身的各项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德育活动中体会各项思想与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在社会德育机制建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关资源,对学生的各项特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因此,学校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德育水平。

结论:中职学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着我国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在高校三位一体教育机制构建中,应注意通过调研访谈、学术交流等方式对德育机制构建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及交流,以此为依据对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在德育机制构建中过程,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学校无法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而且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配合,导致德育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未对学生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各个主体在德育教育中要认识到自身的作用及独特性,加强沟通和合作,充分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进而实现德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闫春花,吴世佳,许小梅,林凤娇,梁嘉宝,李灿金. 信息化视野下“三位一體”高中德育新机制的调查研究——基于广西梧州部分高中受访者的调查[J]. 数字教育,2017,3(01):55-62.

[2]陈玉明.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职德育教育机制构建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2):217-218.

[3]杨艳. 心理学视阈下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19.

[4]董丽. 中国传统德育有效性及其对当代大学德育的价值[D].湖南工业大学,2019.

[5]陈文海. 高等职业院校德育体系自组织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6]林武. 依托“互联网+”,助推“三位一体”德育体系建设[J]. 福建教育,2018(09):22-23.

[7]戚媛媛.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小学德育模式探析[J]. 新智慧,2018(25):39.

[8]刘志勇. 探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教育模式[J]. 考试周刊,2019(99):99-100.

[9]梁云.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策略探究[J]. 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0):150-151.

[10]裘慧斐. 浅析“文明三伴”活动的德育功能——对“中学生在文明三伴活动中的作用及活动方式”研究性课题的思考[J]. 中学教学参考,2015(06):1-2.

[11]钟志良,阙丽平,李萍.网络背景下构建中职学校“三位一体”育人新模型初探——以福建经贸学校为例[J].中国培训,2016(18):16-17.

[12]吴爽.“三位一体”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及其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5):68-72.

作者简介:

孙超群(1978.11-),男,汉族,山东枣庄人,中共党员,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德育教育研究。

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EFA2019043

项目名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机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  山东  济南  250000)

作者:孙超群

上一篇:体育教师的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自信心教育幼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