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学生教育理念研讨论文

2022-04-22

【摘要】“适合的教育”旨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重点关注教育质量。近年来,作为由江苏省教育厅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有了四梁八柱,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基本框架。经过学界和基层单位“自下而上”的探索,“适合的教育”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进入学生教育理念研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进入学生教育理念研讨论文 篇1: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探索

摘要: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但当前高校廉洁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还不够,绩效评价机制还未建立。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廉洁教育,必须做到发挥文化优势,促进文化养廉;创新传播途径,扩宽廉洁教育渠道;加强廉洁文化的理论研究,提高廉洁文化建设理论水平;完善制度体系,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投入。

关键词:大学生;廉洁教育;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梁海鹏(1988-),男,四川仁寿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政治辅导员、助教。

所谓廉洁教育,就是通过对公民进行廉洁方面的教育,来营造廉洁奉公,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以达到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目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它是一种关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诚信素质、职业规则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的最显著特性。在高校中,“廉政文化进校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我党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

(一)廉洁教育的系统性不够

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与科学、文化、艺术、体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其它方面的教育相比,还没有系列教材、教师队伍、教學体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保证。廉洁教育的形式多是集体开会或是做报告,大学生廉洁教育与诚信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教育类似,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形式、设计、方法,还是在教育的功能、运行、模式、理念等方面,都缺乏较多、较深的理论探讨,更谈不上相应的系统性和理论高度。

(二)廉洁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大学生廉洁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进行。严格地说,大学低年级与高年级廉洁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是有区别的。而现实的情况是,各年级同学在所受廉洁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相似或相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缺乏针对性。与此同时,大学生廉洁教育也应结合大学生各年级的特点进行,只有紧扣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廉洁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三)廉洁教育的绩效评价机制还未建立

任何一种教育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评价,以此作为教育教学设立目标的实施监督和效果判断,虽然这种评价不一定要考试或考核。大学生廉洁教育绩效评价就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廉洁教育评价标准,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大学生廉洁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没有设定一套合理方案去评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状况和结果,多数象形势与政策课那样,听报告或看录像后写篇心得体会类的文章,不利于调动教师或学生教学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比较注重公职人员和党政干部的廉洁教育,忽视了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廉洁教育。开展廉洁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政治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保障。

(一)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主要功能。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一些漏洞,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腐败呈现出泛化并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腐败分子中不乏刚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大学生。而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二)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校园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省教育厅下发的《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廉洁教育是廉政文化进高校的重要途径。廉政文化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廉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廉政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圣地,是知识的殿堂。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渗透到大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让大学生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并为此作出更多的贡献。全面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加强校园建设,培养学生崇廉敬德的思想品质、弘扬整个社会的廉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全社会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向前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拓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践路径,必须做到发挥文化优势,促进文化养廉;创新传播途径,扩宽廉洁教育渠道;加强廉洁文化的理论研究,提高廉洁文化建设理论水平;完善制度体系,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投入。

(一)发挥文化优势,促进文化养廉

高校作为培育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众多学者汇聚的地方,其文化优势一目了然,高校自身的功能赋予了廉洁文化建设浓郁的文化氛围。同时,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党组织健全,党羽队伍庞大,党务队伍配置齐全,宣传教育工作有良好的组织保障,以上这些都表明高校在以文化促进廉洁方面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先进文化具有导向、熏陶、约束和塑造等养廉功能,能够提供给人们廉洁从政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高校大力提倡和宣传先进文化,领导干部要树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价值理念,教职工和同学们要树立廉荣贪耻、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可以让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摒弃落后的文化,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廉洁教育氛围。

(二)创新传播途径,扩宽廉洁教育渠道

首先是在传播途径上要大力发展网络廉洁文化建设。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发展,使得宣传工作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进入21世纪以后,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技术尤其是网络在传播先进文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拓展廉洁教育的渠道。大学生廉洁教育除利用传统的纸质媒体如报刊、杂志等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廉洁文化建设网络平台,宣传理论知识,加强互动,让教职工足不出户也能了解最新的廉洁文化建设情况。

其次是要在形式上推陈出新,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在形式上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学与研讨形式如党课、各类知识培训、专题报告等传统形式进行宣传外,还应该不断创新廉洁文化传播形式,注重在形式上生动活泼,在内容上增加趣味性,例如依托文艺形式如歌曲、小品等或依托知识竞赛等,让教职工与同学们在享受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对廉洁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最后,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教职工和同学们了解廉洁文化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廉洁教育应依托校园文化,为丰富校园文化提供新的内容。反过来,校园文化的广泛群众基础又会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顺利进行。在形式手段上,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把廉洁文化建设作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宣传,在内容上,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把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等精神融入到自身的建设中,培养良好的廉洁文化建设氛围。同时还要抓住每年新生开学时入学教育的重要时段,开展廉洁教育为主题的入学教育以及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廉洁知识教育,加强廉洁文化的全程教育。

(三)加强廉洁文化的理论研究,提高廉洁文化建设理论水平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廉洁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里,廉洁文化的理论研究是提纲挈领的。为了以科学的理论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必须加强理论研究。高校作为理论研究的前沿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自身的理论环境,也为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研究的基础。在形式上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广泛开展理论研究与探讨,加强对廉洁文化理念本身、廉洁文化的特点规律以及如何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具体方式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经验的总结,不断丰富和发展廉洁文化建设理论。其次,高校加强廉洁文化的理论研究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要结合近年来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际,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四)完善制度体系,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新时期,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我国高等教育正迅速发展,其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理论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在变革过程之中,由于高校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往往落后于高校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制度管理中的漏洞。制度建设为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没有稳定、合适的制度体系,大学生廉洁教育缺乏基础,另一方面,如果制度没有长久性,可持续性,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长效机制就难以建立。因此,完善制度体系,才能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高校的廉洁教育在制度层面上与各项管理制度的区分并不明确。虽然各项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在公务行为中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但是大学生廉洁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对行为作为规定,更多的是担负着让人明确廉洁文化的价值体系的任务,让人明白廉洁文化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倡导什么,鞭挞什么。因此,大学生廉洁教育制度建设不仅应该包括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还应该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际,结合廉洁思想和廉洁精神,紧密联系高校特点,在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师风、诚信做人等方面结合各项具体制度,建立清晰明确的廉洁教育制度体系。

(五)加大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投入

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必定需要资源投入包括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但是结合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实际情况,物质基础并不完善,在面临着师资、人才、科研、生源等方面的竞争时,不可避免地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在学校的竞争力上,因此,大学生廉洁教育方面的投入非常少。一方面,高校要组织专家和学者,开展廉洁文化理论研究和探讨,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在廉洁文化建设的宣传和建设投入必要的资金。同时,高校作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为政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也需要政府为廉洁文化建设出一份力,加大对高校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只有这样,大学生廉洁教育才会在高校得到更加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权,张春宇.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19-121.

[2]许国彬.对廉政文化进校园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8):20-23.

[3]夏云强,邹兰香.试析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涵和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43-145.

[4]蒋硕亮.中国公民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宋墩福.大学生廉洁教育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梁海鹏

进入学生教育理念研讨论文 篇2:

“适合的教育”理论完善和实践创新

【摘 要】“适合的教育”旨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重点关注教育质量。近年来,作为由江苏省教育厅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有了四梁八柱,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基本框架。经过学界和基层单位“自下而上”的探索,“适合的教育”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适合的教育”引领下,新时代江苏教育已经进入优质发展的深耕阶段。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理论完善;实践创新

自2017年6月“适合的教育”研讨会在靖江市召开以来,“适合的教育”已经成为江苏教育发展的鲜明旗帜。一方面,作为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推动的教育理念,“适合的教育”拥有强大的制度保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具有广泛而充分的社会基础,引起热议和关注。“适合的教育”致力于解决当前江苏教育的基本矛盾,引领江苏教育向现代化迈进。据此,在“适合的教育”理念下,新时代江苏教育进入了优质发展的深耕阶段。

一、文献研究的总体情况

从文献分析的角度,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以“适合的教育”作为主题词,中国知网共收录学术文章和新闻报道252篇,其中,2017年共87篇,2018年共165篇。在发表来源方面,重点来源期刊及报纸包括:《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中国德育》《江苏教育报》《中国教育报》等(见表1)。来源核心期刊包括:《中国职业教育》《职教论坛》《上海教育科研》等(见表2)。在研究主体方面,主要包括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基层学校的校长。在研究内容方面,2017年侧重于宏观上的理论建构,大多是普通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2018年,研究更加深入具体,主要聚焦于课程与教学、区域推进、学校管理,并且涉及的教育类型更加丰富,关于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研究明显增多。总的来说,2017年,“适合的教育”有了四梁八柱,被勾勒出基本框架。2018年,“适合的教育”不断得到丰富与拓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二、“适合的教育”理论体系得到完善

(一)问题导向:新时代江苏教育的基本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据此,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在充分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对当今江苏教育的基本矛盾给出了判断: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及教育运行的内向,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及社会对教育参与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坚持问题导向,“适合的教育”应运而生。葛道凯厅长认为,“倡导‘适合的教育’,发展‘适合的教育’,就是要致力于解决过去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以及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要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和问题。”[1]因此,发展“适合的教育”,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在客观分析江苏教育的历史方位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提出的旗帜性、方向性、引领性理念。它既是对江苏教育现有基础的肯定,也是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二)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

“适合的教育”应该适合谁?这与教育核心价值观有关。厘清这一问题,有助于理解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适合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在“适合的教育”讨论会中,葛道凯厅长指出,“适合的教育”既要适合学生,也要适合社会、适合区域、适合国家。[2]因此,“适合的教育”是个大教育概念,不仅关注人的发展,也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诸多价值取向中,大多数研究者将“以生为本”作为“适合的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成尚荣认为,虽然需要从多維度建构“适合的教育”,但是多维度并不意味着多核心。“适合的教育”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核心价值原则。如果偏离这一原则,就会改变“适合的教育”的性质。[3]冯建军、刘霞认为,“适合的教育”应将学生作为原点。只有适合学生,才能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彰显教育的“本真”。[4]从学生角度出发,倪娟提出“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需要从教育支持和学习时空等多个维度,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5]

(三)内涵与外延:教育的内部与外部

“适合的教育”既涉及教育内部,也涉及教育外部。一年多来,研究者们突破了局限于“适合”人的思维定式,开始关注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理论内涵,拓展了研究视阈。

从教育内部来看,“适合的教育”涉及基本理论、课堂教学、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等。2017年,研究大都是宏观的理论建构。成尚荣提供了框架性的思考,认为“适合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坚持因材施教,以增强选择性为重点,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6]张新平在《中国教育报》上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了关于“适合的教育”的思考,包括基本概念、学校文化营建、校长工作突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教育样态转型、学校评价重心转移等六大主题。[7,8]自2018年以来,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具体,研究的关注点由基本理论转向德育、课程与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在德育方面,宋时春认为: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推动德育个性化;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自主管理,体现德育主体性;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价,提升德育时效性。[9]在课程与教学方面,谢爱明认为:“适合的课堂教学”就是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以能否满足每一位学生成长需要为标准,而不是抽象地去适应学生整体的需要。[10]在评价方面,王祥提出了一种新教育评价理念——“适合教育评价”,其根本评价方法是教育根本目的达成度,即是否让每位学生得到了天赋的挥扬、潜能的激发和兴趣的生长,最终获得全面发展。[11]

从教育外部来看,主要探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葛道凯厅长认为,“适合的教育”有三层含义:第一,“适合的教育”是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第二,“适合的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教育。第三,“适合的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其中,后两点与教育的外部规律密切相关。一方面,教育应考虑如何与社会相结合,另一方面,社会应该深入而充分地参与教育。

(四)多方行动主体:政府、学校、家庭个人与社会的联动

“适合的教育”是“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充分重视“上”“下”的联动机制。通过分析已有文献,笔者将其归纳为:政府是改革的主导者,学校是改革的主体,学生是改革的归宿和落脚点,社会是改革的深度参与者。

政府是改革的主导者。葛道凯厅长认为,政府有两个主要职责。一是将一个理念传递给人民群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对每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二是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

学校是改革的主体。张新平认为,“适合的教育”要有与之相应的学校文化来配合,充分发挥校长的统筹协调作用,改进教育管理方式,着力构建一个适合“适合的教育”的学校评价体系。[12]吴夕龙强调了学校管理的作用,认为“适合的管理”催生“适合的教育”,学校管理者要确立适合的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用教育家的办学情怀推动学校和谐发展。[13]

学生是改革的归宿和落脚点。“以生为本”是“适合的教育”的核心。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为每位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是改革的落脚点,也是评判改革成败的最关键标准。冯建军认为,学生是否满意是“适合的教育”的最终标准。“适合的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这是第一前提;还要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并給予充足丰富的课程供其选择。[14]陈学军进一步明确了“适合”的内涵。“适合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优势教育,它相信并能合理识别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能将潜能转化为积极的力量,进而形成每一个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持续发展。[15]

社会是改革的深度参与者。葛道凯厅长强调了社会氛围和环境,认为“适合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唯分数,不唯名校,不唯学历,为青年学生提供人人能成才、人人有平台的环境和氛围。[16]陈学军认为,健全“适合的教育”的实践体系,需要社会层面的支持,从而构成“社会支持性参与、政府多样化提供、学校生本化实施”的“适合的教育”实践体系。[17]

三、“适合的教育”实践经验得到丰富

(一)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动实践

1.发展适合的基础教育。

在学前教育方面:2017年12月,在江苏省学前教育现场推进会上,葛道凯厅长指出,目前江苏省学前教育的问题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所以,学前教育要认真落实好《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注重科学规划、坚持公益普惠、强化机制建设,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上好园”等问题,重点在完善布局规划和重点建设、加快发展公益性幼儿园、建立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发展适合幼儿的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推动学前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初中教育方面:针对初中教育的薄弱环节,2018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初中教育内涵发展与全面提升计划》,要求切实关心每一名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广泛发动学校、教师和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初中教育。

在高中教育方面:2018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意见》,旨在引领省内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和提升办学品质,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求包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践行独特办学思想、造就卓越师资队伍、建设优质课程体系、健全学校治理机制、不断丰富校园生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智慧教育范式、深度开展国际交流。

2.办好适合每一个特殊孩子的教育。

2017年10月,《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颁布。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指出,该计划在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特殊教育完整体系、管理机制、经费统筹、队伍配备、职称待遇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色和国际水准,各地各校要将好政策、好方法贯彻落实到位,努力办好适合每一个特殊孩子的教育。

3.发展适合的职业教育。

2018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对2018年继续推进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作出部署。试点内容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和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建设目标是让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企业满意,真正实现“教育的适合”,让职业教育适合于国家,适合于社会,适合于人民。

201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在《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推动人大立法,出台《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健全产教融合激励制度,对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取得突出成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建立规模以上企业按职工总数的2%安排实习岗位制度;以融合发展理念优化职业教育和培训布局,引导各地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摆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格局中进行谋划,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市县人口分布相适应、与主体功能区相匹配、与产业园区相对接;支持建设若干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试点行业等。[18]

4.打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

2017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印发《江苏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施办法》,要求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葛道凯厅长指出,江苏要努力发展更高水平、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省域高等教育,顺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提升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升高等教育的契合度;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高等教育的贡献度;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的开放度;加强省级统筹,提升高等教育的保障度。

(二)区域教育的创新推进

泰州市通过发展“适合的教育”,着力解决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不美好”问题。推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打造乡村学校新教师“1+2”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深化城乡校际间“名师+”教师流动机制。夯实育人基础,继续深化“泰微课”的建设与应用,让全市所有学生都能充分享受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治理体系构建,由卓越“小体系”建构起整个区域教育的卓越“大体系”。[19]

常州市注重激发学校发展的内生长力,为“适合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重视以强化能力建设为重要手段,夯实学校发展基础。启动编制新一轮学校建设行动计划,整体提升全市学校硬件设施和内涵建设现代化水平,为“适合的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大力实施“三名”(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程,为“适合的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制定并实施《常州市学校品质提升行动计划(2018 ~ 2020)》,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品质。[20]

无锡市通过完善教育服务体系,为人人享有“适合的教育”进行积极探索。一是通过培育“新优质学校”、建设“高品质学校”等举措,提升公办学校内涵品质。二是充分发揮民办教育的补充作用,努力形成一批办学水平高、群众认可度高的办学品牌,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三是把职业教育发展摆到突出位置,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21]

镇江市统筹兼顾四个“适合”,推进“适合的教育”。一是突出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将人的成长放在首位,创建更加适合的条件。二是突出教育治理体系的改革,强化法制型、服务型、专业型队伍建设,创新更加适合的管理。三是突出核心素养目标,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全覆盖,建构更加适合的课程。四是突出教育民生服务的优化,提升教育供给力、教育幸福感、教育满意度,创设更加适合的氛围。[22]

宿迁市立足市情探索“适合的教育”,办有温度的教育,着眼教育普惠,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办有选择的教育,在保障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通过“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形成民营资本、优质资源、先进理念竞相涌入的发展环境。办有担当的教育,围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总体部署,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提档升级,打造更多的产学对接平台。[23]

在打造“教育吴中”品牌建设的关键时期,苏州市吴中区以“适合的教育”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既是遵循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致力于为江苏实践“适合的教育”提供“吴中样本”。通过软硬件建设解决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课程教学改革突破教育的现实困境、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开拓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三大行动路径,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优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4]

(三)基层学校的鲜活样本

1.普通教育学校。

星海小学是苏州工业园区内开展“适合的教育”的典型学校。该校自2010年起就确立了“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过8年的探索,“适合的教育”思想逐步成型并得到深度践行:实施适合“每一个”的多元课程,运用适合“每一个”的教学策略,探索适合“每一个”的分层培养,运行适合“每一个”的评价体系,共享适合“每一个”的智慧果实。[25]

泰州市第三高级中学秉承“适合与超越”的办学理念,着力提升师生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引导师生做更好的自己。实施“壮腰工程”,提高中层管理执行力。锻造“名师工程”,示范辐射促发展。架设“三礼六节”主题德育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铸造教师妈妈德育品牌,推进爱心教育纵深发展。转变教学方式,力推智慧课堂,充分利用“泰微课”教学。探索“行政班+走班”教学方式改革,实施素质教育“5+2”项目,引导学生适合学习。[26]

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建设“想象·创造”课程基地,探索“育人方式”的转型,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适合的教育”提供了现实教育样态。基地保证课程的丰富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丰富的课程保证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在亲自实践、亲自尝试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27]

常州高级中学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适合的教育。在课程统整方面:构建多元德育课程,搭建立体学科课程,从学生修习和课程功能的角度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重组。在课程融合方面:促进学科课程融合(跨学科和超越学科),加强学习环境融合(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一室四中心),着力评价方式融合和教育资源融合。[28]

2.职业教育学校。

现代职业院校要为学习者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将满足个体发展、社会需求作为办学的逻辑起点和实践指向。其中,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是关键。无锡市宜兴中专将创新创业孵化园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载体,遵循个体发展规律,发展适合的职业教育,保证了教学课程的适合、教学方式的适合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适合。[29]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分析高职教育痛点的基础上,打造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内部环境:重建高职院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制定适合生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行适合学生智能特点的学分互换教学制度,再造适合“做中学”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组织方式,探索适合高职学生个性成长的评价制度等。修复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修订三项制度(高职招生制度、严格毕业制度、办高职本科制度),完善校企合作,改变社会的刻板印象。[30]

3.特殊教育学校。

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规划与建设是江苏省特殊教育践行“适合的教育”的行动路径,其中资源中心课程建设是灵魂。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的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就是示范样本。此课程分为三大类和十大模块。基础课程类:生命课程(尊重与爱护)。主干课程类:生活课程(习惯与德性)、艺术课程(才艺与审美)、科学课程(常识与技能)、学科课程(知识与观念)。补充课程类:读绘课程(情感与方法)、康复课程(康复与适应)、补偿课程(能力与态度)、研学课程(体验与交往)、亲子课程(通识与全程)。[31]

(四)社会媒体的深度参与

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育的事情,还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深度参与。2017年3月,扬子晚报与江苏省教育厅共同策划了全媒体报道——“十年回眸·寻访江苏高校毕业生”,推出的32位青年才俊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他们均非名校出身,但都成就傲人,生动诠释了“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2018年4月,两个单位举行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32位江苏高校优秀毕业生的成才故事》新书首发式暨“适合的教育”专题研讨会,创新“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社会媒体深度参与、典型案例宣传”模式,有效引导全社会认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科学的教育命题,为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总结与反思

综观“适合的教育”的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有可喜进展。理论方面,学术探讨不断深入,“适合的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面,“适合的教育”在江苏已经落地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可以说,“适合的教育”在学术界特别是江苏大地已经深入人心,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江苏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适合的教育”坚持服务大局,顺应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适合的教育”并不是孤立地就教育谈教育,而是要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审视,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乃至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江苏省提出发展“适合的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教育,是对党和国家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的积极贯彻落实,是对新时代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生动阐释。

二是“适合的教育”坚持以生为本,体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发展“适合的教育”,將学生放在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清醒地回归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深刻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三是“适合的教育”坚持全覆盖,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适合的教育”在江苏省已经实现了多层次全方位覆盖。从教育类别来看,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适合的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花结果;从参与主体来看,政府、学校、家庭、新闻媒体等广泛参与其中,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从地域来看,无论是苏南还是苏北,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出“适合的教育”在本地发展的新经验。

四是“适合的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很好地匹配了人才成长规律。“适合的教育”归根结底,学生是最重要的对象。给每位学生有针对性、差异化的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让学生成长得更好,是教育发展到一定层次后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合的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适合的教育”还存在一些需要不断完善之处。比如个别地方、个别学校对“适合的教育”认识还不充分;比如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还存在相当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适合的教育”的顶层设计,强化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统筹谋划;比如“适合的教育”理论研究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实践的指导有待更加给力;比如需要对各地探索“适合的教育”的典型做法作进一步的提炼挖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等等。这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思考、完善、实践,努力打造“适合的教育”,不断引领江苏教育迈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16]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N].光明日报,2017-12-14(014).

[2]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7(7):7.

[3][6]成尚荣.适合的教育:要义与要点——一种框架性的思考[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7(7):34,36.

[4]冯建军,刘霞.“适合的教育”:内涵、困境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7(11):146.

[5]倪娟.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7(9):75.

[7]张新平.“适合的教育”与校长工作突破[N].中国教育报,2017-05-13(005).

[8]张新平.“适合的教育”与学校评价重心的转移[N].中国教育报,2017-06-21(005).

[9]宋时春.“适合的教育”:内涵、原则及对德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18(9):11-15.

[10]谢爱明.适合的课堂教学:溯源·审视·重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8(7C):76-78.

[11]王祥.关于“适合的教育”亮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8(5):61-64.

[12]张新平.“适合的教育”与学校评价重心的转移[N].中国教育报,2017-06-21(005).

[13]吴夕龙.“适合的教育”需要“适合的管理”[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8(7):77-78.

[14]冯建军.适合的教育是学生满意的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18(3):1.

[15][17]陈学军.期待“适合的教育”的二次突破[J].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8(8):80.

[18]刘克勇,陈向阳.适合的教育:职教理解和区域行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5):35-38.

[19]奚爱国.发展适合的教育,绘好新时代教育强省新蓝图[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8(1):15-17.

[20]杭永宝.常州:让适合的教育自己生长出来[N].新华日报,2017-12-07(012).

[21]唐加俊.办好“适合的教育”,促进人人成才[N].江苏教育报,2017-11-17(001).

[22]刘元良.开启“适合的教育”新征程,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新转型[N].江苏教育报,2017-11-15(001).

[23]汤成军.努力打造“适合的教育的宿迁样本”[N].江苏教育报,2017-12-06(002).

[24]梁莉,邹德胜.“适合的教育”之吴中实践[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8(10):28-33.

[25]洪亮.适合:教育朝向幸福的维度[J].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8(8):77-78.

[26]创造适合教育 构建幸福校园[J].人民教育,2017(10):1.

[27]唐江澎.由“分的教育”转向“人的教育”[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7(7):12.

[28]史品南.从统整走向融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以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适合的教育[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8(8):45-46.

[29]樊玉成.适合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追求——基于区域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的建设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8(10C):49-51.

[30]壮国桢.“适合的高职教育”: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8(10):13-17.

[31]储昌楼.积极推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课程建设[J].现代特殊教育,2018(9):5-10.

作者:刘湉祎

进入学生教育理念研讨论文 篇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途径和新方法。高校应积极顺应新形势,以科学态度认识网络,同时主动借助互联网的科技优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笔者利用长期在学生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优势和计算机学院的独特环境资源优势,深入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诞生之后,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开拓视野、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使他们本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人的社会化进程”难以正常进行,1导致出现信息异化、网络成瘾等问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临新的机遇同时面临种种挑战和重重困难。因此,探索信息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1、在教育观念上,重视个体的发展和需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加速,公平、平等、民主的意识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深入人心,传统的以灌输、塑造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越来越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因此,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平等、自由等特性,与学生平等交流。

2.在教育内容上,体现丰富性和时代性。政治层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原则;思想层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文化层面,要使学生树立起人文精神、人道精神;知识层面,要深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全面素质的整体要求;2心理层面,应该多从人的发展和人性的角度出发,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交友关系、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地、移情地理解学生。

3.在教育方式上,实现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凸现出来,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

4.建立多个平台,形成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项教育内容、各个教育环节、学校内部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网上和网下应紧密结合,组成整体合力。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

近年来,高校纷纷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还不完善,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本文在研究原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拓展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推广教育博客。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1.学校将其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应明确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

2.将两课教师和学生纳入建设队伍。在建设网站时应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党委宣传部牵头,由“两课”教师、各党总支、学生工作组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部门共同协作组成网站建设群体,并强调分工协作原则。尤其是两课教师,他们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可以保证网站的正确发展方向和理论水平,同时也可以在网上与学生交流,及时给予专业的引导。此外,从各院系吸收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网络应用能力强、有专业技术和专业特长的学生,组建一支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极强的学生自我管理团队。

3.研讨并确定网站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以在校师生为主要受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因此,必须着眼于高校的实际,精心设计网站,开设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频道及栏目。

4.网站的功能版块和基本框架

新闻动态:主要包括“新闻广角”、“校园快讯”、“热点聚焦”。该栏目要尽量做到图文并茂,稿件要认真审核并及时上传。尤其是“热点聚焦”部分,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社会热点,从不同角度报道,同时鼓励大学生发表评论,由网上辅导员进行舆论监督和引导。

思想园地:主要包括“经典书籍”、“音频资料”、“形势政策”、“党建在线”。上传红色经典著作和相关音像资料,根据网站的具体条件,在权威渠道下载安装;按照每学期学校形势政策教学大纲,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收集相关材料;结合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网上理论探讨和支部工作等,同时由党建工作者及时给予引导。

在线学习:主要包括“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红色讲坛”、“两课在线”。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实施帐号管理、网上选修课程和在线作业,与传统课堂集中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大学生活:主要包括“校园风景”、“校园故事”、“学术交流”。该栏目要体现校园特色和内容,充满青春气息,反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

服务社区:主要包括“软件下载”、“流行前线”、“购物指南”。该栏目主要在于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方便。

特色导航:主要包括“国内媒体特色网站”、“在线图书馆特色网站”、“全国高校百佳网站”。为学生拓宽学习渠道提供导航。

(二)拓展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通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基本信息由分散变为集中,由无序变为有序,其建立将方便信息使用者快速了解个人信息,准确掌握个人基本情况,及时有效的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开展教育引导。

1.学校将其确定为思想政治工作常规工作。要求院系按时将相关信息全面、准确录入系统,并及时更新系统数据。同时,将开学注册、教师资格证申请、奖、助、贷、就业工作等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实行网上流程和无纸化办公。

2.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不仅仅是一个应用程序编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所做的工作。系统设计的任务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来完成。总体设计是将整个系统划分成若干子系统,决定系统的总体结构。总体设计之后进行详细设计,包括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数据库设计等,还应考虑界面友好、使用简单方便等。

3.准确输入并及时更新数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以数据的储存为核心的,是基于学生基本信息的收集、分类、组织、整理、传输的过程,要将相关数据由分散变为集中、由无序变为有序。该系统所有工作都是在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要确保录入的数据是准确无误的。

4.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包含了学生的基本信息,注意不可外泄,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和诚信档案中学生受处分的记录等,都涉及学生隐私,一旦泄露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要注意系统的安全防御功能,也要设置好登陆权限和查看权限。

5.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版块和基本框架。

学生信息管理:这个栏目主要是输入学生个人基本信息。该栏目支持数据导入和导出,学生可录入和更改信息,但须经院系审核通过。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诚信记录”、“公益活动记录”、“党团管理”和“班级管理”。这个栏目主要是通过信息系统将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表现量化和记录存档,便于学生自我鞭策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跟进。

学生事务管理:主要包括“开学注册”、“假期留校登记”、“成绩管理”、“贫困生档案”、“奖励管理”、“资助管理”、“减免、缓交学费管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勤工助学管理”、“教师资格申请”等。这些须经学生申请、班级和年级核对、院系初审和学校审批这样的环节。通过网上操作,可以减少辅导员工作量,也可以发挥辅导员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学生就业管理:主要包括“协议书管理”、“报到证管理”、“工作单位和档案去向”、“暂缓就业管理”等。学生就业工作是每年的重要工作,也是最繁琐最细致的一项工作,但大部分毕业生因外出求职等不能按时在校上报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让学生随时可以上报。

互动交流平台:主要包括“辅导员工作日志”、“思想交流区”、“学生工作区”、“学习交流区”和“生活交流区”。通过“辅导员工作日志”可以让辅导员工作更加透明化,也有利于加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了解,拉近师生距离。其他几个交流区主要是通过不同方面的问答和交流,及时解决问题。学生必须采用实名登录,但可以匿名发表问题和意见,只有辅导员可查询其真实姓名。

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是“注册情况”、“奖助情况”和“就业率”等几个方面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系统的数据分析中掌握教育规律。

学生生日提示:主要是在辅导员登录系统的时候自动运行“生日提示”程序,可提示当天生日学生的姓名、电话和所在班级,以及近期生日的学生的基本信息,便于辅导员通过提示发送祝语,增进师生感情。

(三)推广教育博客

博客作为网络平台交流的新工具,具有在线交流、自由表达、及时抓捕最新信息等功能,深受高校师生欢迎。将博客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消除师生交流障碍,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把握其最新思想动态和形成新的教育理念。

1.倡导高校教师主动建设个人博客。从学校层面上进行倡导,让更多的教育者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结合工作实际的、富有个性的博客,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形成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

2.调研大学生之所需,并有针对性地建设博客。要深入了解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需要的知识、最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并结合自身岗位工作,提供信息,及时引导,切实解决各种疑难困惑,满足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各种需要。

3.及时关注网上动态。对于学生在博客上的留言和评论,要及时给予关注,有必要的要及时回复,尤其是出现思想偏激或者言辞过激的相关言论,要在平等讨论中给予及时、正面地引导。

4.教育博客的功能版块和基本框架

教育博客是个性化的博客,没有固定的格式,由博主根据自身工作实际设置栏目并更新内容。一般主要包括的几大模块有:

个人资料:博主的自我介绍,可以介绍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或者更详细的个人信息,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亲切的一面。

日志:主要是记载工作中的所见、所为、所思等,融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导向,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在更深入了解自身工作的同时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教育者反思和提高。

相册:主要上传与工作内容相关的照片,用于辅助文字说明或者进行图片专题教育等。

音乐:链接为青年大学生所喜欢且清新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

博友:链接与工作相关的优秀博客或者师生博客,便于学习交流。

留言:浏览阅读博客的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者见解,促进沟通交流。

评论:针对博客日志或者相片发表自己的看法,博主及时回复相关问题,开展网络平等对话。

其他自定义设置的栏目:博主根据个人喜好并结合工作需要设置相关栏目,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可设置“专题学习”、“视频教学”等,辅导员博客可设置“党支部工作”、“团支部工作”、“级委工作”等栏目。

三、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条件

1.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适应网络信息化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开放的网络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注重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从单向的灌输教育转向互动的交流,树立开放性、个性化和平等交往的新教育观念。

2.提高高校网络基础设施水平,加强网络技术的研发,把增强硬件投入与开展技术研发结合起来。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信息素质。加强网络技术培训和专题研究;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机制。

4.完善网络管理条例,强化网络管理职能。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条例,增强师生法纪意识,维护网络秩序;成立网络监管队,规范上网行为,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开展网络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

5.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学校领导、行政部门、学生部门到每一位普通教师都应有网络育人意识,在整体思考、系统控制的原则下从全局出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各高校间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平台,广泛地交流经验;号召社会各界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支持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冯文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

[3]霍福广,刘社欣等.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4]张瑜,张再兴.高校网络信息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3月.

[5]时钟平.网络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9卷第3期.

[6]杨克平.Web2.0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理论界.2009年第2期.

[7]刘社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8]郭万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与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蔡继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10]谢安民.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内涵[N].温州日报.2007年9月15日(05版)

作者:连泽纯

上一篇:金融支持发展实体经济论文下一篇: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