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研讨论文

2022-04-16

摘要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校所占比例很大,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心理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心理教育研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教育研讨论文 篇1:

家校共育,提高学生入学适应力

〔关键词〕新生;入学适应;家校合作

每年开学季在校门口或是教室门口,我们总会遇到与家长展开“拉锯战”的孩子:他们拒不进校门;哭着闹着想妈妈要回家;上课一刻也坐不住总是叫老师;在校期间手忙脚乱精神高度紧张,甚至顾不上喝水和上厕所……种种迹象表明,入学适应问题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发展。学生入学适应问题是一年级家长普遍关注的话题。

针对这一现象,山东省威海市锦华小学将“新生入学适应力”作为本校研究课题,通过“一项引领、三项跟进”的多维联动干预措施,努力搭建家校合力共育的桥梁,帮助学生走好这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使其快乐融入小学校园生活,实现由“小朋友”到“小学生”的华丽蜕变。

一、专业引领,盘活心理研究资源

走专业化引领的道路,为入学适应力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打开了一扇发展的视窗。

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局德育科李静副科长非常热衷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且颇有建树。因此,锦华小学邀请她作为校外心理专家顾问,对我校学生入学适应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把脉问诊。每周三环翠区心理教育研讨活动,我校都会选派心理骨干教师张伟伟参与,让他与李科长以及区内心理骨干教师进行零距离交流。每学期,我校都会邀请李科长到校进行常态指导,并重点针对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这种常态化、即时化的指导,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也为新生入学适应力研究搭建了交流平台。

同时,在校内引领方面,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师团队。在环翠区教育局“心桥工程”的帮助下,学校现有14名教师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其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13名,在职研修教师23名。在学校德育处的组织下,一支强有力的心理专业团队得以组建并日益强大,对新生入学适应力研究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三项跟进,家校合力同心行动

学校教育是合力因素发展的结果。锦华小学通过家长、班主任、学生三项跟进策略,让新生入学适应力的培养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行动的焦点。

(一)家长跟进

早在入学前一周,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就应邀赶来,参加学校的“入学准备期”培训。培训主要从“小学与幼儿园的区别”“新生面临的三大挑战”“家校双方应对的措施”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家长帮助孩子快速适应小学生活,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强调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并对家长提出了相关要求。

学校现场话题交流是每年九月开学前都要举办的培训活动,针对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进行话题式交流。这种近、小、实的培训方式,深受广大家长欢迎。

家庭网络沙龙交流是学校与新生家长进行交流互动的又一有力载体。学校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建立新生家长QQ群,在新生适应期内及时帮助家长答疑解难,加强家庭教育的有效跟进。一年级新生家长QQ群,由心理咨询师张伟伟老师组建,并由五位理念先进、热衷于亲子教育的家长担任家长群管理员,在群内定期组织以“入学适应”为主题的家长沙龙,一起商讨新生入学适应策略,引导家长及时反馈、献计献策,共同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第一期家长沙龙,小美(化名)的妈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孩子上课不由自主走神,身体缺乏锻炼,食欲不振,各方面比一般小孩差,胆子很小,不善于表现自己……”问题一抛出来,立刻引起群里家长们的关注。有的认为妈妈太敏感了,一股脑儿就列举出孩子那么多缺点;有的认为肯定是被家长过度包办……小美妈妈承认照顾孩子照顾得过度了,到现在还是要喂孩子吃饭,当天早晨还因女儿不吃早饭动手打了她。谈到这里,张伟伟老师提醒群里的家长们思考:吃饭到底是谁的事情?吃不吃飯由谁来做选择?小美妈妈总是强制性、替代性地为孩子做出选择,久而久之孩子会错误地认为饭是为妈妈吃的,自己不高兴了还会以不吃饭要挟家长。同样,学习、锻炼身体等问题处理不好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

亲子工作坊活动已成为当下周末亲子教育的一种休闲活动模式。学校积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亲子心理绘画、亲子沙盘、亲子拓展等活动。心理咨询师张伟伟老师经常利用周末时间,运用心理辅导策略,引导家长运用技巧使孩子敞开心扉并进行有效的沟通,争当智慧型的家长,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

入学后第二周,家长就和孩子们一起如约走进了锦华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在活动室,张伟伟老师先给家长和孩子们介绍了曼陀罗心灵彩绘。

曼陀罗有“自性圆满”的寓意,人们在绘制曼陀罗时,其循序渐进的图案和线条所产生的聚集作用能把当事人无形而抽象的潜意识表现出来,使人更了解自我,据此提升自我觉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塑人生的价值观。经常绘制曼陀罗还可以起到放松身心、释放情绪、传递情感、提升创造力等作用。

家长和孩子们首先挑选自己中意的曼陀罗图案,再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填色。过程中色彩的搭配、画笔的细腻程度等都能反映出绘制者的部分心态。即使是同一个图案,不同的人绘制出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活动最后,家长和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作品进行心得分享并向心理老师咨询。有位年轻的妈妈画完后感叹:“我在画之前非常焦虑,总担心自己画得不完美,每涂完一个色块就想对称的颜色是什么,该在哪个位置涂,找不到自己理想的颜色时,我也会等待很久懊恼不已,后来发现别的家长都画好只剩下自己了,我就开始着急,情急之下随便找了几种颜色收尾。最后画出来的曼陀罗自己一点也不满意,总羡慕其他人的。通过张老师的引导,我反思生活中的自己,在对待孩子的事情上也是一样,总是期待他出类拔萃,上学前就给他报了各种特长班,给他定了很多要求,但现在却发现孩子其实很忙乱,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不说,还一点也不快乐,因此我也很烦躁,参加这个活动真的让我明白了很多……”活动结束,孩子们和家长们意犹未尽,都希望能多参加几次这样的活动。

(二)教师跟进

班主任心理沙龙,是每年新生入学前,学校为新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老师组织的沙龙活动。在活动中,由富有管理经验的骨干班主任为新一年级班主任分享带班经验,分析一年级新生的特点,讲解适应期内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入学一周后,学校会组织第二次班主任沙龙活动,新老班主任交流一周以来自己处理的各种典型案例,大家共同献计献策。如此循环反复,一个月下来,新班主任对一年级学生入学管理也就了然于心、轻车熟路了。

每年学校都会为一年级新生“量身定制”教学“过渡期”课程,内容涵盖《雅行第一课》《学习习惯第一课》。

为缓解新生适应问题,学校将每年九月定为一年级准备期,并引导教师将开学第一周的教学主题定为:熟悉老师和同学、熟悉校园、熟悉“学校一日生活常规”等。学校还引导班主任借助班队会组织孩子进行“情景小剧”表演,在每个真实重现的情景中,教会孩子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再指导学生模仿受欢迎同学的行为,例如向老师、小伙伴打招呼、微笑,主动分享,恰当的身体接触,主动交谈,赞美与支持等,老师作为引导者及时纠正、强化孩子的行为。每年九月底的一年级准备期展示以班级团体展示方式,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规范自己,融入团队,升华集体荣誉感。

(三)新生跟进

为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融入班集体,学校尝试在一年级开展心理沙盘课。鉴于沙盘游戏在儿童心理辅导中的独特优势,新学期,学校在一年级七个班级均开设心理沙盘课,由骨干心理咨询师张伟伟担任心理教师,隔周一次为学生上沙盘课。小组成员在参与沙盘制作时,会很自然地增加與他人的互动交流,成员间的内在冲突和相互吸引得到表达,默契和共感逐步形成,很多适应不良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

同时,每年的开学典礼,学校会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开展新生祝福活动。五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牵手祝福,校长的寄语祝福,还有每位新生人手一份的《启航护照》和《我的身份证》成长礼物祝福,引导着学生从内心认同自己的成长,融入校园大家庭。

三、一种理念,建构多维育人体系

入学阶段是学校生活的关键期,对孩子小学、初中、高中生活乃至一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学校如何结合“乐学善思·博雅笃行”的办学理念,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维联动的“入学适应力”育人体系,让小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锦华小学,威海,264200)

编辑/丁 尧

作者:张伟伟

心理教育研讨论文 篇2:

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创业心理教育的问题与策略

摘 要 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校所占比例很大,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心理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当前,这类院校的创业心理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迫切要求高校能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通过构建创业心理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加强队伍建设、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等策略来提高创业心理教育的实效,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创业心理教育;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师资队伍;经管类本科院校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经管类专业学生可谓面广量大。面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如何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是这些院校急需研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心理教育无疑是重中之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一、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开展创业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应用型经管类院校学生学习的内容涵盖了财会、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独特的先天优势为其创新创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这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第一,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这类学生不太可能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或通过科学研究取得专利、专有技术、知识产权等科研成果,也很难进行成果转化,导致缺乏显性的创业平台或创业实体支撑,从而影响了创业的积极性,增加了对创业的畏惧情绪。第二,经管类学生的就业面相对较宽,就业较容易,导致许多学生没有创业意识,缺乏创业动力。第三,经管类学生中女生比例明显偏高,达70%以上。相比男生而言,大多数女生在心理上更惧怕创业,创业的动机和意识不强,创业信心普遍不足;同时,创业的心理品质也普遍较差,耐挫力较弱。可见,上述这些不利因素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创新创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的创新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业心理教育。

二、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创业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业心理教育在我国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突显。

(一)创业心理教育的理念落后

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相对容易,就业的层次和质量也较高,同时,部分专业课程中涉及到一些创新创业知识,这也导致这类院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足够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心理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理念陈旧落后。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光荣而神圣的使命。大学生创业应具备一些要素,创业意识与动机的形成、创业兴趣的激发是大学生创业的前提,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及创新创业精神的塑造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创业能力的提高则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创业心理教育。所以,大学生创业光有一些创业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就业教育,创业心理教育也有别于普通的心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创业心理教育为切入点,把创业心理教育纳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

(二)创业心理教育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科学、系统和完整的教育体系。一些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创业知识普及或一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对创业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开展得不深入。即使开展创业心理教育,大多限于开设一两门创业心理课程,举办几次创业心理讲座或心理辅导,根本谈不上有健全的创业心理教育体系。当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在人才培养中将其与就业教育、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而不是仅仅通过增设几门创业课程,或增加一些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在原有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容基础上进行简单机械的叠加。那种零散式、碎片化、非系统性的创业心理教育是很难真正起到实效的。

(三)創业心理教育课程偏少,教材针对性不强

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课程偏少,相关课程并没有得到开发,创业心理教育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支持,制约了创业心理教育的开展。而创业心理教育课程偏少也影响了相关教材建设。据了解,国内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本科教学中,关于创业心理教育方面的专门教材少之又少,且千篇一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所以,尽快开发适合经管类本科生创业心理教育方面的专门系列教材,满足创业心理教育的需要乃当务之急。

(四)创业心理教育实践活动缺失

创业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艰难的实践活动。所以,创业心理教育不应是简单的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和课堂“坐而论道”的理性思考,还应通过不断的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论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动机的形成、创业兴趣的激发,还是创新创业精神的塑造,抑或是创业心理品质的提升,都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心理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完成。如美国高校对学生的创业心理教育,重视建立实践导向课程体系,突出企业家精神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智力激励、虚拟创业等教学方式实现企业家精神相关素质的培养。综观我国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目前已开展的创业心理教育,大都停留在课堂灌输或照本宣科上,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很少专门开展创业心理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使学生对创业缺乏正确的感性认识。

(五)创业心理教育师资缺乏,整体水平不高

创业心理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教育,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心理学和创新创业方面的双重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育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教育能力。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创业心理教育也刚刚开始,因此国内还没有专门培养创业心理教育方面的复合型师资。这也导致现在我国还没有这方面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教师。目前高校开展创业心理教育的师资有三类:一是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二是经过一定培训后的辅导员,三是社会上的创业咨询师或创业成功人士。不可否认,这些师资在创业心理教育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面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这些师资有的因为缺少创新创业知识或系统专业的心理学训练,有的因为缺乏教育教学或创业实践经验和能力,所以很难完全担当创业心理教育重任。可见,创业心理教育师资匮乏且整体水平不高,也是当前制约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创业心理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创业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重塑理念,构建科学完善的创业心理教育体系

创业心理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心理教育体系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因此,要实现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创业心理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同时,要积极构建创业心理教育体系。科学完善的创业心理教育体系应包括明晰的教育目标、完整的教育内容、系统的教育计划、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合理的教育路径及完善的考评机制等方面。

确立创业心理教育的目标。应紧紧围绕经管类大学生的特点,让其获得对创业的良好认知,从根本上克服对创业的惧怕心理,不断激发创业兴趣,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信心,努力培养较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在校或将来毕业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明确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根据上述目标,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一是增强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提高对创业的正确认识;二是结合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激发创业兴趣和创业热情;三是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如独立自信的人格、坚韧不拨的意志、抗压耐挫的能力、合作包容与积极乐观的心态、开拓进取和敢于担当的精神等;四是提高大学生的部分创业能力,如心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制订系统的创业心理教育计划。根据创业活动的特征,将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合理贯穿于经管类大学生本科四年的全过程,以保证创业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创业大体可分为认知、起步、准备和实践四个阶段,因此创业心理教育也可与此相对应地开展。学生大一时期可以作为创业的认知阶段,应侧重于认知教育,让创业走进学生的视野;大二时期可以作为创业的起步阶段,应侧重于创业的心理基础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理念、动机、兴趣等方面的内容;大三时期可以作为创业的准备阶段,应侧重于创业的心理品质和能力教育;大四时期可以作为创业的实践階段,应侧重于创业心理的实践教育。当然,上述各阶段教育的内容不是绝对化和一成不变的,有些内容如创业意识、部分创业品质与能力的培养甚至应贯穿于大学的各个时期,只不过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一而已。由于经管类学生专业教育中,本身有一些涉及到创业或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创业心理教育过程中也要求能将这些内容很好地整合和有机地衔接。

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创业心理课堂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并通过运用慕课、视频公开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实效。

实施合理的教育路径。创业心理教育不应局限于第一课堂,还应通过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来进行。第二课堂教育主要包括开设创业心理方面的讲座、召开创业成功人士报告会及优秀校友创业经验分享会、举办创业心理论坛、举行创业大赛、成立创业心理协会、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等。社会实践教育则是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到社会中进行微创业或模拟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创业心理体验,增强创业认知,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心理素质。只有做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路径,创业心理教育才可能真正取得实效。

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针对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的特点,改革考试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如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对学生创业认知、创业心理品质、学生运用创业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实行非标准答案考试,取消60分及格线,采用等级制。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实行综合评价,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及社会评价相结合、平时分阶段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

(二)不断完善创业心理教育课程设置,加快教材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一些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这其中也应包括创业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这就要求高校能开发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切合大学生实际的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国内有学者提出高校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教育、创业人格教育和创业知识教育等内容 。事实上,国外一些经管类高校也非常重视创业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如美国的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设置了以《创业者》为核心的创业心理课程模块,课程目标是塑造学生作为创业者应具有的个性品质。我国经管类高校的创业心理教育课程建设应紧扣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来设置。具体而言,创业心理教育的课程应包括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基础课程可设置创业学、创业人才学、大学生创业、创业心理学基础、创业导论、创业心理品质等;实践课程可设置创业实践论、创业理论与实务、创业经典案例分析、创造学等,也可以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把心理教育的内容整合到创业实务及部分专业课程中,与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成功学等知识有机结合,设置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成功学等复合型课程。当然,上述课程可以有选择地设置。高校除了不断完善创业心理教育课程设置外,还应加大这方面教材建设的力度,除了开发出专门系列教材外,还可以在部分经管类教材中融入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充分体现创业教育的特色。

(三)积极开展创业心理教育实践活动

创业心理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创业心理教育目标,提高创业心理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径。高校开展创业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应结合创业教育进行,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创业实验室、训练中心建设,建立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教育平台,建好一批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创业心理教育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二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创意设计、创业计划专题竞赛等,为创业心理教育实践活动提供载体。三是定期对学生进行创业心理方面的测试,并根据测试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心理辅导。四是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创业成功人士报告会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四)加强高水平创业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心理教育需要一支既有心理学和创新创业双重知识结构,又有教育教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双重能力的高水平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教师应成为既是专业教师、创业导师,又是心理学家、创业专家的“双师、双家”型教师。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加强创业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水平。一是加大培养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机制保障,让授课教师外出接受各种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创业,增强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树立榜样;建立定期考核、淘汰机制,不符合要求的及时调整。二是加大聘任力度。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这方面的专门师资,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创业咨询师、创业讲师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形成稳定的创业心理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在美国高校,已创办企业的教授或企业家已成为主讲教师队伍的主体。因此,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应成为当前高校创业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计,创业心理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成效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当前,应用型经管类本科院校开展创业心理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对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而创业心理教育则更需要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体系构建、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践教育活动及师资队伍建设,都需要高校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只有提高创业心理教育的实效,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并最终有利于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赵晓川 张忠寿 陆玉梅

心理教育研讨论文 篇3:

班主任慎当“心理医生”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2)

摘 要: 抓好心理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也是班主任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针对当下班主任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心理教育的科学性”、“慎当‘心理医生’,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合理审视学生,落实心理教育的常态化”等措施,能够为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心理教育 适度性

育人是教育的固有属性,不仅包含知识和道德上的教育,而且承担着学生心理教育的重任[1]。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除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外,班主任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期的中学生极易受到影响,容易导致心理发展不平衡,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無论是在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抑或是班主任的教育教学中,都时刻紧抓学生的心理教育,并将之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的心理教育意识有着明显强化。同时,在学术研究方面,以“班主任”、“心理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此类学术论文达上百篇,且作者多为一线教师,研究内容主要以阐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心理教育的实施策略为主,而对于班主任在实施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提及甚少,同时对班主任实施心理教育的有效评估未曾涉及。基于此,我们发现,正确、理性地审视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是确保其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一、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心理教育已被纳入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班主任不容推卸的责任,这种意识早已深入班主任心中[2]。长久以来,班主任都把自己定位为“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医生”。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和基本素养技巧的匮乏,教师并不能准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有效评估,以致出现心理教育适得其反的现象,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让问题隐藏得更深,潜伏的时间更长。笔者就自身的心理教育经历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案例一:小王同学是内向还是自闭?

窗外阳光格外明媚,同学们都去参加体育活动了,小王一个人在教室里蜷缩在座位上发呆。他平时在班级中默默无闻,几乎和同学老师都没什么交流。家长说小王从小到大都非常内向,不喜欢说话。我想改变一下小王的现状,把他的座位调到了几个性格开朗的学生周围,希望“近朱者赤”。未曾想到,一段时间后,小王反映:每次放学有人跟踪他,要打他。我以为小王和其他同学发生了矛盾,调查后发现此事纯属虚构。小王的精神状态却每况愈下,我只能建议他去医院治疗。经医生诊断,小王有较严重的“自闭症”。

案例二:小汪同学是顿悟还是狂躁?

那年春天,小汪同学高三了,他学习还算勤奋,但是成绩始终没有取得进步。突然有一天,他向学校提出申请回家自学。回家后,我经常电话联系了解学习状况。在一次通话中,小汪讲:“老师,我已经领悟到高中学习的最佳方法,最近的效率奇高。”可在学校的模考中,他的成绩却到了班级倒数。作为班主任,我只能给他更大的鼓励。他却依旧充满信心,扬言可以考取南大。高考中,他只考了语文一门就放弃了。后经医生诊断为“狂躁症”。

案例三:小崔同学是后进还是抑郁?

小崔同学是高一时大家公认的“后进生”。他行为习惯差,没有自控力,言语上经常冲撞老师。经过和他的几次交流,我发现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对外界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对学校不满,对社会不满,和老师无法正常交流。从小崔脸上写满阴郁,我感觉到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并不是坏习惯让他成为后进生,原因可能是他自己无法控制的心魔。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经诊断为“抑郁症”。

三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亲历的问题,其共同点在于教师仅依靠浅薄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经验型的判断,缺乏科学的专业知识,以致出现“无效判断”“避重就轻”的现象,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有效缓解心理问题,反而将其隐藏了起来。而在案例三中,与前两个案例不同的是,笔者意识到了该同学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并没有以“心理医生”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建议找真正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在这一举措下,小崔同学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并勇于参加学校的各种比赛。在此案例中,笔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在自身心理学知识浅薄、不专业的情况下,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过度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只能适得其反,延误学生的心理治疗时间,同时,也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因此,班主任如何适度把握心理教育是当下教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班主任心理教育的适度性策略分析

在上述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当下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看似全面,实则过度;看似一切为了学生,实则在学生心中已然埋下了“隐患”。但是,心理教育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3]。从当下心理教育开展的情况来看,如何在全面教育的过程中把握适度的原则最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心理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匮乏是导致班主任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无效判断”的重要原因,且由于专业及教学压力的限制,一些教师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并未有学习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意识,而且学校对此并未有相关规定,可见,班主任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是多种因素导致的[4]。然而,对于心理教育工作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确保其有效性的前提,也是提升教师心理教育工作科学性的必要路径,班主任可在日常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同时,学校需要组织开展心理学知识及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培训活动,在实际培训中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能够推动教师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让班主任有更加完备的能力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探索心理教育的科学路径。此外,班主任还应与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多加沟通,一方面有助于在沟通中增加心理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就班级的相关案例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研讨,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慎当“心理医生”,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

在出现心理教育过度的现象中,班主任的“全能”心理占据上风,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心理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极乐于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而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班主任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做到“知己”,给予自己准确的定位,班主任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问题,班主任无法科学地做出判定,此时所需要的是班主任及家长理性地与学生沟通,并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而不是戴上“心理医生”的面具,堂而皇之地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认知掩藏学生重要的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用理智的思维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慎当“心理医生”,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合理审视学生,落实心理教育的常态化。

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它贯穿于整个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与每位同学紧密相关,因此具有常态化、整体性特征[5]。然而,在当下的心理教育过程中,其教育范围往往只集中于个别学生,且教育时间往往因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而定,如学生在班级中出现特殊的行为习惯,教师即将心理教育的目标集中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并未主动深入学生整体中,极易忽视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因此,班主任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应打破被动的教育状态,将心理教育常态化,主动关注每位同学的心理发展情况。同时,可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檔案,于日常教育中记录每位同学的心理发展状况,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防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同时,能够使班主任更系统地了解学生,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心理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当下过度进行心理教育的问题时,班主任基于实际情况,慎当“心理医生”,理性把控心理教育的适度性,将确保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焦向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3]舒桂仙.心理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J].文教资料,2006(7):184-185.

[4]李萍,汪霞.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4):55-57.

[5]刘本剑.关于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6(7):86-88.

作者: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