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概念规范化研讨论文

2022-04-15

中国德育:李局长,您好,感谢接受采访。您能否结合工作,谈谈对当前学校德育现状的思考?当前德育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李光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德育工作,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德育为先,这也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贯的要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德育概念规范化研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德育概念规范化研讨论文 篇1:

基于“教师德育能力”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2019年12月19日,首届新时代教师德育能力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承办,邀请了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厅的领导,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院长,中国道德教育研究主要期刊的主编,以及中小学一线知名校长、教师等50余名嘉宾,共同探讨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德育能力培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政策、研究和实践都将“师德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抓手,力图通过提升师德修养,以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来示范、影响学生。除了加强道德修养,教师作为“道德教育者”,还需要在真实的教育生活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德育环境,全面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基于这一背景,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提出教师德育能力的培育问题。与会专家一致认可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重要性。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管理与师德建设处黄小华处长介绍了国家和教育部关于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建设的背景,充分肯定了浙江师范大学的务实举措,强调对标新时代新要求,以教师德育能力为抓手,把立德树人落细落实。

综合德育能力是一线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所缺乏的。杭州公益中学校长潘志平、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杭州学军中学校长陈萍,从一线教育实践的需求出发,指出当前的新教师在胜任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管理、与学生交往、对学生个别指导、与家长沟通以及自身教师形象树立等方面,都表现出专业性缺乏、能力不足的现象。例如:交往能力差,教师无法让学生喜欢自己;道德指导缺乏专业性,教师无法在家校沟通中获得家长信任。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的并不是教师自身道德品格的问题,而是教师缺乏专业化的育人能力。另外,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朱国清指出,当下许多教师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都不像“人师”应有的样子。习总书记指出要培育“人师”,但这个“人师”怎么培育,需要有基本的规范化教育。

教师德育能力也是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抓手。在教师教育中,我们有专门化的智育课程体系(各学科教学)、体育课程体系、美育课程体系等等,但唯独没有专门的德育课程体系。袁振国教授指出,教师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母机,从诞生以来都是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书体系,而非以能力为主导的育人体系,导致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一直不明显。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也指出,教师德育能力是一个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长期困扰我们的话题,我们原是通过有关师德修养课程加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提升育人能力,而教师德育能力提升需要对这两方面升级,道德修养是以德育己,德育能力则是以德育人。此外,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出现职业倦怠感的原因之一就是教书和育人的分离,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出使每一个老师都肩负育人的使命,这可能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出口。

会议就师范院校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师德修养”并不是教师胜任“道德教育者”角色的充要条件,教师还需要进行道德教育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修炼。在“师德修养”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德育能力提升,致力于培育能够整合各种因素,智慧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保障机制。

二、教师德育能力的本质与内涵之争

教师德育能力的本质和内容是解决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关键问题。与会专家从理论逻辑、实践需求逻辑、教师作为一个人的成长等维度,提出了德育能力的本质与内容框架。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刘铁芳认为,教师德育能力包含三个层面:一是自我德性、自我德育能力;二是德性的实践智慧;三是具体的德育能力。重庆市教委原副主任牟延林认为,教师德育能力包含三个步驟——从育德出发,向育心努力,到育人达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王华敏认为,德育能力结构上应包含德育认知能力、学科知识与德育融合的能力、德育统筹协调的能力、德育活动组织的能力、学科德育评价反思能力。《中国德育》杂志主编张宁娟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提升关键在强调育人方法。以学科育人为例,应培养师范生如何进行学科德育渗透,如何挖掘学科德育价值等能力。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薛晓阳教授认为,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包含基本原理、教学法和教育实践,教师德育能力从能力切入,课程定位应该与教学法对应,可以参照教学法的做法,将德育能力细化。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马斌也认同教师德育能力不完全是品德上的,还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工程师”说明了德育是一个“道器合一”问题,而当下许多人用“道”的形而上的思考代替“器”的形而下的操作,使德育成为一个空泛的、离开人本身的存在。

从实践需求层面出发,潘志平认为,教师德育能力包含“让学生喜欢你的能力”“说的能力”“玩的能力”“有情感地上课的能力”“多元评价学生的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联结起来,实现以情育情,以情育德,以情促智。朱国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的内容应包含育人有方、学科有法、行为有范、修身有道、心中有戒,是一个规范化的育人能力。陈萍认为,师范生不仅要会教学科知识,更要知道为什么而教,应帮助师范生在理解知识意义的过程中立大志,立长志,建立对教育工作的信仰。

关于教师德育能力的本质与内涵,与会专家并未达成共识:存在着教师德育能力究竟是自身素养层面的,还是方法层面的分歧;存在着“道”更重要,还是“器”更需求的争论。

三、教师德育能力课程建设建议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对于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作为并不明显。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内容在德育原理等理论课程和班级经营、班主任工作等实践指向的课程中有所体现,但多为碎片化的、不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师德育能力,使得德育能力不能像教学能力那样获得清晰的提升。而指向班主任的课程又不能突出“道德教育”这一教师的核心职能,并有将非班主任、非品德教师排挤出“道德教育者”之外的嫌疑。在实践领域,师范生都有见习、实习的经历,但见习大多是关于教学的观察,而缺乏道德教育的观察,实习虽然包含了班级管理、少先队活动等与德育相关的活动,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对德育能力的体验、观察、反思、提升的体系。对此,与会专家也对教师德育能力怎么培育,该课程体系如何建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刘铁芳认为,应从整体上来提升学生的德育能力,尤其是自我德育能力,因此,加强师范生人文通识教育,细读经典,夯实厚德基础,是师范教育最根本的本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叶忠强调了“体验”的重要价值,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在开设“德育与班主任”中的经验:听一线的教师讲座,去一线学校现场观察,去民工子弟学校支教、辅导作业,书写体验反思,等等,增强了师范生的直观体验。

王华敏认为,教师德育能力课程建设应建立课程群,以德育原理为主,一是让每个师范生掌握最基本的德育理论,提升德育认知能力。二是开设班主任、团队建设类课程。三是提升入职条件,可以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有所体现。四是实习。职前学习德育基本理论、掌握德育技能,职后“运用”和“提升”相结合。《中小学德育》杂志主编王清平认为,该课程的性质应该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体验式的课程,其内容包括:一是关于政策法规的模块;二是社会情感模块;三是人文素养模块。课程形式应以能够引发学生积极体验的活动为主。

四、进一步研究需求

袁振国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提出,新时期教师的专业化在于育人的专业化,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如何实现从教书向育人转变,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议题,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教育学的重大命题。

关于教师德育能力,还有诸多值得教育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去進一步探究、梳理的问题。第一,教师德育能力的学理研究。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来看,教师德育能力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教师德育能力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教师德育能力包含哪些内容?其边界又在哪里?如何与师德、教师道德品格进行区分?都是有待深入分析和厘清的问题。第二,教师德育能力的现状调查。从实践需求的视角来看,我国教师的德育能力现状如何?我国中小学教师需要哪些具体的德育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作一个系统的调查,充分了解当前中小学德育需求和教师德育能力的实际情况,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德育能力培育计划而服务。第三,应加强对教师德育能力培育的研究。从“培育”的视角来看,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机制如何?教师德育能力的成长有何特殊性?该如何培育?师范院校如何通过课程的方式培育教师德育能力?师范院校自身培育德育能力的能力如何?这些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俞晓婷,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讲师】

责任编辑︱孙格格

作者:俞晓婷

德育概念规范化研讨论文 篇2:

构建一体化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德育:李局长,您好,感谢接受采访。您能否结合工作,谈谈对当前学校德育现状的思考?当前德育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李光辉: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德育工作,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德育为先,这也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一贯的要求。2016年,山东省出台了德育课程一体化方面的文件,2017年,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些文件都说明党和政府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同时,文件也是对德育实践中一些问题的回应。

教育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巨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在学校实践中重教轻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在青少年中日益凸显,比如: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人合作的社会性品质;理想信念缺失;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由此引发一些极端事件。

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外部说:首先,片面注重智育,与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不能简单归结为教育本身的问题。其次,竞争压力和由此引发的家长焦虑,客观上造成了对德育的轻视。近年来,竞争压力使全社会形成了一种功利的风气,家长对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忧虑,造成重智轻德的现象,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些偏离。从教育内部说: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不强,师德师风、协同育人等方面上还存在短板,德育与智育脱节的现象还存在,除了品德课这个主阵地以外,德育融入学科、活动和社会实践方面还不够,这也是山东出台德育课程一体化文件的背景。

中国德育:您谈到德育课程一体化。2016年,山东印发《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推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中小学德育实施体系。文件出台已有一年多,作为滨州市的试点县,您能否介绍一下博兴在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方面的情况?

李光辉:2016年5月,教育部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6月,滨州市教育局确定博兴县为全市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试点县。经过认真分析调研,我们确定了博兴二中、实验中学等7所学校作为试点学校,制定了《博兴县教育局开展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017年4月初,召开了试点学校工作研讨会,邀请县德育中心科研组的专家一起出谋划策。4月底,组织试点学校的德育主任和德育中心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赴重庆学习。一年多以来,试点学校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探索推进现代德育工作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构建学段衔接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校内、校外德育实践活动创新;探索新型德育工作协作机制,优化育人环境;探索科学化、多元化、个性化評价指标体系,改革德育评价方式方法。为了将试点学校的经验推广到全县,9月,制定了《博兴县教育局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11月中旬,召开全县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现场观摩会,将试点学校取得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全县所有的中小学校。

中国德育:对于德育课程一体化,您是如何理解的?实施的关键点在哪里?困难是什么?

李光辉:谈到德育课程一体化,我觉得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德育课程”。德育课程应是个大概念,它不仅包括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这几门课程,还包括发挥其他学科的育人功能、强化实践活动的体验优势、突出传统文化的思想浸润等等。我认为德育课程一体化可以概括为:通过德育课程引领、学科课程德育因素的挖掘、实践活动德育体验、传统文化思想浸润、管理服务协同来实现育人目标。

评价是最好的引领和杠杆,我认为建立一套科学实用而又行之有效的德育课程一体化评价体系,是落实这项工作的关键。但德育又很难通过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评价,这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探索,我们县已经有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家长认识还不到位。经过这些年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和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深入,广大教师已经逐步认识并感受到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实施对教育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有非常明显的感受。但家长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这需要学校与家长真诚沟通,不仅是通过家长会,还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让家长关注、伴随孩子成长,这个过程也是家长的认识提高的过程,家长的认同和配合对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中国德育: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有效弥补德育课程内容抽象化、与学生实际贴得不紧、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等容易出现的问题。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强化实践育人,您能否介绍一下博兴实践活动课程育人的情况?

李光辉:《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中列了12项实践活动,对每一项实践活动的适用年级、德育特点、德育目标及实施建议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组织实施方式等,是指导我们开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文件。

博兴县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县域资源建立了博兴县烈士陵园、陈户战役烈士纪念园、吕艺镇高渡村党支部展室、博兴县博物馆、博兴县打渔张森林公园、博兴县麻大湖湿地公园、香驰控股、万事达集团、博华农业等九个实践基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实现育人目标。每年三月份的“爱心点燃希望,雷锋照亮未来”活动、四月份的“网上祭英烈、励志兴中华”活动和九月份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已经成为全县中小学德育课程系列化实施的重要内容,县实验中学和三所高中在此基础上把每年的“学雷锋、在路上”励志远足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每年我县初中二年级学生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课外实践活动,活动集中安排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中心为孩子们安排了汽车驾驶、厨艺、中国结、刻瓷、机修以及参观省科技馆等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中国德育:课程建设和教师成长都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您能否谈谈博兴在教师发展特别是教师德育专业意识和德育素养方面的工作?

李光辉:博兴县重视教师发展和师德建设,落实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老师给学生讲道理,同时,学生也在看着老师是怎么做的,老师是不是言行一致,关键是看如何做,要身正为范。教师的价值观通过日常的言行直接传导到学生身上,甚至影响到家长和全社会,因此教师应该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師德师风重要,因为这关乎未来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也是在为国家未来若干年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当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在教师素养提升和师德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德育工作培训机制,唤醒教师德育责任意识。现在很多教师认为德育培训没有多大意义,“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加大了考核力度,对参加培训的教师实行学分制管理,同时要求外出培训的教师严格落实“三个一”制度,即完成一次培训总结,作一次培训报告,提一条合理化建议,使老师们逐渐把培训中得到的信息吸收、内化到自己的工作之中。先后组织了多期教育专家大讲堂活动,共培训教师5,300余人次。

二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提高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根据《博兴县“师德建设年”活动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了“寻找博兴最美教师”活动,在县电视台播放他们的教育事迹,已累计播放了26期;举办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组织教师宣誓活动,开展师德案例评选,组织“自觉抵制有偿补课,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等一系列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强化责任意识,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做学生尊敬、家长认可的教师。在新教师岗前培训、跟踪培训、全员继续教育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等各项培训中都将师德师风作为必设科目,多措并举,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使广大教师树立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职业理想。

三是建立德育工作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全面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水平,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师德建设的实效性,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教育局制定了《博兴县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把师德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教师德育专业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呼吁,是唤醒,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需要工作在一线的所有教师立足于学校实际,积极参与到德育专业化途径探索的道路上来,要肩负起德育责任,自主探索出提高教师德育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德育实效性。

中国德育:博兴的德育五年规划时间已经过半,您能否谈谈规划实施情况和未来德育工作的设想?

李光辉: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各学段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主题德育活动丰富多彩,呈现出序列化、制度化的发展态势,德育队伍建设富有成效,德育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德育评价机制得到师生及家长的广泛认同,富有博兴特色的德育模式已经形成。下一步,我们想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作好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进一步彰显博兴德育特色。坚持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统领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突出“一体化”要求,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进一步推进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2017年底出台《博兴县推进中小学研修旅行实施办法》,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每学年至少完成一到两次研学旅行活动,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一步整合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争取建设一处独立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为博兴县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校外实践活动的空间和平台。

三是加快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的建设。要求全县中小学校在2017年底全部建成学生成长(发展)指导中心,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类资源,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交友、活动等方面进行指导,解惑答疑。要分别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核心的心理调适导师团、以优秀班主任为核心的人生规划导师团、以优秀教师为骨干的教师导师团、以优秀学生为骨干的学生互助导师团、以家长和相关社会人士为核心的社会体验导师团,要将指导中心建设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人生规划的引领地、学业提升的互助地、社会实践的扶持地,成为师生普遍喜爱、家庭广泛认可的学校教育重要服务机构,逐步建立起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作者:秦岩 赵广忠

德育概念规范化研讨论文 篇3:

小学家校德育共同体的构建和实施研究

摘要:德育既是五育之首,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德育的过程中,仅以学校为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庭的大力支持,通过家校合作形成立体化的德育体系。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就小学家校德育共同体的构建和实施进行了具体分析,达到通力合作与优势互补的目的,推动小学德育的新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家校德育共同体;构建实施

1家校德育共同体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家校共同体,是指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形式。具体到小学德育来说,是指把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放在同等的位置,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家庭德育可以得到学校系统的引导,学校德育也可以得到家庭德育的全面支持。因此,家校合作的认可程度和重视程度是共同体构建的基础,科学合作机制是共同体运行的保障,而形成最大化的德育合力则是两者构建和实施的最终目标。

2小学家校德育共同体的构建和实施路径

2.1明确共育理念树立德育目標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如果没有家庭的重要支撑,无论教师付出多大努力都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长期以来,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德育始终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未能与家庭形成良好的互补与互动,现在提出要构建家校德育共同体,那么就需要学校和家庭都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在共同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家长会得到学校的及时指导,学校会得到家长全力支持,两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本质上提升德育效果。在明确了共育理念后,还要树立起共同的德育目标作为方向引领。结合家校共育的实际来看,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小学阶段家校德育的重点,特别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项个人层面的内容,更应该成为德育的重点,也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三者共同努力的方向,先将小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小公民,为他们今后的茁壮成长和报效祖国打下良好基础。

2.2搭建学习平台开展专项活动

在以往,家庭德育的开展之所以难以尽如人意,与家长的德育理念、方式等有着直接原因,毕竟多数家长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德育培训,难免力不从心。对此在构建家校德育共同体的过程中,则要为家长搭建起学习平台,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比如可以邀请一些青少年德育专家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与家长就一些小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进行交流。也可以组织家长之间的系列研讨活动,让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基础上,学校还应该组织一些专项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如亲子共读活动,在每学期伊始,可以根据本学年的德育内容,在教师和家长的商定下,确定多本书籍,由对本书感触较深的家长进行导读,在阅读过程中,也要辅以撰写读后感、阅读讨论等。通过平台的搭建和活动的举办,既可以拉近教师、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在短时间提升家长的德育素质,为家校共育的长期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形成科学机制保证良性发展

家校德育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并不是一时兴起或偶尔为之,而是一项系统和长远的工程,为了保证其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首先要成立由校长为主要领导,以地区教育部门、德育专家为顾问,以教师和家长为主体的家校德育合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各项合作活动的开展。以此为基础,还应建立起多项制度。第一是家长培训制度。为了切实提升家长的德育水平,学校要定期开展针对家长的德育培训,提升家长实施“真人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第二是学校德育述职制度。学校要定期将校内开展德育工作情况向家长进行说明,并接受家长提出的建议与要求。第三是专题活动制度。学校要在每学期初,在与家长商定的基础上制定多项专题活动,如家长开放日活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以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科学机制形成,可以有效保证家校共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朝着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2.4创新合作形式保证合作效果

在以往,家长与学校的德育合作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极大限制,多数家长都有自身的工作,也不可能在小学生德育方面拿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则为家长和学校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高效合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所以需要学校和家长对这些新方式、新渠道有充分的了解,并结合实际充分利用。以当下每位教师和家长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为例,以往对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运用,多局限于微信群、公众号等,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专门的家校德育共同体APP,使之作为家校德育合作的网络根据地,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德育资讯。学校要将校内开展的德育课程、德育活动进行报道,让家长在第一时间内知晓。第二是家校沟通。应开设专门的互动版块,公布学校和家长双方的联系方式。并在一些内容中设置评论和转发功能。第三是德育展示。家长和学校可以将多种活动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进行发布和展示。通过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有效运用,可以彻底打破之前的诸多阻碍,保证合作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芬.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探讨[J].中国培训,2015,000(09X):255-255.

[2]魏文兰.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2020,000(008):P.81-82.

作者:袁晓燕

上一篇:图书馆职称聘任原则论文下一篇:文化遗产之民俗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