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细节研讨论文

2022-04-16

【摘要】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如东中学为打造优质高中,在师资建设方面努力形成特色。学校坚持专业、科研和读书三位一体,确立重新定位身份、统一专业标准、重视行动反思的实践思路,提倡关注教育细节,深入研究学生的工作策略,为教师营造阅读环境,搭建展示平台,让教师在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文化底蕴方面得到有力提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细节研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教育细节研讨论文 篇1:

“创造幸运”的精神文化

【摘 要】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视文化立校和文化立人。多年来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校企融合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校本探索和体系化构建。学校将“创造幸运”作为核心精神文化理念,赋予其“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内涵,并将之融入每一成员的思想深处,转化在其教育细节和管理领域之中。

【关键词】“创造幸运”;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皇甫大欢,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办公室主任助理。

多年来,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刘国钧高职校”)坚持“创造幸运”校园文化理念,即“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在“幸运教育”理念滋润下,广大师生如沐春风,带着“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幸福体验,阔步行走在人生大道上。

一、“创造幸运”精神文化的形成与内涵

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刘国钧高职校自2001年开始注重学校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那师生就是学校的服务对象。学校管理的本质就是为服务对象不断寻求服务内容、服务方法和服务途径,从而实现为人的发展服务,并以此达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学校这种“服务意识”的觉醒,促进了精神文化的形成,其核心表达是“创造幸运”,具体来说是“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

“为学生创造价值”,这是教育价值本源的最主要体现。学校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说到底是对学生价值的塑造。学校与企业生产不一样,企业里是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负责,学校教育应该对“最终产品”负责,而不只是为下一道工序负责。所以,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对学生这个“特殊产品”所包含的价值负责。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其最终表现的价值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学校推行人才成长“立交桥”教育模式,提倡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倡导让每个能力各异的人获得他所需要的、能充分发展其能力的教育。学校为此将培养内容细化,把“积累知识和练就技能”称为是学校给予学生的“一般价值”,把学生“非专业能力素养”称为是学校给予学生的“增加值”,把学生“个人创新和创业的智慧”称作给予学生的“附加值”,前一方面培养由专业课程体系来保障,学校重点是就后两方面培养进行设计。

“为教师创造机会”,这是体现教育价值本源的关键所在。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职业院校,也就没有一流的学生。管理本质是寻求合作,不是让教师被动服从,而是让广大教师都致力于一个共同的学校愿景。为了实现这个愿景,学校就要激发每个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提高每个教师的水平,这跟简单的确定目标、调配资源、监督控制这样一个机械的、忽视人的情感因素的管理过程是完全不同的。“为教师创造机会”,主要体现在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的平台,张扬教师个性特色,增加教师工作和生活幸福指数。当教师感到幸福、获得快乐时,他才能输出幸福、输出快乐;当教师体验到发展带来的成就感时,他就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当教师体验到“幸运”时,他才能“创造幸运”。多年来,许多教师成长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这其中有省级领军人才、“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对象、省市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省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等。应该说,学校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他们是幸运的。

“为社会创造效益”,体现教育价值本源的目的所在。随着工业化转型、城镇化加速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带来的挑战,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校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为社会创造效益”,主要体现在扩大学校办学品牌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通过提供人才和产教结合、产学研成果为经济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学校积极研究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如何结合并寻找其中的结合点,主动为企业行业和地方中小学服务并取得了较好效益,这是“创造幸运”理念在校园“围墙之外”的延伸,背后体现的是一所职业院校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二、“创造幸运”精神文化的生长与实践

1.实施“幸运德育”,让学生遇见最好的自己。

一是实施“十个一”德育工程。用各类高雅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充实”起来,让他们“美好”起来。刘国钧高职校学子的每一天都是忙碌而充实的。因为学校对学生有“十个一”要求,即每天阅读一小时,每天锻炼一小时,每天练字一小时,每天随笔一篇,日行一善,每周参加一次社团活动,每月参加一项公益活动,练就一套职业礼仪,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拥有一个国际视野。各班可根据自身专业特色,有创造性地推广“十个一”,这个做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是构建“活动德育”体系实践平台。古希腊人对生命的理解不是活著,而是活力,学习、行动、有所作为、展现自己。学校领导者对此深有感悟。活动德育文化的源点就是要打造有青春活力的校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在“活动”中收获自信。学校秉承“创造幸运”的理念,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铺设了各类成长实践平台,正所谓“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长”。为此,学校搭建了培养兴趣、增强归属感的基础性平台、锻炼服务与管理能力的服务性平台、培养沟通与表达的对话性平台、培养“三创”能力的创新创业创优平台等。学生们自主选择参加各类活动,最终在各种岗位上被锻炼成为各类“优才”。

三是让“幸运教育”成为班级工作指南。教师们秉持“因为我的存在而让学生感到幸运”的理念,争当学生成长引领者。优秀毕业生夏任波的故事是一个典型例子。作为一名职校生,初入校时他也曾茫然。班主任史庭足一番话鼓舞了他,“学问是金饭碗,技能是铜饭碗!这就像人们在穿金戴银的时尚打扮里趋之若鹜,可金的总有一天会贬值,而铜的却能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下历久弥坚。”这番话启发他重新认识成才道路,鼓舞他对高技能精益求精的追求。在校五年,他多次摘得全省全市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一等奖。由于技能过硬,毕业后,他被常州工学院录取,后又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常州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文凭,现正攻读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其间,他被评为常州市有突出贡献技师、首席技师。常州工学院为他建立了“夏任波技能大师工作室”。像夏任波这样的故事在刘国钧高职校有许多。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这是“幸运教育”的目的所在。

2.实施“师德、师能、师智”三维度建设策略,“发展好每一位教师”。

一是以“工匠精神”塑造师德。学校提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严谨、专业敬业、敬畏入魂、谦恭自省”的工匠精神,强调技能、工艺、道行的高尚境界。以此为标准,许多教师成为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

二是以“名师工程”提升師能。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品牌教师。锁定推优评选条件,分类遴选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学校“三类培养对象”,出台《三类培养对象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实施“青蓝工程”,培养后备力量。重视新教师“入格”培养,从“严、带、练”着手,做细做实新教师入职教育;出台《师徒结对管理办法》,每年组织师徒结对签约,师徒共同签订“结对协议”,通过“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最后大胆放手,让青年教师承担教学、比赛等任务,促其专业发展。抓名师带动,促团队整体提高。以名师为核心,形成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骨干教师团队;把“名师工作室”建成名师成长摇篮、热点问题研究中心、优质资源整合基地、优秀成果展示舞台,充分发挥工作室培养名师、生成优质教育资源功能。同时为有特殊才能的教师进行专门化设计,实施个性化培养。

三是以“制度创新”凝聚师智。建立富有内涵的培训制度。做到专题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学校每年组织全员教师专题培训,开阔理论视野,促进教育理念更新;由学校人事部门协同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工作处、信息技术处,了解教师真正培训需求,设计、实施适合教师实际的校本培训计划,通过专题讲座、课题研讨、座谈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建立富有吸引力的引进制度。常州市出台了《高层次教育人才管理办法》及《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学校出台了相应政策,建立人才绿色通道,注重筑巢引才,更注重上门揽才;注重待遇留才,更注重感情用才。学校建立魅力四射的激励制度,出台《绩效分配方案》,打破教师职称身份,优劳优酬,多劳多得,促进了教师自我提升与发展;出台《三类培训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高校副高以上职称奖励办法》,直接驱动教师业务成长。

3.找准结合点,不断提升社会贡献度。

一是整合资源,拓展空间,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作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向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刘国钧高职校学生因“专业技能好、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除此之外,学校还充分整合已有的社会资源和办学软硬件优势,打造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产学研开发和职业体验功能为一体的社会服务综合平台。学校利用现有师资、课程、技术、设备等,在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社会培训、学历提升培训等三方面为本地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二是首创“普职融通”。7所中小学把劳技课搬进学校,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后勤保障、安全管理等多方面提供了保障。课程设置方面,由双方学校共同商定。供选择科目多达数十种,不同年龄段各有不同。每年课程都有所创新,给学生以新鲜感,并确保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所收获。此外,学校还同常州市北初中校等3所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共建,及早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意识。

现实中,并不是每一所职校都愿意或敢于面向中小学开办劳技课,其中原因一是“无利可图”,二是要承担学生人身安全等方面诸多风险和责任。刘国钧高职校领导者认为,职业学校应该有博大胸怀,体现开放性。中小学校限于条件难以做到,而职业学校恰好具有许多优势条件,帮助中小学开展好劳技教育,也正是学校“创造幸运”理念的具体体现。

作者:皇甫大欢

教育细节研讨论文 篇2:

坚持“三个自觉”打造优质高中

【摘 要】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如东中学为打造优质高中,在师资建设方面努力形成特色。学校坚持专业、科研和读书三位一体,确立重新定位身份、统一专业标准、重视行动反思的实践思路,提倡关注教育细节,深入研究学生的工作策略,为教师营造阅读环境,搭建展示平台,让教师在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和文化底蕴方面得到有力提升。

【关键词】师资素质;科研能力;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周桂官,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如东中学(江苏宿迁,223600)校长,助理研究员。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如东中学(以下简称“如中”)创办六年来,始终秉持“担当”的校训,坚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特别讲奉献”的学校精神,引领全校师生朝着“办一所勇于担当的优质高中”“办一所江苏教育品牌学校”的目标奋力前行。六年来,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地方和周边享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这得益于如中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优质高中过程中对教师专业自觉、科研自觉、读书自觉的积极引领与坚持。

一、坚持专业自觉,让教师在专业素养上实现自我超越

我们一直认为,好学校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不断强化与快速成长的学校。

1.让教师对任教身份重新定位后再出发。

作为一所新创建的学校,我校教师队伍构成比较复杂。如何让这些成长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各异、能力素养有别的教师在同一平台、同一起点上“各显神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建校之初,我们就通过任教身份的再确认,让所有教师回归原点,从当学生做起,一同学习学校的核心价值、办学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和校风校训等;一起研读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文本等,把他们已有的专业知识“本土化”“校本化”。

2.让教师在专业技能“归零”后再出发。

教师队伍构成复杂,但专业标准专业要求不能复杂。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专业评价标准必须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在专业技能上“归零”后同台竞技,互见长短,取长补短。在落实“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上,我们听课时既看时间把握、提问人数等“形似”的安排,又看教师问题设置的精准度、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知识的整合度、练习的达成度。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还提出“五个一同”的要求,即新老教师一同培训、一同赛课、一同考学、一同评价、一同考核。

3.让教师在行动反思后再出发。

重视反思、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我们特别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有课后反思,反思问题的设计、反思课堂教学模式、反思教学方法、反思学生学习状态、反思教学效果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在考试评价中,我们要求教师批阅结束后要针对试卷和学情完成一份小结。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成绩公布后,要求每位任教教师撰写一篇书面反思材料进行交流,并与考核奖惩挂钩。对于反思的撰写,字数可多可少,篇幅可长可短,角度可大可小,内容可深可浅,表达可叙可议,给予教师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从敢写、能写、会写发展升华到想写、写好、写精。这一过程从被动到主动,实现了教师专业品质、专业精神的重塑,使教师把忠于职守、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孜孜以求、追求极致等专业精神当作毕生的追求,从而形成学校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坚持科研自觉,让教师在科研能力上实现自我超越

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必须十分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十分重视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1.适当降低科研门槛。

科研要接地气、合校情、激兴趣、易入门、好操作、求实效,我们通过降低科研门槛让教师有参与教育科研的自信和冲动。我们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关注问题,即努力培养教科研的基本意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即具备了科研的基本条件;掌握教育叙事的方法,即学习科研的基本方式。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科研、热爱科研、收获科研,从而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校本教研刊物《沭水教苑》引导教师做到“三个破除三个坚持”,即破除“精英化”思想,坚持草根研究;破除“高大上”思想,坚持短平实研究;破除“象牙塔”式纯理念研究,坚持行动、过程、反思研究。

2.强调学会关注细节。

教育无小事,引导教师从小处入手,小切口小角度往往能做出大文章,能以小见大。我们每学期开展一次小细节、小现象、小变量、小创意、小火花、小故事等征集、挂网活动,利用教师QQ群、微信群集赞评优,便于教师阅读、交流。以上学期为例,我们组织教师在假期中每人撰写三份教学设计方案,制作三个教学课件。2000余份教学资源覆盖各年级各学科,成为学校教学资源库的重要成果。这些“小”积累多了,学校科研管理这篇文章就“大”了,底蕴就“厚”了。

3.倡导深入研究学生。

学生群体复杂多元,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关注学生研究学生是教师、学校永恒的科研课题。每学期开学初,我们给每位班主任发一册《学生成长记录簿》,每个月班主任都可以与本班课任教师交流沟通,研究比较同一个学生在不同课任教师眼中的成长轨迹。一两年下来,每一个学生就能立体、生动地呈现在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面前。教师只有眼中心中有人,教育才能做到有道德有灵魂。四是坚持狠抓问题不放松。问题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我们鼓励教师发现和研究有价值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微型课题研究为载体。学期末,编印《学期教育教学问题研究荟萃》,开展优秀问题评选,通过备课组研讨和教师论坛活动交流研究成果,让教师在阅读、参与中强化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实现科研能力的自我超越。

三、坚持读书自觉,让教师在文化底蕴上实现自我超越

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我校有一小部分教师越忙越不读书,越不读书越碌碌无为;相反,大部分教师越忙越读书,越读书越气定神闲。忙和闲表面上看是两种生存状态,内在里却是文化底蕴的天壤之别。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加深學校的文化底蕴,要从引导教师读书开始。

1.营造阅读环境。

建校前三年,我们就按照“有没有、好不好、全不全”的规划建设了具有20万册容量的校园图书馆,既服务学生又服务教师。之后每年在图书购买量上,我们都保持近万册的递增。本学期,我们在原有图书的基础上,四大名著又各购进600套,现在每一种都达2000册以上,确保学生人手一册。新增建设教师阅览室,订购杂志多达300余种,报刊100余种,图书达2万册。每学年,学校为教师发一本教育教学类通识读物,真正让阅读和科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2.规划读书活动。

每三年制订一次教师成长发展规划,并由此制订每位教师每学期、每学年的读书计划,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阅读与学科相关的书籍不少于3本。学校有位教师热衷读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视野不断开拓,能力不断提升,从小学教到初中、高中,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高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今年,他又被评上了特级教师,成为全校引领推动读书活动的生动教材。

3.搭建展示平台。

每学期图书馆统计好借阅记录,开展“读书之星”评选活动。与此同时,通过读书心得报告会、学科沙龙等形式让教师参与到读书成果展示中来,吸收别人读书的经验成果,进一步激发读书的欲望。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读书激励机制。对读书多、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建立精神、物质双重奖励制度,让教师爱读书成为学校一种美好的风尚。学校有位副校长,任教语文,酷爱读书写作,一年来撰写下水文30多篇,发表10多篇;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百余篇;近几年,正式出版5部著作,成为我校教师阅读成长的榜样。<\\Ysc01\d\江苏教育\2016年\2016江苏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

作者:周桂官

教育细节研讨论文 篇3:

培养教师关注幼儿保教细节的策略初探

摘要:在日常幼儿教育行为中很多细节容易被忽视,影响幼儿保教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幼儿园保教环节中细节的捕捉入手,提出运用现场观察法、微格研讨法、案例分析法等策略来培养教师养成关注细节的意识和习惯,以此提高幼儿园科学管理能力和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关键词:细节;保教;策略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是以一日活动的组织为单位的,其中包涵了各种类属的教育,有高结构的集体教学活动也有间接指导的区域活动、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活动也有生活课程活动。幼儿园教育情境中的细节是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行为之间的共同体,是将理念转变为行为的有效体现,也是研究教师教育行为与教育观念的重要分析单位。在日常幼儿教育行为中,很多细节易被忽视,细节虽小,折射出的却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反映出的是教师的个人修养、教育智慧,因此关注细节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提出多角度捕捉细节,运用现场观察、微格研讨、案例分析等策略来养成关注细节的习惯,进一步完善教师个人品质,提高保教质量。

一、关注细节的养成策略

1.现场观察法。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对师幼的自然状态表现进行观察记录,较多地运用在日常性检查和教研活动中。我们在园本研讨时,为了能提高现场观察的品质,将观摩教师分成几个组别,带着问题观察记录。比如幼儿活动表现:幼儿在活动中感兴趣吗?自主性积极性发挥如何?参与活动的有几个?游离在活动之外的又有多少等;师幼互动评价:教师提问是否具有开放性、巧妙性、合理性?对幼儿的理答行为是否及时有效?梳理提升了吗?教师关注全体与个别了吗等;环节设计科学合理:环节是否具有层次性?时间合理吗?重点难点的突破策略是否有效等;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为目标服务?是否体现低成本高产出的效应?集体活动中良好师幼互动是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的细节。比如在一次集体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学习音乐活动《小兔拔萝卜》,经过欣赏音乐、理解角色、创演动作后,最后环节就是请小朋友戴上头饰进行表演。这激起了全体幼儿的表演兴趣,但是头饰实在太少了,老师就命令没有头饰的孩子回到位置上等待下一次的轮回。在老师再三要求下,孩子们只能默默地听从命令,蔫蔫地回到座位上扮演伴唱的角色。那被动的伴唱,那无奈的神情,怎一个委屈了得。小班音乐活动最后的表演环节,既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高潮部分,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色模仿的部分。小班幼儿最明显的行为特点就是好模仿,模仿生活和艺术活动中的各类角色,从中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为什么一定要有了头饰再进行表演呢?教学手段的运用仅仅是为了管理好幼儿的活动秩序?教学价值的取向是刻意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应重视孩子在艺术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在组织活动时教师是否做到了尊重孩子、接纳孩子的表现而调整教学策略呢?是否关注到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孩子是灵动的情绪化的,作为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真正走进孩子心灵,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等细节上去,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护好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实践好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2.微格研讨法。运用录像将活动全程拍摄下来,再用重温的方法集体研讨每个环节去发现教师教育行为中的细节。这种方法适用于幼儿园日常保教活动,既真实客观地反映活动的场景,让组织者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自我审视,并与集体成员共同剖析,深入对话,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去挑战惯常的教学行为;也能为其他教师提供样本,引发思辩。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好材料是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的细节。比如在一次美术研讨活动《理想中的家园》,引导幼儿利用操作材料(房子、树木、走廊和亭子等)布置画面,并对材料以外的区域进行涂色或喷色。我们在录像的时候对操作材料进行了特写:房子或大树都是用塑料垫片剪制而成,在垫片的正面贴有一个手指套环,能轻易地拿取拓印物。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即装饰画中的材料设计值得我们认真讨论。老师们纷纷坦言组织同类活动时的困惑:如何设计出能反复运用的环保材料,使教具充分发挥低成本高效益的优点?怎样使孩子们涂完颜色后能顺利地将拓印物取走,而不破坏作品、不弄脏他们的小手?针对这一老问题,从镜头的细节中组织者给出了一个非常巧妙可行的答案,解决了美术拓印作品中的难题。这个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对材料设计细节的关注:一个小小的手指套环,折射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要建立在尊重孩子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基础之上的,是多次实践反思后形成的教学策略。孩子的不同年龄有着其特殊的外在表现特点,教育只有把握好教育对象的实际水平,及时提供必要的、适宜的帮助,才能引导幼儿获得新的经验,确保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地进行。再如科学活动中的椅子。在大班科学活动《溶解》中,教师将幼儿的坐椅围成一个小马蹄形,身后是孩子们进行操作的桌子,呈大马蹄形,正前方则摆放着教师的操作台。这次活动教师采用了两次探索的方式,在初次尝试—讨论提升—再次验证中得出溶解于水的物体和快速溶解的方法。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数次穿过小马蹄形的椅子缝隙到桌子前来回操作并讨论发表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室里响起了椅子被推来挪去的躁音。这椅子无疑成了孩子们活动的障碍。教学中这两个大小马蹄形椅子是否科学?如何摆放椅子和桌子才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探索和交流等等。老师们回忆在组织科学操作活动中也时常发生此类情况,而对于这类惯常性的细节却没能进行细致的反思。随着研讨的深入,大家对同类细节的捕捉还延展到了其他领域上,比如在组织体育活动新授动作时示范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位置成形;在让幼儿进行技能练习时幼儿的个体差异而提供的器材等。大家深深感到:教学场地的利用和设置要充分考虑活动的成效,材料的提供要考虑是否促进活动目标的达成。教室空间是有限的,但只要你用心思索,必定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更好的人文环境。与教学活动相关联的一切外部因素和条件都是值得关注的细节,只有关注了这一些细节,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案例发生的背景和始末,揣摩各个环节中的细节问题,追溯成因,看清本质。这类方法较适用于处理家长问题反馈的事件。保育环节中活动实例是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的细节。比如被子。在一次周末离园时,一位家长捧着一床被子兴冲冲来到园长办公室,反映这条特殊的被子。只见那被子内褥团在一起,外面的被套象征性地罩在被褥外面,被套和被褥呈半分离状态,很不舒服。家长气愤地表述周一带来的时候套得很服贴的,周末带去时就出现这种现象,有时孩子回家内衣也没系在裤子里,露着肚脐。幼儿园承担着保教并重的特殊任务,注重保育与教学的相互融合。孩子年龄小,自我服务能力和生活技能水平低,需要保教人员在生活上无微不致的照顾和关怀。特别是孩子们的衣食起居都是老师们心中的大事。追溯本例的成因,我们可以看到保育员在帮助孩子整理被子和指导孩子穿着时的细节缺失,保教工作在盲求表面和谐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内在实质的统一。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讨论和反思:如果我们的保教人员在帮孩子整理床铺的时候能再专业细致些,或者能及时提醒家长对被子进行绗缝;如果我们能经常检查或及时提醒、帮助孩子们将内衣系到裤子里,那今天诸如此类的投诉就不存在了。同时我们采用主题研讨的方式,对进餐、盥洗、走楼梯、体弱儿护理等环节中的细节问题进行“以小见广”的审视,寻找处理细节的入脚点,打磨一日活动环节的适宜行为。

二、关注细节的捕捉角度

1.在教研活动组织中捕捉细节。园本教研活动是立足本园实际进行,多是围绕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展开的。在教研活动观摩中,我们尝试从教师设计理念、指导行为、环境创设、保教结合等不同纬度寻找存在的细节问题,并在集体展示中将观摩者分成几个小组,有针对性地观察、记录教师的各种行为指导。如环节策略运用、师幼互动评价、幼儿学习兴趣、关注个体差异、环境材料创设等方面,以便得到更为深刻、细致和客观的信息。

2.在日常工作检查中捕捉细节。幼儿园管理中的日常工作检查涉及保教、安全、家长等各个方面。作为管理者,我们坚持从不同班级、不同教师组织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捕捉细节,发现问题,并进行归类研讨。这种常态下的保教行为更能体现教师内在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行为的真实性。

3.在家长反馈信息中捕捉细节。幼儿园教育是结合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同配合实施的。我们积极从家长反馈的意见或建议中发现问题,如对保教人员的教养态度和程度以及班级管理有效性等各个方面去寻找细节。

4.在教师课后反思中捕捉细节。活动效果分析是活动组织后的一个重要单元,对日常保教环节作出中肯的反思。作为管理者,我们从教师的反思中寻找问题,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细节。

三、关注细节的意义

关注细节,就是关注品质,就是关注教育理念是否到位、关注教学行为是否科学。我们提倡关注在不同教育场景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增强捕捉细节意识,完善教师的个人品质。关注教学行为细节,展现的是一个教师优秀的教育品质和迷人的人格魅力。我们通过“捕捉细节,研讨细节”的园本教研,把寻找问题细节的活动纳入日常保教工作中去,切实提高了教师关注细节的意识。从改善惯常性的教育行为入手,由小及大,由表及里,更好地将理念与行为统一起来,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的个人品质。

2.提高处理细节能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在不同教育情境下教师指导行为中存在的细节问题,能培养教师观察能力,养成自主反思的习惯,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们善于从身边的案例着手,对隐藏在行为细节中的问题加以处理和改进,尤其在活动设计中更加关注同类细节,避免发生同样的失误,可以说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审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我们发现教师在某些教育行为上陷入了形式主义,习惯成了自然,导致有些错误的、不适宜的教育行为根深蒂固。对于这些成为问题的细节,需要发现、思索,更需要改进。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新华出版社,2009.

[2]高帆,李秀华.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鄞州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教师特长的轮班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ZGH-11151)

作者简介:杨晓灵(1974-),女,浙江宁波人,幼儿园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工作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兴裕幼儿园。

作者:杨晓灵

上一篇:学前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党校教学党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