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的发展研讨论文

2022-04-21

摘要:2012年11月9-11日,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论坛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整体回顾与深入思考,关注当下、聚焦实践,研究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与价值情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继续教育的发展研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继续教育的发展研讨论文 篇1:

高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探究

[摘要]在高师院校的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文章分析了高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提出了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既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影响,也需要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及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等观点,探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教师专业化发展 途径

[作者简介]罗承(1972- ),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教育学科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云南 昆明 650031)

高等师范学校作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基地,承担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重要职责。时代的发展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也对基础教育的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传统的师范教育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前师范教育正处于转型期,学校的变革也要求高师教师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因而,如何促进高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成为高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对“教师发展”提出全面界定:教师发展基本围绕四个目的,即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专业发展包括促进个人成长,获得或提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意识;教学发展包括学习材料的准备、教学模式和课程计划的更新;组织发展集中于营造有效的组织氛围,促使教师采用新的教学实践;个人发展包括采取整体计划,提高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维护健康,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符合教师发展的专业属性要求,更强调专业自主、专业规范和专业评价。台湾教育学者陈碧祥认为,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大学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及服务工作时,经由独立、合作、正式及非正式等进修、研究活动,引导自我反省和理解,增进教学、研究及服务等专业知识与精神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提升学校学术文化,达成学校教育目标,从而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大学教师专业内涵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专业知识和精神。教学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理念与精神、课程能力、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包括学生特性、学习特性、教育环境脉络知识等)、评价知识、学习如何教学的知识。研究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学术研究理念与精神,学术研究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发表科研成果、欣赏及批判能力。社会服务专业能力与知识包括:服务理念与精神、社会文化特性与知识、社会批判理念与精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者林杰认为,当代学习型社会也向大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大学教师同时应该具备知识型教师、反思型的教育者、有效能的沟通者、有责任的教育者、自发的学习者、合作型的工作者等特征。由于高师特殊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高师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人生方向的指导者,还担负着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任务。作为高师教师,不仅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反思教学实践以及管理能力。从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来看,既要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与评价,也要重视教师在专业学术领域的知识与科学研究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教师是以学术研究和传播为专业的人员。学术性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特征,学术水平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核心。高等学校教师是高等学校中对学术工作负有职业责任的人,科学知识的发现即科学研究是大学学术工作的核心。美国学者波伊尔认为,当代美国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四种学术水平:发现的学术水平、综合的学术水平、应用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的学术水平。清华大学的教育研究者叶赋桂认为,高校教师的学术性归纳为四方面: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高师教师只有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通过各种方式培训与进修,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了解高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大学教师的发展必须由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协助教师在专业和个性方面成长,使其能胜任教学、辅导、研究、行政、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一个专业化教师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求生、巩固、更新、成熟,其中求生阶段是任职的头一两年,巩固阶段是任职的第三四年、任职阶段是任职的第四五年,成熟阶段是在任职的四五年后。在各个不同阶段,教师具有不同的发展内容和侧重点。目前,我国的高师院校还缺乏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的具体有效的举措,往往只是在聘用新教师时进行简短的教师培训或短期的脱产进修,缺乏对新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致使很多新教师在从教的一两年内只能靠摸索来艰难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对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后几个阶段如巩固、更新、成熟阶段的教师,仅有培训和进修也是不够的。学校对广大教师当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缺乏了解,很少重视教师在各个生涯阶段可能面临的发展困境和身心问题,忽视了高校教师既承担着教育教学职责又承担学术研究重任、同时面对多方面压力的现状,结果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高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的自我角色期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

从外部途径看,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为高师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1999年,为应对高校扩招对师资的压力,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通过强化教师培训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实现工作重点和运行机制的两个转变:从基础性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着眼于逐步更新知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继续教育;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人行为相结合。高师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在了解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教育培训,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在上级培训机构的指导下,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培训活动。它以应用为目的,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以教师实际工作状况作为培训效果的评价标准。根据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论述,学校可以按不同类型组织培训,主要形式有:一是按专业发展期组织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可分为适应期和发展期两大阶段。适应期是将新大学毕业生培养成合格教师,发展期是将合格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二是菜单式或问题式培训,学校在培训前要了解每一位教师需要培训的专题或问题,然后按专题或问题进行分类培训。三是按教师专业发展类型组织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按倾向分为能干型实践者、研究型实践者、反思型实践者三种类型,应根据教师不同类型进行多元化培训,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高校还要建立常规性的教师进修发展制度。教师通过进修学习,可以学习到其他高校有益的教育经验和管理经验,通过向本学科专家学者学习以及与同行的交流研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教育研究的能力。专题考察是将专题研究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强调围绕学校管理或教育教学的某一特定专题,进行系统的教育考察与研究。这种方式的针对性强,能解决具体的问题。此外,建构高效的教学研究集体来促进教师的成长,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学校通过严格的教科研常规制度,确保教研活动时间质量,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应规范合格教研集体考核,提高合格教研集体的待遇,确保教研集体成员在教研时间从事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本门学科知识的探讨和交流。教研活动以合作备课、听课、研讨课为载体,使教师经历一个主动行动、不断反思、合作互助、分享交流的行动研究过程,逐步完善教学、完善自我。学校也可通过青年教师课赛、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和实地参观、促进教师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来引导教师发展。学校要努力为教师的研究以及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氛围,增加图书资料设备,充实学校图书馆的教师教育参考资料,吸引众多教师在课余时间阅读学习。

从内部条件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教师本人的自我专业发展需要与发展意识、教育信念、专业理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按照时间维度,其内容构成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规划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来促进自我专业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时间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关于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学者提出了六种方法:(1)课后备课,即教师上完课后,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2)写反思日记,包括写日记、感受等,记录下教师自己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3)观摩与分析,即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并对所观察的情境进行描述。(4)职业发展,即学校利用反思方法支持、促进教师发展的一种方式,让教师提出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然后与教师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所有参加的教师分享。(5)开展行动研究,通过研究和提问,养成反思技能,同时改变教师的态度和行为。(6)文件夹法。文件夹是以专题的形式存档,每个专题之下,由教师本人通过回忆自己的教育观点、教育行为并对其进行反思,从而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和尚需努力之处。高校教师应自觉养成研究精神,经过规范化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套学术研究的语言、方法、技术、论文写作及“科学”的实验和调查研究的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还要不断研究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参与教育教研活动,了解中小学学科教学、教育管理、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以拓展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教育技能以及专业素养,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身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学校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支持教师的发展。教师应采取理论学习、尝试实践、反省探究的方式,不断努力,才能持续地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2]陈沪军.让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7).

[3]叶赋桂.高等学校教师:概念与特质[J].教育学报,2005(5).

[4]陈碧祥.我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的定位关系之探究[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14).

[5]侯爱民.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J].教育探索,2003(1).

[6]吴浩,张晓峰.专题考察: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5(12).

作者:罗 承

继续教育的发展研讨论文 篇2:

体育改革:攻坚与突破

摘要:2012年11月9-11日,第四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论坛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的发展进行了整体回顾与深入思考,关注当下、聚焦实践,研究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与价值情怀。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体制改革与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组织支撑缺失;竞技体育结构失衡与后备人才培养;体育文化产业与传统体育对接这四个专题而展开报告与研讨,视点纷呈,新意连连,产生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关键词:博士论坛;体育改革;发展方式;竞技体育

文献标识码:A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的第四届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于2012年11月9日-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体育改革:攻坚与突破”为主题,旨在对进入了改革深水区的中国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基础性、战略性、长远性、关键性问题进行攻克和破解,为新时期我国体育的发展与进步寻求更大的空间和不竭的动力,并为体育博士群体搭建高水平、多领域的学术舞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近百名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与参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讨。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蒋志学司长为本次大会做了题为《从奥运会科学大会看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的报告。蒋志学司长以中国代表团参加历届奥运会体育科学大会的历程为线索,总结和展望了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我国体育科研的进步和不足,并对广大体育博士提出了殷切希望。他指出,目前国际体育科研呈现出以下动态:关注大众健康,更加重视体育遗产问题研究;教练员继续教育引起重视;运动训练科学化仍在不断完善;前沿科学引领学科发展;体育信息学研究日益深入。蒋司长还提到科教司从2013年起将设立博士生转向科研基金,鼓励体育博士生围绕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选题研究,引起了与会博士生们的极大兴趣。

我国知名学者、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为本次大会做了题为《论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的主题报告。任海教授以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新语境为切入点,从体育文化的概念人手,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成因、模式、特征和不足,进而从“魂”、“识”、“体”、“用”四个层次提出了体育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他指出:竞技体育应以运动员为本,重点是维权;学校体育应以学生为本,重点是动机启发,养成习惯;社会体育应以公共为本,重点是因人制宜、去形式主义、自组织和社会包容;而体育文化产业应以人文价值为本,重点是产品人性化。同时,他还对体育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文化产业、体育文化等概念做出辨析,厘清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会议期间,博士们和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和分会场的四个专题展开积极讨论与沟通,质疑交流研讨,观点碰撞不断。

1 成果概况

从本次论坛交流成果来看,在研究层次上,既有全民健身服务、竞技体育发展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体育发展方式变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现实问题研究;在研究类型上,既有考察运动训练整体规律、竞技体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宏观性研究,也有针对阜新市的全民健身个案研究;在研究对象上,既有针对青少年、幼儿人群、肥胖大学生和老年女性等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身份群体的体质研究,也有如咏春拳、长阳巴山舞等特色项目的民俗体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有以古典文学诗歌考证为基础的民俗体育内在价值研究,也有利用解释现象学分析及敏感化概念,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质性研究;在研究视角上,既有立足于国情如南京青奥会节俭办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本土研究,也有金砖五国体育发展,中、日、韩三国足球竞赛,NBA王朝变迁,美国中小学以冒险教育的异域体育比较与借鉴研究;既有针对我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改革、大型场馆的后续利用和资金投入的热点和难点研究,也有绿色体育、体育话语权、体能与技术重新认识等新点研究;在研究思路上,既有学理思辨、对策建议,也有模型构建、内涵分析。

此外,成果中还借鉴诸如过程论、控制论、协同管理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共生理论等不同学科的理论指导,研究领域涉及复杂性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呈现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观点纷呈,新意连连。

2 观点呈现

2.1体制改革与体育发展方式

2.1.1体育体制改革 综合性体育赛事发展与改革问题一直是困扰体育界和学术界的难题。是彻底取消还是良性变革,抑或如何改革,都曾引起过不同程度的争论与质疑。

北京体育大学乔霞认为我国综合性体育赛事发展进程中凸显的矛盾问题主要有体育价值观的扭曲、赛事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不匹配、运动项目设置不合理、计分方法与奖励方法不健全。并提出赛事优先发展的路径选择,即实施赛事“瘦身”计划;端正办赛方针;明确办赛目标;建立综合性赛事利益博弈相容机制;发挥赛事在全民参与、运动项目推广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方面的作用。

河北体育学院张建会以我国12个定期举办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为研究对象,考察梳理赛事弊端、改革目标与路径等。指出运动会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结构体系简明、清晰、功能完善,组织管理主体协作创新,参赛主体单一明确,品牌文化特色突出,综合效益强的多元化运动会竞赛体系格局。并建议改革的重点首先是建立以全运会(融合冬运会和大运会)为第一层次,城运会(融合中运会,或更名为青少年运动会)为第二层次,全国体育大会(融合农运会、民运会、残运会、智运会等)为第三层次的层次清晰的竞赛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主管,教育部、民宗厅、农业部、老龄办协管的方式承办三个层次的运动会。

2014年南京青奥会举办在即,如何节俭办赛,亦引起学者关注。南京大学王成在梳理国际奥委会节俭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南京青奥会应有的节俭理念:文化节俭、务实节俭、效益节俭、适度节俭;并建议承办盛会营造热烈气氛,须保持冷静和清醒;大型活动适度,冗长的运动会传统应当突破;赛会进程应遵循国际惯例,履行标准化接待;多角度拓宽场馆功能,提前谋划后续性利用。

体育场馆问题同样是学术界一直致力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大型场馆的后续利用和资金投入更是困扰各方发展的难点。北京体育大学李艳丽探讨分析了场馆运营投资基金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按照承担的社会公共职能和市场化程度作为划分标准确定场馆类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新型事业制公共体育场馆和企业制公共体育场馆资产管理的新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此外,重庆文理学院孔庆波针对我国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失衡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未来场地建设与管理的3种非均衡发展模式:自治性发展、内外共生型发展、政府扶持型发展。

2.1.2体育发展方式转变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不仅成为体育界争论的焦点,也成为学术界积极应对的热点领域,我国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更是将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到了发展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运动员退役安置困难、运动员文化教育任务紧迫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让学者们对现行的我国体育发展方式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在《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原因探析与政策建议》的报告中,指出:“金牌至上”的发展理念缺乏人文关怀、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缺乏竞争力、“不全面”的发展结构缺乏可持续性的3个内因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提供物质基础、政府转型提供政策保障等3个外因是制约我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重要原因。对此,他建议:就改革而言,厘清体育的性质是前提,立足基本国情是关键,坚持全面发展是核心,借鉴国外经验是方法,改革体育体制是重点。

立足本土,国际借鉴。向体育发达甚至是不发达国家寻求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是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上海体育学院宋昱运用国际经济学的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对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的体育优势进行梳理和比对,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金砖国家的体育要素资源分布及其各自的体育比较优势,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与协调发展的宏观构想。该研究不仅对金砖国家体育发展与国际合作提供思路,而且对我国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寻求国际间体育协作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武汉体育学院但艳芳在对21世纪人类面临挑战与困难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绿色体育”的新概念,论证了绿色体育本质是协调共生的体育,认为绿色运动及现代体育的绿色品性能有助于人类突破双重极限。体育本身具有的绿色品性是体育发展的源头所在,本源回归。从绿色体育到绿色世界,为体育突破现实发展困境找寻一条积极地探索之路。

北京体育大学孙科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人民日报》的奥运报道人手,将伦敦奥运会作为一种观念集合体进行考察,以伦敦奥运会及报道事件的演变为依据,基于身份认同、体制认同、人文认同3个维度,探讨体育话语权的争夺,角色、功能的变迁、学科发展、学术观念的演绎和体育发展的关系,对中国体育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进行反思。并建议国家体育总局今后定位于活力机构,专注于做政策和指导方向,而把“实施”留给社会、协会和市场。

2.2群众健身需求与体育组织支撑

2.2.1全民健身的理论与实践 天津体育学院于善旭教授以全民健身基层组织为研究主题,从加强和规范全民健身基层组织的时代需求出发,梳理全民健身基层组织的健身概况、制度环境、法律定性和体系关系,提出加强全民健身基层组织的法制路径:深刻理解全民健身的法制意蕴;重视将全民健身基层组织立法作为体育立法的重要内容;健身立法要有对民主与权利取向的高度把握;依法推进对全民健身基层组织进行类型化管理的改革创新;建立全民健身基层组织的资源性激励制度;加强全民健身基层组织自知自律的规范化建设;深化对全民健身基层组织法律治理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

嘉应学院卢志成从社会生态关系入手,考察了我国全民健身“从全民参与健身到全民服务健身”的演变,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这一主题进行动因溯源与发展展望;辽宁师范大学高俊以辽宁省阜新市的全民健身事业建设为个案,分析了阜新市在国家开展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契机进行理念与路径建设:把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产业作为城市经济转型新动力,从机关社区、厂矿、学校和农村4个方面构建以篮球项目为核心,以蒙古族体育运动为特色,以满足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市民强身健体、娱乐休闲、防病抗癌需求的城乡体育服务一体化健身体系,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个案视角;北京体育大学屈金涛提出了在全民健身路径中进行能量消耗的量化标定,并结合当地居民饮食特点进行能量转化,然后以量化标牌的形式定位于健身路径中的设想,为全民健身指导提供了新的完善思路。

2.2.2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不仅是关乎民族体质状况和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重点问题,也是学术界历来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早在1999年,中央相关文件就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但十多年过去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却持续下降,薄弱的现实已成为困扰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症结之一,加强工作刻不容缓。

上海体育学院宋学岷通过调查统计,在借鉴社会生态观的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健康促进理论指导下,尝试建立以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为内容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结构方程模型。该模型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3个外因变量以及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学校制度、教育政策、组织活动、宣传、家长指导和家庭支持等8个内因变量,并通过数据验证,证明“学校-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模型结构效度良好。希冀为青少年体质加强工作积极寻求应对之道。

福建师范大学王深重点评析团体干预对促进个体锻炼坚持性的研究现状,他指出,团体干预对于个人锻炼影响巨大,间接团队建设和团体中介干预均可以有效增强个人锻炼坚持性。在此基础上,探析了未来团体干预研究的趋势与挑战,并且重点研究了如何以不同方式对团体加以利用并促进个体的转变和对运动的坚持。

体质研究不仅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还体现出研究人员对不同人群的关注。曲阜师范大学房蕊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解释现象学分析及敏感化概念,解读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初步建构了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发。北京体育大学高淑青等则将关注点集中在少体校和普通小学的学生,通过量表集体施测,对比少体校和普通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尊和心理健康三方面的状况与相互关系,提出了提升心理健康的若干建议。同样,沈阳体育学院张海平等则将研究对象集中于4~5岁幼儿,通过实验对照的方式,结合游戏健身干预,设计出以身体素质为基本分类、以幼儿体操与幼儿游戏运动组合为内容的健身活动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为我国幼儿人群运动健身指导与效果评定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此外,南京师范大学马德森的《班级环境对肥胖大学生体育课歧视知觉的影响:成就动机的调节作用》、山东体育学院李宗涛的《有、无跌倒风险老年女性平衡控制能力的对比研究》也都从不同视角对不同人群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展开了研究。

2.3竞技体育结构与体育人才培养

2.3.1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问题是关系我国体育整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长久以来困扰和制约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如何优化、转变、完善其发展方式,亦成为博士们关注的焦点。上海体育学院辜德宏在《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一文中将关注点集中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他认为,建国以来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管理职能反映出应急性和非常规性的特点,虽具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始终不是常态的管理方式。政府职能应实现以公共利益为核心,以宏观调控为主,发展民间力量,完善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作用机制,服务于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促进竞技体育内生式发展。

北京体育大学李焓铷认为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在项目管理、管理与经营体制、造血机制、法制环境、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深层次不足;并提出建议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以及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培养模式等发展思路。

对竞技体育发展进行整体性回顾也引起了博士们的关注。武汉体育学院汪蓉蓉还以《我国竞技体育研究进展与展望(1978-2010)》为题,对我国竞技体育研究的内容进行述评,并对未来趋势和研究热点做出预测与分析。哈尔滨体育学院于滢以伦敦奥运会为背景,结合社会发展,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态势做出展望:高水平竞技运动开展逐步受限,群众基础好且能广泛开展的非奥项目将进一步发展,竞技运动的风险管理逐步提升。

2.3.2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运动训练中体能与技术问题是一个多年研究和讨论的问题,但至今仍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对此,宁波大学陈小平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将研究视点集中在青少年训练中的体能与技术,指出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还互为基础。但是,上述关系并不是两者关系的全部属性,它们在运动员不同训练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侧重点不同,对此应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并揭示了青少年时期体能与技术训练错误的深层次原因。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刘爱杰副司长针对我国训练学领域长期以来对训练负荷与刺激关注较多,而对运动员疲劳后的恢复重视不足的现实状况,将研究重点集中在运动恢复过程中的再生训练,不仅解析了再生训练的方法及其生理机制,而且将传统按摩放松与再生训练筋膜放松进行比较,详细介绍了若干种再生训练筋膜放松的原理与方法,如按摩球、泡沫轴、按摩棒、低负荷有氧运动、拉伸、水疗、营养与能量补充等。

针对运动训练整体规律问题,北京体育大学胡海旭认为:运动训练整体性规律研究的理论即是运动训练组织。运动训练组织由周期训练与板块周期融合而成,板块周期即是周期训练中的中周期,是一种最优化的周期训练模式,而赛前中周期即是板块训练周期模式。周期训练是代表运动训练组织的理论体系,它是通过一体化方式,逻辑、系统、有序地组织运动训练各要素,使运动员适时出现高峰竞技状态。

针对力量训练问题,沈阳体育学院马成顺等着重从训练学的视角,对辽宁省少年女排实施“核心力量”训练,研究发现:通过该项训练,运动员6类16项运动素质指标及其身体平衡能力均得到改善与提高。这为提高我国女排后备人才体能训练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此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杜长亮以复杂性科学为研究的方法论,应用复杂网络具体方法,构建了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推演了竞技能力网络结构的部分统计学特征。天津体育学院谢云以运动训练过程论和运动训练控制论为基本理论,对高水平运动员奥运年度训练调控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梳理出高水平运动员奥运年度训练的基本程序、训练学特征、负荷调控、训练监控以及心理控制等环节。

2.3.3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北京体育大学高岩基于协同管理理论的视角,分析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联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体系问题,尝试建立一种协同管理模式下的“体教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横向拓展、软硬兼顾;纵向提升、层次递进;纵横联系、全方位整体推进。

沈阳体育学院杨雪研究“教体结合”模式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由来、内涵与目标,并指出培养路径:促进各层级校际体育协会与学校的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深化青少年竞赛体制改革,开展校际和区域联赛;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并完善相关法规条款;积极推广国内“教体结合”成功案例,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北京体育大学徐校飞从我国篮球教练员培养的团队结构和专业素养现状出发,剖析存在问题,他认为:对教练员进行专业化分工,实施分类培养是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探索系统性培养课程和科学、稳定、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设置,是突破教练员培养瓶颈的两条主线。

2.4体育文化产业与传统体育

2.4.1体育产业研究 体育产业研究是近年来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一直备受关注。本次博士论坛亦有多篇体育产业研究的论文进入会议专题交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研究方法切入,关注体育产业的不同领域,产生了不少有新意、有价值的观点。

在体育用品制造业方面,北京体育大学鲍芳芳从要素禀赋理论出发,以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研究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要素使用情况,分析影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两大生产要素——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并从劳动力、资本和要素密集3个方面反映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生产要素投入变动情况及使用比例的变动情况。福建师范大学魏德祥从宏观经济理论中的经济周期现象出发,采用HP滤波法对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进行周期阶段识别,研究认为:根据2011—2015年的预测结果,未来几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仍处于衰退期。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应对这种衰退影响,烫平此轮波动幅度,避免因过度衰退而导致萧条出现。

北京体育大学安福秀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将研究视野集中在我国体育电视产业的改革与突破。他指出:体育电视产业与体育产业中的本体产业赛事产业关系密切,互动相成;体育电视改革重点在于如何建立产权清晰的体育电视企业运营模式,运营市场化,融资渠道丰富;而体育电视的突破口则在于品牌建设、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等多方位的联动;体育赛事资源的开放将有利于体育电视产业和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李国则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对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等系统要素进行分析,探讨区域体育产业共生机制。并指出区域体育产业共生发展路径:提高区域体育产业共生单元质参量关联度、塑造和谐共荣的共生环境、消除区域体育产业共生阻力、建立科学的区域体育产业共生发展评价体系。

此外,针对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界限模糊、认识不清的状况,南阳师范学院惠弋在《对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归属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应当全面多元透视两者关系,合理兼容不同的取径与视角,使之互补通融。北京体育大学陈爱辉则以《体育产业民生化研究》为题,论证了“1+3”民生化健身项目的原理与实施等内容。

2.4.2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种莉莉尝试梳理出各类传统体育文化加强自身形象塑造的路径:依据特色,结合时代需求,从价值和功能维度定位形象;通过符号的选择和多层面的信息设计把形象准确、全面的诠释给公众;通过传播主题培育、媒体建设以及议程设置等手段,把信息诠释的形象有计划、有步骤传递,最终达成形象塑造目的。

南京师范大学王若光通过以大量的古典文学诗歌考证,提出中国民俗体育之精意在于“天人合一”,详细论证了“人与自然之天合一”、“人与神灵信仰之天合一”、“人与社会理义之天合一”的三重“境界”。并且认为深刻思量民族体育的内在价值是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关键所在。

博士们对传统体育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安庆师范学院张勇等,对近年来随着影视剧而逐渐引起关注的咏春拳展开研究,分析了咏春拳中的女人创拳、以弱胜强搏击术、传承技术手段与技术变化、拳理等热点问题。武汉体育学院汤立许等从人类学研究的视角出发,对以广场舞的形式纳入全民健身行列有着11年历程的长阳巴山舞进行实证考察,详细论述了巴山舞的发展脉络、动作结构等内容,为我国传统体育的地域活化研究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发和借鉴。哈尔滨师范大学朱立新等,则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现状人手,分析当代大学生校园体育活动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融通与契合,试图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寻求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

2.4.3中外体育比较与借鉴 立足本土,异域借鉴,历来都是学术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次论坛亦不例外。华中农业大学李卫东对中、日、韩三国足球竞赛体系的培养目标、组织结构、赛事系统、规章制度以及竞赛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概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本土国情,提出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发展思路:确立明确的竞赛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理顺竞赛管理的组织结构;形成系统而多元化的赛事系统;制定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优化竞赛资源和环境。

湖北经济学院孙辉以《NBA王朝变迁的启示》为题,研究NBA制度建设(包括转会制度、薪金制度以及选秀制度)与球队竞技实力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CBA联赛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参考。

辽宁师范大学姜勇从学校的管辖机构、运动员管理、运动员培养模式3个方面分析比较中美两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差别,提出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建议思路:“五区一条龙”的教育体系全国规划;“宽进严出,过程灵活”;教练员队伍聘用制取代任命制;开展校际比赛,自主创收与社会招募相结合;资金筹集多元化等。

此外,沈阳体育学院刘留围绕美国中小学以冒险教育为主题的体育课程方案展开讨论,梳理课程内容,分析课程特征,希冀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积极地建设思路。

3 几点思考

综上,本次论坛将体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明晰地带入学术研究与讨论的视野,研究呈现出鲜明的问题意识与价值情怀。尽管有些研究还稍显稚嫩,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有些观点一时还难以被接受认可,甚至难免片面和错误,但是研究视野的广泛和研究过程所作出的努力是大家所公认的。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从研究过程的角度对部分成果进行点评,在肯定成果观点和交流的基础上,提请广大博士们注意研究结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推导过程中的前后逻辑关系。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则建议报告人员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展开思考,以问题为中心,理论研究重点梳理学理关系,实践研究重点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针对分论坛的每一篇论文给与了具体性的指导建议。

中国体育博士论坛每4年举办一届,迄今已连续举办4届,作为定位于高端碰撞与对话的学术活动,每届论坛的举办都吸引了国内众多体育博士,甚至教授和博导们的关注。但是,如何将论坛研讨主题进一步浓缩,涉及的学科视野进一步集中,值得今后论坛注意。体育学与实践联系较为紧密,其学术热点、难点、重点容易随着实践的变化而转移,因此,在某一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上,容易造成浅尝辄止,盲目跟风的不良倾向。涉及到体育学的重大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明显薄弱,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相比其他学科领域,部分作者一生仅研究一个方向,纵向深入,做大做强,做深做细,从而出品牌、成系列,体育学研究人员更易受到政策和实践的导向,研究成果较为分散。从本次论坛的交流成果来看,议题广泛、多样,但同样也面临主题难以集中,研讨难以深入的困境。

另外,本次论坛还呈现出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个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其研究队伍的稳定性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从本次论坛的参会作者来看,新生代博士群体占据大多数,换言之,体育学术研究的作者群,尤其是博士群体,就本届论坛而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稳定性。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其他因素,但值得思考的是,早年的博士群体是研究方向出现了转移,还是对该论坛的关注程度有所偏移,抑或投身与其他领域或专业,还是其他原因等等,不得而知。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理应引起关注与思考。一个学科或专业的发展与成熟,需要一批年龄结构和学历层次分布合理的从业人群,如老、中、青三代,知名专家教授领衔、中青年研究骨干为核心、新生代博士群体为后备人才的研究梯队,在某一问题上纵向深入,从而形成长期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队伍,才能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 结语

同往届相比,本届论坛更加注重当下与实践,除邀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学者专家外,还特别邀请了总局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的一线主管领导,与博士们进行交流研讨,碰撞思维。体育改革进程中存在一系列亟待攻克和破解的问题,既是体育科技事业的挑战,也是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宝贵机遇和光荣使命。

作者:王成 王若光

继续教育的发展研讨论文 篇3:

落实全教会精神再创民族教育事业新局面

1989年内蒙古处长会议到现在已近五年时间,五年中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局面。这是与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这次全国民教处长和部分地州教委主任会议是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又一重要时刻召开的,目的是:认真学习和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几年来民族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这是一次学习会,同时也是一次了解特区、克服封闭、解放思想、探讨民族教育改革新思路的一次研究性的会议。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认真学习,积极贯彻

1994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跨越新的里程碑非常重要的一年。六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很重要,很及时,很务实。讨论中,有的同志用四句话来概括:说这次会议为我国九十年代的教育摆正了位子,明确了路子,定下了盘子,做出了样子。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次会议是在全国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历史阶段召开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召开这样一个高规格的重要会议,目的在于要从党和政府的高层领导做起,动员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实施“纲要”。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李鹏总理的报告,高瞻远瞩、虚实并举,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和殷切期望。他要求各级领导增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特别要在落实“优先”二字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头脑清醒、有远见的领导者,才能全面担负起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

其次,这次大会的报告和文件,认真总结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这也是我们很多搞教育工作的同志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大家知道,当今,我国正在经历一个深刻变化的时代。一是生产技术构成以及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新科技产业的崛起和一、二、三产业比例的迅速调整)。二是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而来的是时代变化的节奏加快,变化的幅度增强,打破了原来平稳缓慢发展的格局,进人一个重视未来,强调发展,立足变革的时代,一个竞争加快,使人类的生产环境呈现多变、多元、多彩和风险的时代,一个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办学,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时代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要求教育进行相应的变革,比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必然日趋激烈。大家都懂得:谁掌握了技术谁就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所以,经济的发展必然迫切需求大量的有真本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才的供求矛盾日趋突出。(《中国高等教育进退两难》一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人才的需求将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培养的人才要求基础知识宽厚适应能力强,还要求知识不断更新,紧跟时代变化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节奏与强度,对人才知识能力、道德面貌和精神力量几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等等。过去,我们的教育经常只侧重于认识知识的传授方面,而缺乏对精神力量的培养和重视。也就是说,新的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我们在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大量培养为农村为乡镇企业、为多种经济成分服务的各种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实用人才。因此,教育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要求提出的新思路进行改革,从改革中求发展,教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纲要”正是根据以上这一指导思想,提出了九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

1、200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

——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85%人口的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人学率争取达到85%左右;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5-45周岁的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在高中阶段学生中的比重要达到60%;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中心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发展高等教育。

2、深化教育改革的几项措施

一是要调整教育结构,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突出位置;二是改革办学体制;三是加大管理体制方面改革的力度,同时以普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收费和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改革的步伐;四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3、为了保证九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实施意见》对《纲要》规定的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若干补充措施——

 (1)改革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教育经费实行预算原则,定期公布社会监督;

(2)建立中央、省义务教育专项基金,扶持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3)明确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可能,开设用于教育的地方税种;

(4)中央开列“211"工程的启动资金和专项资金;

(5)建立教育银行;

(6)农村教育审批权在县,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同时还提出了提高教师待遇和解决好教师住房、医疗条件方面的规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都在积极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形勢是可喜的。

当然,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穷国办大教育,前进中必然存在许多困难(如拖欠工资问题)。但是,九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是势不可挡的。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全教会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和各种特殊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这就是我们这次会议目的之一

二、总结交流,推动发展

建国4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加速民族教育的发展,中央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1981、1992),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使我国的民族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一大批民族教育的先进典型,为我们贯彻全教会精神继续做好九十年代的民族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成绩和问题

从以下几方面的数字和情况可以从宏观上说明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确实有了巨大的发展。

1、少数民族在校学生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大幅度增加。1993年,在全国各级各类普通学校1.98亿在校学生中,有少数民族学生1587.72万,与建国初的1950年相比,全国在校学生增加了5.84倍少数民族在校学生增加了17.04倍;

2、少数民族教师队伍不断成长壮大。1993年,在全国大中小学1052.23万名教师总数中有少数民族教师75万名,与建国初的1952年相比,全国大中小学教师增加了5.64倍,而少数民族教师增加了12倍多。

3、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编译出版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据1993年统计,已有蒙、藏、朝等21个民族近600万学生,使用30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学习。1993年共出版了21个民族30种文字教材近3000种1亿多册,覆盖了12个省(区)。

4、建立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地区实际需要的学校。1993年统计,民族地区已建立了小学103139所,中学11563所,高等学校105所。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族小学25007所,民族中学2289所,民族职业中学303所,民族高等院校40多所,其中民族学院13所。其他还有在全国举办了西藏班、民族班、预科班。

5、民族教育的改革出现了好的势头,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在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的110个先进集体、200名先进个人,就是一批优秀代表。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形势推动下,各民族地区的同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大力推动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许多好的经验。希望会上认真交流,回去认真总结,我们将汇集成册大力宣传推广。

再就是近年来,民族教育的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和学校重视和开展民族教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出版了一批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期刊和著作,为我国民族教育走向科学化创造了条件。

由于各级各类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队伍。提高了少数民族普通劳动者的素质。据统计,建国40多年来,培养了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0万,比建国初期增长了近28倍。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增进各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楚的看到,民族教育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各民族各地区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少数民族和地区民族教育总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其中有的地方存在的困难还比较大,对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性依然认识不足,或者是口头上重要,实际上不重要。二是教育观念亟待转变,教育结构需要调整。一些地区教育结构单一,把民族教育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教学内容缺乏特色,脱离当地实际和人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缺乏吸引力。三是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四是教育行政管理干部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五是要进一步克服民族教育相对封闭的状况,加强信息流通与学术交流,促进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经验和规律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就其范围来说,是指对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所实施的各级各类教育。建国后,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总结了一些办好民族教育的基本经验,得出几条民族教育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

第一、必须坚持把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结合起来,民族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教育,它首先是教育,因而具有教育的共性。它必须按教育规律办事,执行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要使少数民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要按教育的规律进行。但是因其教育的对象是少数民族,因而存在其特殊性,因而在教育活动中还要注意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制定一些特殊政策,采取一些特殊措施以促,进其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二者结合,掌握“适度”,才能达到培养少数民族合格人才的目的。

第二、必须坚持民族教育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民族教育才可能获得更快的发展。

九十年代,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民族教育也必须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作为现阶段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为少数民族开辟一条奔小康走向文明富裕的道路。增强民族教育的吸引力,使之变成广大少数民族群众自觉的紧迫要求。这是发展民族教育的巨大动力,民族教育就是要按照“为国育才、为民致富”的要求来办。根深才能葉茂,源广才能长流。

第三、必须坚持把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同学习国内外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相结合,民族教育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其长处,同时存在短处,如何能借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之所在,这就是一种开放思想。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除学习使用本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之外,努力学习使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而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学习使用“双语”“多语”多种文字,既是民族进步的条件,又是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经济文化处于后进的民族来说,尤为重要。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使用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好汉语文,有条件的还要学习外国语。

我们的政策是:民族学校的教学用语和文字,主要由各省(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按照有利于民族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原则以及当地的语言环境、教学条件和多数群众的意愿来确定。

第四、必须把国家的支持帮助同本民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

发展民族教育,国家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继续采取各种扶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同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更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信自强的精神,充分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动本地区教育的发展、获得本民族的进步,这是根本的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才能促使事物的变化。

第五、必须注意克服封闭意识,坚持改革开放。加强信息和学术交流,不断研究问题,探索规律,提高质量,提高水平,在改革中求得发展和前进。

三、明确任务,努力工作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以及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明确九十年代这段时期民族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完成。

(一)主要任务

1.集中精力打好基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一个新的发展与提高。

《纲要》要求本世纪末完成“双基”,并把这一任务列为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各地(包括民族地区)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一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二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

三是在普九有困难的地区要先努力抓好普及小学阶段义务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

四要把乡镇中心校和初中努力办成多功能的中心(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引进现代文明、传播实用技

2、坚持改革,明确办学路子,使民族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在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教育在扶贫、兴农、兴牧中的作用,推动民族地区两个文明的建设,这是贫困地区发展民族教育要走的一条路子。

一个县的经济要发展,关键在于挖掘人才开发智力。一个县的智力资源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和有实践经验的国家干部,他们是骨干、是种子,要解放思想,鼓励他们走上经济主战场到第一线去建功立业,去发挥种子和骨干作用。

第二层次是具有高初中文化程度的毕业生。他们是农村的重要智力资源,但如果仅仅有文化知识,不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就起不了积极作用,甚至起消极作用(失落感)。如果认真通过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那就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职业教育要面向全社会,发动大家都来办,把这部分人的力量发挥起来,作用是很大的。

第三层次是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每年对他们搞几次实用技术培训,一项一项学,一年一年抓,把这部分,人的素质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就快了。一个县要依靠第一层次的种子和骨干人才去开发第二层次高初中毕业生的智力,再依靠第二层次的人去提高第三层次的人的素质。这项工作一个县如果真正重视,花点钱投资持之以恒地抓上5年,这个县的经济就会起大的变化。民族地区许多县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如凤凰县、东乌旗等等已经在这样做了。这次我们还将向大家介绍山西省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实业兴学精诚育人的办学路子很值得认真研究学习。

3、要逐步缩小目前发展教育困难较大的一些民族地区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

要结合全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工作,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这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4、要充分重视发挥民族高等院校和中专学校培育民族人才的作用,不断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二)几项工作

要完成以上这些任务,需要我们做出许多艰苦的努力。根据目前我国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从全国范围来说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加强民族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整个社会对发展民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会议、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舆论工具,宣传民族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与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发展民族教育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进人们对民族教育的了解,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继续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民族教育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2、加强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工作。通过办班培训、考察、挂职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干部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思路,使之能尽快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大力加强民族師范教育。把提高民族师范教育的水平和培养能力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好。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地推动全国一百所民族中等师范的改革和达标工作。要结合全国各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通过改革逐步达到民族地区的中师毕业生合格、特色和到位的六字要求。

组织编写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的教案和示范教学录相片。

4、继续组织发达省市对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协作。

根据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对全国14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1993年11月国家教委、国家民委联合在银川召开了全国教育协作工作会议,会上北京、山东、辽宁、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福建分别与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云南、廣西、新疆、贵州签订了协议,开展对民族贫困县的对口支援工作。目前大部分省区都已在贯彻执行。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省内支援工作也在进行。这是中央教育扶贫的精神,一定要继续抓紧抓好,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的新疆班、西藏班,和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也要相应办好。5、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入。

少数民族教育情况比较特殊,困难较多,需要在各地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一是中央和省(市)区要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设立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专项补助经费。

二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帮助贫困地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现在已经安排了世行贷款的民族县,希望各省民教处,地州盟教委的同志都要关心和协助搞好贷款的使用,争取好的效益。

三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校办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6、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和图书的编译出版工作。

国家尊重和支持少数民族用母语和本民族文字进行教学的意愿,以保障我国各民族使用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先后拨款300万元支持藏文中小学教材的编译出版工作。拨出100万元支持朝鲜文中小学教材的试验工作,二贫困项目又安排40万美元,支持民族文字教材工作。明年又将拨出100万元奖励民文教材编译出版单位,评选优秀民文教材。明年将与联合国教科文亚太地区组织合作在四川凉山组织彝文扫盲教材编写工作。加强支持教材审定和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

7、加强民族教育的研究工作和学术交流。

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过去多属于经验型,几起几落走过不少弯路。当前民族教育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加上经济体制的转换、改革开放形势迅速发展,更加要求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深人研究,勇于实验,探索规律。已被列人国家社会科学八五重点科研课题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的对策研究》目前正在进行。明年我们计划在湖南凤凰县召开一次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的研讨会,在云南的昆明和西双版纳召开一次民族教育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各省、区、各地州盟县都可准备一些有一定水平的论文来参加交流探讨。

8、加紧进行民族教育的立法工作。

今年我们将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条例》,把诸如民族教育的发展方针、经费投人、教学语言文字、特殊的办学形式、民族师资培养、对口支援协作以及各级政府的责任等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民族教育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

当然,我国少数民族的情况各异,民族地区差别很大,各地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本民族本地区民族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门体做法。但在工作方法上有几点是要注意的:

一是要善于把本地区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任务,分为若干具体的项目,并逐项促其实现,例如湖南办寄宿制民族小学、民族初中的工作,都一项项得到了落实。

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办法当好参谋,帮助领导解决民族教育办学中出现的问题。

三是发挥协调、牵头、组织作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支持民族教育。不搞“孤家寡人”政策,要增强活力,发挥大家的力量共同办好民族教育事业。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给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多办实事,一步一个脚印,民族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是完全可能的。

作者:韦鹏飞

上一篇:德育理念下中学德育论文下一篇:生活即教育理论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