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体育课在学生德育发展中的作用

2022-09-26

在社会交往中,德育作为建立人与人之间诚信、公正、宽容的人际关系,规范个人的行为标准,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计划经济开始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人的自我价值观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在社会中,素质败坏、道德沦陷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国家特别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即将走进社会的高校人才进行素质教育充电,并明确指出如何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政策,要从人才资源的源头做起,来提高我国的整体素质品质。

德育,简言之就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它是按照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政治要求、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通过实践来培养、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对高校学生进行育德,体育课就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体育活动这样的伴有对抗性,竞争性,又对生理与心理上附有一定的负荷,同时在运动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许多外部和内部困难与障碍,体育运动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对学生心理的陶冶。而且进行体育锻炼还伴随着运动个体与外界的不断联系与调整与外界的协调,其整个过程与育德的过程十分相似,所以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达到对学生育德的效果,而且其效果要好于其它课程的育德作用。

1 高校体育的竞争性可以使教师有控制的对学生进行育德

体育具有竞争的作用,高校体育课,不论是体育比赛还是体育游戏,其中充满了竞争性。在比赛或游戏时,运动的负荷使得学生身心都趋于一种放松。运动中,人的心灵不再受到自我意识的压抑,情感向外流露,平时被意识控制或掩盖的心理活动,在自由的运动环境中极易表露出来,有的自尊心强而勇敢顽强;有的不求上进知难而退;有的个人主义占上风……。这时就要求教师要仔细认真地观察和判断学生行为,对负面的情感进行分析,通过语言的沟通与引导并适时地给以奖励与惩罚,来达到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面发展。通过这样的育德过程,不仅教师可以尽早发现学生在德育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能让学生积极接受德育教育。

2 高校体育课程育德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高校的课程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还是处于学习的被动的一方面。虽然学生可以通过选课来选择自己意愿的课程,但是,进入课堂后,还是离不了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局面,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在一般的课程中体现出来。所以,僵化的授课方式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难以体现出现代大学生的思维敏锐,激情四射的青春气息。然而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就能体现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体育课是由学生参与来进行的,在体育课中,教师的地位只是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并不是过多的去控制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所以,在体育课中,学生的主体性完全能够体现出来。同时,通过体育运动,学生能够在体育实施的过程看到自己的能力与长处,所以,成功感长伴与他们,所以,喜欢参与体育的学生在以后的就业时,其心理素质与自信感都要强于其他的学生。

3 高校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

“道德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育德的过程要通过实践来完成。长期以来,高校的育德过程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所以,对于育德的内容仍然是使用空洞泛泛的口号来实施德育教育。使得受过常年德育教育的大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去按照德育的方式来做事,对于现实当中遇到的问题也很难作出明智合理的选择的怪圈子。而通过体育课,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完成体育课程,符合育德的实践要求。另外,学生通过在体育运动中的身体碰撞,团队的配合,感情的容纳,眼神的对话,语言的交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密切。同时,为了能够使体育运动顺利进行,配合和谐流畅,学生就要自己调整自己的状态,使自己与人,自己与器械,自己与游戏的规则达到融洽,并对客观的事物作出反应。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了实践,而且在体育中的内在与外界的障碍与挫折,可以使学生通过克服困难与障碍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内化,并获得心理上的感悟,这样通过体育来育德的目的就达到了。

4 高校体育课程育德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拓展思维、产生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育德的活动中,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运用不断变换的场景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然而创新不是空想构思,而是要通过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进行。通过体育运动的实施过程,是伴随着人脑的不断思维与不断对外界发生的事物进行反应的过程。体育运动不是轻易都能完成的,而且在运动中也不乏难度较大的动作,所以,在体育运动中,人们要不断思考如何对于外界的情况来做出合理的动作进行突破障碍。所以,经常参与体育运动人经常可以想到常人想不到的处理事情的办法,而且能够处理解决问题处理的更好。从这一点,对于平时生活中对于事物的反应,对于出现的困难进行解决,对于客观事物大脑对其的思考,经常从事体育的人都要好于常人。所以,体育课有助于发展学生德育创新能力。

5 高校体育课程育德更贴近现实生活

育德即生活。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模式。随着学校体育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口号愈喊愈烈,体育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被人们接受了。体育锻炼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缓解压力,愉悦人们的身心。使得人们自己去感悟生活,并对生活不断反思,使人们在感悟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体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获得一种愉快的精神体验。所以,对于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操。所以,体育课程改革下,就使体育回归生活,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喜爱,潜移默化的产生育德的效果。此外,现实中的社会并不是学校老师向学生讲的那样都是充满了爱与无私,所以,将德育生活化,可以使学生知道社会的残酷。而通过体育课来对学生育德,可以从体育中的竞争来使学生感受竞争的残酷,从而达到在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的目的。

4结语

育德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在现在社会,育德素质的提高将意味着我国社会的整体方面的提高。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是国家与社会的栋梁,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他们的德育培养关系到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的发展。而在高校,体育的育德作用是优于其他的育德方式,所以,高校通过体育课程发展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也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国民的发展。

摘要:高校是育德的摇篮, 是德育的净土。但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 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观念也越来越深重, 外加上对我国德育的发扬与保护力度不够, 高校德育趋于道德下滑的态势。所以, 通过高校的课程来发扬与重塑高校学生德育观念, 是目前要急需进行的, 本文就对高校体育课对学生的德育发展的作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体育课程,德育,学校教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2]  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3]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  李方, 叶瑞祥.教学与班主任技能训练[J].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9) .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下一篇:交换机端口安全策略在网络中的应用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