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医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现今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在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提升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迫切要求,更是提高学生择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心理辅导医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辅导医学论文 篇1:

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的干预研究

摘 要:学习动力(Learning motivation)是激发、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不可否认,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混文凭的现象。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而医学院校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成员,大学阶段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积极有效地学习医学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和医学专业技能是医学院校学生的生活重心和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他们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因此研究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且对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干预研究至关重要。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学习动力; 医学院校; 大学生

经过全面调查、访问医学院校学生及查阅文献资料,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学习目标模糊;2.时间观念淡薄;3.缺乏学习兴趣;4.学习肤浅。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以长沙医学院医学生2016级同学作为样本,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分析医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并设计出针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力求从心理学微观层面分析并解决学习动力不足问题。

1.通过有目的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改变医学生普遍的厌学心理,让在校医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医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学习兴趣,端正医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动力。

2.通过有针对性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一个游戏或者比赛,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大学时光不再碌碌无为,毫无追求,让他们能够在大学期间找到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在一个大学的定位。

3.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中下层成绩的学生,这层学生我们需要激发他们更强的学习动力,通过开展游戏,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潜力,能够认识到自己优秀的地方,并把这些在游戏中获得的自信放在学习中,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4.通过分析整理调查表,选择学习动力偏差的30名同学作为实验研究对象,进行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和相应的团体辅助活动。其次选取另外30名学习动力较差(与实验组学习状况相似)的同学,作为控制对象,即对照组。不对他们进行任何团队辅助活动的施展。通过时长为一个半月的心理辅导和团队学习活动,让参与此次研究活动的六十名同学再次用学习动力调查表进行检测,回收调查表。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找出施展活动的三十名同学和未施展活动的三十名同学进行对比,用于探究团队心理辅导是否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有效。

二、具体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主题为时间长为一个半月的“时间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主要是干预参与实验的同学的学习时间,以达到预期效果的目的。

2.主题为“竞争与合作”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社会是处于残酷竞争的现况。可以督促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来加强学习的效果。

3.主题为“个人演讲”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用来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见证同学的成长和进步。

4.主题为“学习讲座”活动,通过聆听学习讲座,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结果共186名学生,学习动机调查结果如表一。从表中可以看出,70%的学生学习动机一般,20%的学生学习动机较弱,只有10%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从弱到强的占比分别为:29%、62%、9%。外部学习动机分析,外部学习动机从弱到强分别为:16.1%、71.0%、12.9%。

最后数据分析:

配对T检验,内向动力T=-3.07,P=0.005<0.05,团体心理辅导对明显提高内向学习动力有显著关系。

配对T检验,外向动力T=-2.27,P=0.031<0.05,团体心理辅导对明显提高外向学习动力有显著关系。

配对T检验,学习动力T=-3.50,P=0.002<0.05,团体心理辅导对明显提高学习动力有显著关系。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学习动力明显提高有显著关系。

参考文献:

[1]汪翠满,孙艳艳,荣沁瑜.民办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某民办本科院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1):187-192

[2]马中光.大学生学习动力现状调查分析——以嘉兴学院商学院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9(02):89-91

作者:梁梓琛 唐艳 谢达华 王维彬 谢俊

心理辅导医学论文 篇2: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摘           要]  现今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在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提升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迫切要求,更是提高学生择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主要从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在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和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    键   词]  团体心理辅导;高职高专;医学生;就业指导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由于受到行业特性和学历层次的限制,就业选择面窄,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在操作层面,多数高校的做法是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开展模拟招聘会和简历制作大赛、举办多种类型的双选会等,忽视了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学习”模式,即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用引导的方法带领参与成员进行分享讨论,引导成员自我察觉与反思,同时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透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提高职业修养与技能水平,增强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辅导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尤其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彰显出特别的适用性。

一、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本研究选取在某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中以自愿报名的形式招募的300名医专生,对他们的就业心理进行调查。通过对问卷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筛选就业能力水平接近的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选取其中的3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另外3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当前不进行任何干预。但出于伦理和道德方面的考虑,在课题研究结束后的一个月内依然对30名对照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由四个单元组成,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3小时,共四次。活动方案以CASVE模型为技术框架(如下图),每个单元的课程由热身活动、就业心理辅导的体验式活动、分享与整合活动经验、如何将经验在生活中实践等内容组成,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活动的体验与心得。

1.第一单元“寻找我的黄金法则”——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促进团体成员相识。

2.第二单元“倾诉就业和创业压力”——情绪宣泄与表达,增进团体成员间的互助。

3.第三单元“《西游记》中的团队合作”——体验团队合作的魅力,强调团体成员间的沟通与协作。

4.第四单元“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寻求积极应对策略,活动结束。

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人际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如何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意识;认识压力,勇于直面压力,舒缓紧张的情绪来迎接压力和挑战;学会共同寻找应对策略,学会收集就业与创业信息,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就业与创业的主动性,提升毕业后走向社会的竞争力。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在对医专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其必要性概况来说有以下四点。

(一)为就业求职中遭遇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需求不断增加,一对一的传统个体咨询(每次咨询面谈需要40分钟到1小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求职困难学生的需要。团体心理辅导一对多的形式能够同时帮助更多的就业求职困难学生,而且在符合资助的专业心理指导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更全面地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能力。

(二)提高大學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支持

以往的调查研究发现,毕业前夕身处求职就业压力中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更为突出。但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辅导和调适,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严重心理疾病甚至精神问题。团体心理辅导凭借其突出的活动主题、丰富的辅导内容、广泛的深度交流、成员间高度的团体认同感等特性,能够提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必备的人际交往技能,促进同质(同样都是在求职中有困扰)成员间形成亲密关系,使求职就业困难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和情感支持。

(三)使同辈群体拓宽就业思路、明确求职方向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有强烈的同辈交往需求。正处于求职毕业的“95后”大学生选择解决问题排解烦恼的第一途径是找同龄人倾诉、与同辈交流。团体心理辅导中设置的系列活动恰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让同辈之间因某个共同特点(求职就业困扰)相互倾诉与交流、分享经验与教训、探讨成功与失败的平台,同辈大学生群体通过此平台彼此交流与分享,促进其更深刻地认知自我、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从而更准确地明晰未来发展的方向。

(四)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更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是团体心理辅导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的有效形式。团体心理辅导既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如入职匹配理论、目标设立理论、规划职业生涯、调试就业心理和社交礼仪面试技巧等,也包括实践参与的行为训练,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我的生命线、价值拍卖会、简历制作和模拟现场招聘会等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能培养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能力,夯实职业技能“硬基础”,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兴趣和参与的主动性。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一)提升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的自我认知往往存在一定偏差,如择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过程中只想到“我”在择业,而没有想到择业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企业和岗位同时也在择“我”。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提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认知能力,理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大学生在信任、理解、关怀的集体气氛里交流和分享求职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真诚的态度表达感受,能使个体获得来自其他成员的多方面的社会反馈,促成大学生全面认知自我。

(二)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的择业观

目前,部分大学生求“稳”心重,在择业时对“铁饭碗”趋之若鹜,而不愿选择有风险、有挑战的职业,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对职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了解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权衡兴趣、性格、能力与职业的关系,跟踪就业形势与政策,收集与分析就业信息,引导大学生根据主客观情况形成符合自身的理性择业观。

(三)帮助大学生释放压力,改善消极的情绪体验

每年就业季面对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出现了烦躁、焦虑、抑郁、愤怒、厌世等消极情绪,甚至心理问题。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为这些毕业生提供一个温暖、平等、和谐、融洽的交流环境,彼此倾诉倾听、相互支持鼓励,分享求职过程中酸、甜、苦、辣各种人生感触,团体成员之间就像家人一样围坐在一起,在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下帮助彼此舒缓压力,消极情绪得以宣泄和释放。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明显且影响深远

团体心理辅导为参与活动的成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营造互信、温暖、有支持的团体氛围,促进团体成员之间以他人为镜子,帮助成员从多角度、全方位真实地了解自己、反省自我、深化認知,同时团体成员之间也成为彼此的社会支持力量。另外,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培养成员之间相处与合作的能力,使团体成员获得归属感和集体感,激发和唤醒被压抑的心理潜能,帮助成员改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四、在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思考和建议

考虑到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每位成员的心理需求不同,并且个体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需要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培养的,因此团体心理辅导在活动安排和方案设计上需要考虑每一位成员不同的心理需要,注重个体在提升自我认知和挖掘自身潜能方面的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介入到医专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辅导形式上应多样化。团体活动中除了游戏以外,还可以应用有效的咨询技术,如音乐疗法、心理剧、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2)注重团体中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一系列团体活动后,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成员进行交流,深度挖掘内心感受,促进辅导目标的实现。(3)辅导内容中应包含发展性模块。除了对医学生专业技能和求职技巧的培训提升外,还应在辅导中强化包含生涯规划、潜能开发、挫折应对、人格完善、生命感悟等成长性模块,引导学生锻炼心智、健全人格、提升自我、受益终身。(4)团体心理辅导的总基调应是轻松、活泼且热烈的,不能太沉闷死板。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应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18):64-67.

[2]兰珊珊.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3(5):178-179.

[3]王莹.团体训练在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北方经贸,2010(12):160-161.

[4]秦功礼,刘珍,胡媛媛,等.浅谈医专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J].科教纵横,2012(1):256-257.

[5]林来元.医学类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2(36):139-140.

[6]章涵,赵玉霞.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2015,5(9):44-46.

[7]于晨.团体辅导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6(2):410.

[8]陈慧中.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中的应用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33):169-170.

[9]崔爽,郑久华.浅谈团体辅导在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33-35.

[10]姚琼,汪品淳.应用技能型院校大学生就(创)业心理资本提升的实验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6,8(18):64-67.

[11]张明婧,邬瑞杰.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2012,9(615):65-66.

编辑 赵瑞峰

作者:刘涛 周冉

心理辅导医学论文 篇3: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辅导需求调查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调查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需求的主要问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心理辅导需求,寻找心理问题的根源,更多地关注于发展性问题,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并增加学习方法在心理辅导课程中的比重。

[关键词]医学院校 大学生 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课程。心理辅导课程作为一种团体化教学模式比心理咨询更具广泛性与实用性。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开展时间较短,高校心理辅导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当前高校心理辅导课程的内容或是遵循国家教材,或是根据辅导老师的咨询经验。然而,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很大差别,国家统一教材并不具有灵活性与针对性,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对象又不完全一致,所以心理咨询经验作为依据也同样存在偏差。为了使心理辅导课程的内容更具实用性,对学生心理辅导需求进行大规模调查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被试为大连医科大学各年级本科生共198人,其中男生95人,女生103人。对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归类,共形成78个项目,构成封闭式心理辅导需求问卷。封闭式问卷采用5等级记分,各等级含义分别为完全不需要、偶尔需要、有时需要、经常需要和完全需要。然后采用封闭式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673份,其中男生341人,女生332人。最后将调查结果输入电脑,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将各项目按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需求最多的10个项目和需求最少的10个项目分别见表1和表2

综合表1和表2的结果发现,学生需求最多的项目均属发展性题目。而以往心理辅导课程中较关注的婚恋、人际交往、情绪等问题反而需求量较低。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以往研究通常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来访学生为研究对象,很多学生是因为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才来咨询。而其他没有来咨询的学生并不表明他们没有心理辅导的需求。他们或是对心理咨询机构缺乏应有的了解、或是对心理问题的轻视,以致于对心理咨询机构避而远之。因此,以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辅导课程的内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其次,本研究以医学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医学院校与其他院校的学生存在行业差别:沉重的课业负担与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双重压力。因此,医学院校的学生过多地关注于自己的学业与未来发展问题,医学院校的心理辅导课程在此方面应予以更多地关注。

(三)建议

1.心理辅导课程应更多地关注于发展性问题。学生到咨询机构咨询大多源于健康性问题,针对这类问题咨询的关键就是找到其根源所在,人格特征与发展性问题通常是这类问题的根源所在。人格特征是遗传与长期生活的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而对于发展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辅导则可以达到对健康性问题的有效预防。例如,考试焦虑情绪通常源于对考试缺乏信心,而这种自信心的建立需要平日学习上的积累。因此,学习问题变成了考试焦虑情绪的根源所在;再如,很多学生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抑郁情绪,他们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人生失去目标,这通常源自他们对未来的迷茫。因此,多数存在健康性问题的同学在问题产生之前都会存在危机了。而心理辅导课程若能积极地关注这些,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们能够正确面对并及时解决自身的发展性问题,这样,健康性问题便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得到相应提高。

2.开展全程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 重视在人性提升基础上的能力发展, 即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通常由就业指导部门开设,且专门针对毕业生。而本次调查对象为大二、大三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同样需要职业心理辅导。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大规模增加,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学生选择专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毕业走向而非个人兴趣,很多学生从入学开始便带有职业危机意识,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贯穿整个心理健康课程的始终。

3.增加学习方法在心理辅导课程中的比重。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也是产生心理学研究成果最多的一门学科,然而,以往心理辅导课程对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吸纳却很少。本调查显示,学习问题是医学院校大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便成了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所在。在心理辅导课程中若增加思维拓展、记忆技巧、注意力等认知能力的训练,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心理辅导课程学生了解心理学常识,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最主要途径。高校心理辅导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不能完全遵照书本,更不能简单地依照辅导老师的心理咨询经验。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者要更多地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心理辅导需求,寻找心理问题的根源,达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参考文献:

[1]严云堂.心理模型的替代或覆盖——对我国青少年心理辅导策略的探索[J].教育探究,2006,(4):82~88.

[2]杨林,余斌.心理辅导与学生工作专业化探析[J]. 科学大众,2007,(10):123~124.

[3]陈明文.运用心理辅导 缓解中职生的就业焦虑[J].职业教育研究,2007,(2):70~71.

作者:孙丽岩 李 娜 王 昭 吴心灵 李国荣

上一篇:高职院校毕业论文下一篇:视觉艺术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