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心理委员制度在全国反响颇大,已从高校扩展到中小学,但心理委员存在一定问题,如工作难开展,认同感较低。本文认为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定位不准确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心理委员制度作为新生事物,制度仍不完善,心理健康宣传不到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现状及优化机制探析

[摘           要]  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危机预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分析心理委员制度现实意义,了解心理委员制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在选拔、培训、管理考评、职能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心理委员制度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优化机制

一、心理委员制度概述

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的意见》,依据文件精神,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为满足复杂形势下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咨询需求,解开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解决学校心理咨询无法面面俱到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2004年天津大学首先设立心理委员制度,随后这一制度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

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在学校班级内专门设立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班委成员的制度”[1]。具体来说,就是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基础,成立以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心理委员队伍,即在班级中任命心理委员,专门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心理委员制度已成为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心理咨询以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三大载体,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互助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建立心理委员制度的现实价值

(一)心理委员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一个重要抓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2021〕10号)中明确提出: “高校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依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寝室室长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2]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心理委员能够及时发现危机个案,关注重点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灵活性与时效性。

(二)心理委员制度可以弥补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配备不足,改善心理咨询工作的结构

教育部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配备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2],但大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缺少专职心理教师的问题,所以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可以有效弥补心理咨询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通过建设和培养心理委员队伍,形成“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中心”体系,使心理咨询工作结构更加立体化,更有利于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工作。

(三)心理委员制度可以拓宽学生寻求帮助的途径,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

相较于心理老师,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把心中的问题与困惑向同伴倾诉,心理委员对班级学生的帮扶具有内在优势。首先,心理委员来源于学生,能够及时了帮助。其次,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情感体验,使心理委员和同学之间更易接纳彼此,产生情感共鸣。再次,心理委员开展心理辅导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任何场所、任意时间进行沟通。最后,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委员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人际交往、情绪问题等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

(四)心理委员制度能够提高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发挥助人、自助的作用

高职院校通过规范有效的程序和选拔标准选拔一批得力的学生作为班级心理委员,他们在参与心理工作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是促使学生自我觉察、自我认知。心理帮扶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不断充实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自我成长的同时,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高职心理委员制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目前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心理委员制度,在班委成员中设立心理委员,并定期进行培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已有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该制度在选拔、培训、管理、考评和职能发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拔机制不够规范

许多高职院校在心理委员选拔机制方面还存在缺陷。在选拔制度方面,缺乏相应的选拔标准来实现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没有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要求、选拔过程及选拔特点等。在选拔方式上,主要有自荐、直接任命或班内民主选举,这种方式选出的心理委员很难认定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能否胜任心理委员岗位。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班级的心理委员由班长或团支书兼任,这易造成职能混淆,不利于心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选拔人员的条件上,因为心理委员岗位的特殊性,对候选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可现实情况是有一些心理委员本身就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難胜任心理委员的岗位。

(二)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但心理委员培训机制并不健全,培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培训形式上过于单一,主要是学校心理老师的报告讲座或知识讲授;培训时间短、效果差,由中心老师开展的团体辅导较少;缺乏案例分析、技能提升、工作坊等形式丰富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上,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和心理委员职责的培训,轻专业技能的培训,存在培训内容重复、理论较多、实践操作及心理伦理培训欠缺等问题。培训组织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多,部分院校重视低年级心理委员培训,忽略了高年级心理委员培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质的心理委员开展的培训工作较少。

(三)管理和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高职院校是三年学制,而且大三学生一年基本在校外实习,很大一部分院校在管理上更倾向于重视大一年级心理委员而轻视大二、大三心理委员,造成心理委员管理上表现出间断性强、持续性弱的特点。再加上心理委员分属不同院系,各院系间对心理委员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统一和完善,心理委员的工作不能得到院系的支持和关注,影响了工作热情。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委员考核机制,制定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心理委员职能发挥不够充分

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委员是挂职干部,不管是院系还是学生,都存在对心理委员岗位职能认识不够、对心理委员的认可度较低的情况,这也导致心理委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部分心理委员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开展活动方式单一;部分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不清、职责不明,不知如何开展工作;一些心理委员除了参加过心理委员培训,基本处于归隐状态。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心理委员职能的充分发挥,使心理委员制度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四、心理委员制度优化策略

(一)规范心理委员选拔机制

1.完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

鉴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选拔制度来实现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这一问题,有必要确立和完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选拔时机、选拔过程、人数设置与任用期限等形成专门的制度体系。比如,在选拔时机的选择上,一般在新生入校一月之后,这时学生生活、学习有所适应;在人数设置方面,明确规定60人以下的班级设立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委员[3]。

2.规范心理委员选拔程序

心理委员选拔方式不同于其他班干部,需要学校制定统一的选拔办法,由各院系进行专门选拔,再由学校培训上岗。首先,院系负责人要高度重视选拔工作,在选拔之前应该介绍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之后再竞选。然后,心理委员选拔过程应严格遵循自愿报名、综合考察、培训上岗的程序。认为自己有能力且可以胜任心理委员岗位的学生都可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报名。在综合考查阶段,班主任或辅导员按照标准,可通过笔试、面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特质进行考核,确保心理委员的个人素质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心理中心对选任的心理委员开展培训,合格者持证上岗,不合格者加强培训或淘汰。通过一系列规范程序选拔心理委员,就是对选拔出的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职位的肯定,从而减少中途脱落和消极怠工的可能性,便于心理委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明确心理委员选拔标准

心理委员的选拔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突显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一些学者对心理委员胜任力特质进行了研究。易思佳在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团队合作、性格特质、工作态度与专业知识七个胜任力因子[4]。宋传颖等指出心理辅导员的胜任力结构包括工作素养、个性特质、自我成长[5]。一般认为,乐群性、稳定性、较强的观察力、沟通能力和组織能力、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助人特质、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等可作为心理委员选拔的参考标准。各高职院校也可以编制适合本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特质问卷以及选拔标准作为指导文件。

(二)健全心理委员培训机制

1.拓宽心理委员培训形式

传统心理委员培训形式单一,仅限于学校心理老师的报告讲座或知识讲授,虽然有其重要作用,但难以达到效果。所以应拓宽培训形式,创新多元培训方式,如案例教学、团体辅导、情景剧、电影赏析、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可以激发心理委员学习的热情,在有限时间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实战能力。比如,设置案例场景,让心理委员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情绪状态;在特殊案例中,如何明晰职责边界,注重伦理守则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应以小班化、精细化培训为主。

此外,在互联网+教学的背景下,慕课(MOOC)、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培训的时空限制,依托互联网使学习更加便捷,更易实现,同时网络课程教学单元模块化的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依托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而建立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通过心理委员的角色与定位、心理委员的会谈技巧等14个专题的心理委员培训,开展全国高校心理委员MOOC认证,进一步拓宽心理委员培训的途径。

2.丰富心理委员培训内容

心理委员岗位的特殊性和工作的专业性,对心理委员培训内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认知、伦理道德等方面。专业知识主要涉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咨询理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症状及鉴别方法、常用心理测试工具的使用等;工作技能主要有心理咨询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职责认知主要是使心理委员明确工作职责、清晰角色定位;职业道德主要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保密原则。培训内容还应该提高针对性,全面回应学生的心理新需求,把学生传统需要如学习压力、人际困惑、情绪问题等和新型需要如性心理困惑、网络心理等结合起来。

3.优化心理委员培训组织

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应该具有连续性、系统化、专业化特色。高、低年级的心理委员应该要注重连续性,班级心理委员一旦被选定,就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一系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勤。而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培训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如大一以入学适应性教育、学习心理、自我认知、恋爱心理、学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为主;大二以人际关系处理、情绪控制、人格完善等培训为主;大三重点开展就业、创业心理培训等。培训期间,分层组织,严格考勤,规范考试,最终总成绩由考勤、调查报告、结业考试三部分构成,颁发结业证书,全方位提高每一位心理委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

(三)完善管理和考评体系建设

1.规范心理委员的管理

有必要将心理委员的管理科学规范化。组织管理方面,心理委员一旦确立,任期直至毕业,原则上不轻易更换,否则会影响到心理工作的整体运行,包括心理培训的连续性被中断、同学间已建立的良好信任遭到破坏等。工作归属上,心理委员属于班干部成员,但因其岗位具有特殊性,应由心理中心和院系班级共同管理。心理中心负责业务管理和培训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

2.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对心理委员的考核应从多方面进行。从心理委员参加培训情况、班级心理活动开展情况和日常心理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加强考核,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多重考核模式。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考核方案,将客观心理工作完成指标与心理委员的自评,班级学生对其心理工作的评价以及辅导员、心理中心的评价结合起来。

(四)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委员职能

在充分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创建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的激励机制,通过良好的激励策略,发挥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表现突出的心理委员进行表彰奖励,可以通过颁发“优秀心理委员”荣誉称号、班干部加分中设置较高分数、发放奖学金、荣誉证书等方式,激发其對心理委员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防止出现懈怠心理,促进心理委员队伍充分发挥岗位职能。同时,鼓励心理委员参评由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究协作组举办的“全国百佳心理委员”评选活动,形成部门级、校级、国家级三个不同等级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詹启生.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m.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3]陀柠瑜.班级心理委员系统构建的实践探究:以武汉音乐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143-144.

[4]易思佳.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问卷编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5]宋传颖,秦启文.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力的结构探索及问卷编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94-100.

编辑 薛直艳

作者:范多芳

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中小学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心理委员制度在全国反响颇大,已从高校扩展到中小学,但心理委员存在一定问题,如工作难开展,认同感较低。本文认为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定位不准确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同时心理委员制度作为新生事物,制度仍不完善,心理健康宣传不到位。

〔关键词〕心理委员制;问题;对策

一、心理委员制度的缘起

随着高校、中小学重大心理案件的发生,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此现在大部分学校引进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尽管近几年学生接受咨询的意愿水平逐渐提高[1],但是由于学校的心理咨询人员人数远远达不到学生需求,因此学校的心理咨询覆盖面狭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低。同时很多学生有心理困惑之后,更愿意向身边的同学寻求帮助,一种新的制度,即心理委员制度走进人们的视野。2004年,天津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率先在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职位,希望通过心理委员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这一制度建立之后在全国反响巨大,各高校、中小学(中职)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纷纷在班级设立心理信息员、心理卫生员等与心理委员工作职能相似的岗位,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2-4]。

学校心理委员是从班级学生中选出的,经过培训后,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对其进行初步心理辅导或上报班主任(或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即担任朋辈辅导员角色。这些同学组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支十分重要的队伍,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心理委员初次上岗时往往信心十足,同时也对这一新岗位充满好奇,但是当工作一段时间后,心理委员往往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开展工作,在班级中的地位形同虚设,对自己的认同感较低,师生对其认同感也不是很高[5-6]。

二、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委员需进行重新定位

很多学校将心理委员定位为朋辈咨询师或小小心理咨询员,认为心理委员的主要任务是与同学谈心,疏导有心理问题的同学[7-9],并将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名单上报班主任(或心理咨询中心)。王云辉[10]对湖南中医药大学共175名心理委员进行了调查,在“心理委员工作内容有哪些”这一题目上,42%的被调查者认为“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干预”是其主要职责,仅有9% 的人认为其主要工作内容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方式上面,有75%的心理委员没有进行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心理委员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是对问题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心理委员承担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个别咨询。这种定位会导致以下几方面问题。

1.同学认同度不高,不愿意与心理委员交流

一部分同学认为心理委员专业性与社会阅历都不够,并不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心理困惑,所以当碰到心理问题时一般不会主动找心理委员,而更多的是求助于知心朋友。

另外,很多同学认为如果心理委员主动找其谈话,会使得其他同学认为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由此对心理委员产生一定抵触心理,使得部分同学不愿与心理委员谈话。

另一方面,由于同学之间相互熟悉且长期在一起生活学习,一些同学即使遇到心理困惑,也不太愿意向心理委员倾诉,担心心理委员会对自己产生一些看法,影响自己在心理委员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对心理委员能否做到保密也有疑惑,此外有些同学也担心心理委员向班主任打小报告。

综上所述,朋辈咨询员的这种角色定位,会导致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委员敬而远之,甚至影响到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正常人际交往。

2.心理委员工作效能感差,心理压力大

由于很多学校将心理委员定位为朋辈咨询员,教师和同学希望心理委员能够解决班级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虽然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委员会经过一定的培训,但学生在学校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专业课或文化课的学习上面,因此对心理咨询技术掌握得不是很到位。但个别咨询对专业的要求又特别高,导致心理委员一方面不知道应该如何系统科学地开展个别咨询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专业技巧欠缺,自己付出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甚至会遭人误解,由此导致心理委员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工作效能感差。而且心理咨询工作较为隐形,心理委员也会有不公平感产生,心理压力较大。

3.班主任对心理委员认同感较低

很多学校教师,包括班主任比较排斥心理咨询,认为如果心理委员经常找某位同学谈话,则可能会导致该同学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疑问,从而滋生心理健康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将心理委员定位为朋辈咨询员不太切合实际,因为个别咨询不但对专业性要求较高,还需要丰富的阅历,心理委员显然不具备以上两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师生对心理委员的认同度较低,心理委员本身也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疑问。而且个别咨询工作较为隐形,心理委员在工作中也会有不公平感产生,另外也有部分师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认识误解,导致心理委员工作出力不讨好,反而影响心理委员正常的人际交往,产生心理压力,所以对心理委员的主要工作职责需要重新定位。

(二)组织结构不完善

作为班委成员之一,心理委员没有自己的自治机构,不像宣传委员或学习委员,学生会中有相应的宣传部或学习部来领导班级中相应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委员都没有相应的学生管理和组织机构,其工作重要性得不到有效体现。

三、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和开展工作的方式

如果将心理委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定位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者,那么经过系统培训,心理委员完全有能力来完成宣传工作,师生认同度低的问题将不存在。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是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只是发展性和适应性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委员在学校与班级中的工作应以发展性的心理需求为主,最主要的职责是面向广大同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其次才是辨別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并进行初步的辅导或上报。

完成这种定位后,心理委员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宣传与学校心理健康有关的信息

心理委员应当在班级中宣传心理问题求援方式,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预约电话和预约方式,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办公场所,心理咨询师的值班时间等信息,方便同学出现心理困惑后寻求帮助。

(二)宣传专业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的知识

除师范类高校外,大部分学校(包括高校、职校、中小学)没有心理学专业,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之一即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大部分同学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知识,因为在校学生绝大多数为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广泛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调动自身力量克服问题。

具体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以班级心理刊物、班级博客或论坛为载体进行宣传:心理委员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制作班级心理刊物,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或几个班级的心理委员一起制作心理刊物进行宣传,另外也可以在班级博客或论坛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

2.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活动即为主题班会课,通过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课,达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

3.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组织一些自信训练、团队精神训练和沟通训练等拓展训练形式,改善班级心理健康水平。

(三)宣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协助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对于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做到积极宣传,使班级同学了解正在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一些学校每年的5月份会有心理健康月活动,新生入学会有心理普测活动等,心理委员应做到积极宣传,动员班级同学积极参与。

四、为心理委员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为保证心理委员工作顺利开展,除明确主要工作职责,并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外,还应创造一些其他条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如完善制度,创造良好工作氛围,建立心理知识资源库等。

(一)完善制度

明确心理委员的管理组织部门,组织心理委员定期参加培训,并明确心理委员的考核与奖励制度。另外,应该设立心理委员的自治机构,使心理委员在开展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以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同时也会提高心理委员的归属感。吉林大学于2008 年5 月,在学部学生会和各学院学生会设立心理部,让所有心理委员有了自己的学生管理和领导组织[11]。

(二)为心理委员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

可利用学校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起师生对心理健康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在班主任中广泛宣传,引起班主任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减轻心理委员工作的阻力。

另外,也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班级心理活动、选拔“十佳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月活动等多种形式,引起同学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兴趣,同时增进同学对心理委员的了解,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建立资源共享库和交流平台

很多心理委员工作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专业知识[3,4]。除了加强系统培训,侧重实用性外,还应该为心理委员建立专门的心理知识资源共享库。共享库可以包括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书籍、刊物、网站和交流平台,涉及的内容包括积极心理学知识、各学校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信息、朋辈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拓展训练的理论与技术、心理委员工作案例与操作指导、主题班会课的开展方法、电影赏析等。培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点悟,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是需要心理委员自己去学习的,如果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库,心理委员在实际工作中碰到问题,也会有地方去查找。

另外,可以给各班心理委员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工作心得与体会的平台,分享活动案例,上传心理健康知识等,既可以加强心理委员之间的学习交流,也可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归属感与工作的积极性。

五、小结

心理委员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为更好地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应该将心理委员主要工作职责定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为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进行初步心理辅导或上报。另外,为促进心理委员更好地工作,还应该健全管理制度,设立心理委员自治机构和交流平台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归属感,同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引起师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减轻心理委员工作的阻力。为心理委员建立资源共享库,使心理委员能够不断学习,提高自我。

参考文献

[1]李庚,周少贤.当代大学生个案心理咨询状况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7(6):20-24.

[2]詹启生主编.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刘业文,冯绍安.设班级心理委员 拓心理健康教育新路[J]. 中小学管理,2009(1):46-47.

[4]马谚,施颖,辜贤春.浅谈农村职校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构建[J]. 教育现代化,2016(37).

[5]黄乔蓉.大学班级心理委员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0):1149-1151.

[6]胡利霞.班級心理委员工作途径探索[J].管理学家,2010(10):162-163.

[7]刘春梅.大学生朋辈互助的新举措——浅议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建设[R].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2009:198-201.

[8]斯琴毕力格.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与管理办法[R].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2009:190-194.

[9]方艳.高校心理委员工作中的难点及应对措施[J].管理观察,2010(35):130-131.

[10]王云辉,刘微浪.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9):39-53.

[11]何思彤.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1):51-53.

(作者单位: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上海,2000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巨明珠

作者:李树娜

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新时期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与培养机制的探索

摘  要: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心理委员制度仍处于不断探索中。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心理委员制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从选拔、培养、考评、激励等方面介绍了该校对于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与培养的探索历程,以期借此进一步发挥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培养机制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会议中提出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心理健康是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近年来,新闻媒体经常报道高校大学生的危机事件,鲜活生命的逝去令人十分惋惜。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56.1%有睡眠不足的问题[1]。国家及全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亦愈加重视。2018年7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要求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规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2]。班级心理委员为最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4年,天津大学为了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率先设立心理委员制度[3],随后全国推广,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全国超过95%的高校都选聘了班级心理委员。我国的心理委员制度源于美国的朋辈心理辅导,但我国的心理委员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均广于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实用价值[4]。

一、高校心理委员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职责、角色定位不清晰

现阶段,部分高校对心理委员的职能要求过高,希望心理委员能够完成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并达成良好的效果,但心理委员均没有专业的背景,即便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也较难达到。还存在部分高校对心理委员的职能要求过低,仅承担了上传下达的工作,没有让心理委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黄晓芳对浙江省7所高校518名心理委员的调查发现,仅有18.3%的心理委员认为自己在班级中发挥了较大作用[5]。杜芬娥对7所高校17个专业的学生及心理委员的调查发现,92%的心理委员反馈并不知道心理委员应该干什么,并有60%以上的学生对心理委员的职位并不认同[6]。

(二)选拔机制不够规范

目前,各高校并没有一个通用的心理委员选拔标准,各学校的选拔程序不一。部分高校按照普通班委的選举程序进行,通过自荐——班级民主选举产生;部分高校心理委员的职位则由班长、团支书、生活委员兼任;另有部分高校由老师直接指定。然而心理委员一人承担着四种角色:心理气象员、朋辈辅导员、心理知识宣传员以及活动组织员[7]。选拔方式的不完善,则直接影响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进而导致工作胜任力不足。

(三)缺乏成体系、持久的培训以及专业的指导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新生心理委员确定后,都会以讲座的形式对所有心理委员进行一次集中的工作培训,培训方式、内容单一,效果欠佳。据丁闽江2019年对4所高校160名心理委员工作能力的调查显示,心理委员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心理问题识别能力、活动组织管理能力、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2]。廖友国对福建省6所高校854名心理委员的调查显示,心理委员的核心业务素养方面的胜任力较为薄弱[8]。

心理委员经过培训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将遇到各种问题,过多的疑问无法及时得以指导,不仅会影响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心理委员自身的成长,自我角色的认同。

(四)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参差不齐,不够贴近学生的需求

心理委员的具体工作均在学院开展,日常的心理活动、心理班会、心理团体实践等活动的组织实施也依托于学院,心理委员的培养也应实现学校、学院双通道的培养模式,并且应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模式。董阳2018年对陕西科技大学275名心理委员工作现状的调查显示,各学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对心委岗位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有的学院活动开展极受欢迎,能起到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有的学院过于注重口号和形式化,活动开展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9]。因此,心理委员有时在朋辈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取决于学院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统筹情况,否则心理委员发挥的作用将非常有限。

(五)考评方法单一,激励方式作用不佳

考评方式、激励方式均是促进心理委员成长重要的外部动力因素。考评方式单一,一方面无法对心理委员的工作给予准确的评价;另一方面,在心理委员缺少成长、认可的情况下,容易造成队伍不稳定,将严重威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委员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索

(一)进一步规范选拔机制,多方面综合考量

易思佳提出了心理委员胜任力七因素模型: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团队合作、性格特质、工作态度和专业知识[10]。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心理委员选拔则主要依托于该模型,在通过辅导员详细介绍心理委员职责及工作内容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荐——班级推选——辅导员审核,初选3—5位候选人,后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测试、教师访谈等选拔方法,最终根据班级大小从中确定1—2位心理委员。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委员的管理机制,编制《心理委员工作手册》

《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中将详细写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委员管理办法》、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心理委员工作职责、心理委员考核办法以及激励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简介及预约方式、其他社会求助资源以及心理委员危机干预流程。《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中留有空白区域让心理委员们进行日常的学习、培训笔记,以便心理委员自我成长。

心理委员每两周需要登录“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平台”进行《班级心理晴雨表》的报送,以便学院、中心及时得到班级反馈,切实实现了学校—学院—班级的联动。也是日后心理委员考评的重要依据,让考评切实有据可依,实现考评的公平、公正、公开。

(三)集中系列培训结合长期沙龙式培训与指导,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

每一年在新生心理委员选拔结束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邀请校内外专家及专职教师为新生心理委员进行为期1—2个月的系列培训,共10课时,具体内容见表1。心理委员在完成集中培训后,颁发聘书。

为了心理委员持续的、长期的学习提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与2020年12月起开始开展“心理委員沙龙”,每月举行1—2期,沙龙具体模块及相关内容见表2。

“心理委员沙龙”开展至今共7个月的时间,共开展活动9期,获得了学院老师及心理委员良好的反馈,通过随机抽样对35名心理委员进行访谈,89%的心理委员都表示通过参与“心理委员沙龙”,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胜任力。

文学院李同学:通过心理委员沙龙,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学到了更多心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也在心理委员的工作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作为班级的心理委员,在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细心与真诚。最终帮助每一位同学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心理委员这一职位的意义。

(四)加强对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力图使学院心理工作贴近学生需求

2018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工部印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方案(试行)》,从制度上规范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月将召集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站长召开例会,在例会中各学院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针对学院开展的心理工作,包括心理委员的相关培训与工作进行交流,并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切实落实心理委员工作学校——学院双通道,中心承担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学院承担日常工作监督、组织领导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工作。具体实施可依托学院专业特色、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力争培养一支有学院特色的心理委员队伍。

(五)进一步规范心理委员的考核机制并积极落实奖励机制

每学年年终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具体考核细则,具体由个学院组织实施,考核的内容包括《心理晴雨表》中填写的日常工作记录、《心理委员手册》中的学习记录、“心理委员沙龙”的参与情况、班级同学的民主评议以及辅导员老师的综合评价。设置考评等级为不合格、基本合格、合格、优秀五个层级。撤销不合格心理委员的职务,实行改选。考虑到心理委员工作的特殊性,但凡考评合格的心理委员没有特殊情况,需完成在校期间的心理委员工作。

心理委员的奖励机制也日渐多元化。一是心理委员的日常培训均与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相结合,学生参与心理委员沙龙,除了能够提升工作能力外,还能够换取第二课堂学分。二是除了能够参评优秀学生干部以外,每年五月心理健康月时,学校会组织“十佳心理委员”“心理委员之星”的评选,树立先进典型进行宣传交流。三是根据心理委员的工作情况,将其聘为学校其他朋辈心理健康互助队伍成员。只有通过外部动力因素调动内部驱动力,提升心理委员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才能够让心理委员更加热爱这份工作。

三、总结反思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上做了一定的探索,也初见成效,心理委员在工作热情、工作能力上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心理委员的管理体系也较原来更规范更清晰,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未来逐步完善。

1. 学习资源还需进一步拓展。目前心理委员的培养,尤其是持续性的、长期的培养与指导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教师承担的,未来可以进一步与省内、市内兄弟院校建立合作,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心理委员的学习资源,促进心理委员的成长。

2. 心理委员的培训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为了照顾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班级,时间上一般均为晚上、周末等课外时间进行,学生也有许多自己的安排,不利于心理委员的持续性学习。日后,学校应将心理委员的持续性培训与学校选修课相结合,纳入选修课学分统计。

3. 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工作,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骨干的培养工作。心理委员在高校是重要的学生群体,仅仅依托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力量,远无法顾及每一位心理委员的成长与发展。未来,在加强学院二级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的基础上,学院应逐步加强学院对于心理委员队伍的培养与日常督导,切实建立心理委员的学校—学院双通道培养模式。

4. 对于心理委员工作的追踪不足。未来学院将尝试对部分心理委员进行4年的跟踪调研,进一步明晰心理委员工作还存在哪些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切实培养一支自身素质过硬,工作能力较强的心理委员队伍,进一步夯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傅小兰,张侃,陈雪峰.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 丁闽江. 高校心理委员的能力结构、现状及提升策略[J]. 贵州师范学院报,2019,35(07):74-79.

[3] 梁圆圆,周惠玉,厉月. 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4):105-107.

[4] 傅源,周宁,李婉秀. 高校心理委员选拔和培养方式的现状及创新研究[J].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2):109-112.

[5] 黄晓芳. 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32(11):165-166.

[6] 杜芬娥. 高校心理委员现状调查[J]. 教育与职业,2009(04):36-38.

[7] 姚丽. 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与培养模式探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17(28):226-227.

[8] 廖友国,朱金红,吴真真. 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现状——以福建省6所本科高校为例[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0):14-18.

[9] 董阳. 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培养现状与探索——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2018(41):23.

[10] 易思佳. 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问卷编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荐稿人:范士青,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2020年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品“‘暖阳工程’——高校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建设与培养”(项目编号:2020XGJPX3002)。

作者简介:王卉(1989 —),女,硕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

作者:王卉

上一篇:金融创新会计制度研究论文下一篇:学校总务后勤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