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层级入手,具体阐析了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指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 篇1:

大学生适应性与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西南某高校1500余名大一新生为被试进行研究,考察大学生适应性与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一新生整体情况良好,大学生适应性对情绪耗竭有负向的预测作用,对创新自我效能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适应性;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适应性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当前学术界对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定义。学者们大都以皮亚杰的“平衡说”作为理论基础,加以各自的专业来理解、研究。如陈君认为学校适应是学生和学校环境、学校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1]。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的角度,把适应定义为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关系的反映,认为大学生适应包括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的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五个维度[2]。

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指一种情感和心理资源被过度消耗的状态,是工作倦怠(burnout)的核心概念。随着工作倦怠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开始在学习领域研究倦怠, Pines和Katry在1981年首次提出了学习倦怠(student burnout)的概念。连榕、杨丽娴、吴兰花等参照Maslach的工作倦怠问卷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将学习倦怠划分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3]。

创新自我效能感(Creative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相信他们能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是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在创新领域的新应用。该概念提出后,被学者深入讨论和研究,我国学者阳莉华编制了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划分了敏感性效能感、灵活性效能感、独创性效能感和流畅性效能感四个维度[4]。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适应性、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均有一定的研究,但对于情绪耗竭和创新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领域的研究不够,尤其是对大学生适应性与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的研究缺失。在现实情况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由于个人特质、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等因素对大学新环境适应不足,从而出现身心的消极状态,无法在动态中实现平衡,进而引发情绪耗竭。经过多年的基础教育培养,以及高考的严格选拔,大学生相比于其他同龄青年,创新自我效能感更高,但如果大学生对大学适应不足,很可能使得创新自我效能感降低。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的假设为:(1)大学生适应性对情绪耗竭有负向的预测作用;(2)大学生适应性对创新自我效能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二、方法

(一)被试

被试为来自某西南985高校的大学生,选取了1598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被试中男生852名,女生746名;汉族1420名,少数民族178名;独生子女939名,非独生子女659名;城市生源917名,农村和乡镇生源670名(信息缺失11名);文科专业82名,理科专业403名,工科专业749名,医科专业239名(信息缺失125名)。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中对大学生适应性的测量使用由Savickas & Porfeli(2012)编制的“职业适应能力量表”。该问卷共有24个项目,包括关注、控制、好奇心、信心四个子量表。在实际测量中将条目中的工作环境置换成学校环境,例如将“入职后,我保持积极进取”置换成“入学后,我保持积极进取”。对情绪耗竭的测量采用马拉·里斯·韦伯等(2014)编制的情绪耗竭量表。该问卷共有三个项目,在实际测量中将原量表中的“工作”改为“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例如将“工作讓我感觉情绪低落”改为“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让我感觉情绪低落”。对创新自我效能感的测量采用Tierney等开发的量表,共四个项目,例如“我对自己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三个量表均采用Likert 7点量表记分,被试对项目的回答包括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7个等级,依次记分为1~7分,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适应性越强、情绪耗竭越高以及创新自我效能感越高。

(三)施测

以班级为单元发放问卷,进行团体测试,同时完成大学生适应性问卷、情绪耗竭问卷、创新自我效能感问卷。

(四)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采用STATA 1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适应性、情绪耗竭与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基本情况

分别计算大一新生在适应性、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各维度上得分的均值和标准差,结果见表1,发现:大学生适应性的平均得分5.09,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得分4.59,情绪耗竭的平均得分3.27。由于本研究中所用问卷均采取7点计分方法,量表中值4代表“不确定”,因此有理由认为,大学生整体情况是正面的。在大学生适应性和创新自我效能感问卷上平均得分在4以下的被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不良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略低的倾向;而在情绪耗竭量表上均分在4以上的被试,存在着情绪耗竭。同时根据统计结果显示,适应不良的大一新生的比例约为10%,有情绪耗竭的大一新生比例约为25%,略缺乏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大一新生比例约为25%。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于晓波的研究发现适应不良的大学新生约占新生总数的13.2%[5],王敬欣的研究发现有学习倦怠倾向的大学生比例约为21%[6],阳莉华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好[7]。

采用回归分析,对不同性别、民族、专业、生源地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关于大学生适应性,发现:(1)大学生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汉族大学生的适应性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适应性方面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生源地的大学生适应性更好,这可能是因为入学前的城乡差异对大学生适应新环境产生了影响,这种差异来自多个方面,比如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文化差异、家庭条件等。(4)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在适应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关于情绪耗竭,发现:(1)女生的情绪耗竭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女生心理更敏感,情绪波动更大,自卑感更强有关[8]。(2)城市生源的大学生情绪耗竭情况较农村和乡镇生源的大学生严重;(3)不同民族、专业以及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大一新生在情绪耗竭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关于创新自我效能感,发现:(1)男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2)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而言独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9],受到更多的呵护和关心,个人意见和自主性受到更多的尊重,因此对自己创新能力的主观信念也就更强。(3)农村和乡镇生源的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城市生源的大学生。(4)不同民族、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在创新自我效能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二)大学生适应性和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为初步检验大学生适应性和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分别计算大学生适应性和情绪耗竭的相关和大学生适应性和创新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结果见表3,表4。

从表3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适应性与情绪耗竭有显著的负相关(设性别、民族、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专业五个变量为控制变量)。大一新生出现情绪耗竭是由于进入一个全新环境,在学习压力的情况下,个体出现对学习的厌倦或反感,从而导致情感和心理资源的耗竭。当大一新生对新环境适应得较好时,在心理上会表现出愉悦、轻松的情绪,对大学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的规划也更明确;同时和老师、同学搭建起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学业上也更加得心应手,因此,个体出现情绪耗竭的概率较低。反之,当大学生适应情况不良时,个体情绪耗竭水平较高。情绪耗竭将会导致个体抑郁、焦虑,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旦产生便很难消除,同时情绪耗竭具有感染性,影响整体学习氛围。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适应性与创新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相关(设性别、民族、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专业五个变量为控制变量)。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其创新思维的开发、创新行为的表现等创新相关变量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如李金德以初中生为被试发现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显著正相关[10];顾远东和彭纪生发现创新自我效能感与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的产生显著正相关[11]。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阵地和主要载体,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通过提高大学生的适应性,来促进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高校教育应该思考的方向。

四、对策与建议

基于对大学生适应性与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使高校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培养学生,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促进教育内容革新,提升教师引导作用的地位。高校应加强入学教育力度,降低新生的不适应性;加强自我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普及自我调适方法;开设新生研讨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帮助大学生建立阶段性目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师生交流模式,教师除传授知识外,还应帮助学生建构学习能力、培育学习思维,以爱育人,立德树人。

第二,改善校园环境,构建校园活动平台。首先,改善教室、图书馆学习环境,增设体育文娱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搭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平台,建立相应机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支持学生以兴趣为导向创办社团,校企合作共建俱乐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等。

第三,建立心理关怀立体机制,提高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降低情绪耗竭。首先,建立专业心理辅导师资队伍,利用校内、校外双重资源,以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构建起“校、院、班级”三级网络工作体系,搭建心理危机预防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其次,对所有入学新生开展适应性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介绍新生常見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在新环境中构建对自我的认知。再次,建立学生心理综合档案,建立“预警、干预、跟踪、反馈”纵向服务体系,根据学生特点提供心理疏导方案。开展“日常普及工程”及“特色课程体系”,将心理关怀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全方位提高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降低情绪耗竭。

第四,建设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引导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构建双结构型师资队伍,利用高校、社会资源,补充教师知识结构,加强跨学科知识教授,注重实践教学协同并进,促进学生创新知识的学习。另外,教师以引导式教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探求理论,将创新思想可行化。

五、结论

(1)大学生适应性、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整体情况良好,但也有部分同学出现适应不良,表现出情绪耗竭、创新自我效能感低的倾向;(2)大学生适应性对情绪耗竭有负向预测作用;(3)大学生适应性对创新自我效能感有正向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君.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81-87.

[3] 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05):632-636.

[4] 阳莉华.大学生创新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4):297-299.

[5] 于晓波.大学新生适应性与人格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5):415-417.

[6] 王敬欣,张阔,付立菲.大学生专业适应性、学习倦怠与学习策略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02):126-132.

[7] 阳莉华.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现状的调查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5):9-10+32.

[8] 陈庆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性别差异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3(06):106-109.

[9] 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J].社会科学辑刊,1994(05):28-32.

[10] 李金德,余嘉元.教师创新支持行为、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02):44-48.

[11] 顾远东,彭纪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09):63-73.

作者:张梦婷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 篇2: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摘 要: 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层级入手,具体阐析了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指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 角色定位

“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已经走进了大学教育的视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可以说作为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他们更早地接触到复杂的社会环境,提前感受到了整个社会的竞争压力。针对这样一个群体,作为教育者,我们突然间感觉到缺乏对其全面的认知。但是学生的成长是不会给研究者留下时间来探讨的,他们在成长中依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显得更为突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一支年轻又充满活力的队伍,但他们又并非心理专业咨询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层级

今天的大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8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北京高校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0.9%。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基本上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及精神障碍三个层级。我认为大学生的精神障碍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三个层面,也是最为严重的一个层面,学生出现精神障碍方面的问题时,应由心理医生解决;心理障碍属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个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障碍,就应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解决;而辅导员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困扰,属于第一个层面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困扰和辅导员发挥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困扰与思想困扰相结合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政治问题在内容上有交叉部分,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1.对理想、信念抱有怀疑态度

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对个人的理想和信念都抱有怀疑的态度,尤其是在个人追求理想或信念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很难继续坚持。辅导员在平时工作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个人信念,鼓励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时,能够积极应对,正确处理,增强个人抵抗挫折的能力。

2.财富至上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和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在这个浮躁的经济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就业和生存难题,被动地置身于社会残酷竞争的大环境下,在生存和发展问题上面临很多困难,在一个个金钱改变命运和出身改变命运的例子面前,很多学生都认同金钱或家世的巨大社会作用。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大学生面对“官二代”、“富二代”产生酸葡萄效应,甚至产生“仇富心理”和“仇官心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班、团会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树立自强和奋斗精神。

3.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奋斗目标

“90后”已经成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力量,他们大多数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也有很多同学成长在单亲家庭。首先,过度的家庭关爱使很多大学生出现“生理早熟,心理晚熟”的情况;其次,家庭关注的缺失也使其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再次,信息化社会的变幻莫测,使很多人都感到未来的不可计划性。由于以上原因,大学生普遍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奋斗目标。辅导员可以从个人的成长角度出发,结合学校丰富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确立生活目标和奋斗目标。

(二)恋爱与性心理困扰

大学生的恋爱与性问题不可回避,恋爱导致的心理困扰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达到正确面对的效果。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处理自身的感情困扰,由此导致诸多问题,比如单相思、恋爱中过度的情绪反应、性别认同偏差、性行为失当等。[1]辅导员在学生面对恋爱和性心理问题时应首先给学生时间,让其自主解决。在需要帮助时,辅导员应积极关心学生,认真倾听,体会学生的感受,并给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应注意不应使学生产生依赖感,要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

(三)性格与情绪问题

大学生在性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表现,比如,自卑、怯懦、依赖、偏激、敌对、孤僻、抑郁、嫉妒,等等。辅导员在大学生性格与情绪问题的处理上,要注意发挥和调动班集体和班级骨干的作用,可以在宿舍和班级设置学生辅导员和宿舍舍长等,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同学的帮助、学习环境的影响和辅导员的辅导这三个方面的努力,第一时间帮助学生,使其能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四)就业心理困扰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困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或准备不够。一些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一方面忽视对学校的就业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存在实用主义的思想,精力多放在提高就业单位需要的技术和能力上,而忽视了个人的心理健康建设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在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诸如自我定位不准确、自我期望太高、自我逃避等问题。辅导员在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上,首先,给予必要的就业信息支持,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选择;再次,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设计形式多样的就业辅导活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最后,在平时的学生思想辅导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培养。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的角色定位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工程。我们可以首先完善校园学生校务管理系统,使学生能自主地去规划个人时间,处理个人事务,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样既可以达到对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又可以把辅导员从日常琐碎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认真去学习和研究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工作。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辅导员在专业手段上与专业化人员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学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治疗方法,对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和排查者

辅导员作为大学德育工作中的基层工作者,与学生的接触非常广泛,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绪起伏和思想动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加重要的今天,辅导员可以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另外,辅导员也可以通过深入宿舍和班级等学生活动场所,与学生开展积极的交流互动,观察和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排查。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在发现问题学生以后,辅导员要及时找到对策和解决方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氛围,同问题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运用心理咨询的共情、倾听等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其次,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力量,对问题学生进行关怀和帮助,使问题学生活动不离开辅导员的视野,保证第一时间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最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多且杂,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做到“学生之事无小事”,避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忽视,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预警,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三)辅导员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者

辅导员作为团体辅导的指导者,必须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带领班级团体辅导的方法,掌握团体辅导的相关技术,这样班级团体辅导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团体健康发展,达到团体辅导的目标,促进团体成员个人成长与改变。辅导员是班级活动的指导者和主导者,应利用管理班级的方便条件,针对班级具体问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进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既有利于在活动中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又有利于班级团结氛围的形成。

(四)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者

大学辅导员应学会使用心理沟通和咨询的基本方法,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辨别和治疗,比如运用“人本主义”治疗方法、“认知—行为”治疗方法等。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建过程,需要辅导员发挥自己工作的特点,保持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新问题,并给予指导。

人生忧乐,存乎一心。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灵美的建设者,身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使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和排查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者、心理健康的建设者。正确认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保持与学生沟通的常态化,对问题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处理,有效实施心理咨询和帮助,是每一位辅导员的天职。

参考文献:

[1]蔺桂瑞主编.北京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培训讲义.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0.

作者:赵亮

学生心理辅导情绪问题论文 篇3: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 要:大学生情绪调节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从而消除负面情绪的过程。随着我国当今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朝着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上述背景下,各种情绪调节机制应运而生,情绪调节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

关键词:大学生;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心理健康

一、 引言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反应,情绪调节是每个人每天必须进行的活动,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目前正处于青年期和成年期的分水岭,正是需要做出人生选择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要考虑职业规划、知识储备、恋爱择偶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然而,目前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为人处事、社会交往、恋爱等方面遇到问题时,经常会出现忧虑、恐慌、忧郁等消极情绪。同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新旧文化思潮的冲击都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使得大学生的情绪较为敏感,甚至出现大学生休学、退学以及自杀现象的发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大学生必须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正常的情绪和不良的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不同影响,其次又阐述了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从而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

二、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随着我国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和政府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更是国家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在备受瞩目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情绪,但是,不论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只要在正常的控制范围之内都有助于大学生压力的缓解和情感的释放。然而,过度的情绪宣泄和长久的负面情绪堆积,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阻碍社会的发展。

(一) 正常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正常的情绪分为当事者本人所预知的或在正常接受范围之内的原因引起的负面情绪和当事者听到好消息之后产生的开心愉悦的情绪两种。愉悦的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愉悦的情绪会使大学生的大脑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保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会使大学生的食欲增强,有足够的精力应对一天的学习任务,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并且可以保证大学生充足的睡眠,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为人处事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愉悦的情绪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免疫力,减少由于情绪紧张、身体虚弱而造成的疾病,使大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从而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概率,大学生可以通过适当给自己减压,利用假期出去旅游以及多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正面的情绪还可以使大学生交到更多的朋友,积极的情绪具有感染力,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由接受范围之内的原因引起的负面情绪中,当事者的情绪反应并不大,这种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平复。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适度的紧张焦虑情绪会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运行速度加快,帮助大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给大学生带来前进的动力,使大学生不安于现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专业能力。积极情绪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积极情绪推动大学生智力的发展、积极情绪可以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以及积极情绪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三个方面。首先,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思维惯性,提高认知水平,从而拓展大学生的执行能力,提高大学生为人处事的水平。积极的情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大学生由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知识记忆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差错,积极的情绪可以推动大学生智力的发展,使大学生更加适应学习生活,从而增强大学生培养个人资源的能力,使大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其次,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和有关部门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家庭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期望比较高,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断增加。因此,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排解,从而导致大学生忧郁、自闭甚至自杀现象频发。针对这些问题,当代大学生应保持良好的积极情绪,释放出内心的消极情绪,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积极的情绪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指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显著提高,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使大学生在面临周遭环境变化时,能够以积极的情绪来应对这些改变以及处理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满足感,使大学生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可以积极应对,从而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 不良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良的情绪主要分为过于激烈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两种,二者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人的情绪主要由皮层下的中枢神经支配,当中枢神经过于活跃时,大脑皮层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反应,相应的推理、辨别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大学生如果产生过于激烈的情绪反应,就会导致认识范围缩小,降低自制力,使大学生不能做出正常的行为反应,从而忽略自己的行动造成的严重后果,导致大学生失去正常的学习能力。实验表明,大学生在受到强烈刺激之后,会出现过分紧张、失去理智的现象。成绩不错的学生在考试时如果过分紧张,考试失利的概率就会增大。大学生运动员在比赛时如果过分紧张,就会出现发挥不好的现象。因为屡次失败后的成功而出现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也很容易使大学生乐极生悲。种种研究表明,强烈的情绪会导致大学生患上心理健康问题。另外,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也会使大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短暂的烦恼、忧虑、气愤、哀愁属于正常现象,会随着情绪反应的结束而恢复平静,不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但如果这种消极情绪持续下去,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变化也会延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过度悲伤或过度喜悦都会使大学生患上心理疾病,情绪调节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主要表现在忧郁消沉、冷漠厌倦、焦虑、紧张恐怖、胆怯敏感、敌对逆反以及易被激怒几个方面。另外,大学生的不良情绪还有情绪不稳定、心境恶劣以及情感迟钝麻痹等,这些不良情绪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导致大学生的精神极度痛苦。也会干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大学生能力的发挥。此外,还会使大学生的判断力下降,认知出现障碍,使大学生难以融入集体,危害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发现,懂得调节情绪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调节大学生的情绪: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课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通过将丰富的形式应用到心理专业课程中,从而诱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名人名言,在政治课堂中讨论积极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英语课堂中也可以通过翻译一些有趣的英文作品,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二、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程体系改革浪潮的引领下,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学生积极情绪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充分发挥在心理教育中的关键性作用,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将自身积极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高校还可以通过增加心理课程来实现对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大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情绪。当今,高校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大学生,而是通过对大学生能力以及素质的培养,从而为社会提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校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载体来加强对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另外,通过对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还可以发现,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大学生在对心理问题、焦虑以及忧郁的处理上要明显高于情绪调节能力弱的大学生。大学生对于情绪的调节主要分为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认知重评能力强的大学生更擅长自我肯定,显然情绪调节能力也更高一些。而男大学生更偏向于用表达抑制这种方法来调节情绪,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地位不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大多教育男大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高校和社会也更偏向于抑制男大学生情绪的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年龄的增长,男性形成了较为成熟稳重的性格,导致男大学生更多地运用表达抑制这种方法来调节情绪。而女大学生的情感较为细腻敏感,更擅长情绪的表达。无论运用哪種方法,都可以看出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可以使大学生培养出良好的情绪,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 结束语

积极的情绪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正面影响,促使大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以及人生规划。消极的情绪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甚至会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大学生的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密不可分,大学生必须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从而做出正确的人生规划,成为社会所需的栋梁之材,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汪依桃.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大学生的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课程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46(3):102-103.

[2]蔡文鹏,肖婕,潘昱,等.中国青年军人社会期望现况调查及其对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22):2244-2248.

[3]杨娃,邢禹,关梅林,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心理资源对中职生亲社会和攻击行为的影响——情绪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7,59(5):156-163.

[4]徐媛媛,黄伟荣,蔡云,等.基层官兵特质正念与情绪健康的关系及注意控制和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7,39(6):504-508.

[5]吴佳.学校教育下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惑与教学形式的科学方法解答——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56(24):26-27.

[6]杨晨晨,李彩娜,王振宏,等.状态自恋与攻击行为——知觉到的威胁、愤怒情绪和敌意归因偏差的多重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2):236-245.

作者简介:陈虹,天津市,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陈虹

上一篇:学校管理校长思想研究论文下一篇:高校信息资源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