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医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关键词】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1]。

第一篇:心理医学论文范文

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初探

摘 要:高职医学生作为医护人员的后备力量,将来工作对象是生理或心理有疾病的人群,社会对其心理健康要求会更高。研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寻找隐含的心理问题,以便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将来会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 心理健康 培养

现代高职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学生不仅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而且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职医学生承担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工作职责,近年来随着高职医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增多,加强心理健康培养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高职医学院校应重视心理健康的培养,帮助医学生克服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各种心理疾患和人格障碍,促进高职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1 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展的新特点

21世纪的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而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由于医学专业学制长,课程多,他们要肩负繁重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高职医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专业关系他们本身惯有疑病倾向,使得高职医学生与其他院校的学生相比,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更高。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医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约为9%~29%。国内有关资料则报道,医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障碍、抑郁和偏执。从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本位主义充斥头脑,导致了价值取向的偏离,表现在求学动机上,多考虑个人前途,少有社会责任感;表现在人际交往中,考虑自己多,顾及他人少;表现在行动上,于己有利的事多干,于己无益的事少做甚至不做等等。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观念淡漠,一旦个人奋斗达不到预期结果,极易产生心理失衡,导致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眼高手低”是相当一部分现代高职医学生的普遍情况。

2 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当前,高职医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但由于受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有些同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首先,高职医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7~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育的过渡期,这个时期属于各种矛盾冲突多发和并存的心理阶段。在生理上,他们已经进入生长稳定期,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在心理上,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第一,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而他们本身又是一个高智力、高自尊的特殊群体,面对当前东西方文化交叉、多种价值观的冲突、充满竞争的时代,易受外部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冲突甚至心理问题。其次,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高职医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使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愈加复杂、多样和具体。他们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心理卫生问题增多;价值取向的偏离,加剧了心理冲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对校园的冲击,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等观念的误导,都会在不同曾度影响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再次,我国的传统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例严重失调,轻视人文和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使部分高职医学生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只讲实惠,不讲精神;埋头于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文明方面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部分医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

3 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措施和方法

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全人格、培养心理承受力是现代教育迫切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营造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是开设系统的心理训练和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思想观念能为高职医学生的心理活动提供“定位系统”,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也直接为他们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化阻力为动力、转逆境为顺境。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心理咨询机构必须符合高职医学生的一切心理预期,心理咨询机构的人员开展咨询活动,不应仅局限于“坐等”学生上门,而应多加强与专职辅导员的沟通与探讨,从辅导员处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放矢地“主动出击”;也可以到他们的生活园区、教室去;或者通过网络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并在校园网上设立一个信箱,及时主动地了解高职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他们心理波动变化的轨迹,使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得到及时的疏导。第二,加强高职医学生心理健康自身建设,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力。首先要培养他们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学会遇到心理困惑或问题,要敢于正视,不采取逃避应付的态度,学会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当面对众多困难和矛盾时,学会分清轻重缓急、先后主次,各个击破,而不至于焦虑彷徨、失去信心。其次,高职院校要适时开展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情感调节训练等。训练他们在产生心理困惑时,要弄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不良的情绪和生活中的烦恼要及时合理地宣泄或转移,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学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交际能力。知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也是促进自我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郝丹丹.浅谈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

[2] 梁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5.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朱如娇

第二篇:某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关键词】 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1]。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防御机制。该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校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2],了解他们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以评价培训的近期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参加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委员

培训班的学生66名,分别来自护理系、临床系、药学系等6个系部,均为2006级学生。其中,男生14名,女生52名;41人来自农村,25人来自城市;独生子女22人,非独生子女44人;自愿参加培训的61人,非自愿参加培训的5人。平均年龄20.5岁。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采用讲座与团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3],培训时间为2007年3月至6月,每周2个学时,共计24个学时。培训内容包括班级心理委员操作模式、职责、管理与考核,精神病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心理咨询等[4]。

1.2.2 问卷调查 对同一人群在培训前后使用同一问卷[5],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全部为单选题,内容包括一般状况、心理委员职责、校园心理三级网络建设、校园应激事件处理[6]、朋辈心理咨询知识[7-8]、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态度、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等。

1.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心理健康知识正确回答率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知,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位置、心理疾病的预防已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培训前后正确回答率均较高,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心理学专业知识未能涉及到的问题,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癔症的认识与处理,有关心理教育的学校制度与政策,心理援助方式以及心理委员自我心理维护方面的知识等,培训前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培训后回答正确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培训前后对学校心理教育态度的比较 由表2可见,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可以显著改变班级心理委员对校园心理咨询的认识态度。

注:第1题的选项为A很理解,B理解,C无所谓,D不理解,E很不理解;第2题的选项为A肯定会,B会,C无所谓,D不会,E肯定不会;第3~5题选项均为A非常必要,B有必要,C无所谓,D不必要,E完全不必要;第6题选项为A很满意,B满意,C无所谓,D不满意,E很不满意。6题的赋分均为A 1分,B 2分,C 3分,D 4分,E 5分。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委员在培训前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较少,仅对校园现有的援助措施、经常宣传教育的预防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心理咨询专业知识、有关心理教育的制度与政策等一些学校和大众媒体没有广泛宣传的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因此,对学校推选出来的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非常必要。笔者认为,校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班级是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9]。通过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对其进行培训,可以提高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知识,改进其工作方法,增强其对异常心理的敏感度,促进班级内部心理健康工作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和行之有效的。通过此次培训,提高了心理委员对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保障。

4 参考文献

[1] 殷莉,殷梅.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154-155.

[2] 丁邦平,顾明远.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教育研究,2002(10):31-35.

[3] 宋静,毛柏青,王琳.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21-22.

[4]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教育学刊,2007(8):54-55.

[5] 周涛,王晓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1):35-36.

[6] 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44-45.

[7] 刘勇.心理倾述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5.

[8] MOREY RE,MILLER CD,ROSEN LA.High school peer counsel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peer counselors' style of helping. Sch Couns,1993,40(4):293-300.

[9] 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 044.

(收稿日期:2007-10-31;修回日期:2008-01-02)

作者:周 祎 杨 平 叶航迪

第三篇: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

[摘 要]医学专科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医学专科生在就业定位、薪酬要求、医院选择等方面存在偏差,就业压力较大,就业依赖心理较强,就业准备不足,缺乏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指导。坚持进行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教育;编制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就业心理培训;健全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医学专科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和一般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医学专科毕业生社会信任度较低,就业准入门槛较高,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的可选余地相对较小,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起点决定终点,从踏进专科学校的那一刻起,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1]为了准确把握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提高医学专科生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教学的效果,舒缓学生求知择业方面的不良情绪,提振学生专业学习信心,课题组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湖北一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医护方向)专科层次大二、大三的学生,发放自制《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向大二学生发放600份,大三学生发放4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6份,回收率为90.6%。

本次调查基本按照专业人数的比例发放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前,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目的、填写方法进行了说明,以打消学生的顾虑,控制其他干扰因素。部分没有按照要求填写或填写态度不够端正的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不列入统计范围。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定位调查

表1显示,选择地级市以上作为就业地的学生占比75.3%,选择乡镇的仅占4.9%;在医院级别上,选择在二甲以上医院工作的占比81.2%,但据我校就业部门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地市级以上城市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不招收医疗类专科生,三级甲等医院不招收护理类专科生,二级甲等医院招收数量有限的护理专科生,大多数医专生就业地的选择过高。对医院性质的选择,70.5%的学生选择公立医院,这表明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传统,认为公立医院最可靠,但是公立医院受人事制度的限制,进人条件对学历有硬性要求。民营医院与个体医院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学生不愿意前往,造成不必要的供求矛盾。在薪酬待遇方面,根据我校对医学专科毕业生工资情况的调查,医学专科生试用期工资在1000元左右,转正后工资在2000元左右,奖金数额随效益而定,而学生选择的可接受底薪,3000元以上的占到62.6%,这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以上调查说明,医学专科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医学专科生较大的就业心理失落。

(二)就业形势的判断与应对

表2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就业压力,40%的学生专业思想发生动摇,25.4%的学生选择放弃专业;约37%的学生不知所措,处于迷茫状态。此项调查说明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且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心理会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及就业观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三)不同专业就业压力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临床(西医)专业和中医专业超过70%的学生对就业持不乐观态度,比例最高,说明此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最大,应予以重点关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临床、中医专业学生觉得自己基础差,学制短,难以胜任医生岗位;专科文凭低,缺乏竞争力,而临床医疗从业要求高,稍微好点的医院进不去,与自己的就业目标相差太大;乡镇、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条件和待遇较差,进修培训的机会少,因而产生悲观情绪。

(四)就业依赖性

表4显示,学生就业依赖心理较强,近一半的学生有依赖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找工作的心理倾向,虽然有21.3%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但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时,有不少学生反映,自己没有关系可以利用,如此选择是无奈之举,流露出较强烈的抱怨情绪。这说明就业依赖导致了就业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冲击很大。表4显示,29.2%的学生想求助于学校。表5显示,只有13.3%的学生把老师作为求助对象。访谈得到的解释是目前师生关系冷淡,平时缺乏沟通,怕贸然张口会遭到拒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普通教师平时不太关心学生的就业心理,很少给学生此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就业心理教育中的作用还需加强。

(五)就业准备

表6显示,医学专科生对职业、学业规划的作用认识模糊,只有不足20%的学生认为很有用。没有规划,就会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信心不足。表6还显示,学生对就业心理健康缺乏重视,没有认识到通过心理调节来解决因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

6.就业心理教学情况

此表反映出只有10%多一点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心理方面获得了帮助,这说明该课程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过于功利化,倾向于求知的技术层面,缺少就业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二是就业指导教师缺少就业心理指导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缺少对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不能有效指导。

三、讨论

(一)坚持进行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教育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性人才。从国家统计年报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城乡卫生医疗配置差距较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乡镇、农村基层需要大量的医学专科生施展才华。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的扶持政策不断向基层医疗倾斜,基层医务工作者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职业收入。因此,医学专科生也不必为待遇担忧。学校要及时、主动地帮助学生了解医学专科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就业,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二)编制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

目前的就业指导教材,较少涉及学生的就业心理。有专家指出,要开发以学生职业心理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内源性职业素质为主导的教材。[2]医学专科学校应组织一线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专职工作人员,归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类型、疏导方法等,然后结合具体专业,编写适用于医学专科生的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便于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教育。

(三)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就业心理培训

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师多由公共课教师和学工人员、辅导员担任,他们绝大多数既无医学背景,也没有心理教育经验。学校应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就业指导专家定期培训,传授就业心理辅导的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案例现场指导。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四)健全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医学专科生从入学开始,就要被纳入包含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前教育等内容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共担就业心理教育职责,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利用校报、校园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介绍实用、简便的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障碍,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帮扶。此外,应在学生中建立就业心理信息员制度,以便对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动态管理。

(五)提高医学专科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教师应多采用体验式和反思式教学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并以此为依据对影响自己求职择业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调试。其次,教师应引导医学专科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相联系,摒弃狭隘的、短视的就业心理,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乐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就业心理不断趋于理性和成熟。

(六)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健康服务业将为医学专科学生释放巨大的、高品质的就业空间。但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更多是要靠市场力量的推动,民营或个体的健康服务机构可能成为主力军。医学专科生应改变到公立医院就业的心理。学校要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使学生对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和前景有深刻的了解,树立投身健康服务业的心理。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芳.医学生执业心理分析及调试[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141-142.

[2] 程玮,支素华.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调查与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策略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4):53-59.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季春元 刘立富

上一篇:职业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动物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