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服务银行风险论文

2022-04-19

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履行,目前我国金融业已形成全面开放,在中国掀起一股外资银行进入的新浪潮,这一方面使我国经济的得到大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如何兴利除弊,如何对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笔者提出了一些构想,认为可以从以下宏观和微观几个方面着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法律服务银行风险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法律服务银行风险论文 篇1:

手机银行业务风险分析和防范研究

摘要: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手机银行业务也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的竞争点。随着手机银行的发展,其所带来的风险也逐渐显现。本文结合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对手机银行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同时对如何防范风险提出建议。

关键词:手机银行;风险分析;风险防范

手机银行又称移动银行,是一种利用移动设备与终端办理银行业务的金融业务服务模式。作为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渠道,手机银行不仅为客户提供便利的银行服务,而且它还拓展了银行的服务范围和工作时间,极大的提高了银行的竞争力。随着我国3G牌照的发放及手机朝着多媒体终端发展的趋势,手机银行这个新的战场也相应的成为各银行的必争之地。

一、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移动终端所必有的贴身便捷特性,而且手机作为个人移动设备的最强大终端,使得手机银行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银行开展业务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受到国际银行业的关注。据权威调查分析,未来几年,全球移动支付将代替现有的现金、借记卡、信用卡等支付手段,成为支付领域的主要支付模式。

近年来,全球移动支付的发展是越来越火爆,欧美发达国家及日韩在移动支付领域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就韩国而言,它的手机用户占全国总人口的82%,宽带普及率是世界最高,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被公认为世界级水平,这些都为韩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的电子钱包、移动信用卡等移动支付业务日渐成熟,并在这一领域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成为全球移动支付领域一股强有力的力量。根据韩国银行发布的《2009年韩国网上银行使用情况》显示,截至2009年底,手机银行注册用户数达到1116万,增长了31.6%。手机银行日均交易规模达2656亿韩元,比2008年增长了76.2%。同时统计显示手机银行用户每年都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2006 年与2005年相比增长29.6%,2008年也比2007年增长了42.6%。而且手机银行交易次数也是连年上升,2009年的交易次数172万次,比2008年(105.7万次)提高了 62.7%。而作为3G业务最成熟市场之一的日本在手机银行业务上也有不错的发展,截至2009年6月底,日本手机用户1.08亿,3G用户达到1.02亿,占所有手机用户数的94.4%。目前在日本手机银行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欧美虽然在手机银行业务上重点推进3G网络,通过提升网络数据流量从而盈利,但也是由于网络的改良,使得手机银行业务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日韩两国与我国地域接近、市场相似,3G技术的普及应用较早,他们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开展了手机银行业务。2009年1月7日,我国3G牌照花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标志着我国进入3G时代,这将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利的环境。现在我国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已经基本实现了银行的各类业务,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手机银行包括短信手机银行、手机银行普通版和手机银行3G版本三套系统,提供了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业务、手机股市、基金业务、国债业务、外汇业务、银期转账、信用卡服务、住房公积金业务等多种金融服务。

数据来源: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

图1是根据工信部统计的数据绘制成的,是我国近几年移动手机用户数量的总体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移动手机用户达到了8.59亿户,比2009年增长了15%,可见我国移动手机用户近几年增长趋势明显。据CNNIC报告和中国银联统计,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和支付用户分别达到3.03亿和2000万户,手机支付业务年交易金额超过540亿元。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将为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银行将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将给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资料来源:3G门户《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

2011年3月17日3G门户网发布的《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从2010年7月的调查结果的36.8%上升至52.2%,尽管其中经常使用的网民只占17.8%,但可以说明手机银行已获得越来越多手机网民的欢迎和认可,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也显著提高。通过手机银行用户的月收入分布(如图3)可以看出,经常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的个人月收入偏高,其中,个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5.4%,2500元以上的比例为52.2%,均高于偶尔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使用人群结构的优化,预示手机银行业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事实上,经常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由于收入偏高且使用手机银行频率高,必然会成为手机银行业务的核心客户,这一个较为富裕的群体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手机银行业务的繁荣。

数据来源:3G门户《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

二、手机银行风险分析

手机银行虽然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便捷,但是和网上银行一样,同样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同时手机银行作为一种实体银行的虚拟环境,不仅有传统银行所具有的风险,而且由于它具有即时性、虚拟化等特点,风险要远远高于传统银行。目前,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存在下列风险:

(一)手机银行技术风险

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都需要硬件平台来支持,因此银行必须设定特定的技术解决方案。如果设计方案存在漏洞,那将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同时各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客户端进行手机银行业务,网络与设备出现问题、病毒侵入以及突发事件都会给手机银行业务带来风险。银行安全措施做的不到位,一旦计算机病毒侵入往往会造成网络主机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或者系统遭黑客侵入、手机遭到病毒攻击,对手机银行的客户信息进行窃取和修改,这不仅会给客户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同时银行在声誉上和经济上也会受到伤害。

(二)手机银行操作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是指客户在进行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时不熟悉相关知识和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方式不熟悉所导致的风险,或者是银行内部人员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失误致使客户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手机银行信誉风险

手机银行的信誉风险,指的是由于手机银行业务遭遇侵害、出现失误、监管不力或其他原因,给手机银行客户造成经济损失,导致在公众舆论产生负面评价,对银行造成信誉受损的风险。信誉风险包括公众对银行整体运行产生持续负面印象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的损害了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如果公众对银行处理问题能力极度丧失信心,也会引发信誉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的服务平台对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若银行不能提供安全、可靠、准确和高效的手机金融服务,那么银行的信誉势必将受到损害,这也将会阻碍银行其他业务的开展。可见,手机银行服务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经营。

(四)手机银行法律风险

手机银行给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特点,作为银行新增加的一项业务,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没有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而在某些情况下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还未明确,这就带来了法律风险。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手机银行业务运作的适用性也是不明确,在客户信息披露和隐私保护方面也存在着法律风险。如果银行和把客户之间权责不明确时,一旦客户和银行间发生纠纷,双方就有可能进行法律诉讼。当银行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时,其潜在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三、手机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手机银行技术风险防范

1.身份识别

各大商业银行都对手机银行采取了客户身份信息和手机号码绑定的方式进行安全防范,客户只有用本人的手机才能以客户的身份登录手机银行,他人是无法登陆的。当客户需要输入密码和个人身份信息时, 数据应该立即被加密编码,同时保证机密信息传输的单向性。在这过程中,信息不能在手机终端显示,以防他人看见这些信息。若客户输出信息错误,或者线路出现故障,系统应立即终止交易并返回到登录页面再进行身份鉴定。为防止有人恶意试探别人密码,系统应该设置密码错误次数限制,当达到限制时,将该客户手机银行业务处于暂停状态。为了保证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是按客户意愿进行的,手机银行系统应具备客户确认机制,防止信息被窃取。

2.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手机银行业务是客户利用手机进行业务操作的,一旦客户的手机信号不好时,往往会导致信息延迟和数据的不完整。因此,移动通讯系统中应当提供相应的机制来应对这种事情的发生。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终端进行业务操作的,这些设备有时会遇到恶意手机编码和其他恶意的攻击。所以,手机银行系统应配备相应的安全措施如设置防火墙、监视控制系统等等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应该对于所有的交易数据进行摘要处理并对交易数据进行校验,以防止数据在传输途中修改或丢失。

一般来说,手机已经具有了一些安全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相对简单,容易被解密,保密性欠缺。手机银行整个系统应采用端对端的加密数据传送方式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交易数据在传送之前,手机端必须和手机银行服务端建立一个安全通道,如果客户提供的帐号密码和验证信息正确,客户和服务器才能建立连接,客户才能进行交易,这样客户的敏感和机密信息得到保护。同样加密、解密和相关的鉴定处理也应该有专门的设备和程序来保证。

3.灾难恢复性

手机银行的灾难恢复包括系统灾难恢复和数据灾难恢复。系统灾难恢复就是安装必要的恢复和后备系统,来保证系统的可恢复性和高系统可靠性,将系统故障所造成的风险降低到最小。数据灾难恢复是面对自然灾害、病毒侵入、硬件故障等事情,将用户数据从存储设备中拯救出来,从而将损失降到最小。

(二)手机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一般情况下,防范银行操作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尽可能详细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并提高制度执行力。针对手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开展的一项新业务,银行应立即制定详细的业务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同时银行要切实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并强化教育,提高银行员工综合素质。同时监管部门要对手机银行业务加强监管,对手机银行进行适当的监管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另外针对客户由于知识上缺乏而犯的操作错误,银行应该对其进行指导和普及手机银行使用知识,这样来降低客户使用手机银行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

(三)手机银行信誉风险防范

信誉风险会影响银行建立新型客户关系,降低其服务能力。首先银行应该加强业务宣传,树立良好品牌,最重要的是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有良好信誉的品牌经营是信心与可靠性的保证。只有那些有良好信誉,能赢得消费者信赖的银行业务品种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力,赢得更大的市场。其次银行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同时要做好银行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银行内部应设立专门负责稽核业务流程、进行安全评估、风险防范的机构或委员会,定期对系统安全性的测试结果及审计记录做出分析,并向银行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提交报告。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操作规范和严格的内部制约机制,保证程序员与操作员分离、经办人员与管理人员分离、制作者与执行者分离,任何人进入系统的操作必须有记载。随着手机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应适时对登陆手机银行的重点客户进行监控。按照巴塞尔协议监督核心原则和《关于洗钱、扣押、没收犯罪所得公约》等国际条约,对手机银行交易进行跟踪,通过数据挖掘软件,对可疑交易进行分析,防范利用手机银行进行非法资金交易。

(四)手机银行法律风险防范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开展相对较晚,法律法规不健全。商业银行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尽量用法律法规来防范法律风险。对于商业银行,首先要强化风险意识,要认识到,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会给银行带来严重后果。法律合规部门应集中优势力量全面跟踪参与手机银行业务,对其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尽职调查,同时提供法律咨询、谈判等多方面的法律服务,使法律风险降至最低。其次在手机银行业务处理上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来制定手机银行相关协议及业务流程,如《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等。在技术安全上,利用目前执行的关于信息技术安全的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等。银行应注重交易数据的保管;认真研究其作为证据的合理性,争取渠道合理认定,为可能的纠纷或投诉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结语

我国的手机银行体系无论是银行还是运营商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3G时代的到来,各个商业银行都看到了手机银行的潜在商机,纷纷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但是作为虚拟环境交易的载体,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各商业银行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的同时,也要对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加以管理和控制。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按照《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对手机银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管,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对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潘玉龙、黄磊、马牧原.我国手机银行发展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2):54-56.

[2]刘萱.浅谈3G技术背景下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策略[J]. 河北金融,2010(03):7-8.

[3]柴迎春.手机银行风险分析及监管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201.

[4]张纪.手机银行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J].上海金融 ,2006(02):76-77.

[5]王姗.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风险防范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 (07) .

[6]胡江红.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本质与风险监管[J].金融电子化,2009(1).

[7]李庆莉.着眼移动金融 发展手机银行[J].中国金融电脑,2010(05):18-21.

基金项目:

1.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济系统的运行与调控(J50504)

2.教育部:国家级沪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

3.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第三期教育高地(电子商务)

4.上海市社科项目(2009BJB031)

5.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生创新项目(JWCXSL1022)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刘恩茂 孙英隽 陈妍

法律服务银行风险论文 篇2:

金融业全面开放下对外资银行监管的构想

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履行,目前我国金融业已形成全面开放,在中国掀起一股外资银行进入的新浪潮, 这一方面使我国经济的得到大大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如何兴利除弊,如何对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笔者提出了一些构想,认为可以从以下宏观和微观几个方面着手。

一、外资银行监管的宏观方面

(一) 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应采取的政策原则

我国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仍宜采取三种政策混合,即采取“对等互惠为主,适当保护为辅”的政策,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公平竞争为主,对等互惠为辅”的政策过渡。具体来说,在外资银行准入方面采取保护主义和对等互惠两者并重的作法,在具体运用方面采取灵活态度,达到对外资银行既有一定限制又充分利用的目的,在业务监管方面,目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宜采取非完全的“国民待遇”政策。

(二) 进一步建立健全外资银行的法制体系

由于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立法的相对滞后,因此难以有效地以法律手段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导致了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外资银行的违规行为。因此,我们应加快外资银行监管立法的修正、完善工作。一方面,要立即着手清理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分清哪些规定是WTO基本原则所禁止的,那些规定是需要修改的,并及时向国内外公布清理结果。对于需要修改的,抓紧完成修改工作。另一方面,我国应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基础上,遵照《巴塞尔协议》关于东道国与母国监管的合理分工原则,并针对外资银行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根据WTO协议的要求,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法》及其《实施细则》,作为与《商业银行法》平行的基本法律,使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有法可依。在《外资银行法》中可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目标、监管原则、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业务经营及风险管理、市场退出条件、违法处理等方面做出详尽的规定,并保证这些规定和要求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三) 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建立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导的审慎监管制度

1.建立外资银行分级牌照制,对外资银行网点实行总量控制。

分级牌照制符合国际惯例,以本、外币业务开放为主线,客户对象为辅线,对外资银行业务分级限制。实行分级牌照制既可将抗风险能力不同的银行进行区别监管,又能充分调动外资银行抵御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自觉性。对外资银行的网点(现代技术条件下的网点还包括ATM、自助银行和网络银行终端)进行总量控制,还要考虑到收购兼并和现代技术对网点的影响。

2.在属地监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并表监管。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关于跨国银行国际监管交流和合作的原则要求,并表监管有利于实现对外资银行在华业务总体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外资银行整体在华系统稳定的目标。另外,外资银行也将带来纷纭复杂的金融创新工具和产品,中央银行必须充分重视监管方法多元化和现代化,吸收国外银行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利用现代化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风险监管的量化,尽快建立起早期风险监测、识别、预警和控制系统。

(四) 积极创建社会监督机制

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需要借助于市场力量的制约,即除企业自身在合理有效的监管下的反向激励因素外,银行监管还应该借助于企业和监管主体之外的市场监督。市场主体中的投资者以及其他各种中介机构,如提供交易服务的交易所,提供为银行业务配套的审计、法律服务等专业中介机构等等,都由于自身的利益地位而产生了对银行经营进行监督的自发动力。而作为金融服务接受对象的消费者群体,对所面对的金融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行为的知情权的诉求,是“用脚投票”力量的典型主体,对金融机构的供给行为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因而,国内的银行监管当局,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充分培育外资银行的外部市场力量,以合理,充分的信息披露要求来放大外资银行的自我风险管理效应。

(五) 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

在全球金融市场日益融合的环境中,对跨国银行的有效监管必须依赖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我们应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跨境银行业监管原则,加强同在华外资银行母国的监管当局的沟通和联系,以便从全球角度分析该机构。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向其母国的监管机关提供信息。

二、外资银行监管的微观方面

外资银行监管的微观方面即是监管的具体策略和措施,一般说来有:

(一)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对市场准入的适当限制目的是引进雄厚、信誉卓著、经营作风稳健的外资银行以及坚持适度引进的原则,以适应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市场准入一般包括:

1.资格要求。当前一些外资银行将营运资金调往国外,与我国引进外资的初衷相悖,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其按营运资金的30%以中央银行指定的生息资产形式存于央行或其指定银行,杜绝外资银行做无本生意。另外,关于经营状况要求,一般允许经营业绩良好的外国银行进入,如加拿大将最近5年内经营状况良好、收益较佳作为准入条件之一,后者一般要求母国金融监管体系较完善,母行实力雄厚且与我国银行或企业有一定年限的业务往来关系。

2.设立的限制。包括地域限制、数量限制和形式限制,引进外资银行要适当考虑当地经济金融发展需要和全国整体布局的需要,切不可盲目引进,在数量上也要适度,否则非但达不到引进的目的,反而还会给国内金融业乃至经济带来冲击。目前,外资银行分行占在华外资银行的绝对主导地位,占90.8%,而合资、独资银行占4.6%,这主要由于我国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但随着我国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应适当多发展中外合资银行。

(二) 业务经营监管。对外资银行业务经营监管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外资银行经营风险,保护国内尚缺乏竞争力的金融业。具体有如下两个方面:

1.限制业务经营范围。

鉴于放开人民币业务对我国金融业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因此在不违背WTO规则前提下制定一些限制措施是有必要的:①在人民币资金来源上限制。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渠道:一是部分资金按外汇牌价兑换成人民币,作为营运资金使用;二是以其从母行调入的外汇向当地人民银行抵押取得人民币;三是吸引三资企业人民币存款,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企业的转存款;四是利用同业拆借取得人民币资金。人民银行可制定措施从上述渠道限制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来源。②在人民币资金运用上限制。规定贷款只能用于对三资企业和其他经批准的企业贷款。同时要求其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一系列控制比例,包括准备金比例与国内银行一致、本外币业务量比例,存贷款比例等,并要求人民币利率符合人民银行有关的规定。

2.再贴现和同业拆借市场进入限制。严格限制外资银行利用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的权利。目前在上海已允许外资银行有条件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但要对拆借资格、金额及用途进行跟踪监管。

(三) 强调预防性风险监管。我国的《管理条例》虽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有一些具体规定,但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风险监管的主要环节是稽核检查,防止和减少外资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违纪行为,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新资本协议》及各国国际监管合作上达成的默契建立一套严密的风险及资产监管的报表体系,要求外资银行按规定递送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定期对资本风险资产比例进行考察,逐步建立起对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的预警和监测系统,从而使稽核检查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 做好对金融机构非常时期的监管。所谓非常时期的监管是指当金融机构的风险显象化,必须在短期内予以解决时,监管当局采取的救助、接管、兼并和关闭破产等监管措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建立风险处置安全网以防止个别机构的风险扩散为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该安全网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合乎国家法律和国际惯例的市场退出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等。

(五) 完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制度。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有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两种方式,即稽核监督部门负责现场检查,职能监督部门负责非现场检查。整体上,这一做法有利于监管部门对外检查的统筹安排,避免重复检查或检查遗漏,有利于连续地、系统地对某一机构或某一具体问题开展跟踪监管,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具体来说,须注意如下几点:

1.明确和协调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的职责分工。一般而言,综合性现场检查在被检查单位、检查频率和检查步骤安排上要与职能部门协调一致,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因为问题的处理还需要职能监督部门督促落实。与此同时,职能监督部门仍需根据非现场检查发现的某些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现场检查,以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这样才能形成有分有合,规范运作

的规范体系。

2.合理确定检查内容。以往的检查大都倾向合理性、合法性检查,而对外资银行的测评和监控似显不足,有必要加大对外资银行风险性检查力度。

3.规范检查方法,建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考核相结合的现场检查制度。我们可以引入CAMEL和ROCA标准进行评审。每次检查后都根据评级结果给予银行一个综合评价,如稳健的银行、一个被发现有缺陷的银行、有问题的银行、处境艰难的银行、极可能倒闭的银行,并分别不同情况确定相应的监管措施。

(六) 借鉴国外监管经验

1.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专业化分工,提高监管的深度。

以美国为例,美联储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的培训目标、内容及教材。要想成为一名有签字权的检查人员,必须经过2到3年的培训,经过两次正式的考试才能拿到华盛顿总部签发的检查员证书。另外,美联储在对监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同时,还实行了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将非现场财务分析人员和机构联络人分开,机构联络人员和现场检查人员分开。

相对于我国,监管人员多数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没有针对监管人员的培训计划,这就造成监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无法达到统一的监管标准。而且,我国目前的外资银行监管人员是全能型监管人员,既是财务分析员,又是现场检查人员,还负责机构的日常联络,由于监管人员涉及的环节过多,监管工作无法深入进行。

2.设置在华外资银行综合监管员,负责协调对外资银行所有在华分支机构的监管工作。

我国对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的监管实行属地监管的原则,各地人民银行分行分别负责对所辖范围内外资银行分行的监管,很多人力、精力用在对分行具体业务的监管检查上,而没有从总体风险控制角度来把握外资银行在华业务风险。而设置外资银行综合监管岗位,可以获得外资银行在华风险暴露的总体状况。

3.强化监管的量化分析:我国监管的最大弊端在于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上,而要进行有效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量化指标是关键。

美联储为各外国银行分行及子公司建立了一个的评级体系,从风险管理、业务管理、法规遵守、资产质量等几方面对外国银行分行及子公司进行评级,以此作为掌握外资银行经营状况和系统地把握其潜在风险的一种工具,并且对不同类型的外资银行采用不同的监管方法。

外资银行在中国既有分行,也有法人附属机构,外资银行的机构类型不同,风险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分行的监管和对独立法人的银行的监管应有不同的侧重。但我们目前对所有的外资银行都使用CAMEL评级方法,并没有根据监管对象的具体情况修正相应的评价标准。例如CAMEL评级体系中的C和L,即资本和流动性分析对分行并不适用,因为分行没有自己的资本结构,而且由于存款来源的限制,流动性更多依赖于总行,因此,对于分行,监管当局更应注意其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

4.对外资银行分行要加强对其母国母行风险的研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外国银行的经营状况,美联储不仅对美国境内的外国银行进行评价,而且尽量从外国银行的母行收集信息,以评价外国银行母行对其海外机构的支持程度。因为外资银行分行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资银行母行的经营状况和资金实力。而在我国,由于人民银行总行的人力比较有限,可以在人民银行各大区行分别设立国家风险分析组,负责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和不同银行风险状况的分析,分析报告的成果在各个监管分行之间共享。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国际经济学院)

作者:黄正松

法律服务银行风险论文 篇3:

自贸区助推上海服务贸易发展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主要涉及5个方面的任务和90多项政策措施。总体目标是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贸试验区。自贸区将探索符合升级版中国经济的上海理念、上海机制、上海模式,从而服务、辐射全国。

一、自贸试验区对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

1、自贸区有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

首先,上海的目标不是做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做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国际著名港口。这里核心任务有两个,一是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另一个是构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离岸贸易的核心是解决跨国公司的资金管制问题,自贸区内企业允许搞一个国际资金池和国内资金池,当中有互联互通的管道。这样的贸易是订单和资金在上海完成,货物未必经过上海的港口。自贸区不会做成集装箱的堆场,而是探索同长三角周边地区的错位竞争和协同合作。更重要的是,推进与自由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发展,特别是配套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及航运金融交易平台,允许境内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和航运远期交易。目前国际航运中心有三大模式:一是以英国伦敦为代表的,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为主;二是以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货物中转为主;三是荷兰鹿特丹、美国纽约、中国上海为代表的,以为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上海有全球最大物流吞吐量,但是没有相应的资金流、价值流。自贸区的建立将会促使上海成为继伦敦、鹿特丹之后另一大转口贸易港。新加坡之所以能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原因就是马六甲海峡加自由港政策,解放前上海能成为亚太航运中心、金融中心,也是由于长江入海口加自由港。如今上海有了洋山深水港加自贸区政策,对提升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无疑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助推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自贸区能够助推上海浦东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尤其是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的建设。浦东机场2012年货运吞吐量达到294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但这主要依靠我国长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并由国际转国内和国内转国际模式所完成,国际转国际的量还远远不够。自贸区的两大特色就是贸易自由和运输自由,这样的条件有利于在园区开展如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仓储、商品展示等多元化货运业务。当今国际经济已进入到航空经济时代,世界各地不断形成航空资源大规模集聚区域,以西雅图、图卢兹和蒙特利尔为主的航空制造中心,以爱尔兰为主的航空租赁中心,以新加坡、迪拜为主的航空维修中心等均实现了相关资源的大整合,并不断地扮演着航空资源全球配置的角色。上海自贸区能够极大地促进全球航空资源在上海的聚集。

再次,推动海事服务革命性改变。设立自贸区将促使海事服务发生历史性和革命性的改变,除了港航企业的货物、运输工具会发生变化外,相关海事法律、法规也会发生变化,其核心是便利,而港航企业所缴税费也有望下降。为了适应自贸区需求,目前在洋山保税港区推出的保税船舶登记制度将升级为国际船舶登记制度,主要是提供更多的便利性,比如在准入条件方面会有一定的放开。为了吸引中资船舶回国,此次自贸区方案中就提出,充分发挥上海的区域优势,利用中资“方便旗”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船舶在上海落户登记。

2、自贸区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衡量一个城市的金融国际地位看三大指标,一是其国际影响力,二为直接融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三看金融开放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12年上海证交所股票成交额居全球第四位,股票总市值居全球第七位。伦敦金融城2011年3月公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海排名第5位。自贸区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预期在自贸区内,投资和贸易相关的资金可以自由兑换,利率、汇率逐步由市场决定,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以及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自贸区的金融机构去海外发债。这些对企业非常有利。首先,有利于自贸区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国际银行业息差为1.2%左右,内地的银行业则大于2.5%,银行业息差有很大的降低空间。通过金融对贸易便利化发展的支持,可以帮助国内贸易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帮助国内生产企业成本降低,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其次,是带动国内企业“走出去”。民营企业可利用自贸区平台,开展全球性收购兼并工作。企业到哪里,金融机构就会服务到哪里。对国企而言,国际化导向、市场化激励都是利好因素。不少大型国企已实行“走出去”战略,自贸区即将出台的金改细则等政策将为其提供更多改革空间,有利拓宽对外收购兼并通道、激发创新活力。第三,为跨国公司资金运营中心和全球化资金管理中心,提供良好的环境。在自贸区里,银行既能利用国内的网络为其提供资金服务,又能利用国外的市场为其提供资金运用,并帮助企业进行风险对冲。四是自贸试验区开放的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社会等六大服务行业及十八个子行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3、自贸区有助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首先商贸服务领域开放。包括增值电信服务和游戏机、游艺机销售及服务。电信业开放涉及三方面改革,即在自贸区将会允许外资企业突破之前股权比例低于49%的限制,甚至允许外企以独资形式经营;外资可经营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ICP)、互联网信息服务(SP)、呼叫中心业务等过去不能涉及的业务,这几个领域国内已呈竞争饱和状态,即便开放,对增值电信企业影响不大;涉及信息安全的仍要严格审查。允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内容审查的游戏游艺设备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其次,文化服务领域开放。演出经纪,取消外资演出经纪机构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为上海提供服务。娱乐场所,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在试验区内提供服务。文化部会对自贸区相关文化事業进行管理,决不允许“黄赌毒”进入自贸区。第三,医疗服务业与专业健康医疗保险开放,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该政策有利于中国医疗机构多元化体系的建设,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这对外资医疗机构倚重商业保险的盈利模式构成有益支撑。试点成立专业的健康医疗保险服务机构不会对国内的企业构成威胁,反而会促成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第四,旅行业。允许在试验区内注册的符合条件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细则取消旅行社获得经营许可满两年后才可经营出境游的限制,对于旅行社来说是利好消息。第五,律师服务。探索密切中国律师事务所与外国(港澳台地区)律师事务所业务合作的方式和机制。未来会有更多的境外法律服务机构进驻上海自贸区,国内外律师事务所交流学习步伐将会加快,有利于国内律师服务行业进步。

二、自贸试验区对上海发展服务贸易的挑战

首先,金融开放,特别是资本项下放开挑战政府的监管能力。自贸区资本项下放开容易导致国际资本尤其是国际热钱快进快出,通过这一平台套利,而一旦资本大幅回流,将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反过来影响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金融领域的试验政策会涉及众多金融制度变革瓶颈的限制,包括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领域,均不可能一下子放开,自贸区内的创新机制如果引导不畅可能会导致整个货币体系的混乱。自贸区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对资本的管控,即如何在开放和风险管理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从监管角度看,自贸区内应加强统一监管。现行金融监管是“一行三会”的条线监管模式,在区内应将监管条线整合起来,成立一个金融管理局,一站式的管理,既便于协调和解决问题,也能更好地发挥监管作用。另外,自贸区应率先实行金融企业的“营改增”。银行等金融机构目前按照营业税纳税,实则很多服务是外包的,这一部分服务支出应按照增值税纳税。

其次,银行业的风险管理问题。尽管中国银行业已有一定的开放经验,中行、交行、工行等海外分行拥有较丰富的经验。然而,当前银行亟需解决的四大风险管理问题。第一,信用风险管理。一是自贸区客户除实体贸易型客户以外,还有大量离岸客户,银行如何对离岸和在岸客户进行有效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二是过去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是通过资产负债率来评价企业的资产负债杠杆,当注册资本的政策发生变化后,上述指标不再代表企业财务实力,如何评价企业的信用风险和资产负债比例是一个新的挑战;三是新注册的贸易型企业,特别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贸易型企业,与银行缺乏一定的往来关系以及历史交易,如何为其进行有效的贸易融资等服务,也是非常大的挑战。第二,流动性风险管理。未来银行资金的流量较大,要保证银行合理支付,平衡好资产负债管理,需要非常强的流动性管理能力。第三,利率、汇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使银行利差进一步收窄,挑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自主定價能力。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要真正全面实施,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前提至少有两个,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银行就有风险,一旦倒闭,要有存款保险制度;二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开放。因此,金融领域开放应按照跟贸易自由化相关性及风险高低而有序放开,相关性越高的越先放开,哪个领域风险低先放开哪个。

第三,自贸区实施新的监管模式挑战地方政府监管能力。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监管服务模式,这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一线放开”涉及国务院各部委的协调能力。今年以来,金融监管、发展改革和财税等多个中央部门对一些试验提法传出的异议,以及负面清单范围的争论等都与“一线放开”有关。二是负面清单管理由地方制定是否合适,负面清单怎样落实,中央给上海多大创新空间。自贸区改革力度取决于全国宽松环境和配套改革,如全国不改,光自贸区改革也难以发挥作用。三是“二线管住”涉及地方政府的监管能力。一些国际热钱争相进入,为权力寻租提供热土。自贸区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复杂经济活动中设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屏障,既能让自贸区健康运行,又不对区外经济构成负面冲击。自贸区设立对政府监管能力带来极大挑战,短期内监管团队和监管能力并没有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在开放创新过程中,有些可能甚至超出监管自身的能力范畴,这就要求其他部门做好协调工作,这就无疑对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离岸金融业务是自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上海在探索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同时,也面临法规的障碍,因而需要制度的创新。四是自贸区“二线管住”与如何体现区外溢出效应,自贸区改革的目的是在区外可推广、可复制,如何使区内区外进行必要的联动。另外,服务业如何二线管住,它不能用铁丝网围起来,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作者:陈勇鸣

上一篇:银行信贷增长分析论文下一篇:企业货币资金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