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金融风险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监管的发展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简述了中美两国影子银行发展历程与特点,以此为基础,着重对比分析了两国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体系、模式及其优势与不足,以美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经验为借鉴,结合我国自身的监管缺陷,提出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影子银行金融风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影子银行金融风险论文 篇1:

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与监管

【摘 要】影子银行的产生不可避免地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并开始逐步进入各国的监管视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金融监管的方式都具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虽然从事的业务与传统银行相似,但在主要的业务所使用的模式上却有一定的差别,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蓬勃发展,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及传统银行构成的潜在风险开始逐渐出现,由于影子银行跨区域、跨行业的业务活动不断增多,监管真空、监管套利等现象突出,使得世界经济遭受了一定冲击,因此应尽早找出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漏洞,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监管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规范运行程序,确保影子银行有序运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经济发展

1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概论

1.1 影子银行体系的组成

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较为落后,而且中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严格,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更高,商业银行将资产进行组合然后通过衍生交易把表内资产的风险进行转移,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传统商业银行创造新的投资产品,投资者就可以将更多的投资产品进行组合,降低其投资风险,这种相互联系的业务构成了现在的影子银行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3种:一是传统商业银行内部的影子银行业务,包括银行理财产品、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等;二是非银行体系的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等;三是民间金融,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民间借贷等。

1.2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及不断发展的动因

金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便成为一大热门话题。因影子银行的借贷模式不断地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使影子银行逐渐从银行表外业务扩展到各个方面,致使其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小企业资金紧缺。金融危机过后,通货膨胀率一直居高不下,中央银行遂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全社会资金供给远小于需求,市场流动性减缓,我国的出口减少,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成本上漲,中小微型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中小企业只得被迫寻找新的融资方式,在这种趋势下影子银行规模不断得到扩展。

(2)利率双轨扩大了影子银行规模。利率本质是资本的价格,利率双轨就是指在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存在受管制的存贷利率和已经完全市场化的回购利率两种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存在利率差,即银行间拆借利率有时会高于信贷利率,银行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理财产品用低利率去融入资金,然后在拆借出去,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收入,在紧缩政策环境下逐步扩大影子银行的规模。

2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分析

2.1 期限错配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拥有期限长、虚拟性强及风险高的金融产品,通过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流程发行资产支持类商业票据等进行融资,并投资于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因此出现了“短融长投”的期限错配情况,有很强的不稳定性和短期性,当市场出现预期不良的状况或产生内在不稳定因素时,没有办法迅速将长期资产变现,从而陷入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困境,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2.2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违约风险

由于影子银行内部业务不公开,信息披露不充分加之近年来支持政府投资项目产生的潜在风险增加了未来的信用违约风险。同时,许多投资者只知道合同上所标示出来的利率水平及时间期限,对产品投资后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也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因此当市场出现危机,投资收益率低于投资者的预期投资收益率时,金融产品不能够还本付息,从而带来系统性违约风险。

2.3 高杠杆化操作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特有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使用高杠杆率,与传统银行有所差别的是,其不吸收公众存款,同时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只需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创新产品,规避现有的银行监管制度与体系,构成一套高风险的运作方式,同时利用高杠杆,使资产规模成倍地增加。在经济出现衰退时,例如资产价格下跌,就会造成风险上升,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就会通过高杠杆被显著放大,并引发类似于传统银行那样的挤兑风险,使得经济面临长期萎缩。

3 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3.1 金融监管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实行分业监管的体制,只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负责,法律法规不健全,制度制定有滞后性,各金融监管机构的标准不统一,由于影子银行的特殊性,所以不易判断应该由哪个机构对其进行监管,监管法规的持续性和执行力差,很容易导致监管出现漏洞。同时,我国现有的影子银行体系法律大多以行政规定性的文件为主,灵活性较差,存在着许多缺陷。

3.2 监管机构间的协调合作不及时

影子银行形成业务复杂度大、难度高、覆盖领域很广的业务体系特点,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各项业务会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但各监管部门在分业监管模式下不得不各司其职,从而引起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形成监管真空。例如,在中央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责明确的监管模式下,对于跨机构、跨专业、跨市场的经营特性与趋势,很难准确引导监管部门实施监管。

3.3 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监管意识弱化

我国金融机构没有完善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手段,大部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控和预警措施还处在起步阶段,难以对影子银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潜在的各类风险采取及时的监管措施。在监管过程中,金融机构本身自律意识不强,很难对自我进行有效控制,组织结构、职责都不够明确,与行政监管之间的界定不清,因为影子银行系统的创新性很强,不断突破各种监管限制,其业务更容易存在不规范经营管理以至违规的情况,所以必须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素质及很强的风险意识来面对复杂的新环境。

4 防范我国影子银行监管风险的对策

4.1 依据影子银行的不同特点,正确引导影子银行发展

第一,加强监管体系的分工与监测,大力打击不法机构、违规办理业务的行为,对存在的问题做好跟踪和记录,确保能够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系统的监管,从分业监管模式逐渐向功能监管模式过度。第二,明确监管主体,对具有不同风险特点和功能效率的影子银进行区分,对于非法的金融活动给予严厉打击,对于那些真正可以满足大宗需求的活动进行鼓励,降低其准入门槛,对影子银行的风险进行定期测评,以便期采取不同的监管方法,根据机构的不同特点对监管力度进行调整。

4.2 改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协调

对影子银行的内涵在法律上给予一个清晰的界定,修订现行的法律规章,明确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整体的监管框架,保证在系统性风险管理中中央银行的主导地位不变,不断提高宏观审慎监管水平,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的差异设置过渡期安排,保证影子银行监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各机构之间的配合与默契、逐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4.3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提高自身风险防控能力

内部风险控制是金融风险监管的基礎和保证,首先要完善影子银行法人管理结构和在职人员操作规范,明确各岗位责任、权限,保证任何一个员工的行为、任何一项业务的处理都在监督和掌握之中,建立各受益主体的彼此制约机制,不断引领金融环境向好发展。其次要加强内部人员制约机制,行业自律机制,建立收益与风险挂钩的激励机制,重视事前监管,过程控制,事后监督,对金融机构的重要管理人员实行权力制约,强化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与责任承担意识,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有序运行。

参 考 文 献

[1]胡凤云.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6.

[2]李杨.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

(12):31-32.

[3]张冬梅.影子银行的特征、影响及其监管[J].金融发展研究,2013(2):35-37.

[4]沈联涛,黄祖顺.影子银行阳光化:中国金融改革的新机遇[M].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

[5]刘澜庵,宫跃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12(2):128-133.

[6]李麟,李华章.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4(4):50-51.

[7]张化桥.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8]方斡.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其利弊浅析[J].北方经贸,2013(4):103-104.

[9]黎友焕,刘永子.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防范[J].甘肃社会科学,2015(3):151-155.

[10]尹继志.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运作、风险特征与金融监管[J].金融与经济,2013(4):35-39.

[11]于著.中国影子银行二概念、特征与监管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3(4):54-55.

[12]李锦成.中国的影子银行与股票市场:内在关联与作用机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

[13]陆畅.影子银行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及风险分析[J].时代金融,2012(1):94-1.

作者:和芷竹

影子银行金融风险论文 篇2: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比较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监管的发展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简述了中美两国影子银行发展历程与特点,以此为基础,着重对比分析了两国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体系、模式及其优势与不足,以美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经验为借鉴,结合我国自身的监管缺陷,提出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监管体系模式;中美对比

一、引言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1)的定义,影子银行的概念分为三方面:狭义上,影子银行是信用中介中的金融机构或其业务活动,这些机构或活动具有监管套利隐患和系统性风险;广义上,影子银行是一个信用中介系统,这个系统不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内,由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机构或活动组成;通俗意义上,影子银行是指一种提供便利的实体,这些实体包括金融担保机构、债券与抵押贷款保险商、信用评级机构等,服务的范围仅为提供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以及杠杆交易[1]。由此可知,影子银行具有类似商业银行的功能,但其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较少受到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在中国,影子银行则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传统银行内部的表外业务,如委托贷款、信托理财、金融租赁、理财产品、银信合作等;二是非银行民间金融活动,如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等。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至全球范围,全球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遭到严重破坏。此次危机促使各国经济学家们开始重视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关于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开始纳入到各国监管当局的视野。不同于在监管当局严格监管下的商业银行,影子银行的经营模式更为灵活和激进,过度金融创新与高杠杆化都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严重影响了各国甚至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对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使以往处于监管空白区的影子银行系统日趋透明化,使影子银行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2010 年美国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漏洞出台了《多德—弗兰克法》,用以防范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由影子银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限制银行利用高杠杆过度发放贷款,保证金融市场上消费者的利益免受损失,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来提高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等。我国则于2013 年末出台了第一部专门针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简称第107 号文),强化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

二、中美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特点简述

上世纪80 年代,伴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步市场化,美国金融中介机构中介发生了质变,影子银行自此迅速发展,地位愈加重要。由于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起步和发展均有所不同,其发展的规模和构成、发展特点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一)美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特点

美国的影子银行系统主要由政府发起的影子银行、内部影子银行、外部影子银行三部分组成[2]。这些金融中介机构主要从事信贷、期限和流动性转换,但没有取得公共部门信贷担保或者中央银行提供的流动性担保。通过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为传统银行的业务提供基础资产是美国影子银行的实质。美国的影子银行以其独特的优势聚集了大量的、廉价的资金,并将此融入了金融市场,促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进一步促进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公司和个人授信方面,传统银行受到了影子银行的严重威胁。在美国的金融界,影子银行已经作为创造货币的重要主体活跃于金融市场。金融危机前的2007 年初,美国影子银行的总资产(约6.5亿美元)已超过其五大银行的总资产(约6万亿美元)。

美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可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信用创造功能与传统银行相似,影子银行以资金为交易和经营对象,吸收各类存款,进而发放贷款,创造出新的派生存款,增加社会的货币供给量;二是杠杆率较高,影子银行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银行保护机制,主要利用财务杠杆进行举债经营,资金的源头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进而促使影子银行杠杆率提高,成倍放大资本运作的风险;三是产品多以证券化为基础,影子银行的证券化产品以住房贷款证券化为首,同时还包括各种市场信用扩张工具和多种金融产品;四是交易形式多为场外柜台批发,隐蔽性强,信息公开披露极少;五是高流动性风险,由于影子银行期限错配的业务模式和金融产品设计的非合理性,贷款银行的违约风险通过影子银行的次级贷款证券化层层分散集中到风险偏好较强、不受监管约束的对冲基金上,若金融市场的资金出现严重的流动性紧缩,将极大增加影子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六是表外性,由于影子银行缺乏渠道能力,使得其必须与传统银行紧密合作来维持其自身的运营与发展。影子银行处于监管体系之外,不受监管指标的约束和限制,商业银行体系之内的影子银行业务也处于资产负债表之外,规避了监管约束[3]。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特点

我国的影子银行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以第三方理财机构和新型的网络金融公司等为代表的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第二类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信用中介机构,此类影子银行的特点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第三类影子银行包括资产证券化、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理财业务等,其持有金融牌照,但部分业务存在规避监管或监管不足的现象。在中国,由于影子银行范围广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统计起来难度较大,关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经济学界尚未达成一致。107号文将是否具备充足的监管作为判断影子银行的依据,依照这一标准,根据中国电子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截至2013年末,国内影子银行的规模已超过32.7万亿元,委托贷款、民间借贷、融资类信托、银信合作理财的规模分别为8.3万亿元、7.4万亿元、5.8万亿元、4.6万亿元,它们的总额在影子银行的总规模中的比重达到80%[4]。

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商业银行为主导,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占据我国影子银行的重要位置,其显著表现是商业银行将资产负债表外化;二是证券化率低,2005—2008年资产证券化试点开展期间共发行19单,金融危机后此项业务陷入长期停滞,发展缓慢;三是杠杆率低,由于我国现阶段对金融行业实行严格监管,致使高杠杆率的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在我国仍然处在试点阶段;四是购买者大多是个人投资者,不同于欧美国家影子银行的机构投资者,信托产品、理财产品是我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购买者大多是个人投资者。

三、中美影子银行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美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现状

美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机构以金融稳定委员会为核心,多个监管机构为辅助共同监管,美联储是实际的监管主体。金融稳定委员会作为主要的监管协调机构,负责提供建议和指导,协调影子银行体系的整体监管;正规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业务联系、金融控股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具有重要影响的金融实体由美联储负责监管;资本市场作为影子银行最活跃的市场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重点掌控其活动,除此之外,结构性衍生品和证券化市场也由这两大监管机构负责监管。

美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象和范围涉及到私募基金、对冲基金、衍生品交易商以及证券化参与机构、与影子银行相关的商业银行、评级机构、消费者等。此外,监管对象还包括银行机构的自营交易范围。通过对影子银行机构或活动的准入、退出等门槛来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通过立法规定了影子银行的监管标准和限制。规定了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和交易信息登记制度,确定了影子银行适用的杠杆率、资本充足率、风险资产比例以及流动性要求等标准,明确了需要禁止的交易行为,加强了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但在衍生品的监管方面仍然存有间隙,

未涉及利率掉期、信用违约掉期、资产的总收益互换等其他衍生品的监管[5]。

美国的影子银行起步较早,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也较为健全和成熟,有《投资顾问法》和《信托契约法》等法律来专门规范投资银行。次贷危机后颁布的《多德—弗兰克法》,更为全方位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6]。美国影子银行业务大多是非标准化业务,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为“双重多头”的分散监管格局,联邦和各州是金融机构监管权力的主要集中者,它们被称为“双重”;美联储、财政部、储蓄管理局、证券交易委员会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的职责和义务,它们被称为“多头”。这一监管模式有利于美国的各个机构相互制约,避免权利的集中,有利于发挥专业分工优势和提高监管效率[7],但是,分类监管的模式与影子银行混业经营的状况不相适应,期限错配和重叠现象显而易见,场外交易和结构化金融产品还缺乏监管主体,处于监管真空地带,功能性监管成为趋势。

(二)中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情况

对我国而言,影子银行的监管主体为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一行三会”,央行负责监管金融机构跨市场理财业务以及第三方支付业务,负责统计各类社会融资活动,确定影子银行的具体规模;银监会是影子银行的主要监管机构,负责监管银行业的理财业务;证监会负责监管证券期货机构的理财业务,各类私募投资基金也属于证监会的监管范围;保险机构的理财业务属于保监会的监管范围。对于那些伴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发展起来的网络金融活动、第三方理财以及非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等新生事物,其监管主体由人民银行与有关部门共同确定。

从业务形态来看,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象和范围主要有企业或者个人的民间借贷、理财产品、银信合作理财、信贷资产转让、私募基金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从机构形态来看,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象和范围有信托公司、典当行、传统商业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监管重点是确保信息公开披露,防范区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目前监管的重点是切断影子银行与外部的风险传递、降低表外业务之间的关联度,加强信用违约监管[8]。

影子银行在我国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伴随着影子银行的无序发展,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频频出台,2013 年末,我国第一部影子银行监管法《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简称第107 号文)颁布,指出了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明确了监管影子银行的责任分工[9]。

(三)中美影子银行监管的优势与不足比较分析

1.监管机构。通过比较可知美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机构相互交叉重叠,有利于弥补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漏洞,监管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也促使监管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能,提高监管效率,但其监管机制增加了社会成本,降低了体系的可操作性。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主体是“一行三会”,这种体制有利于发挥各机构的专业优势和提高监管效率,但分类监管易出现监管漏洞。

2.监管对象和范围。相较而言,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象和范围更为明确,机构形态和业务形态的分类更加清晰;美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对象除了包含影子银行的业务,还包括与影子银行相关的商业银行、评级机构、消费者等。

3.监管手段。比较中美两国,美国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力度更大,美国对影子银行的机构和业务的退出和准入设定门槛,确定了适用于美国影子银行的杠杆率、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

4.监管的法律依据。美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的出台要早于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法律,且监管的法律体系更加的健全和成熟,《多德—弗兰克法案》形成了美国影子银行监管改革的基本框架,指明了美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方向,规范了美国影子银行业的发展。明确了影子银行监管的完善和完全实施的时间;更注重监管部门的协作,明晰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减少监管机构的职能重叠;推动商业银行回归传统业务,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然而其监管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过于宏观,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没有对保险公司以及房地美、房利美这样的政府支持企业制定具体的监管措施,也没有限制混业经营;监管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不彻底,很多内容都作出了妥协。与之相对应,107 号文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第一部监管法规,指明了中国影子银行的构成以及监管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活动的责任分工,它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供了依据。更加强调影子银行的责任分工,明确监管责任,针对影子银行的业务和机构明确了监管部门及其职责;明确影子银行的监管对象和范围,指出了我国影子银行的三大类型;将民间融资和网络金融纳入监管范围。但该法规并不完善,在监管影子银行方面存在漏洞之处;没有明确影子银行的确切定义;没有明确影子银行的风险在何处,也未明确风险存在的方式;影子银行仍然是多头管理,存在监管模糊地带,监管的重叠和空白区不可避免,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空间依然存在,没有明确伴随金融发展而出现的网络金融、非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第三方理财等新事物由哪个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影子银行的监管仍然属于行政性监管,有效性受到质疑[10]。

四、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借鉴思路与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中国“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系与模式以及美国的伞形监管模式,对比其区别,对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的监管经验,提出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可通过市场和国家两种手段来共同监管。

(一)完善市场监管手段

市场监管主要是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上货币的供求情况来确定利率水平,各商业银行必会开展低利率竞争来保证贷款客户源,而之前对于小微企业不放贷的境况也会改变,资金会更多的流向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减少影子银行的资金量,同时利率管制的消失使得影子银行的融资中介功能降低,影子银行规模的膨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完善国家监管手段

国家监管主要是加快健全现有的监管法规,完善影子银行的判断标准体系,监管当局要监测影子银行的风险类型及其存在方式,明确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改革监管方式。从整体来看,监管属于行政引导,监管力度有限,对于影子银行除了必要的行政监管外还需要配合其他的监管方式,全方位加强影子银行的监管;加大对影子银行风险的监控;同时确定影子银行的核心监管机构,消除监管模糊地带,并明确网络金融等新生实体的监管机构。

(责任编辑:张恩娟)

参考文献:

[1]FBS.Shadow Banking:Strengthening Oversight and Regulation[R]. Seoul:South Korea,2011.

[2]Pozsar Zlatan,Adrian Tobias,Adam Ashcraft,etc. Shadow Banking[R].New York: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2010.

[3]王勇.美国影子银行发展及监管改革[J].金融发展研究,2012(4):43-46.

[4]魏雅华.中国式“影子银行”:野蛮生长后的隐忧[J].金融经济,2013(3):27-28.

[5]秦岭.“影子银行系统”的系统性风险与监管——以美国为例的探讨[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0(1):272-291.

[6]刘亚东.多德弗兰克法案:一次不完美的改革[J].海南金融,2013(2):53-56.

[7]郑阳.影子银行监管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8]赵明月.影子银行监管风暴来临信托业面临洗牌[J].中国经济周刊,2014(3):51-53.

[9]郑阳.影子银行监管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10]钟燕.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传导及监管分析[J].福建金融,2013(3):39-42.

作者:张娟 卢爱珍

影子银行金融风险论文 篇3:

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探讨

【摘要】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说明了,影子银行体系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已经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影子银行本身所涉及的风险较大,一旦出现风险,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来说也会带来致命的威胁,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我国针对影子银行业务大部分集中在监管之外的金融业务以及部分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来说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金融风险的监管问题并没有进行专门的立法管理,针对影响银行的发展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国内影子银行发展的金融风险以及针对影子银行金融风险的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论述,最终提出有效的监管措施,实现我国金融行业问题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我国影子银行 金融风险 监管问题

一、影子银行的定义

“影子银行”来源于保罗-麦考利,主要指的是开展银行业务,但是其本身不属于银行发展范畴的金融机构,克鲁格曼则是将影子银行直接定义为,利用财务杠杆操作,同时持有证券、债券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我国影子银行分类

欧美主要是将影子银行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证券化机构、市场化的金融公司以及结构化的投资实体等、经纪人和做市商的融资活动等,我国的影子银行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一)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等具有银行借贷功能的机构

我国针对金融借贷业务的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发展设置了较高的市场准入标准,因此,这部分的金融机构监管十分严格,但是,现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技术创新发展,部分的金融机构开始积极的利用科学技术进行金融创新,目前发展已经初具影子银行的发展特征。

(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客户间融通资金的中介机构

目前,我国的民间借贷发展十分的迅速和普遍,担保公司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在民间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借贷角色,随着民间资本的大量累积,各种民间借贷开始进行快速的发展,现今,担保公司的发展已经逐渐突破金融传统行业的业务,成为民间借贷金融市场的重要资金利用者。

(三)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等一银行为媒介的金融形势

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等一银行为媒介的金融形势等主要涉及各种资信活动,这部分的金融活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属于贷款业务的发展范畴。如:银信合作方式,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售卖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进行企业贷款,这种方式将贷款风险直接转移给客户,是影子银行的发展特征之一;委托贷款,商业银行主要是以资产受让的形式进行委托贷款购买,从而避免相关部门的金融监管;信贷资产转让则是商业银行利用自身贷款的垄断,将贷款转移到表外进行监管规避。

(四)通过委托理财、股权投资等形式提供服务的私募基金

一般来说,私募基金本身存在着较多影子银行的特征,其中一个是私募基金主要是通过委托理财以及股权投资的方式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活动支持,私募基金的运作基础是个人的资信,是民间借贷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针对私募基金并没有进行监管;二是,私募基金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进行直接投资,同时还包括证券公司的集中理财计划以及信托公司的资金信托计划等,如果出现任何的风险,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来说,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现今,私募基金的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因此,金融监管部门需要针对私募基金的发展进行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三、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分析

(一)网络借贷——具有银行借贷功能缺少风险控制措施

以“拍拍网”为例进行分析,现今,网络借贷模式开始出现快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其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十分大,一般来说,中介机构对于借贷人的实际资信状况了解较少,甚至有的存在着资信空白的问题,因此,导致借贷之后出现很多的恶性事件出现,网络借贷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发展风险,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成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最终演变为非法集资。

(二)民间借贷——最为普遍,风险扩散通道最广的资金融通机构

一般来说,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其本身掌控着大量的资金需求信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开始大量金融民间借贷市场中,在经济发展良好的状况下,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但是一旦出现经济衰退的状况,则会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很大的发展风险。

(三)银信合作、新的资产转让等——规避监管、透明度差的金融业务

银信合作、信托理财等金融形势开始获得快速的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是由于上游银行信贷发展所带来的,但是这种发展状况也会导致金融市场由于大量的不良信贷出现不稳定的发展状况。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银信合作、信托理财等金融发展形式由于信息披露本身就有限度,其相应的风险并没有进行专门的监管,一旦投资者出现大量的经济损失,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从宏观的层面上来看,社会融资总额的扩大化发展,直接导致了货币供应量在一定意义上有着较快的提升,同时货币的流动性会出现严重的过剩,对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实施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监管空白地带

由于影子银行进行匹配发展的风险监管很长时期内都是出于空白发展阶段,中国银行针对影子银行的发展并没有进行明确的限定,影子银行等金融业务并不在其金融市场管理的监管范围内,银监局则是认为影子银行属于公司的发展性质,其开展的业务和银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不属于银行的直接合作结构或者是派出机构,因此也无法进行直接的管理。网络监管部门则是认为他们只能够对影子银行进行是否合法的管理,对于影子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则是无法进行直接的干涉和管理。因此导致我国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出现无人管理的发展局面,影子银行由于没有受到正规的监督和管理,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信息严重不透明,进而间接引起道德问题。

(二)市场环境不完善

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发展来说,其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无法做到准确的处理,同时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发展背景下,影子银行本身资金不充足以及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客户,做出本金及利息的安全保障,对于影子银行的长期发展是不可取的。整体的风险意识不强,现今整个行业的重点关注问题主要是停留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对于市场发展风险以及实际操作风险则是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严重缺乏整体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的全员参与意识较弱。现今针对影子银行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影子银行的发展属性进行的分析,很少有针对影子银行风险监管方面的研究。现今,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同时由于很多政策以及立法发展并不成熟,导致了我国整个金融体系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的不稳定因素,整体的市场环境发展还不成熟,这对于金融市场来说,严重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

(四)专业的监管人才匮乏

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分析,只有少部分的影子银行管理人员具备金融从业经验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金融风险管理意识,同时,由于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地位还没有进行正式的确定,并且影子银行整个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导致很多的金融人才不愿意进入影子银行的行业中,影子银行严重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这对于整个行业的监管来说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相关建议

(一)建立和健全覆盖影子银行体系的行业规范

行业的自律是行业进行规范化发展的机制,同时还能够对市场秩序进行更好的维护,保证行业能够实现健康的发展。一般意义上,行业的自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提出一定的要求;其二是,行业内部的行规需要对企业进行一定的约束,其中主要要包括对行业的监督管理以及保护的功能。

(二)扩大监管范围并将部分机构和业务纳入监管范畴

监管主要是政府等相关部门和机构对影子银行进行的限制或者管理。我国的影子银行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了7年,但是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监管模式,由于影子银行平台发展的特殊性,影子银行监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监管,其一是,要进行科学化的管理,银监会需要确定基本的市场限制条件;其二是要对影子银行进行分类监管;其三是要进行协作管理,实施“一行三会”的综合监管方式,有效的保证监管的公正性,同时还需要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监管的高效率。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影子银行的业务监管范围,将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加入金融监管范围中,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化的监管目标。

(三)引进专业监管人才,进一步增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专业的监管人员的工作经验以及对风险的态度、专业技能等都能够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影子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说,首先要主动的进行风险监管责任的承担,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积极的引进专业化的风险监管人才,致力于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最终实现成功建立影子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同时对于影子银行的风险监管来说,风险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全员参与,通过建设企业风险管理问题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风险管理。一般来说,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中主要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风险管理理念、风险道德标准以及风险行为控制和风险管理环境等。通过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文化传递,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六、总结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的规章以及发展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国内影子银行发展的金融风险以及针对影子银行金融风险的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论述,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的解决,需要重点从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以及行业规范、专业人才引进等角度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管措施,实现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美芝.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及监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2]高慧.我国影子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3]曾惠芝.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D].东北财经大学,2013.

[4]柯芳.影子银行风险监管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4.

[5]余建强.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及监管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12,22:64-65.

[6]赵英伟.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聚集——基于历次金融危机的视角分析[J].财经科学,2013,11:24-33.

[7]王子云.我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作者:严菲雲

上一篇:商业银行理财发展论文下一篇:白酒业的营销渠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