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风险论文

2022-04-15

4月3日上午,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同志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对人民银行系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部署。人民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易纲同志及其他党委成员出席了会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影子银行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影子银行风险论文 篇1:

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对策研究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风险成为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重点防范的对象。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较快,相关风险不断积聚,为保证金融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有必要对我国影子银行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由于影子银行具有抵押密集性特征,叠加全球金融周期对中国经济与金融必将形成强大压力,这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影子银行产生巨大冲击。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影子银行的界定与分类,其次对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分析其面对的风险与问题。最后,在全球金融周期背景下为防范化解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防范;金融监管

一、影子银行的界定与分类

1.影子银行的界定

2007年在美联储年度会议上,保罗·麦考利首次提出“影子银行”这一概念,他指出影子银行可以用来形容与传统的、正规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即非传统、非正规且游离在监管之外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并没有具体的诞生时间,反而是存在于金融体系已久,只是其真正映入眼帘而引起探讨是在其金融危机之后的繁荣和扩张。影子银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来分别界定,广义的影子银行涵盖范围较广,指的是除了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外所有涉及到信用交换、融资筹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能够承担信用中介的媒介。而狭义的影子银行界定所涉及范围较小,针对那些可能会引起不可分散的系统性风险或借助监管漏洞和监管空白进行套利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国际上,金融稳定委员会尝试对影子银行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从机构角度难以对影子银行进行划分,原因是不同类型的非银机构其在运营模式和风险暴露上大有不同,而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面对不同金融业务也不尽相同,因此,金融稳定委员会最后从业务层面对金融体系中的影子银行进行划分,共分为五类。一是集合类投资工具主要容易受到金融机构挤兑风险影响;二是主要投向短期融资的小贷机构;三是从事证券融资交易业务;四是提供信贷借贷便利的机构与业务;五是提供资产证券化类业务的信用中介。

2.中国影子银行分类

中国影子银行可以根据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若按照国际金融稳定会从业务层面进行五类划分,可以发现这五项分类在我国影子银行中都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和发展,具体如下。

第一类业务类集合投资工具,此类产品主要容易受到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时而产生的挤兑风险影响,常见的有固定收益类产品、货币型基金等。货币型基金是常见的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基金投资工具,多为开放式基金,可以进行随时申购与赎回,常见的有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由于一些金融机构为了实现高收益,往往会对此类产品进行期限错配,并利用金融市场的高杠杆性进行运作管理,最后使其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大,容易产生“挤兑风险”。

第二类是主要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常见的有小额贷款公司、消费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严格意义上讲,高利贷等黑市交易也是市场上常见但非法的短期融资机构。这类公司由于不能直接吸收存款只能依靠自身及其他同业融资,且其放贷利率较传统商业银行放贷利率高很多。

第三类是进行证券融资交易的影子银行。主要有债券正回购与逆回购等融资融券业务,基本运作原理是拥有证券而想要融入资金的一方以自身所持有的证券为抵押,在一定杠杆和约定借款率的条件下融入资金,同时出借资金的一方到期按约定收取本息,并将证券归还给对方。

第四类是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提供借贷便利的非銀机构,如我国的信用保险、金融担保公司等。这种影子银行主要为那些自身不能直接符合条件进入金融市场的借款人创造便利条件,即为其提供担保、发行防范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等助其入市,从而间接放大信用创造能力。

第五类是提供资产证券化类业务的信用中介。在我国有信贷资产、场外资产、企业资产证券化等。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以这些要进行打包整合的资产在未来时期能够持续、稳定收到的现金流为利息偿付的条件,并进行重新的结构化设计和信用等级调整,并以此为基础发行的ABS。

此外,根据2013年国务院发文对中国的影子银行也可以从所持有的牌照是否齐全来进行划分,分为三类:第一类影子银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并且完全不受监管的第三方金融机构如民间借贷;第二类影子银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但受一定程度监管的非银机构如小额贷款机构等;第三类影子银行是具有国家出具金融牌照,但有一些不受监管的业务,如理财业务、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业务等。

二、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在2008年以前规模较小,各类金融机构主要以自身所经营业务来运作,而中国影子银行真正的发展则是在次贷危机以后。当全球经济不断复苏时,影子银行也在逐渐探索创新,开始了跨市场的多元化业务,并且每年增速达到20%以上。通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中国广义影子银行规模在2017年达到峰值100.4万,狭义影子银行规模达到峰值51.14万亿元。2017年是中国影子银行最繁荣、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促进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创新具有优势上,更多地是加剧了金融风险,加大了资产泡沫,使原本就不稳定的金融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自2016年以来便发展的非常庞大,影子银行在利用监管漏洞和监管空白的有利条件下进行大肆扩张,由此加大了经济脱实向虚的情况,过度繁荣的虚拟经济和金融体系独有的高杠杆性,加剧了金融系统不稳定,影响金融资产质量,使经济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因此,在2017年中央经济会议中提出要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弥补金融监管的空白与漏洞,着重处理没有金融牌照、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非法金融机构和从事非法集资等业务的金融公司,统一规范金融市场准入准出条件,做到有法可依,补齐漏洞,实现监管全方位、多层面覆盖。

自2017年以来国家对影子银行进行管控,其发展态势得到有效遏制,2019年国家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又是进一步对影子银行的有效处置,在近几年的治理中,影子银行规模较以前不断缩减,且经营管理模式变得更加合规,由此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也逐渐减弱,增强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同时也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实现国家制定的经济目标。此外。根据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1可以发现,在各项贷款构成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存在但规模较小,说明影子银行的贷款规模相较前几年有所缩减,中国金融市场中依然以传统的商业银行为信贷提供的金融机构。

三、中国影子的风险与问题分析

影子银行的存在本身就是风险,由于影子银行是属于脱离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媒介,其设计的结构化产品和交易的跨市场性都会给其自身、金融市场甚至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很大的风险。具体而言,首先,影子银行所设计的产品多数具有高杠杆性,资产结构复杂,与基础资产挂钩产品较少且多为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由此加大了金融虚拟经济的资产泡沫,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其次,国家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漏洞与空白,没有具体针对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条文,监管机构对一些交叉业务存在责任不明确现象导致对其监管力度较小,还有一些新兴交易业务出现而没有具体条文监管等种种情况,使影子银行抓住了监管的漏洞与空白而进行迅猛发展。自2018年我国宣布合并银监会和保监会变成银保监会的举措来看,也是國家对影子银行监管的整治措施,从以前的银、证、保分业监管逐渐走向全方面的混业监管,也暗示了未来的混业经营和监管的态势,消除监管漏洞。

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首先,影子银行的发展倒逼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对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产生替代效应。以理财产品为例,最初可将其列为影子银行的业务体现,而理财产品的推出给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带来冲击,倒逼商业银行不断改革创新,给银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加大了资产泡沫。其次,影子银行的存在加剧了金融脱媒现象,如民间借贷利率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会使资金流动到影子银行中,同时一些借款人无法从银行借款也会通过p2p等影子银行实现资金借贷即便这种借款利率较高,因此无论是存款业务还是贷款业务,影子银行都对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冲击。最后,影子银行不像传统银行需要提存,也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其资金受管制较少,一旦出现流动性风险,后果则不堪设想。

四、当前背景下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对策

中国影子银行自2016年以前野蛮扩张到现在合理管制已经初见成效,但目前在全球金融周期背景下,防范化解我国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仍是重中之重,因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完善监管体制,填补监管空白。虽然近年来国家开始着力于影子银行的管控也出台了有关法律法规对其约束,但相关立法不够具体和完善,不能明确监管要求。因此要逐步将影子银行纳入有效监管,避免监管空白,同时可以对影子银行进行实时、动态监管,明确影子银行的准入、运行、退出机制,明确允许经营的业务范围和类别,做到监管全覆盖、风险能可控。

其次,完善金融市场基础实施建设,为影子银行健全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当前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健全,金融自由化程度有待提高,影子银行也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良好规范的金融市场能够促进金融创新,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真正实现经济脱虚向实,促进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为影子银行合理有序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推动金融市场稳定发展,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建立有效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管控。影子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许多风险如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甚至声誉风险等,因此需要对此类风险进行妥善管控,从根本上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如防范流动性风险可以建立流动性预警机制,通过建立流动性预警指标并适时监控来保证影子银行中的流动性充足,防止发生挤兑风险;防范信用风险可以对贷款业务实施三查制度,控制杠杆率;防范操作风险可以加强员工业务水平,对公司软硬件设备进行定期监测,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祁永忠, 栾福茂.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及其监管改革[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4, 000(003):89-94.

[2] 况昕, 高惺惟. 构建”双支柱”监管框架与金融风险防控[J]. 财经科学, 2018, No.361(04):35-44.

[3] 封思贤, 居维维, 李斯嘉. 中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J].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4, 029(004):3-12.

[4] 何文彬.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解析和金融监管困境[J]. 现代管理科学, 2012, 000(011):68-70.

[5] 温权.中国影子银行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J]. 新金融,2020(02):49-56.

[6] 贺建清.影子银行的风险与监管改革研究[J]. 金融论坛,2013,18(03):15-21+49.

作者简介:刘璇(1995-),女,辽宁营口人,营口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硕士,中级经济师。

作者:刘璇

影子银行风险论文 篇2:

央行:积极化解影子银行风险 稳妥处置金融机构风险

4月3日上午,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郭树清同志主持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对人民银行系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部署。人民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易纲同志及其他党委成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并就如何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进行了一系列周密部署,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打好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人民银行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金融风险的精准判断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抓住主要矛盾,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切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确保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一是要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牵头抓总下,充分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作用,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推动落实有关工作安排。二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源头人手,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和重点领域信用风险,积极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稳妥处置各类金融机构风险,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三是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处置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影子银行风险论文 篇3:

影子银行风险阴霾如何散去

问题的提出

《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影子银行是指常规银行体系以外的各种金融中介业务,通常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载体,对金融资产的信用、流动性和期限等风险因素进行转换,扮演着‘类银行’的角色。”《报告》对影子银行进行了界定,主要包括四项:一是金融信用中介活动处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信贷发放标准显著低于银行授信;二是业务结构复杂、层层嵌套和杠杆过高;三是信息披露不完整,透明度低;四是集中兑付压力大。

影子银行非阳光化,曾被视为我国金融稳定的重大隐患,因为其增加了资产泡沫,抬高了杠杆水平,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因此,从2016年底开始,金融管理部门开始对影子银行进行精准“拆弹”。2017年初,我国广义影子银行规模为100.4万亿元。到2019年末,降至84.8万亿元,较历史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

虽然近几年影子银行的治理成效显著,但202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再次指出,要严密防范影子银行死灰复燃。要防止影子银行反弹回潮,防止金融机构无序加杠杆,对金融经济造成扰乱。

为此,本文拟从一个前人较少探讨的角度,对影子银行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提供解决思路。

从另类角度再论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深层原因

前人更多地是从金融机构基于盈利性目的分析影子银行快速增长的原因,后续治理的重点也是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资管新规更是创设性的横跨金融部门、监管部门,给出了治理的良药和猛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如果进一步思考影子银行泛滥的原因和治理策略,会发现远不只是严管金融机构那么简单。

“四万亿”的宿醉效应导致影子银行在2008年后快速增长

我国影子银行的部分业务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了发展,从2002年起商业银行已开展理财业务。但2008年之前,影子银行增速虽然不低,但总规模未超过8万亿元,并未引起过多关注。2008年之后,影子银行的总规模和增速都上了一个台阶,每年增速超20%。到2016年底,我国广义影子银行规模达100万亿元,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

为什么影子银行规模狂飙发生在2008年以后?《报告》简单描述为: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先松后紧,由开始的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很快切换到严格约束金融机构信贷增速和投向,导致银行短期无法消化客户融资需求,于是将资产大量转移到表外,以规避监管和调控,影子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并快速增长。

上述内容将影子银行高速发展归因于政策变化下银行规避监管的结果,但没有对引发这一系列效应的政策进行更多阐述。国内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分析,何治国、陈卓、刘淳、刘津宇在《“四万亿”政策背后的地方政府融资困局》里明确指出,影子银行在2012年之后的“野蛮生长”是“四万亿”的宿醉效应。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颁布了“四万亿”财政计划。2010年以后又收紧银行贷款特别是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表内贷款,这些债务到期后的后续融资需求巨大,通过非银机构远远不能满足,也无法中途停止融资。于是,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并快速增长。对此,何治国等还给出了其他论证,指出:“那些在2009年获得了更多超额银行贷款的地区在2012~2015年间也发行了更多的城投债,用以对到期的银行贷款进行展期。据估算,截至2016年末,约三分之二的城投债都是被银行表外的理财产品所购买。”因此,影子银行高速发展的根源是“四万亿”政策的后续效应。

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影子银行的行业投向主要是融资平台和房地产

虽然没有影子银行投向行业的具体数据,但从经验判断,影子银行资金投向主要为平台类平台和房地产两类。除了它们的资金需求大、不良低,可接受的价格高,综合收益显著好于其他行业等原因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是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这两个行業分配到了更多的优质资源,金融资源只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更多的资源会被配置到这两个行业而不是其他行业?除市场自动调节因素外,政府对这些行业完全不同的内在推动动力是重要原因。平台类平台作为最有效的经济发展手段,既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又直接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因此对各地政府来说都是优先配置资源的行业。房地产业与基建行业息息相关,是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收入来源,且往往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相互交织,卖地收入还是不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因此尽管常受调控,但仍是资源流向的重要行业。

由于缺乏影子银行投向行业数据,我们从金融机构贷款行业可以间接推断。据Wind的数据显示,金融机构贷款靠前行业分布在平台类平台(主要为平台类平台分布较多的四类行业之和,分别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占比自2013年以来不断上升,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比则在不断下降。受表内贷款限额限制,这两个行业无法在表内满足的新增融资需求,最大的可能是借道影子银行来满足。

金融资源非均衡分配导致我国影子银行主体是银行而不是非银机构

如果上述“四万亿”政策是影子银行规模暴涨的直接原因,那么影子银行主体为银行而不是非银机构则是必然结果,这是由金融资源非均衡配置决定的。因为只有资产约占金融业总资产90%的银行业,才有可能承接“四万亿”政策天量信贷规模的后续融资需求,才能调动信托、证券等非银机构为银行类信贷业务服务,创新出各种业务模式来消化“四万亿”遗留的融资需求。

因此,正如《报告》所述:我国影子银行以银行为核心,表现为“银行的影子”,主要原因是我国融资体系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银行既是非银行机构资金的主要提供方,又是其客户的主要提供方。所以我国影子银行不会像发达经济体一样,由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非银机构构成影子银行主体,只会由银行担任这一职责。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矛盾交织导致银行由被动到主动,最终助推了影子银行的野蛮增长

如果说影子银行野蛮发展初期,银行是“四万亿”政策后遗症的被动接受方,必须创新产品去延续平台类平台的融资需求;但在后续发展中,银行由被动转为主动,与其他通道方合力助推了影子银行的野蛮增长。一方面,这是金融深化的结果。银行间同质竞争激烈,平台类平台、房地产两个行业综合收益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是大部分银行想方设法重点争取的优质客户。另一方面,这又是金融抑制的结果。银行表内贷款受行业限额、信贷规模、风险资产、资本金、存贷比等各种指标的限制,无法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而影子银行提供了比较完美的监管指标规避方案。

从银行内部来说,也存在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矛盾冲突。一方面,银行的微观经营机构,金融深化导致业务竞争激烈,机构从盈利角度出发会设法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银行总行管理部门宏观层面更注重监管指标达标、经营稳定、业务合规等,从安全性和流动性角度出发的各种管理措施,会达到金融抑制的效果。而影子银行业务,既满足了银行微观盈利性和维护客户的需求,又满足了银行宏观指标达标、满足监管要求的需求,最终成为银行主动发展创新的业务领域。

驱散影子银行风险阴霾的建议

政策平稳连续。诚然,任何一项政策在制定之初,都亟须解决面临的迫切问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毫无差池。但是,政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多年后副作用显现时已极难调理。因此,较为稳妥的应对之策是尽量保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可执行性,避免政策的大起大落与过度、从制度上解决影子银行死灰复燃的可能。

资源分配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我国市场化取得了重大进步,看不见的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资源垄断现象也同时存在。如果未来无论是金融资源还是其他资源,在可能范围内能更多地用看不见的作用,则会出现更为市场化的资金需求方,更多选择的资金供给方,市场中也会有更多自发的制衡力量,从而避免信息失真,某一方面爆发式增长。

监管防控和疏导同步推进。资管新规实现了监管对影子银行拉网式的精准防控,取得了巨大成效,使得影子银行规模快速有效回落。但是,每次监管奏效之时,也是新一轮金融创新开始之际。因此,监管当局可以适当考虑在防控的同时加强疏导,从源头上拨乱反正,达到监管期望。例如,为避免期限错配产生流动性风险,资管新规规定不可以期限错配。但在实际业务中,长期项目常有,而长期资金不常有。如果监管只规定不可以错配,而不与商业银行一起探讨长期资金的合规解决之道,会使得被监管方监管套利的创新冲动一直存在。又如,對公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影子银行的一部分,一直行走在灰色地带。目前监管封闭了CLO标准化的正路,但是没有给出如何标准化的旁路,反倒容易引发该业务的不合规发展。监管可加强引导,将商业银行可能通过证券化逃避的监管指标如何承当加以明确,完善信息披露,发展二级市场,引导证券化业务成为解决金融市场不对称的天使,而不是扰乱市场的恶魔。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

作者:李利

上一篇:小型物业管理论文下一篇:社会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