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风险产生论文

2022-07-03

摘要:完善高校学生贷款制度是满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需要,是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举措,是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银行贷款风险产生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银行贷款风险产生论文 篇1:

改革银团贷款模式降低企业集团贷款风险

摘要:文章通过对现行企业集团贷款和银行贷款风险分析,阐述了企业集团贷款管理制度的局限性;提出要改革银团贷款模式,引入银团贷款委员会制度,对企业集团统一授信和分级贷款管理,解决关联企业贷款互保问题,从而改变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关键词:银团贷款企业集团贷款风险委员会制度

自商业银行积极开办企业集团贷款业务以来,由于集团客户具有规模大、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特点,集团客户成为各个商业银行营销的重点,企业集团贷款增长迅速。近年来,随着企业集团贷款快速增长、贷款比重逐步提高,银行贷款风险也随之增加,借贷矛盾亟需解决

一、目前企业集团贷款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

1 对大集团过度授信现象突出。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2月末,19家银行(包括5家大型国有控股及国有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12家股份制银行)授信额度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共4.2万户,比2006年末增加440多户;大客户授信额度为21.5万亿元,单户大企业平均授信额度超过5亿元。数据显示银行对大集团过度授信现象突出。

2 银行贷款过分依赖于少数大集团客户。数据还显示,截至2007年2月末。19家银行贷款余额高达11.5万亿元,大客户贷款余额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例在60%以上,银行贷款过分依赖于少数大集团客户,银行风险受企业集团影响正在增加。

3 信贷资金的“统借统还”,贷款监管难度增大。很多企业集团在内部实行统一的所谓“财务管理”,对信贷资金实行“统借统还”。集团内企业往往根据自身需要串用银行贷款,单一银行很难跟踪信贷资金流向。有的企业集团在规模扩张过程中过度依赖银行融资,甚至存在长期投资大量挤占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短贷长用”现象,一旦出现银行全面回收贷款或集团销售资金回笼过缓的情况,资金链就会断裂,对银行系统资金安全形成巨大威胁。

4 集团客户的担保和关联企业互保现象严重。对于企业集团而言,担保和关联企业互保较为普遍。但由于不少企业集团公司治理和内控水平较低,在财务管理上,无法分清责任,也没有建立必要的防火墙,当借款方不能偿还债务时,极易引起连锁反应,使整个集团陷入困境,银行债权难以获得保证。

5 变相悬空银行债权。有的企业集团为了逃废银行债务,利用内部关联交易和不合理的转移定价,或通过兼并收购、破产。或在关联企业内部转移资产、债务,虚化担保企业的担保能力和企业的承债能力,变相悬空银行债权,把风险留给了贷款银行。

企业集团贷款给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也正在增加,为减少此风险给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在给集团客户授信和放贷前,应通过查询贷款卡信息及其他合法途径,充分掌握集团客户的负债信息、关联方信息、对外对内担保信息和诉讼情况等重大事项,统一授信和适度授信,防止对集团客户过度授信,引进银团贷款制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和发展现有银团贷款模式,充分发挥贷款卡的作用,对预警授信、保障金融秩序稳定和银行业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企业集团信贷管理制度局限性

1 缺乏有效的识别集团关联企业的方法。各银行都提出要对集团客户统一授信,以对集团客户信贷总量进行控制。由于大企业集团经营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现象普遍,如何识别关联企业,划定集团客户的范围是一大难题。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企业集团范围认定不一致,导致相互担保贷款现象时有发生。

2 缺乏有效的对集团关联企业相互担保贷款的风险控制方法。对集团关联企业间相互担保贷款的风险控制受企业、银行业竞争环境、经营特点等原因无法解决,风险控制操作空间狭小。

3 缺乏有效的判断集团客户提供信息真实度的方法。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掌握基本来自企业自己提供的信息,不利于贷前、贷后的风险规避。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是针对具体贷款事由编制的,导致不同银行取得的同一企业、同一时期的财务报表数据有重大出人。因此,商业银行组织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可供各银行共享的信息渠道和信息平台,加强对企业信息的判断能力。

4 总量控制缺乏分行层面的、可实际操作的对集团客户授信限额的管理规定。国际上对单一客户或集团客户授信额度一般都有数量规定,但我国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率不得超过10%”,导致分行尚无单一客户授信资本金限额管理,原因是分行非法人银行,无独立资本金,难以确定适度的贷款余额,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因此。对于金融业务量大的区域金融中心、企业集团发展迅速和集中的地区。缺乏对应的量化管理指标,不利于风险控制。

5 商业银行实行的主办行、协办行制度不利于分行对企业集团的信贷风险控制。集团客户习惯于多头分散贷款,而信贷风险却要实行总量控制,在一个分行内部主办行、协办行制度在具体实施时必然会发生信息摩擦,进一步降低了分行对集团客户的整体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效率,不同银行间的信息交流和对企业集团的整体风险防范和控制会更加困难。

企业集团贷款数额巨大、涉及面广、借款银行多、借款主体复杂,和银团贷款有一定的边缘性,可将银团贷款政策针对性完善之后应用到集团贷款管理中来,解决目前集团贷款出现的问题和所面临的风险。

三、改革和发展银团贷款模式的意义

1 银行监管部门的法定地位使其在把握企业集团信贷总体状况时比单个商业银行有明显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商业银行充分了解借款企业信息、降低不良贷款数量和比例、防范集团客户贷款的系统性风险。

2 对企业集团统一授信管理提供具体的、量化的和可操作性的办法。对统一授信的集团关联企业的范围制定统一的、可操作的办法,这是对集团客户授信科学管理的基础,有效识别关联企业及其内部交易行为。对关联企业的识别,应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持续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3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减少信息分散和信息摩擦造成的效率损失,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做到对整个企业集团贷款风险的预先防范控制,避免对集团客户过度授信和放贷。

4 企业集团客户业务扩展迅速、对外投资形式多样、资本运作周期长,资金往来频繁,贷款需求量大,贷款频率高,快速处理模式可大大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银行审贷成本,急企业之所急,减少贷款费用,降低借款企业负担,提高效率。

5 对企业集团统一贷款、总量管理,和企业集团信贷资金“统借统还”模式对接,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内部关联企业互保和循环担保行为,降低企业内耗,有利于减少互保和循环担保行为和风险。

四、改革企业集团信贷管理的政策建议和发展对策

一方面,银团贷款一般限于新建项目、扩建项目,针对的是项目贷

款,项目贷款还款能力、收益等具有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使得银团贷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有必要改革银团贷款模式的这一特性。

另一方面,一次性银团贷款无法满足企业集团日常性业务的大量资金需求,改革项目性银团贷款为企业集团贷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1 由银监会牵头、各商业银行参加组建固定的银团贷款委员会,使银团贷款由临时性转向长期性、一次性转向永久性、项目性转向企业性、单次牵头行转向轮值牵头行,建立轮值牵头行制度,形成银行集团贷出资金、企业集团借入贷款的集团对集团的平等资金借贷关系,各银行从“竞争”走向“竞合”。

2 企业集团的认定。以关联企业为主导,包含母子公司、总分公司、参股、家族式、合营、联营、担保关联企业等,组成单位由成员企业申请、企业集团上报、银团贷款委员会审核确认。由于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等企业受相关政策的限制,部分企业签订互保协议或者反担保协议,此类公司综合考虑并入企业集团框架。企业集团认定后合并企业集团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等主要报表,剔除企业集团内部的产品购置销售、资产出租租赁、资金转移、财产转移、债务转移、资产债务重组等关联交易经济活动带来的内部非实质性资产负债变动,统一财务报表提供给银团贷款委员会,改变银行信息不对称的地位,防止企业集团通过内部关联交易、内部转移资产债务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变相悬空银行债权。

3 银团贷款委员会在“客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基础上建立一个银行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之间及各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统一对集团客户进行评级、授信、资产负债评定、大额贷款发放、债券发行、贷款担保等债务性管理,利于进行总量控制和风险提示,防止集团客户多头套取贷款。各银行可在此基础上建立集团客户小组,全面负责对集团客户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跟踪监管工作,进一步确定分行层面对集团客户的授信,真正做到统一授信。

4 实行企业集团贷款卡管理。对企业集团发放主卡、对组成企业发放副卡,项目贷款应一次审报、分批审贷、不得划整为零,企业贷款随借随贷,对企业存款和集团贷款进行有效的时时动态管理。防范对集团客户过度授信、贷款总量失控,随时掌握集团客户资产负债的变化,对“统借统还”进行跟踪管理。同时对企业集团在各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临时账户等各类账户进行统一管理、适度授信,随时掌握企业集团的银行存贷款数量、资金流向、还款能力、拖欠风险等。

5 在统一授信的前提下重视对承贷主体的选择,由牵头行牵头组建贷款项目组,根据集团客户的不同性质,确定合适借款主体,注意避免因借款人选择不当而产生的结构性问题。对大额贷款额度进行合理分配,例如,以前三年该企业集团在各银行贷款比例余额平均值确定基本比例;对于小额贷款各银行可自行办理,但归入集团客户贷款总额。

6 对外担保有可能成为或有负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风险,进一步给投资人或其他债权人带来风险。改变对企业或有负债范围确定,将对外担保合并入或有负债科目内,并计人企业集团的授信额度内。设定贷款担保等级额度,由组成企业上报、企业集团核定、银团贷款委员会确认,在一级额度内无需担保、二级额度需其他非相关企业担保,担保行为通过贷款卡纪录,总量控制和预警授信,有效减少关联企业互保行为。

总之,目前银行贷款过分地依赖于集团客户,且过度授信突出,贷款风险加剧,改革现有银团贷款模式,导入银团贷款委员会制度,统一对集团客户授信、放贷、贷款管理,弱化银行业的信息劣势地位,降低贷款系统性风险、企业集团的贷款费用和银行的放贷成本,具有突破性意义。

(责编:若 佳)

作者:璩泽琪

银行贷款风险产生论文 篇2:

关于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与完善的思考

摘 要:完善高校学生贷款制度是满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需要,是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的举措,是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问题。因此,必须扩大贷款规模,延长还贷期限,调整风险补偿比例,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和建立信用法律法规,以进一步完善学生贷款制度,促进高校学生贷款管理科学运行。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 财政 经济 贷款 风险补偿 信用 法制

一、我国高校学生贷款制度的发展历程

学生贷款是政府为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提供的信用的银行贷款。学生贷款形式主要包括: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高校利用财政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贷款和一般性商业贷款。这里,我们主要讲的是,国家助学贷款这个主要形式。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政府对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一项重要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学习期间财政代付利息,毕业后自己支付利息和分期偿还贷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改革后,我国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断增多,贫困生占在校生比例增大,“为确保每个学生不因学费问题而退学”的目标,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学生贷款政策,不断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1999年,我国颁布《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首次提出高校学生贷款的问题。同年,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和南京等8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在这些学校收到很好的效果,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于是2001年在全国全面推行,并实行信用贷款。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经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贷款管理运行。接着,制定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贷款“风险分担”。2009年,财政部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管理办法》,制定代偿机制,实行学生贷款代偿制度。我国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以来,对高校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教育机会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现行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

1.助学贷款规模。贷款对象主要是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含高职学生)、研究生以及第二学士学位学生。贷款幅度按在校生总数20%的比例的范围内给予贷款。贷款项目主要是以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贷款总额标准是每人每年6000元以内。

2.规定还贷期限。助学贷款期限为6年,学生毕业后两年内开始偿还本金,六年内分批还清所有贷款本息。

3.利息支付办法。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由财政支付。部属高校中央财政补贴50%,地方财政贴息50%,省属高校全由省财政补贴。学生毕业后利息由自付,毕业后的当年7月1日起开始计息,每年12月底为扣息日期,利率是按商业银行当期借款利率计算。

4.贷款风险补偿。财政和高校按本校学生贷款当年的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银行补偿,具体比例在银行招标时确定,并于每年12月底前将补偿资金及时、足额拨付给经办银行。按行政隶属关系,风险补偿金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还规定每所高校承担的部分与该校毕业生的还款情况挂钩,实行“多还少补”的“奖励机制”。

5.学费代偿制度。贷款学生自愿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艰苦创业工作服务期达一定时间的,以及到部队服役的,其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全部偿还之前的产生的利息,由中央财政代为偿还。

6.還款约束处理。经办银行、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同加强对学生贷款进行管理,建立还款约束机制。对违约付息还本学生,经办银行对其违约还款金额计收罚息,违约情况录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将其名单在新闻媒体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公布,列入“黑名单”。

三、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银行贷款管理积极性不高。政府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实质上是一种非盈利性的政策性贷款,是政府保证教育机会公平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目标,对国家助学贷款这种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方式的银行贷款固然以其所追求的利益的本质不相容,存在商业银行在助学贷款业务运作中政策性要求和盈利性目的的矛盾,对银行自身来说这种业务运作方式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因而产生贷前“避贷”现象,造成银行放贷和管理积极性不高。

2.贷款规模脱离实际。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在设计上并不适应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表现为贷款幅度小。国家助学贷款规模控制在在校学生总人数20%以内,显然在一定时期,特别是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与教育体制是不相适应的,没体现出“应贷尽贷”的目标,这是其一。贷款金额少。当时学生贷款制度设计时只考虑一般专业收费,而未充分考虑艺术专业学生的学费问题。当前,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学生学费最低的一年也要1万元,艺术院校学生的学费,高的达到1.5万元不等。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总额为每人每年限贷6000元以内的标准,显然没有把这部分困难学生考虑在内,未能满足艺术专业经济困难学生的要求,这是其二。

3.学生还贷期限比较短。贷款期限定为6年,实际上,学生第一笔贷款从大学第一年开始贷款到毕业后第二年就要还贷,分批还完。从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或就业初期工作收入的状况来看,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还贷能力是有限的,有的连最基本的生活开支都很难维持,谈不上还款。对于支付利息问题,学生毕业后每年要支付一定的利息,成为学生经济负担。由于贷款期限短,造成很多学生无法还款,违约率高成为普遍现象。

4.风险补偿比例偏高。风险补偿金是财政和高校支付给银行的风险补偿资金。风险补偿资金是根据“风险分担”原则,按当年学校实际发放给学生的国家助学贷款的一定比例给予银行补偿。风险补偿金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风险补偿金比例高。风险补偿比例按高校与经办银行签订的贷款协议执行,招标时银行给出的比例比较高,普遍高于10%。如广东10.9%,有的省份更高。规定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实施这种助学贷款违约分担机制方式,使财政、高校和银行三者的利益都受到影响,表现出利益不均衡性;二是增加高校经费负担。学校不是借贷双方,债权债务关系本来就是借贷双方的事,财政和学校按“当年学生贷款总额一定比例计提风险补偿金”支付给银行,财政和学校变成贷款风险承担者,导致高校开支增大。无形中使这种信用贷款变相为“抵押担保”贷款,把贷款风险转嫁给财政和高校;三是学校出现“减贷”现象。国家设立风险补偿制度目的是为了补偿银行在成本和风险方面的损失,提高其贷款积极性,但银行在未到期贷款之前就收取一定比例风险补偿金,成为银行放贷业务中一笔额外收入,是一种“抵押”行为,与“贷前提息”相似,显然不符合规定,当然,这也是国家为解决学生贷款问题的无奈之举。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自然会减少贷款人数,甚至不要贷款了,以减少交这笔风险补偿金;四是银行催款工作被动。银行有了风险补偿金作为“担保”之后,对贷款管理和催款积极性不高,工作相当被动。另外,学生对政府和高校给银行补偿,已存在潜意识欠款,造成违约率更高。

5.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立比较晚,而且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体系。而且,法律上欠缺,立法上未能体现出学生贷款的处罚办法。制度管理上只是对没有按时付息或按时还款的违约学生在有关媒体及网络上公布名单,约束力不强。学校诚信教育方式还是比较简单,未能从个人信用的利害关系和国家贷款的初衷角度去教育提升,学生没有树立诚信意识。因而,很多学生比较理性地选择违约,造成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大大超过风险补偿金的支付部分,给财政和高校带来经济损失。

四、完善学生贷款制度的建议

1.扩大助学贷款规模。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为达到“应贷尽贷”的要求,国家助学贷款规模在设计上可参照外国成功经验,如英国贷款规模大,覆盖面达40%~50%。针对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体制情况,应该扩大受益学生范围,满足更多助学贷款学生的需要,按在校学生的30%-40%的幅度给予贷款。同时,贷款金额应满足学生所交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需求。可按专业性质划分,如一般综合性大学一般专业学生贷款金额可以增加到8000元,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的,贷款金额达10000元,专业艺术院校学费达16000元,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需求,以实现教育公平。

2.适当延长还贷期限。学生偿还贷款取决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两个主要因素,学生拖欠贷款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学生学业、就业、收入,又有个人特征及贷款制度设计等因素影响。客观因素决定主观意识,如果没有偿还能力,即使诚信意识再强,也没办法。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和生活情况调查反映,学生刚刚就业工资收入不高,如经济比较发达的广州地区,大学生就业第一、二年月工资收入也仅为1500—2000元幅度的占80%,除支付贷款利息和生活费用之外,剩下不多,要筹集资金还贷是比较难的。因此,贷款期限应延长至10年比较适合我国目前大学生的还款实际承受能力,以缓冲还款压力。

3.调整风险补偿资金。国家设立风险补偿金出发点是为补偿银行在成本和风险方面的损失,提高其贷款积极性。采取贷款风险补偿方式来为银行补偿的运作,实际上是我国政府针对目前现实的一种无奈选择,只能作为一定时期的制度来运行。从当前各方面关系情况来看,调整风险补偿金及其管理显得很必要。一是降低风险补偿比例。风险补偿本身就是一项额外的成本支出,对未发生风险事先进行补偿,实际就是一种现金“抵押”,是一种不均衡的利益表现,实际上也构成了制度运行的成本。从我国地方财力情况分析,风险补偿比例计提应降到6%以内比较适合我国当前实际;二是风险多方分担。对于财政方面,在国家助学贷款中,财政在运作中付出了很大代价,如风险补偿金负担一半、免征利息税、支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贷款利息等,对于贫穷地区来说,财政财力已很难支付这部分经费了。对于高校方面,在經济发达国家助学贷款的运作中,高校是没有承担任何助学贷款风险的。把风险转嫁给高校,用经济手段要求高校加强管理,加大了高校开支,额外的开支给高校带来经济“压力”。风险补偿金应由财政、银行和高校三方分担,三者利益制衡,各承担风险补偿金2%比较合理;三是明确债务债权关系。垫付风险补偿金后,如何追还债务,以及债务归属问题是风险补偿金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银行要加强催债工作力度,按规定做好坏账计提工作,注销坏账,做好财务核算业务。高校要积极配合,提供学生个人信息,协助银行催款。

4.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作为特定的经济交易行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个人信用体系是由特定机关通过登记、评估和管理,系统地管理个人资信、约束个人信用行为的总称,包括个人信息登记、个人信用评估、个人失信惩罚等内容。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是国家助学贷款良性循环发展的保障。因此,一是建立信用机构。设立信用征询局,成为个人信用信息公共征询机关,负责全国个人信用管理工作;二是设立个人信用信息库。信用征询局要积极加强税务、工商、海关、公安、银行、教育和高校等部门的协作,将全国个人信息录入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三是健全学生信用档案。设立学生个人信息评价标准和统一的个人信用代码,一般是以个人身份证为主的代码比较规范,保证学生个人信息进行连续记录,动态管理,从而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使助学贷款人的信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5.推进助学贷款立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全国人大加快了法制建设的进程,大力推进各个领域立法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法律体系。但对学生贷款的法律还是欠缺,没有法律方面的条款来对学生贷款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造成学生产生失信行为,贷款违约问题,学生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当前,制定相应的个人信用的法律来惩罚贷款失信和制约失信行为显得必要。因此,我国应出台一部信用法律,使信用机构和个人信用管理活动的运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必究,能够按照有关法律条款,对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增加学生的失信成本。

6.健全贷款管理机制。国家助学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强化金融、财政、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等方面的协调关系,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建立有效的贷款回收机制。经办银行不仅要完善服务体系,为学生和高校提供咨询服务,而且操作系统要简便,易于学生和高校操作。此外,银行应尽催款职责,特别是风险补偿金垫付后的催款工作,做好违约率的计算及计提坏账的账务处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生个人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协调各高校开展贷款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高校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强化学生个人信息系统管理,切实做好贷款的追还工作,同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基层就业,增大学生贷款代偿的比例,减轻贷款学生的还贷压力,推进高校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

7.设立教育发展银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助学贷款问题,关键一环是政府必须把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划归政策性专业银行管理。从当前我国经济情况来看,设立教育发展银行是时候了。教育发展银行是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政策性专门银行,一方面,负责高校学生的贷款整套管理工作,包括助学贷款的发放、使用、回收,统一对学生贷款管理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另一方面,经营存款发行教育债券,吸收存款和管理政府对教育投入高等教育使用资金。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历程来看,由于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多需要优化结构、实现财政政策性倾斜的事情,通过启用政策性银行,可以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但能与市场兼容,按市场化运营,这是其自身特点。在资金来源和资金管理方面还有很多优越性,如资金来源国家财政,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的资源使用,实现教育机会公平,专业银行方便管理,方便操作,资金回收信息管理容易直接。此外,国家助学贷款如果能通过教育银行放贷,就用不着计提风险补偿金,从而减轻学校经济负担,有利于高校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课题:“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创新研究”(编号G310008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勤,张小宾.完善我国高校学生贷款制度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报,2008(1)

2.曲绍卫,马翀云.大学生贷款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探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梁爱华,沈红.国际视野下学生贷款风险及其防范机制[J].高教探索,2008(2)

4.任思文.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5.袁东敏.英国大学生资助制度对我国高校助学贷款政策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

6.陈振祯.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的若干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

7.郭志俊.美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法律制度研究和借鉴[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8.夏玮.论个人信用与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建设[J].理论导刊,2004(7)

9.李向利.中国个人信用制度的立法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11)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0225)(责编:贾伟)

作者:刘宏波

银行贷款风险产生论文 篇3:

压力测试在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的应用

[摘要]压力测试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方法,是VaR的有效补充,被监管部门广泛认可,已逐渐成为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文章在简述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开展压力测试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方法的选择、三大风险因素、假设情景的选择、开展压力测试的步骤及结果的应用等几方面分析了压力测试在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防范中的应用。

[关键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

[作者简介]何伟民,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经济师,陕西西安710075

[文献标识码]A [

一、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必要性

首先,压力测试作为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是VaR风险衡量方法的有效补充。由于所有市场对极端的价格波动(金融资产收益分布的后尾)都是十分脆弱的,而VaR型风险衡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标准”的市场条件下量化潜在的损失。一般而言,增加置信水平能够解释出日益巨大的但却不太可能出现的损失,但基于最近历史资料所作的VaR测量,往往不能识别那些可能引起巨大亏损的情形。压力测试则可以通过测算银行在遇到假定的小概率事件等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银行的脆弱性作出评估和判断,并采取必要措施。

其次,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在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压力测试可以增进银行对自身风险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了解,增强银行积极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为管理层制订或选择适当策略提供重要依据。且可用于评估经济资本需求,从而部分抵消经济衰退时期资本要求提高的影响。

再次,应对外部监管的需要。作为能够令人满意的运用内部模型的7个条件之一,压力测试是巴塞尔委员会要求进行分析的方法之一,同样也为衍生工具政策集团和国际30人集团所认可。我国自从2007年银监会出台《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工作要求不断严格。2008年下半年,银监会连续要求商业银行进行3次压力测试。2009年上半年,银监会就巴塞尔委员会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在全国征求意见。2009年10月出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2009年11月,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6大产能过剩行业及房地产、融资平台进行压力测试。2010年4月20日,银监会召开2010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分析通报(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大中型银行按季度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工作。压力测试已逐渐成为外部监管部门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最后,通过压力测试分析可以较准确地认识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政府融资平台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基本建设项目实行“拨改贷”,国家成立6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建设投资公司,这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雏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在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背景下,开行大力推进开发性金融实践,推动各地加强融资平台的制度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并以地方财政未来增收、土地收益和其他经营性收益为还款来源,向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用于项目建设,这对应对危机、增加就业、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发挥了重大作用,有力支持了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有力支持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2009年以来,根据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各家银行大举进入地方融资平台领域,为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负债增速迅猛,2009年一年平台负债增加4万~5万亿元,增幅超过100%,其中,银行贷款占平台新增负债的80%以上。然而,随着融资平台的过度发展,目前出现了部分平台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过度负债和过度竞争等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可以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平台贷款的风险水平差异,对于化解过量的融资平台贷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压力测试方法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最大损失分析和极值分析4种,在实际运用中以情景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最为常用。我国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中也明确提出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

敏感性测试旨在测量单个重要风险因素或少数几项关系密切的因素由于假设变动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其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情况下,机构资产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动。由于敏感性分析中只需确定重要的风险影响因素,而对冲击的来源并无要求,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适时(实时)测试,号隋景测试有较大不同。

情景测试是假设分析多个风险因素同时发生变化以及某些极端不利事件发生对银行风险暴露和银行承受风险能力的影响。与敏感性分析不同,情景分析中不论是冲击的来源还是压力测试的事件以及被冲击影响的金融风险因子都需给出定义。

因此,在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上,可参照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银监会的相关要求,首先确定影响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假设其在轻度、中度、严重压力下的取值(即设计压力情景和假设条件),然后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再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

三、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因素

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贯彻中央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快速增长的高额负债也带来潜在的财政和金融风险。根据目前融资平台贷款的通常业务模式,主要有三大风险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率水平、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

(一)政府债务率水平

由于目前的融资平台主要是政府出资设立,大多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承担的是政府公益性项目,项目自身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以还贷,还款来源依赖于政府财政收入或财政补贴收益,因而政府的债务率水平是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决定了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如果债务率过高,政府依靠财政收入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风险将会加大,一旦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本息,要么导致贷款违约,要么需要银行新的信贷资金注入,形成新的潜在风险。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纷纷对地方政府负债过高问题发出警告。2010年1月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2010年宏观政策方面要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

(二)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

政府融资平台自身是否具有实际经营活动,地方政府是否给平台配置了足够的经济资源,设计的治理结构是否符合市场化要求,有没有实现平台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减轻其对财政还款的依赖等,都决定了政府融资平台对贷款资金的自主支配程度以及还款资金的安排能力。自身机制建设情况较好的融资平台,其贷款受地方财政的影响相对较小,还款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三)贷款项目性质

目前融资平台贷款项目按项目用途可分为公益性项目和有收益项目两大类。按担保方式可分为财政担保、土地抵押或其他担保两大类。按还款来源可分为财政资金还款和项目自身现金流还款两大类。

通常来说,银行以及融资平台对公益性的项目、财政担保的项目、依靠财政资金还款的项目控制力更弱,对政府偿债能力的敏感程度更高,潜在的风险相对要大。

四、压力测试假设情景的选择

结合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可采用基于假设的情景分析测试方法,以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影响最大的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作为核心的假设情景。同时考虑到目前财政统计的现实情况,土地出让收入并未全部包含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因此假设情景可分为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减少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两种情形。同时再考虑到贷款利率变化对融资平台贷款偿还产生的资金支付压力,建议增加央行大幅提高贷款利率作为第三个假设情景。对融资平台自身建设情况和贷款项目性质两个风险因素,在压力测试中不纳入假设情景,而是作为贷款风险测试中的调整因素。

在假设情景变化的程度上分别采取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严重压力,评估在以上假设情景出现大幅不利变动的情况下,融资平台贷款的质量变动情况,并进一步测算因此可能产生的损失等情况。具体情景假设如下:

五、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的步骤

在假设情景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开展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1)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2)根据平台性质考虑对平台风险水平的调整;(3)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上的风险水平。即通过判断政府整体债务水平变化来测算其对融资平台还款能力的影响,继而对具体贷款形成最终的压力测试结果。

第一步,以地方政府债务率为主要指标判断地方政府在压力情景下的表现,并进行分类。

在操作中首先可参考监管部门意见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银行的政府债务率控制标准;其次以最近一期的财政报表数据计算在压力情景下的政府债务率水平,并按照压力下的政府债务率与债务率控制的比例对该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分类。为便于实施,可分为正常、关注、预警、高度预警四大类,分类标准如下表。

第二步,将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分类结果映射到融资平台,并根据融资平台性质不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水平进行调整。在调整中可设定两项调节系数:一是行政级别调节系数,比如省级平台和国家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1,副省级和省级开发区平台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地市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9,县级平台调节系数设定为0.7。二是机制建设调节系数,如果平台为纯融资性平台(即只承担项目融资任务,不承担建设、运营任务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0.8,如果机制建设较完善,则调节系数可设定为1。

第三步,根据项目相关信息调整项目层面的风险水平。一是对同一融资平台下的多个贷款项目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按照政府偿债能力分类和项目重要性两维进行贷款资产质量分类的调整。具体调整幅度可参考下表。

二是按照项目还款来源类型进行调整。如项目自身有收益且现金流能覆盖贷款本息,或者融资平台市场化程度较高,自身经营收益(剔除土地出让收益)能覆盖贷款本息的,即表示该贷款项目对政府财政收入变化不敏感,建议将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调整为正常情景下的分类水平。三是政府偿债能力分类达到关注类(及以下)的,压力情景下的资产质量分类结果应至少下调到关注类。

六、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通过对融资平台贷款进行地方财政收入不同程度变化的压力测试,首先可以较为清楚地分辨出目前各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在不同压力情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政府偿债能力不同的地方及平台在各种压力情景下的表现情况。如在压力情景力下,有多少正常类的地方融资平台降为关注及以下,有多少贷款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降,下降的幅度是多少,资产质量恶化的贷款特征分析等。使得银行能够更加审慎的区别对待融资平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

其次,通过分别测试各贷款项目在压力情景下资产质量分类结果的变化情况,可以汇总计算整体贷款组合在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率以及压力测试所确认的潜在损失是否可以被接受。

以某商业银行一家分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案例分析,发现压力情景下的不良贷款项目均存在以下共同特点:(1)项目均为公益性项目,贷款投向为基础设施项目;(2)项目信用结构均为基于政府回购资金的应收账款质押;(3)项目还款来源均为财政资金及委托代建资金,自身无收益或仅有极少部分收益;(4)这些不良贷款项目在“项目对地方政府的重要性排序”中,均处于靠后位置。即如果一个融资平台同时有多个贷款项目时,按照项目对地方政府的重要性排序指标,处于靠后位置(即融资平台面临同时还款时该部分贷款顺序靠后)的项目比靠前的项目资产质量分类下调幅度更大,更容易形成不良贷款。这些压力下的不良贷款特点为分行后续的贷款决策、存量贷款的风险化解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舒 生]

作者:何伟民

上一篇: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档案管理工作认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