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国有银行风险论文

2022-07-03

摘要:商业银行的治理机构由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构成,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利用内部审计,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效果,使各项经营活动更加规范。本文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内部审计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方法,以P银行为例,分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的实施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计国有银行风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审计国有银行风险论文 篇1: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前景分析

[摘要]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仅占银行员工总数的1%,而在国外银行这个数字是5%。内部审计资源的不足与银行业务风险的增加日益变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如何解决银行内部审计资源与审计需求的矛盾,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同时适应银行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要求,笔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新方法、新理念,值得银行内部审计借鉴。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作者:付国民 朱 岚

审计国有银行风险论文 篇2:

内部审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摘 要:商业银行的治理机构由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构成,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利用内部审计,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效果,使各项经营活动更加规范。本文对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内部审计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方法,以P银行为例,分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的实施情况。

关键词:内部审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增值型审计

前言: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工作内容,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认识到完善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现代化管理方法,不可局限于防范风险舞弊及审计监督工作中,还需要与当前银行的发展要求、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相结合,以此来提出合理化的发展意见,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及经营管理工作更具完善性。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的实现过程需要董事会成员、管理层中的成员及其他成员共同来实现,内部控制的实施,对提升经营工作的效率性及效果性,法律制度的遵循性及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商业银行治理效果,需要采用内外部审计及其他控制部门相结合治理方式,以便建立出完善的银行内控体系及风险管理体系。董事会在对银行运营业绩信息进行评价时,应从审计人员的工作为出发点,独立进行评价和验证[1]。当内部控制不健全时,管理人员将无法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导致管理工作混乱,财务信息失真。因此可知,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缺一不可,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关系。

二、内部审计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方法

(一)拓展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得以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合理及合规性,以控制风险为目的,审计方式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现阶段,我国的大多数商业银行均具备有效的工作模式,通过拓展内部审计职能,提升经营管理效果,促使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要求银行在开展一切经营活动期间,应以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为出发点,通过实现整体发展,以此来促进商业银行效益的提升。在对商业银行各部门的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进行分析、检查及评价时,需要从效率、效果及经济性等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在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时,需要将风险导向作为首要工作,商业银行获取利润主要是通过经营风险来实现,其是否能够更好的生存及发展与其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有直接关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立在风险计量及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对商业银行各项管理工作、制度的建立及财务工作起到了引领作用。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商业银行应处理好合规经营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提升风险控制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2]。

(二)完善信息沟通及监督机制

完善信息沟通及监督机制,需要建立在科学有效信息传输系统的基础上进行,能够在各级业务部门、各级机构之间信息能够实现及时及高质量的传导、收集及反馈。建立完善的从下到上沟通渠道,内控建议、内控信息及揭发举报等信息能够向上级管理层准确传达,以此来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效果及质量,为决策活动的高效实施及开展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要求各级管理层中的工作人员与员工应积极进行沟通,并对信息进行反馈,明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职责权限,完善内部各项规定,加强内控风险评估,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商业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及内控文化。

(三)建立增值型审计

将增值型审计应用于商业银行审计工作中,其审计工作主要是指能够为机构及组织增加价值的一项审计行为。价值审计工作在实施及开展期间,应加大对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应用,企业活动由增值活动及非增值活动构成。为了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应增加增值活动量,减少非增值活动量。通过在商业银行中融入内部审计工作,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在对商业银行的资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时,主要从效率、效果及经济性角度出发,完善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科学评估体系,以此来完成对审计活动增值功能的有效评估,增值导向评价结论的正确性及合理性,促进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3]。

(四)加大对审计过程风险的关注

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为对各项业务的内控环节、新环境产生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及市场风险进行内控,审计监督工作更具有效性、针对性及时效性。在进行风险易发机构选取时,需要以地域特点、管理特点及业务特点角度出发,优先安排审计工作。对国际业务领域中的信用风险、合规风险进行关注,例如,外汇理财产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等。对经营渠道中存在的内控风险进行关注,关注内容包括重大会计风险环节、基本会计管理及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对营运流程发生变化后所产生的新风险进行关注。

(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

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应自主公正及不偏不倚的履行自身的审计职责,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熟悉商业银行中的各种产品及业务。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方法及专业知识。严格遵循职业道德,为商业银行提供优质的内审服务。需要将内审人员培养作为商业银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提升内审人员的独立性,需要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进行,保证内部审计定期轮换制度的完善建立。在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及工作质量进行考评和监督时,应加大对科学绩效考核体制的应用,将绩效奖励与考核结果相挂钩,使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以提升。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案例

本文将P银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该银行的诞生时间为1984年,由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P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共存款、投资银行、中小企业投资贷款、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公积金、资产托管、储蓄存储、个人理财、个人贷款等。基于现阶段对商业银行的治理需求,P银行开展内部审计改革,建立了内审局、审计委员会,并与10家内审分局共同建立了内部审计体系。其内审工作由内审局向董事会报告,接受审计委员会的检查和监督,由内审局统一负责组织及协调开展内审工作。P银行的内审人员由原来稽核系统人员、各级管理层抽调人员、银行系统外招聘人员构成,截止到2019年末,系统中的人员数量共为625人。P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由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及核心制度构成,规范内部审计活动通过发布实务规范细则、审计实务规范及审计操作手册等实现。审计技术主要是采用风险评估技术、非现场审计技术及审计结果评级技术三方面内容构成。

结论: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利用内部审计,促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制定出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及蓬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嘉欣.浅淡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存在问题及内部审计关注重点[J].商讯,2020(12):77-78.

[2]王静航,乔瑞中.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6):55-56.

[3]陆慰.试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全国流通经济,2019(31):191-192.

作者簡介:

陈虎民(1975.8),男,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学历,助理经济师,从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面研究。

作者:陈虎民

审计国有银行风险论文 篇3:

浅谈银行业市场约束机制

【摘 要】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对金融危机的防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除了依靠银行自身的监控与官方监管之外,市场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约束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银行业的市场约束机制。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约束;机制

一、股东的约束

股东将股票在二级市场交易时,其交易价格是市场对银行经营状况及潜在风险的反应。这一信息反应可直观地为监管部门所了解。而当公司破产倒闭,股东的股权价值也将首先遭到冲击,因此股东对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故而股东能够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当银行进行风险业务操作时,股东会选择卖出股权或者对银行经理层给予施压以纠正其管理中的风险行为。但另一方面,因股东在银行破产时只承担相应于出资额的有限责任,而在盈利时可获得所有投资带来的回报,因此,股东在选择银行时并非完全规避风险,所以股东对银行所进行的约束并非彻底,尤其是当银行面临经营失败的局面时,股权约束力更加薄弱,更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是国有法人股,其性质类同于银行监管机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东行为更加非商业化,其约束力量也更加非市场化。

二、银行债权人约束

(1)存款人约束。当存款人认识到银行的高风险行为时,会将其存款提出或转移至其他银行,这易引发银行挤兑,甚至造成银行倒闭。如果存款人在选择银行进行存款时,对银行不加以区分,则说明对银行系统的市场约束几乎不存在。对存款人是否有能力来评价银行自身的风险状况,许多经济学者给予否定态度。Dewatripont和Tirole(l994)认为由于个人存款者行动分散,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且常常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他们很少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对银行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因此难以对银行风险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而多数研究表明,当银行进行风险操作时,存款人可以以提高存款利率作为反应来约束银行风险行为,只是利率提高的程度在各国有所不同。但是以往较少有研究证实存款人可以通过减少银行存款来制约银行风险行为。(2)债券持有人约束。债券约束指银行债权人对银行经营的风险行为进行干预和施加压力以保障其债券的利益和价值。银行债权人可以分为高级债权持有者和次级债券持有者,而后者对银行的市场约束力量更为明显。银行次级债是一种固定期限大于等于5年的长期债券。它不对银行日常经营的损失进行弥补,且其获得偿付时处于存款和高级债券后。次级债有助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风险还有较强的约束作用。这一约束作用是由银行次级债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次级债的偿付次序决定了其持有者更加关注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当银行破产倒闭,次级债在十分靠后的位置上得到偿付,因此其背负着很高的风险成本。其次,尽管其偿付风险较高,但是在收益方面,它没有股权所能获得的银行高风险下的超额收益,而只能得到固定的银行利息,这一利息收益只是比存款利息稍高一点。因此,次级债券所有者的收益无法获得较好的保证,它要为银行经营失利付出高昂的成本,却不能从银行经营收益中获得额外的风险补偿。这就决定了次级债所有者比银行的其他利益主体更为关注银行的风险状况。当银行经营风险较大的业务时,次级债所有人将采取行动。另外,市场主体和政府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据银行风险状况通过对次级债券在一、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操作来提高银行的筹资成本,从而约束银行的风险行为。

三、其他相关者约束

(1)银行同业间的相互约束。当某一家银行经营风险较高时,同业市场可能对该银行的业务往来实行不合作的态度,不再向其拆出资金,这样该银行很可能出现资金紧张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尽管现实中银行业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银行业在当下的竞争中将难以持久生存而遭遇淘汰。因此,同业之间的业务约束对银行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意义。(2)信息中介机构的约束。信息中介机构具有专业化的队伍,相对于公众而言,其对银行的经营状况、风险程度等信息的解读更为客观和准确,是公众难以独立收集和分析银行信息时的主要求助对象。因此,当银行经营状况较差时,信息中介机构将会做出相应的评价反应,银行的利率相关者也将据此评价做出相应的反应,银行的利益相关者也将据此评价做出行为决策,从而对银行的风险行为形成约束。(3)银行监管机构的约束。由于股东、存款人、债权人等针对银行风险行为会做出抛售银行股票、债券,要求银行调高利息支出水平等反应举措,这些数量和价格上的变动信息将传递给银行监管部门,监管者据此提取有用信息,对银行的风险行为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从而对银行的风险给以约束。

参 考 文 献

[1]孙龙建.银行业市场约束机制的框架阐释[J].金融论坛.2009(2)

[2]黄蕙.银行市场约束机制研究述评与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4)

[3]杨枚.我国银行业市场约束机制研究[J].市场研究.2010(8)

作者:马雁

上一篇:财政金融政策扶持论文下一篇:建筑企业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