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银行风险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将会导致市场出现一些新的特点。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金融主体,全面了解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自身行业出现的新特点,转变经营方向,加强风险管理才能更好的把握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获得自身的长久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常态银行风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常态银行风险论文 篇1:

新常态下村镇银行风险及其防范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村镇银行成立十年间在服务当地“三农”和小微企业、推动精准扶贫、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成就显著,却不可避免地暴露了村镇银行因为自身性质和外部影响而潜在的声誉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天灾风险等各类风险。因而村镇银行须积极应对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识别各类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加风险防控手段,提升竞争能力。加大宣传,提供社会认知度;健全内控制度,提升内部管理科学性;建立农村信用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和管理模式;稳定存款结构,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视农业政策保险,创立天灾风险分散机制等多手段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村镇银行;风险防范

一、引言

2007年3月, 中国首家村镇银行成立之后,村镇银行十年间在党中央、各级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大力支持引导下,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有力激活了農村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满足了农村多元化金融方面的需求,大力推动了城乡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在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国的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已达到12377亿元,数量达到1519家,县市覆盖率达到了67%,遍布全国31个省份的1213个县(市、旗)。其中各项贷款余额共7021亿,农户及小微企业贷款以6526亿元的占总贷款数的93%。500万元以下贷款比例占总贷款的80%,户均贷款6526亿元达41万元, [1]19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村镇银行以支农支小的特色战略定位让人刮目相看。

在村镇银行走过十年的发展成就显著的同时,一系列重大金融改革的步伐也逐渐拉近,如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等导致金融信息化、市场化进程日益加快。在面临以注重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常态下,村镇银行出现了揽储压力增大、投放信贷难度加大、转型升级困难等各项制约因素,面对新的形式和任务,村镇银行如何应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防范村镇银行因为自身性质和外部影响而潜在的各类风险,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新常态下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在新常态背景下,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金融市场化等外部冲击的各项风险更为复杂。这些风险不仅鲜明地揭示了当前村镇银行的发展弊端,还使村镇银行经历着从微小到壮大的瓶颈期,只有正确识别风险的存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加风险管控手段,村镇银行未来发展之路才会更宽广。本文主要从声誉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天灾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新常态下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声誉风险

村镇银行属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一般来说规模较小,成立时间短,宣传不到位,由于大多数人对村镇银行的认识都带有偏见,社会认可度低。村镇是我国最小一级行政单位,村镇银行是我国最小一级法人银行,“某某村镇银行”经常被简称为“某某村行”,让人误以为是某某村镇集资开立的银行,因此社会公信力不足。而且村镇银行有当地自然人或企业入股,不少人将村镇银行看作是私人银行,有钱人投资的银行,认为把钱存入村镇银行不安全没有保障,怕银行携款潜逃,所以大多数的客户愿意把钱存到知名度更高的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或农商行。而且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中大部分都是农商行,很多人都将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混为一谈,误以为村镇银行的实质是假冒农商银行成立的各类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存在的这类声誉风险,让村镇银行客户认可度不高、吸收存款困难导致资金短缺,其它业务也难以开展。

(二)操作风险

一方面,村镇银行网点一般都是设立在县及以下的乡镇、村,交通不便利,生活条件艰苦,薪金待遇较差,人才流失严重。再加上村镇银行网点少,工作量较大,既懂金融专业知识又懂“三农”的高素质人才是村镇银行普遍缺乏的。村镇银行的员工虽然大部分来自当地,但学历教育层次偏低,对业务技能不熟练,金融专业知识普遍缺乏,因为村镇银行人员招聘看重的是员工在当地的人脉资源,因此有些村镇银行员工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培训和管理,无银行从业经验、 对专业的信贷工作不熟悉。随意性较高,缺乏内部合规意识、风险意识,操作风险较大,客户投诉率较高,不能适应三农的发展。[1]33

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内控防范能力较弱。大多数村镇银行人员储备不足,甚至一人多岗的情况也存在,操作风险还体现在缺乏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标准化流程的实施上。村镇银行独立法人地位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因为和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缺乏上级行、社的有力监督,村镇银行只能依赖主发起行、人民银行、银监会的现场检查或非现场风险监测,存在着较大的操作风险。

(三)信用风险

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违约风险很大。第一,因为村镇银行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很难意识到违约造成信用记录黑点会对自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诚实守信观念也较淡薄。即便为他们办理了贷款业务,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渠道单一,收入水平不仅低、也不稳定,造成违约率较高,这对信贷业务的开展带来极大的难度。[2]第二,大部分村镇银行来经营信贷业务仍然以单一的“抵押贷款”为主。信贷产品无创新,和其它传统的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比毫无竞争力,因此村镇银行不能将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散。第三,村镇银行没有完善对农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信用征集办法。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做支撑只能利用传统的调查方式,很少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网络平台。[3]而且,村镇银行自身的信用的建立也不完善,只能在当地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拆借,不能在全国进行拆借融资。

(四)流动性风险

村镇银行的业务主要就是存贷业务,没有其他商业银行业务内容丰富。而且村镇银行多位于县域,不能通存通兑,汇兑结算速度慢、效率低,不能跨区域开展各类存贷业务和对公业务。村镇银行的存贷业务还受网点少的制约,业务总量少造成资金不足。从存贷比来看,2016年末村镇银行存贷比74%,较2015年的78.6%下降了4.6%,但仍居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也接近《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的上限。①而且很多村镇银行的大部分存款来源于当地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公司户的活期账户,这些企业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将会给村镇银行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因此流动性风险不容小觑。

村镇银行受客观因素制约不能突破空间、人员界限办理业务,也不能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改善服务。比如某些村镇银行的业务操作系统没有考虑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直接使用主发起行的操作系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也有诸多限制,微信银行和无人网点自助银行还完全没有投入到开发阶段。这样的流动性风险不能满足城镇化发展,也严重制约着金融经营的效率,拖慢村镇银行发展的步伐。

(五)天灾风险

村镇银行具有定位服务“三农”特殊的政策属性,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农业。一方面,有些地方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受天灾风险影响较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作物受损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农产品因为生产周期长、信息滞后等原因不能适应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变化将面临市场风险。

村镇银行多设立于交通不便利、经济落后的县城、村镇,这里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也比经济发达的城市大得多。2017年7月1 日,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因多日暴雨,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县受灾人口81.5万,占全县人民总数56%以上,全倒或部分倒塌房屋14万余间。毁损堤坝900多处,农作物受灾31.8万亩,70多条街道受损,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90亿元 。这对于宁乡市的村镇银行来说,不仅有的营业间大部分的家具和重要资料被洪水损毁,被迫停业几天修整。大部分客户都遭受重大财产损失,网点吸收存款有着巨大的压力。很多贷款客户经营的店铺受灾严重,不能及时还贷。而且一些抵押物都受到洪水影响市面价值折价。这突来的天灾风险加大了村镇银行涉农贷款的风险。

三、新常态下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

村镇银行对声誉风险的认知并不重视。从根本上来说,改变村镇银行大部分客户对村镇银行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取得客户的信任,因此要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宣传牌、报纸、电视和广告等平台。全面介绍银行各项业务,还要多角度宣传村镇银行,提高社会公众村镇银行的认知。但是提高认可度还需要村镇银行的客户经理多与农民交流。村镇银行本就是为“三农”服务的银行,只有贴近农民生活,让农民了解村镇银行不是私人银行,资金存村镇银行是安全的,才能获得更多客户的信任。

在此阶段,政府还可以率先将涉农性财政存款和农村专项资金存入村镇银行。以政府的公信力来带动当地更多单位、企业、和客户对村镇银行的信任。

(二)健全内控制度,提升内部管理科学性

一方面,完善村镇银行的日常管理制度,从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角度控制银行内部的风险点。首先可以在主发起行专业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村镇银行发展实际情况,对村镇银行各管理部门进行职能分工,科学配置员工岗位。然后在符合村镇银行实际发展的基础上,梳理和修订现有的主要业务办理流程和各项操作规章制度,建立起支付计算、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内部审计等一系列全面覆盖的制度。

另一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应是内控的重点。第一,村镇银行立足本土,服务当地,在建立严格的准入基础上还应该招募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本地员工,方便与当地的农民交流,缩小距离感的同时也使得员工的归属感更强烈。第二,应采用丰厚的薪酬和福利鼓励政策,引进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才来建设村镇银行。第三,还要重视对在岗员工的培训,聘请行业经验丰富的员工分类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四是村镇银行和主发起行应该多进行人才交流和输送,村镇银行的员工走出去跟岗学习主发起行的先进经验更能带动村镇银行的管理。

(三)建立农村信用平台,创新金融服务和管理模式

针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較高的问题,村镇银行需要帮助贷款人树立守法懂法意识,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和信贷知识普及教育。但更重要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信用平台来改善金融行业整体信用评估结构。第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要加强农村地区信用监管。第二,地方政府要用强制手段统一管理、统一收集农村地区的信用情况。第三,村镇银行自身应当积极完善内部信用管理机制,及时加强风险评估和提高准确性。第四,村镇银行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搭建专门的网络管理平台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成立专门的信用征集小组,充分采集各类信用信息,能有效降低系统搭建成本,共享各类风险因素,互利互惠的同时也加强了村镇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

(四)稳定存款结构,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

大部分村镇银行存款多数在2亿元之内,客户资金流量少,吸收存款成本较高,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再加上受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和各大商业银行乘机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影响,导致村镇银行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吸收存款和稳定储蓄也越来越困难,客户稳定性差,存款结构不够合理。村镇银行要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优化存款结构,稳定负债来源。第一,设立专业部门或专人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第二是实施流动性指标识别、分析、监测和控制,建立流动性风险快速反应机制。[4]第三,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并严格实施相应的考核和问责机制。第四,创新业务,开发定制化、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吸引客户拓宽存款来源,用资产业务的提升带动负债业务的发展,稳定现有的经营管理状况。第五,逐笔认定和排查不良贷款。通过债务置换、债务重组、资产抵押处置等多种方式和清收方案来盘活不良贷款。

(五)重视农业政策保险,创立天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是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的行业,没有农业保险,如果自然灾害发生,将损害农民的利益,农民不能按时偿还农业贷款,村镇银行产生直接不良损失,农民也不能继续贷款,从此进入恶性循环。农业保险的缺失使得村镇银行承担了大量农业生产风险。

我国应该建立农业政策保险体系,完善大型灾害的风险分散机制,发展农业保险。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稳定农民收入,有效提高农民的还款能力。另一方面它将村镇银行本来要承担的一部分风险转移到农业保险公司,可以有效降低农民和村镇银行的损失。目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起步慢、规模小,主要委托给各类承办商业保险的公司来经营。政府要大力推动对这些承办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的发展,第一,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等补助政策;第二,完善赔付金额、赔付范围等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为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转移风险的有效途径,提高其信贷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曾彪.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湖南郴州为例[J].财经界,2016(06):33.

[2]王小艳,吴雪宾.我国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2):243-244.

[3]王勇,付强,余乐.对新常态下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国际金融,2016(08):14-17.

[4]么英莹.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潜在风险[J].北方金融,2017(05):57-59.

作者:胡楠

新常态银行风险论文 篇2: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促进银行发展降低银行风险管理的理性思考

【摘要】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将会导致市场出现一些新的特点。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金融主体,全面了解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自身行业出现的新特点,转变经营方向,加强风险管理才能更好的把握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获得自身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常态 银行 风险管理 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走向新常态,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转换,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了优化,并且到了前期国家的各项刺激政策消化吸收期。在这转换与变化的关键时期,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经济金融态势正在发生新的演变,直接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经济的转变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政府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金融市场环境和各个产业的比重和分量发生了改变,意味着银行需对金融市场的调控、部署、经营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的调整才会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

一、新经济常态下影响银行风险的原因

(一)银行外部环境变化分析

新经济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动力和收入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而银行业属于经济环境中的一个子集,经济环境的改变必然促使银行业也发生新的特点。同时,经济环境的转变使得以银行为主阵地的金融环境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市场竞争加剧,行业间的竞争不断升级。金融行业依靠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达到收支平衡,获得盈利发展。第二,客户需求不断增加。民众对金融业务、产品体验、跨地区、跨行、无时间限制的需求增加。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的变化对于银行的经济主体来说,直接受到冲击和影响,不确定的因素越多,银行的潜在风险加剧。

(二)银行内部环境变化分析

伴随着新经济主体的改变,原有的银行内部环境已经不适应变化时期的需求,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将会出现新态势。首先,银行的经营理念将由利润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在新经济常态下,以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为中心是取得客户资源的重要保障。因此,银行的发展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把握住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真正实现银行的内涵式发展。其次,银行原有的管理方式需要进行调整。随着国家放开了对贷款利率的管制,利率逐渐市场化。银行业务中主要依靠利息收入为主体的方式将会受到收支难以达到平衡的挑战。同时,由于经济的下行,中小企业的生产空间减少,经营困难,中小企业的信贷方面存在相对较大的风险。这将给银行的盈利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国民消费方式的改变

随着科技和创新的发展,新科技产生的动能在经济领域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使得各种供需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资源优化配置中不断优化。国民消费方式的变化会促使民众存款或者储备基金的份额发生变化,更方便、快捷、高效的支付形式成为人们的需求。

二、新经济常态下银行出现的新特点

新经济常态下,银行呈现新的特点。第一,银行进入高风险、低回报阶段。增长速度的放缓,意味着银行的贷款率下降,银行需要预备更多的贷款风险基金,风险的成本显著上升。同时,银行的利息收入相应下降,银行的经营成本增加。第二,竞争主体多样化。市场的竞争除了不同银行本身的竞争外,更多的金融机构、社区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等也不断的深入市场,形成主体多样、边界模糊、竞争加剧的新局面。第三,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由于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处在交替的局面,市场的不稳定,导致各种风险发生的几率加大。新时期,银行的各种不良贷款率会上升,银行利率下降。而在新旧局面,实体市场、虚拟市场等交互影响,使得流动性风险上升,风险流动性更大。一些金融机构、融资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等出现,加剧了银行的竞争。当前各种理财平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提出了考验。第四,银行监管更加严格。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是促进银行规范竞争、良性竞争、保障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稳定的重要手段。各大银行在对银行的监管方面,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同时建立杠杆率监管标准,完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争取在事前监管中能够科学识别评估,在事中监管强调增强损失吸收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并且在事后有完善的恢复、处置机制。

三、新经济常态下如何转变银行经营方向

新经济常态下,银行面临更多的机遇与选择,转变经营策略对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首先,从经济的发展速度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资金的流动速度和流动率会更大,资金在银行的储备周期缩短,相反,资金在银行的储备周期会相对加长。其次,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和金融机构出现各种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争夺市场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银行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差异化的战略策略成为必不可少的选择。再次,在经营管理方面,采取降低成本的精细化管理方式,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精确银行的成本核算,减少银行的内部消耗。最后,由于受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进步的影响,网上银行成为了银行竞争中具有强大的优势,加强识别、防范和控制网上银行风险的能力,保障客户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是保证银行客户群体授信的重要依据。受到当前多样化社交媒体的影响,客户群体在选择银行服务方式上倾向于更多选择的银行。因此,选择移动化、社交化是未来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新经济常态下银行如何把握机遇,降低银行风险

新经济常态下,对银行来说正确的把握机遇,降低银行的风险成为当务之急。首先,银行要改变已有的顺周期的经营行为。适当的把严银行的准入门槛,对企业的贷款进行更多的审查与监控,减少担保和抵押物品的等值差,尽可能的减少银行的风险补偿。

其次,提高银行资本的管理能力。新经济常态下,市场的波动额度颇大,资源配置在市场中起到关键作用,金融市场的利率定价逐步市场化,各种存款的理财趋势增强,互联网式的金融产品对银行的活期存款的资源进行了争夺。因此,怎样最大化的获取更多的客户,获取资源是提高银行资本管理能力的一大考验。对资本的管理包括怎么处理银行的负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逐渐稳定,市场金融改革加快,这意味着利率市场的进程也加快,银行的存款减少,负债的成本就会上升。因此,强化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主动优化资产发展结构是银行适应环境的最好出路。

再次,对银行的信息掌控和业务创新能力形成了挑战。新经济常态下,银行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成为银行把握先机的重要手段。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的资金链会出现短缺,一些企业为了度过难关会不择手段的造假、或者隐藏不利信息,以获取银行的资金。因此,银行对信息的掌控能力的强弱关系到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度。对信息掌握越及时、越准确,就越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而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强调银行的业务和服务的多样化。随着金融市场的竞争的加剧,单纯的存款业务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资产管理的需求,更加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因此,综合类的信贷、证劵种类业务和服务的增加势在必行。

最后,提高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是银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常态下对银行的综合业务、创新能力、产品形态的多样化、风险预警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大,导致管理的复杂性大大提高。因此,如何提高银行的各种综合能力,是考验银行应变各种风险、抓住市场的重要体现。

五、新常态下加强银行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坚持稳健的经营理念,构建内涵式发展模式

新经济常态时期已经到来,传统银行经营理念中扩大规模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注重内涵式和高效益的发展方式成为银行获得新的发展的手段。因此,银行必须尽快调整适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市场的变化,避免制定过于紧张的信贷政策,要有目标、有方向的帮助一些管理规范、前景良好的企业度过暂时性的经济难关。同时,以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的要求去调整发展思路,推动银行稳步和持续发展。

(二)树立新风险意识,加强银行风险管理

新经济常态下,企业风险和金融风险对银行的风险构成一定的突发性。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的发现风险,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转换机制成为银行风险防范的重点。首先,建立一套完备的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对授信企业的评估、对担保方式的转化等方式进行风险转化,消除部分风险。其次,加强银行风险文化的意识和培训,强调在日常的工作中风险的普遍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让员工意识到风险的无处不在,形成一种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内控文化氛围。再次,加强互联网的风险意识管理,加大新技术的投入,确保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依托的互联网漏洞出现,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机制,保障各种网上交易的安全可靠。

(三)严格筛选客户,注重客户结构。

银行在客户的选择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理念。注重了解客户,才能更好的识别风险,从源头上降低风险的存在。对于新客户,从其经营状况、发展前景、潜力、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多重考察,根据风险控制要求和客户实际经营情况合理配置授信产品,避免对客户过度授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市场经济波动情况下,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更直接。某些中小企业容易在市场下滑阶段出现经营不善的局面。银行在客户结构方面,积极推进客户结构合理化,避免客户结构过于单一。

(四)加大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与金融产业的结合使传统的金融业衍生出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颠覆了传统银行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模式,转变银行的组织管理和提高银行的互联网金融能力成为银行增加与同行业竞争能力的有力武器。因此,引入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银行的计量、检测及风险预测能力,才能使银行获得更大、更多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汪祖刚.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发展新战略的研究[J].西部金融,2014(10):10-14.

[2]李停.经济“新常态”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转变[J].宏观视野,2015(04):5-9.

[3]唐丹.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的应变与转型[J].金融经济,2015(06):148-149.

[4]王卿.“新常态“下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02):75.

[5]石耀东.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策略选择[J].现代商业,2015(06):170.

[6]陈四清.新常态下银行经营管理[J].中国金融,2015(06):14-17.

作者简介:陈柳(1988-),女,百色学院,助教,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学生发展研究。

作者:陈柳

新常态银行风险论文 篇3:

试论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管理

摘 要:在当前的改革发展背景下,加强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就显得比较重要,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管理,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化。基于此,本文主要就新常态下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做了详细分析,然后就新常态下银行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方向以及管理措施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能有助于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银行经营管理;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的经济发展进入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模式起到了关键作用,银行业的发展经营需要从新的方向进行转变,促进经营管理的质量水平提高。尤其是处在当前的新常态发展环境中,银行的经营管理就要能更好的适应,从而保证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常态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1.新常态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

新常态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银行的风险管理方面产生的影响比较突出,主要就是经济的增速得到了放缓,信用风险开始集中化的暴露。有的企业经营困难,尤其房地产信用的风险开始上升,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增量在增加,信贷资产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压力。新常态下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市场风险就迅速的放大,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后,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行贷款在市场体系当中得到了有效完善,利差收入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就很难在当前的市场中生存。

另外,新常态下的银行改革的速度也有了进一步的加快,在政策风险方面的释放速度比较快,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资本市场以及经济实体所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并且对商行业务经营的影响是持续的。新常态下客户的诉求开始变得多元化,声誉风险比较常常出现,银行的运营环境变得比较复杂化,操作风险也比较常见。

2.新常态下银行经营管理的问题分析

新常态下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些经营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内控建设不完善。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是比较关键的,这是保障银行正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制度保障。但是从实际的内控建设的现状能够发现,内部控制建设没有结合新常态的发展,在管理的范围上没有和实际发展相匹配,造成了内控制度的落后,制度的覆盖面比较小。在愈来愈多的复杂金融工具的运用下,造成潜在的风险比较多,尤其是在细节处理方面的质量比较低,制度规范的风险防范能力比较薄弱。

其二,经营管理信息不畅。处在新常态发展阶段,银行的经营管理就要保证在信息上能通常,这样才能有助于业务水平提高。但是从实际的发展情况能够看到,信息系统的更新速度比较慢,没有和新常态的发展步伐相同步,信息的管理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这就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存在很大风险,对动态化的信息传递有着很大阻碍,不利于银行的转型发展,对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很大阻碍。

其三,管理组织结构没有科学设置。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管理需要有科学的组织结构,并能和经营管理的职能相契合。但是实际的组织结构并没有考虑新常态的发展环境和要求,造成发展中的风险多期叠加,决策评审不分离,对岗位的设置也没有结合实际的需要,这样就必然会对组织结构的积极作用发挥有着很大影响,很难将经营管理的要求得到落实。

二、新常態下银行的特征和经营管理的方向以及管理模式

1.新常态下银行的特征体现

新常态下银行的发展呈现出现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银行发展进入高风险低回报的阶段,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减速的情况下,风险成本和资金的成本就开始上升,经济周期下行使得银行的资金吸收成本在上升。银行的发展中竞争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势,经济转型升级以及金融的改革发展,使得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在发生变化,银行的竞争会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以及程度加剧的特征。支付公司以及社区银行的新机构在出现,银行的理财业务以及信用卡等非利息业务受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挤压比较明显。银行在新承台下的发展动力就比较多样,经济结构转型有着新的需求,金融市场的改革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金融风险也变得比较复杂化,银行的监管在新常态下会更加的严格。

2.新常态下银行经营管理的方向

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管理的方向也会随之而转变,主要会向着差异化的方向转变,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银行指定差异化战略,避免同质化的竞争,银行会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在资源和经营管理上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在客户的差异化以及区域的差异化和产品的差异化,最后是服务的差异化方面。

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会向着社交化的方向转变,银行的客户行为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银行服务方式会选择移动化以及社交化,通过网上银行以及手机银行虚拟渠道为客户指定个性化的产品,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得到了加强,这对实体网点的转型发展有着促进,并能将虚拟渠道和实体渠道进行综合互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

新常态下银行经营管理会逐渐的实现精细化目标。银行利率浮动幅度不大,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存贷款利差呈现持续收窄的情况,精细化以及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发展有着其价值,对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以及节约资本有着积极作用。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和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契合,能对银行的资源配置实现合理化,战略指导的精细化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新常态下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会向着综合化的方向转变,银行为了在市场中竞争力的提高,就会在业务的开展方面进行互补和协同,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

3.新常态下银行经营管理的措施实施

为保障银行经营管理的质量水平提高,就要充分考虑新常态的发展要求,笔者结合实际,对新常态下银行经营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及时转变经营管理思想观念。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管理要从思想观念转变开始,向着求好的发展理念转变,积极的追求内涵式的发展,全面提升资本以及流程和人才等层面的管理水平,实现内涵式的发展目标。银行的内部业务流程的优化改造要進一步加快,加快实现渠道交付网络化以及客户管理精准化的发展目标,将银行资产负债和风险管理能协同融合。向着求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实现差异化的经营管理?,找准主要客户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集中精力以及资源来发展银行业务,从根本上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运营效率。

第二,经营管理的互联网思维的应用。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管理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这就需要注重客户的体验至上,银行产品以及服务和客户服务要超出预期,吸收新的客户资源。经营管理要有开放以及包容的思维,银行产品的设计方面能注重风险以及市场的要素,在互联网环境下产品的设计在平台上,结合客户的需求开发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提高用户的体验度,让客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当中,这对产品的改进就有着促进作用,能够获得更多多客户的欢迎。经营管理要将平等互惠的理念融入其中,注重客户体验就要开放平等互惠。

第三,加强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要紧密的和自身的发展优势相结合,在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方面加强力度,找准市场定位,确定发展的目标。在基础能力的建设层面就要对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人才储备能力加强实施,通过上市方式完成融资,最大化降低银行的不良以及借款成本,提高银行的声誉。要注重制度的完善以及技术的更新应用,注重信息的收集管理,在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下,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的信息安全,构建信息化处理系统制度,将电子信息系统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和客户的需求相结合,避免竞争中的信息反应不及时造成的客户流失。为能有效推进客户结构和风险偏好的下移,银行就要在信贷以及资产负债等方面进行完善,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对业务流程实施优化。

第四,积极规避新常态的政策风险。新常态下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就要充分注重对政策风险的有效规避,这就需要對实体经济的发展支持进一步加强,平衡追求经济利益以及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业务结构的调整力度,积极地推进创新管理,调整客户结构以及业务结构等,只有从这些方面加强实施,对优化银行经营管理就有着积极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的银行经营管理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只有注重措施的科学实施,才能保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通过此次对银行经营管理的问题以及措施的研究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实际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促进银行在市场中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建清.金融中介功能的完善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5(24).

[2]张原,薛青梅.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统计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6(11).

[3]何永清.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策略研究[J].征信,2016(05).

[4]丁德臣.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04).

[5]周慕冰.关于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与思考[J].金融监管研究,2016(02).

[6]田國立.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2015年全球经济金融回顾与展望[J].国际金融研究,2016(01).

作者:王晓东

上一篇:大学生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护理人员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