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事翻译浅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高校外事工作已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院级单位进行主导。在此形势下,高校院级单位的外事工作必须重新布局。针对这一需求,本文提出院级单位外事工作新布局的可行性方法,为高校外事工作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高校;院级单位;外事外事工作是各项对外交流活动和事项的总称,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外事翻译浅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外事翻译浅析论文 篇1:

西宁市外事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青海省西宁市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对外交流的内容与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外事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外事干部队伍, 成为西宁市外事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了西宁市外事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形势和西宁市的实际,提出建设西宁市外事人才队伍的对策。

关键词:西宁市;外事人才;对策建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在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西宁是陆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要发挥青海民族人文优势、加快西宁开发开放。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西宁外事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西宁市外事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外事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西宁市外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西宁市外事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面积76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3万,下辖四区三县。西宁市承担外事工作的主要部门是西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西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于2011年1月25日正式挂牌成立,内设5个处室,包括综合处、交流与合作处、侨务处(挂台港澳事务处牌子)、出国管理处、新闻礼宾处,下设1个事业单位,国际交流中心。截至2017年8月,共有在编人员 21人,其中机关公务人员 16 人,事业编制人员5人,工勤1人。外语干部共有7人,占33%,其中英语4人,英语、西班牙双语1人,俄语1人,日语1人。

西宁市下辖的四区三县没有专门的外事机构,外事管理工作挂靠在县(区)级政府办公室,无专职工作人员。人员配备、业务开展都不到位。

2 西宁市外事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2.1 人员不足

近年来西宁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西宁市外侨办承担了大量事务性工作和外事活动,除因公出国(境)审核管理、外国人来宁审核管理、领事协调等日常性工作外,西宁市外侨办还要负责市领导出访、外宾来访接待、国际性会议承办、对外宣传、友城对接等等一系列工作,而目前西宁市外侨办工作人员只有 21人,其中2人还是负责侨务工作和台港澳工作的人员,人手严重不足。西宁市下辖的四区三县,也没有专门的外事机构和人员配备,西宁市外事工作都是由西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一家单位承担。在工作量大、要求严而力不变的情况下,西宁市外事工作人员不足问题十分突出。

2.2 专业人才紧缺

在当前西宁市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西宁市外事工作任务日益艰巨,对外事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事干部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翻译类干部,一种是管理类干部。翻译类干部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较高的翻译水平。而管理类干部应具有较为突出的国际视野、理论修养和综合调研能力,多为国际关系、国际法律和外交专业人才。外事部门只有同时拥有这两种人才,相关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而目前西宁市外侨办21名干部中外语干部只有7名,占33%,虽然是外语干部但是翻译水平较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他非外语类干部也都不是外交和外事相关专业,因此专业人才紧缺也是西宁市外事人才队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2.3 外事干部培训工作滞后

干部教育培训对提高干部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西宁市的外事干部培训工作较其它省会城市明显滞后,一是专业培训少。西宁市外侨办干部参加的培训多为非专业类培训,如法治培训、公务员能力培训、党员培训,侨务工作培训也比较多,但与外事有关的专业培训非常少,特别是翻译类培训更少,多数外语干部没有参加过翻译类培训;二是自主培训少。相关业务培训都是参加省上或国家部委组织的培训,本市组织的培训很少;三是,外事干部培养缺少统筹规划。对外事干部培养缺乏长期计划以及系统安排,只是当下有什么培训任务就派员参加,目的性和规划性不足;四是培训后缺乏学习反馈和后续跟进。干部在参加完培训后,没有学习反馈和跟进,培训成果没有进一步扩大化,培训受益面较小。

3 制约西宁市外事干部队伍建设的原因

3.1 认识不足

认为西宁市是西部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外事工作内容和工作量较小,因此没有对外事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在资金、人才投入上相对较少,严重制约了西宁市外事干部队伍的建设。

3.2 体制限制

西宁市外事干部队伍的突出问题是人员不足,但根据201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地方政府職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对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实行总额限制,控制政府规模,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机构编制要求限制了外事部门对人才的引进。

3.3 地域限制

西宁属于高原内陆城市,气候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相对靠后,这使西宁在人才吸引方面处于劣势,难以吸引到外事工作所需的专业高端人才。

3.4 外事干部培养缺乏统筹规划

对外事干部培养缺少长期和系统的培养计划。此外,因日常工作繁重,人员紧缺,无法抽调人员参加相关培训,这也是外事人员培训工作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加强西宁市外事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具备专业素养的外事人才队伍是做好外事工作重要保障。为了促进西宁市外事工作发展,提高西宁市对外开放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外事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建议。

4.1 加强人员配备

从市级层面,目前西宁市外侨办人员编制已满,但从外事工作量来看,人手明显不足,鉴于这种情况可以考虑通过政府雇员、大学生公益岗位等形式增加工作人员,以缓解当前人员不足的压力。从区县层面,西宁市四区三县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外事机构,但是随着西宁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涉外管理任务加重,外事管理重心下移,区县一级对外交往事务、各类涉外案(事)件日趋增多,区县一级建立专门外事机构,配备专门的外事工作人员势在必行,将建立区县外事机构,配备专门外事工作纳入西宁市外事工作计划,尽快付诸实施。

4.2 加强外事工作人员培训

一是科学制定西宁市外事人才培训计划,努力建立教育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机制。二是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外事干部队伍素质现状,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强化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外事干部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使外事干部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由“粗通型”向“专家型”转变。具体培训形式可以包括单位内部培训、派遣到国内外高校学习、参加省级和国家部委专业培训等等。

4.3 加强外事人才交流

任何工作都存在地区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外事工作也不例外,北京、上海以及沿海一些城市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高,外事工作发展与西宁市相比要超前很多,西宁市外事部门应该积极与这些城市的外事部门联系对接,加强业务和人才交流,可以分期分批安排有关人员到其它省市外事部门参观学习或短期挂职,也可以邀请其他省市外事部门人员到西宁市指导授课。

4.4 注重后备人才培养

西宁市外事部门可以和有关高校开展合作,共同培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外事工作要求的专业人才。在学校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和专业知识,外事部门为学生锻炼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外事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促成岗位成才。

4.5 建立翻译人才库

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将西宁市具备良好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员吸纳到翻译人才库中,在急需时可以随时调用。

总之,随着西宁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外事工作在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新形势下外事工作要求,西宁市必须加强外事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外事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崔青山.西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际城市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J].夏都外事2015,15(2):12-17.

[2]李杨,翠凤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分析[J].高教学刊,2015,(1):22-23.

[3]杨云升. “一带一路”建设与外语人才培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130-134.

[4]王恒生.對青海人才外流问题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1993,(6):84-86.

[5]朱旭.浅析新时期首都青年外事人才队伍建设[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49-54.

[6]马乃新.对新时期加强青海外事管理工作的思考[J].攀登,2014,(3):111-113.

[7]吴德刚,曾天山等.我国西部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5,(4):33-41.

[8]杜薇.对提高广西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水平的研究[EB/OL].http://www.yifabiao.net/lunwen/61274.html.2016-03-01/2017-09-9.

作者:叶青

高校外事翻译浅析论文 篇2:

浅谈新时期高校院级单位外事工作布局

摘要:高校外事工作已經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院级单位进行主导。在此形势下,高校院级单位的外事工作必须重新布局。针对这一需求,本文提出院级单位外事工作新布局的可行性方法,为高校外事工作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院级单位;外事

外事工作是各项对外交流活动和事项的总称,是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于高校来说,开展外事工作对于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展示良好的国际形象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外事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国际高等学校间的合作办学、学术交流不断扩大,高校外事工作的范围和业务量都有很大程度增加。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也愈加激烈。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目前,我国高校外事工作已从原来的由校级包揽全局,到现在的院级单位参与、甚至主导部分对外交流合作。但高校行政方式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各类资源都牢牢掌握在校级职能部门手中,导致院级单位进行外事工作的过程中束手束脚,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都受到很大限制。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大规模的留学生扩招、高密度的国际学术会议、跨越国界的科研与人才培养等渐成常态,国际化已经渗透到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学生管理和人员交流等各个方面,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外事工作机制已不再适应甚至是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因此,高校外事工作应改变现有行政管理模式,加大力度建设院级外事职能部门,让二级学院逐渐成为高校外事工作的主导者。

一、在行政上,高校要给二级学院增加一个主管外事的院级领导岗位

俗话说,“火车开得快,全凭车头带”。既然二级学院要成为高校外事工作的主导,那么学院本身就需要一位有国际视野的领导来规划和筹谋整个学院的外事工作。这个领导一般来说必须是学院科研业务好、学术造诣高、了解学院历史沿革和现实国际合作需求、同时熟悉国外知名高校及企业优劣和运作模式、有着服务学院振兴学科热情的顶尖教授。唯有站在如此的高度,才能在学院外事工作中有全局意识,从而有的放矢地安排学院教师和行政工作者“走出去”、把对学院科研、学科建设有益的国外学者“请进来”,双方有效互动,真正体现高校外事工作的意义。诚然,这样的教授难找,但笔者相信经过多年来卓有成效的国外引智工作,在中国研究型一流大学的每个专业都能找到这样的教授。当然这更需要学院人力资源工作者去发掘、去引导。同时学校人事部门、外事部门、组织部对学院上报的外事领导人选联合考察,考察合格后赋予其调配学院相关资源的权力,让其在外事工作中起到主导、策划的关键作用。

二、在人员配备上,二级学院需要有1—2名专职外事工作人员

“强将手下必须无弱兵”,优秀的学院外事领导负责全学院近几年的国际交流规划和筹谋,但真正负责实施的一定是学院外事工作人员。如果仅有顶尖的外事领导,而没有高素质的外事工作人员,则上层的想法只能是一纸空文,无法付诸实践。根据一般高校外事工作内容,高校院级外事人员的职责范围包括来访接待、出国(境)手续办理、外事活动翻译、留学生招生管理、外国专家教师的招聘与管理、院级合作交流项目的开发与维护、与校级外事职能部门及相关政府部门汇报协调等。随着高校对外交流的加深和业务范围的拓展,这些工作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对院级外事人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院级外事人员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成为当前高效外事工作的当务之急。

1.院级外事人员必须“专人专用”。由于高校行政事业编制的紧缺,从事院级外事工作的人员要么是其他行政人员兼任的、要么是劳务派遣制的。兼任外事工作的行政人员由于有更多其他的工作,对外事工作难免抱有对付心理,“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机械式地应付日常的外事工作,不会去精益求精配合外事领导在本领域的开拓工作,这样就会使得外事领导空有抱负而难以施展,或很多外事接待、科研交流的工作需要外事领导亲历亲为,让其不堪重负而难以维系。劳务派遣制的外事工作人员虽然相对来说能更专注于这项工作,但是由于劳务派遣制员工归属感不强、工资待遇低等问题,难以招到高水平的外事工作人员,或难以有长期在这个岗位工作的高水平外事人员,这对整个学院的外事工作布局显然是不利的。因此需要高校在行政编制规划上,增加院级外事工作人员的编制,让二级学院能自行招揽相关人才,在外事岗位上扎实工作。

2.基于高校外事活动和院系外事工作的特点,院系外事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掌握外事接待礼仪、了解高校及院系学生培养及科研合作方式基本模式和流程等。因此必须经常对院系外事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才能让他们做到与时俱进,在院系对外交流及合作办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培训中,专业英语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从事外事工作的人员,英语水平必然是高的,但学术交流或联合项目研究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专业相关知识,在口译或笔译时,非专业人士很难把握那些专业名词。这就要求院系外事工作者在每项接待交流任务前都预先学习,必须保证其准确无误地用国际通用或专业用法表达出来,才能促进双方顺利沟通。

三、资源配备上,建议学校每年给二级学院下拨一笔外事工作专用经费,并在经费预算管理上尽量宽松

随着物价节节攀升,公务接待所需经费也逐年增加。外事工作中,人才引进、外宾接待、跨国学术交流等都需要相当多的经费支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学校没有相应经费配备,则一切工作都将回到起点,无法深入。每个学校都有一套标准的财务体系,但如果简单用这个体系对外事经费一刀切,学院外事工作将很难开展。一般高校的学科建设经费可以用于支付外宾的差旅和住宿,但是招待用餐、参观等费用几乎没有支出渠道。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尚在起步阶段,很多国外知名学者都是第一次来华,或是只知道我国的北大、清华,只知道北京、上海,很多周边著名的城市和学府都不为人所知。我国历来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为了宣传学校、宣传学校所在的城市,带来访外宾参观一下本市和周边著名景点、尝一尝有地方特色的饮食非常必要,简要介绍本国本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更易拉近来访人员与中方人员距离,也会使得外事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费限制,这些工作难以开展。另外,由于各国文化不同,外宾对于住宿的要求普遍比较高,一般不能接受二人同间的标准房配置,但学校周边的酒店房价普遍偏高,超出学校制定的接待报销标准,太偏远的酒店又不方便外宾往返学校,这对于学院外事工作来说是个很大的难题。再者,欧美等国家的教授来访,飞机旅程经常要十几个小时,学院邀请来做学术讲座的专家学者,大部分学术造诣高且上了年纪,一般都要求坐头等舱,然而学校的经费使用标准难以满足他们这样合理的要求,导致院级单位的科研国际合作难以广泛铺开或深入开展。学校如能在外事接待的经费使用上制定相对灵活宽松的标准,将使院级单位的外事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高校外事工作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改变现有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而必须由二级学院主导,由院级单位立足于专业,在外事工作上重新布局、招揽人才,同时校级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并尽可能提供便利,才能侧重于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主动建立国际化工作模式,打开全新的外事工作局面。

参考文献:

[1]徐菲.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的高校外事人力资源培养[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30(9).

[2]姚兰思成.跨文化交际中高校外事翻译探析[J].科教导刊,2016,4(中).

[3]张海波.略论新形势下的高校外事接待工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4).

[4]孙燕红.浅谈高校外事工作者的人际交往及职业素养要求[J].鄂州大学学报,2013,20(7).

[5]田敏捷,徐莹.浅析群众路线在高校外事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科技,2014,(3).

[6]郑丹,楚中毅.浅议高校外事工作者应具备的几项基本素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7]林颖引.新时期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改革[J].安顺学院学报,2015,17(1).

[8]杨龙祥.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外事管理工作[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4).

[9]陈枫.浅谈高校外事工作人员的全局意识[J].赤子,2015,(7).

[10]吴倩.高校外专外教聘用与管理工作现状与问题探析[J].海峡科学,2013,(9).

[11]张海波.高校外事管理工作专业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5).

[12]马小飞.高校外事工作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J].求知导刊,2015,(23).

作者:王盎然

高校外事翻译浅析论文 篇3:

高校外事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探析

摘 要: 高素质的外事管理人员是高校做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保证。文章从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知识储备、综合能力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外事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外事队伍,对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 外事管理 职业素养

随着各国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繁荣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高校外事部门作为高校对外联络交流的主要窗口,对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外事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代表了高校的形象。因此,外事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度、语言能力、公关能力和应变能力,还要熟悉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社会发展历史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等。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外事管理人员队伍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高校的外事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1.坚定的政治立场

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做好外事工作的根本前提。高校外事管理人员应在思想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在相对开放和宽松的教育涉外工作环境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决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高校的利益,要做到既不崇洋媚外,又不表现出大国主义的思想情结和傲慢态度。深刻理解并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外事工作方针和政策,自觉遵守外事工作纪律,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什么情况,都要方向明确,思想坚定,应对自如。

2.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1严守纪律,筑牢防线。

高校外事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严守国家机密,时刻牢记国家和高校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工作原则。涉外活动要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不能私自答应外国来宾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不能以损害国家和高校的利益为代价与对方谈合作,也不能强加于人,以谋取己方的单方面的利益。在工作中要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形形色色的诱惑,珍惜自身形象,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始终铭记“保守秘密”的原则,时刻警惕那些敌对分子,时刻不忘维护国家的利益。

2.2爱岗敬业,谦虚谨慎。

“外事无小事”,涉外工作政策性比较强,任何事情都不能含糊其辞,因此要时常主动学习和领会新的涉外政策法规,以避免出现政策性失误。外事管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代表着高校,所以一定要恪尽职守,认真负责,高效务实,诚实守信。工作中要积极促进高校同世界各国各地区高等高校的教育合作、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自觉规范服务行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头脑清醒,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内要养成密切合作、互相配合、步调一致、互相尊重的工作作风,对外则要恪守信誉,包容理解,不卑不亢,平等待人。

2.3举止大方,仪容整洁。

在对外交往的第一线,高校外事人员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高校,更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繁荣文化的礼仪之邦。在对外交往中,外事管理人员应该通过自身的礼仪将中国的优良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传达出来。因此,在外事活动中,必须做到礼仪到位而又不烦琐、热情接待而又不铺张、活动内容丰富而又不琐碎。接待外宾时,接待者应仪容整洁,表情亲切,既积极主动,又谨言慎行。要注意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禁忌,言行举止要符合要求。

3.广博的知识储备

3.1语言能力。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做好外事工作的基础,语言运用水平直接影响着对外交流的质量。合作备忘录、合作协议等书面文件需要用清晰的逻辑和规范的语言用文字记载下来,在口译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专业性强、语言难度大的话题,比如诗词歌赋,以及机械、化工、医学等行业术语,译员不可能查询工具书或参考资料,也不可能频繁要求说话者重复或解释。因此,高校外事管理人员应努力钻研,勤于积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熟悉常用的中英文表达,增大词汇量,拓宽知识面,以便在对外联络和洽谈时游刃有余。

3.2文化杂家。

高校领导在会见、会谈时,主要是谈互相介绍各自国家、高校的情况和教育交流、课程对接等项目,但在宴会、旅行等场合的讲话和私下交谈时,则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外事管理人员必须跟踪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及外国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等,大到世界各局,小到菜名、花名。只有自身知识储备丰富,知识结构完善,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涉及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

3.3外宣知识。

外宣工作对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外事管理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外国友人介绍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璀璨光辉,使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得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日益强盛使不愿看到中国强大的西方国家制造出“中国威胁论”,国外媒体对于中国的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大肆歪曲,失实报道。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教育外事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外宣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涉外活动中,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有针对性、实事求是地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4.全面的综合素质

4.1创新能力。

高校外事管理人员要把创造性思维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充分利用对外交流的优势,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挑战,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发掘更多更好的交流项目,扩展交流合作范围。结合高校国际交流学术性强、专业性强的特点,联系实际,在规模、内容、层次、领域上不断拓展和创新,形成符合高校发展需求、具有高校特色的外事交流格局。

4.2组织协调能力。

在涉外活动当中,外事部门常常要沟通校内教学、科研、保卫、后勤等多个部门,而与外方的协调沟通过程,由于存在文化的差异和各国具体政策的不同,其沟通难度可想而知。在外事活动的时候,如遇到恶劣天气等突发状况,外事干部还要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发挥主动性和灵活性以保证活动的顺畅进行。外事管理人员要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确保活动计划严谨、周密。作为外事活动的牵头人,外事管理人员要有能力组织力量、协调关系、解决矛盾、排除困难,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还要不断拓宽交际领域,广开渠道,广交朋友,挖掘丰富的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跨文化沟通能力。

高校外事人员要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理解和尊重别国的文化、宗教和风俗,掌握各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妥善处理文化冲突带来的各种相关问题,减少交流障碍。外事管理人员应掌握一定的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坦然面对不确定的交际环境,善于调整心态,勇敢面对文化冲撞或跨文化交际可能带来的不愉快。在实践中,外事管理人员应首先对外国友人的文化背景有大致了解和心理准备,主动和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文化层面的心理冲突问题,向他们介绍有关的涉外法规、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带领他们感受当今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从跨文化的视角看待他们觉得匪夷所思的现象,从而抛弃文化偏见。同时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不迷失自我,在尊重国际友人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同时,做到“求同存异”,运用正确的方针政策灵活开展对外交往,达到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和荣誉的目的。

4.4良好的身心。

外事工作的时效性决定了外事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具有不稳定性和紧迫性。首先表现在由于时差,外事人员经常是在非工作时间和外方联系,在接待和出访活动中,外事人员往往是一人充当多种角色,既当翻译,又负责接待安排、出访联络或项目商谈和跟进甚至摄像。因此,外事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紧张、快速、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涉外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外事工作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败,这就要求外事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考虑问题周到细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负面情绪的影响。及时化解分歧和消除尴尬。外事活动往往周期长、环节多、细节繁琐,需要外事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大的耐心,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一些正式场合严肃的氛围会使经验不足的译员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紧张的情绪很容易影响自信心和正常发挥。另外,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经常要兼顾说话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和情绪变化等,克服说话者的方言和语速差异,还要有很好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译员必须调动各种感官和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口译是一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译员在从事大型的口译活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和体力上的准备,保持最佳的状态。

5.结语

高校外事工作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纪律性,并且富于变化,充满挑战。在高校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合作愈加紧密、教育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的今天,我们必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优秀的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知识,勇于开拓进取、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校外事管理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外事工作人员在高校事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黄金祺.怎样当好外交外事人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金玉昆.外事礼仪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夏清文.谈高校外事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J].教育探索,2009,(9).

[4]颜顺秋.浅析高校的外事交流与素质培养.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

[5]马涛,赵宝辉,李银女.浅议高校外事管理干部的基本素质.职业技术,2010,7.

[6]丁建苗.如何改善高校外事工作服务意识.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8.

[7]高怡松.外事翻译素质及技巧浅谈[J].东南亚纵横,2010,(7).

本文系南阳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高职院校对外交流合作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的阶段成果。

作者:杨继良

上一篇:邮政体制联动改革论文下一篇:次贷危机形成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