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翻译文化因素中的应用

2022-09-11

在翻译中, 究竟要“忠实”于源语文化还是应该转换源语文化去“适应”目标语文化?大多数译者认为这两种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为此, 纽马克在《翻译的方法》中提出了以文本为中心的“语义翻译”和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交际翻译”法。“语义翻译”更多的是忠实于原文, 具有直译的性质, 而“交际翻译”更注重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 具有意译的性质。两者各有其适用的领域和范围。本文认为应根据具体的情况, 如翻译的目的等, 分别使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来处理翻译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

1 适合于采用“语义翻译”的领域

(1) 为了传播或介绍中国文化而作的翻译。随着中西方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扩大, 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也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 就可以采取“语义翻译”的方法, 尽可能的使译文忠实于源语文化的内涵。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词语;儒教 (Confucianism) 、磕头 (kowtow) 、阴 (Ying) 、阳 (Yang) 、《百家姓》 (Pamphlet of Chinese Surnames) 、相声 (cross-talk) 。

(2) 在翻译文学作品中, 从传播中华文化的角度来说, 可采用“语义翻译”法。例1:《红楼梦》中有句成语“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杨宪益夫妇将其翻译成“M a n p r o p o s e s, Heaven disposes”;而霍克斯将其翻译成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中国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 在佛教文化观中“天” (Heaven) 具有主宰万物的威力;而在西方盛行的是基督教, 基督教徒则把“上帝” (God) , 视为自然界的主宰 (包惠南, 2001) 。杨宪益夫妇采取的是“语义翻译”的方法, 即忠实于中华文化, 采用直译法保留了源语中的文化内涵, 向西方人介绍了中华文化里的宗教文化。而霍克斯采取的是“交际翻译”法, 即从适应译文读者文化的角度去翻译, 将“天”转换成西方文化所接受的基督教中的“上帝”;为的是适应目的语文化内涵, 从而易于被译文读者理解。若从传播中华文化的角度来说, 杨夫妇的翻译方法值得倡导。但这并不是说霍克斯的译法不好, 只不过双方站的立场和采取的角度不同而已。

(3) 中国人姓名的翻译方法。中国人姓名的结构和排序与西方人有较大的差别。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 而西方人名在前姓在后, 那么在翻译中国人姓名时, 是否要调换姓与名的顺序呢?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按照中华文化的习俗来翻译, 即坚持姓在前名在后。如:李木“Li Mu”;王一水 (Wang Yishui) 。只要坚持这种翻译方法, 西方人是会渐渐接受中国人姓名译法的。

2 适合于采用“交际翻译”法的领域

(1) 商标的翻译。翻译商标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译得好听, 为译文读者 (顾客) 接受、喜爱, 以利促销。根据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观点, 交际翻译应注重话语和话语功能, 谋求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他主张将原作文化溶入目标语文化, 以消除译文读者的阅读困难” (金惠康, 2003:181) 。我国有一种酒叫“杜康”, 忠实于其读音可译为DuKang。这对于西方人来说, 只是字母的组合, 不产生任何联想。中国人看到“杜康”商标, 会联想起酒的发明人杜康, 再联想到好酒。要促使西方人也产生类似的联想, 可翻译为DuKang-Chinese Bacchus (中国酒神) 。Bacchus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的名字, 它容易使人联想起美酒。这样, “杜康”一词欲起的暗示作用—好酒, 就由商标的注释Chinese Bacchus担任了。西方人看到它时的反应与中国人看到“杜康”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就能消除文化背景带来的隔阂 (金惠康, 2003:181) 。这正是体现了“交际翻译”法的目的与用处。

下面几种商标的译法, 由于没有注意到文化上暗含的贬义, 引起了不好的效果。“白象牌”电池:White Elephant;而elephant在英语中指无用而累赘的东西。“金鸡牌”牌闹钟:Golden Cock;而cock的俚语含义是“污言秽语”的意思 (金惠康, 2003:185) 。这些商标译法的失败,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采用了“语义翻译”所致, 译者只是按字面意思去翻译, 而忽视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些例子从反面说明了在商标翻译上采取“交际翻译”的必要性。

(2) 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外宣工作有“三贴近” (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 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 贴近国外观众的思维习惯) 原则 (黄友义, 2004) 。在一定程度上, “交际翻译”法可以在外宣翻译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例如:今年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有发达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我国, 我们通常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在对外宣传中, 在黄友义先生看来, 最好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翻译为“C h i n a’s 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o r“market economy”, 这种译法更容易让外国人从心理上接受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因为这与大部分国家对市场经济 (market economy) 的提法相一致。

(1) 向外国观众播出的电视新闻宣传材料的翻译。当今, 电视广播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对外传播渠道。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译者应该在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 采取“交际翻译”法。因为新闻节目的目的是为了让目的语观众理解其想要表达的意思。在涉及中国文化背景的地方, 必须考虑到西方人的文化接受能力, 以便他们看懂、听懂新闻节目 (吴自选, 2004:29) 。例:“2002年是中国农历的马年, 在马年的新春里, 天津动物园的河马、斑马、野马和果下马四个家庭中各有一名于马年之中产仔的‘孕妇’, 这一现象是天津动物繁殖史上的一个惊奇而有趣的现象。”译文:“2002 is the‘Year of Horse’by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In the spring of2002, a hippo, a zebra, a wild horse and a Guoxia horse gave birth at the Tianjin Zoo.In China, hippo and zebra are generally called‘horse’, while the Guoxia horse is a kind of pony in Southwest china.So to the locals, four‘horses’gave birth in the spring of the‘Horse Year’.To know more about this amusing coincidence, follow us to visit the Zoo.” (吴自选, 2004:31) 。2002年是‘马年’, 这是中国文化里特有的。对中国观众而言, 这四种被我们统称为‘马’的动物, 在马年新春里同时产仔, 自然是一大喜事。处理好如此巨大的文化障碍, 以便外国观众明白其中之‘喜’, 就要借助‘交际翻译’法的解释。上面的译文不仅解释了‘马年’, 还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文化里, 这是个‘惊喜而有趣的现象’ (吴自选, 2004:31) 。

(2) 经贸文体的翻译。经贸文体的翻译符合国际惯例和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将有助于促进中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例:以外贸为龙头 (with foreign trade as the locomotive) , 此句中‘龙头’不能译成‘dragon head’, 因为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个凶神恶煞的形象, 用locomotive这个为西方文化所接受的词, 可以跨越文化障碍。市场多元化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俗话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It is unwise to‘Put all eggs in one basket.) ;当某些市场疲软时, 总还有一些市场坚挺, 要能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 (gain on the swings what might be lost on the roundabouts.) (丁衡祈, 2004:91-92) 。这些译法都考虑到以西方文化为归宿, 便于外国人理解, 这正是“交际翻译”法的用处所在。

3 结语

语言与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 究竟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还是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呢?在某种程度上,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就是忠实于源语文化的译法, 而“交际翻译”就是以目的语文化, 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为归宿的译法。笔者认为, 这两种译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译者可视翻译的目的, 文本类型等具体情况, 分别使用这两种译法, 有时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要处理好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 译者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相似与不同之处。“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王佐良, 1989:18) 。译者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外国文化, 另一方面译者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

摘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有两种方法:忠实于源语文化的“语义翻译”和适应目的语文化的“交际翻译”。本文根据翻译的不同目的, 探讨了分别适合于两种译法的几种情况。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跨文化交际,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Herfodshire:PrenticeHall, 1986.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公司, 2001.

[3]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 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 2004 (6) :27-28.

[4]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上一篇: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对策探讨下一篇:几经风雨痴心不悔——鱼洞一小迁校不衰的美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