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字幕的翻译特色

2024-04-26

浅析电影字幕的翻译特色(通用9篇)

篇1:浅析电影字幕的翻译特色

电影字幕翻译之翻译策略

一、缩减式

缩减式翻译是译者在充分考虑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言语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从译入语角度出发,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元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而非盲目地缩减、删除原语信息。主要体现在译者可根据信息接受者的特点,将一些在有限时空中与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关的信息进行删减节略,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对于信息接收者固有认知结构的缺乏,而在有限时空中又无法补充的信息可从略;对画面或音乐、动作等已提供了充分语境的信息也可以考虑进行缩减。

翻译实践中缩减法可分为三种:浓缩(condensation)、压缩性意译(reductive paraphrasing)和删除(deletion)。

电影台词翻译过程中多采用这种翻译策略。

1、浓缩

眼中钉、肉中刺比喻最痛恶的人或事物,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将原语中的翻译成thorns in one’s flesh,显得简洁,同时这样在目的语中更能凸显其意义。

2、压缩性意译

如:我已是古稀之年,身体又多病。(i am too old and sick.)(《建国大业》)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古稀之年表示人老的意思。而目的语也就是英语并没有这一概念,因此直接将这一成语翻译成old,将身体多病翻译成sick。

3、删除

由于字幕翻译的时空局限性,译者在翻译时往往要对一些与故事发展关联性不强甚至没有关系的信息进行删除(deletion),去粗存精,以有效地传达重要信息,减小目的语观众理解和接受的难度。

如:吃人家东西嘴短,要见的。(of course.)(《建国大业》)

吃人家东西嘴短是当时毛主席说的一种客套话,在交流时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若将此句也翻译出来势必会造成目的语观众的混淆。因此在翻译时直接将其删除,只要翻译出这句话所传达的意义即可,而且能凸现所要表达的重点信息。

二、归化式

对于原语与目的语意义相差很大的词语应该采用归化(adaptation)的翻译方法。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旨在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主张译文应尽量适当、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为其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其优点就是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

这句话的翻译应该是从那天开始,我们经常在一起。珍妮和我就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但这样的翻译,对中国观众是难懂。在西方国家,豌豆和胡萝卜用做菜,因而用在一起来比喻关系的密切。对于中国观众不予理解,单纯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毫无疑问是不可取的。用归化的手法翻译为形影不离,中国观众对于这个词语的含义非常熟悉。译为形影不离既能准确表达阿甘的语义,又能保留原句的生动性让观众易于理解。

2、鄙人今天看到你们二位站在一起,确实有一些激动和兴奋。(to see you standing next to each other,i can’t help but feel excited.)

2、例3都是引自《建国大业》。在中国,跟长辈和上级说话时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尊称和敬辞。这是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上下有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的,这也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所以,敬辞或谦辞在汉语中的使用常常是讲话者有礼貌的一种表现。而在英语中,与长辈、领导谈话无需用特殊的词语,得注重语气。因此,在翻译时也应特别注意要根据译语的特点与习惯进行翻译。

三、直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按照译文语言的语法规则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仍保留原文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特征。直译不是死译、硬译、呆译,是在保证原文语境不流失的情况下,尽量直译。

篇2:浅析电影字幕的翻译特色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及技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影视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影视剧字幕翻译也越来越受到英语翻译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影视字幕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其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翻译的策略.

作 者:刘蓉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字幕 翻译 策略

篇3: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差额翻译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 就以它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在信息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影视作品更是以直观与便捷的优势成为了解异域文化与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之一。影视翻译因此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字幕翻译 (subtitling) 较之译制 (dubbing) , 以其制作成本低、周期短的特点成为影视翻译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然而, 正如Birgit Nedergaard-Larsen所言, 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 并非单一地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过程, 期间涉及诸多文本以外因素的处理, 如声音、图像、画面的融合等因素[1]。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电影字幕翻译通常采用浓缩、删减、添加等方法来尽可能保持画面、声音与字幕的统一, 超额与欠额翻译在所难免。同时, 超额与欠额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错误类型。因此, 如何看待字幕翻译中的超额、欠额翻译便迫在眉睫且具有现实意义。

二、超额翻译与欠额翻译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提出了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和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的概念。交际翻译倾向于流畅、简单、清晰、直接的翻译方法, 遵守某一特定的语域, 是一种“欠额翻译”;语义翻译则倾向于细致、繁复、晦涩难懂的翻译方法, 较之译者的意图, 翻译更侧重思维过程的再现, 因而是一种“超额翻译”[2]。超额翻译是对所译材料进行补充加工, 进行超出翻译范围的改造, 而欠额翻译则是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翻译规范的语言中介类型, 是缩写或节译。简言之, 超额翻译是指译语文本承载了比源语文本更多的信息量, 表述方式相对具体;而欠额翻译是指译语文本承载的信息量小于源语文本, 译语文本更加概括[3]。超额与欠额翻译都是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增减, 因此可以统称为差额翻译。

三、字幕翻译中的超额与欠额翻译

Georg-Michael Luyken在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一书中提出, 区别于文学翻译与口译, 影视制作的特点使字幕翻译受到来自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所占用的屏幕空间;字幕显示时间;字幕间切换的时间及字幕的显示与形式。同时, 受文化因素的制约, 文化缺省 (cultural vacancy) 也经常是翻译过程中的拦路虎。译者为了避免以上限制而进行的浓缩、删减和添加等翻译方法, 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差额翻译。请看以下三则示例:

例1.I supervised 5 officers.That’s 5 personalities, 5 sets o problems.You could be number 6 if you act right.But I ain’t holding no hand, you understand?I ain’t babysitting you.

我有五个手下, 性格南辕北辙。你表现得好就是第六个。但我不会特别照顾你, 懂吗? (《训练日》)

例2.Mail has come today and a friend writes this to me:...

今天收到一位朋友的来信, 信上说:…… (《走出非洲》)

在以上示例中, 原文句子较长, 如果逐字翻译, 势必会影响画面、声音与字幕的融合。因此, 译者对整句进行了改译, 删减了斜体部分。

例3.What about your staying longer?

怎么回事?你还要再待几天吗? (《爵士歌手》)

例4.Terrified.Mortified, petrified, stupefied...by you.

怕极了。怕得发抖, 怕得发呆, 怕得发神经!但不是怕你!

(《美丽心灵》)

例3中, 原文语速很慢, 因此译者加入“怎么回事?”配合声音的行进。例4中, 原文是肯定语气, 使用了尾韵“ied”。译者将尾韵“ied”翻译为头韵“怕”, 并且直接将否定语气译出。

从以上示例不难看出, 信息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所增加或删减。例1的翻译虽然保证了画面与字幕的一致, 也基本保留了原文的信息, 但将主角试图示威的气势削弱了。例4中译者对尾韵的处理可谓是绞尽脑汁, 但是如果将原文中隐含的否定语气直接翻译出来, 观众也无法体会到源语文字的精妙之处, 那么观众对字幕片的反应与源语观众对源语影片的反应也会略显不同。

字幕翻译时常受到画面、声音等非文学因素的影响, 如果说文学翻译是“戴着脚镣跳舞”, 那么字幕翻译就是“戴着手镣与脚镣跳舞”。译者只能在不影响画面、声音与字幕呼应的前提下, 尽可能保留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 翻译的超额与欠额也就在所难免。

四、如何看待字幕翻译中的差额翻译

由于不同的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 翻译始终无法做到绝对的等值。字幕翻译既是文学翻译, 又是多媒体翻译:一方面要处理台词文本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 另一方面还要兼顾技术层面的限制因素, 信息的增加和删减已是必然, 等值也就无从谈起。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指出:“即使最优秀的译文, 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 过则求其勿太过, 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傅雷所说的“过”与“不及”就是本文所探讨的超额与欠额翻译。然而, 超额与欠额虽是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普遍存在, 但是只要将“过”与“不及”的度降至最低, 尽可能地将原文的韵味贴切地表达出来, 字幕翻译又何尝不是对“一箭双雕”之美差?我提出以下两点看法, 旨在字幕翻译过程中帮助译者从新的角度看待超额与欠额翻译。

1.无论是文学翻译, 还是字幕翻译, 超额与欠额翻译都无可避免。译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鸿沟自译事产生之时已然存在, 加之字幕翻译又时常受到技术等非文学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认为, 在不影响正常欣赏影片的前提下, 适当的超额与欠额翻译是可以接受的。许崇信教授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在列车行进的过程中, 几乎无法避免车体的上下抖动和左右摇摆, 但这种摇摆和抖动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不会影响列车的顺利运行, 超出了一定的范围才会发生事故。翻译就是列车的运行, “抖动”和“摇摆”不可避免。如在《成长的烦恼》中的这段对话:

例5.Teacher:Aaaahhhh Mike.Can you explain for u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ea, in Moby Dick?

Mike:Ah, sure, sure.It’s the letter between the I and the K.

这段对话的幽默之处在于“sea”和“c”这对同音异义的双关语, 但是中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双关语, 因此译者必须使用变通的差额译法, 保证“列车”的顺利“运行”。以下为可行的中文译本:

老师:啊……迈克, 你能否给我们解释一下, 《白鲸》这本书里的大海有什么意义。

迈克:哦, 当然, 当然, 就是大海不同于大河。

译者将原文中的双关语转换成中文的头韵实属无奈之举, 但原文的幽默感却保留了下来。如果要忠实地将原文译出, 注释和加注必不可少, 非但幽默尽失, 字幕的空间和时间因素也不容许。相对于注释和加注, 同类属性之间, 如修辞手法的转换可能更为有效地降低“抖动”和“摇摆”的度。

例5的译本对所译材料进行补充加工, 进行超出翻译范围的改造, 属于超额翻译。但正是这样的处理达到了源语影片的预期目的, 因此, 此处的超额翻译是可以接受且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例1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得不进行缩译, 源语文本所传达的信息量减少在所难免。但如果将例1的信息完整译出, 势必会影响字幕的可读性与连贯性。所以, 由于受到文学因素和非文学因素的影响时而进行的适度的超额与欠额翻译是可以接受的。

2.字幕翻译中度的掌握应以电影类型为依据。电影类型不同, 目的观众不同, 预期效果也不同。便于本文的分析, 我将电影分为严肃型和娱乐型两种。严肃型电影包括纪录片、科教片等用于提供和传达专业知识信息的电影;娱乐型电影供观众娱乐消遣, 陶冶情操, 诸如喜剧片、惊悚片、动作片、文艺片等。针对不同电影类型而进行的字幕翻译, 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也不同。比如上述例5中, 《成长的烦恼》是一部喜剧, 它的目的就是使观众发笑, 双关语就是笑料之一, 如果采取直译的方法, 观众反倒不知其所然, 喜剧效果大打折扣。又如惊悚片和恐怖片, 观众会将重点放在画面、声音和剧情的发展上, 如果采取意译的方法, 将台词翻译的颇具文采, 那么观众也会因为与剧情的格格不入而哭笑不得。

严肃型电影既然是以信息传递为目的, 清晰明了才是关键, 因此也就倾向于简单、清晰、直接的翻译方法, 倾向于欠额翻译;娱乐型电影可以根据上下文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造”, 即超额翻译。但是, 两种翻译不是以差额为出发点, 试图不忠实于源语文本。在不与技术限制相冲突的情况下, 依然尽可能与源语文本保持“零度”差额。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字幕翻译是一项繁复的工作, 受到来自文学因素与技术因素两方面的限制, 超额与欠额翻译不可避免。翻译学术界一直将超额与欠额翻译认定为典型的错误类型而争论不休。我认为, 在与时间、空间等技术因素相冲突的情况下, 适度的超额或是欠额翻译不失为一种折中的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的电影类型而采取的适度超额或欠额翻译不仅摆脱了来自技术层面的限制, 而且达到了影片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Nedergaard-Larsen, Birgit.Culture-bound problems in subtitling[J].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1993, (2) :207-241.

[2]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Luyken, Georg-Michael, et al.Overcoming Language Barriers in Television:Dubbing and Subtitling for the European Audience[M].Manchester: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 1991.

[5]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陈卫兵.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界定及避规策略[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1) :34-36.

[7]高圣兵, 刘莺.欠额翻译与超额翻译的辩证[J].外语教学, 2007, (4) :79-82.

篇4:浅析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现状及策略

【关键词】英文电影 字幕翻译 翻译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大批优秀外国影片被引入中国,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2015年,中国引进的优秀海外电影里票房过亿的就有34部,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赛车动作片《速度与激情》系列的第7部,收获票房24.25亿。大量外国影片的引进带动了字幕翻译行业需求的增长,然而现在国内对于这一行业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或制定统一标准,造成了很多影片翻译上的不足,很多观众和网友在观影后纷纷吐槽,中国电影字幕翻译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时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存在的问题

1.校对不严格。近几年的英文电影字幕中,常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翻译错误,主要原因是翻译后期的校对工作不严格。例如在去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中,译者竟然将 “Im home”译成了“我很好”,真是令观众啼笑皆非;而在由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电影《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里,华生的哥哥在与华生的对话中提到了socialists(社会主义者)也被误译为“社会学家”(sociologists),使电影原本的意思产生了很大差别,影响观众对电影的理解。

2.脱离原著。如果一部电影根据小说或者漫画改编,就应该在开始翻译工作之前通读作品,不要在完全不了解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这样很容易出现差错。例如,美国队长的经典语录是:“Even if you get killed just walk it off!”,本意是:“即使你快要死去,也要咬紧牙关撑下去!”而在《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里,译者却将这句话译为:“有人要杀你,赶紧跑!”这样的翻译令很多漫威漫画迷大失所望,美国队长的英雄气概荡然无存。

3.脱离剧情,停留在字面翻译。电影是一门艺术,在人物对话的过程中伴随故事情节发展总会有一些潜台词来增强电影的趣味性,一些字幕翻译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剧情翻译出其中暗含的意思,就使电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例如在《神探夏洛克》中,华生在验尸房对法医琥珀说“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获得承认,真不容易”,台词用了“man”一词,带有“男人”和“人”的双关含义,他借此暗示自己已识破琥珀医生是女扮男装,而译者却译为“想获得一个人的认可,真不容易”,导致影片特意铺垫的伏笔消失。

三、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1.归化异化策略。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策略,因此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过程中也要善于运用这两种策略。电影是一个文化历史和生活的反映,在一些大众化,通俗化的作品中,为了方便国内观众理解,译者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策略,使台词更符合国内观众的审美。例如在《黑衣人3》中,“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time travel”这句被译为“你穿越剧看多了吧”。在这里“time travel”被作者巧译为“穿越剧”,正好迎合当下电视剧的潮流,这个翻译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而在侧重于展示外国文化的电影中,例如纪录片,译者就会采取异化的策略来尽量保持电影的原滋原味。

2.简洁策略。不同于一般的书面翻译,字幕翻译通过画面和声音等多种信息渠道的共同配合来传情达意,因此要受到镜头在画面停留时间长短以及银幕的行数限制,所以译文应避免过长,有时翻译得太全面,观众只顾着看字幕而无暇顾及电影画面,反而使观众感到疲惫。例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一句经典台词“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译为“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这个翻译就非常好的运用了简洁策略,译者用最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刻的道理。而如果全面的译为“强者可以拯救自己,而伟大的人能拯救他人”,就会使这句话黯然失色。

3.忠实原文策略。准确理解原文,正确传达语意。字幕翻译者若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不确定的地方,应仔细查阅工具书,不可任由自己的理解望文生义。如果电影根据小说或漫画改编,则译者在翻译之前一定要通读作品,在对其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翻译工作,避免失误。例如在漫威的一系列漫画中,勇敢善战的雷神索尔是天神奥丁的儿子,而电影中雷神那句“Im ordin son”却被译为了“我是奥丁森”,这样的翻译着实有些荒唐。

四、结语

电影字幕为影片和观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观众观影的情绪和对电影的认知,因此一个高质量的翻译是对电影的尊重,更是对观众的尊重。而字幕翻译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进行翻译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复联2》翻译项目负责人,八一厂译制部门主任王进喜表示:“现在的译制片时间紧、流程任务重、薪酬超低……《复联2》出现翻译问题,让刘大勇一个人背负骂名,实在太委屈他了。”这段话也确实反映了现状,影视翻译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国内目前并未得到各界的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但相信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其发展也会日臻完善,在众多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陈廷佑.英文汉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篇5:浅析电影字幕的翻译特色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32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33 On Ambiguity of Human Conversations 34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35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3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38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 39 论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

论《暮光之城•暮色》中英译汉的词类转译

修辞在汽车广告英语中的应用

对英文广告中模糊语言美学功能的理论探究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的归化策略--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论“韩流”在中国

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董贝父子》中伊迪丝的堕落女性形象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中美学校教育对比——学生个性发展方面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West-Eastern Business Negotiations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从女性主义探讨托尼•莫里森笔下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 斯佳丽性格的自我超越和升华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 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论英语谚语的翻译

从鹿鼎记和唐吉诃德的主要人物的较对比来比中西方侠文化 交际法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论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的应用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

论《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女性魅力在男权主义下的体现 外教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 浅析中西文化数字含义的差异与原因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

根据空缺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翻译数字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6 A Brief Analysi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87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 《老友记》为例

论双性同体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体现 89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 91 论价值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92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94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

Politeness and Its Manifestation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96 试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

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 98 目的论视角下《麦琪的礼物》的译本评析 99 丹尼尔·笛福的社会地位和鲁滨逊漂流记 100 McDonald’s Success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开题报告+论)102 《背影》的两种英译文对比研究 103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105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107 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

英语委婉语负面影响研究 109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简爱》 110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珍妮姑娘》主人公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精灵鼠小弟》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113 论《睡谷传奇》中的幽默元素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An Analysis of Beauty and Uglines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of Oscar Wilde 116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 117 从文化角度谈旅游翻译 118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 119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课堂英语教学与网络英语教学的对比 121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 123 中英网络词汇语用特征对比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125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126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从会话合作原则透析英语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幽默的产生 128 论林纾翻译小说中的翻译策略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 130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131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 132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 134 从核辐射报道看英国报纸行文的语言特征 135 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

Effects of Chinese Culture on Promotion of Automobiles--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137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1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9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140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飘》两个中译本人名地名翻译对比研究 142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143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

跨文化视域中的英汉动物隐喻比较研究 145 分析场独立与场依赖对任务型教学的影响 146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148 关联理论视角下幽默的英汉翻译

英文征婚广告和中文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50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 151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152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 153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154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155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156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 157 三星公司营销策略研究

158 《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 159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60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Self-identity Loss of Black People in The Bluest Eye 161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162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 163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164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165 浅议创新型口语教学在农村中的实施 166 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

167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 168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169 论《嘉莉妹妹》中德莱赛的自然主义 170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

171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 172 从《中国老人在曼哈顿》看中美人际关系差异 173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欲望分析 174 《简爱》中“愤怒”情感隐喻研究 175 情感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实施 176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177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

178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179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180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181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8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3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184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

185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 186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187 《倾城之恋》和《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188 Shylock’s Tragedy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189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

190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

191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192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193 汉英语言中动物名称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194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95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196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

197 浅析爱德华·摩根·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语言特色 198 从fans和PK看西方文化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199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方式比较

篇6:浅析电影字幕的翻译特色

关键词:影视翻译,五原则,电影《飞越疯人院》,英文字幕

电影《飞越老人院》是一部少有的以老年人为题材的电影,被称为老年版的“青春”励志片,讲述的是一群花甲老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集体从老人院“越狱”而出,踏上了寻梦之旅的动人故事。笔者从影视翻译的五原则分析该电影字幕的英译情况。

一、口语化原则

“口语化”(colloquialism),即指将语言口头化,与“书面化”相对应,“书面化”指的是一些比较文绉绉的词语,譬如在书面语中常常使用的“父亲”,那些与之相反非书面语中常用的“爸爸”“老爸”便是“口语化”的语言,指的是一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的,不拘泥于文字句子语法结构的话语。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学,要考虑受众的普遍教育水平,所以说话不能太正式,太拘泥于语法形式。麻争旗老师所说的“口语化”是指在文字上通顺以后,还要使字幕易于上口,便于听懂。

例1.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我也是三儿俩女的人哪,你们见过,他们谁来看过我?”

译文是:I’ve got three sons and two daughters.Have youever seen them?Do they ever visit me?

通常情况下“他们谁来看过我?”会被译成“Have they ever visited me?”但是这里译者没有用完成时态而是选择了一般时态,是错译么?“你们见过他们谁来看过我?”是一句话,应该译为“Have you ever seen them visit me?”本来是一句话,那么在口语中,我们很少会像书面语那样说出来的都是一句句完整的合乎语法结构的句子,而是分成好几个小分句来说,译者将之分为两句,符合口语化原则。同时可以表现出说话人当时比较激动的心情,用来强调他的孩子从未去老人院看过他,由此折射出自己悲伤的心情。

例2.当老林告诉钉钉子的人说:“钉的时候使小钉,别给钉劈了。”

译文:Small nails,Don’t break it.

“使小钉”和“劈了”都是比较口语化的表达,翻译成英语时,译文也采用了比较简单的英语单词,使译文清楚明白,基本上遵从了口语化原则,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对照着翻译,就会显得冗长和呆板。

二、人物性格化原则

文学作品大都以塑造人物性格为特征,影视作品也一样。往往性格鲜明的人物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人物性格化(temperament)自然成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关键问题,演员的任务则是在影视作品中将所饰演人物的性格明显地展现出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有很多,如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比描写,等等,例如在大师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中,他借用的就是动作和表情,那么在有声电影被创作出来之后,动作和表情已经不是能展现影片人物性格的唯一方法了,人物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影片中,当老周他们想申请去天津参加比赛的时候,女院长是这么说的:“你们平常在老人院里头玩玩也就算了,大家在一起活动活动没有什么坏处,可是要去天津的话,这绝对不行。家属们把你们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就要对你们负责。”

译文:You’ve had fun playing in the yard.You all gosome exercise,and no one got hurt.But going to Tianjin?Absolutely not.Your families have placed you in our hands.We’re responsible for what happens to you.

影片中,女院长是个很严谨并且认真的人,翻译的时候就应该将女院长的这种个性在言语中表现出来,在最后一句中将“what”改为“whatever”或者“all the things”会更好一些,这样更能强调出院长的全权负责的态度及她认真严谨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化原则

所谓“情感化”(emotional)就是要求翻译努力“进入角色”,设身处地,从人物内心深处领会其言语的确切含义,从而使译文达到同原台词拥有同样的表达效果。影片中,当老葛的儿子看到自己的儿子想要找自己的父亲要钱买新房的时候,他生气地说道:“今儿你要敢要他的钱,你他妈就不是我儿子。”

译文:If you dare take his damn money,you’re no son omine.

因为老葛的儿子心里怨恨老葛,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去老人院看望自己的父亲时心里非常愤怒,所以才会说出这样的粗话,译文中在money前加了个damn,正好表达出了说话者愤怒的思想感情。

四、口型化原则

口型化原则(degree of lip-rounding)是影视制作中突出的一大特点。麻老师认为影视翻译就像演双簧一样,根据剧中人物的口型装配音演员的声音,使所言所语如出其口。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没有配音的成分在里面,而是用了双语字幕,在原有的汉语字幕下面又多了英文翻译,但是口型化原则在这里同样适用,我们同样要注意根据说话者台词的长短翻译,在这方面英译就比较逊色了:

例1.电影中有一幕是老林感觉编的小节目太过简单,说了一句:“哎呀,不好,不好。”于是编排者老周回过头来反问了一句:“怎么不好啊?”

译文则是:No good?What do you mean no good?

例2.当老人的儿子不同意老人家们去天津参加比赛时,一位老人对于他儿子说的话很生气,以至于气得说不出话来就回了一句:“你……”

译文是:Why you little...

这两个译文可以说违背了口型化原则。虽然译文多几个字少几个字,一般不会影响观众对字幕的理解,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电影片段是受到时间限制的,稍不注意,演员讲的上一句话就可能被忽略了。那么同理在翻译台词时也要注意原台词的长度。这两个例子中原台词都是比较简短的话语,虽然译文在意义上达到了要求,但是译文和原台词在长度上相差太大,特别是在例1中,那么长观众还没来得及看完就过去了,其实就是一句简单的对上个说话者的反问,直接可以用“Why?”或者是“No good?”作为译文。

五、通俗化原则

“通俗化”(popularization)是指普通的、普遍的、被大众广泛接受的,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的,所以翻译要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在这里要注意“通俗”与“低俗”的区别,“低俗”主要是指低级趣味、庸俗,使人萎靡、颓废的内容,毫无优点,甚至是低级、不健康的东西,是一个贬义词。“通俗”就不一样了,它是个中性词,是指在字幕在“通顺”的基础上语言要力求靠近大众,用观众能接受的方式,并且要使字幕符合观众的文化习惯,这里不可避免地就涉及文化差异的问题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在字幕翻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外国观众,特别是提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

电影中有一幕是院长通知大家说的话:“明天就是重阳节了,院里头给大家安排了节目……”

译文:Tomorrow is Chongyang festival.The nursing homehas prepared something special.

首先,现在被广泛接受的重阳节的英译是Double Ninth Festival;其次,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外国人也许不太熟悉,在这里,我们最好加个注释,所以如果译成:To-morrow is Double Ninth Festival(Note: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to mourn their ancestors on September ninth in lunar calen-dar),就可以既让观众明了又简要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六、结语

《飞越老人院》虽然同好莱坞的大片在制作上无法比拟,但是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并且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譬如关于养老,买房,等等,是一部很发人深省的电影。通过将电影的英文字幕放到影视翻译五原则下探讨,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这五个原则,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目前国内译制片的翻译状况,要想拓展到一个更大的舞台,翻译水平还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

[1]麻争旗.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5.

[2]麻争旗.新制译制片《居里夫人》之翻译及其艺术风格[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8,6.

[3]李新新.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4]毕文成.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篇7:浅析电影字幕的翻译特色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 文化因素 翻译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与文化进一步融合,越来越多的海外电影涌入中国,受到很多中国人的青睐。影视产品作为文化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文化归属,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加速了文化的融合。正因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使得观众在理解其真正意义时感到困难。所以,电影和电视产品视听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字幕翻译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在学术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英语尚未在中国完全普及,看外国电影的观众主要是白领,大学生和教师等,西方影视剧的翻译在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系统理论指导这类翻译。实际上,如何处理原文的文化因素,从而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在视听翻译中很重要。视听翻译可分为两大类:配音和字幕翻译。本文将重点研究文化因素在字幕翻译中的处理方法。到目前为止,字幕翻译研究被中国学者忽视很长时间。而在西方国家,电影字幕翻译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已形成系统的研究。但中国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技巧,很少注重文化的翻译策略。

二、文献综述

1.电影字幕翻译研究。

(1)国外电影字幕翻译研究。字幕翻译的研究,随着电影业的发展而始。西方世界的电影产业无疑发展的更好,欧洲的电影数量巨大,欧洲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

50年代和60年代初,第一篇学术文章从翻译的角度研究影视翻译。发表于1960年Cinéma et trauction,标志着一个象征性的开始。从那时起,大量的文章和论文发表在各种期刊杂志上。

电影翻译的黄金时代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是这一领域真正的革命。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理论家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甘比尔是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人物这。他致力于研究电影翻译的方式分类于翻译技巧。他编辑了亨利克戈特利布的书:(多)媒体翻译:概念,实践,研究。这本书收集了二十六篇文章。二十六篇文章,连同绪论和结语,共分为三部分:“概念”,“政策和措施”和“实证研究”。有些话题可能会重叠,但每一篇文章都在多媒体翻译的方面有所贡献。戈特利布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的字幕翻译研究职业生涯。他的研究涉及字幕的定义和字幕翻译的限制,字幕语言维度和字幕翻译的策略。他的研究是比较全面的,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他学者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Ivarsson和他的书《字幕翻译媒介》(1992),提供了字幕翻译非常详细的历史和字幕翻译的概述。

(2)在中国研究电影字幕翻译。中国也有很长的电影翻译历史。在1949之前,中国的电影产业立足上海。大部分进口的电影是无声的,所以影片的翻译很不发达。张春波(1998)以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服务大众。因此,他认为影片的翻译应以目的语受众为中心,译者应以目标语受众的语言水平和文化意识的考虑。麻争旗(2003)首先研究影视翻译的特点和阐述的原则。他总结了电影翻译的五点基本原则。这五点是1)口语化的语言;2)与人物的性格一致;3)满足电影中的情感需要;4)实现唇音同步;5)流行语。钱绍昌(2000)也在影视翻译中贡献了许多。他写了一篇题为《影视翻译——翻译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的文章,呼吁更多人关注影视翻译。

2.文化研究。

(1)国外文化研究。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根据奈达在他的手稿《社会语言学是翻译和口译的一个关键因素》中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事实上,它是最复杂的文化产物。语言反映文化,并且在许多方面构成文化的模型”。

英国语言学家约翰Lyons认为,每一种语言的表达差异反映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习俗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特征。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定义为“文化”的生活方式,其表现形式是一个社区,使用特定语言作为其表达方式。”

文化翻译是翻译实践,其中涉及文化差异。文化翻译也可以定义为一种实践。这种翻译与文化解决了一些问题,如方言,食物或建筑。主要的问题是要解决由文化翻译在翻译文本中显示该文本的文化差异,并且尊重源文化。

(2)中国文化研究。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迁移,在深层意义上是一种文化转型。翻译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国文化的翻译。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在近年来成为流行。

刘宓庆先生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语义系统和人类思维形式的结构等决定的。但结构和语言模糊性和相对性决定了可译性也是相对的。因此,在翻译文化信息时译者需要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

三、文化因素分析

跨文化传播,翻译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因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将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从最初的语言文化信息进入译语文化系统。

1.文化相似性。根据不同种族,世界上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文化区。但文化之间有其相似性和差异性。所以,相似性会帮助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彼此更清晰的理解,与此同时差异必然会引起误会,这是不可避免的。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社会实践中的人的总和。文化的相似性是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相互配合,这是文化多样性的产品,交换和相互渗透。文化源于相同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生活的环境,也有不同地区的相互渗透。因此,有英语和汉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词翻译的异同。

2.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意味着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人们会形成不同的语言,知识,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翻译领域的研究,最重要的是了解文化差异。翻译如果不能熟练运用语言,他就无法处理内在文化。译者要不断地比较两种文化。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系统的具体比较,人类文化的共性和不同就会变得清晰。音像制品的语言容易理解,基于这点,字幕翻译应重视普遍性。但由于文化的差异,译文与原文不完全相同。而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来的语言和文化,或者试图用口头语言来表达的真正意思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效果。

3.文化缺省。文化背景相同的人的有共同的背景知识,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双方都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缺省目的是提高通信的效率。尽管缺省这部分不会出现在话语中,它是由话语接受者在特殊语境下激活的。

4.文化空缺。空缺是由英国语言家霍克特首次发现的,他提出了用随机孔模式来比较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文化空缺,也被称为文化差异,这是目标语读者不可理解的或容易被误解的。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不同,文化空缺出现时,就不可能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发现一个文化内涵的对等。这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以及文化冲突的主要来源。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是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不同,不同的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在平行的方向上移动,最后演变成完全不同的和不相关的文化。因此,这两种文化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在视听产品中,也有大量的文化空缺包括词语空缺,语言意义和文化形象的空缺。文化空缺给字幕翻译带来重重困难。传统文化空缺的翻译方法仍然是归化和异化。他们可能非常重要,也是经典的翻译策略,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不会解决所有的翻译问题,特别是在文化中;文化翻译中应该有更专业的翻译策略。

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语调和说话习惯,所以翻译应该表现出人物形象。上层人物说话都很优雅而平民用平实的。

四、结论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字幕翻译的策略。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新的领域,电影字幕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字幕翻译研究获得越来越多学者和翻译家的关注,他们需要更多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实践。

因为这里的研究仅是作者的一个尝试,肯定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改进的余地。

篇8:英语电影的字幕翻译探讨

1. 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

1.1 语言的瞬时性

影视剧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影视翻译语言的瞬时性。影片里的画面、声音都是按照剧情的发展转瞬即逝。一般的文学作品, 如散文、小说等, 其语言以书面的形式出现在纸上, 读者可以一遍一遍地看, 字斟句酌。而现场欣赏影视剧则不然。观众没有机会像阅读文学作品的语言那样, 一遍看不懂再回过头去看第二遍。影视剧中的语言若是一遍听不懂, 只能放弃;若是花时间去琢磨, 则会影响到欣赏后面的内容, 这好比我们参加听力考试一样, 一道题目听不懂, 只能放弃, 立即准备听下一道题。因此, 影视对白的译文必须流畅通顺, 含义明白, 通俗易懂。

1.2 语言的口语化

电影语言本身绝大部分是由对白构成, 对白翻译要占整个影片翻译量的98%以上, 其他的如片头、片尾及片中一些有关地点等的翻译所占的百分比不足2%。对白的内容是整个影片的核心, 所以优秀的对白翻译要遵从其本身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表现出口头语的特点, 即简短、直接、生动、非正式语、俗语、俚语多、语气词多等。

1.3 语言的大众化

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其他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深浅难易之分, 对读者的文字能力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与此相反, 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大众化的语言鲜活生动, 通俗易懂, 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脱离生活, 过于典雅、晦涩、陈腐的翻译语言只会给原作带来创伤, 影响观众的观赏效果 (张春柏, 1998) 。

例1:

杰克:不要往脸上贴金了, 他只不过是个糟老头, 缺了我, 他控制不了本市。

安琪儿:你真是什么都不在乎, 杰克?……

安琪儿:真是个帅哥。

例2:

(一个同事) :诺克, 有你的东西。 (笑声)

诺克:傻蛋一个!哈罗, 美腿姐姐。

例1、2中所译的“脸上贴金”“糟老头”“帅哥”“傻蛋”“美腿姐姐”等, 都是人们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常听到的词汇, 非常通俗鲜活, 流畅生动, 观众一听就懂, 对大众极具亲和力, 很容易被大众接受, 体现出大众化的语言特色。

2. 电影字幕的制约因素

2.1 时空制约

字幕翻译既有其他领域的共性, 同时也有其个性, 字幕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和语境的制约。技术上的约束主要指字幕翻译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字幕翻译受空间的限制。空间是指屏幕的大小以及翻译字幕的字数积极行数。因为我们知道, 屏幕的大小有限以及演员的口型对话, 从空间上决定了字幕的长短和字体的大小。如果原电影演员说话的时间很短, 那么翻译出的字幕必须与之相应。在此, 暂不讨论多少字的问题, 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过多的字幕不仅占了屏幕过多的空间, 有损视频本身的图片效果, 将产生喧宾夺主的后果;而且观众在很短的时间里, 很难做到既欣赏图片又浏览字幕, 从而影响正常的交流活动。因此, 对字幕翻译者来说, 字幕的翻译应该做到译文简洁明了, 一目了然。

电影字幕受时间的限制。时间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 电影的声音或图像所持续的时间; (2) 观众浏览字幕所需要的平均时间。观众因本身所受教育的不同, 理解程度不一, 在观看同一字幕时, 从看完到理解, 各自需要的时间也是各不一致的, 即字幕显示的时间和观众阅读时间是不一样的。屏幕上单行字幕可能只有两秒, 两行字幕大约7秒左右 (方梦之, 2004) 。如果字幕时间太长, 会使观众精力过多集中与字幕而不是屏幕。

2.2 接受者自身素质的制约

接受美学认为,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读者的接受, 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体现。Jauss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指出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也是影片应该考虑的问题。Jauss强调, 文学题材或类型, 已被接受的作品以及与之有关的历史事实都有可能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而审美距离是指期待视野作品的距离, 以及熟悉程度或审美经验在接受新的作品时视野所需的变化 (Jauss H.Robert, 2002) 。由此可以看出, 在英文影片汉译的过程中, 译者应该考虑到潜在的观众, 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先在知识、心理需求等, 注重译语观众的接受性;译者也应该正确估计潜在观众的现实视野和历史视野。

2.3 文化因素的制约

谢天振在其译介学中指出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 有时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 人们只要一提到意象, 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 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物象与寓意是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 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影片翻译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 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文化因素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伦理、美学和政治影响。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因素的存在, 才导致了文化意象的差异。由于影片译制的局限性, 译者不可能像翻译文学作品那样加以诠释, 因此, 只能选择中国观众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影片翻译, 才能使中国观众对影片的欣赏感受与原片观众的感受最接近。

3. 字幕翻译的策略

3.1 时空制约与缩减法

影视媒体本身的特点将字幕译者的操作置于种种制约之下, 具体到字幕翻译主要涉及两个制约因素:时间和空间。这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由于时空的制约, 字幕译者常常要采用缩减的翻译策略。缩减法在实际翻译操作中可分为三种:浓缩、压缩性意译和删除。浓缩即只译出原文信息的精髓要旨;压缩性意译指用较为简短的语句译出源语的意义;删除当然就是完全略去不译了。

缩减法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压缩, 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相关性。相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译者对信息接受者的认知力的判断上。对信息接受者在有限时空中的认知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毫不相干的信息可以删减节略, 以凸显相关性更强的信息;对信息接受者固有认知结构中缺乏、而在有限时空中又无法补充的信息, 可从略;对画面或音乐已提供了充分语境的信息亦可考虑缩减 (李运兴, 2001) 。

例3:

辛茜亚:我们查过了, 蒂米。你的犯罪记录有厚厚一大迭。 (《神勇飞鹰》)

这里, Constitution Avenue指华盛顿的一条大街, 直译过来中国观众不易听懂, 更由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制约, 所以干脆删掉。

例4:

丝黛芬妮:今晚陪我去吃饭。

迈克尔:好啊, 只要你愿意, 今生今世, 天天一块儿吃饭。 (《一见钟情》)

例4中的原文“tomorrow night...And every night...for the restof your life”在英文中非常自然, 但无法直译成汉语, 只能意译。“今生今世”既体现了原文的幽默, 也考虑到了由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制约而不得不采取压缩性意译来控制字数的限制。

3.2 注重语言的艺术性

电影是继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事实说明, 电影不仅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 而且是群众性最广的艺术, 被人们称之为一种“俗文化”。从电影本身来看, 大部分的电影是供人们观赏的, 而电影的观众, 则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 所受教育程度不一。翻译的字幕语言必须符合广大观众的实际水平, 力求译语读起来能接近观众, 一目了然, 更能雅俗共赏。但是译文的语言也必须生动活泼、准确自然。因此,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 一方面, 必须尽量译介原本文化的语言特色, 吸纳外语表达特点;另一方面又必须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 用具有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文本 (郭建中, 2002)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的目的。

例5:

丹尼:我爸爸不会轻饶我的。快点!

雷夫:呵。我们开飞机了!

丹尼:我们开飞机了! (《珍珠港》)

例6:

丽兹:你觉得这真是你吗, 奶奶?

老罗丝:是的, 亲爱的。我当时是不是很漂亮? (《铁达尼号》)

例5中小丹尼和雷夫误将飞机开了起来, 丹尼知道父亲脾气暴躁, 爱打人, 故而很害怕, 用了kill一词, 其本义为“杀”;美国人性格幽默, 有夸大其词的习惯, kill用得很随意;而在中国“杀”是人们很忌讳的字, 父亲对孩子的惩罚更不能说“杀”。所以, 此处翻译为“不会轻饶”既能表达出原意, 也符合中国人的语言, 感情习惯。例6中老罗丝在回答孙女的疑问时说:“Wasn’t I a dish?”此处的dish不能直译为“盘子”、“碟子”, 应译为“漂亮”;当然, 也可译为“当年我还算得上一个花瓶吧?”“当年我也是秀色可餐吧?”。

3.3 直译与意译必须以观众为中心

直译或意译都要以观众为中心。直译能吸收外来有意义的新因素, 能更加反映异国的事物及情调;意译则更能让译语观众接受。电影字幕翻译必须考虑到观众语言水平的高低, 所受教育程度的不一, 必须以目的语的观众为中心, 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以影片片名的翻译为例:Titanic译为《铁达尼号》, 既和发音相似, 又能表现出该船的庞大, 豪华;Batman译为《蝙蝠侠》而不是《蝙蝠人》, “侠”字和“人”字相比, 更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主人公的侠义行为;Tarzan译为《人猿泰山》泰山和Tarzan发音相似又能表现出主人公的强壮、敦厚, 为了避免误解, 加了“人猿”二字, 准确地表明其特殊经历。以上是直译意译结合翻译技巧的完美结合。

例7:

安娜:我们……相爱了。常常秘密幽会, 可不久便分手了, 一切烟消云散。 (《一见钟情》)

例8:

扎克:天上的仙女临终时……有这么美吗? (《浮华世家》)

例7中的Gone with the Wind是人人皆知的小说《飘》。但是无论怎么翻译, 中国观众也不会联想到这本小说, 所以还不如将它译成“烟消云散”。例8中的专有名词Cam ille是大仲马的小说The Lady with the Camillias里的女主人公, 是一位绝代佳人。显然, 如果将它直译成汉语“卡弥尔”更没有人能听懂了。因此, 索性把它译成了“天上的仙女”, 以期达到比较接近的效果。

3.4 文化信息的处理

同任何其他类型的翻译一样,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是翻译中最难处理的地方。因电影字幕翻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原电影中许多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语以及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 因不同语言民族文化上的空缺和不可代替性, 大大加大了电影字幕翻译的难度。比如说双关、文字游戏、俗语等在翻译时, 译者通常不得不放弃。这实际上是在很大程度上对原电影的“叛逆”。我们应该坚持从保存和介绍异域的文化特色出发, 使观众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电影有所了解;并在需要的时候舍去源语的文化特色, 恪守本族语, 使字幕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我们还应把策略的运用和电影画面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图片的说明性和解释性, 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在描述17世纪英国清教徒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的电影《五月花中》, 有一名乘客霍普金斯的妻子在船上生了一个儿子。霍普金斯高兴极了。他就说:

例9:

这句话是直译, 则为“他将取名为欧谢纳斯——欧谢纳斯·霍普金斯!”, 中国观众就无法听懂霍普金斯把儿子取名为“欧谢纳斯”的用意, 而西方观众一听就懂, 因为“Oceanus”这字是拉丁语中的“海洋”, 英文的“Ocean”就源于此字。但如果把它译成“给他取名为海洋——海洋·霍普金斯!”也不妥, 因为“海洋·霍普金斯”是个不中不西的名字。因此可以灵活一下, 把这句话译成“给他取名为海洋——海洋的孩子!”这样既能让中国观众听懂, 又比较通顺。

例10:

知道吗?他可不像加勒哈德那么纯, 他是只离不了鱼腥的猫。

这是影片《莫冈波》中女主角埃洛丝的话。加勒哈德是亚瑟王传奇中的圣洁骑士, 因品德高尚纯洁而得圣杯。虽然他在我国鲜为人知, 但因前后两句在意义上互补, 可以采取保留前句, 仅将后句暗喻转换成中国文化中通俗易懂的比喻译法。

结语

为了满足大部分译语观众群体的需要, 外语电影通常会用本族语进行配音。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 配以字幕的影视作品能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大的信息量, 同时也能让他们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影视作品。因此, 作为影视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的字幕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影视翻译迄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 对电影字幕的特征、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准确性、可读和易读性以及读者省力原则这三条实际操作原则, 并针对影视翻译的限制性与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实际操作策略。在文中表明字幕片翻译过程中, 提出译者应先考虑译文的接受者, 即观众的反应与接受程度, 以保证字幕不阻碍观众欣赏影片为前提。字幕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辅助观众欣赏影片, 所以译者应尽量使译文的语言简洁、明了、流畅, 让观众可以在耗费相对最小的认知努力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张春柏.影视翻译出探[J].北京:中国翻译, 1998, (2) :50-53.

[2]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328-329.

[3]Jauss H.Robert.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M].London:Perspective Multilingual Ltd., 2002.

[4]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 2001, (4) .

[5]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65.

[6]萨姆·汉姆.蝙蝠侠[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篇9: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的翻译

[关键词] 关联理论 电影字幕翻译 剧情关联 文化关联 接受者关联

一、我国电影字幕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影字幕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滞后,是出国攻读电影专业的留学生程树仁最早将字幕翻译的方法引入了中国。大约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译配中文字幕的方法基本成为了电影翻译的主流方法。但当时的字幕翻译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翻译不够准确,书法不甚妥当等,所以,1946年前后,配音电影逐渐开始流行起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电影翻译进入了配音的黄金期。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大量的外语影片涌入我国市场,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英语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希望在又快又多地获取信息的同时,更能欣赏异语文化和外国电影的魅力,配音电影已无法满足我国观众的需要,配以字幕的电影则再次备受大家的欢迎。这由此也导致了我国影视翻译研究尴尬的现状,即我国影视翻译研究薄弱的事实与外语影视作品的大量引进构成了极不和谐的矛盾。

正如钱绍昌教授所指出的,我国翻译界存在一种偏见:译制片受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的数量,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正因如此,我国在影视字幕翻译方面的研究成果只能用“只言片语”来形容。由于我国的电影字幕翻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造成了我国字幕翻译者水平的参差不齐,使我国影视翻译理论仍处于艰难发展的起步阶段,所以,用合理的理论研究电影字幕翻译对我国的影视翻译理论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认知语用理论,它有很大的解释力,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关联理论的形成建立于会话含义与语境关系的基础上,在语用学上将会话含义与语境关系称之为“关联”。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首先系统地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关联理论。他们提出的关联理论是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指出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即说话人把信息意图展示出来,听话人则根据说话人的示意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Wilson的学生Gutt根据这一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究,并最早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翻译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懂另一门语言的人看,这其中肯定包含着一种交际过程。关联理论就是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认为关联原则是存在于译者头脑中的一个不可能违反的原则,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则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推理努力,就可以取得最好的语境效果。Newmark在审视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之后,也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概念,并于1994年正式定名为“关联翻译法”,其基本定义是:原作或译出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所以,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不把翻译看成是原语与译语的直接交流,而是充分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译者应该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语的各个线索中推断出原语的意图,并对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向译语接受者提供最佳关联性。

三、关联理论与电影字幕翻译

电影字幕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包含着文化的传输和移植过程。这就要求字幕翻译者不仅仅是将原语的意图尽可能完整地传达给接受者,还要有效地传达原片的文化信息,即应保证让观众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清晰的信息,同时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以达到最佳关联。本文则主要探讨字幕翻译者在对原片意图的传达与理解及其推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三种关联因素,即语境关联、文化关联和接受者关联。

1.语境关联

每部影片都有一定的语境,它不仅仅指具体的情景语境,还包含更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字幕翻译的语境往往跨越两种不同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即影片的语境和译语话语的语境,这两者具有很强的内部关联性。所以,在字幕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具体情景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因素,还要考虑它们与译语语境的关联性。因此,译者应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强调明示——推理过程中语言隐含交际意图的传递,才能顺利实现接受者对于剧情的了解以及影片的欣赏。

2.文化关联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语际转换机制中,文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形式具有相通的或相近的信息通道,反之,不同的文化形式必然产生文化差异,阻塞信息通道的畅通。英语影视作品中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言,其中包括了特定的文化信息,例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可能为汉语文化所不知,甚至让接受者难于理解和接受,在翻译字幕时,译者应该不仅要译出影片对白的语义信息,还应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处理文化意象,要译出其内在的文化信息,即使接受者用最小的努力充分理解影片中相关的文化信息。如果译文不能有效地将文化意义明晰地传达就会迷惑接受者,使其难以理解电影内涵。所以译者应努力将影片包含的文化信息传达给接受者,从而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实现繁荣。

3.接受者关联

传统译论中有一种旧观点或倾向,认为译者只需对原语作品负责。但是翻译不是一种封闭的、自足的、单向决定性的活动,尤其是影视翻译具有强烈的商业性和市场化的特点,只有作为顾客的接受者对翻译满意,译者的价值才能得到认可和体现。在字幕翻译时,首先,由于其受到时空的局限,译者应按照普通观众接受的情况决定字幕的长短,这样才不会使接受者目不暇接、顾此失彼,不能很好欣赏画面;其次,译者在翻译时要密切关注接受者的接受能力,考虑到接受者的能动性、可变性、多层次性,尽量避免使用生涩的辞藻和过于中国化的成语、俗语,又要慎重翻译中国接受者不明白的外国典故。总之,字幕译者需将接受者的受益或效果视为翻译活动的终极目的,让接受者用最小的努力充分理解整部影片。

四、小结

综上所述,字幕翻译者在翻译时为了构建最佳语境和最佳关联性,使观众用最小的努力充分理解影片,应充分考虑到对原片意图的传达与理解及其推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三种关联因素,即语境关联、文化关联和接受者关联。由此可见,关联理论在指导影片字幕翻译时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可以帮助完善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翻译的质量,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繁荣。

参考文献:

[1]李新新.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西华大学学报,2005,(12):103.

[2]Sperber, Dan & Wilson, Deirdre.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Blackwell and Oxford,1995.

[3]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上一篇:建院40周年演讲稿下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检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