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创造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本文所谈的创造不是指发明创造出某种先进的东西或理论,而是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为今后的创造打基础。会创造的人的必然有其内在原因,我想这就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在数学课程中是完全可以培养的。关键词:创造教育;非智力因素;质疑;猜想创造性活动存在于任何学科之中,因此在数学课程中也应重视创造教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创造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数学创造教育论文 篇1:

数学课堂与创造教育的融合

许多教育名家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多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操作、分析、归纳和整理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总结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营造氛围,保护创造能力

小学生创造性的萌芽是极其稚嫩的。有的是自然的流露,有的是经历错误或怪异答案后的自省,但更多的是在自由空间中智慧的迸发。这就需要我们营造和谐、平等和融洽的教学氛围,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应以友好的态度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造。

要营造和谐、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如“谁想说一说……”“谁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等。这些语句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这样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同时教师还应当关心、信任、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从而构建平等、融洽、友好、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设疑变难,培养创造性能力

设疑辩难是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开始,也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拥有它,老师就能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还会比以往学得更有信心。如果学生在自学或听课过程中没有产生疑难,可能表明孩子存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与不会创造,更反映教师治教无方,不能引导创造性教学。

1.鼓励质疑

问题既是激发创造的原动力,又能鼓励学生设疑并培养创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尤其创造性想象力,更能提高学生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b)h÷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问题一提出,立刻引来同学们的议论。这时教师应及时表扬该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探究正确与否,最终达成共同意见: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样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生疑、议疑、释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2.启迪引导

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指导,教师要探索“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为“教学做合一”的过程。

在数学课堂中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应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先自己思考,教师切勿急于点拨;如果学生思路不对,钻牛角尖,这时不能放任不管,要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拨,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数学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当学生在教学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其思考,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

例如:如“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从A地到B地要2小时,乙从B地到A地要3小时,经过几小时后两人相遇?”学生利用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受阻,不知道从哪儿入手,用什么知识去想、去做,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明确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只要旁敲侧击地说:“一段路、一堆煤、一项工程……”学生立刻领悟出用“工程问题”的思路解答,把一段路看做单位“1”,甲的工作效率是1/2,乙的工作效率是1/3,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新课程处处体现教学过程中的人性化。而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立足点要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上联是中山先生的意思,下联是我自己的意思。”当学生不会用语言表达时,教师需要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情引导。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有些知识即使理解了,也表达不出,这是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的情况,这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呆站在那里,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教师要用恰当的方式“激励、启迪、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地叙述下去,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3.拓展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还要培养、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大胆尝试、勇于创造。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更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例如,教学应用题“行程问题”时,有一道题目:甲乙两地相距1020千米,一列火车5小时行驶34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还需要多少小时?许多学生这样列式:1020÷(340÷5)-5,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看谁能找出其他简便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后又提出三种做法:(1)先求出行1020千米的路程一共需要多少小时,再减去已行的5小时:5×(1020÷340)-5;(2)要求剩下的路程还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分别求出剩下的路程是多少和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020-340)÷(340÷5);(3)把5小时行的340千米看做1份,再求剩余路程里包含了多少个1份:5×(1020-340)÷340。这样教学,既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联系实际,强化创造能力

1.加强操作

科学家认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是在不断探索、尝试、操作中完成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才能领会,创新思维才能更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所以,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一次又一次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总结经验,不断拓展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其实质是一种创造性迹象。而且学生在动手操作、反复尝试过程中常常会获得成功,激发动手热情,使他们的创造潜力得以更大地发挥。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分小组动手操作,把圆剪、拼转化成其他图形,看谁拼得好,拼出的图形多。

(1)操作引导:A、剪——怎样剪?剪成几份?B、拼——怎样拼?拼成什么?

(2)学生展示并交流方法,选出最合理的剪法。

(3)拼成后的图形是个近似长方形,和三年级学过的长方形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把边变得更直一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又会是什么情形?

让学生亲自动手剪分拼,使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越来越接近长方体,从中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创造”新知,深刻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2.引导联想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要有所创造就必须提出、解决和众人“没想到”的问题,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联想的人才能想到、得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常常会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如应用题教学中,可以进行补充条件的应用题训练:某班有男生25人,?摇?摇?摇 ?摇?摇,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思考后补充出很多条件,如是女生人数的四分之五;女生比男生人数少五分之一;比女生多四分之一;占全班人数的九分之五等,一题多变,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要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其与之融合,让它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获得真实有用的数学能力。因此,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要认真组织教学,善于抓住时机,充分引导、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才能在数学课堂中得到发展和培养,才能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性人才。

作者:沈晓萍

数学创造教育论文 篇2: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摘要:本文所谈的创造不是指发明创造出某种先进的东西或理论,而是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为今后的创造打基础。会创造的人的必然有其内在原因,我想这就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在数学课程中是完全可以培养的。

关键词:创造教育;非智力因素;质疑;猜想

创造性活动存在于任何学科之中,因此在数学课程中也应重视创造教育。由于数学学科的严谨性、问题结果的唯一性及有限的开放性,让广大教师感到数学离创造很遥远。因而在教学中不够重视数学的创造性教育。事实上,数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力资源。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离不开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一、创造的情感因素

创造的情感因素包括意志品质、兴趣动机和情操培养。数学创造的实质是对前人的超越,对现实的超越。打破某些固有观念,时常可能出现挫折,需要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要有逆风而上的勇气,要有敢于向传统挑战的气概。

二、创造的智力因素

创造的智力因素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等多种因素。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因为创造性活动需要充分占有资料、广泛吸取前人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需要对学具、挂图、实物模型等进行观察,这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良好契机。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而想像力是创造力的翅膀。数学中的许多发明一般总是先给出一个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再多的知识也可能成为一潭死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多让学生猜想。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如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是创造活动的思维特征。

三、创造的社会文化因素

创造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是指集体间的合作。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不仅可提高交流的速率,更重要的是相互启迪,即“思维的碰撞最容易擦出创造的火花”。有效的合作将增强创造的机率。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教育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探索。

1、创建有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只有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才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思维和创造的能力。没有民主的氛围,许多学生就可能不敢去想、不敢猜,即使想到一点什么,猜到一点什么也不想讲、不敢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大脑经常产生脑电波,容易对有兴趣的事入迷,是最适合创造的状态。

2、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大胆进行猜想,并以此猜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迁移、综合、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猜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造能力。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千万不可对猜错了的学生泼冷水,可以问他是怎样猜的,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猜错了,有时却可能导致另外的发现,也许是更好的发现。多次错误的或浅显的猜想使得导致正确和深刻的发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如三年级教材中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指定面积的图形,一般同学只想到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当小组中有一人画出不规则图形时,其他同学会马上效仿,畫出不同的不规则图形。这就是一人的创新给了别人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

4、提倡学生质疑问难,不迷信权威(书本、教师和好学生)。质疑能够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能启新。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5、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实验证明,班级集体讨论方式、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式。例如,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鼓励学生自编应用题,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在数学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多问一些:“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6、多开展创造性的数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haveatry”。创造能力来自实践。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国标本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实践活动,我们应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带领学生共同实践,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同时,我们可设计一些更富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学习平移后,让学生自行设计美丽的花边。

7、在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还要培养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大家都知道:创造力高的人,不一定最终能成为创造者。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即非智力因素。有研究表明,创造能力强的儿童大多具备如下特征: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有想象力、依赖性小、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兴趣广泛、独立学习与生活、沉思而不盲从。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

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往往发挥着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的作用。持久的兴趣、坚韧的意志、良好的自信心、锐志的进取心等等这些都是创造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富于智慧的,优秀的教师定会让他们懂得:勤奋能使你的智慧、你的潜能焕发出来。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运气好,优秀的教师会让他们懂得:有坚强毅力的人的运气总不会太坏,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成功。

综上所述,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渗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利用课外一切资源,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的中国培养出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杨仙锋

数学创造教育论文 篇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思想的运用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下,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教育思想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最佳的发育阶段,对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提升创造性的思维与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造教育;创新思想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由于一直以来在数学教学中受制于传统教学思维和模式的制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很难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身心特点和数学教学规律相结合,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深度融合,引导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数学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结论,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寻找本次课堂的教学难点,并且能够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例子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问题,将数学知识中概念和定理的关键点突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白相关知识点的重点。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策略

2.1 树立学生创造力培养意识

首先,教师应积极学习探究立德树人思想,将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视为新时代教育使命。然后,教师应根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群体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做好教学规划,打造能力及知识双向输出育人网络。最后,根据学生学习动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持续提升学生创造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成比例线段”教学时,可率先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金字塔、卢浮宫、故宫等建筑存在诸多成比例线段,指引学生观察、思考、总结,在自主探析进程中掌握线段成比例基础知识,然后向学生讲述相关建筑物成比例线段背后的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雪糕棍、棉签棒、吸管等废弃物品创作由成比例线段构成的建筑物模型,继而落实培养学生创造力目标。

2.2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构成。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的思维发生联想、比较以及变迁,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以此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应遵循生本教育的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散。例如,在学习初中数学《二次根式的加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学习,并找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地方,根据二次根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等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可以利用已学知识学习新课,更加轻松地完成新课程的学習。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散,从而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善学生创造性思想

数学这门课程在学习当中存在的难度比较大,有些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较为迟钝,他们对教师们所讲述的某些数学知识无法正确地理解。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较低,要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老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以该技术来将数学知识进行转化,给学生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降低知识的学习难度,以此来改善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对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创造能力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学生无法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之间的联系式,作为老师,便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应用多媒体技术,来给学生们展现出二次函数的动态图案,实现对学生们思维方式转变和创新的教育。在对计算机技术相关软件所展示出来的动画图案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大脑会促进发育,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善,继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数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巨大的影响。

2.4 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必须要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概念定理.教师在上课时要创设好的问题,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学生思考和学习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对课堂问题进行思考、探索,针对学生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思考过程,教师指导学生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本章节需要应用到哪方面的知识等.如在学习“圆”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套圈游戏,然后教师提问:“我们在进行定点投篮比赛的时候,如何设计投篮人在场地的位置才能够保证对所有的人公平呢?”学生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进行思考,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一定数学思维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通过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还能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3 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师在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科学地设置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在提升自身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使得其数学综合学习力得到迅速的发展。此外,初中数学教师还要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在学习路上的领路人,与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这样也能够更好地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标,促进初中数学教育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彦鹏.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000(001):P.161-162.

[2]  王玉琳. 试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中学英语之友: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1):110-110.

作者:黄仁茂

上一篇:护理干预研究论文下一篇:乡村历史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