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2024-04-11

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共12篇)

篇1: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甘肃省敦煌市东街小学 田生荣 邮编736200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创造力;创造兴趣;乐于提问;讨论操作;求异思维;联想类推;健全人格

内容提要: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潜力的,只要我们善于启发诱导,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新,学生的创造潜力才能开发,学生的素质一定能得到提高。

钱学森同志去世前最最忧心的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创新型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核心和实质。科技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既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这种挑战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因此培养一代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鉴于以上认识,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一、激发学生创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而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究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表现为对数学特别喜欢,学习起来也乐此不倦,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造、除旧布新的历史。每一个人都是有创造潜能的。对于这一点,刚开始时同学们听了都不大相信,认为发明只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一个普通的学生是发明不出什么东西的。针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前几年,我校五年级的蒙涛同学,看到同学们课间用吸管喝饮料,喝完后把吸管放在瓶子里,下次喝时不好取而且不卫生,他想能否发明一种吸管开启瓶盖后就能自动出来。他想到了水的浮力,于是他在吸管的底端套了一个软木塞,解决了这一难题。这项小发明在全省中小学生创造发明竞赛中获了二等奖。以后经常启发学生从身边所熟悉的事做起,从一件日常生活用品、一件文具中,指出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找出克服缺点的改进办法,使日用品和文具更趋完善,并指出:这就是一种创造,一个发明。

二、鼓励学生乐于提问

人类生来就有求知欲望,儿童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产生问题,创新始于问题。教学中创设悱愤心态,就是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生疑、质疑的状态。爱因斯坦对他何以能成功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求问题罢了。”学生是否具备提出问题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效,而且也是提高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疑难和矛盾,提出并解决问题往往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正因为这样,数学家们都深深懂得问题在数学发展和个人创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外活动教学中,更要结合教材特点,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释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引导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一笔画”时,在小结过程中我让学生互相提问题考考对方,不少学生积极发问:“什么样图形可以一笔画成?”“一笔画有哪些判别的依据和方法?”学生提的问题都一一被其他同学答出。有个同学进一步提出:“一笔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究竟有何应用?”我出示一个迷宫平面图,要使探险者能够走遍迷宫中的每一条路且不重复,出入口应设在哪里?根据一笔画原理,就能很快找到出入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组织学生讨论与操作

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它可以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信息多向交流,有助于开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握好讨论时机,那么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巧算乘法"的教学,我先出示了如下题目:11×12、12×12、13×12、15×14、16×18……让学生笔算同老师口算比赛,结果学生每题必输。学生不服气,大喊“老师作弊”(认为老师提前背下了得数),我让学生再出同类型题目几道,结果依然,学生茫然不解。这时我告诉学生,老师有“秘诀”,你只要能找出其中规律,就可找到取胜方法,并让他们再次练习,注意观察,同时做出记录。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记录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寻找规律。在讨论中同学们为了赢得胜利,都会积极、活跃地思考,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理由,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和思考的欲望与积极性。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机会,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动手实践可以促进思维活动,它能把人们的动作、语言和思维密切联系起来,使之和谐发展。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先出示6根小棒,拼了两个正三角形,教师问学生:能不能少用一根小棒搭两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拼拼想想,把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行了,教师又问:为什么可以节省一根小棒呢?学生争着回答:因为两个三角形有条边合用了一根小棒。教师接着又要求学生试着用7根小棒拼3个三角形。学生在拼拼想想的过程中逐渐悟出一个道理:凡合用一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一根小棒,合用两条公共边的,就可以少用两根小棒;合用的边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从而总结出规律是:所用小棒总根数=三角形个数×2+1。教师这样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举一反三,从而发现规律。萌发创造的灵感。

四、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它是从所提供的条件或某一事实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朝各个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思路开阔,变通流畅,寻求变异等。在解决难题时,学生感觉思路不畅,教师要提示学生改变方向,突破原有思路,另辟蹊径,激发他们的奇思妙想,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人们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历史上有名的田忌赛马就是一个例证。在培养创造能力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突破定型思考的习惯,否则就会影响知识的更新,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启发学生联想与类推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与它相类似的事物、根据客体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推。从鲁班由齿状草割破手指一事得到启发而模拟它的特性发明了锯子,牛顿在创造力作用下注意到了苹果落地和行星运行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理等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联想与类推思维方式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练习,加强这方面思维方法训练。

在二年级的一节“巧添运算符号”数学活动课上,有一个问题是在四个2之间的适当位置添运算符号,使它的结果是1,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位小同学的解答是“22÷22=1”。这两位小同学并没有学过除数是两位的除法,但他们由所学过的知识。(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时,商为1)产生联想类推出22÷22=1,这不能说不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就应该善于捕捉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把它发扬光大。

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信心是创造性思维的保证,只有自信的人,才敢提出异见,敢于创新。富有创造能力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独立性,他们不随大流、有较强的自我决断力和毅力,一旦选定了目标,就会锲而不舍付之于行动直到成功。不怕失败和挫折,故在培养创造型人才时有必要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尤其对现在的学生,往往存在娇骄两气,要经过适当的挫折教育:例如设关卡智力登山,以锤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主性、独立性。

篇2: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贵州省普安县罗汉乡凉水学校 付龙兵

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教学论文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围。要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篇3: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1. 我曾经在教《谁唱歌》一课时, 一名学生向我告状:“老师, 我同桌总在那里瞎唱, 跟老师唱的歌词不一样。”为了不影响教学秩序, 我便瞪了他一眼, 让他学着我唱。课后, 我把那位学生请到身边, 无论我怎么鼓励、启发, 他就是不唱他瞎唱的内容。

2. 在一节欣赏课中, 我让学生听完曲子后, 根据内容画一幅画, 全班学生都在提笔画画, 只有一位学生与众不同地为曲子配了一首诗。

二、现象的启示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阶段都有本能的创作欲望, 这时儿童的知识虽不如成人, 但感染力、想象力、创造力却是一生中最旺盛的。在这一阶段, 如果教师不能够正确地看待学生在课堂上的瞎唱瞎跳, 与众不同, 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 将是十分遗憾的, 也许“天才”就在这一刻被“抹杀”了。

三、问题的提出

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四、实施对策

1. 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情感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新能力的发展, 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在音乐课上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做无谓的限制, 应给他们自由表现和创造的空间。由此可见,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顽皮、争吵等联系在一起, 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定十分准确, 与教学的看法不一定完全一致。假如教师轻易代替、否定, 只有老师问学生, 而少有学生问老师。久而久之,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 懒于动脑、疏于尝试, 对于这样的学生谈创造谈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我认为只有在教学中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 做学生的朋友, 注意营造自由的气氛, 不断以赏识的眼神、鼓励的

话语来给学生信心和勇气, 给学生一个“心理自由”的氛围, 一个自由表现的空间,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想象、表现能力及创新意识。在一节用小乐器创作一首主题为“雷雨前后”的音响故事时, 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 我想重重地击门来表现打雷的声音……”对于这个学生的奇思妙想, 我及时给予肯定, 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瞪他一眼, 而是带大家一起尝试练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 纷纷畅所欲言:“老师, 我想……”

例如, 学生在听完《小燕子》后, 我请学生为小燕子的家画上装饰, 就是用图形来表现两个不同的段落时, 我鼓励学生说:“不要怕错了, 大胆地画, 只要把你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就很棒。那么下面谁愿意把你们的画拿上来张贴, 和大家分享呢?”话音一落, 学生们相继把画拿到讲台上。看, 有的学生把“柔和舒展”的旋律画成

等等不一样的图形, 有的学生把“坚定有力”的旋律画成了

等多种图形。多好呀!多形象的图画!对于他们的见解、创作我从乐曲的情绪、旋律、力度等不同方面给予了赞许、肯定。

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空间, 就能给学生延伸了创造更大、更广泛的学习和探讨的空间。这一空间一旦形成, 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其纵横行里, 乐此不疲。

2. 尊重学生个性、维护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的基础具有个性、自主性的。在欣赏乐曲的音乐形象再创造中, 因个人认识感受不同, 产生不同的情感, 所以表达的方式也不同, 这是艺术欣赏的特点。正是由于这个特点, 教学中我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 强调个体独特的感受, 并提供机会, 让他们尽情表达见解、展示才华, 对他们显露出的“突发奇想”和“智慧火花”, 都及时进行“引思”和“助燃”, 促使他们个性化思维更加丰满, 让他们的创新精神在个性的思维中闪光。

例如, 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这首歌曲时, 随着一段悠扬、宽广、风格浓郁且由弱渐强的蒙古族散板音乐的响起,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草原”中, 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当音乐结束时, 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模仿出草原上的各种场景, 结果学生思维活跃, 分组讨论, 争相表演, 有奔腾的骏马、欢叫的牛羊、飞翔的雄鹰、洁白的毡房、劳作的牧羊人等造型。但是, 有一组造型与众不同, 他们表演一群迁徒中的牛羊, 在沙漠化的草原上挣扎着向前移动, 四处寻找食物和水源, 沿途中一只只牛羊倒下。面对学生精彩的创意, 我都给予充分肯定, 特别对刚才这一组同学与众不同的表演更是给予大力表扬。接下来, 我就把这一组同学极富创意的表演当做教学的契机, 进一步拓展思路, 以“怎样防止草原沙漠化”为话题, 让他们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 想出奇招, 让草原绿草成茵, 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潜能。

3. 在想象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 可称之为“创造力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 推动其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 他们在课堂中的许多创作都是我们这些教师都无法想到的, 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 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 开启想象力。

当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和打击乐器交上朋友后, 我常常会在音乐课中敲击串铃、木鱼、三角铁、小镲、沙球等打击乐器,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 让学生把想象和生活结合起来, 想一想, 不同乐器产生的音响可表现我们周围生活中的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木鱼是妈妈切菜的声音, 是我们走路的声音;沙球是蚕宝宝吃桑叶的声音, 是下小雨的声音;碰铃是雨打在水面上的声音;是小鸟唱歌的声音……。”有时候, 我会反过来, 看看这样一个片段:用声音创编一个有情节的故事, 小红帽提着篮子到森林去看外婆, 那么森林中会发出什么声音呢?这时我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用语言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有的说:“小溪潺潺的声音, 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 小红帽轻快的脚步声、小鸟飞远的声音、狼看见小红帽的吼叫声……哇!”你看, 多么丰富的想象。接着,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发挥想象力, 自由选择乐器来模仿这些声音, 然后与他们一起讨论演奏的结果, 并加以概括和改进, 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在不同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联想音乐、创造音乐, 再由音乐中想象到不同情景, 由此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独具匠心的创造力, 让想象把学生内心感受用音符表现创作出来,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4.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有了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氛围外,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我会选择音乐实践活动, 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 为他们创造性表达心中情感及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学生通过参与活动, 有效地拓展了创造性思维空间, 使他们的创造灵感得到的启发。我在上五年级的音乐课时, 都会坚持开设一个栏目叫《星光大道》, 就是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 让几个学生上台出示下期的主题, 他们的主题五花八门, 有:“疯狂的球迷”“今天去春游”……他们根据自己主题指定的表演者, 被点到的学生用两三天时间来准备, 他们个个热情高涨, 有的查资料, 有的编台词、有的做导演、有的搞策划, 相互间配合默契, 充分调动了他们各自的创造性思维。下一节课他们就带着作品来为全班表演, 在表演之后, 大家互相评判, 看谁对音乐的选择、节奏、情绪的理解最好, 动作表演更符合角色, 最后由大众评委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音效奖等。如此循环, 学生在一种创造性的氛围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在一次次的掌声和喝彩声中,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也显示了他们的创造才能。

篇4: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5

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既通过思维不仅能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思维成果,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具有主动、求异、发散、独创等特点。然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结构严谨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犹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明创造,也有利于当前的学习。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

一、激发学习兴趣,在“趣”中创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 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问:同学们,你们上超市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还没有等我再往下问,很多同学就从口袋中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这一下我和同学们兴趣都起来了,我说,光有钱,认识钱还不行。还要清楚这元、角、分的不同,这样才会买东西时不出错钱。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兴趣中,了解到元、角、分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换算。

二、鼓励好奇生疑,激发创新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起点。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在教学”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4年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三、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给学生置疑问难的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自主质疑,自行探究,打破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教师从知识的传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只出示例题的条件:“甲数是50,乙数是40”,让学生来提出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1)甲数比乙数多几?(2)乙数比甲数少几?(3)甲数是乙数的几倍?(4)乙数是甲数的幾分之几?(5)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6)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一个个问题提了出来,问题有简单的,有复杂的,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都有学数学的机会,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都具有学好数学的能力。改变过去“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让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开阔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定势现象人人都是存在的。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指人们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消极的一面,往往表现为思维的惰性和呆板,妨碍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可经常采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加以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题途径,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不同的思路,得出不同的算式,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经常引导一题多解,学生的解题思路会得到拓宽,逐步变得灵活多样,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创造性思维也得到培养。

五、倡导解题方法多样化,在不同方法中求创新

学习过程是个体的认识活动。小学的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但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同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例如,在低年级的计算教学中,老师应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方法的灵活性,比较方法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低年级的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一题多解的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我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例题时,我就没有用课本中的计算思路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找出题的多种计算方法。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逐步掌握假设、迁移等思维方法,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途径。

参考文献

【1】杨爱东.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0)

篇5: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培养初探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本人就这一课题作了初步探索。

一、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不拘泥、不守旧、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并将这些学习行为经自觉反复操练或不自觉重复而逐步形成的学习需要相联系的自动化学习行为习惯。

(一)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例如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21×48是看作20×50进行估算的,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21×50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问题的提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赞成这意见,有的则说:“48看作50,看大2,积就增加了2个21,如把21看作20,就看小1,积减少1个48,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更方便了。”有的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估算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要很精确。”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都行。又如,低年级学习“小统计”的例

1、例2后,学生质疑“每小格可以表示1或10外,还可以表示几?”全班顿时“兴奋”起来:“可以表示20、100„„”“可以表示任何数„„”“每小格不可以表示任何数,0及比0小的数就不行。”提得多好呀!尤其是后者不但对前面的提法敢于质疑,还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经讨论后学生们知道了根据需要每小格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但不可以表示0(无意义),而比0小的数是可以参加统计的,只是这个内容要长大一些再学习。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仍以“小统计”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从收集数据到整理数据、解释数据的过程,课前让学生收集自己母亲生日的数据,课上在模拟给妈妈庆贺生日的情境中,认识各月份母亲生日人数的统计图。既使学生初步知道怎样收集、整理、解释数据,又进行了爱长辈的情感教育。又如引导学生从已有长方形面积计算中探究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课上让学生在一个长方形中任意画出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思考:这三角形的面积与相应长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边思考进动手验证,学生想到各种剪拼的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是相应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想到不用剪,利用长方形对进相等的关系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对数学而言,题目答案可以是唯一的,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材中一些看似一般的题目都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素材。在教学时不片面追求题量,不找“各种各样”的习题让学生操练,不增加过重学业负担。摆脱“题海”,充分运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40分钟的教学质量来提高学习水平。例如,解答“有两筐苹果共重71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苹果7千克放入乙筐,那么两筐苹果的重量相等。原来两筐苹果各有多少千克?”时,要求学生不满足于求答案,而是用多种思路解答。学生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有的列算式求解:(71-7×2)÷2(乙筐);(71+7×2)÷2(甲筐);71÷2-7(乙筐)71÷2+7(甲筐);有的列方程求解:设乙筐苹果重X千克,2(X+7)=71;设甲筐苹果重X千克2(X-7)=71。通过交流,学生们开拓了思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学生的能力就能不断提高。这些课堂实例表明: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整理所学的内容,梳理所学的知识。在一组例题或一单元相关知识学完后,让学生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新授时,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一步计算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间的发展变化;复习时,通过自编题等学习活动并结合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悟出题目内容变,而其结构不变,掌握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解法,并构建了复合应用题的一般结构。这样教学从近期效应看,学生解题思路清晰,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解决了以往通过四个例题的教学,有些学生虽会解答四类题目,但不能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有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只会依样画葫芦解题的偏向。从长期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解了知识,再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提取,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实际上已是一种创新劳动。创造性学习的习惯这四项内容,它们都是以思维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且呈螺旋形上升态势。学生在学习中凭借原有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了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在实践中,手脑结合,大胆实验或验证;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找到各知识点的连接点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较合理的知识序列,建立信息库,便于日后提取、删除、归并,进入新的实践、探究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知识的分叉点与联接点,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创新意识。

二、优化操作过程,促使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关键在于教师,为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营造有利激发创新意识的氛围。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有着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看来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如教学“角的和差”,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未知角度,粗看是简单的角度数间的加减,似乎无新的意义,但如果能结合知识疑点,创设情景,那么学生就会被激起创新的欲望。如学生们从两个角排摆中发现:“l只角与1只角拼在一起有3只角,1+1大于2”。继而探索三只角之间的关系。最后学生又用一付三角尺拼,寻找新的角。还有的学生得到:180°+30°、180°+60°、180°+90°、180°+45°等一组角。甚至还有的学生与同桌合作利用三角尺找到了更多新的角。

(二)放手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加实践活动。

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养成过程中离不开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教学时要防止对学生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学生的创新正是在不断尝试,不断纠正中逐步发展的。如果怕学生犯错而在教学中“小心翼翼”地把实践步骤分得很细,以纳入教案轨道,剥夺了学生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后内疚与挫折的情感体验,结果只会使学生疏于动手,怯于尝试,干什么都束手束脚,创新意识又从何谈起?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潜能。如一年级学习“厘米的认识”时,学生学会测量课本上所列举的物体长度后,当堂再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四周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度,有的趴到地上量地板的长度,还有的学生量教室内玩具橱里娃娃辫子的长度,长颈鹿的高度„„有一位学生想量黑板的长度,却遇到了尺太短的困难,就发动其它同学一起来想办法。他们想出“用短尺一把一把接起来”、“先用短尺量,量一段就用铅笔作记号再量”,还有学生想到解下身上的皮带,先用皮带量,再用尺量皮带的方法。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想了许多方法,最后学生“否定”了这些办法说:“只要到体育室借一把长长的卷尺来,一下子就可以量出黑板的长度了。”这时,学生们受到了启发,有的说妈妈裁衣服的软尺也可用,有的说出黑板报时用的米尺也能用„„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参与实践,不但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火花和灵感,课上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刹那间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求图形面积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如平行四边形ABCD被分成一个三角形与一个梯形,已知梯形面积比三角形多18.6cm2,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道题知道高的长度是解题的关键,可是凭已知条件较难求得高度。学生们大多采用了先列方程求高,再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当时离下课还有5分钟,下面还有两道习题要讨论,教师肯定了方程解法后想换题了。这时,有一名“平时不出众”的学生举手说:“不用方程解,只要添条辅助线,用两步就可以求出面积了。”一些同学嘻嘻地笑了,对他的想法有些不屑一顾。教师让他来到黑板前,边画边讲,他说:“添了一条辅助线后所得到的小平行四边形就是三角形与梯形相差的面积。用18.6÷3求出高后再乘以15就可求得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了。”当他讲完后,学生们都用敬佩的眼光注视着他,教师也抚摸着他的头说:“你的设想真精彩,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希望你今后再让大家多一些机会听听你的见解。”他的思路使其他同学受到启发,有的又想出了:利用大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小平行四边形底边的倍数关系,用18.6×(l5÷3)计算面积,这时学生们自发地鼓起了掌。这堂课在学生们满意的微笑中结束了。虽然后面的习题还没做完,但学生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亮。

篇6: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时,面对新的对象,新的学科教材,教师需具备很强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作 者:田淑英  作者单位:云南师大附中大理分校大理新世纪中学 刊 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KECHENG JIAOCAI JIAOXUE YANJIU(JIAOYU YANJIU) 年,卷(期):2008 “”(6) 分类号:H3 关键词: 

篇7: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很重要,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性、合作性、操作性、主体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作 者:郭长逊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少年宫刊 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22关键词:实践活动 探索 合作 操作 主体 创造

篇8: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深深体会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的生命, 也是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培养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 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 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 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的需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据巴甫洛夫的研究表明, 兴趣能增进并引起大脑皮质的积极态度, 心情愉快地学习, 大脑皮层就会产生兴奋优势, 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好.从实际情况看, 学生对这门课 (或这节课) 有兴趣与否, 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要自觉地调控好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对所讲授内容产生并保持兴趣,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尤其是数学课, 由于抽象性的概念很多, 教师稍一疏漏, 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要根据课本的具体内容, 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 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节奏, 做到快慢得宜、动静相生、疏密相间、整体和谐,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偶尔插一两句有幽默感的语言, 使学生兴趣浓郁, 思维活跃.每当引进一个新的概念, 就先给学生提供掌握这一新概念的必要的感性认识, 然后诱发学生细致观察, 独立发现, 深入分析, 广阔想象, 以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比如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可引入例子:有一群贪心的小猴, 猴子 (1) 说我要1块, 猴子 (2) 说需2块, 猴子 (3) 说要3块, 老猴怎样给予满足而又要分得公平呢? (隐含着分数) 由此引出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思考.以故事的形式来引入, 既有趣又紧扣主题, 马上就会吊起学生的胃口.这样, 学生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 不仅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而且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广阔性、求异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而这种探求推动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二、激发疑问

古人说:“学则须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 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思维总是由问题所引起的, 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 正面灌输、正面教育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 因此教师在正面教育时, 一定要同设疑、解疑相结合, 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问题, 激发他们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提问时, 要考虑问题的答案避免单一性, 最好具有多向性, 使学生对解决问题有可能提出新的见解, 热情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追究那个“所以然”, 即使出现一些不应疑而疑的情况, 教师也不应该泼冷水, 而应首先肯定, 然后引导其正确思维.有时教师也可能被问倒, 应该为此而高兴, 并向学生实事求是地说明, 课后再研究解决.就如魏书生说: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最重要的, 不仅要教给学生眼前的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有利于人类的个性.如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推导的方法是多样的, 这样提问有助于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

三、指导思维

每当学生的积极思维被调动起来, 敢于提问题以后, 学生常常会碰到“难点”而“卡壳”, 茫然不知所措.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思想卡壳”现象?我想, 教师本人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常常碰到这种情况, 那么是运用什么方式来克服障碍的?不妨把自己的思路和经验告诉学生, 也就是教师用语言展现自己突破“卡壳”现象所运用的策略和方法, 使学生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且有信心像教师一样去克服思考中的障碍.

另外, 教师绝不能以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为满足, 而应该进一步诱导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再升华、再提高, 既肯定他们积极思维的长处, 又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否则, 就如赞科夫所说的:“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 如果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丰富的联想, 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由此及彼地“联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能力.有的人虽然“知识”丰富, “经验”不少, 但不善于联想, 思路就不灵活, 也就不能形成创造思维.有的人善于联想, 运用比较的方法, 举一反三, 丰富的联想也就随着展开, 大胆猜测, 但更重要的是要小心求证, 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引出一道思考题:长方形内角和为几度?正方形呢?有学生提出了猜想:是否所有四边形的内角和都为360°呢?这个“猜想”极为难能可贵, 这正是人类智慧的火花.许多知识的产生正是源于猜想, 虽然这个知识点并不是那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但激励同学们想办法验证, 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这样, 有了“猜想”, 并经过科学的验证, 就导致了“新知识”的产生, 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这样, 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得到培养.

篇9: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好奇心六十年前,创造力还被认为是一种上天赐予的能力,一种遗传因素。直至吉尔福特关于创造力演讲的诞生,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其核心就是思维的发散,并且每个人都具备创造力。如今,创造性思维尤其是数学创造性思维已经是当代学生开创未来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技能。因此,要想在国际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崭露头角,必须实行创新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为国家将来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实力型人才。

一、创新性思维简介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在新的思路以及视角下,运用新的方法和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得到新的研究成果,让人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活动获得开发。创造性思维在解决异常问题和困难时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与其它思维模式对思维形式的重视程度相比,创造性思维更加重视思维方法的求异性,这就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品质。

二、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家庭教育方面

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就会受到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进入学校接受学校教育以后,家庭教育又会作为一种补充教育对孩子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不同这一事实。只有让孩子拥有信心,孩子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才能有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要鼓励孩子五花八门的想法。小学生充满着探索世界的渴望,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五花八门的想法。此时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进行悉心引导,让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保护。

2.学校教育方面

有研究证实,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强化,而小学生对于教师都非常敬畏,听教师的话就好像遵守“圣旨”一样。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鼓励小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虽然在知识上比较欠缺,但由于所受思维定式的束缚比较少,因此在理解很多问题时与成年人的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在日常数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让思维更加活跃,避免形成思维定式。

比如,在计算面积的时候,小学生都会遇到π这个符号,可能有些学生会奇怪,为什么π的取值为3.14。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利用“记住这个取值并且会用就行”这样的答案来回答学生的问题,就会让学生能够的积极性遭到抑制。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寻找答案,了解到这个取值是基于客观事实得到。只有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将多种教学法综合起来

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不同解题思路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思维广度,使其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甲乙两人背向沿操场跑步,6分钟以后他们相遇,继续前进4分钟以后甲回到了原点而乙例原点还有300米,求操场周长。

对于这样一个题目,解法非常多,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个题目让大家发挥才智,积极寻找不同解法。第一种解法:甲只用4分钟就走了乙六分钟走的路程,因此二者的時间比为6:4,因此我们知道乙走300路程所花的时间为9分钟,因此二者的速度差为60米/分,所以操场的周长为60×(6+9)=900米;第二种解法:甲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为6+4=10分钟,那么四分钟所走的路程应该就是全程的五分之二,因此乙走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就是15分钟,求出其速度为300÷(15-4-6)=60米/秒,因此操场的周围为15×60=900米。当然,该题还有别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

(3)积极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数学是一个多领域综合性学科,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弥补会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为此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可以让小学生亲近自然的活动,让他们在探索自然神奇奥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众所周知,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然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奥秘与神奇有助于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实践活动与数学结合起来并融入大自然中,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开阔的地方举办跑步比赛,并在比赛中设置一些数学练习,比如计算跑步的速度或是场地周长等。这样的实践活动在锻炼身体之余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4)加强对小学生右脑的开发

人的右脑又被称作“感性脑”,主要负责主导人的情绪、欣赏艺术以及感知空间关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左脑的使用与开发会越来越频繁,而右脑则会长期处于沉睡状态,各项功能逐渐下降。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加强对小学生右脑的开发,释放他们右脑的潜力,真正达到提升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比如,在教师可以多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举办一些数学趣味活动,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右脑,心算抢答、数字游戏等都可以发挥很好的开发小学生右脑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数学学科中,创造性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其将来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而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也是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强的人才,为此,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两个方面着手。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需要积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在日常生活中做孩子的榜样并肯定孩子五花八门的想法,以此为小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得提升空间。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需要鼓励小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将多种教学法综合起来,通过积极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探索空间,最后还需要加强对小学生右脑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窦晓峰,张亮.不同视角下极值问题的解决方法——兼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2,(26).

[2]赵思林.试论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非认知策略[J].教育探索,2010,(04).

[3]王琼,秦忠翼.论思维方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湖南社会科学,2011,(06).

篇10: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能力。那么,要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利用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意识。如:在常见的数时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中工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笔者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钮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了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提示新旧知道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入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掌握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规则。

这样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活动,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增长智慧。

篇11: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课程理解

教师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在综合实践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要求。我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创造始于模仿。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人们常常是在观察、学习、摹仿别人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创造的。小学生的模仿与半模仿就是一种创造,这是为将来的创造打下基础。

2、面对活动内容与材料,学生所展示的大胆想象和自主操作是思考的结果。即使想象和结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是错误的,这也是一种创造。

3、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所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和建议,是创造力的展现。即多向思维与求异思维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

4、集体活动中,学生的组织、交往、协调、表达能力也是具体创造力的体现。

二、构建合理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教师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一定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物化形式,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摆正位置,完善角色。充当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要求。我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创造始于模仿。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人们常常是在观察、学习、摹仿别人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创造的。小学生的模仿与半模仿就是一种创造,这是为将来的创造打下基础。

2、面对活动内容与材料,学生所展示的大胆想象和自主操作是思考的结果。即使想象和结果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是错误的,这也是一种创造。

3、学生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所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和建议,是创造力的展现。即多向思维与求异思维也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

4、集体活动中,学生的组织、交往、协调、表达能力也是具体创造力的体现。

教师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一定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物化形式,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摆正位

。为此,必须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模式科学化,教学语言浅显化。努力营造氛围和环境,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教师要精心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与材料。以富于童心童趣,能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浓厚的活动兴趣;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语言,善于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活动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2、让学生自主实践。教师要认真摆正角色位置,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操作,自主实践,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参与和成功的快乐。

3、注重合作交流。教师应给学生多搭设一些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把个人在自主实践活动中的想法、感受、经验展示出来。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他人的成果;让集体思维与个人思维完美合一。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4、强化学生自我反思。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为什么成功?成功的经验何在?为什么失败?失败的原因在哪?在反思中促进学生创造力的自我内化。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完全地、充分地展示自己。

三、摆正教师位置,积极参与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如何积极参与全心投入呢?

首先,这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强烈求知欲,富有积极的创造性。对综合实践活动要积极参与,充满热情,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其次,要求教师的位置要摆正,放下个人权威。教师在蹲下身子去和学生平等对话、民主合作的同时,应坚持做到“六少六多:

(1)少一点个人权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

(2)少一点指导机会,多给学生一点实践时间。

(3)少一点笼统评价,多给学生一点自我反思。

(4)少一点统一要求,多给学生一点个性张扬。

(5)少一点批评职责,多给学生一点鼓励肯定。

(6)少一点师道尊严,多给学生一点合作平等。

最后,让学生懂得“青出蓝,更要胜于蓝”,树立远大目标,自由积极地发展。

总之,知识源于实践,探索成就未来,合作开拓明天。人生需要创造,社会需要创造,未来需要创造。只有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善于探究,努力创新,才能让自己的明天会更好。

“阳光总在风雨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任重而道远。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放飞创造的梦想,放飞人生希望吧!

罗勇

-5-25

篇12: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初探

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需要广大教师加以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

一、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为支点,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猜想、验证、推理等,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实践活动中测量学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感受到100米的到底有多么长,小红的身高是多少……”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了数学学习的用处之大。

二.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较课堂中数学学习有很大不同,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在遇到富有挑战性,学习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如:实践活动“测量男女生的脉搏”,在学生掌握脉博的检测方法后,需要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在活动前,要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依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来实现。数学实践活动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较好地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结束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很多的困难,从中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其次,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如对居民节约用水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就能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图,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这样让学生早点接触社会,融入了社会中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上一篇:赢自己比赢别人重要美文随笔下一篇:xx质监局检查矿山安全防护计量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