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中如何为学生搭建创造空间的平台

2022-10-06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时时刻刻都在为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思维提供条件和时机。现在各科教材内容的编排都十分贴近生活中的情景, 特别是主题图丰富多彩, 学生喜欢看、喜欢学, 充满情趣和活动, 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构建一个创造空间的平台, 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发展。那么, 怎样才能为学生搭建创造空间的平台呢?我认为:

一、留给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什么都讲清楚了, 问题没有了, 学生还思考什么?“课不能讲尽”也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新教材中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总会激起学生去观察、去分析、去想象。同时会让他们情不自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图中的情景, 给学生搭建了提出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从中寻找问题。有的学生虽然提出的问题或者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有多大的价值, 但他反映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体会了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去寻找问题, 并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初一年级教材中的“有理数加法”时, 我不是直接讲解有理数加法的算法, 而是先提出几个问题:

1.从一点出发, 先向东走5米, 再向东走3米, 结果怎样?

生答:向东走了8米。

师:如果规定向东为正, 向西为负, 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

生答:表示为: (+5) + (+3) =+8

2.先向西走5米, 再向西走3米, 结果怎样?

生答:向西走了8米。式子是 (-5) + (-3) =-8

3.先向东走5米, 再向西走3米, 结果怎样?

生答:向东走了2米。式子是 (+5) + (-3) =+2

4.先向西走5米, 再向东走3米, 结果怎样?

生答:向西走了8米。式子是 (-5) + (﹒3) =-2

师:从上面一组问题中, 你觉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有没有一定的规律呢?你能通过观察发现它们的规律吗?

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问道:“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还有的问道:“和的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又有什么关系?……”

师:现在不忙回答, 我们再看看一个有理数加法的具体问题, 希望大家边做边想, 一起来找规律。从某点出发, 规定上升为正, 下降为负。

问题1:上升8m, 再上升6m, 结果怎样?

生:上升14 m, 式子 (+8) + (+6) =+8

问题2:下降8m, 再下降6m, 结果怎样?

生:下降14 m, 式子 (-8) + (-6) =-14

问题3:上升8m, 再下降6m, 结果怎样?

生:上升2 m, 式子 (﹒8) + (-6) =+2

问题4:下降8m, 再上升6m, 结果怎样?

生:下降2 m, 式子 (-8) + (﹒6) =-2

问题5:上升8m, 再上升8m, 结果怎样?

生:没上升没下降, 式子 (+8) + (-8) =0

问题6:下降8m, 再上升0m, 结果怎样?

生:还是下降8m, 式子 (-8) +0= (-8)

师:通过上面两组题目,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 有理数加法的法则究竟是怎样的?

生甲:加数同号时, 符号不变, 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的和;异号时, 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加数的绝对值之差, 和的符号与第一个加数符号相同。

生乙:老师, 他刚才前面大部分是正确的, 但最后一句不对。例如: (+3) + (-5) =-2, 和的符号与第一个加数不同, 所以要改为:和的符号决定于加数中较大的数的符号。

生丙:这句话也不对。如 (+3) + (-5) =-2, 和的符号是负数, 但+3比-5大, 应当改为:和的符号决定于加数中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 你太棒了!

生丁: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 和为零;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零。

师:对, 以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 让我更明白:只要课堂上多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多多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的勇气, 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打开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就是新课程改革所要的课堂效果。

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

也就是说自主学习, 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由学生本人有目的地自觉探索, 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积极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因为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加强了, 在各方面他们都要求大人们多留给一些自由空间, 不想大人们时时刻刻管住自己。因此我们教师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上也应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比如开展“读一读”、“比一比”、“试一试”、“连一连”、“画一画”、“做一做”、“量一量”、“折一折”……从不同角度多提几个为什么?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补充?还可以怎样做等等。这样才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以培养和发展。例如在教学“探索菱形的性质”时, 我不是一手包办,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简单的“告诉”, 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自制的菱形模型独立思考, 同座交流, 小组合作, 共同探讨出菱形所具有的性质,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就能够用简练和完整的语言概括出菱形的几条性质, 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新课学习的环节中, 让每一位同学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讨论、总结性质的全过程, 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的空间, 学生的自主能力也相继得到了发展。

三、留给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空间

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教材的大纲内容总是让教师尽可能地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互动, 并且重视给学生互动的空间。比如:教材中经常出现“建议同桌共同完成”, “动手操作, 自己探索”, “小组合作交流”等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为学生提供机会, 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交流合作的舞台, 教师的教学应面向每一个学生,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时, 我既没有将书上现成的推导方法和盘端出, 也没有将公式直接呈现, 而是通过小组合作, 让他们自由探索尝试, 利用折拼的方法, 让他们动手将一块三角形纸板的三角形剪下来拼在一起, 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定理的结论。又如, 教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 再让他们将一块等腰三角形纸板沿底边上的高线对折, 让学生观察结果。这样的演示与观察, 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样的探索, 学生经历了创造的过程, 实现了自我,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都获得了成功,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以发挥。

又如, 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时, 我考虑到这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因此我安排了两个信封, 第一个信封里面稍作提示:要证明一条线段的长等于另一条线段长的一半, 可将较短的线段延长一倍, 或者截取较长线段的一半, 一部分学生看了之后受到点拨, 经过小组合作之后就可以顺利完成, 如果还有困难就打开信封二, 信封二主要针对学困生, 里面作了细致的启发和引导。

这种给学生以合作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学会了在小组中倾听别人的意见, 并善于吸取别人优点与自己的观点想结合来探索知识, 从而在交流中得到了启发, 交锋中产生了智慧的火花。

摘要: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人人都有创造空间的潜能, 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创新的习惯更有力量。教师要善于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本文对留给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和留给学生互助合作、交流的空间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提供,创造空间,平台

上一篇:李吉林情境教学模式探析下一篇:重庆市黔江区大力五大产业确保增收脱贫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