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意识的几点思考

2022-09-11

所谓创造意识, 其实就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的独特的视觉来研究问题, 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来源于问题的质疑,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才能诱发创造的冲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最初萌发的创新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启发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1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创造动机既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 又来自学生的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互相转化。然而, 外在动机有更加激烈的激励作用。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用激励语言、信任的目光及时的表扬学生的创造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同时, 利用外在动力的激励作用, 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 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 开展合作学习, 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 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虽然抽象, 但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果从学生熟知的生产生活的事例, 就可以是学生感到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 初一几何在讲直线的性质时, 不防这样设置, 教师拿一幅世界地图不带挂线, 一个钉子, 一把锤子, 进教室后往墙上挂地图, 边钉边问“正不正?”然后有意识的向下移动, 并问学生:“谁能将我刚才的钉子和地图当作几何图形, 把移动的几次位置画下来?”请几名同学上黑板画。判断图形正确后再问:这个图形说明了什么问题, 把你发现结果用一句符合数学语言的话说出来。由此引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然后继续提问:实际生活中如何固定地图, 引出直线公理。这样通过创设情景,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自己发现直线公理.消除学生对学习几何的恐惧, 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师通过反设计的提问, 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探索知识的道路。再如, “线段的比较和画法一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两个问题: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怎样比较两座山的高低?这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认真思考,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这种实例引入的方法在课堂上是常常会用到的, 特别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又如, 在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用投影仪打出三座连在一起的金字塔, 问图中金字塔的高度相同吗?然后说明实际生活中有大量的情况, 引出不等式的定义。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世界的实例。

2 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 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 有侧重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放手发动学生大胆猜想、积极验证, 主动的形成概念, 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课堂上要通过一题多解、对判断题、选择题要分析研究, 及几何公式推导过程中推导方法的灵活应用等不同方法加以训练和引导, 发展思维的变通性。同时在发展思维的独特性方面,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求异性的想法。另外, 可以通过活动课和思维训练课, 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国数学教师联合会 (N C T M) 颁布的文件指出:数学教师应当创设一种情景, 通过为学生探求科学的数学以及思考解决有意义的问题提供必要的机会, 创设思维情景, 让学生操作或思维, 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变为学生自己寻求答案的主动活动。心理学也指出:“那些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有联系的事物, 都能引起这个人的注意。”例如, 在讲平行四边行判定这节课时, 先联系实际提出问题:一个长方形的工件, 要检查各面的长宽是否平行, 这个问题用平行四边行的定义来判定是不可能的, 因此, 先复习画图, 即上节课用的三角板作一直线的平行线, 引导学生发现“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也是学生了解了数学来源于实际, 又为实际服务。

有些定理法则解法之间虽然有区别, 但有很多相同之处, 采用类比的方法讲新课, 可以防止混淆, 便于对比记忆, 激发新问题, 引发新的思考。例如, 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 就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类比。在讲点与直线的距离时, 就可以用两点之间的距离进行类比, 这种类比方式的引入, 有利于学生在思维中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追问等能力。

3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

创造力除了与智力有密切关系外, 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学习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 在创造性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行为, 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 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质疑, 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的突发奇想, 教师要加以保护, 不要轻易扼杀。注意在提问、讲授等各个环节, 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为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品质,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读书无疑者, 需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进步。”质疑问题是探求知识, 发现问题的开始, 疑问是智慧的窗口。“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问题是推动创新和学生去实践的原动力,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境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 教师不仅要善于发问, 还应"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会问, 才会激发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习能力。学生提问题有盲目性, 需要教师点化,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题, 作示范,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步伐走。

一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的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等方式, 引导学生一题多问使学生感到问题有“味道”。另一方面利用数学自身矛盾提出问题。数学中的矛盾往往能调动学生了解和探索新知识的强烈动机和愿望。第三变换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于一些概念、性质、定理、公理当按照课本讲完以后可以变换条件和图形位置, 所求问题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一般这样来思考: (1) 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以后, 命题能成立吗? (2) 对部分条件进行增减, 结论不变, 命题能成立吗? (3) 同等条件下还可能得到其他结论吗? (4) 条件和结论都改变, 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以上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从问题入手, 归纳一般的思考方法, 可以深化例题,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让学生尝到发现结果后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增强学习大信心, 也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摘要:本文结合素质教育原理, 简单探讨了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意识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数学,创造意识,思考

参考文献

[1] 田晓娜.教学课的育人方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

[2] 王永, 余文森, 张文质.指导自主学习.

[3] 田应海.初中数学创新学习指导[J].人民教育, 2000 (8) .

上一篇:办好《督查专报》要做到“五个注重”下一篇:江西某水电站拦河大坝施工导流方案设计及截流施工方法研究